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20301100519).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76192195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4.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2030110051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2030110051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2030110051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20301100519).pdf(5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前 言1997 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 年至今 CNNIC 已成功发布了30 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1 次报告。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 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自 1998 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

2、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 月和 7 月定期发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第 31 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1 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

3、状况统计报告2目 录报告摘要 .4第一章调查介绍 .6一、调查方法.6二、报告术语界定.9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1一、网民规模.11(一)总体网民规模.11(二)手机网民规模.13(三)分省网民规模.14(四)农村网民规模.16二、网民属性.17(一)性别结构.17(二)年龄结构.17(三)学历结构.18(四)职业结构.19(五)收入结构.19三、接入方式.20(一)上网设备.20(二)上网地点.21(三)上网时长.21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22一、基础资源概述.22二、IP地址 .22三、域名.23四、网站.25五、网页.25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26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

4、28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2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一)信息获取.29(二)商务交易.30(三)交流沟通.34(四)网络娱乐.37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40第五章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47一、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条件发展状况.47(一)计算机普及状况.47(二)互联网普及状况.47(三)宽带普及状况.49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发展状况.51(一)电子商务普及状况.51(二)网络营销使用情况.53三、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53附录 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55附录 2 调查支持单位 .67附录 3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68中国互联

5、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报告摘要一、基础数据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2.1%,较 2011 年底提升 3.8 个百分点。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0 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 74.5%。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相比 2011 年略有提升,规模达到1.56 亿,比上年底增加约 1960 万人。70.6%的网民通过台式电脑上网,相比上年底下降了近三个百分点。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的

6、网民比例与上年底相比略有降低,为45.9%。手机上网的比例保持较快增速,从69.3%上升至 74.5%。我国域名总数为1341 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751 万,占比为56.0%;“.中国”域名总数为28 万。中国网站总数(即网站的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继续回升至268 万个。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受访中小企业中,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91.3%,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 78.5%,固定宽带普及率为71.0%,开展在线销售、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为25.3%和 26.5%,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23.0%。二、趋势与特点网民规模增长维持放

7、缓态势,手机网民增势良好2012 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 2011 年底提升3.8 个百分点,普及率的增长幅度相比上年继续缩小。手机网民4.2 亿,年增长率为18.1%,网民中使用手机的比例继续提升,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但是手机网民规模与整体PC网民(包括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CN 域名增长率高达112.8%,接近中国域名总量一半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中国.CN 域名规模为751 万,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12.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5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达到56.0%,.COM域名数量为483 万

8、,占比为36.0%。微博用户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 亿,较 2011 年底增长了5873 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较上年底提升了六个百分点,达到54.7%。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截至 2012 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 亿,即高达 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网络购物和团购保持较高增长率截至 2012 年 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 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与 2011 年相比,网购用户增长4807 万人,增长率为24.8%。在网民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的背景下

9、,网络购物应用依然呈现迅猛的增长势头,2012 全年用户绝对增长量超出2011 年,增长率高出去年同期4 个百分点。我国团购用户数为8327 万,使用率提升至14.8%,较 2011年底上升2.2 个百分点。团购用户全年增长28.8%,保持相对较高的用户增长率。手机端电子商务类应用使用率整体大幅上涨电子商务类应用在手机端发展迅速,领域整体看涨。相比2011 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进行网络购物的比例增长了6.6 个百分点,用户量是上年底的2.36 倍;此外,手机团购用户在手机网民中占比较上年底提升1.7 个百分点,手机在线支付提升4.6 个百分点,手机网上银行提升4.7 个百分点,这三类移动应用的

10、用户规模增速均超过了80%。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完善,互联网应用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互联网普及率仍然偏低,宽带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推进。与此同时,与 OECD公布的部分成员国2011 年末的在线采购、在线销售普及率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在线销售的比例为25.3%,处于平均水平以上,在线采购的比例为26.5%,低于平均水平。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对在线采购的认识不足,法律和制度环境、物流和支付体系等方面的支撑力度薄弱,同时缺乏内部信息化的推动力,造成在线采购普及程度相比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6第一章调查介绍一、调查方法(一

11、)网民个人调查1.1 调查总体中国有住宅固定电话(家庭电话、小灵通、宿舍电话)或者手机的6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样本规模用户调查总体样本60,000 个,其中,住宅固定电话用户、手机用户各30,000 个,样本覆盖中国大陆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总体细分调查总体划分如下:子总体A:被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包括:住宅固定电话覆盖的居民+小灵通用户+学生宿舍电话覆盖用户+其他宿舍电话覆盖用户】;子总体 B:被手机覆盖人群;子总体 C:手机和住宅固话共同覆盖人群【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和手机覆盖人群有重合,重合处为子总体C】,C=A B。AB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2、71.2 抽样方式CNNIC 针对子总体A、B、C 进行调查,为最大限度地覆盖网民群体,采用双重抽样框方式进行调研。采用的第一个抽样框是固定住宅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A。采用的第二个抽样框是移动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B。对于固定电话覆盖群体,采用分层二阶段抽样方式。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 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省内采取样本自加权的抽样方式。各地市州(包括所辖区、县)样本量根据该城市固定住宅电话覆盖的6 周岁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覆盖人口数的比例分配。对于手机覆盖群体,抽样方式与固定电话群体类似,也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 31 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

13、。省内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口所占比例分配样本,使省内样本分配符合自加权。为了保证每个地市州内的住宅电话号码被抽中的机会近似相同,使住宅电话多的局号被抽中的机会多,同时也考虑到了访问实施工作的操作性,在各地市州内住宅电话号码的抽取按以下步骤进行:手机群体调研方式是,在每个地市州中,抽取全部手机局号;结合每个地市州的有效样本量,生成一定数量的四位随机数,与每个地市州的手机局号相结合,构成号码库(局号+4 位随机数);对所生成的号码库进行随机排序;拨打访问随机排序后的号码库。固定电话群体调研方式与手机群体相似,同样是生成随机数与局号组成电话号码,拨打访问这些电话号码。但为了不重复抽样,此处只访问住宅固定

14、电话。1.3 调查方式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进行调查。1.4 调查总体和目标总体的差异CNNIC在 2005 年底曾经对电话无法覆盖人群进行过研究,此群体中网民规模很小,随着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目前该群体的规模逐步缩减。因此本次调查研究有一个前提假设,即:针对该项研究,固话和手机无法覆盖人群中的网民在统计中可以忽略不计。(二)企业调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82.1 调查对象电话调查的目标总体是中国大陆(除港、澳、台三地)拥有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2.2 抽样方法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以经济普查数据为依据确定各省抽样数量,在各省

15、内按企业黄页数据进行随机抽样。最终有效样本共4500个。2.3 调查实施方法本项目采用电话调查(CATI)的方式,调查随机性和准确性控制办法如下:1)采取工作日早9点至晚 6点拨打电话的方法。2)对中小企业库进行分省市、行业随机拨打电话进行访问。完成调查后,要求电话调查公司提供所有电话的拨打明细情况,进行抽查。3)为避免接通率对随机性的影响,对号码无法接通的情况,采取至少拨打三遍的方式。4)为避免访员个人观点对访问造成影响,规定不需要读出的选项一律不加以任何提示,并追问到位。5)电话调查结束后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核对了变量的取值和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对于不合格样本予以整体删除处理。(三)网上

16、调查网上调查重在了解典型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情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2 年 11 月 1 日 12 月 31 日进行了网上调查。将问卷放置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网站上,同时在政府媒体网站、全国较大的网站上设置问卷链接,由网民主动参与填写问卷。回收问卷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答卷有效性检验,筛除无效答卷。本次网上调查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157172 份。(四)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网上自动搜索主要是对域名、网站数量及其地域分布等指标进行技术统计,而统计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9报数据主要包括IP 地址数和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17、4.1 IP 地址总数IP 地址分省统计的数据来自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APNIC)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P 地址数据库。将两个数据库中已经注册且可以判明地址所属省份的数据,按省分别相加得到分省数据。由于地址分配使用是动态过程,所统计数据仅供参考。同时,IP 地址的国家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会要求中国IP 地址分配单位(如中国电信等)每半年上报一次其拥有的IP 地址数。为确保IP 数据准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会将来自APNIC 的统计数据与上报数据进行比较、核实,确定最终IP 地址数。4.2 中国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中国的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由以下两部分数据相加得到:第一部分是.

18、CN 下的域名数和网站数,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采用计算机网上自动搜索得到;第二部分是中国类别顶级域名(gTLD)与网站数,由国内各类别顶级域名注册单位协助提供。这些数据包括:所有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域名下已开通的网站数;按.COM、.NET、.ORG 分类的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网站数;按注册单位所在省份分类的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网站数。4.3 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电信企业的报表制度,定期得到中国各运营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连的网络出口带宽总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纳入了这些上报数据。二、报告术语界定网民: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 周岁

19、及以上中国居民。手机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手机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电脑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电脑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农村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0城镇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城镇地区的网民。IP 地址:IP 地址的作用是标识上网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中的其他设备,是互联网中的基础资源,只有获得IP 地址(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才能和互联网相连。域名:本报告中仅指英文域名,是指由点(.)分割、仅由数字、英文字母和连字符(-)组成的字串,是与IP

20、 地址相对应的层次结构式互联网地址标识。常见的域名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或地区顶级域名(ccTLD),如 以.CN 结尾的域名代表中国;一类是类别顶级域名(gTLD),如 以.COM,.NET,.ORG 结尾的域名等。网站:是指以域名本身或者“WWW.+域名”为网址的web 站点,其中包括中国的国家顶级域名.CN 和类别顶级域名(gTLD)下的web 站点,该域名的注册者位于中国境内。如:对域名 来说,它的网站只有一个,其对应的网址为 或 ,除此以外, 等以该域名为后缀的网址只被视为该网站的不同频道。企业/中小企业:本报告中的企业均指中小企业,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

21、2011 年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界定,不含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调查范围: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数据指中国大陆地区,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内。调查数据截止日期:本次统计调查数据截止日期为2012 年 12 月 31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1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一、网民规模(一)总体网民规模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22、较 2011 年底提升3.8 个百分点,普及率的增长幅度相比上年继续缩小。图 1 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分析非网民未来上网意愿,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互联网或将保持当前增速下行的趋势:在 2011 年年中的调查中,有65.0%的非网民表示未来半年内肯定不上网或可能不上网,而到 2012 年底,这一比例已经提升至77.3%;相比之下,目前没有上网、但未来半年内考虑上网的潜在网民占比仅为13.4%,保持逐步下滑的趋势。这一结果显示出,原本就有上网意向的潜在网民,正在逐步完成向网民的转换;而对于不准备上网的网民,其上网的意向并没有显著提升。11100 13700 21000 29800 38400

23、 45730 51310 56400 8.5%10.5%16.0%22.6%28.9%34.3%38.3%42.1%-10.0%5.0%20.0%35.0%50.0%0 25000 50000 75000 100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网民数 互联网普及率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万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2图 2 非网民未来上网意向 针对未来上网意向不同的非网民,通过比较其各自不上网的原因,可以发现上网意向比较强烈的非网民(即潜在网民

24、)受到自身生活习惯(没时间上网)和硬件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网)的限制相对而言更为明显(见图 3)。目前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完善、网络接入以及上网终端的费用逐步下降,通过政府和互联网业界的努力以及技术的发展,这些限制因素可以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变来消除,未来网民的增长动力将主要来自于这些潜在用户。图 3 非网民上网意向与不使用互联网的原因 17.5%16.3%17.0%13.4%17.5%14.3%10.2%9.3%65.0%69.5%72.9%77.3%0%23%45%68%90%2011年6月2011年12月2012年6月2012年12月非网民未来上网意向肯定上/可能上 不一定/说不

25、清 肯定不上/可能不上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30 16 10 34 4 35 15 5 33 8 36 14 4 33 8 42 15 4 27 12 66 11 2 13 23 0 20 40 60 80 不懂电脑/网络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没时间上网年龄太大/太小非网民上网意向与不使用互联网的原因肯定上可能上不一定可能不上肯定不上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3而对于未来没有上网意向的非网民,多是因为不懂电脑和网络,以及年龄太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相对复杂:部分

26、人群的上网需求不强,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与其现实生活仍存在距离,因而没有形成足够的需求去刺激其学习并接受新事物;当前互联网使用还存在技术门槛,对个人的知识技能有一定要求。无论是需求不足还是存在学习门槛,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依靠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下调等手段,而且需要互联网应用形式的创新、针对不同人群有更为细致的服务模式、网络世界与线下生活更密切的结合、以及上网硬件设备智能化和易操作化。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这些改变的实现创造了机遇。2012 年,中国政府针对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2 月,中国IPv6 发展路线和时间表确定;3 月工信部组织召开宽带普及提速动员会

27、议,提出“宽带中国”战略;5 月 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针对我国宽带普及、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型服务业态制定了未来发展目标和规划。这些政策加快了我国新技术的应用步伐,将推动互联网的持续创新。(二)手机网民规模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 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 74.5%。图 4 手机上网网民规模 5040 11760 23344 30274 35558 41997 24.0%39.5%60.8%66.2%69.3%74.5%0%20%40%60%80%0 15000 30000 45000 6

28、000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手机网民规模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万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4手机网民规模在2012 年增长迅速,并于年中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与此同时,手机上网网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使用的仍然是功能手机,而非智能手机,因而在上网时长、应用深度、使用功能的丰富性上,与PC终端还存在一定距离。手机上网快速普及的意义,一方面在于推动了当前移动互联网领域持续不断的创新热潮,以智能手机为主流的智能移动终端,因全新的终端

29、交互方式与用户使用环境和习惯,为互联网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2012 年出现了许多受到用户欢迎的移动应用,吸引越来越多的网民接入移动互联网。另一方面,手机上网的发展为网络接入、终端获取受到限制的人群和地区提供了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包括偏远农村地区居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低学历低收入群体。使用价格低廉和操作简易的终端,可以满足了这些人员相对初级的上网需求,推动了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随着智能终端价格继续走低,大量低端智能手机被推向市场,同时流量资费日益平民化,这些人群将逐步转化为智能手机用户,移动互联网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针对这些在传统互联网时代无法接入网络的群体。(三)分省网民规

30、模2012 年中国内地31 个省(市、自治区)的网民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贵州、安徽、广西、江西等互联网普及程度较低的省份网民增长速度最快,而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网民普及率较高,网民增速则相应有所放缓。到 2012 年底中国共有八省市超过一半常住居民已转化为网民。其中北京和上海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在七成上下,达到了北美国家、大部分西欧国家以及日本和韩国等高普及率国家的水平;广东、福建、浙江和天津在60%左右,辽宁和江苏的互联网普及率在2012 年也达到了50%,同处于这一水平的包括俄罗斯和巴西这两个新兴市场国家。而在网民增速方面,这八省市中除天津外,网民增长率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山西

31、、海南、新疆、青海、河北、陕西、重庆、宁夏、山东、湖北等十省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在40%-50%之间,其中河北和宁夏的互联网普及率升幅超过四个百分点,是网民增速较快的两个省份。另外,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广西、湖南、西藏、四川、安徽、甘肃、河南、贵州、云南、江西等省市的互联网普及率不到40%,显示出我国不同地区互联网普及程度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5表 1 2011-2012年中国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省份网民数(万人)普及率网民增速普及率排名网民增速排名北京1458 72.2%5.8%1 27 上海1606 68.4%5.

32、3%2 29 广东6627 63.1%5.2%3 30 福建2280 61.3%8.5%4 23 浙江3221 59.0%5.5%5 28 天津793 58.5%10.3%6 18 辽宁2199 50.2%5.1%7 31 江苏3952 50.0%7.2%8 25 山西1589 44.2%13.1%9 13 海南384 43.7%13.6%10 12 新疆962 43.6%9.1%11 21 青海238 41.9%14.7%12 9 河北3008 41.5%15.9%13 7 陕西1551 41.5%8.6%14 22 重庆1195 40.9%11.9%15 16 宁夏258 40.3%24.

33、5%16 1 山东3866 40.1%6.7%17 26 湖北2309 40.1%8.5%18 24 内蒙古965 38.9%12.9%19 14 吉林1062 38.6%10.0%20 20 黑龙江1329 34.7%10.2%21 19 广西1586 34.2%17.2%22 4 湖南2200 33.3%13.6%23 10 西藏101 33.3%12.7%24 15 四川2562 31.8%14.9%25 8 安徽1869 31.3%17.9%26 3 甘肃795 31.0%13.6%27 11 河南2856 30.4%10.6%28 17 贵州991 28.6%17.9%29 2 云南

34、1321 28.5%15.9%30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6江西1267 28.5%16.5%31 5 全国56400 42.1%9.9%-(四)农村网民规模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相比 2011 年略有提升,规模达到 1.56 亿,比上年底增加约1960 万人。图 5 中国网民城乡结构近几年来,中国网民城乡结构变化幅度不大,这与中国急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有关,2011 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规模首次超越乡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的关口,农村人口已经由2008 年的 7.28 亿持续降至目前的6.57 亿,

35、因而造成网民中农村人口比例没有显著提升。目前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仍存在较大差距:到2012 年底,城镇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约六成,而农村地区目前只有23.7%,但是从2011 年开始,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常住人口中的普及速度开始小幅超越城镇,结束了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反映出农村互联网普及工作的成效。73.5%26.5%72.4%27.6%0%20%40%60%80%城镇 农村 网民城乡结构2011 2012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7图 6 中国城乡居民互联网普及率和城镇化进程二、网民属性(

36、一)性别结构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中国网民中男女比例为55.8:44.2,与 2011 年情况基本保持一致,男性与女性居民的互联网使用率仍存在一定差距。图 7 中国网民性别结构(二)年龄结构网民中 10-19 岁人群比例从2011 年底的26.7%下降至24.0%,这与我国该年龄段整体人口总数下降相关。此外,网民中40 岁以上各年龄段人群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互联35.9%45.7%53.5%56.7%59.1%11.6%14.8%17.5%20.2%23.7%55.1%54.3%53.4%50.3%48.7%0%10%20%30%40%50%60%70%2008 2009 201

37、0 2011 2012 中国城乡居民互联网普及率和城镇化进程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 乡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 中国乡村人口占比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55.9%44.1%55.8%44.2%0%20%40%60%男 女 网民性别结构2011 2012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8网在这些群体中的普及速度加快。图 8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三)学历结构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网民的增长动力来自低学历人群,截至2012

38、年底网民中小学及以下人群占比提升至10.9%。图 9 中国网民学历结构 1.7%26.7%29.8%25.7%11.4%4.1%0.7%1.7%24.0%30.4%25.3%12.4%4.4%1.8%0%10%20%30%40%10岁以下 10-19岁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岁及以上 网民年龄结构2011 2012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8.5%35.7%33.3%10.5%11.9%10.9%35.6%32.3%9.8%11.3%0%10%20%30%40%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中专/技校 大专 大学本科及以上 网民学历结

39、构2011 2012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四)职业结构由于学生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处于高位,同时近年来中国中小学生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作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学生的占比在2012 年降至 25.1%。其次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18.1%。企业公司中,管理人员占整体网民的3.1%,一般职员占10.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领导干部和一般职员分别占整体网民的0.5%和 4.2%。另外,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8.1%。图 10 中国网民职业结构(五)收入结构网民中月收入11其中学生收入包括家庭提供

40、的生活费、勤工俭学工资、奖学金及其它收入,农民收入包括子女提供的生活费、农业生产收入、政府补贴等收入,无业、下岗、失业群体收入包括子女给的生活费、政府救济、补贴、抚恤金、低保等,退休人员收入包括子女提供的生活费、退休金等。在 3000 元以上的人群占比继续提升,达28.8%,相比 2011 年底提升了6.5 个百分点。1.8%9.8%2.3%5.5%3.5%18.1%4.1%3.8%8.1%10.1%3.1%4.2%0.5%25.1%1.3%8.6%1.8%4.0%3.0%16.0%3.5%3.5%8.3%9.9%4.0%5.2%0.7%30.2%0%10%20%30%40%其他 无业/下岗/

41、失业 退休 农林牧渔劳动者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 个体户/自由职业者 制造生产型企业工人 商业服务业职工 专业技术人员 企业/公司一般职员 企业/公司管理者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般职员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 学生 网民职业结构2011 2012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图 11 中国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 三、接入方式(一)上网设备2012 年 70.6%的网民通过台式电脑上网,相比上年底下降了近三个百分点。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与上年底相比略有降低,为45.9%。手机上网的比例保持较快增速,从 69.

42、3%上升至 74.5%。图 12 网民上网设备8.4%14.2%12.3%8.2%10.1%18.0%18.4%5.6%4.7%7.9%17.5%12.5%10.1%11.9%17.9%13.5%5.0%3.8%0%5%10%15%20%25%无收入 500元以下 501-1000元 1001-1500元 1501-2000元 2001-3000元 3001-5000元 5001-8000元 8000元以上 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2011 2012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73.4%46.8%69.3%70.6%45.9%74.5%0%20%40%60%80%台式电脑

43、笔记本电脑 手机 网民上网设备2011 2012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1(二)上网地点在家中接入互联网的比例继续走高,至2012 年底有 91.7%的网民在家中上网,较上年底提升了2.9 个百分点,显示出家庭互联网接入率的提升。在网吧、学校机房等场所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下降幅度较大,其中网吧网民占比下降了5.5 个百分点,在学校公共机房上网的网民占比下降了3 个百分点,这些提供公共上网设施的场所使用率逐年下降,是个人上网设备持有比例提升和网络接入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图 13 网民使用电脑上网场所(三)

44、上网时长2012 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 小时,相比2011 年提升了 1.8 个小时。图 14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 88.8%27.9%33.2%18.7%13.6%91.7%22.4%32.4%15.7%13.3%0%20%40%60%80%100%家里 网吧 单位 学校 公共场所 网民使用电脑上网场所2011 2012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18.7 20.5 0 8 16 24 2011 2012 中国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小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

45、2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一、基础资源概述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IPv4 地址数量为3.31 亿,拥有IPv6 地址 12535 块/32。我国域名总数为1341 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12.8%,达到751 万个,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达到56.0%;“.中国”域名数量为28 万个。我国网站总数为268 万个,较去年同期增长16.8%。国际出口带宽为1,899,792Mbps,较去年同期增长36.7%。表 2 2011-2012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对比2011 年 12 月2012 年 12 月年增长量年增长率IPv4(个)330,439,936 330,53

46、4,912 94,976 0.0%IPv6(块/32)9,398 12,535 3,137 33.4%域名(个)7,748,459 13,412,079 5,663,620 73.1%其中.CN域名(个)3,528,511 7,507,759 3,979,248 112.8%其中.中国域名(个)283,484 网站(个)2,295,562 2,680,702 385,140 16.8%其中.CN下网站(个)951,609 1,036,864 85,255 9.0%其中.中国下网站(个)4,095 国际出口带宽(Mbps)1,389,529 1,899,792 510,263 36.7%二、IP

47、 地址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 IPv6 地址数量为12535 块/32,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33.4%,位列世界第三位。根据2012 年 3 月七部委联合下发的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议意见的通知,我国在 2013 年底前逐步开展IPv6 的小规模商用试点,形成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为全面部署IPv6 做准备。充沛的地址资源是这一过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3图 15 中国 IPv6 地址数量我国 IPv4 地址总数基本维持不变,截至2012 年 12 月底共计有3.31 亿个。图 16 中国 IPv4 地址资源变化情

48、况三、域名在“.CN”域名大幅增长的带动下,我国域名总数增至1341 万个,相比上年底增速达到 73.1%。58 63 395 401 429 9398 12499 12535 0 3000 6000 9000 12000 15000 2009.6 2009.12 2010.6 2010.12 2011.6 2011.12 2012.6 2012.12 中国 IPv6 地址数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块/32 9802 13527 18127 23245 27764 33044 33053 31.8%38.0%34.0%28.2%19.4%19.0%0.0%-10%8

49、%25%43%60%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中国 IPv4 地址数及其增长率IPv4地址数 增长率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12 万个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4表 3 中国分类域名数 数量(个)占域名总数比例CN 7,507,759 56.0%COM 4,834,690 36.0%NET 629,154 4.7%中国 283,484 2.1%ORG 145,414 1.1%其他 11,578 0.1%合计13,412,079 100.0%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中国.CN 域名总数为751 万,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12.8%,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达到56.0%;.COM 域名数量为483 万,占比为 36.0%。另外,“.中国”域名总数达到28 万。表 4 中国分类CN域名数 数量(个)占 CN域名总数比例cn 6,158,126 82.0% 1,059,202 14.1% 126,059 1.7% 58,117 0.8% 52,889 0.7% 45,588 0.6% 4,026 0.1% 3,711 0.0% 41 0.0%合计 7,507,759 100.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