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略论中国皮影戏艺术.docx

上传人:蟋*** 文档编号:769252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略论中国皮影戏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_略论中国皮影戏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略论中国皮影戏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略论中国皮影戏艺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略论中国皮影戏艺术崔 永 平在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的理论队伍中, 很少有人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皮影戏艺术的 历史渊源和曾在我国戏剧艺术萌生和发展上 所起的作用。我认为,恰恰是这株被人冷落 的奇葩,确曾在我国戏曲艺术的最初形成和 以后的发展乃至对世界电影艺术的产生,都 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皮影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 “光”和“影子”的自然科学原理,巧妙结合民 族绘画、雕刻工艺而发明创造的一种通过光 线照射下影子的活动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形 式。同时,也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唯一以平面 造型为手段来直f进行演出的戏剧艺术品 种。皮影戏的去备是先自制一块类似电影银 幕的白色布幕(过去常用纸幕,俗称“影窗

2、 “亮子”等),然后在幕后面加以灯光照射,演 员们在幕后操纵事先按剧情雕刻并安装好活 动关节的影人,把幕上的影子展示给幕前的 观众,再配以音乐锣鼓及说唱进行故事表演。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影戏,后来制作影人攻纸 为皮,故称“皮影戏”,其特点可概括为以 皮制人儿、以光作丨影、以卷作本、以影作 戏9一、关于皮影戏艺术起源的传说与记载关于皮影戏艺术的起源,目前大致有两 种说法:一种曰:皮影戏艺术是“始于汉”、 “兴于唐”、“盛于宋”。这就是说在距今2000 多年前即有皮影戏了。另一种说法是以目前 能查阅到的文字史料为依据,认为皮影戏是 距今 1000 多年的宋代发明兴起的。前者以推 理而立,后者以史料为

3、据,当然都有其道理。 我们的祖先在汉代以前就逐步地掌握了一套 娴熟的雕刻技艺;还很早便发 55太阳光与物 体影子的变化关系,运用它发明创造了测定 时刻的“日晷”和可以精确计算年历的“晷表” 等等。在很早以前就有“形影相随”;“立竿 见影”之说。此外,还有诸如造纸术的发明 以及美术绘画方面的丨成果等等,都为我国 皮影戏艺术的产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 件。如果说关于皮影戏艺术的起源应以文史 资料而定,则从目前可查的史料来看,最为 类似的皮影戏应出于唐代。 5 5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

4、hts reserved, http:/当吋的社会经济文化可以说已经发展到 空前的鼎盛,特别是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的传 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出于当时社会的 需要,为了把史书、经卷讲诵得更加生动、 具体,往往用绘画的手段来进行补充。后来, 曾有人改绘画为带活动关节的纸人并用线牵 动来更形象地用于传经、讲史。在史书中, 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盛行“僧徒夜诵经卷、乃 装屏设像”的文字记载。这里所说的“夜诵 经卷”就有了“烛光”和要讲的故事,其“装 屏”,就相当于现代皮影戏表演的“屏幕” (即影鞯),“设像”即耍人儿。最有趣的是, .至今,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如唐山、滦县一 带的皮影戏老艺人还把表演皮影人物称

5、之为 “牵线”、“掌线”。可以肯定地说:皮影戏艺术 从萌生到成为一种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的 确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岁月。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传 说。最早的传说来自救世主观音菩萨亲临人 间宣讲佛经教义的故事。“当时,人们对于干 巴巴的说教不爱听,于是观音菩萨悲伤地坐 在竹林下,摘下竹叶随手编弄成各种人形并 且能做出各种动作,她觉得非常有趣,忽然, 观音菩萨想起若用这些竹叶编弄成的人形来 表演佛教的故事该多动人啊!后来她在宣讲 佛经时,就挂起了竹帘,在帘后舞动起竹叶 人形。夜幕,观音菩萨用油灯的灯光把竹人 的影子映在竹帘上,表演出各种佛教故事, 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从这以后,影 戏就

6、产生了。”另外相传在西汉文帝刘桓时,有宫妃抱 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树叶作人形,映在 窗上表演。又传说在汉武帝刘彻时,因其爱 妃李氏夫人过早去世,帝思念不已,时有齐 人少翁言能至其神,于是乃夜张灯烛,设 帷帐、陈酒肉,帝居他,帐遥望。见有好女 如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仿佛是夫人之 像。$6 这些传说,虽然不能确称为皮影戏艺术 的起源,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 科学文化以及美术音乐和其它诸多因素来解 析,则会觉得这些传说确有可信之处。另外,陕西地区的皮影戏在早期也叫作 “隔帘说书”。真可谓是无独有偶,一脉相取0关于皮影戏艺术的确实文字记载,最早 见于宋代张耒著的明道杂志。上面写道:“京师有

7、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 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 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又据宋高承所 著事物记原记述:“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 国事者,或采其话加缘饰,作影人。”之后, 更为详细记载皮影戏的史书见于 1147 年孟元 老著的$东京梦华录和 1235 年灌圃耐得翁著 的都&记胜。东京梦华录写道:“逢节庆日,每一坊 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 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都城记胜 记述为影戏。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 镞,后用粉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 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 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 也,.另据 1275

8、 年吴自牧著梦梁录记载:“更 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 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 损坏。杭城有贾四郎、王升、王阎卿等,熟 于摆布,立讲无差。”还有,1280 年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中也 记载着当时南宋京城临安(现在的杭州)“元 夕.一入新正,灯火日盛自此以后,每夕皆然。姜白石有诗云,灯已阑珊月色 寒,午儿往往夜深还。只应不尽婆娑意,更 向街心弄影看。”接着又叙述道:“白云诗云, 游人归后天街静,坊陌人家未闭门。帘里垂 灯照樽俎,坐中嘻笑觉春温”“或戏于小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

9、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此类不可遽数也。”其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弄影戏艺人有贾震、贾雄、尚保义、.三贾(贾伟、贾仪、贾佑)、三伏(伏大、伏二、伏三)、沈显、陈松、马俊、马进、王三郎、朱祐、蔡谘、张士、周端、郭真、李二娘(队戏)、王润卿(女流)、黑妈妈。计s二十余人。同时,还在市井上有专门“镞影戏之小经纪”和在当时社会可与其它诸戏竞争的皮影团体“绘革社”。此外,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还多处详记“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和“杂手艺有手影戏一种”。其中,最为有趣的记载除了在武林灯市上有

10、“或为龙船、凤辇、楼台故事。羊皮灯则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之外,还有在“市食”上可以吃的“鱼肉影戏、胡羊犯”。和“食店”里展示的“影戏犯”。这还不算,如果再去当时元宵庙会的“诸色杂货”去看,还可买到“如戏剧糖果之类:行娇惜,宜娘子及影戏线索、傀儡儿”等物品。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明,至少在宋代,皮影戏艺术就已经非常完善和盛行于社会了。二、皮影戏艺术在国内的流传发展皮影戏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寻其发祥地应为秦晋一带。当代史学家丽颉刚教桴认为.“中圃影戏之泠源他为睐两.白固奉而沌及至陪唐.当呰以茸他啬就从目前陕西境内的皮影戏艺术活动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自汉唐始至今留下的传统技

11、艺。.随着我国古代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随着朝代的更换和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皮影戏艺术在我国流传的区域非常广泛。据调查,目前全国范围内,从北疆的黑龙江到南海滨城,从川陕、青海到青岛、台湾,都有皮影戏的表演活动。皮影戏在我国北方一般被称之为“皮影戏”,在南方一般称之为“影戏”、“影子戏”。然而各地区又有一些不同的名称。如山西称皮影戏为“纸窗戏”、“皮娃子戏”;陕西称“牛皮娃娃影”、“隔帘说书”;甘肃等地称皮影戏叫“兰州影”,黑龙江一带称之为“东北影”;青海地区称皮影戏为“灯影戏”;湖南、湖北则称之为“影子戏”;到了江、浙一带称皮影戏曰“皮囝囝” ,而广东、闽南则称之为“皮猴子戏”或“竹竿影”;在辽

12、宁一带称皮影戏为“辽南影”,而在唐滦一带称之为“驴皮影”、“唐山影”、“乐亭影”、“滦州影”等等。现在青海境内仍有藏戏皮影队,专门用藏话演出皮影。皮影戏艺术在我国广泛流传的区域里,其发展的历史较长、影响较大并在近代仍享有盛名的,命首推睐西(泰晋一带),其汝是河北(庚滦一带)。一般fe影戏艺术形式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在美术造型、雕刻制作上的技艺展示,另一部分是在本卷演唱和操纵表演。而陕西与河北这两地区的皮影戏艺术可以说在这两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并各具艺术特色。(一)陕西地区的皮影戏艺术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我国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西安一-又是我国历史上计十一个封建王朝建都的地方。陕西皮影艺

13、术正是在这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上发展起来的。睐西的由影齙刻技艺不伯.继承了汉代画像砝(石)的质朴单纯,富于裝饰性的传统民偷蛘占.坏r%吸收了崗代的奘宽、劳式及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和宋代“院体画” 5 7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精致工丽的艺米风格n其在电影诰铟卜.又ir 分为东西两大路。东路皮影造型,以碗碗腔 皮影为代表,形体小巧,高约 10 寸许。造塑 夸张,变形巧妙,身段比例匀称,男性角色 多是浓眉大眼/个性突出,女性形象鼻尖口

14、 小,口以朱红点之,若有若无,颇为精巧秀 丽,极尽秀婉妩媚。其人物性格,则以平眉 与皱眉加以区别。文人雅士以平眉造型表现 其清秀文雅;武士、将帅以皱眉表现其英武 强悍,其头形前额突出,更显英俊。另外, 东路皮影刻工精致,工艺严谨,有一整套雕 刻技法。在装饰花纹上,多有菊、兰、梅、 竹等图案。陕西关中东部地区的皮影最有代 表性的皮影人儿上有“万字”、“雪花”的图案 结构。至今,还有专门制作皮影的作坊沿袭 下来。弦板腔皮影造型,号称陕西关中西路电 影,体形较太,高约 12 寸许,其轮廊比例匀 称,造玴美观,脸谱图案夸张。男性角色刀 法挺直、苍劲粗犷,色调对比强烈;生、旦 角色,平眉净脸,线条!柔和

15、,多刻通天鼻 子,在图纹设计上疏密相间,虚实分明。疏 处条纹简炼概括,密处刀法精巧细丽,整体 效果简明大方,虽在制作工艺上稍逊于东路 皮影,但略显粗糙与其豪迈高亢之音乐唱腔 配合,到也协调相致。 此外还有阿宫腔fe影造塑,亦属西路 影茄_,其人物-欠小与弦板晬由影相差无n, H#诰铟卜.审显制:伟卄丽自清代由叶.经 皮影艺人的努力,汲取了东路皮影制作工艺 的精巧细丽,扬长避短,从而使阿宫腔皮影 造型更显刀工劲拔、精美纤细。尤其是后来 改用特制的灰牛皮刻制,色泽更加晶莹透美、 层次分明,颇具典雅之美。陕西皮影戏演唱的形式与当地群众有着 密切的血缘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许多支流体系。

16、其中,不仅有早期的 “老腔”,也有后代新创的“时腔”。现陕西目前58 一经常演唱的皮影戏腔调就有十余种。在这十 余种中,较有影响的有五大调:即老腔、碗 碗腔、阿宫腔、弦板腔和秦腔。其它还有 “陕北的碗碗腔”、“陕南的安康趟调”、“陕 西各地的道情”和“八步景”等等。弦板腔皮影戏,陕西称其为西路皮影, 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弦子”与“板子而得 名。主要盛行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乾县、 礼泉、兴平一带。此外,其流行演出的地区 还包括秦岭以北的关中西部诸县,西至甘肃 东部的庆阳、正宁、宁县及天水一带。弦板腔皮影戏的剧目非常丰富,计有五 百本以上,剧本内容多取材于各历史演义, 其中以三国戏和列国戏为多。武

17、戏多、文戏 少,连台本戏多、折子戏少,其特点是语言 通俗,易于被百姓接受。阿宫腔皮影戏属陕西西北路系,流行于 渭北平原的富平、三原、礼泉等县,其剧目 大本戏约三百余本,现只保存下来六、七十 个剧本,除三国、列国故事外还有屎巴米 招亲、王婆娘叮嘴和打砂锅。阿宫腔 皮影戏在演唱时采用真假声并用,其拖腔部 分既悠扬柔腻又豪迈奔放。演唱韵味的独特 之处是比之秦腔幽雅婉转;比之碗碗腔更显 慷慨激越。碗碗腔为东路皮影戏的主要演唱形式,因使用形如小铜钟似的碗作为主要节拍乐器 而得名。流行的区域有华山、北麓的华县、 华阴及渭北平原一带。碗碗腔皮影的特点为 花脸戏吐字重、杂声如雷,生旦戏则启口轻 圆,疾徐情柔。

18、其传统剧目有手抄本二百多 本。一般观众视能否演唱李芳桂写的“十大 本”(戏)作艺人优劣之分。老腔皮影戏主要流行于潼关、华阴一带,其演唱声调比较豪放、激越。演出剧目多以 三国戏为主。另外,陕南安康越调、八步景 及各地道情的演唱各有特异,传统剧目也同 样十分丰富,如胡子烧山、推豆腐、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刘青山打壸、张良归山、兰渡文公等。内容多系民间传说,幽默风趣。至于陕 北碗碗腔”的剧目,多以西游记、封神 榜的连台本戏为主。表演时,擅长“耍

19、火 彩“驾云雾”等等。根据近些年的实地考查,陕西皮影戏表 演团体之众多,影戏箱底之雄厚,足可称 全国之首。一九七六年在陕西礼泉县颁发演 出许可证时,参加演出的弦板腔皮影戏竟达 四十一台,一九八一年凤翔县登记演出的皮 影班有二十四个,其影箱大参系代代嬗递、 井序衍传下来的老箱,这些箱一般均能凑出 几十出至上百出戏来。有的影箱,如大荔县、 泾阳安吴堡的一些私人影箱,其价值可达二、 三万元以上(按 1960 年前计)。最难得的是在 这众多影箱中,大多齐备“十大本戏”的影 人、“桌椅马”、“大帐”和系列布景。“十大 本戏”系出自清代乾隆中叶李芳桂之手, 他当时因进京会试不中,竟立志于创作剧本。 这位举

20、人先后为碗碗腔皮影编写的传奇故事 有:春秋配、火焰驹、紫霞宫、玉燕 钗、白玉钿、万福莲、香莲佩、如 意簪八本戏再加上玄玄锄谷、四岔捎 书两个折子戏,艺人们俗称为“十大本”。. 这些戏在群众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当 地农民自娱时,可以上台清唱其中的优美唱 段。通过以上叙述,人们可以猜楚地看到, 陕西的皮影戏风靡于西北地区,深深根植于 民众之中!难怪陕西歌谣说“开年看几眼纱 窗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过年听不上碗碗 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了。、(二)河北地区的皮影戏艺术河北皮影主要指唐、滦地区的“唐 山影戏”和“乐亭影戏”及“北京皮影”。唐山皮影源于河北省乐亭县,系从“乐 亭影” 中脱颖而出,近

21、代发展多有创新,影 响较广,所以得名为“唐山影”。“乐亭影”的 前身应当叫作“深州影”,因乐亭县自金至明代隶属涞州管辖。滦州影戏在几百年前就与 潮州影戏(现广东皮影)做为北南两大流派而 |共享盛名,分别流行于河北地区和闽粤地 区。滦州影戏还有个土名“老裔影”。(裔 tai)这是因为外地人称乐亭话为裔话。从目前可查的资料证实,滦州影的兴起 系在距今 400 多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根据 淸代道光年间文人手书影戏小史记载,万 历年间,河北滦县有位熟读古书、通阅经史 并擅长琴棋书画而屡试不第的秀才,名叫黄 素志。有一天他在滦县偏里汀见到一位携眷 出家的火工道人正在用纸作影人超度亡魂。 于是他大受启发,

22、决定用影人来表演抹事和 _善规过。由于他不仅掌握我国古代的“变 文”,而且十分熟悉元明时代的佛门道教宣讲 的“宝卷”,于是他根据这些宝卷的故事,改 编成“影经”(剧本)来广为演出,尽管当时伴 奏乐器以诵经时的木鱼为主,但仍受到百姓 的欢迎。后来,黄素志又出关到东北地区进行教 授活动,使其皮影戏的创作、演唱及表演更 有了长足的发展。河北滦州影由创始、演变,直到清代发 展到全盛时期,留下了脍炙人 0 的“老四大 部”影经,这四大部影经即:双失婿、金 石缘、五峰会、镇冤塔(一说破洪 州 ) 。双失婚写的是宋代马元佑造反,镇国 主高君宝下南唐平定内乱的故事。.金石缘以李绍基为唐朝镇守“庆阳”为 主线,

23、重点描述了李化龙与敖姿伶这一对冤 家终结秦胥之好的情节。镇冤塔演述了南宋时期秦桧诬杀岳飞 后,岳飞遗子岳霄与秦玉兰悲欢离合的经 过。五峰会全本由“乾天剑”、“保龙山”、“平西册”三集组成,描写的是宋代故事。其59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故事内容虽大多为虚构,但其情节表演非常 动人,所以一直以保留节目流传了下来。滦州影戏始以滦河为界,河东皮影称东 路影;河西则为西路影。滦州东路影的伴奏乐器以一把南弦子为 主,在唱腔上正式使用“宫”、“商”、“

24、徵”、 “角”、“羽”的调式,其节奏的板式有两种: 一为二六板,二为快板。演唱时,按行 当角色分成大嗓小嗓两种,演唱的方法系用 “假声”或“捏嗓”(用手指压迫脖子来挤压“声 带”发声)。在一无较好的剧场,二无科学的 扩音设备,三耍女旦男配,这种“捏嗓”演唱 却能在村野山乡的戏台上,使其声音传得很 远。前些年我在唐山听完了白蛇传中白蛇 演唱后,令我惊讶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瘦小 老前辈竟会发出娇滴滴的少女声音来。滦州西路皮影较之东路皮影更加注重改 革和向兄弟剧种广泛学习。这不仅使西路皮 影的伴奏乐器增加了四胡(四根弦)和吹打 乐,而且在唱腔上更显完美动听。几百年来,滦州影戏在演出时形成了一 些固定的

25、模式。开始演出前,由贴线(即下线儿,也称 为顶灯)手持油灯上台,掌台的师傅须身背 着影人箱子随即上台(即上线儿、拿上影儿 的,也称把线儿的)。上线儿者站立左方,下 线儿者居右方。上线儿负责把不带头楂的影 身及戳子依次挂好,其影身大约一百五十件。 然后再按顺序打开十二个影人包,按行当和 造型选好当晚演出所需的影人头楂,再分别 安插在各影身的戳子上。这时,贴线者与其 它表演人员在舞台右边开始“打通儿”(即打 锣鼓)。滦州影戏所用的锣鼓经有:大元宝、 小元宝、加官、四锅头等。.打完第一次通儿后,大家支起影窗,由 “打轰子”的(坐于台右第三位)打响第一板, 此板人称“稳心板”,全体肃静。待打完第二、

26、第三板后即响开场锣鼓。之后,影戏人儿开60 始出场表演。滦州影及唐山影还有个别名叫“翻书 影”。演员在道白、演唱时必须眼看“影经”或 “影卷”照本宣科,这些影经、卷大多是用粉 莲纸誊抄的。演出时,为了防止书页移动, 多用一种铜做的“仿键子”竖压在“书”的两 边,每唱念完一页,由掌台师傅翻至下页再压 好。如遇到临场改动时掌台师傅把仿键子横 放在某段唱词上,就表示暂停,待再竖直, 表示继续表演。另外,仿键子的作用还有催 叫演员、告诫演员等许多重要的用途。溧州皮影制作影人的尺寸一般为一尺二 寸,后来发展的种类繁多。有的地方制成六 寸、七寸、八寸影人,称之为小影儿;有的 则制成尺四、尺八甚至二尺七、八

27、,此类称 之为大影。河北皮影制作影人的原料不同于陕西, 也许是因为河北驴多牛少的缘故,所以影人 多用驴皮(或骡马皮)制成。再因其皮料不 同,则绘制雕刻的方法也与陕西不同。陕西皮影因其皮料较厚,所以大多采用 各类成型小刀凿刻洞纹。然河北皮影在雕刻 影人时主要用各种不同口径的小刻刀,直接 按皮走刀进行雕刻。另外,滦州影在影人着色方面也按北方 人的服饰和风貌的特点,采取浓、重色,其 影.人布景的色调较之陕西皮影稍暗。在人物 造型上也改陕西皮影之纤细为魁梧慄焊。还 有一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在刻制皮影人物的头 部时,比较多地采用“实脸”处理而不镂空,这样处理可使皮影人儿在影窗的影子避虚就 实,还可以使皮影人

28、儿的面部造型增加脸谱 的变化。漆州影戏的表演团体通常以拥有皮影人 儿和头楂儿的数量来分为甲级班、乙级班。一 般甲级班应有影人戳子(即影身)二百至三百 件,头楂一千至五千个;乙级班有影人戳子 一百五十件,头楂六百至一千个。所有这呰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影身、头楂按行、贫富、权贵、忠奸、神 鬼之别分成十二类,统称十二影戏包。这十 二包有文女旦包,武女旦包,文生员外包, 武生员包,纱帽相貂包,将、帅包,帝王、 后、妃包,番王反将包,神灵鬼怪包,

29、吉祥 仙道包,下手包(零散必备),皋椅、马、轿 包。毫无疑何,我们仅从这些包的种类和几 千个造型不一的头楂便可看出滦州皮影演 出的规模之大、箱底之厚、内容之丰富!北京皮影一-自元、明、清建都于北京 后,使北京皮影戏艺术有了长足进步,并在 逐渐兴盛的时期里,形成了北京的流派和区 别于其它地区的独特风格。据文载:当金人攻下汴梁(现开封)时, 他们非常吃惊北宋的文明,为把北宋的文化、 典章照搬过来,.便把那里的手工工匠、医士、乐官全部插了过来。又据明史载武宗正德三年,皇宫在京 城内外大矜土木,建造宫庭和坛、寺之后,为了举行庆典曾调集了全国各省司“艺”精者 赴京“供应”。当时,各地艺人云集北京,举行了

30、包括“皮影戏”在内的百戏大汇演。由于皮影艺术演出用人不多(俗称七紧 八忙九消停),又加上皮影舞台、道具易于携 带,更兼当时的封建社会里女子不能随意外 出看戏,而皮影戏的演出则有影窗、帷帐可 以把观众与演员隔开,所以在京城的皮影班 社倍受皇宫、王府的重视。其间,各王府贵 族之间还以自设影箱、雇用艺人来争相炫耀 豪华。特别是清入主中原的初期,一因派驻 各地的文武官员及家眷大多系满族人,他们 对驻地百姓的语言文化生疏;二因他们原先 对皮影戏的嗜好已深,所以上任者皆有皮影 戏班跟随。康熙五年,礼亲王府内竟有八个 食五两捧银而掌管皮影戏箱的人。由此,可 以想见当时皮影戏的流行状况。历史上,皮影戏艺术在清

31、慕庆十八年 (1814 年)后曾发生过一次最大的劫难。清嘉庆年间,朝政席败、民不聊生,各 地纷纷闹起“白莲教”。世上曾谣传皮影人儿 转化为天兵天将、助民反抗朝廷。还因皮影 戏潢出时多在夜幕,致使满清官吏倍感恐惧。 后来,官府借机贴出告示说:国有大祸,民 无天良,若再演唱,点火烧箱。结果,京城 内官府派兵查抄皮影班社,皮影艺人被称为 “玄灯匪”惨遭杀逐,一些影箱,包括布景及 各种资料被毁。这场灾难波及到全国。从此, 皮影戏艺术走向衰落。北京皮影其主要特点表现在绘画雕刻和 操纵技巧两个方面。从前,北京皮影也分为 两大流派。一派以滦州影为基础,称之为东 派。一派以兰州影脉系为主,称之为西派。这 东西

32、两派以北京城的中轴地理位置划分,互 不相搅。然而,这两派都受其大都市生活的 影响,演出场所多为庙会并进入到宅门府、 院里,所以,一改原有之粗犷浑厚的演唱特 点为轻歌细语,一些冗长的连台本戏也因时 间有限而不得不取其精华段落来一折折演 出。此外,更由于京剧在北京的兴盛,使北 京皮影的唱腔日渐落伍。然而,北京皮影的 瑋型方面却能从京剧舞台的服饰中吸收了大 量精华,使其影人更显英俊潇洒、刻意精巧, 逐步形成了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京派造型。另外,北京皮影一改大段冗长的唱腔部 分而加强了皮影戏的操纵表演技术。目前, 北京皮影团尚有能一人同时操纵 5 7 根杆 子的技巧,可堪称皮影操纵技术当中的一 绝。三、中

33、国皮影戏艺术对外流传之概况我国自汉、唐至宋、元,随着各个朝代 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大大促进了我国 皮影戏艺术的萌生与发展。同时,也随着对一 61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外逄渰上、女化上的往籴与荤事上的征故, 使我国这一特有的民族艺术渐渐传到国外。目前,除了在众多的陕西皮影人物中, 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西域疆外的传统造型之 外,一些文史资料也记载着我国皮影艺术流 传到国外的大致情况。元代初期,擅长轻装、携带方便的皮影 戏,曾作为军队内的一种

34、主要娱乐形式随军 进行流动演出,艺人们白天随军征战,晚间 为兵士演唱,有的曾随军远征到了波斯。据波斯一位名叫Rashid. E ddin的学者 说:“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承大统后,曾有 中国的戏剧演员到波斯,表演一种藏在幕后 说唱的戏剧。”所指即为“影戏”。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初叶,我国的皮影艺 术首先传入了南亚各国,其以印度、泰国、爪 哇为最盛;公元十五世纪曾传入埃及,.后于 十七世纪由波斯辗转传入土耳其,十八世纪 中叶传入欧洲各国。一七六七年,.有一位在中国传教的法国 神父, 名 叫 Father Du Holde,他曾把我国 皮影戏的舞台灯光、影人儿布景等全部制作 和演出形式带回法国,然后在巴

35、黎、马赛公 开演出。以后,法国人取其制作方法,按照 他们自己的服装样式做成影人,用法语演 出,产生了法国影戏。到了一七七六年,这 种传播方式又间接地传入英国的伦敦。一一七七七七四四年年,德德国国的的大大文文豪豪歌歌德德在在一一次次 名名叫叫 The Fairof Plunders Wilen 的的展展览览会会上,率先把我国的皮影艺术介绍给德国广大 观众。根据国外的许多资料介绍和一些外国专 家学者研究的结果表明,正是在中国人发明 的这种神秘莫测的影子戏的启迪下,西方人 利用电灯和照相术的科学原理,进而创造并 发明了现代化的影子戏电影。或许可以 说:中国的皮影戏是电影艺术的鼻祖。在近一、二百年内,

36、一些国家的皮影戏一 62 一也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洁动棱广fe并稍有名 气的皮影团如:美国的“悦龙皮影班”;德国 的“三梅班”等等。另外印度尼西亚很早就把 传教与由国家扶植的“影戏”结合起来,广泛 地服务于社会。前几年,日本东京的一个皮影团先后与 我国北京、哈尔滨皮影团合作排演了西游记 故事。两年多的时间中,在日本 98%的小学 校和许多大、中学校进行了演出,获得极大 成功。另外,近几十年里,法国、意大利、奥 地利、德国等西欧国家掀起的中国皮影热有 增无减。尤其德国人争相购买和收藏中国皮 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德国至少有近百 家国立和私人博物馆收藏着中国皮影。更有 些德国人以能表演和讲述中国皮

37、影为自豪, 前两年在汉堡,我没想到竟有七个皮影团体 赶来同台献艺,令人大开眼界。四、皮影戏艺术与我国 美术和戏曲艺术皮影戏艺术在我国从诞生之日起,到后 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究竟与我国其它种类 的戏曲艺术的关系如何,互为影响的程度如 何?我以为是一个应当进一步进行考察和研 究的重要问题。这里仅从研究皮影艺术的角 度,谈几点浅见。我国皮影艺术的造型,自古以忠良,邪 恶分明为主,其造型中的绘画艺术与雕刻工 艺两方面的成就是很大的。可以说,皮影戏 的美术造型,在我国以至于世界美术发展史 上都称得上是独具一格的。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国的皮影制品,就 不难看出诸如敦煌的飞天,石窟的佛雕,庙 堂的神像,年画的

38、景物,以及现实生活中的 动物、人物,都在皮影戏影窗上展现出来。 这些皮影艺术造型既有我国民间传统的美术#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铪点,又有各代裱瘴的生活H息;is% 白描、工笔画的齐整清晰、工巧细腻,又有 图画艺术中的高度概括和精练手法。皮影造 型既从同源询姐妹艺术剪纸、窗花中汲 取了大量精华,又在影身的衣着和布景的构 图上独具地方特色很浓的图案装饰色彩。从理论上说,主要以正侧面人物、动物 的造型,还有加上一些大侧面的造型,同时 在一幅静止

39、的(布景)画面里进行复杂的戏剧 故事表演简直是无法说通的。然而,我国历 代的皮影戏艺人们却相当巧妙地把几种美术 透视关系(一点透视至散点透视)融洽地处理 在一起,并进而用这种“不合理”的美术形式 构成了一种戏剧表演形式。这种宝贵的艺术 实践,为世界戏剧美术宝库増添了独特而光 彩的一页。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世界 文艺交流的増多,已经有许多国内外的美术、 艺术界的人士开始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使 一些皮影美术造型相继地出现在美术刊物和 教科书中。皮影艺术在宋代以前就以其美妙的表演 形式和可繁可简的瘅动性,赢得了观众而 深深扎根于人民中间。也正是因为这种可以 自编、自刻、自演的民间艺术比较容易掌握

40、, 所以,那些广泛地活动于民间的皮影团体就 会相互比较和竞争,从而使皮影艺术越发趋 向完整、精湛。这的确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 髙。而恰恰就在这种提高之中,自然地为各 民间戏曲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充分条件和肥沃 土壤。比如,碗碗腔皮影戏,自明代以来长期 流行在渭北一带。清乾隆年以后,代之昆曲而 兴起的梆子腔(现碗碗腔属梆子腔)已大攀在 民间流行。艺人们为了适应新作品的社会风 情题材和一些悲欢离合的传奇所需,对_说 唱形式和表演唱腔进行了改革,从而使碗碗 腔声腔曲调由粗犷单调的说书形式转向细腻 缠绵的曲调,把“北曲”的武夫怒鼓之“刚”与“南曲”娓娓柔媚乏“柔”豳为一株。还有通过 对陕西诸路皮影戏历史的研

41、究,皮影的唱腔 与本域地方戏基本上如出一辙,脉脉相通。 这里必须注意到,皮影戏唱腔要早于地方戏 曲而孕育了后者,绝非是地方戏曲派生出皮 影戏唱腔。再比如,广东的潮剧原名系“潮音戏”, 又名“白字戏”。过去曾有谚语称:“正字母生 白字仔,正字戏生白字戏。”所谓“正”字指官 话而言,“白”字指潮州方言。据当地史料记 载,潮州的纸影戏似在南宋期间流传到潮 州,其“潮州人最尚影戏,凡乡应酬神赛 会,常有聘演”之说,文史可见。又潮州皮 影戏有“竹窗影”和“阳窗影”两大流派之分。 其“阳窗影”也称“正音班”,所唱腔调与锣鼓 均与现正音戏同。此外,“阳窗影”之“正音腔” 经明、清两代演变后大部分改为“潮州腔

42、”。 至今,无论从剧目到声腔,都与现在的潮剧 同出一撤。众所周知,近年来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之-唐剧(也称影调剧),应该说是用唐山皮影戏的唱腔,以真人代替皮影人表演的 形式进而流行于河北地区,从而产生的唐 剧。此外,如果我们再去调查一下北方戏的 龙江剧,南方的川剧等诸多地方戏曲中,无 不可以寻查到皮影戏唱腔的踪迹。无独有偶:在我国各地方戏曲中,几乎 都具有皮影戏艺术之“公忠者绘(雕)以正貌,奸邪者画之丑貌,其剧本(话本)与讲史书者 颇同”的同一特点。纵观我国各地方戏曲的 脸谱形象虽与古代乐舞面具有关,但雕.画 脸谱造型艺术,使皮影戏艺术和我国各地方 戏曲之间脉脉相连。可以肯定地说:我国皮影艺术的

43、产生以 及日趋完整和普及,确曾为我国戏曲艺术的 产生发展起过不少作用。 63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五、皮影戏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一)历经千百年,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 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事实上不但需要我 们这代人把皮影戏艺术衍传下去,而且应对 其历史发展和作用给予系统地、全面地整理 并努力使其有一个新的提高。近几年来,我 相继到山东、河北、上海、广东、四川、南 京和陕西等地考察,其结果喜忧参半。喜的 是至今皮影戏以其群众性艺术的活力广泛地

44、 活动在山乡和城镇。遗憾的是建国 40 余年来,对皮影,我们的 文艺主管部门不太重视,理论研究也很薄 弱。比如,我国只有唐山戏校前些年设皮影 科目招收少量学员;再比如,我国属国家管 理经办的专业皮影团体,目前仅有哈尔滨、 唐山、北京、西安、湖南、广东不足 10 个剧 团。最令人可叹的是在这七、八个剧团中大 多没有正式的编剧和导演。如果把这几个团 的演员全部加在一起,仅约 120 多人,如再 加上附属和管理人员也仅约 200 余人。试想 这样一个演员平均年龄为 35 岁以上的队伍今 后是很危险。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艺 人们裤称之为下九流,有关皮影戏艺术的记 载虽有一些,但皆属从简描述。所以,

45、较为 全面的皮影戏艺术史著作还较鲜见。建国后 虽先后出版了几本有关皮影艺术的简明著 作,但大多注重了皮影戏的美术造型方面。 相反,在近几十年中,法国、德国、奥地 利、日本等国却相继出版了一些中国皮影 论著,在我国要出版一本这样的书却找不到 家出版社,原因是“赔钱”。目前我国 除故宫、上海博物馆内有少量皮影收藏外, 还没有一个专门收藏、展览皮影戏艺术的博 物馆。我以为这不是没钱、没人、没场地的 问题,而是一个重视与否的问题。目前在我 国文艺事业中,皮影戏艺术所得到的国家拨_ 64 一款经费可以说倒数第一。据粗略统计,规 国家经办的较大之六个皮影团的经费总合, 每年不足 40 万元,这个数字几乎还

46、不到国内 某剧种的 1 %。有的皮影剧团因长年缺乏必 要的资金,很难开展业务活动,并使队伍老 化。除了经济问题之外,是我们在很大程 度上,对这门艺术缺乏了解和正确的思想观 念。(二)应该加强中国皮影艺术的研究。我 国在对皮影戏的理论研究和资料整理等方面 远远地落在有些国家的后面,这不能不引起 我们的反省和注意。记得 1983 年,北京皮影 艺术剧团先后到法国、奥地利、意大利、西 德进行访问演出时掀起了中国皮影热。但 使我们感到难堪的是在这!些国家演出中国虫 影,有关方面却请来一位法国的“中国皮影 爱好者”来讲述我国皮影艺术的历史发展和 艺术成就。当我们亲眼看到许多陈列在异国 国立或私人博物馆里

47、的我国皮影制品、影 卷、舞台实物和图文并茂的文字资料时, 作为一个中国皮影艺工作者,会是什么心 情呢?近一百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和 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随着电影、电视艺术 的产生和普及,有许多人认为皮影戏艺术已 属过时,应该淘汰了。其实不然。(一)皮雕和玩具。皮影戏演出所需之影 人儿、布景、道具本身,应该说就是我国民 间流传千年的手工艺品皮雕。皮雕虽不 及木雕之粗犷有力和牙雕之细腻,但以其优 美的图案造型和精湛的刀法赢得了人们的喜 爱。一般说来,可以保存二、三百年不致损 坏。我国历代制作的皮影人儿,素以灵活摆 布、动作逼真、巧装关节、妙安杆、线为精, 除了牵一线而动全身外,还可使影人张嘴

48、巴,.摆耳朵,眨眼睛等等。特别是少年儿童看完 皮影表演后,总盼望着到后台亲自摆弄一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曰不但王t嗇府ii置影輪以显示其蠢 华,就是有些富裕百姓也喜欢收藏。更有些 外国人争相把我国这一独特的皮影制品买回 国,当作古雅艺术品珍藏。(二)移动方便。皮影戏的演出i本上不 受剧场和舞台条件的限制,可以随意地在农 村的谷场、河滩,厂矿的车间、食堂,学校 的教室、操场,部队的哨所、营房等处进行 演出。其演出道具可繁可简,一副完整的演 出设备可以简单到用一头小毛驴或一辆三轮 车即可装运。还有过去农村乡间常有艺人用 挑担的方法进行流动演出,真可谓是一种典 型的“乌兰牧骑”形式。(三)用人不多。过去一般的皮影班社为 7 人至 9 人,有的小影戏班为 2、3 个人,大影戏班也不过 20 人。通常,班社里的演员 都要掌握两三种以上的技艺。这几位演员要 演唱连台本戏,需要变换声调去分别扮演几. 百个角色,另外,千军万马的厮杀场面也全 出自这几人之手。过去人们常说的“一口陈 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非常精确地 描述了皮影释的艺术特点。(四)耗资较少。排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