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成道经长.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7723986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子成道经长.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太子成道经长.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子成道经长.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子成道经长.pptx(2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拜佛求子拜佛求子 是时净饭大王因宫中无太子而整日忧愁。一是时净饭大王因宫中无太子而整日忧愁。一日,大王做一怪梦,梦醒求问大臣,大臣告之:日,大王做一怪梦,梦醒求问大臣,大臣告之:“城南满江树下,有一天祀神,善能求恩乞福。城南满江树下,有一天祀神,善能求恩乞福。往求太子,必合容许。往求太子,必合容许。”次日一大早,大王携王后及仆人盛装前往祀次日一大早,大王携王后及仆人盛装前往祀神处求子。完毕归宫,王后于采云楼上梦见一日,神处求子。完毕归宫,王后于采云楼上梦见一日,日轮之内,有一孩儿,其貌端庄。兼乘六牙白象,日轮之内,有一孩儿,其貌端庄。兼乘六牙白象,从其顶门而入,在右胁下安之。不经旬日之间,从

2、其顶门而入,在右胁下安之。不经旬日之间,王后怀孕。王后怀孕。第1页/共29页太子出生太子出生 王后怀孕十月后,一日在宫中游玩,玩的正开心快乐王后怀孕十月后,一日在宫中游玩,玩的正开心快乐之时,突感腹部胀痛,于是手攀树枝,一宫女在王后身之时,突感腹部胀痛,于是手攀树枝,一宫女在王后身后用金盘接生,王后便产下太子。后用金盘接生,王后便产下太子。太子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脚踩莲花,一太子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脚踩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大喊: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大喊: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第2页/共29页太子寻伴侣太子寻伴侣 太子一天天长大,可是他却整日忧愁不乐。太子一天天长大

3、,可是他却整日忧愁不乐。大臣见状向大王进谏:为太子寻一新妇,作为大臣见状向大王进谏:为太子寻一新妇,作为伴恋之人。太子知道以后,便决定做一个金戒伴恋之人。太子知道以后,便决定做一个金戒指,而这个戒指就只有太子、大王和王后三人指,而这个戒指就只有太子、大王和王后三人知道。待选的姑娘中有知道这个金戒指的人,知道。待选的姑娘中有知道这个金戒指的人,则是与太子有缘的人,应该作为他的妻子。众则是与太子有缘的人,应该作为他的妻子。众女当中,唯有耶输陀罗说:女当中,唯有耶输陀罗说:“我前世与太子结我前世与太子结缘,今世岂敢不做太子您的妻子?缘,今世岂敢不做太子您的妻子?”于是二人于是二人喜结良缘。喜结良缘。

4、第3页/共29页太子闷闷不乐,出游寻乐去于是,邂逅了以下几种人。于是,邂逅了以下几种人。第4页/共29页见急行之人,愁苦我家里有个产妇,马上要生孩子了,非常痛苦,我要马上赶回去你为什么这么匆忙啊?你为什么这么匆忙啊?我家里有个产妇,马上要生孩子了,非常痛苦,我要马上赶回去第5页/共29页见枯槁老人所有人老了,都会眼不辨色,人不听音,身体虚弱是否所有人老了都会这样?所有人老了,都会眼不辨色,人不听音,身体虚弱所有人老了,都会眼不辨色,人不听音,身体虚弱所有人老了,都会眼不辨色,人不听音,身体虚弱所有人老了,都会眼不辨色,人不听音,身体虚弱是否所有人老了都会这样?所有人老了,都会眼不辨色,人不听音

5、,身体虚弱是否所有人老了都会这样?所有人老了,都会眼不辨色,人不听音,身体虚弱是否所有人老了都会这样?所有人老了,都会眼不辨色,人不听音,身体虚弱第6页/共29页见羸弱的病人是啊,有病了后,连走路也要两个人来扶。所有人都会成有病吗?是啊,有病了后,连走路也要两个人来扶。所有人都会成有病吗?是啊,有病了后,连走路也要两个人来扶。所有人都会成有病吗?是啊,有病了后,连走路也要两个人来扶。第7页/共29页太子见到死人难道众人都会死吗?太子殿下,再尊贵的人,死神来了也逃脱不了得。难道众人都会死吗?难道众人都会死吗?难道众人都会死吗?太子殿下,再尊贵的人,死神来了也逃脱不了得。第8页/共29页太子的感悟

6、出游回宫后,悉达多生大忧愁。“世间众生,极受诸苦,所谓生老,以及病死,云何不求舍是诸苦,云何不求厌苦寂智,云何不念免脱生老病死苦因,我今于何得空闲处。”遂决心出家修炼,以求解救众生之道。于是吻别妻儿,深夜出宫第9页/共29页修行过程修行过程之一之一偶遇高人指点偶遇高人指点在出城的路上,悉达多与上了修行的在出城的路上,悉达多与上了修行的沙门,沙门对他说:世间万物,无不沙门,沙门对他说:世间万物,无不有消失的一天,再可爱的孩童也会有有消失的一天,再可爱的孩童也会有衰老的时候,再美满的婚姻也会有解衰老的时候,再美满的婚姻也会有解散的一天,那所谓的欢乐犹如草尖之散的一天,那所谓的欢乐犹如草尖之露而随风

7、而逝。随即指向树林的深处露而随风而逝。随即指向树林的深处说,这些走出苦海的人都在思考人生说,这些走出苦海的人都在思考人生的道理。听罢,往丛林深处走去的道理。听罢,往丛林深处走去第10页/共29页修行之二之二苦行未果途中,他经历了风雪,猛兽,途中,他经历了风雪,猛兽,但是他依然无所畏惧。开始了但是他依然无所畏惧。开始了苦行,每日长立不倒、卧于荆苦行,每日长立不倒、卧于荆棘之中、在烈日下暴晒、每日棘之中、在烈日下暴晒、每日只食以麻一粟,以少有的苦行只食以麻一粟,以少有的苦行折磨着自己,摒弃一切生命的折磨着自己,摒弃一切生命的贪欲,终日处于冥思苦想的状贪欲,终日处于冥思苦想的状态,就这样经历了六年的

8、苦行,态,就这样经历了六年的苦行,身体苦瘦如柴,他却并未得道。身体苦瘦如柴,他却并未得道。于是,他毅然走出了苦行林,于是,他毅然走出了苦行林,决心另辟蹊径决心另辟蹊径。第11页/共29页修行之三修行之三 :菩提树下得道菩提树下得道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悉达多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悉达多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并发誓:身正坐,并发誓:“我今若不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他在树下静坐49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魔障障”。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

9、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晨睹明星,正观缘月初八日,晨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起法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世人尊称他为“佛陀佛陀”(意为(意为觉者),圣号觉者),圣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时年时年3535岁。农历腊月初八(十岁。农历腊月初八(十二月初八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成,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纪念日。道纪念日。第12页/共29页传道之途 得道之后,佛得道之后,佛 陀陀 四处奔走,四处奔走,并创并创 立了佛教,立了佛教,成为了佛家的祖成为了佛家的祖师。师。(右图为佛陀得右图为佛陀得道后的第一次授道后的第一次授道)道)第13页/共29页 传道

10、之途在其传道的过程在其传道的过程中,提出了四谛中,提出了四谛说,十二因缘说,说,十二因缘说,八正道等理论,八正道等理论,不断发展佛教教不断发展佛教教义,使佛教得道义,使佛教得道了广泛的传播。了广泛的传播。第14页/共29页传道之途 晚年,佛陀仍然孜晚年,佛陀仍然孜 孜孜 孜不倦地带着弟子四孜不倦地带着弟子四 四处行化传教,并指四处行化传教,并指 指示弟子们,要指示弟子们,要“依依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法不依人,依义不 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不依语,依智不依识,识。识。”图为佛陀回到即将去世的父亲净饭王身边图为佛陀回到即将去世的父亲净饭王身边第15页/共29页 临终时对弟子说:“我亲爱的第子们,千

11、万不要难过,人生无常,有生有死,缘生则聚,缘尽则散,肉体是不能永存的。佛陀入灭的只是应身,法身永远和众生在一起。你们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第16页/共29页梵我一如梵我一如是印度天人关系的极致表达,任何人通过努力学习梵的知识都有亲证梵我的可能。印度人理想的人生应经历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遁世期这四个时期。谓为四行期。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生境界。第17页/共29页佛家的宇宙观由缘起说出发,佛教把宇宙看成是由五蕴构成。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第18页/共29页思思想想介介绍绍 十十二二缘缘起起八八正正道道四四圣圣谛谛业业报

12、报轮轮回回第19页/共29页十二缘起十二缘起这是从佛教的这是从佛教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杂阿含经杂阿含经卷卷第十)之缘起关系来解释世界、社会和人生以及各种精神现象。第十)之缘起关系来解释世界、社会和人生以及各种精神现象。由此推之,人生也是处在由此推之,人生也是处在“十二缘起十二缘起”的链条过程,即认为人的链条过程,即认为人的生命的起源和过程是依赖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的生命的起源和过程是依赖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支)而构成生命的不

13、断循环,不管是从无明顺观,还的环节(支)而构成生命的不断循环,不管是从无明顺观,还是由老死逆观,十二支缘缘生起,归于无明,造成生死的根本是由老死逆观,十二支缘缘生起,归于无明,造成生死的根本原因。原因。第20页/共29页八正道八正道他最后把人生视为苦的过程,并把苦的现象主要归纳成八种,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等八苦。其中生、老、病、死是说人的生命中的自然现象或规律,怨憎会苦是指和不可爱的东西会合的痛苦,爱别离苦是指和可爱的东西离开的痛苦,求不得苦是说想得到而不能得到的欲望的痛苦,五取蕴苦是指构成人的色、受、想、行、识五种蕴组织而产生的种种欲望烦恼的痛苦,

14、即一切身心之苦。释迦牟尼认为,众生了解了种种苦相,探究了诸苦的原因,就能够遵循佛教的方法,去消灭痛苦。灭苦的途径有八种,即1、正见,正确的见解。2、正思维(或正志),即正确的意志。3、正语,即正确的语言。4、正业,即正确的行为。5、正命,即正确的生活。6、正精进,即正确的努力修行。7、正念,即正确的思想。8、正定,即正确的精神统一。此八种正确途径是“八支圣道”,也称“八正道”。第21页/共29页四圣谛四圣谛释迦牟尼为了给众生找到一条解脱之路,组织了“四谛”学说。“谛”(Satya)是“实在”或“真理”的意思,在印度宗教哲学里这是一般通用的概念和方法。“四谛”即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其中苦谛

15、是说现实世界存在着种种痛苦的现象,即佛经里所讲的“一切皆苦”;集谛是表示造成痛苦的各项理由或根据;灭谛表示作为佛教最后理想的无苦涅盘,即消灭了苦;道谛是说为实行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方法和手段。佛陀所说的在四谛的四种真理组织中,苦谛是基础、是根本,认识了苦谛,也就比较容易认识、掌握集谛、灭谛和道谛。第22页/共29页业报轮回业报轮回的的思想是佛教的基本人生观。“业”作为行为、言语和意识的综合体,跟随人的一生,业报便是往世的行与思在来世的传递与回报。它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1、灵魂不灭,从一种存在形式转入另一种存在形式,循环转生,轮回不绝。2、生灵所造的“业”依据其产生的部位及其果报的程度又细分为:身

16、业、口业、意业。3、“业”与果报互为因果关系。“业”为因,报为果,有什么样的宿业,就有什么样的报应。第23页/共29页对业报轮回思想的认识与评价佛教的业报轮回理论立足于众生平等的教义,反对杀生。第24页/共29页知识拓展关于佛教八戒:三界:第25页/共29页关于瑜伽苦行 瑜伽作为印度的一种传统文化,它的伦理思想、宗教哲学理论和意志观集中表现在瑜伽行法的实践当中。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他们都相信“在心灵能够理解较高真理之前,身体必须要经过磨炼”,所以勤修瑜伽。而这一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灵魂的解脱。第26页/共29页小组成员:小组成员:资料整理及幻灯片制作:纪少锋 姜薇张桂连 张咏煜韩明辉 申姗姗罗煜川 任磊第27页/共29页 完完第28页/共29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9页/共2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