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组--天波传播.ppt

上传人:得****1 文档编号:75766920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7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组--天波传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十组--天波传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组--天波传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组--天波传播.ppt(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电离层概况电离层概况 2.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3.衰落与分集接收衰落与分集接收电离层概况 电离层的结构特点图11地面上空大气层概况图12 大气的分层现象 对每层气体而言,气体密度是上疏下密,而太阳照射则上强下弱,因而被电离出来的最大电子密度将出现在几个不同的高度上,每一个最大值所在的范围叫做一个层,由下而上我们分别以D、E、F1、F2等符号来表示,电离层各层的主要数据如表11。表11 电离层各层的主要参数 表中的半厚度是指电子密度下降到最大值一半时之间的厚度,临界频率是指垂直向上发射的电波能被电离层反射下来的最高频率。各层反射电波的大致情况如图13所示。图13

2、长、中、短波从不同高度反射 D层是最低层,因为空气密度较大,电离产生的电子平均仅几分钟就与其它粒子复合而消失,因此到夜间没有日照,D层就消失了。D层在日出后出现,并在中午时达到最大电子密度,之后又逐渐减小。由于该层中的气体分子密度大,被电波加速的自由电子和大气分子之间的碰撞使电波在这个区域损耗较多的能量。D层变化的特点是在固定高度上电子密度随季节有较大的变化。E层是电离层中高度大约在90150km间的区域,可反射几兆赫的无线电波,在夜间其电子密度可以降低一个量级。F层在夏季白天又分为上下两层,170200km高度为F1层,200km高度以上称F2层。在晚上,F1与F2合并为一层。F2层的电子密

3、度是各层中最大的,在白可达21012个/m3,冬天最小,夏天达到最大。F2层空气极其稀薄,电子碰撞频率极低,电子可存在几小时才与其它粒子复合而消失。F2层的变化很不规律,其特性与太阳活动性紧密相关。电离层的变化规律电离层概况 天波传播和电离层的关系特别密切,只有掌握了电离层的运动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了解天波传播。由于大气结构和电离源的随机变化,电离层是一种随机的、色散、各向异性的半导电媒质,它的参数如电子密度、分布高度、电离层厚度等都是随机量,电离层的变化可以区分为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两种情况,这些变化都与太阳有关。1)电离层的规则变化太阳是电离层的主要能源,电离层的状态与阳光照射情况密切相关

4、,因此电离层的规则变化有以下4种:(1)日夜变化。日出之后,电子密度不断增加,到正午稍后时分达到最大值,以后又逐渐减小。夜间由于没有阳光照射,有些电子和正离子就会重新复合成为中性气体分子,D层由于这种复合而消失;E层仍然存在,但其高度比白天低,电子密度比白天小;F1层和F2层合并称为F层且电子密度下降。到拂晓时各层的电子密度达到最小。一日之内,在黎明和黄昏时分,电子密度变化最快。(2)季节变化。由于不同季节,太阳的照射不同,故一般夏季的电子密度大于冬季。但F2层例外,F2层冬季的电子密度反而比夏季的大,并且在一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两次达到最大值,其层高度夏季高冬季低。这可能是由于F2层的大气在夏

5、季变热向高空膨胀,致使电子密度减小的缘故。F1层多出现在夏季白天。(3)随太阳黑子11年周期的变化。太阳黑子数与太阳活动性之间有着较好的统计关系,人们常常以黑子数的多少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黑子数目增加时,太阳辐射的能量增强,因而各层电子密度增大,特别是F2层受太阳活动影响最大。黑子的数目每年都在变化,但根据天文观测,它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大约是11年,如图14所示。因此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也与这11年变化周期有关。图14 太阳黑子数随年份的变化(4)随地理位置变化。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太阳光照强度也不相同。在低纬度的赤道附近,太阳光照最强,电子密度最大。越靠近南北极

6、,太阳的光照越弱,电子密度也越小。我国处于北半球,南方的电子密度就比北方的大。2)电离层的不规则变化 电离层的不规则变化是其状态的随机的、非周期的、突发的急剧变化,主要有以下3种:(1)突发E层(或称Es层)。有时在E层中约120km高度会出现一大片不正常的电离层,其电子密度大大超过E层,有时比正常E层高出几个数量级,有时可反射5080MHz的电波。因此当突发E层时,将使电波难以穿过Es层而被它反射下来,产生“遮蔽”现象,对原来由F层反射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使定点通信中断。一般Es层仅存在几个小时,在我国夏季出现较频繁,在赤道和中纬度地区,白天出现的概率多于晚上,而高纬度地区则相反。另外,在黑

7、子少的年份里,突发E层多。(2)电离层突然骚扰(Sudden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太阳黑子域常常发生耀斑爆发,即太阳上“燃烧”的氢气发生巨大爆炸,辐射出极强的X射线和紫外线,还喷射出大量的带电微粒子流。当耀斑发生8分18秒左右,太阳辐射出的极强X射线到达地球,穿透高空大气一直达到D层,使得各层电子密度均突然增加,尤其D层可能达到正常值的10倍以上。图15 电离层骚扰时电子密度增大 如图15所示。突然增大的D层电子密度将使原来正常工作的电波遭到强烈吸收,造成信号中断。由于这种现象是突然发生的,有时又称它为D层突然吸收现象。(3)电离层暴(Ionospheric S

8、torm)。太阳耀斑爆发时除辐射大量紫外线和X射线外,还以很高的速度喷射出大量带电的微粒流即太阳风,当带电粒子接近地球时有一小部分穿过磁层顶到达磁层。带电粒子的运动和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使地球磁场产生变动,比较显著的变动称作磁暴。带电粒子穿过磁层到达电离层,使电离层正常的电子分布发生剧烈变动,称之为电离层暴,其中F2层受影响最大,它的厚度扩展,有时电子密度下降,有时却使电子密度增加,最大电子密度所处高度上升。2 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在讨论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问题时,为了使问题简化而又能建立起基本概念,可作如下假设:(1)不考虑地磁场的影响,即电离层是各向同性媒质;(2)电子密度N随高度h的

9、变化较之沿水平方向的变化大得多,即认为N只是高度的函数;(3)在各层电子密度最大值附近,N(h)分布近似为抛物线状。2.1 反射条件当不考虑地磁场影响时,电离层等效相对介电常数为一标量r,若满足22条件,同时将 代入式(1017),得相对介电常数式中,N为电子密度(1/m3);f为频率(Hz)。电离层的折射率n为 由上式可知,在电离层中电子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小,相速也越大;并且,频率不同,相速v也不同。因此,电离层是折射率小于1的色散介质。图21 电波在电离层内连续折射 由于随着高度的增加n值逐渐减小,因此电波将连续地沿着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轨迹传播。当电波深入到电离层的某一高度hn时,恰使折射

10、角n=90,即电波经过折射后其传播方向成了水平的,它的等相位面成为垂直的。这时电波轨迹到达最高点。在等相位面的高处相速大,而在等相位面的低处相速小,这就会形成电波向下弯曲的传播轨迹,继续应用折射定律,射线沿着折射角逐渐减小的轨迹由电离层深处逐渐折回。由于电子密度随高度变化是连续的,因此电波传播的轨迹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将n0=1,n=90代入上式,可得电波从电离层内反射下来的条件式:式中Nn是反射点的电子密度。上式表明了电波能从电离层返回地面时,电波频率f、入射角0和反射点的电子密度Nn之间必须满足的关系。2.2 电离层的吸收与工作频率的确定在电离层中,除了自由电子外还有大量的中性分子和离子的存

11、在,它们都处于不规则的热运动中,当受电场作用的电子与其它粒子相碰撞时,就将从电波得到的动能传递给中性分子或离子,转化为热能,这种现象称为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电离层吸收可分为偏移吸收和非偏移吸收。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与电波频率、电波入射角及电离层电子密度等有关,其基本规律总结如下:(1)电离层的碰撞频率越大或者电子密度越大,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就越大。这是由于总的碰撞机会增多则吸收也就越大。一般而言,夜晚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小于白天的吸收。(2)电波频率越低,吸收越大。这是由于电波的频率越低,其周期(T=1/f)就越长,自由电子受单方向电场力的作用时间越长,运动速度也就越大,走过的路程也更长,与其它粒

12、子碰撞的机会也越大,碰撞时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因此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就越大。所以短波天波工作时,在能反射回来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高的工作频率。图 34在保证可以反射回来的条件下,尽量把频率选得高些,这样可以减少电离层对电波能量的吸收。但是,不能把频率选在fMUF,因为电离层很不稳定,当电子密度变小时,电波很可能穿出电离层。通常选择工作频率为最高可用频率的85%,这个频率称为最佳工作频率,用fOWF表示,即 fOWF85%fMUF(3)一日之内适时改变工作频率。由于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随时变化,相应地,最佳工作频率也随时变化,但电台的工作频率不可能随时变化,所以实际工作中通常选用两个或三个频率为该电

13、路的工作频率,选用白天适用的频率称为“日频”,夜间适用的频率称为“夜频”。显然,日频高于夜频。对换频时间要特别注意,通常是在电子密度急剧变化的黎明和黄昏时刻适时地改变工作频率。3.衰落与分集接收 衰落现象 衰落(Fading)现象是指:接收点信号振幅忽大忽小,无次序不规则的变化现象。衰落时,信号强度有几十倍到几百倍的变化。通常衰落分为快衰落和慢衰落两种。慢衰落的周期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甚至更长,是一种吸收型衰落,主要由电离层电子密度及高度变化造成电离层吸收的变化而引起的。克服慢衰落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在接收机中采用自动增益控制。图35 干涉性衰落 由于电离层电子密度N及高度不断变化,使得多条路径传来的

14、电波不能保持固定的相位关系,因此接收点场强振幅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是随机的,而且变化很快,故称为快衰落。波长越短,相位差的变化越大,衰落现象越严重。克服干涉性快衰落方法之一是采用分集接收(Diversity Receiving)。顾名思义,“分集”二字就含有“分散”与“集合”的两重含义,一方面将载有相同信息的两路或几路信号,经过统计特性相互独立的途径分散传输,另一方面设法将分散传输后到达接收的几路信号最有效地收集起来,以降低信号电平的衰落幅度,具有优化接收的含义。较普遍使用的分集方式有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和极化分集等。其中空间分集使用尤为广泛,就是设置多个接收点,分布在相距若干个波长(510)的地方,则同一工作频率的信号在这些接收点的衰落并不同时发生,这时因为传输衰落的随机特性,在两个足够分散的点上同时衰落的概率是很小的,这就有可能在两个以上的点同时进行接收,并采用相应的接收方法后,互相补偿信号电平,即可极大地减小在接收机输出端的信号衰落深度。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