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基础04第四章教学课件.pptx

上传人:春哥&#****71; 文档编号:7659710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24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基础04第四章教学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学基础04第四章教学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基础04第四章教学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基础04第四章教学课件.pptx(4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基础04第四章 教学课件第四章 身体的控制:建构、规训与风险第一节 身体是社会建构的产物0第二节 学校中身体规训的方式与手段0第三节 学校中身体规训面临的风险0 身体首先是生物意义上的肉体、躯体,当身体被纳入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等的关系结构内加以审视时,身体通常被赋予了社会、文化意义,被视为社会建构的产物。为使身体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规范,并时刻处于一种有秩序、有效率的状态,对身体进行规训便成了教育的必需。本章首先分析不同学科对身体的认识与研究,并着重阐释身体的社会建构,进而探讨学校如何进行身体规训,以及这种身体规训可能带来的风险。导学身体社会建构规训身体社会建构规训核心概念身体彰显的历程身体

2、彰显的历程身体的社会建构身体的社会建构身体规训的方式身体规训的方式身体规训的风险身体规训的风险研究主题第一节 身体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一、中外历史上对身体的探讨 在中外身体发展史上,身体常常与心灵相伴而存,对身心关系的认识是中西身体观的重要内容。西方历史上对身体的讨论可以回溯到苏格拉底甚至前苏格拉底时期。在斐多篇中,柏拉图记载了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时的从容态度,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不过是身体的死亡,灵魂可以摆脱身体而独自存在,这对哲学家来说是值得庆幸的事情。自此,逐渐形成了扬心抑身的身心二元论的西方哲学传统,即身体是感性的,心灵是理性的,对真理的追求要压制肉体的欲望冲动。这部心灵压迫身体的历史,由柏拉

3、图继续发展,到笛卡儿的意识哲学达到高潮,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直接抛弃了身体,人被抽象为意识和精神,身体依附于理性。由此可见,身体的屈从性是西方文明本身的一个鲜明特征。对少数当代的哲学家来说,所谓身体屈从于科技时代的世界伦理体系,也是这一认识论的传承。1.西方思想中的身体观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尼采(Nietzsche)高呼“一切以身体为准绳”,身体才真正得到解放。他认为,人首先是一个身体的、动物性的存在,理性、灵魂只不过是身体上的附着物,这样身体就取代了形而上学中理性的位置。随后,生命哲学、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等都表现出对身体的关注,尤以庞蒂(Ponty)的“身体现象学”影响最

4、大。他追随胡塞尔,认为身体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并用“身体图式”“身体运动”等来解释身体与世界的关系,即世界的结构和意义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经由身体体验获得的。这样,身体直接插入知识的起源中,取消了意识的特权地位,不再被理性压抑,而成为开启理性大门的钥匙。2.中国思想中的身体观 中国文化中没有西方身心对立的传统,鲜明的特征是“身心合一”论。“中国身体观的一大特色,乃是除了五脏六腑的系统外,另有一种气经脉的系统,而气尤可视为根本的原理”,“气身体”观成为中国儒家、道家等流派的思想根基。在中国古代的观念中,天地间充满了“气”,人身处于天地交会之中,也兼具血气。为保证人类秩序符合宇宙的运行,人需要通过

5、修行来实现与天地的和谐贯通。由于血气是流动的,人的身心关系也可因修行实践而发生改变。由此,身体便有了道德意义。我国古代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修身养性,例如,从孟子的践行论来看,有德君子之所以有德,并不是徒守条文规范的道德而已,它一定会在人的身体上体现出来;荀子重礼乐以修身,他认为,当人的气体转化以后,人的形体也会跟着转化。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是气化身体观,当人的阴阳气化之自我被调理升华后,它可以转化为人整个生理的定性结构,而将全身带进一气而化的流行中。列子所谓“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心凝形释,骨肉都融”就揭示了这一旨意,人的感官可融合互通,人的身心结构也没有此疆彼界。从对中国影响深远的

6、儒、道思想中可以看出,在中国的思想传统中,“身”与“心”是融为一体的,而“气”则成为连接二者的关键,可见,自古以来,“身体”已经深刻浸润在社会文化的脉络之中。二、社会学对身体的研究1.由隐到显的身体研究 在传统社会学的研究中,身体一直是隐而不显的。特纳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身体是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内容,心灵才属于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范畴;二是社会学建立在反生物主义的实证论基础上,使得作为生物肉体存在的身体很难发声;三是社会学强调对社会事实的整体解释,宏观社会学关注社会系统,微观社会学认为社会行动者的自我是由社会结构而不是由生物性决定的,因而都拒斥

7、了身体。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理性身体的局限性和脆弱性减少,整容技术可以改变人们的样貌,很多疑难杂症也得以预防、医治,意味着身体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开始聚焦于身体,福柯(Foucault)打开了直接关注身体的大门,他用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的方法,探讨权力、知识等如何介入身体、惩罚身体、规训身体。特纳进一步发展了福柯的理论,推动了身体社会学的诞生。此后,经过弗兰克(Frank)、奥尼尔(ONeill)、希林(Shilling)等人的努力,身体社会学成为公认的研究领域。2.社会学中身体的研究模式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我们的身体在一定程度上是被社会形塑、约束

8、甚至创造的。社会制度、国家权力会对身体有所制约,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实践也会对国家、社会产生影响。这意味着身体已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身体,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目前,关于身体的“社会建构”有三种研究模式。(1)身体结构模式。身体结构模式是指自上而下地考察社会对身体的影响,即“对身体做了什么”,以道格拉斯(Douglas)、福柯、特纳为代表。具体而言,又有两种研究方式:第一种将身体概念化为一个符号象征系统,即把身体看作社会意义的载体。第二种则将身体阐释为权力关系的产物。在福柯看来,身体不单是由话语赋予意义,而完全是被权力干预、控制,“权力和知识关系则通过把人的肉体变成认识对象来干预和征服人的肉体”。特纳对

9、“身体秩序”的阐释 人口 身体时间 繁衍 约束内部的 马尔萨斯 韦伯 手淫 歇斯底里空间 约束 再现 卢梭 戈夫曼 恐惧症 厌食症外部的(2)身体行动模式。身体行动模式是指自下而上地关注身体与社会的互动实践,即“身体做了什么”,以莫斯(Mauss)、戈夫曼和弗兰克为代表人物。在莫斯看来,身体是一种生理潜能,个体通过受到共有的训诫、约束和社会化的各式各样的身体实践,生理潜能才能被社会地、集体地实现。他认为,尽管人类身体都有走路的潜能,但是在特定社会或群体中产生的独特的走路方式却是训练和实践的产物。戈夫曼则以“互动秩序”探讨了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他认为在一些场合下,人们总想表现出特定的社会角色,尽管

10、可能与自身需求不一致,但也要遵守特定的身体规则,比如,我们碰到尴尬时不想丢脸,就要慎重地控制身体。弗兰克对特纳的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身体存在是行为问题而不是结构问题,应该从现象学而不是功能取向角度展开分析。他从欲望、控制、身体的他人关联性和身体的自我关联性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了身体行动的四种模式,并认为身体行动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秩序,比如通过理性化的管理和秩序才可以产生规训的身体,通过话语、交流和认同可以产生沟通态的身体希林。规训态(规制化)支配态(强力)镜像态(消费)沟通态(承认)控制可预测或然性缺乏生产欲望单子式对偶式他人关联性脱离融合自我关联性弗兰克有关行动中的身体运用的类型体系(3)

11、身体研究的综合模式。身体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角度去认识身体,认为身体受制于社会结构;而身体行动模式则从身体角度去认识社会,将身体看作积极主动的建设者、生产者。但是,二者并没有明确的分界,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力图弥合二者的鸿沟,尤以布尔迪厄为代表。在他看来,身体通过个人的社会位置、个人惯习(性情倾向系统)的形成、个人品位的发展被打上了所属社会阶级的印记,这使得他在居留的场域中感到轻松自在。但同时身体又是一种未完成的现象,是具有能动性的能动者,它凭借着惯习将固有的法则和条件内在化,然后成为积极的再生产者。正如布尔迪厄所说,“尽管这些行动者正是这一结构的产物,但他们一刻不停地塑造着、再创造着它,在特

12、定的结构条件下,甚至可以彻底改变它”。也就是说,社会结构不仅通过惯习对身体进行塑造,反过来,身体也可以重塑惯习进而影响社会结构。第二节 学校中身体规训的方式与手段 规训是福柯提出的一个概念,具有纪律、教育、训练、校正、训诫等多种释义,在这里意指“规范化训练”。我们生活的社会都有预先确定的规范,因而身体总要受到“规范化训练”才能与当前的社会秩序一致。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他们身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会通过知识、仪式、制度等多种方式使他们的身体行为符合学校规则与社会规范,并运用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等手段来保证他们融入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秩序。一、身体规训的方式方法1.知识的规训 知识对身体的

13、规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传统“身心二元论”的影响下,知识的学习可能会忽略身体;另一方面,知识内容本身会对身体行为有引导作用。身体在与理性的较量过程中,曾长期被压抑,即使身体健康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依然没有消散,始终影响着教育领域,这就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身”与“心”是分离的,知识的学习只需要心智参与,身体常常被视为干扰因素而被控制。由于缺少了身体的参与,这种学习成为一种灌输式的,学生头脑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却不知如何使用,课堂、书本、教师就成为身体的牢笼,身体可能成为一个装着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行动者。此外,学校中的知识一般是经过筛选的,它代表了一定的价

14、值取向,阿普尔关于“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让人们警醒,我们接受什么样的知识,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来,身体就会被知识规定化、标准化。2.仪式的规训 涂尔干认为,仪式表达了人们一致的禁忌观念、社会情感等,它将社会集体的特征融化到个人心中,成为个人与其社会群体沟通的重要方式。在涂尔干所研究的部落社会,人们往往以直接铭刻于身体之上的纹身表征着自己属于某个群体,这些身体图像也就象征了一个人所属的社会,规定了身体的一系列行为。在现代社会,仪式的意义已经由宗教禁忌扩大到日常生活,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文本都有仪式的作用,如学校的升旗仪式、上课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宣誓活动等。出现在仪式中的

15、学生不再是个人的身份,而是作为整体的一员:在升旗仪式中是“国家公民”,要表现出爱国情感;在上课仪式中是“学生”,要集中精力听讲;在开学典礼中是“新生”,意味着角色的转换、行为的调整;在毕业典礼中是“毕业生”,意味着即将走出校门,个人的行为可能代表了整个学校;宣誓活动更是通过语言符号的渗透来传递着塑造“好学生”的期望。同时,为了增强仪式感,使每个人有更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学校还会为学生定制统一的服装。每个仪式都有相对应的角色期待,它们规定着身体的行为,一旦逾越,个体就会因不符合整体规则而被指责甚至惩罚。3.制度的规训 制度的规训主要指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身体处于有序的状态。第一,学校通过制度化的

16、时间表来控制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第一,学校通过 制度化的时间表来控制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第二,学校还会通过制度化的守则来规范学生的身体姿势、仪容仪表。二、身体规训的技术手段 知识、仪式、制度等对身体做出了详细而明晰的规定,它们提供了身体规训的外在规范。这些规范若进一步落到实处,还需借助一系列规训手段。学校教育中最常见的便是福柯所说的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1.层级监视 层级监视是为保障纪律有效实行的一套监督机制。根据福柯的观点,学校的建筑也是一个监视机构。教室的设置为监视提供了便利,一般在与学生齐胸高处设置玻璃窗,在教室的最前面有教师站立的讲台,这样教师便能始终处于一个制高点,从后窗或

17、讲台对学生进行全面监视。同时,在教室内,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座位,每个座位对应确定的人。通过对座位的空间组合,可以打破身体的集中分布,这样“有多少需要分散的实体,规训空间也往往被分成多少段”,在每个单元空间中,身体都能受到有针对性的监视。这样不仅有利于在监视过程中迅速确定“在场者”和“缺席者”,而且便于每时每刻监督每个人的表现。为了形成一种连续的监视,教师通常会在班级中寻找帮手,形成“教师班长纪律委员小组长”的层级监督体系,不断细化监督职能。这样,监督就融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即使教师不在场,学生的身体行为也会自觉服从规则,而不会或很少出现作弊、吵闹等违规现象。此外,监控装置的应用更使学生处于

18、全面监控之中,教师只需在办公室通过摄像头便能掌控学生的行为,学生是被探查的对象,只能被观看而不能观看,且不知何时就会处于被监视的状态,“这种不可见性成为一种秩序的保证”2.规范化裁决 规范化裁决是指通过一系列惩罚机制,将身体纳入统一标准之中。通常,学校会划定统一化的标准,然后据此进行衡量和裁决。在进行精确的评估之后,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实际行为与规范之间的差距,尚未达到规范的会予以处罚,符合或超越规范则可能给予奖励。比如,前面提到,学校会要求在固定的时间上学、上课、下课、放学,遵守课堂纪律,发型、衣着等得体大方。倘若学生迟到、早退或旷课,在课堂上随意讲话扰乱课堂秩序,烫发、染发,不穿校服,便会因

19、违反学校规定而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也有多种,如站着上课、罚抄作业、打扫卫生等。这些惩罚措施更多是对肉体的操练,通过对肉体的强化来达到对规训制度的重申。奖励则与惩罚相反,它是以“荣誉”的级别和一些特权来呈现对待符合规范的状况。在规范化裁决中,无论是规范还是奖励,它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促使身体达到统一的规范水平。正如福柯所说,“规范化力量是强求一律的”,规范化的裁决就是在这样的运作中对身体展开了规训。3.检查 检查同样是促使身体不断向规范化靠近的方式。它将上述两种手段结合起来,“是一种能够导致定性、分类和惩罚的监视”。检查与前两种方式最大的差别在于,它更加个体化,不仅能够标示出个体与整体的

20、差距,还能够标示出这一次与上一次的差别。由此,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完整的认识领域”,每次的检查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向更高标准进步的开始。在学校中,考试是最常见的检查方式,期末考、期中考、月考、周考,甚至每日测验,接连不断。频繁的考试将学生置于被审视、被检阅的情境之下,它们建立了一个比较体系,标示差距、激励进步。学校作为一个权力运行的场所,对身体的规训从外在知识、仪式、制度的规范着眼,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使规训逐渐渗入内在精神和意志中,被身体记忆,被精神内化。它们将规训的力量悄无声息地展现出来。第三节 学校中身体规训面临的风险 学校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对身体的规训。对身体的规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

21、生的行为更好地符合学校和社会的规范,同时也有利于最大化地发挥身体潜力,使学生实现学习成绩的突破。但是,学校在对身体进行规训时,常常将身体看作一个被动接受的客体,忽略了它的生产力量,因而会导致过度规训。过度的身体规训则可能对学生成长和教育秩序造成一定的风险。一、忽视学生身体健康 在学校,封闭的校园空间将身体与自然、自由的生活状态割裂开来,学生的活动区域被限制在课堂之内,体育锻炼和自由活动的时间较少。此外,为了保证身体效率最大化,学生的身体健康常常被忽略,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牺牲学生身体追求学业进步的倾向。学校不仅有精细计算的时间表,而且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得校外生活成为校内生活的延续。大量的作业、不断增

22、加的课外班时间,使得学生身体疲惫不堪,睡眠严重不足。我国2017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指出,家校配合要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但是,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20052015年,近6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如果按照201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全国中小学生在校人数超过15亿计算,睡眠不足的中小学生近1亿。此外,长时间的看书、学习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也会导致学生的视力下降,近视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仅视力下降这一项,教育部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571%,初中生为7436%,高中生为8328%。可见,学校

23、的忽视和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学生的身体存在过度规训的风险,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活力将被消解,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挑战。二、忽略学生个性发展 身体规训追求的是标准化、统一化,它常常用集体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学生,并用惩罚或奖励措施来促使学生的身体行为不断趋近于规范,却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为我喜欢你这样,所以你必须是这样,这是一切教育的秘密。”如果教师拥有强烈的园丁塑造心态,那么其所引导的教育就会变成压制、督查的力量。在学校中,这种园丁心态也颇为普遍,特别是在制度化规训中,各种“规范”对学生的行为有清晰的规定,而且会细化到每一个身体行为。这些规范不仅规定了应该“做什么”,而且对“怎么做”也有详细的

24、说明。一条条“法定标准”,要求学生执行、遵守,他们按照同一个标准、同一种方式被加工、塑造,自身的独特性常常被忽略。如此,学生如同工厂里的产品,学校成了追求同质化、批量化生产的工厂。学生被异化为教育生产线上知识的容器,主动性和能动性被忽视,创造性被遮蔽。在时刻追求标准化的身体规训中,学生的个性可能会湮没在统一、强制的情境里,而“忘却了去做自己或成为自己”。三、过度驯顺产生心理依附 身体规训常常以一种“为你好”的姿态出现,因而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而且,它不再是对身体整体的训练,而是会渗透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使学生于无意识中习惯。正如福柯所说,“一种精心计算的强制力慢慢通过人体的各个部分,控制着人体,

25、使之变得柔韧敏捷。这种强制不知不觉地变成习惯性动作”。在悄无声息中,学生的身体习惯了规训的力量,变得驯顺而听话。学校教育在征服肉体的同时也谋求意识的规训,学生最终变得驯顺听话是因为在意识上认同或习惯。或许他们一开始也渴望自由,但是在非自由状态下顺从所带来的安全感,有时甚至胜过自由抗拒带来的不安。因此,他们逐渐从内心中听从压迫者所规定的意识,长此以往,他们甚至感受不到压制和制约,可能会“误识”为是教育的“好”的效果。更有甚者,他们想让自己成为压迫者或者次压迫者。依附性的心理状态甚至再生产了新一轮的压迫。学校情境中总存在一些分担教师职责的班干部,他们本身以“模范生的身体”赢得了教师的喜爱与赞许,再

26、以教师赋予的神圣职责负责对其他同学的身体行为进行指正和纠正,从而使驯顺化的身体与意识再一次生产。四、抗拒规训导致师生冲突 面对身体规训,学生不是完全的被动者,在长时间的、连续性的、不间断的强制规训下,也可能会产生抗拒。首先,面对秩序对身体的过分压制,一些学生采取了灵活的方式进行“拓殖”,吉登斯将其进一步解释为“在那些被控制的缝隙之中构建一个可以容忍的世界”。,以免于激烈对抗。第二种是在场的缺席,学生虽然身体在场,但思想、行为已经与规定无关。第三种是角色的游离。身体是所有社会行动的基础,它不仅关涉学生生理的生长发育,也影响到其心理、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

27、首要问题。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身体关怀便是实现这六个方面重点任务的逻辑起点,学生信念品德的形成、意志品质的磨炼、知识见识的获得、审美情趣的培养都与身体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学校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身体关怀,加强身体教育,让学生在“具身认知”中强健体魄,愉悦心灵,健全人格,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时代展望 身体在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都经历了由隐到显的过程。东西方虽然存在身心二元、身心合一的两种文化史,但身心合一、身心健康是基本走向。学校为了维持良好的身体规训秩序,一般会采用知识、仪式和制度等方式以及对身体时

28、间、空间活动的具体限制等微观技术以及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等方式方法。但是,过度的身体规训可能会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驯顺从众、个性缺失等成长风险,还可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反抗,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每一个时代都有对青少年身体形象的特定要求,走入新时代的青少年不仅要承担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责任,同时要有健美的身体和优雅得体的举止。本章小结1.身体为什么在社会学研究中经历了由隐到显的过程?2.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身体是社会建构的产物?3.你认为教育中对身体的规训是必要的吗?复习思考题用本章相关知识分析下面的案例。用本章相关知识分析下面的案例。洛士先生拉过椅子将其放在教室的最前面。“纪律始于坐

29、姿。我不想让你们靠在椅子上。你们必须要挺直身子。艾米,过来一下。”洛士先生指导艾米如何坐得直,而其余的学生也都跟着模仿起来。洛士于是便在教室内四处踱步。“同学们都看罗伯特,”洛士说道,“他就坐得很直,做得很好啊!”罗伯特望着洛士先生,脸上洋溢着笑容。洛士先生踱回教室的前面。“现在我要求大家起立,然后在教室里走一圈。而当我要你们坐下的时候,你们必须回到座位上去!”学生们按照洛士先生的要求,起身站起,接着便在教室内走了一圈。洛士望着他们,然后说道:“马上回到你们的座位去!”学生们立刻跑回座位。“很好!”洛士先生说道,“下一次,我希望你们更守纪律。”学生们反复按照洛士先生的要求做了许多次练习,他们做

30、得一次比一次迅速。“现在再教你们两条规矩,”洛士向学生讲道,“这是关于上课提问的。第一条,你们提问或是回答的时候必须起立。第二条,要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尊称我为洛士先生。”实践研究1特纳.身体与社会.马海良,赵国新,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2希林.身体与社会理论:第2版.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奥尼尔.身体五态:重塑关系形貌.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福柯.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5金生鈜.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顾健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拓展阅读教 育 社 会 学 基 础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