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教案.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76211075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教案.pdf(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学生已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接触到较多的素材,但是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这些为本

2、单元的系统学习做了生活经验方面的准备。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景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错误!未找到引用

3、源。1.结合生活中的典型实例,让学生从“变化”中看到“不变”,体会并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它们都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在正比例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但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一定的;在反比例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但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首先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体会正比例和反比例所研究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两种量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并用关系式来表示出这种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把握正、反比

4、例概念的本质。2.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并为以后的学习做适当储备。认识正比例的意义之后,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理解图像上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并借助直观的图像进一步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3.练习的安排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通过由易到难,逐渐深入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同时进一步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1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1 课时2反比例的意义1 课时3大树有多高1 课时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

5、(教材第 5660 页)1.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课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1.教学例 1。(1)课件出示:一辆汽车1 小时行驶80 千米,2 小时行驶160 千米,3 小时行驶240 千米,4小时行驶 320 千米,5 小时行驶 400 千米,6 小时行驶 480 千米,7 小时行驶 560 千米,8 小时行驶

6、640 千米出示下表,填表。时间/时路程/千米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点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2)计算路程与对应时间的比值。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作一定,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速度(一定)。(板书)教师小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速度(一定)。2.教学教材第57 页的“试一试”。(1)出示表格。(2)观察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写出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

7、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单价(一定)。(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师:比较这两道题,思考并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小结并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成正比例关系。(4)通过例题,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5)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呢?错误!未找到引用源。=k(一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教学例 2。

8、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点A表示 1 小时行 80 千米,点B表示 5 小时行 400 千米。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说一说其他各点表示的意义吗?生:2 小时行 160 千米;3 小时行 240 千米;4 小时行 320 千米;6 小时行 480 千米,7 小时行 560 千米。师: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在)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知道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生 1:根据图中信息,我发现了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都是 80。生 2:当时间变化时,路程也随之变化。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比值一定,所以它们成正比例关系。教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并且比值一定。所以

9、,我们可以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 440 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学生解答后,集体反馈,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引导学生分析“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的条件”,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存在的数量很多】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

10、关系叫作成正比例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速度(一定)错误!未找到引用源。=k(一定)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1.学习方式的一点点转变,带来学习效果的一大块进步。要改变以往接受式的学习,多给学生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规律。实践表明,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在正比例的练习中,学生都能够用除法去验证结果是不是一定的,从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见教学效果非常好。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放慢学习速度,有助于概念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

11、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正比例意义一课包含的难点很多,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都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把这些知识都集中在一堂课中,学生囫囵吞枣,理解得不深不透。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正比例的意义,并且在发现规律上重点着墨,看起来好像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重点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的含义,为后继学习扫清了障碍。A 类下图表示每小时行驶60 千米的汽车1 小时、2 小时、3 小时所行使的路程。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 小时行驶多少千米?4.5 小时呢?(考查知识点:正比例;能力要

12、求: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B 类下面是甲、乙两个工程队挖水渠进度统计图。(1)你认为哪个队施工速度快?为什么?(2)如果丙队每天都挖80 米,请你在图中画出丙队的施工“线”。(考查知识点:正比例;能力要求: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这辆汽车 2.5 小时行驶150 千米,4.5 小时行驶270 千米。B 类:(1)我认为甲队的施工速度快,因为从图上能看出来甲队每天挖水渠40 米,乙队 2 天才挖水渠 40 米,每天只挖20 米,所以甲队的施工速度快。(2)如图所示:教材习题教材第 57 页“练一练”1.(1)答案不唯一,例如:25:1=2550:2=2

13、5100:4=25比值都相等。(2)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生产零件的数量时间=每小时生产的零件数量(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生产零件的数量与时间成正比例。2.做的套数和用布的米数成正比例。因为做的套数和用布的米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用布的米数做的套数=每套用布的米数(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做的套数和用布的米数成正比例。教材第 58 页“练一练”(1)小玲打字的数量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因为打字的数量和所用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打字的数

14、量时间=速度(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打字的数量与所用时间成正比例。(2)(3)小玲 5 分钟可以打字250 个;打 750 个字需要15 分钟。教材第 5960 页“练习十”1.订阅趣味数学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总价数量=单价(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订阅趣味数学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2.正方形边长/cm1234正方形周长/cm481216正方形面积/cm2149163.(1)他们骑车行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他们骑车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路程时间=速度(一定),也就是比值一

15、定,所以他们骑车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2)他们 20 分钟大约行5 千米;行 10 千米大约要用37 分钟。4.(1)10152025(2)(3)购买彩带的总价和长度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长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总价长度=单价(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购买彩带的总价和长度成正比例。(4)购买 3.5 米彩带需要17.5 元。5.(1)(2)物体的质量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成正比例。因为物体的质量和弹簧伸长的长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弹簧伸长的长度物体的质量=挂每千克物体弹簧伸长的长度(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物体的质量和弹簧伸长的

16、长度成正比例。(3)如果挂上质量5 千克的物体,弹簧应伸长1.25 厘米;要使弹簧伸长4 厘米,应挂上 16千克的物体。反比例的意义。(教材第 6162 页)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课件。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 元,1 本;1.60 元,2 本;3.20 元,4 本;4.80 元,6 本。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教学例 3,提出观察思考要求。(1)从中

17、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2)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回答:笔记本的单价扩大,可购买的数量却缩小;笔记本数量缩小,单价却扩大。表中的两个量是笔记本的数量和单价。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3)教师点拨: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积一定)教师提问:60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笔记本总价一定)教师提问:购买笔记本的数量、笔记本的单价和笔记本的总价,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单价数量=总价(一定)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xy=k(一定)【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正比

18、例的意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的意义,并在拓展延伸中巩固提高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以及灵活应用】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反比例的意义单价数量=总价(一定)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变化,如果这两个量的积一定,这两个量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成反比例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反比例:xy=k(一定)1.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正比例与反比例在研究意义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共性,有利于学习。2.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3.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

19、,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A 类1.填空题。(1)两种()的量,一种量(),另一种量也随着(),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数(),这两种量就是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2)用字母表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3)在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中,()一定时,()和()成反比例。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20、(4)小林做 10 道数学题,已做的题的数量和没有做的题的数量。()(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3.下表中的x和y成反比例,在表中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数。x5201042y360306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BC=A。(1)当A一定时,那么B和C成()比例;(2)当B一定时,那么A和C成()比例;(3)当C一定时,那么A和B成()比例。(考查知识点:反比例;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B 类煤厂有煤 600 吨,运输队 4 次共运走120 吨,照这样计算,运 17 次后还剩多少吨?(用比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考查知识点:反比例;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

21、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1.(1)相关联变化变化乘积一定成反比例关系(2)xy=k(一定)(3)路程时间速度2.(1)(2)(3)(4)?(5)3.126121510304.(1)反(2)正(3)正B 类:90 吨教材习题教材第 61 页“试一试”(1)56工作时间是随着工作效率的变化而变化的。(2)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240。(3)这个乘积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工作总量,即要生产的240 个零件;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4)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因为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2、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教材第 62 页“练一练”1.(1)答案不唯一,例如:12500=600015400=600020300=6000积都相等。(2)每袋装的粒数和袋数成反比例。因为每袋装的粒数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每袋装的粒数袋数=这批水果糖的总粒数(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每袋装的粒数和袋数成反比例。2.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每天运的吨数需要的天数=这批水泥的总吨数(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教

23、材第 6365 页“练习十一”1.装配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因为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装配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2.面积/cm2121212长/cm1264宽/cm123周长/cm141414长/cm654宽/cm123(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因为长和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长和宽成反比例。(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因为周长是长与宽的和,不是它们的积一定,所以

24、长与宽不成反比例。3.1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1)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2)钢材的体积和钢材的质量成正比例。(3)小明的年龄和身高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4)圆的直径和圆的周长成正比例。5.(1)4080120160200240280(2)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4000。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比例尺(一定),也就比值一定,所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3)1240=480(m)6.(1)121830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因为

25、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每天看的页数看的天数=这本书的总页数(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成反比例。(2)60453018120135150162已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不成比例。因为已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的和一定,既不是比值一定,也不是积一定,所以已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7.(1)每排的人数和排数成反比例。因为每排人数和排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每排人数排数=参加团体操的总人数(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每排人数和排数成反比例。(2)浇树的时间和浇树总棵数成正比例。因为

26、浇树的时间和浇树总棵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浇树总棵数浇树的时间=每分钟浇树的棵数(一定),也就是比值一定,所以浇树的时间和浇树总棵数成正比例。(3)地砖的块数和铺地的面积成正比例。因为地砖的块数和铺地的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铺地的面积地砖的块数=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也就比值一定,所以地砖的块数和铺地的面积成正比例。(4)每天接待顾客的数量与营业额不成比例。因为它们的比值不一定,积也不一定,所以接待顾客的数量与营业额不成比例。(5)商品的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因为商品的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27、且单价数量=总价(一定),也就乘积一定,所以商品的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8.x123456y4812162024(1)4x=y(2)y和x成正比例。因为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一定),也就比值一定,所以成正比例。大树有多高。(教材第 6667 页)1.通过测量、计算、比较,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2.应用发现的规律,测量出大树的高度。3.通过探索、发现、经历实验、比较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重点:应用发现的规律,测量出大树的高度。难点:发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

28、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高度的竹竿、尺子。师:同学们,要想知道一棵大树的高度,可以怎样做呢?学生可能会说:先了解附近建筑物的高度,再通过比较,估计大树有多高。在阳光下,不同高度的物体,影长是不一样的。物体高度和影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师:要解决这些问题,看来我们应该通过实验,看看其中究竟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呢?【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1.实验操作。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实验进行活动。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活动要求,注意安全。(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具体内容如下)(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平坦的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

29、竿的影长。(结果取整厘米数)(2)把几根不同长度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3)小组内合理分工,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并计算比值。(4)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在阳光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相等;在阳光下,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长度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或者说竹竿影长和竹竿长度的比值是相等的)。2.解决问题。师:你能应用实验活动中发现的规律,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出大树的高度吗?怎么做呢?生:当然能了。我们在阳光下,同时量出一根直立竹竿和一棵大树的影长,再量出竹竿的长

30、度,就能根据“在阳光下,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长度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或者说竹竿影长和竹竿长度的比值是相等的)”,进行计算,得出大树的高度。师:请大家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吧!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想法。3.延伸思考。师:同一棵大树,在不同时间测量它的影长,结果相同吗?通过上面的活动,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同样高度的物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出的影长是会变化的。比较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时,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测量和探索,找出规律,解决

31、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趣味性】师:本节课你们运用了哪些知识来解决“大树有多高”的问题?说说你在解决问题时的体会。你还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与经验介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节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首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

32、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融为一体。课堂总结不但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卷尺的使用、测量大树时,树根那么大应该从哪里测量。如果我再上这一课,我会先教学生卷尺的使用,还会教学生测量是从树影子的那边树根量。竹竿放的位置是和树根在同一直线上。A 类六(1)班同学测量一棵树的高度,他们在操场上竖立一根1 米高的竹竿,测量的结果如下:高度影长大树?米9 米竹竿1 米1.5 米这棵树有多高?(考查知识点:大树有多高;能力要求: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B 类阳光小区9 号楼模型的高度是6 分米,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50,楼房的实际高度是多少米?(考查知识点:大树有多高;能力要求: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 类:解:设这棵树有x米高。1:1.5=x:91.5x=9x=6答:这棵大树有6 米高。B 类:解:设楼房的实际高度是x分米。1:50=6:xx=506x=300300 分米=30 米答:楼房的实际高度是30 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