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教程》:第六章 第16讲 课时训练营.doc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770204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教程》:第六章 第16讲 课时训练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教程》:第六章 第16讲 课时训练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教程》:第六章 第16讲 课时训练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总复习《创新教程》:第六章 第16讲 课时训练营.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 B会产生新的物质 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 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解析: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并伴随能量变化,但物质状态不一定发生变化,如:N2(g)3H2(g)2NH3(g)。故选高温、高压催化剂C。 答案:C 2(2010 年天津)以节能减排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下 列做法违背发展低碳经济的是( ) A发展氢能和太阳能 B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 C提高原子利用率,发展绿色化学来源:学科网 D尽量用纯液态有机物代替水作溶剂 解析: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

2、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 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 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氢能和太阳能可以减少煤 炭、石油等能源消耗,A 项正确;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也可减少石油消耗,B 项正确;提高原 子利用率,发展绿色化学可以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耗,C 项正确;用纯液态有机物代替水作溶 剂,加大了有机物的消耗,不符合低碳经济,D 项错误。 答案:D 3(2009 年四川高考)25 ,101 kPa 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 为 57.3 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 5 518 kJ/

3、mol。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H(aq)SO(aq)Ba2(aq)2OH(aq)=BaSO4(s)2H2O(l) H57.3 24kJ/molBKOH(aq) H2SO4(aq)= K2SO4(aq)H2O(l) H57.3 kJ/mol1212CC8H18(l)O2(g)=8CO2(g)9H2O(g) H5 518 kJ/mol252 D2C8H18(g)25O2(g)=16CO2(g)18H2O(l) H5 518 kJ/mol 解析:A 项有两个错误,一是水的化学计量数应为 1,二是当生成沉淀时,反应的热效 应会有所变化,反应热不再是57.3 kJ/mol;C 项中生成

4、物水应为液态;D 项中辛烷的物质的 量为 2 mol,产生的热量为 11 036 kJ,所以 A、C、D 错误。 答案:B 4已知 2H2(g)O2(g)=2H2O(l) H 571 kJmol1;2H2O(g)=2H2(g)O2(g) H483.7 kJmol1,则蒸发 1 g 水吸 收的热量为( ) A2.442 kJ B4.884 kJ C87.9 kJ D43.95 kJ 解析:将方程式:2H2(g)O2(g)=2H2O(l) H571.6 kJmol1和 2H2O(g)=2H2(g)O2(g) H483.7 kJmol1 相加有:H2O(g)=H2O(l) H43.95 kJmol1

5、,即蒸发 18 g 水,吸热 43.95 kJ,则蒸发 1 g 水吸热2.442 kJ。43.9518 答案:A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来源:学。科。网 A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两只大 小相同的量筒、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 B可以用保温杯来代替烧杯做有关测定中和热的实验 C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并记录的温度是 2 次 D测定中和热实验中,若所使用的稀 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稍大于稀盐酸,则会导 致所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高 解析:选项 A 错误,为了防止散热,在中和热测定的实验中应选用一大一小两只烧杯, 小烧杯和大烧杯之间应用塑料泡沫隔开

6、。很显然,从防止散热的效果看,使用保温杯完全可 以,而且让防止散热的效果更好,选项 B 正确。对于选项 C 作如下分析:中和热测定的原理 是:首先根据公式 QcmT 求出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然后再根据 HQ/n(H2O)计算中 和热。式中 T 表示反应后的最高温度与反应前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平均温度之差,因此每次 实验至少需要测定 3 次温度。由于中和热的测定属于定量实验,因此至少平均做 2 次实验才 能求出其正确值,所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最少需要测定并记录温度的次数是 6 次,选项 C 错 误。对于选项 D,在中和热测定过程中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度,要保证稀酸和稀碱完全反应, 在实验中通常使一种物

7、质稍过量一些,这是正确的操作方法,因此选项 D 错误。 答案:B 6(2010 年浙江)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H4(g)2O2(g)=CO2(g)2H2O(g) H890.3 kJmol1 B. 500 、30 MPa 下,将 0.5 mol N2和 1.5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 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H38.6 催化剂500 、30 MPa kJmol1 C. 氯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Mg22OH=M

8、g(OH)2 D. 氧化铝溶于 NaOH 溶液: Al2O32OH=2AlOH2O 2解析:由燃烧热的定义可知,水应以液态形式存在,故 A 项错误;N2与 H2反应生成 NH3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故 19.3 kJ 不是 0.5 mol N2与 1.5 mol H2完全反应放出的热 量,故 B 项错误;NH3H2O 为弱电解质,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写成化学式的形式,故 C 项错误;氧化铝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物是 NaAlO2,故 D 项正确。 答案:D 7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已知 2H2(g)O2(g)=2H2O(g) H483.6 kJ/mol,则氢气

9、的燃烧热为 241.8 kJ B已知 C(石墨,s)=C(金刚石,s) 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含 20.0 g NaOH 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 28.65 kJ 的热量,则表示该反应 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HCl(aq)=NaCl(aq)H2O(l) H57.3 kJ/mol D已知 2C(s)2O2(g)=2CO2(g) H1 2C(s)O2(g)=2CO(g) H2,则 H1 H2 解析:H2的燃烧热应该以生成液态水为标准,所以 A 不正确;由于石墨转变为金刚石 的 H0,所以金刚石的内能比石墨的高,内能越高越不稳定,B 不正确;同物质的量的碳完 全燃烧(

10、生成 CO2)放出的热量要比不完全燃烧(生成 CO)放出的热量多,所以 H1H3H2H1 DCO(g)具有的能量比 CO2(g)高 E1 mol C2H5OH 蒸气完全燃烧生成 CO2和液态水,放出大于 1 367 kJ 的热量 (2)常温下,取体积比为 41 的甲烷和 CO 的混合气体 112 L(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 后恢复至室温,放出的热量为_kJ。 解析:(1)由2得 2C(s)O2(g)=2CO(g),其 H2H1H22(393.5 kJmol1)(566 kJmol1)221 kJmol1,故 A 正确;由 CH4、CO 的燃烧热分别为 890 kJmol1、283 kJmol1

11、,故 B 项正确;比较 H 需带“”号,显然 C 项不正确,又因 CO(g)和 O2反应生成稳定的 CO2(g),故 CO(g)较 CO2(g)具有的能量高,D 正确;由于 C2H5OH(g)能量高于 C2H5OH(l),故 E 正确。(2)由 4 mol CH4和 1 mol CO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4890566 3 843 kJ12 答案:(1)ABDE (2)3 84312将煤转化为水煤气的主要化学反应为 C(s)H2O(g)CO(g)H2(g);C(s)、= = = = =高温H2(g)和 CO(g)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s)O2(g)=CO2(g) H393.5 kJ/

12、molH2(g) O2(g)=H2O(g) H242.0 kJ/mol12CO(g) O2(g)=CO2(g) H283.0 kJ/mol12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数据,写出 C(s)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_ _。 来源:Zxxk.Com (2)比较反应热数据可知,1 mol CO(g)和 1 mol H2(g)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和比 1 mol C(s)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甲同学据此认为“煤转化为水煤气可以使燃烧放出更多的热 量” ;乙同学根据盖斯定律作出如图所示循环,并据此认为“煤转化为水煤气再燃烧放出的 热量与煤直接燃烧放出的热量相等” 。请分析:甲、乙两同学观点正确

13、的是_(填“甲”或“乙”),判断的理由是 _。 (3)将煤转化为水煤气作为燃料和煤直接燃烧相比有很多优点,请列举其中的两个优点 _。 (4)水煤气不仅是优良的气体燃料,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CO 和 H2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合成:甲醇、甲醛、甲酸、乙酸。试分析当 CO 和 H2按 11 的体积比混合 反应,合成上述_(填序号)物质时,可以满足“绿色化学”的要求,完全利用原料 中的原子,实现零排放。 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将方程式合并即可得 C(s)H2O(g)=CO(g)H2(g) H131.5 kJ/mol。 (2)由(1)中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煤转化为水煤气是吸热反应,而甲正是忽略了这个问

14、题,才误认为“煤转化为水煤气可以使煤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 。 (4)CO 和 H2按 11 反应合成物质时,要达到零排放,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则合 成的物质的最简式应满足 CH2O,则符合。 答案:(1)C(s)H2O(g)=CO(g)H2(g) H131.5 kJ/mol (2)乙 甲同学忽略了煤转化为水煤气要吸收热量(或 H1H2H3且 H20) (3)减少污染;燃烧充分;方便运输(任写两条,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4) 132010 年 8 月 24 日 15 时 10 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 火箭成功将“天绘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如图是火箭点火发射升空图。

15、请回答下列有关试题:(1)“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一级推进剂采用四氧化二氮作为氧化剂,燃料是液态偏二 甲肼(C2H8N2),火箭起飞时的反应产物都是无毒的气体;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请你解释火箭上升过程中尾巴是红棕色的原因: _ _。 (2)某些运载火箭推进器中将有肼(N2H4)和过氧化氢,当二者混合时即产生气体,并放 出大量的热。已知: N2H4(l)2H2O2(l)=N2(g)4H2O(g) H641.6 kJmol1 H2O(l)=H2O(g) H44 kJmol1 若用 6.4 g 液态肼与足量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氮气和液态水,则整个过程中转移电子的总 物质的量为_,放出的热量为

16、_。 (3)未来我国将建立自己的空间站,届时空间站需要再生性的燃料电池。这种电池工作 的基本原理是有太阳光时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收集电能并将水电解,没有太阳光时利用燃料 H2、氧化剂 O2构成原电池,提供电能。若用 KOH 浓溶液作为该原电池电解液,写出负极 反应式: _ _。 (4)飞船或空间站中的宇航员新陈代谢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而呼吸需要的 则是氧气。请你利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一个能够循环处理飞船或空间站内气体的方 法,写出化学方程式: _ _。 解析:(1)四氧化二氮与偏二甲肼反应的产物为二氧化碳、氮气和水;火箭上升过程中, 泄漏出的四氧化二氮分解产生红棕色的二氧化氮。(2)

17、6.4 g 肼的物质的量为 0.2 mol,1 mol 肼 完全被过氧化氢氧化为氮气与水转移电子 4 mol,故 0.2 mol 肼反应生成液态水转移电子 0.8 mol;由盖斯定律可知:液态肼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N2H4(l) 2H2O2(l)=N2(g)4H2O(l) H817.6 kJmol1,故 0.2 mol 肼放出的热量为 0.2 mol817.6 kJmol1163.5 kJ。(4)利用 Na2O2与二氧化碳、水蒸气反应生成氧气的原理可 以处理飞船、空间站中新陈代谢的“废气” 。 答案:(1)C2H8N22N2O4=2CO24H2O3N2 四氧化二氮分解产生

18、红棕色的二氧化 氮 (2)0.8 mol 163.5 kJ (3)H22OH2e=2H2O (4)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14某学校课外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家用煤的燃烧效率,甲、乙两组运用了两种不同的 方法,他们都首先称量煤 w g,在实验室中的密闭体系中燃烧,然后分别进行实验:(已知:煤的燃烧效率)完全燃烧的碳的质量 碳的总质量 甲:把燃烧后的气体物质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_,干燥,称量所 得固体物质质量为 a g; 乙:把产生的气体通过足量的碱石灰,通过灼热的 CuO(已称量过质量为 m g), 称量反应后的固体的质量为 b g。 根据上述

19、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实验中的步骤的名称是_; (2)通过甲组的实验能否得出燃烧效率:_(填“能”或“否”); (3)结合甲、乙的数据可以得出该煤的燃烧效率,该煤的燃烧效率为_(用含 w、a、m、b 的表达式表示); (4)该实验能同时测定出煤中碳的含量吗?_(填“能”或“否”),碳的含量为 _(用含 w、a、m、b 的表达式表示,如果不能测定出煤中碳的含量,该问不作答)。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实验题。明确目的、掌握原理、熟悉操作过程是解题的关键。注 意不要忽略乙中的质量包含什么物质,在计算中不要被文字(字母)所干扰,从而不知怎么书 写表达式。研究家用煤的燃烧效率就是研究碳燃烧后的产物,碳燃烧后的产物有三种可能CO、CO2或它们的混合物。甲组研究的是 CO2,n(CO2);乙组研究的是a g100 gmol1CO,n(CO)n(O)。两组单独的过程都达不到实验目的。甲实验中的第步操mb16 gmol1 作是过滤;结合甲、乙两组的数据可以测定出煤中碳的含量。 答案:(1)过滤 (2)否(3)a100a100mb16(4)能 100%a100mb16 12w来源:学科网 ZXXK.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w。w-w*k&s%5¥u 来源:学#科#网 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