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新教材 ——初中物理新教材分析.ppt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75662328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PPT 页数:208 大小:2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与新教材 ——初中物理新教材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8页
新课程与新教材 ——初中物理新教材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与新教材 ——初中物理新教材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与新教材 ——初中物理新教材分析.ppt(20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三物理新课程培训 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 n从样例看考试的改革样题样题 (考查过程与方法)例:小李在电视中看见了一种体育娱乐活动,一个人把自己悬吊在一根很长的橡皮绳下,自由地在空中上下振荡,小李发现,不管这人运动的幅度如何,他上下一次摆动的时间似乎总是相等的。小李想证实这个观察结果的普遍性,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向他提出了建议。甲:甲:多问几个人,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乙:乙:问问老师。丙:丙:用一根橡皮绳吊一个沙袋做实验,测量不同幅度的情况下来回一次摆动的时间。丁:丁:直接打电话问问电视节目主持人。如果以上四种途径得出的结论存在分歧,你最相信的是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考查获取知识能力

2、)例:汽车更换轮胎时需要把车轴抬起来,这时可以使用“油压千斤顶”。下图是油压千斤顶的原理图。向下按动手柄,圆柱形小活塞把小油缸中的机油压向大油缸。大油缸中的油量增多,把圆柱形大活塞向上推,带着上面的重物上升。实验表明,加在密闭的液体上的压强,能够按照原来的大小向各个方向传递,(这个规律叫做帕斯卡定律)(这个规律叫做帕斯卡定律)。现有一个油压千斤顶,有关尺寸如图所示。如果希望在手柄上用20牛顿的力向下压时就能在大活塞上举起1吨重物,大活塞的直径至少是多少?这是一个学生没有学过的知识,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阅读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主要是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怎么样?掌握物理规律的能力

3、怎么样?)初三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此三级主题的第一条第一条标准是“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即要求学生能口头描述物质的物理特征,或者能写出物质的物理特征,或者能用图表表示出物质的物理特征。这些都是属于“了解”层次的要求,只是描述的方式不同而已,要求学生至少能用其中一种方式描述。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那么,物质的物物理理特特征征应含那些内容呢?这里没有做出硬性要求,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在该标准下面有一样例“调查自然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列表归纳这些物质的相同

4、点。根据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形态、弹性、颜色)和用途上的差异进行分类”,该样例采用了列表法,并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说明(形态、弹性、颜色),以便老师明确具体要求。由于这种说明出现在样例中,仅是举例而已,不是硬性要求,因此,关于物理特征还可以含有其他内容,如:味道、气味、硬度、熔点、沸点、比热等等。但由于样例的提示,因此物理特征最好至少含有形态、弹性、颜色。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此三级主题的第第二二条条标准为“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该标准强调了知识的应用,强调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入了STS的观念,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因此,要求学生

5、对物质进行分类时,一定要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出发。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例如,“哪些物质可用来做刻度尺?它们各有哪些优点?”“日常生活中弹性较大的物质有哪些?它们分别被用于哪些地方?作用是否相同?”等等皆是从应用角度出发的。另外,该标准属于“理解”层次。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2、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要求学生能区别物质的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例如能“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并且要求学生还能描述物质这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例如“观察周围的物质,根据形态和体积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说明固体、液体、气体的不

6、同特征”,如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能压缩,不能流动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不能压缩,能够流动;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可以压缩,可以流动等。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该标准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只有通过对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和观察才能认识物质的这三种状态。该标准的第一个要求属于“理解”层次,而第二个要求则属于“了解”水平。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该标准中的第一个第一个要求是要学生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这是关于基本常识方面的要求,属于“了解”层次。如能说

7、出冰、人体、沸腾、通电灯丝、太阳表面等的温度。第二个第二个要求是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如,知道常见温度计是根据汞、煤油或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等等。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第三点是要求学生会测量温度。这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属于独立操作水平。学生必须会正确操作,能判断那些是错误的操作。如,不能将温度计放在火焰上测其温度,不能让温度计紧贴容器壁等等。该要求有一定的灵活度,学生至少会用一种温度计测温度,有兴趣或潜力的学生还可采用其他方法测量温度。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第四点第四点是要求学生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并要求学生尝试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发表自己的见解。该标准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

8、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的意识,以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该标准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的一些小论文、小报告等进行评价。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属于环境温度问题呢?该标准下面的样例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如“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至于是对温室效应发表见解,还是对热岛效应发表见解,都不作具体要求。因此该标准也有一定的灵活性。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4、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该标准的第一点第一点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物态的变化过程。这里强调的是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物态变化过程,而且还应知道相

9、应的物态变化过程。例如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或水的汽化过程、或碘的升华过程等等,不仅要用实验探究,而且还应知道相应的物态变化过程。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该标准的第第二二点点是要求学生用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首先学生应该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并且尝试根据这些熔点和沸点解释一些现象。例如,解释为什么室温下冰棒会熔化,而钢铁却不熔化?为什么铁锅可以熔化铝,而铝锅却不能熔化铁?为什么自然界食盐、钻石等以固体的形式存在,而氢、氧等则以气态存在?该标准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应用能力。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5、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

10、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该标准的第一点第一点是要求学生用水的固、液、气的变化解释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对此,学生必须首先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过程,然后进一步据此对自然界的水循环作出解释。例如,解释自然界的云、雨、雪、水、气的循环过程,或探究冰、霜、露的形成原因等。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该标准的第二点第二点要求学生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要达到该标准,学生应首先知道水资源的危机,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由此,产生节约用水的意识。该标准融进了STS的观念,属于体验性目标的“领悟”层次,不容易进行终结性评价。因此,对该标准应强调用过程性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交流讨论、小论文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11、。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下面是有关的一些活动建议:调查研究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调查本地农田灌溉(或污水处理)的主要方式,了解先进的灌溉技术;调查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不良行为?并以板报的方式写出调查报告;同家人一起探究如何节约家庭用水?并将你的方案与其他同学交流;调查你周围有哪些污染源,写出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反映。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6、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 该标准渗入了STS的观念,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该标准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注日常用品,如塑料、

12、化肥、清洁剂、灭蚊片和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并且能与同学交流讨论,表达自己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该标准定位在体验性目标的“领悟”层次,不容易进行终结性评价。不过,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交流讨论、小论文等可以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有关的实践活动除了标准中的样例外,还可以有以下活动建议。例:调查地膜的回收情况,以及残留在地壤中的地膜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情况,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例:与同学或家人讨论清洁剂、灭蚊片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例:与同学或家人讨论化肥、农药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例:学校下半年要争创“花园式学校”,请你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规

13、划或改进意见。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标准的第一点是“了解内能的概念”,属于“了解”水平,这是要求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来定义内能。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知识点来看要求降低了,但能力点要求高了,不但要了解,还要简单描述。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标准的第二点是“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不。标准没有说明是否要用分子运动的观点来定义温度,可以由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决定。这里应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温度及其相互关系。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14、2、了解热量的概念 标准的要求属于“了解”水平。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放热的多少,是内能变化的量度。要通过实际事例,让学生了解热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知道物体吸热时,内能增加;物体放热时,内能减少。该标准虽然对了解水平不要求计算,但对比热容有要求,因而关于热量的计算也必须引入,但不必对学生提出过多的要求。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标准的要求属于“认识”水平上。由于人类利用燃料是把燃料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光能,从使用燃料的价值出发,要求从能的转化的角度来认识燃料的热值,既体现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评价的要求是学生不仅能从

15、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知道不同的燃料的热值不同,而且有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可以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如怎样改进家里的煤气灶或烧柴灶,使燃料更充分的燃烧和利用等,通过探究活动去评价学生的表现。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标准的要求属于“了解”水平。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这里只要求通过热机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典型事 例,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不必要系统地介绍热机发展史。但可以介绍热机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激励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第十二章 内

16、能与热机 5、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该标准的要求属于“认识”水平。要求能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实例,分析能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有能量损耗,从而进一步从更广义的范围认识效率的概念。以增加提高效率的意识,用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增强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乐趣。此主题应通过一些实例的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能量转化,提高效率的意识。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如“用家用煤气灶做饭时,能量是怎样转化和转移的?怎样提高生活中煤气灶的效率”?还可以安排一些活动,如“调查当地几种炉灶的能量利用效率,写出调查报告”;“访问农机或维修人员,了解内燃机中燃料释放热量的去向,讨论提高效率

17、的可能途径”等。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6、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热学属性,标准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属性,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标准的第二点要求是“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尝试”和“解释”都属于“理解”水平。主要是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及其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属于技能方面的要求。同时应注意发展学生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思考问题。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

18、和并联电路的实例。标准的第一点要求是“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属于技能方面的“独立操作”水平。学生应知道电路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记住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它们,会根据实际电路画出它的电路图,根据文字叙述的要求画出它的电路图。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标准的第二点要求是“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也属于技能方面的要求,定位在“独立操作”水平。要求根据设计的串联和并联电路图连接实际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里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些有应用价值的串、并联电路,如怎样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设计楼道开关等。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标准的第三点要求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的实例”,

19、属于“了解”水平。学生必须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才能说出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实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标准没有说明是否要介绍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规律,然而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也应作适当的介绍,但不必过分强调电路的计算。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2、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标准要求“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属于“独立操作”水平。要求能正确地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进行测量和读数,能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探究电路。这主要属于技能方面的要求。第十四章 探究电路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标准的第一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属于“理解”水平。该标准要求通过

20、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第十四章 探究电路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以及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标准的第二点要求是“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分析并归纳出物理规律,并能应用欧姆定律分工进行简单的计算或解释现象。第十四章 探究电路 2、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标准的第一点要

21、求是“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属于“了解”水平。如学生应知道家庭电路和组成和连接方式;知道电路中的总电流随用电器功率的增大而增大;知道总电流过大的原因、危害;知道怎样进行家庭电路的保护;知道安全用电常识等。第十四章 探究电路 标准的第二点要求是“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属于体验性目标“领悟”水平。家庭电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知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具有实际意义。标准的补充说明: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对导体的电阻提出了要求,但只要求通过实验去了解。2、“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画出电阻随电压变化的图像,并进行讨论”,是对学生应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补充

22、说明。3、“学读家用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调查当地近年来人均用电量的变化,讨论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电能表的使用提出了补充要求。第十五章 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该标准并没有文明要介绍哪些电源,也没有说明要介绍哪些用电器,一般应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和实验定中常用的各种电池。关于用电器,要与生活中常用的电器联系起来进行讨论。这里只要求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并不要求了解电池和用电器的结构和原理。评价时要注意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可以让学生讨论废旧电池的搜集和处理等问题,讨论生活中常用的干电池用完后,随便扔掉会给生活带来哪些危害?你有哪些建议和解决办法?

23、怎样进行宣传?等。第十五章 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标准的第一点要求是“理解电功率与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属“理解”水平。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分析电功率与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从而得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地计算。而不是直接从电流公式推导出电功率的公式。第十五章 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 标准的第二点要求是“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属于“理解”水平。要区分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必须要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才能真正地理解,因此,应强调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用电器的额定

24、功率和实际功率。应注意学生应用电功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能否根据电器的铭牌确定其额定功率,在选择电器时,有无节能意识等。第十五章 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该标准首先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属于体验性目标“经历”水平;“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属于“了解”水平。标准突出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标准没有将焦耳定律列入主题,原因是本主题也涵盖了焦耳定律的内容。第十六章 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

25、 1、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大致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的磁场,学生要是探究电流方向与北极方向的关系,不必探究磁感线分布的细节和螺线管内部磁场的情况。2、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第十六章 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 这条标准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对于终结性要求,要让学生知道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这一事实,还要知道电流的方向或磁场的方向改变时力的方向也会改变,不要求学生理解或知道左手定则,也就是说,不要求判断力的力的方向。活动建议:例:调查你家的家用电器,看看哪些用到了电动机;例:你家中有坏了的电动玩具吗?拆

26、开看一看,研究它的内部构造。第十六章 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 3、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这条标准只有纯过程性要求,它要求学生必须进行探究,但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即磁通量的变化或切割磁感线,不做要求。对物理课改中的一些现象的反思 1、以探究式教学完全代替其他教学方式 2、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式教学与新课标理念貌合神离 4、合作学习形式化 5、以多媒体教学完全代替演示实验和板书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

27、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和课程标准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教师和课程标准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然而,接受只是一种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然而,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把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进一步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是最有效的。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课程在本质课程在本质中是一种教学事件,是教学

28、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事件,教学过程就是课程。教学从本质上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的开发。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要明确课程不仅课程不仅仅是教材,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仅是教材,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个因素的整合。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课例课例1:“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教学片段教学片段课内教学:课内教学:师:师:根据刚才同学们自己总结的规律根据刚才同学们自己总结的规律光的折光的折射定律,你能用它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射定律,你能用它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生:生:当光从一种透明的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当光从一种透明的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我想,用

29、光的折射定律是可以解决的,通过作光路图,我想,用光的折射定律是可以解决的,通过作光路图,可以得到解决的。可以得到解决的。师:师:你能从你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中,举一个实例你能从你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中,举一个实例吗?吗?课例课例1:“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生:生:我想可以解释:灌满水的游泳池从水上面看我想可以解释:灌满水的游泳池从水上面看比实际的水要浅。比实际的水要浅。生:生:到河边玩,想抓起水里的石子,结果一伸手到河边玩,想抓起水里的石子,结果一伸手没有拿到,需要把手再伸得更深一点才拿到。没有拿到,需要把手再伸得更深一点才拿到。师:师:对,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说明你们十分注意对,同学们说

30、得都很好,说明你们十分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现象。根据你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观察周围的生活现象。根据你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你能够运用光的折射定律说明并解释一下:池底变浅、你能够运用光的折射定律说明并解释一下:池底变浅、筷子弯折、海市蜃楼等现象吗?筷子弯折、海市蜃楼等现象吗?课例课例1:“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师: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到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到83页,页,首先每个同学先自学书中首先每个同学先自学书中眼睛受骗这个大眼睛受骗这个大问题。在独立学习之后,每个小组要进行合作问题。在独立学习之后,每个小组要进行合作学习,谈一谈你有什么收获。学习,谈一谈你有什么收获。

31、(学生先独立学习,大约过了(学生先独立学习,大约过了5分钟,有的分钟,有的小组开始讨论,教师不断地巡回在学生之间,小组开始讨论,教师不断地巡回在学生之间,并不时对学生的讨论加以指点,并不时对学生的讨论加以指点,6分钟后,学生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开始汇报。)课例课例1:“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生:生:(到前面边说边画图)因为从池底的(到前面边说边画图)因为从池底的一点一点A射向空气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向空气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眼睛逆着光线看去觉得好像射角大于入射角,眼睛逆着光线看去觉得好像是从是从A1点射出来的,眼睛看到的是点射出来的,眼睛看到的是

32、A点的虚像点的虚像A1,A1在在A的上方,所以看起来池底升高了,的上方,所以看起来池底升高了,池水变浅了。池水变浅了。师:师:这位同学说的和画的图都很好,说明这位同学说的和画的图都很好,说明他真的认真看书了。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他真的认真看书了。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课例课例1:“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生:生:老师,我想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我想用光的折射定律也是可以解释的,道理是一样的,也是碗中筷子射向空气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觉得好像是从筷子上面一点射出来的,是筷子的虚点,所以看起来筷子是向上弯的。师:师:你说得也很好。

33、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实际,你还能联想到什么呢?你用光的折射定律还可以解决那些实际问题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进行思考。)课例课例1:“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生:生:老师,我想问一下:我们常看到潜水队员在水下常常戴着潜水镜,这是为什么呀?可以用光的折射定律来解释吗?师: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个可以用光的折射定律来解决,但只有它还不能全部解决,就着这个问题,我给大家留一个研究性学习问题:你做一个社会调查有关眼睛和潜水镜的分析。课例课例1:“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教学片段教学片段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问题:潜水队员在水下工作为什么要戴潜水镜?以你的研究成果为题写一篇小论文。(教师为学

34、生提供的研究方法:实际进行调查、查找资料、请教他人、上网查找,走访技术人员等)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始去进行社会调查。有的学生以“人眼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为题,有的学生以“入眼只适宜在空气中看东西,如果在水中看东西而不戴潜水镜,就只能看到模糊的景象吗?”为题,还有的学生以“眼球对光的折射能力主要通过角膜产生的吗?”为题等等。课例课例1:“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有关学生调查报告摘录如下:摘录一:人眼对光线的折射,由四种不同的折射率的介质联合造成。由内而外:角膜的折射率是1.38 房水的折射率是1.34 晶状体皮质的折射率是1.39,核心的折射率是1.41 玻璃体折射率是1.34课例

35、课例1:“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教学片段教学片段摘录二:光的折射作用,是在两种折射率不相等的介质的境界面发生的。若两个折射率相差愈大,折射能力就愈强。当人眼在空气中看东西时,光从空气中折射到眼膜。空气的折射率为1.00,角膜的折射率为1.38,故光线从空气进入角膜所产生的折射能力,比其他部分的折射能力都大得多。换句话说,眼球对光线的折光,主要是由角膜产生的,而晶状体的折射只具有调节作用。课例课例1:“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教学片段教学片段摘录三:当光线从水中射至人眼,因水的折射率为1.33,这与角膜的折射率1.38很相近。于是,折射能力就小的多了。这样物体的光线进入到人眼之后,由于折射能力不足,像就要

36、在视网膜后方才能形式。而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光线,就是一个模糊的像。潜水镜的功用,就是使从水中景物射出来的光线,要经过潜水镜内的空气到达人眼,这就恢复了在空气中看东西的折射能力,故能看清水中的景物。课例课例1:“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点评:点评:这个课例体现了课内课外相贯通、物理和生活相联系的思想。体现了生活现象是物理学习的课程资源。课例课例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教学片教学片段段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一首钢琴曲理查德?克莱斯曼的致爱丽斯)师:师:同学们这首钢琴曲好听吗?是谁的作品,知道吗?生:生:(齐声说)很好听!好象是伟大的音乐家理查德弹奏的致爱丽斯。师:师:好!你说得很对!

37、看出同学们的音乐素养都很高。的确是理查德弹奏的致爱丽斯。有哪位同学给我们也演奏一曲。课例课例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教学片教学片段段 生:生:老师,我用二胡为同学们演奏一首赛马。(学生演奏,师生同听)师:师:他演奏得太好了,我们为他高深的音乐造诣而喝彩!(师生同时鼓掌)师:师:同学们听了这么好听的音乐,我想问一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么美妙的音乐是怎样产生的呢?刚才的同学在演奏时你发现了什么?课例课例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教学片教学片段段 生:生:(拉二胡的同学)我感觉是我的二胡下面盒上皮子在振动。生:我在说话时,我摸我的喉结,发现它振动,我想音乐也是这个道理,也是通过振动而发出来的。师师

38、: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板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师:师:让我们亲自感受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看我的实验。(教师演示一面鼓,上面放上一些乒乓球,教师轻击鼓面,鼓发出声音,同时乒乓球也振动。)课例课例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教学片教学片段段 师: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谁为大家总结一下?点评:点评:从这个课例中体现出学科间的融合,体现出音乐学科与物理学科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是物理学科的课程资源。课例课例3:“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惯性定律,谁能为大家说一下?生:生: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

39、,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师:师:你说得很好。把惯性定律反过来说可以吗?哪位同学说一下。生:生:我想应该是: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课例课例3:“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师:师:你认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举个实例,如果不成立你也举个实例。生:生:我认为不成立,你想呀:我的一本书放在书桌上,是静止的,是平衡状态,但是它受到重力和书桌给它的向上的支持力。所以我认为是不成立的。生:生:我也认为不成立,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除了受到重力的作用和地面的支持力,还要受到牵引力和阻力。(学生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课例课例3:“二力平衡二力平衡”

40、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师: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分析问题也很细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二力平衡”(教师板书课题:二力平衡)点评:点评:这部分教师在上课伊始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一个认知的冲突,调动了学生的强烈的学习愿望,体现了教师注重学习态度的培养。课例课例3:“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2、自主学习,积极主动 师:师:现在同学们带着我的问题训练单上的问题进行独立学习。问题训练单:1、什么是几个力的平衡?2、二力平衡的标志是什么?3、钩码放手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受几个力的作用?(学生进行独立学习,五分钟以后,学生汇报)课例课例3:“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教学片

41、段教学片段 生:生: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生:生:我想二力平衡的标志应该是: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果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认为它处于二力平衡状态。生:生:钩码在下落的过程中,只有重力起作用,所以说钩码只受重力的作用。课例课例3:“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师:师:同学们通过独立学习获得的知识对于同学而言是很有用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也增强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点评:点评:这部分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态度。课例课例3:“二力平衡二

42、力平衡”教学片段教学片段3、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师:二力平衡是物体平衡中情况最简单的,也是我们应用最广泛的。所以探讨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很重要的。下面同学们根据每个实验台中,所给大家提供的实验器材,根据你前面对二力平衡的理解,以实验小组为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要求:每一个实验要设计出步骤,得出实验结论,同一个合作小组要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互相协作和交流。课例课例3:“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每个合作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参与到教学中来,大约过了20分钟,学生分合作小组进行汇报)第一小组:(边说边演示)我们小组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1、把小塑料片

43、两端用细绳系住;2、细绳通过两端固定的滑轮;3、我们在细绳的两端挂上钩码,当两端的钩码重量相等时,小塑料片处于静止状态。从我们的实验我们组得出:当拉力F1=F2时,小塑料片处于静止状态,也就是,二力平衡的条件之一就是两个力的大小相等,且方向要相反。课例课例3:“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第三组:(边说边演示)我们小组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1、把小塑料片两端用细绳系住;2、细绳通过两端固定的滑轮;3、我们在细绳的两端挂上钩码,当两端的钩码重量相等时,并且使用者的方向不同,这时把小塑料片扭转一个方向,同时保持F1和F2在同一条直线上,即方向相反,此时小塑料不处于平衡状态。课例课例3:“二力

44、平衡二力平衡”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从我们的实验我们组得出:当拉力F1、F2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且必须在一条直线上,小塑料片才处于静止状态,也就是,二力平衡的条件之三就是两个力的方向必须在一条直线了。师:师:谁能帮助我总结一下二力平衡的条件一共有几条?生:生:我想二力平衡的条件应该是: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一条一直线上。课例课例3:“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师:师:你总结得很好。说出二力平衡的三个条件。我现在有一个问题:如果说这两个力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就像这样(教师边说边把小塑料用剪子从中间剪断,物体立即失去平衡),小塑料会如何呢?生:生:老师我知道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应该是

45、四个: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了。课例课例3:“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师师:你说得太好了,把二力平衡的条件都说出来了。通过我们同学的共同努力,设计探究性实验,终于把二力的平衡条件全找出来了,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我想我们同学也会有很大的获益。课例课例3:“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教学片段教学片段 点点评评:这部分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用激励语言来评价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始终于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1、要全面理解课程 以往人们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就是教学计划,或者教学大

46、纲。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与教学之外;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的理解是广义的。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总和。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其中包括显性的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其中包括预期的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非预期的

47、目标教学和学习。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注重物理与社会结合。注重物理与社会结合。课例1中,老师没有把课程理解为仅仅是教材,他冲出了课程就是教材的小圈子,走出了教材。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不理解的事情,把它变成学习生活物理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物理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生活物理的思想。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注重学科间的融合。课例2非常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致爱丽斯,让学生有一种美的感受,接下来在学生拉二胡的气氛中,让学生去感受声音

48、的发生是由于振动,虽然此时学生说得不是很准确,然后教师通过击鼓,观察乒乓球振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感受,的确是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在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中,理解了声音的发生,同时又在美的感受中体验物理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存在于生活各个角落中,体现了学科的融合性。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2、关注课程目标、关注课程目标 关注人文精神目标。关注课程结构目标。关注课程功能目标。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 1、课程是由教学事件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事件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一个概念。加涅将所有构成教学的事件称为教学事件。教学事件就是一个个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个活动的

49、展开过程。其作用是帮助或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获得和保持。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 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学习习主主体体(学生)和教教育育主主体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教学。课程就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这四种因素构成的一系列教学事件的总和。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 2、课程是一种体验和交流、课程是一种体验和交流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是知识只强调课程

50、的静态一面,突出课程是文本,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经验,忽视潜在的课程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从课程是经验的角度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教学事件,将学生引入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 3、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课程的四个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中,人的因素有两个:教师、学生,他们都是主体,是认识者,而且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教师如果是将自己的理解解或把书本的内容转述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材料 > 石化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