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达标检测卷(三)(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6450076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达标检测卷(三)(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达标检测卷(三)(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达标检测卷(三)(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达标检测卷(三)(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达标检测卷(三)(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解析: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所具备的主观条件而不是客观背景。答案:1)2 .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 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 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冯太后聪颖惠达8 .冯太后做事

2、果断,具有雄才大略C.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冯太后聪明、多智略,做事果 断,由此引起“震动内外”的效果,从而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是无法看出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答案:1)3 . 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出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A.均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解析:本题考查对均田制的理解。均田制是将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这并非民 族分化,C项显然错误;题干体现的

3、是均田制,不是租调制,B项错误;A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信息不符。答案:D4 .北魏孝文帝针对流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产生积极影响,以下搭配不正确的是()A.生产力水平落后,租调繁重一一推行均田制一一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8 .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一一革除旧俗,全面胡化一一巩固了与汉族地主的联系C.旧都平城人口承载量小,保守势力大一一迁都洛阳一一为推进改革提供条件D.官吏贪污成风,私取租调一一推行官吏俸禄制一一减轻官吏对百姓的掠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判断能力。孝文帝改革前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他为革除旧俗,推行汉化, 加强与汉族地主的联系,而不是推行全面胡化,B项说法错误。答案:B5 . “(

4、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是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 限制了土地兼并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保证了统治政权 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A.B.C.I).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均田制是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正确。 符合均田制实施的积极影响,故都正确。答案:A6 .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 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 共同作用是()A.吏治清明

5、8 .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1)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A项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两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俸禄制减轻了官员对百姓的剥 削,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答案:D7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日:“纥于山头冻死 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诗歌和童谣说明了()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孝文帝 迁都洛阳的必要性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B.C.D.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

6、之一。答案:C8 .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财政收入大大增加社会生产获得发展商业也有较大发展丝织业比较发达A.B.C.D.解析:从材料中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钱”“绢”说明,所以选A项。答案:A9 .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民族融合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条件,而北魏孝文帝 改革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故选C项。答案:C10 .(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

7、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 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这说明阻碍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A.人的传统观念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C.洛阳的地理环境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妇女的行为可以看出她们仍有怀旧的传统观念,B、C、D 三项与题干无关,故选A项。答案:A11 .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 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适应/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北 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

8、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孝文帝改革没有得到鲜卑贵族和胡汉各族民众的广泛支持,而 是面临重重阻力,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答案:A12 .有人这样总结孝文帝改革:“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孝文行改革,旧俗尽扫光。均出加俸禄, 南迁到洛阳。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在社会习俗方面采取的措施有()改革官制礼仪(典章制度)改革服饰、语言 均田制 改姓氏、通婚姻A.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是改革经济的措施,排除,故选C项。答案:C13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 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

9、、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 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土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解析:材料并未论述政策的稳定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北朝强盛的原因在于“交替的胡化 和汉化”,但并未说明北魏成为“强大的帝国”,故B项错误;材料讨论的重心在于北朝全盛的原因, 而非隋唐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北朝在“交替的胡化和汉化”中,积蓄了体制的力量,实 现了历史的进步,故D项正确。答案:D14 .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两者的共同 之处在于都()A.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B

10、.采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C.是民族融合发展的产物D.促进了社会性质的转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只符合商鞅变法,B项与C项只符合孝文帝改革。商 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由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 的转变。答案:D15 .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 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改革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定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自上而卜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A.B.C.I).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要注重结合

11、改革措施的推行及改革 的结果去分析。明显不符合孝文帝改革。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历史上,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 灭亡了,这事实本身就很自然会引起历史学者对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汉化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深层 次的思考,并形成不同的看法。因此,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者也不乏其人(尽管仅占少数)。早在古代, 批评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着作中斥责 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四),强

12、调“国 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廿二史札记卷十四)。指出孝文帝是典 型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读通鉴论卷九)。(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4分)(2)你怎样看待材料中的“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说明理由。(6分)解析:第(1)问孝文帝之所以推行改革,就在于北方统一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而原先的统治政策 不利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缓和,孝文帝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缓解社会矛盾,于是推行改革。以上内容 分点回答即可。第(2)问题干问“怎样看待”,应该结合所学,否定这种态度。理由应该是从孝文帝改革 的枳

13、极历史作用说起,即推动了北方的发展、少数民族自身的封建化;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进而为之后 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积极影响。北魏之所以很快灭亡,不该归罪于这场改革。答案:(1)背景:北方的统一;北方的民族融合;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答出两点即可)(2)看待: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北方 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仅凭北魏很快灭亡就否定孝文帝改革的观点是不对的。 (如果肯定这一观点,只要言之有据有理也可)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祖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北语,

14、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 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宣深戒,如此 渐习,风化可新。”一一魏书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 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一一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1)材料一中提到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名称叫什么(援引材料说明)?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 的。(4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的改革。题目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的相关叙述回答即可。答案:(1)名称:

15、“断北语,一从正音”。目的: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2)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 方民族的大融合”或“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18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 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 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 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

16、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 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来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 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 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 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 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一一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 1928年初中本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

17、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8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 (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 “后魏文物,始有可观”“国势之衰兆已 见”可知作者的认识,从材料二“汉晋以来大改革家也”“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可知材料二作者的观点, 通过对比得出二者认识的异同。第(2)问从材料一 “国势之衰兆己见”可见其中的“国”是指北魏鲜卑族 政权,而材料二“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可见是站在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评价的。答案:(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 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

18、)。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盲bl的汉化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 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料二驳斥了 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习, 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 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 19.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方文

19、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 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 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 唯秦最为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 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 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

20、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 摒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做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1)据材料-,指;H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分)(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 么?(4分)(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 效果的基本因素。(4分)解析:第(1)问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即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各国的变法经验及秦国自身因素,;特点是 注重新的机制建立,改革

21、彻底,效果明显,秦国国力增强。第(2)问迁都到黄河流域可减少改革阻力;孝 文帝看到了本民族的落后,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第问第一小问对比两次改革,商鞅变法的阻力是 保守派反对改革,而孝文帝改革的阻力是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问题。影响改革的因素很多,但从以上材料 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是借鉴外来文化,还有改革的决心、信心与勇气等,据此回答第二小问。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 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 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