系统框图及其简化.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77431091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3.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框图及其简化.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系统框图及其简化.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系统框图及其简化.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框图及其简化.pptx(3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4:381“+”可省略不写。信号比较点的运算关系为应注意:只有具有相同因次或量纲的量才能进行加减运算。4.信号引出点: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从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在数值和性质上完全相同。如图2-27如果已知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传递函数,就可以通过上述四种基本单元将系统各部分连接起来,构成整个系统的结构图。第2页/共39页第1页/共39页14:3821.列写出系统各元件的微分方程。在建立方程时应分清 各元件的输入量、输出量,同时应考虑相邻元部件之间是否 有负载效应。二、结构图的画法2.在零初始条件下,对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将 变换式写成标准形式。4.按照系统中信号的传递顺序,依次将

2、各元部件的结构 图连接起来,便可得到系统的结构图。3.由标准变换式利用结构图的四个基本单元,分别画出 各元部件的结构图。绘制系统结构图的步骤如下:第3页/共39页第2页/共39页14:383例2-11在图2-28的滤波电路中,输入电压为ur,输出电压为uc,试画出其结构图解:1.列写各元件的微分方程第4页/共39页第3页/共39页14:3842.对上述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整理成标准式。第5页/共39页第4页/共39页14:3853.按标准变换式画出各元件的结构图,如图2-29所示。第6页/共39页第5页/共39页14:3863.按标准变换式画出各元件的结构图,如图2-29所示。4.按照信号传递

3、顺序,依次将各元部件的结构图连接起来。第7页/共39页第6页/共39页14:387例2-12 在图2-31所示电路中,输入电压为ur,输出电压为uc,试画出系统的结构图。解:对于RC电路系统,可直接运用电压、电流和复阻抗之间所遵循的定律来建立结构图。在本例中,R1和C并联支路的端电压为ur-uc,流经R1和C的电流分别为i1、i2,根据端电压、电流、及复阻抗之间的关系,可画出描述该并联支路的结构图如图2-32(a)所示。第8页/共39页第7页/共39页14:388流经R2的电流i=i1+i2,R2的端电压为uc,故可画出其结构图如图2-32(b)所示。按照该电路信号传递的顺序,将上述结构图连成

4、图2-32(c),可得到该电路的结构图。图2-32 例2-12的结构图第9页/共39页第8页/共39页14:389例2-13 位置随动系统如图2-33所示。试画出系统的结构图。解:当位置随动系统工作时,由电位器R1、R2组成的角位移误差检测器检测出输入轴、输出轴的转角r和c,并产生与误差角e=r-c成比例的电压us,us经放大器放大后加到电动机上,电机的轴经减速器和输出轴相联,并同时带动电位器R的电刷移动,如果cr,则us0,放大后的电压ua驱动电机转动,使e减小,当e=0时,即c=r时,电机停止转动,从而保证了输出轴跟随输入轴而变化。第10页/共39页第9页/共39页14:38101.根据系

5、统中信号的传递顺序列写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误差检测器:放大器:电动机:Ks为误差检测器的灵敏度。KA为放大器的电压放大系数。Kb-反电势系数,Cm-力矩系数,J-电动机轴的总等效转动惯量,f-电动机轴上的总等效粘性摩擦系数,j和f分别考虑了减速器及负载的转动惯量及粘性摩擦系数的影响。M-电磁转矩。减速器:i为减速器的减速比第11页/共39页第10页/共39页14:38112.对上述方程(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并整 理成标准变换式。第12页/共39页第11页/共39页14:38123.按标准变换式,画出各元件的结构图如 2-34 所示。图2-34 第13页/共39页第12页/共39页14

6、:38133.按标准变换式,画出各元件的结构图如 2-34 所示。图2-34 第14页/共39页第13页/共39页14:38144.按照信号传递顺序,依次将上图中的各结构图连接 起来,得到整个系统的结构图,2-35 所示。图2-35 位置随动系统结构图第15页/共39页第14页/共39页14:38151.串联连接方式的等效变换 前一环节的输出量是后一环节的输入量的连接称为环节的串联。如下图所示,各环节的传递关系为 三、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结构图变换应按等效原理进行,所谓等效,就是对结构图的任一部分进行变换时,变换前、后其输入、输出总的数学关系应保持不变。第16页/共39页第15页/共39页14:

7、3816串联后总的传递函数为:这表明环节的串联可以用一个等效环节去取代,如下图 所示,等效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串联各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写成一般形式为 第17页/共39页第16页/共39页14:3817串联连接的环节之间应无分支点和综合点,否则它们就不是串联。在考虑两环节是否为串联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环节之间应无负载效应。否则要考虑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而不能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第18页/共39页第17页/共39页14:3818 输入量相同,输出量相加或相减的连接称为并联。如下 图所示,三个环节的输入部分都为 r(t),而输出分别为2.并联连接方式的等效变换第19页/共39页第18页/共39页14:3

8、819故并联后总的传递函数为 这表明几个环节并联时,可以用一个等效环节去取代,如下图所示。等效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各环节传递函数的代数和。写成一般形式为 第20页/共39页第19页/共39页14:38203.反馈连接方式的等效变换 如果将系统或环节的输出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进行 比较,就构成了反馈连接,如 下图 所示。其中G1(s)和G2(s)可以是等效方块图,即它们可以是由若干元件方块串、并联 组成。按图中的传递关系有:第21页/共39页第20页/共39页14:3821所以:由此得:可见,反馈连接可以等效为一个环节,如下图所 示。等效环节的传递函数如上式所示。第22页/共39页第21页/共39

9、页14:38224.分支点的移动规则 将分支点跨越元件方块图移动时,必须遵循移动前后所得的分支信号保持不变的等效原则。如下图所示,分支点在元件方块图的输入端 A 处时,两个分支端的输出分别为 第23页/共39页第22页/共39页14:3823将分支点越过元件方块图移动到B点,此时第一个支路的信号保持不变,而第二条分支信号将为C1(s),比变换前增大了G(s)倍,为此,可在移动后的分支中串入一个元件方块图,其传递函数为1/G(s),如下图所示,于是,移动后的两个分支的输出分别为显然移动前后的分支输出信号不变,达到了等效变换的目的。第24页/共39页第23页/共39页14:3824类似的,如下图所

10、示,分支点在输出端B处,两个输出分别为将分支点越过元件方块图移到A点,则第一条分支的信号不变,而第二条支路的信号为R(s),比原分支信号缩小G(s)倍。第25页/共39页第24页/共39页14:3825因此,若在该分支中串入一个元件方块图,其传递函数为G(s),如下图所示,则移动后两分支的输出分别为显然,移动前后的分支信号保持不变,达到等效变换的目的.第26页/共39页第25页/共39页14:3826分支点移动的规则为:若分支点从一个方块图的输入端移到其输出端时,应在移动后的分支中串入一个方块图,它的传递函数等于所跨越的方块图的传递函数的倒数。若分支点从一方块图的输出端移到其输入端时,应在移动

11、后的分支中串入一个方块图,它的传递函数等于所跨越的方块图的传递函数。第27页/共39页第26页/共39页14:38275.综合点的移动规则 将综合点跨越元件方块图移动时,应遵循移动前后总输出量保持不变的等效原则。如下图(a)所示,当综合点在A处时,总输出量为:C(s)=G(s)R1(s)-R2(s)当综合点移到B 处时,必须使两个输入都经过元件方块图后再相加,如下图(b)所示,此时C(s)=G(s)R1(s)-G(s)R2(s)它和移动前是相等的,因而两图是等效的。第28页/共39页第27页/共39页14:3828类似地,如下图(a)所示,综合点在A 处时,总输出为:当综合点移到B点,从总输出

12、量看,这相当于使R2(s)增大了G(s)倍,因此,必须在移动后的R2(s)支路中串入一个方块图,其传递函数为1/G(s),如下图(b)所示。这样,移动后的总输出:它和移动前是等效的,故两图也是等效的。第29页/共39页第28页/共39页14:3829综合点移动的规则为:若综合点从一个方块图的输入端移到其输出端时,应在移动后的分支中串入一个方块图,它的传递函数等于所跨越方块图的传递函数。若综合点从一个方块图输出端移到其输入端时,应在移动后的分支中串入一个方块图,它的传递函数等于所跨越的方块图的传递函数的倒数。第30页/共39页第29页/共39页14:3830当综合点之间相互移动时,如下图所示,因

13、为三者输出都为 故它们都是等效的。可见,互换综合点的位置,不会影响总的输入输出关系。C(s)=R1(s)-R2(s)-R3(s)第31页/共39页第30页/共39页14:3831四、系统结构图的简化 利用结构图的变换规则简化系统的结构图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简化方法。如果结构图只有简单的串、并联和反馈连接时,可先计算简单的串、并联和反馈连接部分,然后再逐步简化整个结构图。如果结构图中存在交叉连接或交叉反馈时,则先应作分支点或综合点的移动,消去交叉现象后,再按简单连接方式逐步简化。第32页/共39页第31页/共39页14:3832例2-14简化下图所示多回路系统,并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C(s

14、)/R(s)解:这是一个没有交叉现象的多环系统,里面的回路称为局部反馈回路,外面的回路称为主反馈回路。简化时不需要将分支点和综合点作前后移动。可按简单串、并联和反馈连接的简化规则,从内部开始,由内向外逐步简化。第33页/共39页第32页/共39页14:3833 首先将局部反馈回路的前向通路按串联规则简化,反馈通路按并联规则简化,如下图(a)所示。然后按反馈连接规则简化局部反馈回路,并进一步将主反馈回路化为最基本的反馈形式,如下图(b)(c)所示。最后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第34页/共39页第33页/共39页14:3834最后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第35页/共39页第34页/共39页14:3835例

15、 2-15简化下图所示结构图,并求系统的传递函数Uc(s)/Ur(s)解:该结构图存在交叉反馈,因此应先作分支点、综合点的移动,将结构图简化为简单的串、并联和反馈连接形式,再作进一步的简化。首先将分支点A和综合点B作移动,如下图(a)所示。根据移动规则,分支点移动时应在分支线上串入一个方块图,它的传递函数等于所越过的方块图的传递函数的倒数。第36页/共39页第35页/共39页14:3836 B综合点移动时,应在被移动的分支中串入一个方块图,它的传递函数等于所越过的方块图的传递函数的倒数,然后交换综合点。按串联连接和反馈连接的规则将图(a)化为图(b)第37页/共39页第36页/共39页14:3

16、837进一步按反馈连接的规则将图(b)化为图(c),最后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第38页/共39页第37页/共39页14:3838 由此可见,当系统结构图中出现交叉连接和交叉反馈时,简化过程中就需要移动分支点或综合点。至于在简化时是前移还是后移,移分支点还是综合点,有时都是可行的,但繁简程度却不相同。因此必须注意选择适当的移动方法。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有多个输入的系统,不能笼统地 应用上面的规则去简化结构图。这是因为传递函数是定义 为某个输入和其相应的输出在零初始条件下拉氏变换之比。对多个输入就有多个相应的传递函数,故简化时必须分别 对每个输入逐个进行结构图变换,以求得各自的传递函数。同样,对于有多个输出的情况也应分别变换。第39页/共39页第38页/共39页14:38共38页39感谢您的观看!第39页/共3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