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就业与失业.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77409167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就业与失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七章就业与失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就业与失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就业与失业.ppt(3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第七章第七章 就业与失业就业与失业就业与失业就业与失业 第一节第一节 就业概述就业概述一、就业的概念和特征一、就业的概念和特征(一)就业的定义(一)就业的定义关于什么是就业,国际劳工组织有一个界定:在调查周内,人们成为就业者的条件可以概括为下列几条:(1)从事任何有报酬的工作;(2)在家庭企业或农场工作15小时以上而没有报酬;(3)在调查周内有工作,但因为休假、生病或天气恶劣等,没有在岗位上进行工作。我国从统计的角度对什么是就业定义为: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根据这个定义

2、,就业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根据这个定义,就业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根据这个定义,就业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根据这个定义,就业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劳动主体必须从事社会劳动。家庭主妇从事自家家务劳动不是就业;第一、劳动主体必须从事社会劳动。家庭主妇从事自家家务劳动不是就业;第一、劳动主体必须从事社会劳动。家庭主妇从事自家家务劳动不是就业;第一、劳动主体必须从事社会劳动。家庭主妇从事自家家务劳动不是就业;第二、这种劳动必须要有报酬和经营收入。如果劳动者从事的是无偿的劳第二、这种劳动必须要有报酬和经营收入。如果劳动者从事的是无偿的劳第二、这种劳动必须要有报酬和经营收入。如果劳动者从事的是无偿

3、的劳第二、这种劳动必须要有报酬和经营收入。如果劳动者从事的是无偿的劳动,如家务劳动、青年志原者公益劳动就不能算作就业。另外如社会成员动,如家务劳动、青年志原者公益劳动就不能算作就业。另外如社会成员动,如家务劳动、青年志原者公益劳动就不能算作就业。另外如社会成员动,如家务劳动、青年志原者公益劳动就不能算作就业。另外如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救济,但不从事社会劳动,也不能称之为就业;接受社会救济,但不从事社会劳动,也不能称之为就业;接受社会救济,但不从事社会劳动,也不能称之为就业;接受社会救济,但不从事社会劳动,也不能称之为就业;第三、所从事的社会劳动必须是合法的。如果所从事的是走私、贩毒等犯第三、所从事

4、的社会劳动必须是合法的。如果所从事的是走私、贩毒等犯第三、所从事的社会劳动必须是合法的。如果所从事的是走私、贩毒等犯第三、所从事的社会劳动必须是合法的。如果所从事的是走私、贩毒等犯罪活动,虽然有报酬和收入,但不能视为就业;罪活动,虽然有报酬和收入,但不能视为就业;罪活动,虽然有报酬和收入,但不能视为就业;罪活动,虽然有报酬和收入,但不能视为就业;第四、劳动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如果劳动主体的年龄低于法定就业第四、劳动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如果劳动主体的年龄低于法定就业第四、劳动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如果劳动主体的年龄低于法定就业第四、劳动主体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如果劳动主体的年龄低于法定

5、就业年龄的,不能视为就业。一般规定劳动主体的法定就业年龄为年龄的,不能视为就业。一般规定劳动主体的法定就业年龄为年龄的,不能视为就业。一般规定劳动主体的法定就业年龄为年龄的,不能视为就业。一般规定劳动主体的法定就业年龄为1616周岁,当周岁,当周岁,当周岁,当然一些特殊职业除外,如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等职业。然一些特殊职业除外,如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等职业。然一些特殊职业除外,如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等职业。然一些特殊职业除外,如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等职业。(二)就业的基本特征(二)就业的基本特征1社会性:从宏观的角度讲,就业过程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互配置的过程。这种配置过程离不开社会,总是制

6、约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性质影响和制约着就业的水平和形式,影响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数量,影响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水平。2经济性: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的角度看,就业都具有经济性特征。劳动者获得经济报酬和经营收入是就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缺少这一点就不能称之为就业。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就业指标(或失业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晴雨表。从微观经济角度看,就业是劳动者获得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保证,是改善工人及其家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3流动性:劳动力从低效益的产业部门流动到高效益的产业部门,从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动到经济发达地

7、区,从一种经济所有制企业流动到另一种所有制企业。就业的流动性对于社会有效合理的配置劳动力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劳动力的流动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流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的一个明显特征。4变动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使得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作适应性变动,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和提高,使得部分劳动者按照素质要求作变动。5计划性:就业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它仍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由社会制定就业计划,实施对全社会就业的宏观调控。二、就业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就业的类型进行不同的划分。二、就

8、业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就业的类型进行不同的划分。1按城乡划分的就业类型。就业可分为城镇就业和乡村就业。2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类型。就业可分为第一产业就业、第二产业就业、第三产业就业。3按行业划分的就业类型。就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可分为: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业,煤气业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普查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4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就业类型。就业按经济类型

9、划分,可分为在国有经济单位就业、在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就业、在其他经济单位就业、在乡镇企业就业、从事私营经济和个体劳动、在农村就业等形式。其他经济单位包括: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5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正规就业一般是指在传统的有固定工作单位的8小时工作的就业形式。灵活就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固定的雇主、但工作时间较为灵活,如非全日制工作;另一类是无固定场所、无固定雇主和服务对象、无固定劳动关系、无稳定收入的小规模经营的就业形式,如各种临时工、小时工以及按劳动成果获得收入的自由职业者等。6充分就业和不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充分就业是指愿意并有能力工作的

10、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能够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的水平。可见,充分就业包括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方面的含义。不充分就业:是指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年龄段男子和妇女不能充分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不充分就业不同于失业,是指劳动力利用不饱满,而不是完全失去工作岗位。不充分就业是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的表现,可以看作是隐性失业。三、就业的功能三、就业的功能三、就业的功能三、就业的功能1 1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 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就业是劳动者个人谋生的主要手段,劳动者通过就业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就业是劳动者个人谋生的主要手段,劳动者通过就

11、业取得一定的收入,从而获得自身生存和延续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就业中所取得一定的收入,从而获得自身生存和延续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就业中所产生的产品又为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生活资料,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产生的产品又为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生活资料,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进行。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功能。就业是劳动者个人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的平台。劳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功能。就业是劳动者个人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的平台。劳动者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就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使自己的动者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就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使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实现。知识和才

12、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实现。劳动者自我发展功能。就业是劳动者积累经验和技能的阶梯,是人力资本价劳动者自我发展功能。就业是劳动者积累经验和技能的阶梯,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增效剂。劳动者在职业岗位的就业过程中,个人的思想道德、体力、智值的增效剂。劳动者在职业岗位的就业过程中,个人的思想道德、体力、智力、技能水平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力、技能水平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劳动者服务社会功能。就业是劳动者服务社会的途径。劳动者服务社会功能。就业是劳动者服务社会的途径。2 2就业的社会经济功能就业的社会经济功能 增加财富功能。这是就业最基本的经济功能。就业使分离的生产要素得以结增加财富功能。这

13、是就业最基本的经济功能。就业使分离的生产要素得以结合,从而生产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经济基合,从而生产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经济基础。础。社会稳定功能。就业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社会稳定功能。就业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因为劳动就业可以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安心工作,使正常的工作秩序、题。因为劳动就业可以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安心工作,使正常的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得到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得到维护。社会发展功能。就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社会发展功能。就业作

14、为一种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社会的就业水平越高,就业的经济效果就越好,社会财富就越丰富,人们的社会的就业水平越高,就业的经济效果就越好,社会财富就越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就越高,从而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物质、文化水平就越高,从而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四、影响就业的因素:四、影响就业的因素:(一)劳动力资源因素劳动力资源因素劳动力资源是影响就业的直接因素,其数量、质量以及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劳动力资源是影响就业的直接因素,其数量、质量以及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就业率水平的高低。就业率水平的高低。(二)经济因素1经济增长速度影响就业需求总量:一般说

15、来,只有经济增长,才能带来扩大就业的空经济增长速度影响就业需求总量:一般说来,只有经济增长,才能带来扩大就业的空间。因此,从长远看,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间。因此,从长远看,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但经济增长并。但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就业增长,它取决于就业弹性。不一定带来就业增长,它取决于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就是指某一经济变量的单位变动率所引起的就业量的变动率就业弹性就是指某一经济变量的单位变动率所引起的就业量的变动率,一般情况下,就业弹性是指就业的收入弹性,计算时较常用的收入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情况下,就业弹性是指就业的收入弹性,计算时较常用的收入指标

16、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当就业弹性等于当就业弹性等于1时,说明就业量随着经济增长而保持同步增长;当就业弹性小于或等于时,说明就业量随着经济增长而保持同步增长;当就业弹性小于或等于0时,说明经济增长并不能创造就业岗位,甚至减少了就业岗位。时,说明经济增长并不能创造就业岗位,甚至减少了就业岗位。2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就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就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一个社会选择何种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就业产生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一个社会选择何种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就业产

17、生的影响是较大的。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力资源素质的要求相影响是较大的。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力资源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一些低素质的劳动力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技术含量高对较低,一些低素质的劳动力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技术含量高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力资源素质的要求较高,限制了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力资源素质的要求较高,限制了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总体上讲,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总体上讲,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经济结构反映国民经济

18、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生产要素分配体系的内经济结构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生产要素分配体系的内经济结构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生产要素分配体系的内经济结构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生产要素分配体系的内部构造,以及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它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部构造,以及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它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部构造,以及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它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部构造,以及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它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结构等。结构等。结构等。第一,所有制结构对就业容量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混合所有制结构第一

19、,所有制结构对就业容量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混合所有制结构比单一所有制结构更有利于就业数量的扩大。比单一所有制结构更有利于就业数量的扩大。第二,产业结构对就业也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二,产业结构对就业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产业结构是就业结构的决定因素。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会有什么首先,产业结构是就业结构的决定因素。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样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其次,产业结构是就业容量的直接影响因素。由于各产业部门的有机构成其次,产业结构是就业容量的直接影响因素。由于各产业部门的有机构成不同,等量资金在

20、不同产业部门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不同,如轻工不同,等量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不同,如轻工业、商业、服务业吸收的劳动力远远大于重工业。业、商业、服务业吸收的劳动力远远大于重工业。3经济结构影响就业结构(三)经济体制因素(三)经济体制因素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经济体制不同,就业水平就会有所不同。经济体制对就业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经济体制不同,就业水平就会有所不同。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就业体制实现,并主要体现在劳动关系调整方面。的影响主要通过就业体制实现,并主要体现在劳动关系调整方面。第一,社会保障制度影响人们的就业去向。第一,社会保障制度影响人们的就业去向

21、。第二,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过高会导致许多人自愿失业。第二,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过高会导致许多人自愿失业。(四)社会保障因素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就业结构分析就业结构分析就业结构分析就业结构分析 一、就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部门、行业、地区结构中进行的,也就是说生产要素要在不同的部门、行业、地区间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布,这一比例的合理与否对于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活力等都有着重大影响。就业结构的经济意义:l.就业结构合理是经济结构合理从而使产出最大、效益最高的保障。2.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

22、济结构的其他方面即影响就业结构的各种因素,通过就业结构又影响到产业结构和其他经济结构。二、就业的产业结构二、就业的产业结构按照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法,国民经济整体可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指产按照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法,国民经济整体可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指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它为人类提供最基本需要的食品;第二产业是指对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它为人类提供最基本需要的食品;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我

23、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渔业;渔业;渔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工业中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工业中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工业中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工业中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力、煤气业;汽、热力、煤气业;汽、热力、煤气业;汽、热力、煤气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

24、的各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各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各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各业。(二)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就业人口配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的演变规律,即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演变规律,即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其主要内容: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其主要内容: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

25、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将增加。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将增加。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越小,而第二、第三次产业中劳动力所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越小,而第二、第三次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

26、劳动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第三次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小。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第三次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小。(三)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实践,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服务产品的需求增加,第一、第二产业部门劳动力的占用不断减少,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上升势头。目前,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三大产业就业各自所占比重一般为低于10、30左右、60左右。(四)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特点 1.我国就业结构变化基本上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劳动力由第一产

27、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2我国就业结构现状仍然比较落后。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仍占5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小于5的水平;第一、第二产业部门就业人数之和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725高于发达国家的30左右的水平;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劳动力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不相适应,2000年为275,与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30-40和发达国家的50-75相差甚远。3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从我国情况看,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第二产业具有更新改造技术设备的迫切需求,劳动力对资本的替代率已经大大降低。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结构转化。第一产业

28、不仅不能吸纳劳动力,而且还将排挤出劳动力。第二产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不会增加更多的劳动力需求。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导部门。第三产业中大部分是劳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其单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将高于第二产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应该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增加就业的战略性选择。三、就业的城乡结构三、就业的城乡结构(一一)城市和乡村的划分:城市和乡村的划分:城市一般人口较为集中,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居住在城市的劳动人口主要城市一般人口较为集中,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居住在城市的劳动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而乡村往往人

29、口较为分散,居住在乡村的劳动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而乡村往往人口较为分散,居住在乡村的劳动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城市化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世界城市化已经进入了空前发展、加快扩散和迅速普及阶段。世界城市化已经进入了空前发展、加快扩散和迅速普及阶段。1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初期阶段(17961850)。城市化水平低于。城市化水平低于30,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第一产,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为业比重为50左右。这一阶段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市规模较小、数量

30、较少、左右。这一阶段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市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功能单一,空间形态呈点状结构。功能单一,空间形态呈点状结构。2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中期阶段(18511950)。城市化水平在。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这一阶段的城市化之间。这一阶段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市不仅在规模和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从松散的点发展成紧密的面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市不仅在规模和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从松散的点发展成紧密的面或带状结构,形成大都市区和超级城市。或带状结构,形成大都市区和超级城市。3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化后期阶段(1950一今一今)。城市化水平在。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第三产业占以上,第三产业

31、占50以上,第二产以上,第二产业稳定在业稳定在30左右,农业地位进一步下降。此阶段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回落,大中小左右,农业地位进一步下降。此阶段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回落,大中小城市已成体系,城乡界限模糊,趋向一体化。城市已成体系,城乡界限模糊,趋向一体化。(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特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特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1978年以前,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及其由于国内外市场的限制而年以前,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及其由于国内外市场的限制而形成的工业自我服务的封闭结构,对中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形成的工业自我服务的封闭

32、结构,对中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工业发展,工业发展的原动力又是重工业的扩张,国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工业发展,工业发展的原动力又是重工业的扩张,此时的中国城市主要是作为工业生产中心而存在的。此时的中国城市主要是作为工业生产中心而存在的。2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新特征:市场取向的社会经济改革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新特征:市场取向的社会经济改革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机遇。改革后,市场的发展则成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推动力。这主要表现在城市作为贸易。改革后,市场的发展则成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推动力。这主要表现在城市作为贸易集散中心地的作用日益突出,城市内

33、部的各种服务业蓬勃兴起,各类商品市场的繁荣带动集散中心地的作用日益突出,城市内部的各种服务业蓬勃兴起,各类商品市场的繁荣带动生产与服务业迅速发展。生产与服务业迅速发展。(三)中国城乡就业结构的演变 就业的城乡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城市和乡村的分布构成情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就业的城乡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城市和乡村的分布构成情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产业上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在空间上则不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产业上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在空间上则不断由分散的乡村向区域条件相对优越的地点聚集,形成劳动力在城乡分布上的变化。断由

34、分散的乡村向区域条件相对优越的地点聚集,形成劳动力在城乡分布上的变化。1我国城乡就业结构演变历史。我国的城镇就业人口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解放初期为12,到1999年为298,增加了约17个百分点。同期,乡村就业人口也呈现下降的态势。这一变化符合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路径。2尽管我国城乡就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任何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更是引人注目。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就已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且一直持续到现在。按照

35、现有的耕作方式和经济水平,农村劳动力剩余60左右,约27亿人。据计算,乡镇企业与城市二三产业已经吸收了“农民工”约12亿人,还有15亿人仍待转移。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左右,中国农村实施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把资源配置的基本单位由生产队转换为家庭,同时,由家庭配置劳动力资源。农民有了支配劳动力的自主权,其资源配置行为就极易受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影响,从而产生寻求职业的可能性。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化,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意味着农村劳动力更易于通过利益比较追求最大化,从而走上转移的道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色。1.阶段性鲜明。从改革开放

36、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主要是“离土不离乡”,20世纪90年代初,“离土又离乡”的转移途径占了主流。2.速度快。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 失业及其治理失业及其治理失业及其治理失业及其治理一、失业的界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接受工作的适龄劳动人口,在一定时间一、失业的界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接受工作的适龄劳动人口,在一定时间内曾积极努力寻找工作,但仍得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内曾积极努力寻找工作,但仍得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二、失业的衡量及影响二、失业的衡量及影响(一)相关统计指标1.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是指1665岁的人群中,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37、.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年龄人口非劳动力人口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2.失业率失业率是反映失业问题严重程度的指标。是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的比,反映在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员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经济活动人口100%城镇登记失业率,它等于城镇失业人数除以城镇从业人数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分母中的城镇从业人数包括城镇的各种所有制单位的全部劳动力;登记失业人数则包括就业转失业的劳动者和没有就业经历的失业青年。3.就业率:就业率是指就业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用公式表示:就业率=就业人数/劳动年龄人口100%(二)失业的影响1、经济系统紊乱和大量资源浪费。

38、首先表现在经济资源浪费,失业意味着一部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这时的国民产出必然小于潜在GDP。其次,失业导致居民收入减少,正常消费缩减,而且,庞大的失业人群造成人们对未来就业预期的悲观心理,导致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储蓄倾向增强,近期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又反过来导致国民产出减少,失业率上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时,失业还引起失业津贴和社会救济支出增加。这必然会直接导致政府非生产性支出增加,从而挤占生产性投入所需资金,抑制投资需求,使总产出减少;并最终导致企业和个人税负增加,产品需求进一步减少。因此,失业造成的最为严重的影响之一是经济系统的紊乱,甚至崩溃。2、大量社会问题。大量的失业还会导致贫困

39、、疾病、犯罪、离婚、失学等现象增加,这些社会问题都是引发社会动荡、政权变动的敏感因素。3、失业者的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失业者的收入损失虽然可以通过失业津贴或其他政府转移支付项目部分地得到补偿,但这些津贴要少于就业收入。另外,长期失业会导致失业者丧失再就业的技能和信心,成为困难群体和社会负担。三、失业的类型及成因三、失业的类型及成因根据造成失业原因的不同,可以把失业划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一)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在劳动力的市场运行中,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岗位之:是指在劳动力的市场运行中,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间存在时间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

40、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平衡状态时也会存在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平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状态的失业。这种状态的失业。(二)结构性失业(二)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结构性失业通常产生于技术革命、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结构性失业通常产生于技术革命、产业

41、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随着新技术的产生、运用,新兴产业、行业的出现,替代老的生产技术,一些传统随着新技术的产生、运用,新兴产业、行业的出现,替代老的生产技术,一些传统产业被淘汰,出现产业工人行业性的结构大调整;或者产品更新换代,生产工艺发产业被淘汰,出现产业工人行业性的结构大调整;或者产品更新换代,生产工艺发生变化,职工的传统技能落后,需要拥有新技能的工人来代替。因此,生产力的不生变化,职工的传统技能落后,需要拥有新技能的工人来代替。因此,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会阶段性地产生结构性失业。断发展必然会阶段性地产生结构性失业。(三)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为需求不足性失业,是指在

42、国民经济衰退期由于总需求乏力、也称为需求不足性失业,是指在国民经济衰退期由于总需求乏力、难以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所引起的间歇性的失业。难以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所引起的间歇性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发生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总量不平衡的情况下的失业。周期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是发生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总量不平衡的情况下的失业。周期性失业与国民经济的高涨、衰退或者说经济周期的变动密切相关。国民经济的高涨、衰退或者说经济周期的变动密切相关。周期性失业的特点:周期性失业的特点:1.1.由于受经济周期作用力度大小的影响,各个周期的失业率水平存在由于受经济周期作用力度大小的影响,各个周期的失业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43、。着较大的差异。2.2.周期性失业一旦发生,将会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普遍蔓延开来,周期性失业一旦发生,将会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普遍蔓延开来,其中重工业部门和耐用消费品行业所受的影响更大一些。其中重工业部门和耐用消费品行业所受的影响更大一些。(四)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根据失业的表面现象(公开性)划分,把失业划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显性失业是指处于公开状态的、可以有效地进行统计的失业,它是失业的正常状态。前面讲的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都属于显性失业。隐性失业是指形式上不在失业而实质上其边际生产力小于其边际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也有学者说:如果从总就业中撤出一部分劳动力,而总产出仍然不减少

44、,这部分撤出的劳动力就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就业不足就是隐性失业。四、我国的失业特点四、我国的失业特点(一)总量性失业问题明显(二)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五、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五、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五、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五、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政策和措施(一)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政策和措施: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政策包括主动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政策包括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的失业治理政策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1 1改善劳动力供给改善劳动力供给 :一是改善劳动力供给数量;二是改

45、善劳动力结构,使一是改善劳动力供给数量;二是改善劳动力结构,使其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结构和质量要求。其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结构和质量要求。改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主要途径有:(1)调节社会就业时间,增加就业机会。具体措施有:缩减工时;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提供临时性工作。(2)延长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这一措施产生的效应主要有:推迟年轻人就业时间,直接缓解失业状况;增加未来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该国的国际竞争力,缓解其失业问题。(3)日本按照妇女生理、角色分工等特点,实行妇女阶段性就业和自愿就业制度。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的主要措施是开展广泛的职业培训。培训方式灵活多样,主要有离岗培训和

46、在岗培训;有针对地技能培训和一般性素质培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自组织的培训;面向体失业人员的培训和面向特殊群体的培训,此外,还大力发展成人教育,重视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等 2扩大劳动力需求(1)促进经济增长,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失业问题的解决,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一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增加投资。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增加对公共事业的投资;通过货币、信贷、税收政策鼓励私人投资。促进商品和劳务出口。政府高度重视扩大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许多发达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都直接介入以充当本国商品或技术的“推销员”为荣。(2)采取针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就业促进

47、措施。特殊群体一般包括青年人、残疾人及妇女等就业竞争中的弱势人员,他们依靠自身的能力就业是困难的,政府采取一些倾斜性的优惠政策促进他们就业。这些措施主要有:在政府预算中设置专项资金。如加拿大1996年用于青年人就业的预算就达315亿加元。法国1997年拨给各省用于解决青年就业的预算经费也达10亿法郎。政府补贴。在匈牙利,企业每雇佣一个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人,政府在9个月内给予补贴。税收优惠。法国和德国对青年人、45岁以上长期失业者和残疾人的企业,在企业社会负担就业税等方面给予减免优惠。(3)积极拓宽就业领域。主要措施有:开发高新技术、环保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行业。实行垄断领域的竞争化。许多

48、国家在原来的国有垄断领域实行民营化、竞争化,允许国外企业和私人企业进入电力、铁路、通信、航空等领域投资或经营,以减少内部人控制,增加就业载体数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如日本的国有铁路民营化、英国的电力经营竞争化。再如法国继1996年向国外开放国内航空后,1998年又开放了邮电、电信领域等。细化行业分工。行业分工细分,增多就业载体,也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在商贸领域鼓励创办中介企业。如法国在指定地区对从事贸易的新创建企业实行的免、减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布局企业体系,扩大就业。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体系有两类企业,一是为数较少大型跨国集团公司,主要是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二是为数众

49、多的中小企业,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起到了扩大就业的目的。开辟家庭雇工的就业领域。在意大利,家庭工人约占全体劳动力的4。(4)鼓励劳务输出。如西班牙为鼓励劳动者到国外就业而规定:免费办理有关证件和手续、提供打折的机票、免交出国所需体检费、免去出国就业者兵役等。3修复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性障碍:实质是让市场机制能够灵活地调节劳动力市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供求灵敏变动角度看,主要是放松企业雇佣劳动力裁员的规定,给企业充分的合理利用劳动力的权力,以保持其高效率。前者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改变和创新就业形式,拓宽就业领域,使企业方便地使用劳动力,劳动者通过多种途径参加社会劳动,最终减少失业人数;后者

50、则强调企业裁员的自主权,以免企业不敢雇工,结果反而不利于就业,这主要是在取消或简化裁员控制措施方面做文章。如英国、法国、德国,目前的裁员控制措施大大简化,保留的限制规定主要涉及裁员手续。(2)从工资灵敏变动角度看,主要是减少工资刚性或工资黏性。经济学家马兰沃所提出的,工资受政府管制,工资政策屈从于公共政策,对市场供求不起调节作用,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失灵问题越来越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放松对工资的种种限制。法国实行了工资非指数化政策;美国淡化工资指数化,鼓励让职工分享企业的利润;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寻求工资谈判分散化的方法,避免集体谈判工资。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与西欧国家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保健医疗策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