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pptx

上传人:yz****8 文档编号:7741637 上传时间:2022-03-02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439.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过程.pptx(4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241l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l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l 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分析(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二)传染的临床类型(二)传染的临床类型 (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1. 传染:也称感染,是指传染:也称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侵入侵入动物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定居、生长繁殖,引,引起机体的一系列起机体的一系列病理反应(病理反应(如发热、黄疸、如发热、黄疸、水肿、出血、变性、坏死等)的过程。水肿、出血、变性、坏死等)的过程。2. 传染病:传染病:凡是由凡是由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引起,

2、具有一定的的潜伏期潜伏期和临床和临床表现表现,并具有,并具有传染性传染性的疾病,的疾病,称为称为传染病传染病。(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 有一定数量和足够毒力的病原微生物。 有易感动物。 外界环境条件。(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3、传染病的发生条件、传染病的发生条件 由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 具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性和流行性。 发生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具有特征性的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耐过动物耐过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获得特异性免疫力。4、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特征(一)传染及传

3、染病的概念(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发生过程图传染病发生过程图(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其他概念:其他概念:l带菌(毒)现象:动物体与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动物体与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处于相对相互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平衡状态,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成,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成为为无害寄生无害寄生时称带菌(毒)现象。时称带菌(毒)现象。l 抗感染免疫: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后,有时动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后,有时动物身体的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物身体的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是动物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

4、将入侵者消灭,从或是动物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入侵者消灭,从而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病状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病状,这种状态称抗感,这种状态称抗感染免疫。染免疫。n传染过程表现各种形式,从而出现许多类型,可归纳如下:传染过程表现各种形式,从而出现许多类型,可归纳如下:1.按按传染来源传染来源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外界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感染。外界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感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机体抵抗力下降,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机体抵抗力下降,致使寄生在体内的某些条件性致病微生物或隐性感染状致使寄生在体内的某些条件性致病微生物或隐性感染状态

5、下的病原微生物得以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现象。态下的病原微生物得以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现象。(二)传染的临床类型(二)传染的临床类型 2.按按病原体种类病原体种类可分为: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原发性感染、可分为: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由某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由某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由某种病原微生物首先引起的感染。由某种病原微生物首先引起的感染。动物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后使机体抵抗动物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后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力下降,相继感染相继感染其他病原微生

6、物。其他病原微生物。同一感染过程中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共同一感染过程中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出现相同临床症状的现象。同参与相互作用,出现相同临床症状的现象。(二)传染的临床类型(二)传染的临床类型 3. 按按传染部位传染部位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由于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强,侵入机体由于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强,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致使病原体的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致使病原体被局限在机体的某一部位生长繁殖而引起的病理被局限在机体的某一部位生长繁殖而引起的病理变化。变化。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突破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代

7、谢产物突破机体的防疫屏障,通过血液或淋巴扩散到全身,并引起防疫屏障,通过血液或淋巴扩散到全身,并引起全身症状的感染。全身感染有菌血症、病毒血症、全身症状的感染。全身感染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血症、脓毒败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血症、脓毒败血症。(二)传染的临床类型(二)传染的临床类型 4. 按症状的典型性可分为: 典型感染:有该病的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非典型感染:缺乏该病的特征性的临床症状。5. 按发病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6. 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二)传染的临床类型(二)传染的临床类型 7. 按临床表现可分为:显性感染、隐性感染

8、和一过型(消散型)感染、顿挫型感染、温和型感染(症状表现比较缓和)。8. 按病毒情况可分为:持续性感染和长程感染。 (二)传染的临床类型(二)传染的临床类型 动物机体的抵抗力较弱时,或病原体毒力强、数量多时,机体出现一定的临床症状的过程。侵入的病原体寄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机体不呈现任何症状,即机体与病原体之间的斗争处于暂时的、相对平衡的状态。处于隐性感染状态的动物叫做。(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1. 潜伏期: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开始至疾病的临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开始至疾病的临床症状开始出现的一段时间。床症状开始出现的一段时间。l潜伏期的意义:潜伏期的

9、意义:确定检疫期限,推算感染日确定检疫期限,推算感染日期;分析流行过程长短;判断共同传播媒介;期;分析流行过程长短;判断共同传播媒介;防止疫情扩散,解除封锁和疫苗接种后观察期防止疫情扩散,解除封锁和疫苗接种后观察期限的依据。限的依据。2. 前驱期:前驱期:一般性症状出现一般性症状出现至该病典型症状至该病典型症状出现前的一段时间。出现前的一段时间。(知道发病)(知道发病)3. 临床明显期:临床明显期:本病本病特征性症状特征性症状出现的一段出现的一段时间。时间。(知道发生什么病)。(知道发生什么病)。 4. 转归期: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转归期: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结局:结局:动动物的抵抗力增强,微

10、生物毒力降低物的抵抗力增强,微生物毒力降低康复,康复,否则死亡。否则死亡。(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二、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二、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二)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二)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三)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三)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一)流行过程的概念l流行:传染病在易感动物之间直接传染或传染病在易感动物之间直接传染或通过媒介物通过媒介物(生物或非生物生物或非生物)间接间接

11、传染的特传染的特性。也称流行过程性。也称流行过程。l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易感动物。1. 传染源:传染源:机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 、繁殖,并能向体外排出的动物机体。 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注意:发病期的动物,更要注意那些非典型和慢性感染的动物,还要注意患有人兽共患病的病人。(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一)流行过程的概念 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病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因而是更具有危险性的传染源。l 潜伏期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只有少数,如:狂犬病、口蹄疫、猪只有少数,如: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等

12、。瘟等。l 恢复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是指病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是指病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如:布病、猪气喘病等。物。如:布病、猪气喘病等。l 健康携带者:健康携带者:如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猪丹毒等。如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猪丹毒等。 2.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它易感动物所经途径。分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水平传播:同一世代动物之间(群体间、个体间)平行传播。l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直接接触易感动物(如狂犬病)。(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一)流行过程的概念l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经传播媒介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引起的传播。

13、间接接触传播的途径有:间接接触传播的途径有:a. 经空气传播(飞沫、飞沫核及尘埃传染)。b. 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病从口入,人畜一般。含经皮肤、粘膜。c. 经污染的土壤传播。d. 经活的媒介物传播:(包括节肢动物、野生动物和人类)。 (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一)流行过程的概念l传播媒介:将病原微生物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传播媒介。如生物(媒介者)、物体(媒介物、污染物)等。 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母体及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垂直垂直传播的方式:传播的方式: A经胎盘传播。 B经卵传播。 C经产道传播。(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一)流行过程的概念3. 动物群体的

14、易感性:动物群体的易感性:是指畜禽对于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感受性大小。影响因素: 内在因素:种属、品系和年龄、性别与营养状况的影响较为明显。 外界因素:饲养管理水平和防疫卫生条件有显著的影响。 特异免疫状态:先天性被动免疫,无病状传染或非典型的顿挫型传染等。 (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一)流行过程的概念(二)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二)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1. 疫源地: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存在、到达)地区。 措施:措施:对传染源采取隔离、 治疗及扑杀等综合性防疫措施,对病原体采取消毒为主的措施。 范围:范围:根据传染源的分布、污染范围及周围动物免疫状态而定。可分:单个传染源或单个疫源地,指患病畜所在畜舍

15、、草场、饮水点等。空间上许多相互连接的疫源地,除病畜所在畜舍、草场、饮水点外,还包括发病前后到过之处。在疫区的周围。 疫源地存在时间:疫源地存在时间:要根据传染源存在时间、外界环境中病原体存活时间来确定。适时掌握。否则会使疫情重发或扩散,或造成不必要地人力物力浪费。 消灭条件:消灭条件:传染源 与 病原体的消灭并经过该病最长的潜伏期、易感动物中无新病例出现及终末消毒,血清学检查为阴性。(二)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二)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2. 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的地区。病原体、传播媒介(主要为昆虫)和宿主动物在自身世代交替中无限期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群落,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其进程不

16、依赖于人类的参与与否。狂犬病、犬瘟热、口蹄疫、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伪狂犬病等。 (二)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二)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1. 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散发:散发:散在发生或零星发生,发病数不多且无规律。 地方流行性:地方流行性:发病数较多,且有区域性。 流行性:流行性:发病数量多、发病率高、流行强度大,范围广。 爆发:爆发:短时间内出现较多病例,突然,范围局限在几个畜群或一定地区。 大流行:大流行:往往是跨省、甚至于跨国性的,如FMD。 2.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展阶段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展阶段从传染病病原

17、体侵入到出现第一批病例为止的时期。流行前期之后,患病不断升高的时期。畜禽患病率、死亡率都达到最大限度时期。畜禽发病数量减少,死亡数减低或病情减轻的时期。不再出现新病例的时期。上次流行之后到下个流行之前的时期。(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3.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季节性:季节性:指疾病多发生于一定季节或在一定季节中发病率升高。如夏秋季的禽痘,冬春季的呼吸道病。 周期性:周期性:一次流行后,间隔一定时间再度流行,发病率呈周期性升高和降低。如牛的流行热,口蹄疫,小鹅瘟等。 地方性:地方性:受生态环境的影响,疾病局限于一定地理范围称为地方性传染病。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

18、点(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特点(1)作用于传染源作用于传染源 一定的地理条件对传染源有一定的限制,一定的地理条件对传染源有一定的限制,成为天然的隔离条件。成为天然的隔离条件。 季节、气候变换,常使隐性感染动物转季节、气候变换,常使隐性感染动物转为显性传染,如猪气喘病。为显性传染,如猪气喘病。 自然疫源地,如狂犬病。自然疫源地,如狂犬病。(2)作用于传播媒介作用于传播媒介夏秋季气温较高,多为吸血昆虫滋生季节,如乙型脑。对物体和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具有致死作用,如禽流感。易造成水源污染,如钩端螺旋体病。(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低温高湿条件下,可使易感动物受凉、降低

19、呼吸道粘膜的屏障作用。 在高温条件影响下,肠道杀菌作用降低,易患消化道传染病。 长途运输、过度拥挤等,易使机体抵抗力下降。l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水平和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人民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及贯彻执行法规的情况等。及贯彻执行法规的情况等。(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流行病学概念(一)流行病学概念(二)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要求(二)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要求(三)调查的主要方法(三)调查的主要方法(四)调查的主要内容(四)调查的主要内容(五)常用的数、率、比(五)常用的数、率、比 (六)常用的频率指标(六)

20、常用的频率指标(一)流行病学(一)流行病学概念概念 是研究传染病在畜群体中的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防制疫病的措施和消灭畜群中传染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二)流行病学调查的(二)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 目的:认识疾病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2. 要求:认真负责地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三)调查的主要方法1. 询问询问调查:调查:查明传染源、传播媒介、畜群资料、发病和死亡情况、自然情况,并填写调查表格中。2. 现场观察:现场观察:饲养环境、水源卫生、饲料来源、粪便和尸体处理、昆虫分布习性、卫生措施、气候等。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通过病原学、免疫学、

21、病理学等方法,证实传染源、传播途径,掌握畜群免疫状况,发现有关因素。4. 数理统计:数理统计:用统计学方法,对畜群的发病数、死亡数、屠宰率等,进行整理分析。 (四)调查的主要内容(四)调查的主要内容1. 本次流行情况调查:本次流行情况调查:各种时间关系。各种时间关系。空间分布。空间分布。受害动物的背景及现状资料。受害动物的背景及现状资料。各种频率指标。各种频率指标。防制措施。防制措施。2. 疫情来源调查:疫情来源调查:既往史。既往史。致病因子。致病因子。3. 传播途径和方式调查:传播途径和方式调查: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检疫。检疫。自自然环境。然环境。传播媒介。传播媒介。4. 相关资料调查相关资

22、料调查(五)常用的数、率、比(五)常用的数、率、比1. 数:数:指绝对数。如感染数、发病数死亡数、康复数等。2. 率:率:指一定量的畜禽群体中发病的畜禽数量。可用百分比表示。A/(B+A)。3. 比:比:是构成比,也可用百分比表示。(A/B)4. 比例:比例:是指比值。A/(B+A) 。 (六)常用的频率指标(六)常用的频率指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群体中新发生某事件的频率。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表示群体中一定时间内存在某事件的频率的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携带率。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名词解释:传染、传染病、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流行过程、传染源、病原体、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传播媒介、疫源地、自然疫源地、传染病的季节性、传染病的周期性、流行性、暴发。2.传染病的特点及发展阶段。3.感染的常见临诊类型有哪些。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及每个环节的主要内容。5.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形式及其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