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混凝土规范大全》GB50990-2023 加气混凝土工厂设计规范8.pdf

上传人:周** 文档编号:75939160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DF 页数:120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混凝土规范大全》GB50990-2023 加气混凝土工厂设计规范8.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2023混凝土规范大全》GB50990-2023 加气混凝土工厂设计规范8.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混凝土规范大全》GB50990-2023 加气混凝土工厂设计规范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混凝土规范大全》GB50990-2023 加气混凝土工厂设计规范8.pdf(1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 GB 50990-2014加气混凝土工厂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 plant2014-04-15 发布 2015-0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加气混凝土工厂设计规范Co d e f o r d e s i g n o f au t o c l av e d ae r at e d c o n c r e t e p l an t GB 50990-2014主编部门: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标准定额总站 批准部门:中华

2、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1 5 年 1 月 1日中 国 计 划 出 版 社2014 北 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加气混凝土工厂设计规范GB 5 0 990-2 0 1 4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网址:www.j h p r e s s.c o m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 1号国宏大厦C座3层 邮政编码:1 0 0 0 3 8 电话:(0 1 0)6 3 90 6 4 3 3 (发行部)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三河富华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印刷85 0 mmX 1 1 6 8mm 1/3 2 3.87 5 印张 96 千字 2 0 1 4年1 2月 第1版2 0 1 4年

3、1 2月 第1次印刷统 一 书 号:1 5 80 2 4 2 4 4 3 定 价:2 4.00元版 权 所 有f t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0 1 0)6 3 90 6 4 0 4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本社出版部调换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 403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加气混凝土工厂设计规范的公告现 批 准 加气混凝土工厂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GB 5 0 990 2 0 1 4,自 2 0 1 5 年 1月 1 日 起 实 施。其 中,第 7.2.1 2、1 0.2.1 5、1 0.2.1 7、1 1.3.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 格执行。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

4、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4年4月1 5日前 言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2 0 1 2 年工程建设 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 2 0 1 2 5号)的要求,由武汉 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标准定额 总站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本规范共分1 6 章 和 6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 本规定,总体规划与厂址选择,总图运输,原料,生产工艺,电气及 自动化,建筑与结构,给水与排水,蒸汽动力,采暖、通风与空气调 节,辅助生产设施,节能,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等。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

5、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 释,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标准定额总站负责日常管理,武汉建筑材料 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 行过程中如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 至武汉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光 谷大道7 7 号光谷金融港A1 2 栋,邮政编码:4 3 0 0 7 4),以供今后修 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参加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 查人:主 编 单 位:武汉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标准定额总站参 编 单 位:芜湖新铭丰机械装备有限公司 江苏天元工程机

6、械有限公司 西安农房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参 加 单 位:中国加气混凝土协会北京建都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南京旭建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长兴伊通有限公司 广州发展环保建材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姚元君施敬林徐 征陆 洁徐建平孙栋强吴卫平丁亚斌张金波蒋 伟杨长林谈晓宏殷中华白 锋戴 黎夏惠凤熊敏勋程顺义陈 东主要审查人:曾学敏姜 勇张思成孙维理王海燕任 凭杨永泉任宪德徐顺武次1 总 贝 IJ .(12 术 语.(23 基本规定.(34总 体 规 划 与 厂 址 选 择.(54.1 总 体 规 划.(54.2 厂 址 选 择.(55 总 图 运 输.(65.1 一般 规 定.(65.2 总 平 面 布 置.(

7、75.3 交 通 运 输.(85.4 竖 向 设 计.(1 05.5 防 洪 工 程.(1 15.6管 线 综 合 布 置.(1 15.7绿 化 设 计.(1 26 原 料.(146.1 一 般 规 定.(1 46.2原 料 要 求 及 配 比.(1 46.3 物 料 平 衡.(1 57 生 产 工 艺.(177.1 般 规 定.(1 77.2 原 料 储 存 与 制 备.(1 97.3 配 料 浇 注.(2 37.4静 停 切 割.(2 47.5蒸 压 养 护.(2 57.6成 品 外 观 检 查 及 修 补.(26)7.7 包 装 与 堆 放.(26)7.8 检 测.(27)8 电气及自动

8、化.(2 8)8.1 般 规 定.(28)8.2 供 配 电.(28)8.3 变 电 所.(29)8.4 厂 区 配 电 线 路.(29)8.5 车 间 配 电.(30)8.6 照 明.(3 1 )8.7 电 气 系 统 接 地.(32)8.8 生 产 过 程 自 动 化.(3 3 )8.9 通 信.(3 4 )9 建筑与结构.(3 5)9.1 一般 规 定.(3 5 )9.2 生 产 车 间.(3 6 )9.3 辅 助 建 筑.(36)9.4 构 筑 物.(37)9.5 建 筑 构 造 设 计.(37)9.6 主 要 结 构 选 型.(38)9.7 结 构 布 置.(3 9)9.8设 计 荷

9、 载.(39)9.9 结 构 计 算.(40)1 0 给水与排水.(4 1 )1 0.1 一 般 规 定.(4 1 )1 0.2 给 水.(4 1 )1 0.3 排 水.(4 3 )1 1 蒸 汽 动 力.(4 4)1 1.1 一般 规 定.(4 4 )1 1.2 生 产 用 汽.(44)11.3蒸 汽 源.(46)12采暖、通 风 与 空 气 调 节.(4 8)1 2.1 一 般 规 定.(4 8)1 2.2 采 暖.(48)1 2.3 通 风.(5 1 )1 2.4 空 气 调 节.(5 2 )1 3 辅助生产设施.(5 3)1 3.1 一 般 规 定.(53)1 3.2 压 缩 空 气

10、站.(5 3 )1 3.3 地 磅 站.(54)1 3.4 机 电 维 修 车 间.(54)1 3.5 铝 粉(或 铝 粉 膏)库.(55)1 3.6 脱 模 剂 储 存 间.(5 5)1 4 节 能.(5 6 )1 4.1 一 般 规 定.(56)14.2工 艺、装 备 节 能.(56)14.3余 热 利 用 及 节 水 设 计.(5 6)1 4.4 节 电.(5 7 )1 5 环 境 保 护.(5 8)1 5.1 一般 规 定.(5 8)15.2废 水 污 染 防 治.(5 8)15.3大 气 污 染 防 治.(5 8)15.4固 体 废 弃 物 污 染 防 治.(5 9)15.5 噪 声

11、 污 染 防 治.(5 9)1 5.6 环 境 保 护 设 施.(59)1 6 职业安全卫生.(6 1)1 6.1 一 般 规 定.(6 1 )1 6.2 防 火 与 防 爆.(61)1 6.3 防机械伤害.(1 6.4 防电伤.(1 6.5 防雷击.(1 6.6 防烫伤.(1 6.7 防噪声.(1 6.8 防尘.(附 录 A加气混凝土工厂建筑物、构筑物的火灾危险性类别、最低耐火等级及 防火间距.(附 录 B工厂各类地点噪声标准.(附 录 C生产车间及辅助建筑最低照度标准.(附 录 D地下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附 录 E地下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附 录 F 地下管线之间

12、的最小垂直净距.(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附:条 文 说 明.(6 16 26 36 46 46 466686 97 07 17 27 37 47 7Contents1 G eneral provisions.(12 T e r ms .(23 Bas i c r e q u i r e me n t.(34 Ge n e r al p l an n i n g an d s e l e c t i o n o f p l an t l o c at i o n.(54.1 Ge n e r al p l an n i n g .(54.2 Se l e c t i o n o f

13、p l an t l o c at i o n .(55 G eneral plan and transportation.(65.1 Ge n e r al r e q u i r e me n t .(65.2 Ge n e r al l ay o u t .(75.3 Tr an s p o r t at i o n .(85.4 Ve r t i c al d e s i g n .(1 05.5 F l o o d c o n t r o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1 15.6 Ge n e r al l ay o u t o f p i p e l i n

14、 e .(1 15.7 G r e e n i n g d e s i g n .(1 26 R aw mat e r i al s .(1 46.1 Ge n e r al r e q u i r e me n t .(1 46.2 Re q u i r e me n t an d r at i o o f r aw mat e r i al s .(1 46.3 Mat e r i al b al an c e .(1 57 Production process.(177.1 Ge n e r al r e q u i r e me n t .(1 77.2 St o r e an d p

15、 r e p r at i o n o f r aw mat e r i al s .(1 97.3 Bat c h i n g an d c as t i n g o f r aw mat e r i al s .(2 37.4 St an d i n g an d c u t t i n g .(2 47.5 Au t o c l av i n g .(2 57.6 Vi s u al i n s p e c t i o n an d r e p ai r o f f i n i s h e d p r o d u c t .(2 6 )7.7 Pac k ag i n g an d s

16、t o c k p i l i n g o f f i n i s h e d p r o d u c t .(26)7.8 I n s p e c t i o n .(2 7 )8 Electric and automation.(28)8.1 Ge n e r al r e q u i r e me n t .(2 8)8.2 Po we r s u p p l y a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2 8)8.3 Tr an s f o r me r s u b s t at i o n .(2 9)8.4 Di s t r i b u t i o n l i

17、 n e s o f p l an t ar e a.(2 9)8.5 W o r k s h o p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3 0 )8.6 I l l u mi n at i o n .(3 1 )8.7 T h e e ar t h i n g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e l e c t r i c al s y s t e m.(3 2 )8.8 Pr o c e s s a u t o ma t i o n.(3 3 )8.9 Co mmu n i c at i o n s y s t e m.(3 4 )9 A r c h i

18、t e c t u r e an d s t r u c t u r e .(3 5 )9.1 Ge n e r al r e q u i r e me n t .(3 5 )9.2 W o r k s h o p .(3 6 )9.3 Au x i l i a r y b u i l d i n g s .(3 6 )9.4 St r u c t u r e s .(3 7 )9.5 Ar c h i t e c t u r a l s t r u c t u r e d e s i g n .(3 7 )9.6 Se l e c t i o n o f mai n s t r u c t

19、u r e .(3 8)9.7 St r u c t u r e ar r an g e me n t .(3 9)9.8 De s i g n l o ad .(3 9)9.9 St r u c t u r al c al c u l at i o n .(4 0 )10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41)1 0.1 Ge n e r al r e q u i r e me n t .(4 1 )1 0.2 W at e r s u p p l y .(41)1 0.3 Dr ai n ag e .(4 3 )1 1 S t e am s y s t e m.(4

20、4 )1 1.1 Ge n e r al r e q u i r e me n t .(4 4 )1 1.2 St e am f o r o p e r at i o n .(4 4 )1 1.3 S t e am s o u r c e .(4 6 )1 2 He at i n g,v e n t i l at i o n an d ai r c o n d i t i o n i n g .*.(4 8)1 2.1 Ge n e r al r e q u i r e me n t .(4 8)1 2.2 He at i n g .(4 8)1 2.3 Ve n t i l at i o n

21、 .(5 1 )1 2.4 Ai r c o n d i t i o n i n g .(5 2 )13 Auxiliary production facilities.(53)1 3.1 Ge n e r al r e q u i r e me n t .(5 3 )1 3.2 Ai r c o mp r e s s i o n s t a t i on.(5 3 )1 3.3 W e i g h t s t at i o n .(5 4 )1 3.4 Mai n t e n an c e wo r k s h o p .(5 4 )1 3.5 Al u mi n i u m p o wd

22、e r/p as t e s t o r ag e .(5 5 )1 3.6 St o r ag e r o o m o f mo l d r e l e as i n g a gent.(5 5 )14 Energy conservation.(56)1 4.1 Ge n e r al r e q u i r e me n t .(5 6 )1 4.2 T e c h n o l o g y an d d e v i c e .(5 6 )1 4.3 Was t e h e at u t i l i zat i o n an d wat e r-s av i n g d e s i g n

23、.(5 6 )1 4.4 El e c t r i c i t y-s av i n g .(5 7 )1 5 E n v i r o n me n t al p r o t e c t i o n .(5 8)1 5.1 Ge n e r al r e q u i r e me n t .(5 8)1 5.2 Pr e v e n t i o n an d c o n t r o l o f was t e wat e r .(5 8)1 5.3 Pr e v e n t i o n an d c o n t r o l o f ai r p o l l u t i o n .(5 8)1

24、5.4 Pr e v e n t i o n an d c o n t r o l o f s o l i d was t e .(5 9)1 5.5 Pr e v e n t i o n o f n o i s e .(5 9)1 5.6 En v i r o n me n t al p r o t e c t i o n f ac i l i t i e s .(5 9)16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61)1 6.1 Ge n e r al r e q u i r e me n t .(6 1 )1 6.2 Pr e v e n t i o n o

25、f f i r e an d e x p l o s i o n.(6 1 )1 6.3 Pr e c au t i o n o f mac h i n e ac c i d e n t s .(6 11 6.4 Pr e v e n t i o n o f e l e c t r i c s h o c k .(6 21 6.5 L i g h t e n i n g p r o t e c t i o n .(6 31 6.6 Pr e v e n t i o n o f s c al d .(6 41 6.7 Pr e v e n t i o n o f n o i s e .(6 41

26、 6.8 Pr e v e n t i o n o f d u s t .(6 4A p p e n d i x A Bu i l d i n g s an d s t r u c t u r e s f i r e h azar d r an k,mi n i mu m f i r e r at i n g an d f i r e p r o o f i n g d i s t an c eo f au t o c l av e d ae r at e d c o n c r e t e p l an t .(6 6A p p e n d i x B N o i s e s t an d

27、ar d o f al l k i n d s o f w o r k p l ac e i nau t o c l av e d ae r at e d c o n c r e t e p l an t .(6 8A p p e n d i x C Mi n i mu m i l l u mi n at i o n s t an d ar d o f w o r k s h o pand auxiliary buildings.(69A p p e n d i x D Mi n i mu m h o r i zo n t al d i s t an c e b e t w e e n u n

28、 d e r g r o u n d p i p e l i n e an dbuilding,structures.(70A p p e n d i x E Mi n i mu m h o r i zo n t al d i s t an c e b e t w e e nunderground pipelines.(71A p p e n d i x F Mi n i mu m v e r t i c al d i s t an c e b e t w e e nunderground pipelines.(72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73

29、L i s t of quoted standards.(74A d d i t i o n:E x p l an at i o n of provisions.(771.0.1为规范加气混凝土工厂设计,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促 进结构优化升级与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做到安全 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工厂项 目的设计。1.0.3加气混凝土工厂设计应因地制宜,选用先进、适用、经济、可靠、节能的生产工艺与装备,设计方案应经过多方案的综合比 较。扩建、改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原有生产及辅助设施。1.0.4加气混凝土

30、工厂的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 语2.0.1 配料 mat e r i al b at c h i n g将各种原料按配比要求计量,依工艺顺序加入浇注搅拌机中 进行搅拌的过程。2.0.2 淺注 c as t i n g将搅拌均匀、达到工艺要求的料浆,通过浇注搅拌机的浇注口 入模的过程。2.0.3 饶注周期 c as t i n g c y c l e连续浇注时,从饶注入模开始至下一模浇注入模开始的时间。2.0.4 静停 s t an d i n g浇注入模后的料浆经发气膨胀、稠化、初凝等工艺过程后形成 的坯体,在一定温度下持续硬化,达到切割强度的过程。2.0

31、.5 空翻工艺 c u t t i n g p r o c e s s wi t h t u r i n g man i p u l at o r t r av l e s o v e r h e ad用翻转吊具将坯体连同模具在空中翻转90 ,由底板托着坯体落 在切割机的切割小车上,再进行脱模、切割等后续工序的生产工艺。2.0.6 地翻工艺 c u t t i n g p r o c e s s wi t h t u r i n g man i p u l at o r f i x e d o n t h e g r o u n d切割机地翻台将载有脱模后的坯体在地面进行90 翻转,坯 体完成

32、切割后回翻90 ,再进行后续工序的生产工艺。2.0.7 切割周期 c u t t i n g c y c l e连续切割时,从坯体放置于切割车(或地翻台)开始至下一模 坯体放置于同一切割车(或地翻台)开始的时间。2.0.8 蒸压周期 au t o c al v i n g c y c l e连续生产时,从坯体进釜开始至下一釜坯体进釜开始的时间。3基 本 规 定3.0.1加气混凝土工厂设计前应具备下列基础资料:1 已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 原料工艺性能试验报告;3建设用地及规划的许可文件;4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批复文件;5节能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的批复意见;6 初步设计阶段还需提供地方概算定额

33、、建筑材料市场价 格、相关技术经济资料、厂区地形图(1 :1 0 0 0 1 :2 0 0 0);7施工图阶段还需提供厂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主要设备的 总图和基础条件图、主要设备的安装要求、厂区地形图(1 :5 0 0)。3.0.2加气混凝土工厂的设计规模应根据产品种类、原料来源、市 场需求等确定。单条生产线设计规模划分应符合表3.0.2的规定。表3.0.2加气混凝土工厂单条生产线设计规模划分规 模 类 型年产量(万m3/a)大型 25中小型1 0 2 5注:设计规模基于全年工作时间3 0 0 d计算。3.0.3单条生产线设计规模应根据模具规格和切割周期等因素 确定,设计规模应按下式计算:_K

34、1 XK2 XX3 X6 0 XVXP n ”式中:G设计规模(万 m3/a);K,全年工作天数(d);K2 每天工作班数;k3每班工作时间(h);V坯体净体 积(m3);P产品合格率();T 切割周期(mi n)。3.0.4常用模具规格应符合表3.0.4的规定。表3.0.4常用模具规格模具规格(长 X 宽 X 高)(m)坯体净体积(m3)4.2X1.2X0.63.0244.2X1.5X0.63.7804.8X1.2X0.63.4564.8X1.5X0.64.3205.0X1.2X0.63.6005.0X1.5X0.64.5006.0X1.2X0.64.3206.0X1.5X0.65.4004

35、总体规划与厂址选择4.1总 体 规 划4.1.1加气混凝土工厂的总体规划应满足区域规划、当地经济与 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的要求。4.1.2加气混凝土工厂的总体规划应与周边的交通、水、电基础 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协调,并应充分利用现有配 套协作条件。4.1.3加气混凝土工厂的总体规划应优先利用荒地劣地。4.1.4加气混凝土工厂的总体规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工业企 业 厂 界 环 境 噪 声 排 放 标 准 GB 1 2 3 4 8、环 境 空 气 质 量 标 准 GB 3 0 9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897 8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工 厂所在地对工业企业环境、卫生的要

36、求。4.2厂 址 选 择4.2.1厂址选择应对建设规模、原料来源、产品流向、交通运输、供电、供水、场地现有设施、环境保护、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技 术经济比较后确定。4.2.2厂址应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4.2.3厂址应位于城镇和居住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不 应选择窝风地段。4.2.4工厂选址时,厂外运输方式应根据当地运输条件确定,厂 外道路与城镇及居住区公路的连接应平顺短捷,外部运输条件及 运输方式应满足运输大件设备的要求。5总 图 运 输5.1 一 般 规 定5.1.1 总图运输设计应根据城市规划、生产规模、工艺流程、建设 内容、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安全卫生和厂区

37、发展等要求,结合场地 自然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5.1.2总平面设计应严格遵守国家土地政策和工业建设用地规 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总平面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 条件,合理布置建筑物、构筑物等有关设施;2 总平面设计应合理地组织物流和人流;3扩建、改建的工厂总平面设计应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5.1.3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应采用联合、集中布置,厂区功能分 区及各项设施的布置应紧凑、合理。5.1.4总平面设计宜进行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并应列出下列主要 技术经济指标:1 厂区用地面积(m2);2 建筑物、构筑物用地面积(m2);3 露天设备用地面积(m2);4 露天操作

38、场用地面积(m2);5 建筑系数();6 道路及广场用地面积(m2);7 绿化占地面积(m2);8 绿地率();9 土石方工程量(m3);10容积率();11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占项目总用地面积比重()。5.2总平面布置5.2.1总平面布置应合理划分功能区,各项设施的布置应紧凑协 调、外形规整。5.2.2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和生产装备等应布置在土质均勻、地 基承载能力大的地段。较大、较深的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应布置在 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段。5.2.3铝粉(或铝粉膏)库宜独立设置。5.2.4成品堆场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成品堆场应满足成品储存及转运的要求,并应设置装车货 位及堆存场地;2

39、成品堆场长度和宽度应根据生产工艺布置和成品储存量 的要求确定;3成品堆场应设置不小于4 m宽的运输通道;4成品堆场宜靠近主生产车间成品工段布置;5成品堆场应设置照明设施,地面应平整;6 成品堆场应设置排水设施。5.2.5变电所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变电所宜靠近工厂负荷中心;2 变电所应便于高压线的进线和出线;3变电所应避免设在有强烈振动的设施附近;4变电所应避免布置在多尘、有腐蚀性气体和有水雾的场所;5变电所应位于多尘、有腐蚀性气体场所全年最小频率风向 的下风侧和有水雾场所冬季主导风向的上风侧。5.2.6锅炉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锅炉房应靠近热负荷中心布置;2 锅炉房与邻近建筑物、构筑物

40、之间的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 0 0 1 6 及本规范附录A的有关规定。5.2.7压缩空气站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压缩空气站应位于空气洁净地段,应避开有爆炸危险、腐 蚀性物质、有害气体及粉尘等场所;2 压缩空气站应布置在爆炸危险、腐蚀性物质、有害气体及 粉尘等场所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3 压缩空气站应结合地形、气象条件,使站内有良好的通风 和采光。5.2.8维修车间应布置在生产区附近。5.2.9地磅站的布置应位于有较多称量车辆行驶方向道路一侧,不得影响道路的正常行车。5.2.10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应位于厂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上 风侧,并应布置在便于生产管理、

41、环境洁净、靠近主要人流出入口、与城镇和居住区交通便利的地点。5.2.11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5.2.12厂区出入口的设置应根据生产规模、总体规划、厂区用地 面积及总平面设计等因素综合确定,出入口的数量不宜少于2 个。5.2.1 3 围墙至建筑物、道路和排水明沟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 5.2.1 3 的规定。表5.2.1 3围墙至建筑物、道路和排水明沟的最小间距名 称至围墙最小间距(m)建筑物5.0 0道路1.0 0排水明沟1.5 0注:1围墙自中心线算起;建筑物自最外墙突出边缘算起;道路为城市型时,自路 面边缘算起;为公路型时,自路肩边缘算起;排水明沟自边缘算起;2

42、当设有消防通道时,围墙至建筑物的间距不应小于6 m。5.3交 通 运 输5.3.1厂内道路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厂内道路应满足生产、运输、安装、检修、消防、安全及环境 卫生的要求;2 厂内道路应与厂区内主要建筑物轴线平行或垂直,且呈环 形布置;3 厂内道路在个别边缘地段尽头式布置时,应设回车场或回 车道;4 厂内道路的路面标高应与竖向设计相协调,并应与雨水排 除相适应;5 厂内道路的路面标高应低于附近车间室外散水坡脚标高;6 厂内道路应与厂外道路连接方便、短捷;7 厂房周围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当有困难时,可沿厂房的 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8建设工程施工道路应与永久性道路相结合。5.3.2厂内

43、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应根据交通量、路基因素、道路性 质、当地材料、施工及养护维修等条件,优选出经济合理的路面结 构组合类型。5.3.3厂内道路的布置应利于人货分流,路面宽度应根据车辆通 行和人行需要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J 2 2 的有关规定。5.3.4厂内道路交叉口路面内缘转弯半径应根据行驶车辆的类 别确定,并应符合表5.3.4 的规定。表5.3.4厂内道路交叉口路面内边缘转弯半径道路类别路面内边缘转弯半径(m)主干道次干道支道主干道1 2 1 59 1 26 9次干道9 1 291 26 9支道及车间引道6 96 96 9注:1当场地受限制时,表列数值(6 m半径除

44、外)可适当减少;2供消防车通行单车道路面内缘转弯半径不得小于9m。5.3.5厂内道路设计应满足基建、检修期间大件设备运输与吊装 的要求。5.3.6生产装置和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应根据需要设置与出人 口或大门宽度相适应的引道或人行道,并应就近与厂内道路连接。5.3.7消防车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消防车道应与厂区道路连通,且距离应短捷;2 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 m。5.3.8厂区内人行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人 行 道 的 宽 度 不 应 小 于 0.7 5 m,沿主干道布置时可为1.5 m。当人行道宽度超过1.5 m时,应 按 0.5 m倍数递增;2 人行道边缘至建筑物外墙的净距,当屋

45、面为无组织排水 时,可 为 1.5 m,当屋面为有组织排水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5.3.9厂区内道路交叉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宜采用平面交叉方式,并力求正交;2 平面交叉点应设置在直线路段;3当需要斜交时,交叉角不宜小于4 5 。5.3.1 0厂内主、次干道平面交叉处的纵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J 2 2 的有关规定。5.3.1 1厂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 5 0 1 87 的有关规定。5.4竖 向 设 计5.4.1竖向设计应与总平面设计同时进行,且应与厂区外现有和 规划的运输线路、排水系统、周围场地标

46、高等相协调。5.4.2竖向设计方案应根据生产、运输、防洪、排水、管线敷设及 土(石)方工程的要求,结合地形和地质条件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5.4.3竖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满足生产、运输要求,有利于土地节约利用;2 厂区不应被洪水、潮水及内涝水淹没;103应合理利用自然地形,减少土(石)方、建筑物与构筑物基 础、护坡和挡土墙等的工程量。5.4.4确定场地设计标高时,除应保证场地不被洪水、潮水和内 涝水淹没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场地设计标高应与城镇、相邻企业和居住区的标高相适应;2 场地设计标高应具备方便生产联系、满足运输及排水设施 的技术条件;3场地设计标高应在满足本条第1款 及 第2

47、款要求的前提 下,减少土(石)方工程量。5.4.5场地的平整坡度应有利于排水,最大坡度应根据土质、植 被、铺砌、运输等条件确定。5.4.6工业建筑的室内地坪标高应高出室外场地地面设计标高 0.1 5 m0.2 0 m,民用建筑的室内地坪标高应高出室外场地地面 设计标高0.3 0 m0.6 0 m。5.4.7厂区出入口的路面标高应高出厂外路面标高。5.5 防 洪 工 程5.5.1当厂区临近江、河、湖水系,有被洪水淹没的可能时,或靠 近山坡,有被山洪冲袭的可能时,应设置防洪工程。5.5.2当防洪堤内的积水形成内涝时,可向湖、塘、沟谷等低地自 流排除;如内涝水位较高而不能自流排除时,应采用机械排涝措

48、施。5.5.3山区建厂时应在靠山坡一侧设置防洪沟。5.6 管线综合布置5.6.1管线综合布置应与总平面设计、竖向设计和绿化布置相结 合,统一规划。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之间在平 面及竖向上应相互协调,紧凑合理。11 5.6.2地下管线、地上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 5 0 1 87 的有关 规定,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 筑规范 GB 5 0 0 2 5 的有关规定。5.6.3地上管线的敷设可采用管架、低架、管墩及建筑物、构筑物 支撑方式。5.6.4管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管架的净空高

49、度及基础位置不应影响交通运输、消防及检修;2 管架不宜妨碍建筑物的自然采光与通风。5.7绿 化 设 计5.7.1绿化设计应根据环境保护及厂容、景观的要求,结合当地 自然条件、植物生态习性、抗污性能和苗木来源,合理确定各类植 物的比例及配置方式。5.7.2绿化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绿化布置应在非建筑地段及零星空地绿化;2 绿化布置应利用管架、栈桥、架空线路等设施的下面及地 下管线带上面的场地绿化;3绿化布置应满足生产、检修、运输、安全、卫生及防火要求,不应与建筑f、构筑物及地下设施相互影响。5.7.3绿化布置应以下列地段为重点:1 进厂主干道及主要出入口;2 生产管理区;3生产车间及辅助建筑物

50、;4散发粉尘及产生噪声的生产车间及堆场;5受雨水冲刷的地段;6 厂区生活服务设施周围;7厂区围墙内周边地带。12 5.7.4受风沙侵袭的企业应在厂区受风沙侵袭季节主导风向的 上风侧设置半通透结构的防风林带。5.7.5对环境构成污染的灰渣场、原料和燃料堆场,应视全年主 导风向和对环境的污染情况设置紧密结构的防护林带。5.7.6高噪声源车间周围绿化宜采用减噪力强的乔木与灌木,并 应形成复层混交林地。5.7.7粉尘大的车间周围绿化应选择滞尘效果好的乔木与灌木,并应形成绿化带。5.7.8 在区域主导风向的上风侧应布置透风绿化带。在区域主 导风向的下风侧应布置不透风绿化带。5.7.9 生产管理区和主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国家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