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课件.ppt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6412395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念奴娇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念奴娇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奴娇课件.pptx(3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天时不如地利,。”“得道者多助,。”“,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失道者寡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生于忧患威武威武不能屈不能屈孟子孟子孟子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孟孟子子是是在在梁梁惠惠王王35年年(前前335年年)应应邀邀来来到到魏魏国国的的。魏魏在在战战国国初初期期曾曾是是军军事事强强国国,但但到到梁梁惠惠王王在在位位的的后后期期却却遭遭到到一一连连串串的的失失败败,又又畏畏秦秦之之甚甚,于于31年年(前前339)将将首首都都从从安安邑邑(今今山山西西夏夏县县西西北北)迁迁至至大大梁梁(今今河河南南开开封封),盂盂子子到到来来时时,梁梁惠惠王王曾曾对对他

2、他说说:“寡寡人人不不佞佞,兵兵三三折折于于外外,太太子子虏虏,上上将将死死,国国以以空空虚虚,以以羞羞先先君君宗宗庙庙社社稷稷,寡寡人人甚甚丑丑之之。叟叟不不远远千千里里,辱辱幸幸至至敝敝邑邑之之廷廷,将将何何以以利利吾吾国国?”(引引自自史史记记魏魏世世家家)从从这这段段话话可可以以看看出出梁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孟孟子子在在梁梁只只住住了了一一年年多多。第第二二年年梁梁惠惠王王死死了了,襄襄王王继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孟子孟子(约前约前372前前289)走走近近作作者者孟子名 ,字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

3、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孟子是记录孟子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轲子舆子舆战国战国孔孟孔孟亚圣亚圣仁政仁政民贵君轻民贵君轻 孟孟 子子 名名 轲轲,邹邹 人(人(今今 山东山东 邹邹 县县),),三三 岁岁 时时 父父 亲亲 逝逝 世世,孟,孟 子子 便便 与与 母母 亲亲 相相 依依 为为 命命。孟母孟母 非非 常常 疼疼 爱爱 自自 己己 的的 儿儿 子子,曾曾 经经 为为 了了 替替 孟孟 子子 找找 一一 个个 舒舒 适适 的的 学学 习习 环环 境境 而而 三三 次次 搬搬 家家。孟孟 子子 自自 小小 便便 受受 严严 格格 的的 管教,管教,据据 说说 他

4、他 自自 从从 搬搬 家以后家以后,便便 十十 分分 认认 真真 读读 书书,稍稍 大大 一一 点点,孟孟 子子 变变 得得 十十 分分 贪贪 玩玩。孟孟 母母 便便 剪剪 断断 织织 机机 上上 的的 麻麻 布布,她她 要要 孟孟 子子 勤勤 奋奋 读读 书书,要要 不不 然然 将将 会会 像像 那那 块块 麻麻 布布 般般,变变 成成 一一 团团 废废 物。物。孟孟 子子 牢牢 记记 母母 亲的亲的 教教 诲诲,立立 志志 成成 材材。孟孟 子子 长长 大大 后后,被被 孔孔 子子 的的 儒儒 家家 思思 想想 所所 吸吸 引引,于于 是是 决决 定定 离离 开开 邹邹 国国 到到 孔孔

5、子子 的的 家家 乡乡 鲁鲁 国国 深深 造造,其其 老老 师师 正正 是是 孔孔 子子 的的 孙孙 子子 子子 思思 的的 徒徒 弟弟。通通 过过 学学 习习,孟孟 子子 认认 为为 孔孔 子子 是是 有有 人人 类类 以以 来来 最最 伟伟 大大 的人,于的人,于 是是 他他 立立 志志 发发 展展 孔孔 子子 的的 思思 想。想。孟孟 子子 醉醉 心心 研研 究究,终终 于于 名名 声声 大大 噪噪,邹邹 国国 和和 鲁鲁 国国 国国 君君 也也 时时 常常 向向 他他 请请 教教 治治 国国 之之 道道。可。可 惜惜 邹、邹、鲁鲁 这这 样样 的的 小小 国国,很很 难难 实实 施施

6、孟孟 子子“仁仁 政政”的的 抱抱 负负。他他 决决 定定 带带 着学着学 生生 到到 东东 方大方大 国国 齐齐 国国 去去。但但 是是 齐齐 国国 所所 采采 取取 的的 是是 锻锻 炼炼 精精 兵兵 使使 国国 家家 更更 为为 富富 强强 的的 政政 策策,对对 孟孟 子子 的的 思思 想想 毫毫 不不 理理 睬睬。最最 后后,孟孟 子子 来来 到到 膝膝 国国,膝膝 国国 太太 子子 对对 孟孟 子子 的的“仁仁 政政”十十 分分 感感 兴兴 趣趣,于于 是是 孟孟 子子 便便 在在 膝膝 国国 实实 行行 他他“仁仁 政政”的的 思思 想想。遗遗 憾憾 的的 是是,膝膝 国国 是是

7、 个个 小小 国国,时时 时时 有有 被被 灭灭 亡亡 的的 危危 险险,不不 可可 能能 把把 仁仁 政政 推推 行行 天天 下下。孟孟 子子 于于 是是 到到 其其 他他 国国 家家 宣宣 扬扬 他他 的的“仁仁 政政”思思 想想。可可 是是 没没 有有 一一 位位 君君 主主 愿愿 意意 实实 施施 他他 的的 政政 策策。孟孟 子子 放放 弃弃 继继 续续 宣宣 扬扬 仁仁 政政 的的 念念 头头,决决 心心 写写 书书 建建 立立 学学 说。说。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a a、性善学说性善学说:

8、“人性之善也,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有不下”。b b、理想人格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人皆可以为尧舜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c c、“仁政仁政”思想思想:“民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民民为为贵贵,社社稷稷次次之之,群群为为轻轻。是是故故得得乎乎丘丘民民而而为为天天子子,得得乎乎天天子子为为诸诸侯侯,得得乎乎诸诸侯侯为为大大夫夫。”孟孟子子

9、尽尽心心上上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才能成为诸侯,得到天子欢心的人才能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才能成为大夫。得到诸侯欢心的人才能成为大夫。可见可见“民为贵民为贵”的道理。的道理。民民本本思思想想孟子的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思想一、民本思想:一、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大夫。”孟子尽心下孟子尽心下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10、,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也”三、反对不义的战争。三、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无义战。”又说:又说:“得道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失道者寡助。”朗读课文好战弃甲曳兵胜食数罟洿池衣帛鸡豚狗彘畜庠序孝悌饿殍然而不王hoshngw ycg ytn zhxingxtwngpio朗读字 音 字 形 问题探究 1、第一段写什么?、第一段写什么?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河东亦然。结结果:民不加多果:民不加多邻国之君:邻国之君:不用心不用心 结果:民不

11、加少结果:民不加少写梁惠王的困惑: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写梁惠王的困惑: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提(提出疑问)出疑问)2、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问题探究不3 3、梁惠王为什么对本国、梁惠王为什么对本国“民不加民不加多多”感到不解?感到不解?作为高高在上的统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治国之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略而首先问关于“民民”的问题?的问题?梁梁惠王为什么希望百姓加多?惠王为什么希望百姓加多?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

12、兵器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的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的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背景: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于背景: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于“力力”,群雄逐鹿,群雄逐鹿,蚕食鲸吞,战事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蚕食鲸吞,战事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混乱,礼崩乐坏,用会混乱,礼崩乐坏,用战国策序战国策序中的话说,即中的话说,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上无天

13、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天下天下“争地以展,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展,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问题探究4、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明意见?用梁惠王熟悉的用梁惠王熟悉的“战战”设喻,便于启发对设喻,便于启发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5、二、三段用了个什么成语,有何作用?用意、二、三段用了个什么成语,有何作用?用意何在?还有哪一句表明梁惠王不是个行何在?还有哪一句表明梁惠王不是个行“仁政仁政”的国王?的国王?“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说梁惠王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不可,

14、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区别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说明移粟、移民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说明移粟、移民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上没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施仁政,行王道。王好战。王好战。6、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p寡人之寡人之民不加多民不加多,何也?(,何也?(第第1 1段段)p则则无望民之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也。(第第4 4段段)p斯斯天下之民至天下之民至焉。(焉。(第第7 7段段)课文分析 7、孟子认为刚开始时如

15、何实行王道?提出了那些措施,有何结果呢?措施措施不违农时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数罟不入斧斤以时斧斤以时 效果效果谷谷 不可胜食不可胜食鱼鳖鱼鳖 不可胜食不可胜食材木材木 不可胜用不可胜用结果结果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王道之始8 8、梁惠王自认为的、梁惠王自认为的“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用心者”包括这些措施吗?包括这些措施吗?(为什么)(为什么)梁惠王的措施并没有从源头上真正解决生产的问题。王道梁惠王的措施并没有从源头上真正解决生产的问题。王道之始的措施主要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之始的措施主要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这使民增多的初步措施,也是实施仁政的开始。这使民增

16、多的初步措施,也是实施仁政的开始。9 9、实行王道以后又有哪些措施?效果如何?结果、实行王道以后又有哪些措施?效果如何?结果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措施措施五亩五亩树之以桑树之以桑鸡豚鸡豚无失其时无失其时百亩百亩勿夺其时勿夺其时谨谨.申之以孝悌申之以孝悌 效果效果衣帛(五十)衣帛(五十)食肉(七十)食肉(七十)无饥(数口)无饥(数口)不负戴(颁白者)不负戴(颁白者)结果结果不王者,未不王者,未之有也之有也-王道之成王道之成 孟子从孟子从王道之始王道之始和和王道之成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的办法,从保民、教民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角度提

17、出了七条措施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君王的态度君王的态度 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1111、本段是如何说明君王的态度的?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本段是如何说明君王的态度的?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一一方方面面写写出出了了社社会会的的不不平平等等,另另一一方方面面也也写写出出了了梁梁惠惠王王仍然不爱民仍然不爱民(从爱民角度写从爱民角度写

18、)。对对比比(诸侯贵族)(诸侯贵族)(下层百姓)(下层百姓)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比比喻喻10、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用即目的)?(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意。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意。尽心焉尽心焉移其民移其民移其粟移其粟而民不加多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梁惠王 邻国之君邻国之君喻喻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行仁政行仁政之果之果之始之始之成之成则斯天下之民至焉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走走未施未施仁政仁政数量不同实质相同 课文结构一、一、(1)写梁惠王提出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

19、多民不加多”疑问。疑问。二、二、(2-4)孟子分析孟子分析“民不加多民不加多”的原因。的原因。三、三、(5-7)孟子阐述孟子阐述“仁政仁政”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即使即使“民加多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的根本措施。文章思路文章思路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从两方面评价。可以从两方面评价。(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二)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二)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

20、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不能竭泽而渔。一、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讨讨 论论 2、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有怎样性格的人?他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本文写作特色本文写作特色: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

21、民至焉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不迫。如如“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曰非我也,兵也非我也,兵也”。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音节铿锵,气势充沛。气势充沛。结构严谨结构严谨善用比喻善用比喻气势充沛气势充沛总结全文 孟子在与梁惠

22、王的对话中表现出了下列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怀想一下,两千年前的某天,孟轲带着他的学生,又

23、一次默默地整装待发,奔赴未知的前程。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战乱岁月里,权力泛滥成灾,各种不同的权力竞相角逐。秦国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国用田忌、孙膑惟独这位儒者的清瘦身影,在疾驶的马车上轻轻摇晃,渐渐远去.沿途残破的景象勾起了他的无限悲愤更激发了他的无比热情,于是,这位名叫孟轲的男人发出一声幽幽的长叹伴着马车的吱呀声,遥响天际,久久回响在历史深处。当堂检测1、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B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C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书籍,四书

24、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为诗经周易书经礼记春秋。D我国古代的图书目录分别为经史子集:经指的是儒家经典;子指的是诸子文章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答案】B(荀子不是墨家学派代表人物,而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2下列对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嘲笑梁惠王的不明大义。B说明梁惠王同“五十步而后止”的人是一样的。C孟子明知其意,先隐而不说,令对方入我圈套中,然后让对方自己去领悟。D孟子设圈套让梁惠王就范。【答案】C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中的文章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善于雄辩。B课文在论述中先破后立,以立为主,破立结合,并将自己的主张逐层深入地展示出来。C结尾一段关于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的概述,是一种反面假设,目的是用以对比突出“王道”的正确性。D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的基础。既要发展生产以养民,又要重视庠序以教民,才是王道的实现。【答案】C(不是假设而是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