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doc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761224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doc(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共 24 页)2016 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4 分,满分分,满分 48 分)分)1 (4 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 (4 分)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个体

2、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3 (4 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 (4 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第 2 页(共 24 页)5 (4 分)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

3、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6 (4 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7 (4 分)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 ,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

4、,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8 (4 分)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9 (4 分)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

5、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10 (4 分)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第 3 页(共 24 页)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议会无权制裁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成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11 (4 分)成立时间名称1955国际茶业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

6、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12 (4 分)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二、解答题二、解答题.13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7、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第 4 页(共 24 页)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

8、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

9、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15 (15 分)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 ,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第 5 页(共 24 页)但不作为任用官员

10、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16 【历史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1721 年,英国议会首次队行政高管进行质询,1783 年,下议院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咨询者可以拒绝答复。

11、1835 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 20 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 1 小时间,对于普通质询,被咨询人可在 7 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咨询人必须 3 天内答复。70 年代后,下议院设立了与政府向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摘编自埃佛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2)根据材料并

1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17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65 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正度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第 6 页(共 24 页)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1969 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

13、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 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18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 ,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

14、境内) ,俘其国王,经此一役, “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天宝八年(749) ,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 ,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书高仙芝的功过。第 7 页(共 24 页)2016 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

15、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4 分,满分分,满分 48 分)分)1 (4 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答】 “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 、 尚书 、 诗经 、 礼记 、 春秋,由孔子编订的是春秋 ,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奠基。故 A 项错误。儒学传统并没有由于秦始皇

16、焚书而断绝,而且还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故 D 项说法明显错误。汉代儒学是吸取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而形成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儒学,是对孔子的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不是孔子编订,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故选:C。【点评】知识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17、2)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第 8 页(共 24 页)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2 (4 分)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应是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故 A 正确。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特点

18、,故 B 错C 项说法错误,汉代土地已是私有制。故 C 错误。“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明显与图片信息矛盾。故 D 错误。故选:A。【点评】东汉时期,庄园经济盛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本题的干扰项为 C 项,井田制下也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但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是国家共有,实际上是君主私人所有。井田制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逐渐崩溃,所以汉代没有土地公有制的情况。3 (4 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

19、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第 9 页(共 24 页)【分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内容,认识中国重视史书传统对君主统治产生一定的影响。【解答】材料中“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君主害怕自己不利的言行留在史书中。因此 A 项符合;BC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中体现宋太祖只是不高兴自己的“误失”被史官记载,而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认识古代统治者为了宣扬自己,一方面需要史官记载其活动言行,但又害怕传统史官据实记事,记下统治者的缺点,存在矛盾的心理。4 (4 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

20、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解答】材料中明朝初期,地方分设三司,直属六部,即由六部掌管地方,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于地方控制过严过死。后地方在三司之上又增设了巡抚,管理地方,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件,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 B 正确;增设巡抚管理地方说明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增加权力,故 A 错误;巡抚的

21、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六部权限,故 C 错误;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地方接受中央的领导,更不存在地方与中央对立的情况,故 D 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第 10 页(共 24 页)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入手,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自秦代废除分封制以来,经历了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变化。明初在地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也过度分散了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的协调发展,所

22、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5 (4 分)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民族工业的影响。【解答】材料反映中国的生活用品都被外国市场占领,说明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A 项说法错误,C 项正确。

23、B 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应排除。D 项材料体现不出,应排除。故选:C。【点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人才、技术、市场、思想观念的准备。2、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步履维艰。3、由于其先天的不足和列强的压制与掠夺,造成民族工业在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第 11 页(共 24 页)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6 (4 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

24、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 18401900 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解答】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 项。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并没有对全部军队实现西式改革,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集权制度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25、,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全体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所以 B 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所以 D 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近代化改革,其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但洋务派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改革,内里还是封建专制制度。所以表面强大,是实际还是不堪一击。其失败的最根本

26、原因就是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变革,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最终必然失败。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决定事物发展的本质条件,从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分析。第 12 页(共 24 页)7 (4 分)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 ,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抗日战争以及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解答】抓住题干时间“1943 年

27、 8 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根据题干信息“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可知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故选 D 项。 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点评】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攘外必先安内”到抗战全面爆发后“被迫联共抗日再到八一三事变后的积极抗日再到相持阶段消极抗战积极反共。8 (4 分)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

28、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考查 20 世纪 60 年代新中国的外交。【解答】题干限定时间是“1965 年”,中苏两国从 1959 年开始破裂,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 B 项正确。C 项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排除 C 项。60 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故 AD 三项应排除。故选:B。第 13 页(共 24 页)【点评】新中国的外交方针:1、50 年代一边倒2、50 年代末6

29、0 年代,两个拳头出击3、60 年代末70 年代,一条线一大片4、80 年代、90 年代,无敌国外交,国家利益9 (4 分)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罗马法的深远影响。【解答】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马法的制定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30、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的表述不符合罗马法的影响,应排除。故选:A。【点评】罗马法的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同时还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影响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10 (4 分)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议会无权制裁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成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分析】本题考查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第

31、 14 页(共 24 页)确立和权利法案 。【解答】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 ,王权受到限制,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故 A 项错误。内阁制的基本确立在 1721 年,故 C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还在实行,所以说遭到破坏错误,故 D 项错误。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 B 项正确。故选:B。【点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17 世纪的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到 1688 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在英国最终确立。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32、 ,以明确的条文来约束国王的权力,后来,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 ,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并且把包括国王继承权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权力都掌握在议会手里。通过这些法律文献,国家的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2)通过 19 世纪的议会改革,选举权不断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到长足发展;随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两党制的发展,英国现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起来。(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奉行议会至上和分权制衡的原则。11 (4 分)成立时间名称195

33、5国际茶业委员会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1962可可生产者联盟1970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第 15 页(共 24 页)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以及出现的原因。【解答】由表格中的“茶叶”、 “石油”、 “可可”、 “天然橡胶”等可知这些国家都是资源和原材料的出口国,属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所以这些国际组织的出现主要是新兴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为。故选 B。A 项的主题是发达国家,材料

34、反映的是发展中国家,故 A 项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国际组织出现,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故 CD 两项排除。故选:B。【点评】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原因:第一,世界经济的多极化。战后日本、西欧的兴起,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向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抗争的局面转变。在缺乏全球性的贸易、金融协调机制的形势下,为了求得局部性的商品、资本、劳务的有序转移和流动,以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各种双边的、多边的、地区性的经济合作形式就应运而生,产生了符合地区特点的区域性经济集团。第二,世界局势日趋缓和。国际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和科技领域,各个地区

35、的经济大国为了加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第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地区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如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12 (4 分)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第 16 页(共 24 页)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3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带来的影响以及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解答】A “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实施有助于欧洲的联合,西欧部分国家为促成煤炭和钢铁工业一体化而成立的经济联合体。1950 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欧洲煤钢联营计划“(即“舒曼计划”) ,建议愿将本国经济中的煤钢部门管理权委托给某一独立机构的国家成立煤钢共同市场。此后,法、西德、意、比、荷、卢等 6 个西欧国家开始在此计划基础上进行谈判。1951 年 4 月 18日上述 6 国在巴黎签订为期 50 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它标志着欧洲煤钢联营正式成立。B马歇尔计划并未促成欧洲平等伙伴关系。C二战后西欧各国逐步走向

37、联合,1967 年,欧共体成立,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D二战后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故选:A。【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带来的影响以及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的了解,难度不大。二、解答题二、解答题.13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

38、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第 17 页(共 24 页)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

39、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考查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影响以及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和措施。【解答】 (1)本题考查了清代人口增长的相关内容。由“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知清代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由“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知清朝人口增加主要造成了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

40、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缓解人口压力措施的认识和理解。由“康有为认为,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可知康有为主张向人口较少地区迁移,严复则主张兴办实业;由“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可知还有人主张晚婚晚育。对这些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都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探讨和评价。故答案为:(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第 18 页(共 24 页)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

41、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人口增长的原因、影响以及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和措施的认识。应注意结合现在国家的“二胎政策”实行的原因和影响加以理解。14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

42、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分析】本题考查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以及美国的三权分立。【解答】我们在分析的时候,结合题干“构想与实践”,一定从材料中找中心句,如“他们是国家的

43、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从材料中分析,可以用上英国的一些宪政制度的发展趋势,来作为史料的支撑,在 16 年的历史试卷中,对英国的重视很突出,我们可以拟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也可以从美国三权分立的角度分析。第 19 页(共 24 页)故答案为:示例一:美国的三权分立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示例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世袭,但他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44、的多数党领袖充任;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点评】本题考查的角度是西方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在复习中对一部分知识应全面掌握。15 (15 分)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 ,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

45、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分析】本题考查历史重大改革回眸。考查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和作用。【解答】 (1)本题考查了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由“

46、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第 20 页(共 24 页)族志 ,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可知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本题考查了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影响。由材料内容可知,唐太宗的谱牒改革降低了原来世家大族的等级,使很多从草原迁移而来的新兴家族跻身“高门”之列,打击了世家大族社会地位,有利于打破他们对官位和政治的控制,从而有利于肯定现有政治秩序,维持政权稳定,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同时家族门第不再作为选官标准,有利于人才选拔,

47、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将皇族排为第一等级则有利于提高皇族的地位,加强统治。故答案为:(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谱牒改革,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还应结合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来加以理解。16 【历史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1721 年,英国议会首次队行政高管进行质询,1783 年,下议院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

48、或官员提出问题,被咨询者可以拒绝答复。1835 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 20 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 1 小时间,对于普通质询,被咨询人可在 7 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咨询人必须 3 天内答复。70 年代后,下议院设立了与政府向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第 21 页(共 24 页)关部门加以改善。摘编自埃佛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49、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分析】本题考查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英国议会的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实质以及积极作用。【解答】 (1)本题考查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第一小问的发展变化可以结合材料进行概括。由“被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下议院设立了与政府向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等信息可知,英国议会质询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有: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从这变化中可以看出,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