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楷刑法总论课件.ppt

上传人:得****1 文档编号:76341603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PT 页数:204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明楷刑法总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4页
张明楷刑法总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明楷刑法总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明楷刑法总论课件.ppt(20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导导 言言一、刑法学与刑事法学一、刑法学与刑事法学二、刑法解释学与刑法哲学二、刑法解释学与刑法哲学三、旧派与新派三、旧派与新派(一)旧派与新派的产生(一)旧派与新派的产生 封建刑法的特点封建刑法的特点:干涉性、干涉性、恣意性、身份恣意性、身份性、残酷性性、残酷性 新派产生的两个原因新派产生的两个原因:社会的变化与犯罪学社会的变化与犯罪学的发达的发达(二)旧派与新派的基本对立(二)旧派与新派的基本对立1.1.人为什么犯罪人为什么犯罪: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2.2.国家观国家观: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3.3.犯罪论犯罪论: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4.4

2、.构成要件的解释构成要件的解释:严格与缓和:严格与缓和5.5.违法性违法性:无:无6.6.责任论责任论: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7.7.刑罚论刑罚论: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三)中国刑法学的现状:(三)中国刑法学的现状:相对意志自由相对意志自由社会本位为主、逐渐转向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为主、逐渐转向个人本位?主观主义色彩主观主义色彩主观违法论、行为无价值主观违法论、行为无价值社会责任论?道义责任论?社会责任论?道义责任论?目的刑论?并合主义?目的刑论?并合主义?四、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四、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 刑法典体系与刑法学体系刑法典体系与刑法学体系 基本方

3、法基本方法 具体方法:具体方法:注释研究法、历史研注释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社会学研究法、究法、比较研究法、社会学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正义理念、刑法规范、生活事实 第一章第一章 刑法概说刑法概说第一节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一、刑法的概念一、刑法的概念(一)三种说法(一)三种说法 犯罪、犯罪、刑事责任刑事责任、刑罚、刑罚 (二)刑法的地位(二)刑法的地位 刑法是独立的法律?刑法是独立的法律?刑法是公法?刑法是公法?法的安定性法的安定性:实定性、普遍性、明:实定性、普遍性、明确性、稳定性确性、稳定性二、刑法的渊源二、刑法的渊源 刑法典、单行刑法、附

4、属刑法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三、刑法的分类三、刑法的分类(一)国内(一)国内 1.1.广义刑法广义刑法与与狭义刑法狭义刑法 2.2.普通刑法普通刑法与与特别刑法特别刑法 3.3.形式刑法形式刑法与与实质刑法实质刑法4.4.固有刑法固有刑法与与行政刑法行政刑法5.5.完备刑法完备刑法与与空白刑法空白刑法?(二)国际(二)国际1.1.自由刑法自由刑法与与权威刑法权威刑法2.2.侵害刑法侵害刑法与与意志刑法意志刑法3.3.行为刑法行为刑法与与行为人刑法行为人刑法4.4.国内刑法国内刑法与与国际刑法国际刑法 (三)其他名称(三)其他名称 少年刑法少年刑法 经济刑法经济刑法 消防刑法消防刑法 租税刑

5、法租税刑法 军事刑法军事刑法 区域刑法区域刑法 第二节第二节 刑法的性质、任务与目的刑法的性质、任务与目的一、刑法的性质一、刑法的性质(一)阶级性质(一)阶级性质(二)法律性质(二)法律性质1.1.特定性特定性 2.2.广泛性广泛性 3.3.严厉性严厉性 4.4.补充性补充性 5.5.保障性保障性 刑法是部门法吗刑法是部门法吗?二、刑法的任务二、刑法的任务(一)任务(一)任务(二)机能(二)机能 行为行为规制机能规制机能宣示刑罚宣示刑罚 法益法益保护机能保护机能适用刑罚适用刑罚 自由自由保障机能保障机能限制刑罚限制刑罚三、刑法的目的三、刑法的目的 刑法是法益保护法刑法是法益保护法第三节第三节

6、刑法的制定、修改与根据刑法的制定、修改与根据一、刑法的制定一、刑法的制定二、刑法的修改二、刑法的修改三、刑法的根据三、刑法的根据 第四节第四节 刑法的规范、体系与解释刑法的规范、体系与解释一、刑法规范一、刑法规范(一)规范的含义(一)规范的含义(二)刑法规范的不同侧面(二)刑法规范的不同侧面裁判规范裁判规范 法官法官行为规范行为规范 一般人一般人法益保护规范法益保护规范 立法者?立法者?二、刑法体系二、刑法体系三、刑法解释三、刑法解释(一)解释的必要(一)解释的必要 你怎样解释你怎样解释凶器凶器、住宅住宅、淫秽淫秽等概念?等概念?(二)解释的目标(二)解释的目标当你难以解释凶器概念时,你觉得应

7、当追问当你难以解释凶器概念时,你觉得应当追问立法者(或起草人)当初的想法吗?立法者(或起草人)当初的想法吗?(三)解释的效力(三)解释的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 如果你是法官,你的解释会起作用吗?如果你是法官,你的解释会起作用吗?(四)解释的方法(四)解释的方法1.1.文理解释文理解释2.2.论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大解释扩大解释与与缩小解释缩小解释:印鉴印鉴 情报情报当然解释当然解释与与反对解释反对解释:二次二次 二年二年体系解释体系解释与与相对解释相对解释:暴力暴力 贩卖贩卖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与与比较解比较解释释:遗弃遗弃 代为保管代为保管补正解释补正解释与与目

8、的解释目的解释:以下以下 侵入侵入 解释结论不是无限的解释结论不是无限的,但解释方法是但解释方法是无穷的;无穷的;思考:刑法规定,冒充军警人员抢劫思考:刑法规定,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重于一般抢劫,那么,真正的军警的,重于一般抢劫,那么,真正的军警人员抢劫的,应否重于一般抢劫呢?人员抢劫的,应否重于一般抢劫呢?要做到:要做到: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地往返于法律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断地往返于法律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 切不可:切不可:大脑永远一片空白,目光不大脑永远一片空白,目光不断往返于法条文字与汉语词典之间断往返于法条文字与汉语词典之间一一第二章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

9、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第一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你是否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你是否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二、刑法基本原则的确定二、刑法基本原则的确定 能否在刑法的明文规定之外,肯定刑法的基能否在刑法的明文规定之外,肯定刑法的基本原则呢?本原则呢?第二节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一、法律渊源与思想渊源一、法律渊源与思想渊源 三权分立、心理强制三权分立、心理强制二、思想基础:民主主义、人权主义二、思想基础:民主主义、人权主义三、基本内容三、基本内容(一)大陆法系国家的观点:(一)大陆法系国家的观点:形式的侧面形式的侧面与与实质的侧面实

10、质的侧面 事实上,基本内容是不能穷尽的事实上,基本内容是不能穷尽的(二)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二)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1.1.法律主义法律主义 (1)(1)成文法成文法(2)(2)排斥行政规章制定罚则排斥行政规章制定罚则(3)(3)排斥习惯法排斥习惯法(4)(4)排斥判例法排斥判例法 英美是法治国家英美是法治国家,为什么可以采用判例法为什么可以采用判例法?德、日也是法治国家,为什么不得采用判例德、日也是法治国家,为什么不得采用判例法?中国可以采用判例法吗?法?中国可以采用判例法吗?2.2.禁止事后法禁止事后法 事后法实际上是让国民遵守行为时并不存事后法实际上是让国民遵守行为时并不存

11、在的法律在的法律3.3.禁止类推解释禁止类推解释 你能区分你能区分类推解释类推解释与与扩大解扩大解释释吗吗?其他解释方法得出的结论肯定符合罪刑法其他解释方法得出的结论肯定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吗定原则吗?4.4.禁止绝对不定禁止绝对不定(期期)刑刑5.5.明确性明确性 明确性的标准是什么明确性的标准是什么?刑法能做到绝对明确吗刑法能做到绝对明确吗?6.6.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刑法的谦抑性刑法的谦抑性 刑罚的负作用刑罚的负作用 值得处罚的标准是什么值得处罚的标准是什么?7.7.禁止残酷的、不均衡的刑罚禁止残酷的、不均衡的刑罚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一)相反的

12、观点(一)相反的观点(二)观念的转变(二)观念的转变 公然猥亵、拐卖成年男子怎么办?公然猥亵、拐卖成年男子怎么办?立法者不尊重稀罕之事;立法者不尊重稀罕之事;法律限制权力;法律限制权力;刑法不是万能的。刑法不是万能的。(三)制度的保障(三)制度的保障第二节第二节 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你有平等观念吗?你有平等观念吗?第三节第三节 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一、思想基础一、思想基础二、基本内容二、基本内容(一)基本内容与刑罚根据的关系(一)基本内容与刑罚根据的关系(二)罪(二)罪责责刑相适应?刑相适应?(三)具体内容(三)具体内容 三、表现特点三、表现特点(一)立法上(一)立法上(二

13、)量刑上(二)量刑上(三)执行上(三)执行上四、贯彻实现四、贯彻实现(一)平等观念(一)平等观念(二)司法的时间性与空间性(二)司法的时间性与空间性(三)电脑量刑可行吗?(三)电脑量刑可行吗?第三章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刑法的效力第一节第一节 刑法的规范效力刑法的规范效力一、刑法的规范效力的含义一、刑法的规范效力的含义二、刑法约束力的内容与根据二、刑法约束力的内容与根据 作为作为公民公民,你为什么遵守刑法?是出于,你为什么遵守刑法?是出于良心、还是基于恐惧?良心、还是基于恐惧?作为作为法官法官,如果你认为刑法不妥当,你,如果你认为刑法不妥当,你会想方设法拒绝适用吗?会想方设法拒绝适用吗?第二节第二

14、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的空间效力一、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一、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 国内犯国内犯属地原则属地原则 .中国人在国外犯罪怎么办?中国人在国外犯罪怎么办?国外犯国外犯 .美国人在美国杀中国人怎么办?美国人在美国杀中国人怎么办?.外国人在公海犯罪怎么办?外国人在公海犯罪怎么办?港澳台犯港澳台犯 在内地犯罪后又回到原地的,在内地犯罪后又回到原地的,能否适用内地刑法?能否适用内地刑法?二、对国内犯的适用原则二、对国内犯的适用原则(一)原则(一)原则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属地主义属地主义 补充原则补充原则旗国主义旗国主义(二)例外:(二)例外:1.1.不适用不适用中国刑法中国刑法的情况的情况 2.

15、2.不适用不适用内地刑法内地刑法的情况的情况 3.3.不适用不适用中国刑法典中国刑法典的情况的情况(三)犯罪地的确定(三)犯罪地的确定三、对国外犯的适用原则三、对国外犯的适用原则(一)属人管辖原则(第(一)属人管辖原则(第7 7条)条)国家主义?国际协同主义?国家主义?国际协同主义?(二)保护管辖原则(第(二)保护管辖原则(第8 8条)条)前提条件、法定刑限制、双重犯罪前提条件、法定刑限制、双重犯罪(三)普遍管辖原则(第(三)普遍管辖原则(第9 9条)条)四、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承认四、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承认 积极承认、消极承认积极承认、消极承认 第三节第三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刑法的时间效力一、刑法的

16、时间效力的概念一、刑法的时间效力的概念二、生效时间与失效时间二、生效时间与失效时间三、溯及力三、溯及力(一)概念与原则(一)概念与原则(二)(二)1212条的理解条的理解(三)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溯及力?(三)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溯及力?四、限时法(或时限法)四、限时法(或时限法)第四章第四章 犯罪概说犯罪概说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犯罪的概念一、犯罪的一般概念一、犯罪的一般概念(一)四种立法定义与五种理论定义(一)四种立法定义与五种理论定义(二)刑法第(二)刑法第1313条条1.1.形式与实质的统一形式与实质的统一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刑罚就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刑罚就没有犯罪2

17、.2.正正(肯定)(肯定)与反与反(否定)(否定)相结合相结合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二、犯罪的基本特征(一)犯罪基本特征的确定(一)犯罪基本特征的确定1.1.理论上的争论理论上的争论 三特征说三特征说:内容内容;问题问题 四特征说四特征说:内容内容;问题问题 二特征说二特征说:种类种类;问题问题2.2.本人的立场本人的立场(1)(1)观点:二特征说观点:二特征说 应受刑罚处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性(2 2)原则与理由)原则与理由 实质与形式的统一实质与形式的统一 质与量的统一质与量的统一(犯罪与其他行为的区别犯罪与其他行为的区别)立法与司法的统一立法与

18、司法的统一 (二)犯罪的本质特征(二)犯罪的本质特征1.1.法益侵害与威胁的统一法益侵害与威胁的统一 法益法益:法律所保护的利益(价值)法律所保护的利益(价值)侵犯侵犯:侵害与威胁(危险)侵害与威胁(危险)2.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3.3.相对稳定与变易性的统一相对稳定与变易性的统一 刑事司法的时空性刑事司法的时空性(想想鲁滨孙即可理解想想鲁滨孙即可理解)4.4.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 (三)犯罪的法律特征三)犯罪的法律特征1.1.违法性违法性与与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性:一元论与相对论一元论与相对论2.2.形式的违法性形式的违法性与与实质的违法性实质的违法性

19、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与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刑事违法性的关系3.3.主观的违法性主观的违法性与与客观的违法性客观的违法性4.4.行为无价值行为无价值与与结果无价值结果无价值 违法性(社会危害性)的根据违法性(社会危害性)的根据 伪证罪的虚伪含义伪证罪的虚伪含义 四、但书的含义与功能四、但书的含义与功能(一)但书的含义:情节:危害(一)但书的含义:情节:危害(二)功能:(二)功能:犯罪定义的犯罪定义的补充功能补充功能 构成要件解释的构成要件解释的指导功能指导功能(三)问题(三)问题 可以直接根据但书宣告无罪吗?可以直接根据但书宣告无罪吗?可以直接根据本文宣告有罪吗?可以直接根据本文宣告有罪吗?第二节

20、第二节 犯罪的本质犯罪的本质一、关于犯罪本质的学说一、关于犯罪本质的学说二、法益的概念二、法益的概念三、法益的机能三、法益的机能(一)刑事政策的机能(一)刑事政策的机能(二)违法性评价机能(二)违法性评价机能(三)解释论机能(三)解释论机能(四)分类机能(四)分类机能(五)其他机能(五)其他机能 四、法益的确定四、法益的确定 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的分类犯罪的分类一、犯罪的理论分类一、犯罪的理论分类(一)(一)重罪重罪与与轻罪轻罪(二)(二)形式犯形式犯与与实质犯实质犯:形式犯?形式犯?(三)(三)自然犯自然犯与与法定犯法定犯 区分标准多样性、流变性、相对性区分标准多样性、流变性、相对性 对认定故

21、意的意义对认定故意的意义 (四)(四)隔隙犯隔隙犯与与非隔隙犯非隔隙犯 20 20年前建的高楼年前建的高楼2020年以后倒塌怎么办?年以后倒塌怎么办?如何确定犯罪时间与地点?如何确定犯罪时间与地点?如何适用法律?如何适用法律?二、犯罪的法定分类(二、犯罪的法定分类(.117.117)三、若干常见的概念三、若干常见的概念 刑事犯、确信犯、目的犯、忘却犯刑事犯、确信犯、目的犯、忘却犯 激情犯、激情犯、第五章第五章 犯罪构成犯罪构成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构成概述犯罪构成概述一、犯罪构成的沿革一、犯罪构成的沿革(一)大陆法系国家的构成要件理论(一)大陆法系国家的构成要件理论 1.1.形形色色的定义形形色色

22、的定义 2.2.构成要件理论构成要件理论:行为构成要件行为构成要件论论 违法类型违法类型说说 违法有责类型违法有责类型说说 3.3.特点特点:P.120:P.120 (二(二)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 对构成要件符合性对构成要件符合性 违法性违法性 有责性的改造有责性的改造 特点特点:P.120-121:P.120-121(三三)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法治法治罪刑法定罪刑法定犯罪构成犯罪构成 人治人治罪刑擅断罪刑擅断没有犯罪构成没有犯罪构成二、犯罪构成的概念二、犯罪构成的概念 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

23、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的一切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一)整体性(一)整体性(二)法定性(二)法定性(三)统一性(三)统一性 犯罪的特征与犯罪构成的关系犯罪的特征与犯罪构成的关系(四)标准性(四)标准性三、犯罪构成的分类三、犯罪构成的分类 (一)(一)基本的犯罪构成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与修正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我反对!我反对!(二)(二)完结的犯罪构成完结的犯罪构成与与开放的犯罪构成开放的犯罪构成 我赞成!我赞成!(三)(三)单一的犯罪构成单一的犯罪构成与与复杂的犯罪构成复杂的犯罪构成 我赞

24、成!我赞成!(四)(四)基本的犯罪构成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与加重加重、减轻的犯罪减轻的犯罪构成构成?我反对!我反对!四、犯罪构成符合性的判断四、犯罪构成符合性的判断(一)概念的区分(一)概念的区分(二)(二)判断的方法判断的方法:第二节第二节 犯罪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一、犯罪构成要件的含义一、犯罪构成要件的含义二、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二、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一)确定原则(一)确定原则(二)确定方法(二)确定方法三、三、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一)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含义(一)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含义(二)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确定(二)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确定 1.1.四要件说四要件说 2.2.

25、形形色色的观点形形色色的观点(私见)(私见)(三)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排列(三)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排列 1.1.从客观到主观:从客观到主观:合适!合适!2.2.从主观到客观:从主观到客观:危险!危险!四、犯罪构成的综合性要件四、犯罪构成的综合性要件(一)(一)概念概念:情节严重、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情节恶劣(二)(二)性质性质:构成要件与升格条件的区分:构成要件与升格条件的区分(三)(三)争议争议:是否要件?:是否要件?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一)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概念(一)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概念(二)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二)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 (一)客观的要素(

26、一)客观的要素与与主观的要素:主观的要素:主体与身份是什么要素?主体与身份是什么要素?(二)记述的要素(二)记述的要素与与规范的要素规范的要素(三)积极的要素(三)积极的要素与与消极的要素消极的要素(四)共同的要素(四)共同的要素与与非共同的要素非共同的要素(五)成文的要素(五)成文的要素与与不成文的要素不成文的要素 分则条文的每一个表述都有实质意义吗?分则条文的每一个表述都有实质意义吗?法条中存在只有语感意义的表述甚至废话法条中存在只有语感意义的表述甚至废话第六章第六章 犯罪客观要件犯罪客观要件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件概述犯罪客观要件概述一、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一、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 法定性

27、法定性、客观性客观性、侵犯性侵犯性、必要必要性性二、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二、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 共同要素共同要素、非共同要素非共同要素 必要要件、选择要件必要要件、选择要件?三、犯罪客观要件的意义三、犯罪客观要件的意义 第二节第二节 危害行为危害行为一、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一、行为的概念与特征(一)行为的不同含义(一)行为的不同含义(二)行为概念的机能(二)行为概念的机能(三)行为理论(三)行为理论 自然行为论、自然行为论、有意行为论有意行为论、人格行为论人格行为论、社会行为论社会行为论、目的行为论目的行为论(四)行为的特征(四)行为的特征:“:“三有三有”二、实行行为与预备行为二、实行行为与预备行

28、为三、作为与不作为三、作为与不作为(一)作为:(一)作为:违反禁止规范、身体违反禁止规范、身体动动(二)不作为:(二)不作为:违反命令规范、身体违反命令规范、身体静静 真正不作为犯真正不作为犯:不真正不作为犯不真正不作为犯:符合性与处罚范围问题:符合性与处罚范围问题1.1.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义务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义务 义务来源义务来源:(1)(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但不履行该义务的行为不一定成立不作为犯但不履行该义务的行为不一定成立不作为犯(2)(2)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 但如何定罪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但如何定罪的问题并没有解决(3)(3

29、)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4)(4)先前行为引义的义务先前行为引义的义务 A.A.先前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先前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B.B.先前行为是否包括合法行为先前行为是否包括合法行为?重大道义义务应否成为不作为义务来源重大道义义务应否成为不作为义务来源?2.2.能够履行义务能够履行义务 原则原则:法律不强人所难法律不强人所难(罗马法格言罗马法格言)不自控己罪引伸的问题不自控己罪引伸的问题 判断判断:客观条件客观条件 主观能力主观能力 履行义务存在危险时履行义务存在危险时:法益衡量法益衡量3.3.不履行义务不履行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三三)作为与

30、不作为的结合与竞合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与竞合四、持有的性质四、持有的性质:三种观点三种观点 本人立场本人立场五、行为的时间、地点、状况与方法(手段)五、行为的时间、地点、状况与方法(手段)时间、地点、状况、方法与行为的关系时间、地点、状况、方法与行为的关系 是对行为的要求?还是对时间、地点、状是对行为的要求?还是对时间、地点、状况、方法本身的要求?况、方法本身的要求?比较:比较:要买龙井茶要买龙井茶要买杭州产的龙井茶要买杭州产的龙井茶要买杭州清明节前产的龙井茶要买杭州清明节前产的龙井茶 要有行为要有行为要在公共场所实施行为要在公共场所实施行为要在要在1010月月1 1日前的公共场所实施行为日前的

31、公共场所实施行为第三节第三节 行为对象行为对象一、行为对象的概念一、行为对象的概念 保护客体保护客体与与行为客体行为客体 与有关概念的区别与有关概念的区别:组成犯罪行为之物组成犯罪行为之物、行为孳生之物行为孳生之物、供犯罪使用之物供犯罪使用之物二、行为对象的意义二、行为对象的意义 是否任何犯罪都有对象?是否任何犯罪都有对象?三、行为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三、行为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第四节第四节 危害结果危害结果一、危害结果的概念与特征一、危害结果的概念与特征 因果性因果性、侵害性侵害性、现实性现实性、多样性多样性二、危险的性质二、危险的性质危险是否结果?危险是否结果?侵害结果侵害结果与与危险结果

32、?危险结果?行为的危险行为的危险与与作为结果的危险?作为结果的危险?具体的危险、抽象的危险、二者之间的危险具体的危险、抽象的危险、二者之间的危险 三、危害结果与犯罪的分类三、危害结果与犯罪的分类(一)行为犯、结果犯与结果加重犯(一)行为犯、结果犯与结果加重犯1.1.行为犯行为犯与与结果犯结果犯2.2.结果加重犯结果加重犯(1)(1)实施基本行为造成加重结果实施基本行为造成加重结果(2)(2)对基本行为的罪过,对加重结果的罪过对基本行为的罪过,对加重结果的罪过(3)(3)刑法明文加重法定刑:加重程度与加重理由刑法明文加重法定刑:加重程度与加重理由(二)(二)即成犯即成犯、状态犯状态犯与与继续犯继

33、续犯四、危害结果的种类四、危害结果的种类(一)构成要件的结果与非构成要件的结果(一)构成要件的结果与非构成要件的结果(二)物质性危害结果与非物质性危害结果(二)物质性危害结果与非物质性危害结果(三)严重危害结果与非严重危害结果(三)严重危害结果与非严重危害结果五、危害结果的地位五、危害结果的地位 危害结果是一切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吗?危害结果是一切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吗?如果认为如果认为危害结果包括危险危害结果包括危险?如果认为如果认为危害结果仅限于实害危害结果仅限于实害?如果认为如果认为有形式犯有形式犯?如果认为如果认为只有实质犯只有实质犯?六、危害结果的意义(作用)六、危害结果的意义(作用)(

34、一)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一)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二)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二)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 因结果加重而导致犯罪性质的转化因结果加重而导致犯罪性质的转化 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成立故意杀人罪?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成立故意杀人罪?(三)区分故意犯罪形态的标准之一(三)区分故意犯罪形态的标准之一(四)影响量刑的重要因素之一(四)影响量刑的重要因素之一(五)影响诉讼程序的因素之一(五)影响诉讼程序的因素之一第五节第五节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一、因果关系的研究范围与意义一、因果关系的研究范围与意义(一)研究范畴:(一)研究范畴:称谓称谓与与范围范围的关系的关系认定上:

35、认定上:行为行为与与损害结果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结局上:结局上: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与与犯罪结果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注意点:注意点:因果关系的认定因果关系的认定与与犯罪构成符合性的判犯罪构成符合性的判断断的区别的区别(二)研究意义:能否将某种结果(二)研究意义:能否将某种结果归责归责于某于某种行为种行为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一)与哲学上因果关系的统一性(一)与哲学上因果关系的统一性客观性客观性、顺序性顺序性、相对性相对性、规定性规定性、复杂性复杂性(二)特殊性(二)特殊性 1.1.范围的特定性范围的特定性 2.2.作用的单向性作用的单向性

36、 3.3.内容的法定性:诈骗罪内容的法定性:诈骗罪 酒后驾车酒后驾车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一)国外刑法理论上的主要学说(一)国外刑法理论上的主要学说 1.1.条件说条件说:基本观点、批评与反批评:基本观点、批评与反批评 2.2.原因说原因说:3.3.相当因果关系说相当因果关系说:特色:特色/三种学说三种学说 4.4.客观归责论客观归责论:将因果关系与归责问相区别,将因果关系与归责问相区别,因果关系以条件说为前提,具有条件关系的行为中,因果关系以条件说为前提,具有条件关系的行为中,具有客观归责可能的,只是造成法律禁止的危险,具有客观归责可能的,只是造成法律禁止的危险,

37、该危险是在符合构成要件的结果中实现的行为。该危险是在符合构成要件的结果中实现的行为。客观的归责论客观的归责论的若干理论:的若干理论:危险增加理论危险增加理论:在即使遵守注意义务也可能发生在即使遵守注意义务也可能发生结果的情况下,只有在行为增加了发生结果的危险结果的情况下,只有在行为增加了发生结果的危险时,才将增加的危险归责于行为;时,才将增加的危险归责于行为;规范的保护目的理论规范的保护目的理论:并不是将与行为有条件关并不是将与行为有条件关系的结果都归责于行为,只有当结果属于行为所违系的结果都归责于行为,只有当结果属于行为所违反的规范的保护目的范围的结果时,才能将该结果反的规范的保护目的范围的

38、结果时,才能将该结果归责于行为;归责于行为;规范的保护范围理论规范的保护范围理论:在与行为有条件关系的结在与行为有条件关系的结果中,只能将可以期待行为人保护的法益范围的侵果中,只能将可以期待行为人保护的法益范围的侵害归责于行为。(行为人可预见、避免)害归责于行为。(行为人可预见、避免)风险减低理论风险减低理论:当结果是行为人为了防止另一更当结果是行为人为了防止另一更严重的结果发生而导致时,不可归责。严重的结果发生而导致时,不可归责。自我危险行为理论自我危险行为理论:结果的发生是由于被害人自己结果的发生是由于被害人自己有意识投身进入的风险所实现时,即使行为人的行有意识投身进入的风险所实现时,即使

39、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也不承担责任。为与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也不承担责任。(二)我国刑法理论上的学说(二)我国刑法理论上的学说1.1.必然因果关系说必然因果关系说2.2.偶然因果关系说偶然因果关系说3.3.事实的因果关系与法律的因果关系说事实的因果关系与法律的因果关系说(三)私见:有限的条件说(三)私见:有限的条件说 1.1.含义与理由含义与理由 条件关系的公式条件关系的公式: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时,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时,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条件关系条件关系是指是指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条件关系中的条件关系中的结果结果限于现实产生

40、的结果限于现实产生的结果 优点优点:容易确定;刑事责任基础的明确化;容易确定;刑事责任基础的明确化;不会过于缩小处罚范围不会过于缩小处罚范围;存在防止扩大处罚范存在防止扩大处罚范围的其他途径围的其他途径 2.2.条件关系的认定条件关系的认定(1 1)因果关系的断绝)因果关系的断绝(2 2)假定的因果关系)假定的因果关系(3 3)二重的因果关系)二重的因果关系 可替代的充分条件可替代的充分条件:沙漠考察案件沙漠考察案件(4 4)重叠的因果关系)重叠的因果关系 3.3.其他问题其他问题(1 1)行为与结果的限定)行为与结果的限定(2 2)因果关系总是一定条件下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总是一定条件下的因

41、果关系(3 3)多因一果现象)多因一果现象(4 4)因果关系的中断)因果关系的中断 (5 5)不作为的因果关系)不作为的因果关系(6 6)疫学的因果关系)疫学的因果关系 (7 7)结果加重犯因果关系的限定:直接性要件)结果加重犯因果关系的限定:直接性要件 四、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地位四、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地位 三种学说:三种学说:本人立场:否认说、本人立场:否认说、P.182P.182 第七章第七章 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体要件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主体要件概述犯罪主体要件概述一、犯罪主体要件的概念一、犯罪主体要件的概念 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体要件 犯罪主体与犯罪主体要件是等同概念吗犯罪主体与犯罪主体要件是等

42、同概念吗?二、犯罪主体要件的意义二、犯罪主体要件的意义三、犯罪主体的一般要件与特殊要件三、犯罪主体的一般要件与特殊要件 一般主体一般主体 自然人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 特殊主体特殊主体犯罪主体犯罪主体 一般主体一般主体 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犯罪主体 特殊主体特殊主体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人犯罪主体要件自然人犯罪主体要件一、刑事法定年龄一、刑事法定年龄(一)刑事法定年龄的概念(一)刑事法定年龄的概念 1.“1.“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的来源的来源 问题问题:未到年龄的人的危害行为是否犯罪未到年龄的人的危害行为是否犯罪?法定年龄是犯罪成立要件还是刑事责任条件法定年龄是犯罪成立要件还是刑事责任条件?2.

43、2.为何规定年龄为何规定年龄?不得已不得已 统一标准统一标准 3.3.如何规定年龄如何规定年龄?(二二)关于刑事法定年龄的规定关于刑事法定年龄的规定1.1.不满不满1414周岁的人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一律不负刑事责任2.2.已满已满1414周岁不满周岁不满1616周岁的人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应当负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考虑的因素考虑的因素:严重性严重性 多发性多发性 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在罪名限定还是行为限定?:在罪名限定还是行为

44、限定?*故意杀人是否包括以故意杀人论处的情形?故意杀人是否包括以故意杀人论处的情形?*对包含了故意杀人的其他犯罪能否以杀人罪对包含了故意杀人的其他犯罪能否以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追究刑事责任?请看请看239239条!条!1515周岁的人绑架并杀人时,是周岁的人绑架并杀人时,是认定为绑架罪,还是故意杀人罪认定为绑架罪,还是故意杀人罪?评价范围问题评价范围问题*强奸是否包含奸淫幼女?强奸是否包含奸淫幼女?*抢劫是否包括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抢劫是否包括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是否包括事后抢劫?是否包括事后抢劫?*贩卖毒品有无数量限制?贩卖毒品有无数量限制?3.3.已满已满16 16 周岁的人周岁的

45、人犯罪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应当负刑事责任4.4.已满已满1414周岁不满周岁不满1818周岁的人周岁的人犯罪犯罪,应当从轻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三(三)注意的问题注意的问题 1.1.年龄的计算方法年龄的计算方法:公历公历|生日的第二天生日的第二天 2.2.年龄的计算基准年龄的计算基准:行为时结果时行为时结果时?3.3.跨法定年龄阶段的犯罪怎样处理跨法定年龄阶段的犯罪怎样处理?4.4.应否降低法定年龄应否降低法定年龄?二、辨认控制能力二、辨认控制能力(一)辨认控制能力的概念(一)辨认控制能力的概念 刑事责任能力概念的由来刑事责任能力概念的由来 辨认能力辨认能力、控制能力控制能力 犯罪

46、能力犯罪能力、刑罚适应能力刑罚适应能力?严重精神病患者杀害他人的,是因为不构成严重精神病患者杀害他人的,是因为不构成犯罪而不追究刑事责任,还是因为刑罚对他犯罪而不追究刑事责任,还是因为刑罚对他不起作用而不追究刑事责任?不起作用而不追究刑事责任?(二)辨认控制能力的判断(二)辨认控制能力的判断1.1.判断标准判断标准方法方法:生物学心理学混合生物学心理学混合问题问题:无精神病但行为时确实丧失辨认控制能无精神病但行为时确实丧失辨认控制能力的力的,怎么办怎么办?法医或精神病专家可以直接得出行为人法医或精神病专家可以直接得出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的结论吗不负刑事责任的结论吗?法医鉴定为精神病患者后法医鉴定

47、为精神病患者后,法官可以认法官可以认定为具有辨认控制能力吗定为具有辨认控制能力吗?(二二)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1、审查精神病种类与程度、审查精神病种类与程度2 2、事先的调查、事先的调查3 3、精神病与行为的关系、精神病与行为的关系 部分辨认控制能力部分辨认控制能力4 4、间歇性精神病人的犯罪、间歇性精神病人的犯罪问题问题:着手实行时精神正常,后来精神病发:着手实行时精神正常,后来精神病发作的,怎么处理?作的,怎么处理?(三)醉酒人犯罪与原因自由行为(三)醉酒人犯罪与原因自由行为1.1.概说概说 行为与责任同时存在行为与责任同时存在的原则的原则2.2.否定说与肯定说否定说与肯定说3.3.肯定说

48、的各种论据肯定说的各种论据 间接正犯类比说间接正犯类比说 行为含义的扩充行为含义的扩充 意识决定论意识决定论 同时存在原则的否认同时存在原则的否认4.4.不成熟之私见不成熟之私见(四)辨认控制能力减弱对刑事责任程度的(四)辨认控制能力减弱对刑事责任程度的影响影响 1.1.限制辨认控制能力人的刑事责任限制辨认控制能力人的刑事责任2.2.聋哑人的刑事责任聋哑人的刑事责任 三、特殊身份三、特殊身份(一)概念(一)概念 身份的含义、与犯罪行为的关联性、行为时身份的含义、与犯罪行为的关联性、行为时已经存在、基于事实与基于法律已经存在、基于事实与基于法律 身分的地位(仅限于实行犯)身分的地位(仅限于实行犯

49、)间接正犯间接正犯是否需要具有身份?是否需要具有身份?(二)类别(二)类别 积极的身分、消极的身分积极的身分、消极的身分第三节第三节 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犯罪主体一、单位犯罪的概念与特点一、单位犯罪的概念与特点 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以单位名义?决策机构集体决定?以单位名义?决策机构集体决定?二、一般要件二、一般要件 非法成立的单位(如黑社会性质组织)?非法成立的单位(如黑社会性质组织)?虚报注册资本而成立的公司?虚报注册资本而成立的公司?三、特殊要件三、特殊要件第九章第九章 犯罪主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犯罪主观要件概述一、犯罪主观要件的概念一、犯罪

50、主观要件的概念二、犯罪主观要件的意义二、犯罪主观要件的意义 结果责任结果责任 主观责任(责任主义)主观责任(责任主义)罪过影响罪与非罪(归责与否)罪过影响罪与非罪(归责与否)罪过影响行为性质?罪过影响行为性质?罪过影响责任轻重罪过影响责任轻重三、犯罪主观要件的前提:期待可能性三、犯罪主观要件的前提:期待可能性四、犯罪主观要件符合性的判断四、犯罪主观要件符合性的判断 行为、结果与心理的关系行为、结果与心理的关系 心理与刑法规定的关系:心理与刑法规定的关系:心理的复杂性心理的复杂性与与刑法规定的简洁性刑法规定的简洁性 问题问题:刑法为什么不作出复杂规定?:刑法为什么不作出复杂规定?客观真实与法律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