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5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7670992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5篇.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5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气。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缘由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同学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力气。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洁模式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学问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

2、理学问力气提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把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分布规律及利用等温线地图推断寒、暖流。 教学过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1、洋流的概念: 同学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常年、稳定、大规模。 2、洋流的性质分类:介绍寒、暖流的概念,练习寒暖流的推断 3、洋流的成因分类:介绍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风向、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其中,盛行风是最主要的动力。 过渡洋流的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一旦开头运动后,就会受到地

3、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而转变方向。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刚才学习的洋流成因来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图,看看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洋流的分布: 设问1:促使洋流常年、稳定的、沿确定方向运动的缘由是什么? 引导同学说出学过的盛行风。 设问2: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吹拂下的海疆,洋流的运动方向如何? 引导同学看出低纬、中纬和高纬海区的洋流。引导同学思考:为什么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不是完全全都的? 5、投影呈现“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同学从图中得出洋流运动规律。 同学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暖流和寒流,归纳寒暖流分布规律。 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体动力,在北印度洋

4、海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转变,形成南亚季风。思考:南亚冬夏季风方向如何?同学在“世界海陆分布轮廓简图”中画出南亚冬季风的方向,依据风向画出北印度洋海区大洋环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将全班分组,主要任务为: 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回答: (1)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 (2)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 (3)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消逝终年不冻港? 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回答: (1)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

5、型? (2)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长很长? 对两组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结合相关图片,探究洋流对渔场的影响。 (1)课件呈现:“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同学观看、争辩、分析: 四大渔场中,成因相像的渔场有哪几个? 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 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组织活动让同学探究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的影响。完成活动后,回答本节课所提问题:哥伦布两次航行为什么会花费不同的时间呢? 4、课堂小结 5、课堂练习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2 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学校问点

6、“城市化”有如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争辩城市的变化,沟通感想。 课标分析: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依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同学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熟识,还要求同学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时,课标说明白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对比及同学参与活动来让同学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熟识。 教科书分析 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难点

7、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洁了解。 学情分析 “城市化”争论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同学的已有基础学问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确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争辩等形式引导同学更加理性、深化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主要以讲解+小组争辩为主。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同学通过影像与教材的学习,能精确的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志。2、同学通过小组争辩的方法学习推动城市化的动

8、力。3、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呈现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同学从感知上熟识城市。2、呈现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同学学习城市化的定义。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讲解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4、小组争辩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5、呈现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同学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同学对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争辩,增加同学的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小组争辩试验法 教学媒体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同学观看有关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同学从感知上对城市有个或许印象。 2、课件呈现伦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扩

9、展图提问:伦敦市的区域范围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3、课件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进展 先引导同学看图例,并提出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及数量上有哪些变化?”,然后让同学观看图片并进行思考,在此期间,将我国城市等级分类标准补充到板书上,最终请一位同学进行回答,并对其回答进行推断和补充。 4、由上面的环节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导同学分析、学习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6、通过练习题目对刚才所学学问进行巩固题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C)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数量增加 题目二:依据上述定义,下列对城市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10、:(D) A、大批的农夫迁移到城市,由农夫变为市民 B、农夫进城的数量越多,就说明城市化率越高 C、农夫进城越多,这个地方的社会进展越先进 D、农夫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题目二,提出“我国最近几年消逝的大量农夫工涌进城市与城市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并进行解释,解释时说明这只代表老师个人观点。 8、进一步引导同学思考并提出问题“是什么缘由推动向农夫工等农村人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依据班级同学状况,组织同学进行小组争辩,分别分析使农业人口离开农村的缘由有哪些,吸引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缘由有哪些,并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分析。总结同学争辩结果,并不断进行解释

11、、补充。 呈现课本上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示意图,以比较形象的方式让同学对推动城市化的动力进行学习。 9、呈现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同学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10、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3 【教材结构】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上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亲热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依据这样的思路,第一部分叙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其次部分叙述了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

12、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说明白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阐明白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一、引言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引言以简短的文字,说明白陆地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部分应讲清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从水资源的概念自然过渡到陆地水体类型。 【教法设计】 我接受了“目标题目化导学”方式,用投影显示有关题目,让同学看书后回答。 二、陆地水体类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陆地水的概念。然后从陆地水的来源入手,简要说明白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了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

13、价值。 讲“陆地水体类型”时,首先从陆地水体的空间分布,讲明陆地水体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为哪几种水体。然后从空间补给而言,明确陆地水的补给来源,以及陆地各种水体的形成。 【教法设计】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难度不大,我设计了几道题目投影出来,让同学自学,在书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多,这样处理可以节约时间。 然后从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角度,从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两方面分析。说明动态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并着重指出,对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以不污染、不破坏和不超过其更新速度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在叙述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时,强调了两个数据,即陆地水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

14、%,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陆地水资源的0.3%,使同学熟识爱惜水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因此,这部分教材实际上是叙述陆地水的补给,其中重点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亲热的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 【教法设计】 讲授“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同学观看课件“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和“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图”,使同学明确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全都;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变化有亲热的关系。通过分析“河水

15、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知道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再以长江与洞庭湖湖泊为例说明湖水与河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三、水循环及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最终部分,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叙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对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陆地水等有关内容的总结。 【教法设计】 在讲解“水循环”时,我先播放“水循环”的课件,引导同学结合地图完整地叙述水循环运动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并要求同学自己绘出示意图(一个同学上黑板画,其他同学画在本子上)。课文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循环,对海洋循环只是稍带提及,老师可

16、适当加以补充,使同学理解水循环的全过程。然后总结“水循环”的意义。最终(如有时间),我预备谈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各举一例(如修水库和围海造田)。 四、作业布置 依据教材76页的“活动”,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家庭作业(视时间而定)。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学问目标: 1、记住我国的地势特征,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平均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总结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记住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力气目标: 1、学会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 2、能够通过地形的种类和分布、海拔高度和地势起

17、伏等方面去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增加民族傲慢感,树立宠爱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和信念。 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 2、我国三级阶梯的分布及每一级阶梯主要的地形区 3、我国各种山脉的走向及分布 4、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地表特征 难点: 如何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分析对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自主学习: 1、对比“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和“中国的地形图” (1)在“中国地形图”上画出320N线,看320N自西向东经过的地形区依次是 (2)看“320N”地势剖面图,完成P20页活动1、2、3小题,并填写下表: 阶梯名称主要

18、地形区平均海拔高度(米)第一级阶梯其次级阶梯第三级阶梯2、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结合课本内容完成: (1)在图上找出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弧形山脉 (2)我国的最高峰是_,平均海拔_米,它位于哪两国的交界处_;我国东部的最高峰是_,海拔_米 3、对比“中国山脉分布图”和“中国地形图”回答: (1)找出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 一二阶梯之间的分界山脉是:_、_、_ 二三阶梯之间的分界山脉是:_、_、_、_ (2)将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描在“中国地形图”上。 4、“中华五岳”中的“五岳”指的是什么?它们各位于哪个省区? (二)、自学成果反馈

19、: 在图中填出各种走向的山脉: (三)、合作沟通: 1、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说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3、既是阶梯分界线又位于两省交界处的山脉有哪些?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中国沿北纬32度地势剖面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上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xx米三大、太、巫、雪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长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隐蔽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自然气)、海洋生物资源

20、和化学资源等。 二、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准备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潮湿气流深化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便利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 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 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 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 黄河的小浪底等, 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 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三、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宽阔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

21、0%, 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坎坷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1、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进展多种经营供应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进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进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进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宽阔,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进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2、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坎坷,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潮湿半潮湿的平原适宜进展耕作业;山区适宜进展林业、

22、畜牧业和旅游业; 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进展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浇灌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进展种植业。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动身,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状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进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叉,地形简洁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峻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熟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学问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同学特点分析: 对中同学的心理争论表明,

23、学校阶段是智力进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同学的.观看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快速进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学校同学好动、惊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留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同学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同学的爱好,使他们的留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制造条件和机会,让同学发表见解,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看法、争辩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

24、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力气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育同学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力气,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育同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力气。 过程与方法: 同学争辩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同学初步把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同学从现实生活的经受和体验动身,激发同学对地理问题的爱好,使同学了解地理学问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同学宠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同学

25、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同学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受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学问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同学能够总结出来。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模拟试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学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奇异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

26、、讲授法、演示试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呈现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呈现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高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老师做演示试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积累在锥形瓶四周。 老师做试验时,同学观看试验过程

27、,观看时留意保持平安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同学观看后,描述所看到的.试验现象。 (2)同学运用学校所学化学学问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缘由。 (3)同学类比演示试验的现象及产生的缘由,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终,老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假如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试验后的泡沫状态,同学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

28、个部位? 3、结合课本,同学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呈现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学校问。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共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六、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缘由。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

29、资料,培育同学的分析和综合运用力气以及小组合作力气,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熟识,增加同学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加平安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缘由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争辩法 四、教学预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叙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始终争吵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熟识这个简洁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

30、些方面熟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扫瞄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同学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熟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熟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同学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同学同桌之间相互协作完成内容依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老师在巡察的过程中引导同学观看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缘由。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连续熟识自然环境

31、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熟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同学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同学思考。进一步引导同学看课本资料。 【小组争辩】 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同学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 2、呈现日本平安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学问?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准备了经济文化的进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

32、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略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8 【摘要】主题式教学是基于情景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本文在多次实践尝试的基础上,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实例,通过反思、验证、总结,争论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xx)10-169-01 主题式教学是在情景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学主题更为鲜亮,给同学更多的自主探

33、究空间,让同学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探究学习。主题式情景教学提倡融主题、教材、教学方法、场景为一体,通过语言、教具、音乐等创设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本文中的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产生于一次课堂教学实际案例,让同学以农夫工的来去为主线,进行主题式探究学习。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学中的主题式教学设计实例 1.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理解区域进展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的剖析,争论农夫工对珠三角地区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培育同学探究问题的力气、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力气和解决问题的力气

34、。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同学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以及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进展观和环境观。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基于湘教版“必修”中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来阐释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由于汹涌的“民工潮”这一案例与现实中近几年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问题不相符,故而引出同学对“农夫工在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影响”的探究。该探究主题中涉及的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和区域工业进展的条件是同学已经学习并把握的旧学问,珠三角地区工业化是同学比较生疏的背景学问。从图文中提取地理信息以及问题分析力气是高考要考察的重点,也是同学比较薄弱、有待强化提高

35、的。 3.重点难点 重点: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展的阶段及面临的问题。 难点:工业进展过程中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引起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4.教学过程 附:1.探究二材料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频频报出“招工难”“民工荒”。但据调查,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就业难与个别企业招工难并存,紧缺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从来不缺少一般民工。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处于“断裂”的社会,经济状况悬殊的各阶层无法公正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结果导致“学问断裂”,新制造出的工作位置不适合学问、技能低的人群,导致民工“回流”、“民工荒”。 2.探究三材料读黄河金三角地区图。国家进展改革委要求,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

36、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主题式教学设计实例的分析与反思 1.教学主题的确立 教学设计的主题必需明确。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贯穿同学自主探究的始终。主题的选择要以某一学问内容为核心,以同学感爱好的话题为动身点。主题内容不能宽泛笼统,主题形式要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立,对学问进行整合和梳理,融合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编辑 主题式教学需要对课程的内容、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不拘泥于教材学问结构,对学问进行重新梳理,围绕某一主题,形成有明显轻重区分的学问结构,层层递进,深化探讨。 3.教学设计的实施 教学设计必需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完善,因此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老师要重视

37、对课堂的观看,并准时进行调整,课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完善。要重视同学在主题式课堂中通过观看、思考、争辩等活动得来的收获和感悟,依据课堂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准时改进。 三、结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主题式教学的探究,顺应了时代的进展与要求,能够发散同学思维、拓展学习力气,提高学习技能与专业素养,能够关怀同学实现从课本到生活、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培育同学自主创新、自主探究的力气与精神,促进同学的全面进展。 参考文献 1潘晓敏.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漫谈J.地理教育,20xx,(1):46-47. 2李三晓.浅谈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争论,20xx(3):167-168. 高

38、中地理教学设计9 一、学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当高二五个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2班基础较好,8、9、10、11班的基础较差。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学校和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习习惯不好,不爱学习。如何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学问,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厚的学习爱好为重点,深化了解同学状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同学基本状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

39、5个班同学基础都较差,在高二班级也特殊特殊,不爱学习的同学较多,1、2班同学的基础相对较好点。总的来说,同学的状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同学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学问,学习对同学终生进展有益的地理;提倡同学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育同学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气,猎取新学问的力气,以及沟通合作的力气。 五、 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争论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进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同学思考、

40、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同学去观看、体验、推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六、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力气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育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力气、记图力气和再认再现力气的培育。结实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其次语言的思想。其次,依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争论,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七、具体措施: 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深化争论 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标准和依据,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会

41、考和高考打下结实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中学科学问点的落实,也要重视学科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教材的整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价值观,使教材真正成为同学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依据课标要求选取恰当的案例,弥补教材的不足。转变传统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靠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 3、重视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争论与实践。 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关键性目标。要在教学中提倡勤于动手、培育同学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气、猎取新学问的力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气以及合作与沟通的力气。重视力气培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学问的把握,力气

42、是建立在稳固的学科基础学问之上的。 4、重视备课环节 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处理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校内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校际沟通,寻求共同进展。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生疏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猎取地理学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进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敬重同学的主体地位,培育同学的读图力气,熬炼同学的形象思维力气。在教学中实行灵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争辩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