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三版教材)-计算题.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730366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87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三版教材)-计算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三版教材)-计算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三版教材)-计算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三版教材)-计算题.pdf(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三版教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三版教材)计算题计算题目录目录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1巴克制 P26.1衡量劳动定额水平的方法 P30.1劳动定额定期修订的步骤 P33.1修改劳动定额的方法 P34.1产品实耗工时统计的方法 P37.2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P38.2报告期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 P40.3核定用人数量的方法 P46.3企业定员的新方法 P50.4第二章人员招聘与配置.5招聘成本及其相关概念 P95.5招聘成本的形式 P96.6成本效益评估 P97.6人员录用数量评估 P97.6招募渠道收益成本比 P100.7企业员工配置的基本方法 P113.

2、7员工任务的指派法(匈牙利法)P114.8第三章培训与开发.11培训成本收益的计算 P171.11第五章薪酬管理.12岗位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制定 P325.12评价指标权重标准的制定 P326.12人工成本的概念及其构成 P337.13人工成本核算程序 P340.13社会保险费的征缴 P349.15社会保险企业缴费计算实例 P350.15住房公积金的计算 P352.15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15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 P380.15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 P380.15巴克制巴克制 P26 P26第一章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巴克制将工人劳动(工作)效率,按其影响因素,进一步分

3、解为作业效率和开工率。工作效率=工人作业效率 开工率工人作业效率=定额工时 工人实耗工时开工率=工人实耗工时 实际可利用工时实耗工时=实际可利用的工时 各级管理责任造成的浪费工时衡量劳动定额水平的方法衡量劳动定额水平的方法 P30 P30五、用标准差来衡量五、用标准差来衡量现假定采取实耗工时的衡量方法,并对定额水平做横向考察,先计算出某部门各种定额完成率的平均值),再计算该部门各种定额完成率的标准差():(()2n:该部门统计的人数最后,计算出均衡率系数(k),k=,k值越大,说明现行定额水平波动性越大 x劳动定额定期修订的步骤劳动定额定期修订的步骤 P33 P33一、准备阶段压缩率压缩率是指

4、对工时定额水平工时定额水平的调整幅度调整幅度:压缩率=原产品台份定额 计划产品台份定额原产品台份定额 100%计划定额完成系数计划定额完成系数是指计划期内计划期内所要执行的劳动定额提高的幅度提高的幅度.计划产量定额=现行产量定额 计划定额完成系数计划工时定额=修改劳动定额的方法修改劳动定额的方法 P34 P34采用下列公式核算出新定额:计划定额完成系数现行工时定额a=1+yb:零部件的实耗工时a:修改前的定额工时1 1/1515y:平均超额的百分比=1:实际完成定额工时数2:应出勤工时数1 12=(1+)x:修改后新的单件工时定额k:允许超额幅度产品实耗工时统计的方法产品实耗工时统计的方法 P

5、37 P374、按照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统计汇总实耗工时。实耗工时=制度工时 缺勤工时 停工工时 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这种方法适合生产稳定、大批大量生产的企业。这种方法适合生产稳定、大批大量生产的企业。1)1)直接计算法:直接计算法:单位产品实耗工时=报告期内某产品实耗工时总数报告期内该产品成品总量报告期内该产品成品总量=2)2)间接计算法间接计算法:报告期生产合格产品完成定额工时总数该产品的工时定额单位产品实耗工时=单位产品各工种现行工时定额 本工种定额完成系数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P38 P381)按产量定额计算产量定额完成程度指

6、示=2)按工时定额计算工时定额完成程度指示=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 100%单位时间内实际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产量定额 100%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为了考核企业、车间、班组和个人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只能采用工时定额的形式,以定额工时综合反映出总的劳动成果: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示=完成定额工时总数实耗工时总数 1=112 2/15151:某产品的实际产量:某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1:某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上式中分子减分母()之差之差,说明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好坏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即 生成生成工人劳动工时的节约或超支工人劳动工时的节约或超支。报告期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报告期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 P

7、40 P40DW=合格产品产量+非因个人 班组、车间 过失而造成的废品量 单位产品工时定额实耗工时总数 100%DW:员工个人(班组、车间)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示核定用人数量的方法核定用人数量的方法 P46 P46某类岗位用人数量=1 1、按劳动效率定员。、按劳动效率定员。P46 P46就是根据生产任务和员工的劳动效率以及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数。实际上就是根据工作量和劳动定额来计算人员数量的方法。定员人数=工人劳动效率 出勤率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某类岗位制度时间内计划工作任务总量某类人员工作 劳动 效率如果采用工时定额计算,工时定额与产量定额的关系为:班产量定额=工作时间工时定额则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

8、=8 5=1.6(工时/件),定员计算公式变为:定员人数=工作班时间 定额完成率 出勤率生产任务量(件)工时定额如果计划期内任务是按年规定的,而产量定额是按班规定的,可采用下面的公式:定员人数=每种产品年总产量 单位产品工时定额年制度工作日 8 定额完成率 出勤率在生产实际中,有些工种(工序)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数量的废品产生,计算定员时,为了把废品因素考虑进去,上述公式可改为:定员人数=每种产品年总产量 单位产品工时定额年制度工作日 8 定额完成率 出勤率3 3/1515 1 计划期废品率2 2、按设备定员。、按设备定员。P47 P47即根据设备需要开动的台数和开动的班次、员工看管定额以及出勤

9、率来计算定员人员:定员人数=3 3、按岗位定员、按岗位定员.P48.P48 设备岗位定员:班定员人数=工作班时间 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共同操作的各岗位生产工作时间的综合需要开动设备台数 每台设备开动班次工人看管定额 出勤率公式中的“生产作业时间”,指作业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和准备与结束时间之和。工作岗位定员。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一定岗位,但没有设备,而又不能实行定额的人员,如检修工、检验工、值班电工、以及茶炉工、警卫员、清洁工、文件收发员、信访人员等。主要根据工作任务、岗位区域、工作量、并考虑实行兼职作业的可能性等因素来确定定员人数。4 4、按比例定员。、按比例定员。P49 P49即按照与企业员

10、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来计算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如:炊事员与就餐人数、保育员与入托儿童人数、医务人员与就诊人数。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 定员标准(百分比)5 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P49.P49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一般是先定组织机构、定各职能科室,明确了各项业务及职责范围以后,根据各项业务工作量的大型、复杂程度,结合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确定定员。企业定员的新方法企业定员的新方法 P50 P501 1、运用数量统计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定员、运用数量统计方法对管理

11、人员进行定员.将管理人员按职能分类,然后根据其工作质量影响因素来计算定员。用回归分析法求出管理人员与其他工作量个影响因素的关系:12P=1 2 P:某类管理人员数x1x:该类管理人员工作各影响因素值l1l:各因素值的程度指标4 4/1515k:系数例如:某公司根据2012年年底的统计资料,利用计算机进行回归分析求出了财会人员定员的基本技术公式:0.90970.50750.00370.0859P=0.0095 1 2 34P:为所求的财会人员数;x1:该企业员工总数;x2:为纳入固定资产的设备台数;x3:为主要产品量乘以单台产品零件的数量;x4:为企业与外单位签订的各种经济合同数。2 2、运用概

12、率推断确定经济合理的医务人员人数。、运用概率推断确定经济合理的医务人员人数。P50 P50 根据统计调查掌握企业医务所(院)全年员工诊病的人数资料。选择诊病人次数最多的月份,求出平均每天诊病的人次数和标准差:=/(x )2=n:平均每天诊病的人数X:除公休日外,每天就诊人次数n:制度工作日:平均每天诊病人数的标准差 测定每位医务人员每天所做准备工作、接待每一位患者以及必要的休息和生理需要时间。测定必要的医务人员数。3 3、运用排队理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工具保管员人数。、运用排队理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工具保管员人数。4 4、运用零基法确定二、三线人员定员人数,即零基定员法。、运用零基法确定二、三线人员定

13、员人数,即零基定员法。它是以零为起点按岗位的实际工作负荷量确定定员人数的方法.第二章第二章人员招聘与配置人员招聘与配置招聘成本及其相关概念招聘成本及其相关概念 P95 P95招聘成本是为吸引和确定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招聘人员的直接或间接劳务费用、直接或间接业务费用、其他相关费用等.招聘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5 5/1515招聘成本的形式招聘成本的形式 P96 P961.招募招募成本:网站续费、参加招聘会的场地费、招聘人员的差旅费2.选拔选拔成本:应聘人员招待费、测试费用、结构化面试聘请外部专家的报酬3.录用录用成本:录取手续费、调动补偿费、搬迁费、旅途补助费4.安置安置

14、成本:由为安置新员工的工作所必须发生的各种行政治理费用各种行政治理费用、为新员工提供工作场所需要的装装备条件备条件以及录用部门因安置人员所损失的时间成本时间成本而发生的费用构成.5.离职离职成本:一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6.重置重置成本:指因招聘方式或程序错误致使招聘失败而重新招聘所发生的费用招聘单位成本=总成本 实际录用人数成本效益评估成本效益评估 P97 P971 1、成本效益评估、成本效益评估总成本效益=录用人数 招聘总成本招募成本效益=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选拔成本效益=被选中人数 选拔期间的费用录用成本效益=正式录用人数 录用期间的费用2 2、招聘收益成本比、招聘收益成本比招聘收

15、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总价值 招聘总成本招聘收益与招聘成本的比值越大,说明招聘工作越有效。人员录用数量评估人员录用数量评估 P97 P97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该指标的值越小,聘用者的素质可能越高。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当招聘完成比大于等于 100%时,则说明在数量上完成或超额完成了招聘任务。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该比例越大,则招聘信息发布的效果越好。录用合格比=(已录用胜任岗位人数实际录用总人数)100%该指标大小反映了人员招聘有效性以及准确性。录用基础比=(原有人员胜任岗位人数原有人员总数)100%反映本次招聘的有效性是否高于

16、以前招聘有效性的平均水平,即招聘有效性是否在逐步提高。6 6/1515招募渠道收益成本比招募渠道收益成本比 P100 P100某招募渠道收益成本比=企业员工配置的基本方法企业员工配置的基本方法 P113 P113(一一)以人员为标准进行配置以人员为标准进行配置某招募渠道吸引的人数为其付出的总费用 100%即从人的角度即从人的角度,按每人得分最高的一项给其安排岗位,即根据最高分确定对应的岗位按每人得分最高的一项给其安排岗位,即根据最高分确定对应的岗位(纵向比较(纵向比较)。由此可得:A A(4.5)4.5)从事岗位从事岗位 1 1、E E(2.5)2.5)或或 I I 从事岗位从事岗位 2 2、

17、C(3.5C(3.5)从事岗位)从事岗位3 3、B B(4 4。5 5)从事岗位)从事岗位5 5,岗位岗位 4 4 空缺,分数计为空缺,分数计为 0.0.表一表一应聘者应聘者岗位岗位1 1(3 3。5 5)2 2(2 2。5 5)3 3(2.52.5)A A3.53.54.04.0B BC CD DE E1 1。5 50.50.52.02.02 2。0 0F F1 1。5 52.02.02.52.52.02.02 2。0 0G GH HI IJ J3 3。5 52 2。0 02.02.03.03.02.52.52 2。5 53 3。0 04 4。0 02.52.53.53.52.02.02 2

18、。0 01 1。0 01.01.00 0。5 51.51.50 0。5 52 2。0 03 3。0 03.03.03.53.54 4(3 3。0 0)(空缺)(空缺)3 3。0 02.02.05 5(3 3。5 5)3 3。5 52 2。5 51.51.52 2。5 51.01.02 2。0 00.50.51 1。5 51.51.51 1。0 00.50.5若考虑空缺岗位的影响,其录用人员的平均分数是:(4.5+4.5+3.5+24.5+4.5+3.5+2。5+0)/5=35+0)/5=3。0 0若不考虑空缺岗位的影响,其录用人员的平均分数是:(4 4。5+4.5+3.5+2.55+4.5+3

19、.5+2.5)/4=3/4=3。7575(二二)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即从岗位的角度出发即从岗位的角度出发,每个岗位都挑选最好成绩的人来做每个岗位都挑选最好成绩的人来做(横向比较,在岗位所对应的行中比较应聘(横向比较,在岗位所对应的行中比较应聘者的得分者的得分),但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同时被好几个岗位选中.尽管这样做的组织效率最高,但只有在允许岗位空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因此常常是不可能的。由此可得:岗位岗位 1 1 只能是由只能是由 A A(4 4。5 5)做)做(在岗位在岗位 3 3 上上 A A 的得分最高,但一人不能从事二职,因此岗位的得分最高,但一人不能从事二职,因

20、此岗位3 3 出现空缺)出现空缺),岗位,岗位 2 2 或岗位或岗位 4 4 由由 G G(3 3。5 5)做)做,岗位岗位 5 5 由由 B B(4.54.5)做。)做。表二表二应聘者应聘者A A岗位岗位1 1(3 3。5 5)2 2(2.52.5)3 3(2 2。5)5)(空缺)(空缺)3 3。5 52.02.02 2。5 53.53.5非最高非最高2 2。0 02.52.51 1。5 52 2。5 51 1。5 52.02.02 2。5 54.04.03 3。0 02 2。5 52 2。0 03 3。0 02.02.02 2。5 51 1。0 01 1。0 00 0。5 51 1。5 5

21、B BC CD DE EF FG GH HI IJ J3 3。5 53.03.02 2。0 03.03.00.50.57 7/15154(3.04(3.0)5 5(3 3。5)5)3.03.03 3。5 52 2。0 02.52.52.52.51 1。5 52.02.02.02.01 1。0 02 2。0 02 2。0 01 1。5 52 2。0 00.50.50 0。5 51.51.51.01.00.50.5注意:使用这种配置方法会导致两个岗位空缺注意:使用这种配置方法会导致两个岗位空缺.若考虑空缺岗位的影响,其录用人员的平均分数是:(4.5+44.5+4。5+35+3。5+0+05+0+0

22、)/5=2.5/5=2.5若不考虑空缺岗位的影响,其录用人员的平均分数是:(4.5+4(4.5+4。5+35+3。5 5)/3=4.17/3=4.17(三三)以双向选择为标准进行配置以双向选择为标准进行配置 P114 P114同时考虑以人为标准和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即在岗位和应聘者两者之间进行必要调整,以满足各个岗位人员配置的要求。由此可得:岗位岗位 1 1 只能是由只能是由 A A(4.5)4.5)做,岗位做,岗位 2 2 由由 E E(2.52.5)或)或 I(2I(2。5)5)做做,岗位岗位 3 3 由由C(3.5)C(3.5)做做,岗位岗位 4 4 由由 G(3G(3。5 5)做,岗

23、位)做,岗位 5 5 由由 B B(4.54.5)做。)做。表三表三应聘者应聘者A A岗位岗位1 1(3.53.5)2 2(2 2。5 5)3 3(2 2。5)5)4 4(3 3。0 0)5(3.55(3.5)4 4。5 53 3。5 53.53.54 4。0 03.03.02 2。0 02.02.01 1。5 51 1。5 54 4。0 02.52.52.02.01.01.00.50.51 1。5 50 0。5 5B BC CD DE EF FG GH HI IJ J3 3。0 02.52.52.02.02 2。0 03 3。5 52 2。5 52 2。5 52 2。2.52.52 2。0

24、03.53.52.02.0行列非最高行列非最高5 53.03.01.51.50.50.52.52.53 3。0 03 3。0 01 1。0 00 0。5 52.02.02.02.03.53.52.02.03 3。5 54 4。5 52 2。5 51.01.02.02.02 2。0 01 1。5 51.51.51.01.00.50.5注意:被选中的应聘者既是岗位所要求的最高得分,又是注意:被选中的应聘者既是岗位所要求的最高得分,又是 1010 人中的最高得分。人中的最高得分。其录用人员的平均分数是:(4 4。5+45+4。5+35+3。5+35+3。5+25+2。5 5)/5=3.7/5=3.7

25、员工任务的指派法(匈牙利法员工任务的指派法(匈牙利法)P114)P114在应用匈牙利法,解决员工任务合理指派问题时,应当具备两个约束条件:1 1、员工数目与任务数目相同;、员工数目与任务数目相同;2 2、求解的是最小化问题,如工作时间最小化、费用最小化。、求解的是最小化问题,如工作时间最小化、费用最小化。(一)匈亚利法的应用实例(一)匈亚利法的应用实例8 8/1515假定 A 单位有甲、乙、丙、丁、戊甲、乙、丙、丁、戊五个员工,需要在一定的生产技术任务组织条件下,完成A A、B B、C C、D D、E E 五项任务,每个员工完成每项工作所需要耗费的工作时间见下表:各员工完成任务时间汇总表各员工

26、完成任务时间汇总表单位:小时单位:小时员工员工任务任务A AB BC CD DE E甲甲101013133 318181111乙乙5 519192 29 96 6丙丙9 96 64 412121414丁丁181812124 417171919戊戊111114145 515151010问题问题:员工与任务之间应当如何进行配置员工与任务之间应当如何进行配置,才能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最少?才能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最少?1、以各员工完成各任务的时间构造矩阵一:矩阵一矩阵一1059181319612244|31891217116141911145|15102、对矩阵一进行行约减,即每一行数据减去本行

27、数据中的最小数,得矩阵二:矩阵二矩阵二5041371306|10229038508133、检查矩阵二:若矩阵二各行各列均有“0,则跳过此步,否则进行列约减,即每一列数据减去本列数据中的最小数,得矩阵三:矩阵三矩阵三4041161304|0020803640811注意:也可先进行列约减,再进行行约减。注意:也可先进行列约减,再进行行约减。4 4、画“盖、画“盖 00线:线:即画最少的线将矩阵三三中的 0 全部覆盖(技巧:技巧:从含从含“0 0”最多的行或列开始画最多的行或列开始画“盖“盖 0 0”线)线),得矩阵四:350|31683|649 9/1515矩阵四矩阵四4041161304|002

28、08036408115 5、数据转换。、数据转换。若含“0线的数目等于矩阵的纬数,则直接跳到第七步;若“盖0”线的数目小于矩阵的纬数,则进行行转换,其操作步骤是:1)找出未被“盖 0线覆盖的数中的最小值,其中=1;2)将未被“盖 0”线覆盖的所有数减去;3)同时将“盖 0”线交叉点的数加上。矩阵五矩阵五3041051303|0130703530810240|20350|316、重复第 4 步(画“盖 0”线)和第 5 步(数据转换,此时=3)。矩阵六矩阵六3041051303|01307035308107、直到“盖 0”线的数目等于矩阵的维数。矩阵七矩阵七00472213004|04603|4

29、0322008708 8、求最优解。、求最优解。对 n 纬矩阵,找出不同行、不同列的n 个“0,每个“0”的位置代表一对配置关系。具体步骤是:1)先找只含一个“0”的行(或列),将该行(或列)中的“0打“;2)将带有“”的“0”所在的列(或行)中的“0打“;3)重复(1)步和(2)步至结束。若所有的行列均含有多个“0,则从“0”的数目最少的行或列中任选一个“0”打上“”。其结果如下:矩阵八矩阵八240|201010/15150420|40 0 134050 40163870 0227240|203由上矩阵可见:甲负责任务甲负责任务 A A、乙负责任务、乙负责任务D D、丙负责任务、丙负责任务B

30、 B、丁负责任务、丁负责任务C C、戊负责任务、戊负责任务E E,这种配置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所给任务。员工配置最终结果员工配置最终结果单位:小时单位:小时员工员工任务任务A AB BC CD DE E甲甲1010乙乙9 9丙丙6 6丁丁4 4戊戊1010第三章第三章培训与开发培训与开发培训成本收益的计算培训成本收益的计算 P171 P1711.1.培训投资回报率。培训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率=(项目净收益项目成本)100%培训投资净回报率=培训项目收益 培训项目成本培训项目成本培训项目收益培训项目成本 100%100%培训投资回报率=培训投资回报率又称为培训成本效益比率。2.2.舍贝克和科恩的

31、效用公式。舍贝克和科恩的效用公式。培训效用=Y N P V (N C)Y:培训对工作产生影响的年数N:接受培训的人数P:每个受训者和未受训者在工作上的差异V:没名员工平均的工作业绩的价值(货币)C:为每个受训者提供的培训总费用1111/1515第五章第五章薪酬管理薪酬管理岗位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制定岗位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制定 P325 P3251.1.单一指标计分标准的制定单一指标计分标准的制定2.2.多种要素综合计分的制定多种要素综合计分的制定1)1)简单相加法简单相加法=1E:各要素评定总分:各个要素锁属指标的得分,i=1,2,3,,n。2)2)系数相乘法系数相乘法=1:第i要素指标的函数(

32、系数):第i要素指标的分值(得分)3)3)连乘积法连乘积法E=1234)4)百分比系数法百分比系数法 P326 P326总体得分计算公式:=100%=1=1:各要素得分:各要素指标测评得分:各要素指标百分比系数上式计算过程中,各要素得分的计算公式为:=100%:各要素评价指标的初次得分:各要素评价指标的百分比系数例题:表 5-25(P327)评价指标权重标准的制定评价指标权重标准的制定 P326 P326具体步骤:1、先对各项指标的等级系数(相对权数)的概率()进行推断。2、将各等级的相对权数()与对应的概率值相乘,汇总出概率权数().=13、用各测定指标分值(绝对权数)乘以各自概率权数(),

33、即可得出要素总分。1212/1515=1人工成本的概念及其构成人工成本的概念及其构成 P337 P3371.1.人工成本的概念人工成本的概念企业人工成本也成用人费用(人工费用)或认识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包括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等。2.2.人工成本的构成人工成本的构成 P337 P3371)产品生产人员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制造费用直接工资)(制造费用直接工资)2)产品生产人员的员工福利费(制造费用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其他直接支出)3)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制造费用)(制造费用)4)

34、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福利费(制造费用)制造费用)5)劳动保护费(制造费用(制造费用)6)工厂管理人员工资(管理费用公司经费(管理费用公司经费)7)工厂管理人员的员工福利费(管理费用公司经费)(管理费用公司经费)8)员工教育经费(管理费用)(管理费用)9)劳动保险费(管理费用)(管理费用)10)失业保险费(管理费用)(管理费用)11)工会经费(管理费用)(管理费用)12)销售部门的人员工资(销售费用销售费用)13)销售部门人员的福利费(销售费用)销售费用)14)子弟学校经费(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支出)15)技工学校经费(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支出)16)员工集体福利设施费(利润分配公益金)(利润分配

35、公益金)人工成本核算程序人工成本核算程序 P340 P340(一一)核算人工成本的基本指标核算人工成本的基本指标 P340 P3401.1.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2.2.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企业年制度工时+年加班工时 损耗工时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3.3.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既包括转移价值,也包括新创造价值。4.4.企业增加值企业增加值(纯收入纯收入)。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 中间投入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5.5.企业利润总额

36、。企业利润总额。6.6.企业成本(费用)总额。企业成本(费用)总额。7.7.企业人工成本总额。企业人工成本总额。人工成本=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住房费用+福利费用+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其他人工成本1313/1515(二二)核算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核算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 P341 P341人工费用比=人工费用销售收入 营业收入=销售收入 营业收入 员工总数薪酬水平人工费用员工总数1.1.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与人工费用比率。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与人工费用比率。=2.2.劳动分配率。劳动分配率。单位员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劳动分配率=人工费用 增加值(纯收入)(三三)合理确定人工

37、成本的方法合理确定人工成本的方法1.1.劳动分配率基准法劳动分配率基准法扣除法:扣除法:附加价值=销货 生产 净额 外购部分=销货净额 当期进货成本(直接原材料+购物零配件+外包加工费+间接材料)相加法:相加法:附加价值=利润+人工成本+其他形成附加价值的各项费用=利润+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租金+折旧+税收合理的人工费=人工费用销货额=净产值销货额人工费用净产值=目标附加价值 目标劳动价值率2.2.销售净额基准法销售净额基准法 P343P343目标人工成本=本年度计划平均人数 上年度平均薪酬 1+计划平均薪酬增长率目标销售额=目标人工成本 人工费用率3.3.损益分歧点基准法损益分歧点基准法 P

38、344P344损益分歧点也称损益平衡点或收支平衡点,即损益平衡、不盈也不亏之点。也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公司利润为零时的销售额或销售量。销售收入=制造成本+销售及管理费用在把制造成本和销售及管理费用划分为固定费和变动费之后:销售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为了便于表达,上式中的各因式可用下列符号表示,P 为单位产品售价,X 为产量或销售量,F 为固定成本,V 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PX=F+VX在损益分歧点所要达到的销售量为X=F P V。式中 P V 为每单位产品边际利益:每单位产品边际利益率=P V 这样,以销售金额表示的损益分歧点:损益分歧点之销售额=边际利益率固定成本1414/1515社会保险费的

39、征缴社会保险费的征缴 P349 P349险种险种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企业缴纳企业缴纳20%(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8%62%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最高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1%21%(农民合同制工人不缴纳)不缴纳不缴纳个人缴纳个人缴纳社会保险企业缴费计算实例社会保险企业缴费计算实例 P350 P350住房公积金的计算住房公积金的计算 P352 P352员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员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第六章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 P380 P380M=(C,

40、S,A,U,E,a)M:最低工资标准C: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用S: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A:职工平均工资U:失业率E:经济发展水平a:调整因素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 P380 P3801)1)比重法比重法根据城镇居民家集调查资料,确定一定比例的最低人均收入户为贫困户,统计出贫困户的人均生活费用支出水平,乘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加上一个调整数。2)2)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提供的年度标准食物普及标准食物摄取量,结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再乘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加上一个调整数。确定调整系数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当地个人缴纳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费,以及住房公积金等费用支付。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 21.758)(1+单位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比例之和)(1+浮动系数)1515/15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实施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