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行业专题研究报告7799.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7545329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58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装配式建筑行业专题研究报告779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装配式建筑行业专题研究报告779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装配式建筑行业专题研究报告779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装配式建筑行业专题研究报告7799.pdf(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装配式建筑行业专题研究报告 装配式建筑行业概览 渗透率上升空间充足,混凝土和钢结构为主要结构类型 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预制构件和配件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符合建筑业产业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根据材料形态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PC)、装配式钢结构建筑(PS)和装配式木结构建筑。PC 相比 PS 构件更重,材料环保性较差,材料成本更低但后期运输和吊装成本更高,现场施工更复杂,PC 更适用于居住类建筑,PS 适用于公共建筑。木结

2、构更多运用于旅游设施等小型公共建筑。中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上升空间充足。2021 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 7.4 亿平方米,较 2020 年增长 18%,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 24.5%。2020 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 6.3 亿平方米,较2019 年增长 50.7%,近 4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 20.5%,完成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确定的到 2020 年达到 15%以上的目标。国外在装配式建筑上起步较早,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装配式建筑渗透率目前已达 70%以上,而国内的装配式建筑则是刚刚起步,未来渗透率上升空间充足。目前,混凝土结构和

3、钢结构为中国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2021 年,新开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 4.9 亿平方米,占比 67.7%,钢结构建筑 2.1 亿平方米,占比 28.8%;2020 年,混凝土结构建筑新开工 4.3 亿平方米,占比 68.3%;钢结构建筑新开工 1.9 亿平方米,占比 30.2%。较传统建筑优势明显,政策支持力度大 装配式建筑较传统建筑工期短、用工少且节能减排,但成本高,应用受限。装配式建筑大量使用预制构件,与主要采用现场浇筑的传统建筑模式相比有显著的优势:缩短工期、减少人力、减少大部分的原材料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然而,装配式建筑也存在成本较高、应用领域窄、抗震性较差等劣

4、势。随着智能化装配式建筑的广泛应用,装配式建筑在环保、时间、经济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装配式建筑在材料用量、资源消耗和工期用工上较传统建筑都有明显的节约或改良,并且预制率越高,成本和环保优势越明显。具体来看,以装配率为 35%左右的 30 层混凝土装配式住宅项目和同等规模的传统建筑项目为例。与传统建筑相比:材料用量方面,装配式建筑混凝土和钢材用量高出至少 2%,其他木材、隔热材料、水泥砂浆等的用量减少了 50%左右;资源消耗方面,水资源消耗减少约 35%,能源消耗减少约 20%;污染排放上,建筑垃圾排放量减少 65%,粉尘水平下降20%;工期缩短 20%-45%,现场施工人数至少减少 60%。我

5、们认为,装配式建筑行业长期方向明确:从需求端出发,在“双碳”等相关节能减排政策催化下,在绿色环保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装配式建筑是目前实现建筑施工阶段减碳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保障性租赁住房即将迎来快速增长期,可以为装配式建筑带来稳定增量,据测算,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中装配式建筑面积可达约 5.4 亿平方米,市场规模约 1.2 万亿元,占新建装配式建筑总面积的比例约为 12%。从成本端出发,建安成本上,人口红利消退将倒逼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建筑业向人力成本较低的装配式建筑转型,我们预测未来 8-15 年内,有望达到传统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平衡点;此外,装配式建筑材料可回收率更高,随着时间推移,其材料成本

6、优势也会逐年体现,并且随着规范标准逐渐统一,增量成本也有望进一步减少。需求端:助力建筑节能减排,保障房提供稳定增量“双碳”目标下,装配式建筑更符合“绿色”理念 中国长期以来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998 年中国签署京都协定书并于 2002 年核准该协定书,该协定书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07 年中国发布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第一部国家法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 年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中宣布,到 202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05 年下降 40%-45%的目标;2013 年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5 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提出

7、203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较 2005 年下降 60%-65%的目标;2016 年签署巴黎协定,中国在内的 170 多个国家共同承诺将 2050年全球气温较前工业化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 2的范围之内,并作出各国自主决定贡献(NDC);2017 年中国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2020 年碳减排政策推进加速,中国先后在联合国大会发言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 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中再次强调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要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21 年央行工

8、作会议中明确要求,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框架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后续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有望加速。建筑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双高,占全国总量比例高达 50%左右。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定义,建筑全过程分为建材生产阶段、建筑施工阶段、建筑运行阶段、建筑拆除及废弃物处理阶段共四个阶段。建筑碳排和能耗主要发生在“建材生产及建筑施工”和“建筑运行”阶段,据协会测算:2019 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 50 亿吨 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50.6%。其中,“建材生产及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 28.7 亿吨 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29%;“建

9、筑运行”阶段碳排放 21 亿吨 CO2,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 22%。2019 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 22 亿 tce,占全国能耗的比重为 46%。其中,“建材生产及建筑施工”阶段能耗 12 亿 tce,占全国能耗的比重为 25%;“建筑运行”阶段能耗 10 亿 tce,占全国能耗的比重为 21%。建筑行业在“双碳”背景下亟待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建造阶段节能减排最有效的主要手段。建筑行业 GDP 占全国 GDP 比例平均在 7%,而建筑全过程能耗和碳排放占全国总量比例高达 50%左右,“十四五”时期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绿色建筑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包括装配式建筑、制造业节

10、能减排、碳汇、节能建筑等。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优势除了体现在工程施工效率与建设质量水平之外,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有效降低“建材生产及建筑施工”阶段对环境带来的污染,能够更好实现“绿色建筑”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模块化生产,采用预制构件现场装配的生产模式。现场施工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改造力度小,施工过程和流程相对短,有效缩短现场施工的工序流转,提升现场施工效率,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现场环境污染物,如噪音、大气污染、固废材料等等;大范围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有助于环境保护;绿色建筑材料的快速发展,为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低碳节能提供更好的基础。在建筑墙面、建筑屋面使用的绿色保温

11、材料,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就可以在发挥材料的环保性质之外,还能够在材料的使用方面也降低环境污染。分结构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比传统现浇碳减排约 11%,钢结构建筑节能减排优势更加显著。混凝土结构建筑方面,根据沈阳建筑大学预制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评价研究,以沈阳市洪汇园项目为例,该项目由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设计,总建筑面积6.1 万平米。经测算,项目 7 号楼单位面积碳排放排放 257Kg/,若以传统现浇方式建造,则单位面积排放 290Kg/,减少约 11%。其中主要减排部分为木材、保温材料、砌体、砂浆。钢结构建筑方面,根据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报告测算数据,以多层建筑为例,钢结构建筑

12、建造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200Kg/,同口径下传统混凝土方案为234Kg/,减排 15%;同时耗水量减少 39%,能耗减少 12%。保障性租赁住房为装配式建筑提供稳定增长量 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支持力度大,预计未来规模将继续扩大。自2020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以来,政策持续加码,从重点城市、目标群体等角度保障落实;2021 年 7 月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2021 年 12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并置于房地产政策前列。2022 年 3

13、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目标明确。根据住建部数据,2021 年全国 40个重点城市计划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93.6 万套,前三季度 40 个城市已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72 万套,占全年计划的 76.9%,完成投资 775 亿元,全年 40 个城市共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94.2 万套。2022 年 1 月 11 日,住建部在“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中再次强调加大金融、土地、公共服务等政策支持力度,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并表示“十四五”期间,40 个重点城市初步计划新增 650 万套保障性租住房。1 月 20 日,住建部工作会议召开,强调推进住房供

14、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2022 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240 万套(间)。从特点上看,保障性租赁住房与装配式建筑适配性高。保障性租赁住房一般由政府统筹建设,项目体量大,以批量建造为主,而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规模越大,成本优势越明显,因此保障性租赁住房采用装配式建筑具有成本优势。此外,保障性租赁住房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为目标,房屋的个性化程度低,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都较为标准,与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特点不谋而同。经测算,新建面积上,“十四五”期间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面积约6.4 亿平方米,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约 44.6 亿平方米,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中装

15、配式建筑面积约 5.4 亿平方米,占新建装配式建筑总面积的比例约为 12%。测算过程如下:第一步,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面积:预计今明两年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高峰期,假设 2021 至 2025 年当年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占“十四五”期间总新建比例分别为 15%、25%、25%、20%、15%;此外,根据住建部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规定,单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最大面积不超过 70 平米,我们假设单套面积平均为 70 平米;根据各省市给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计划,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可新增 910 万套/间。经测算,2021 至 2025 年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面积分别为 9

16、554、15923、15923、12738、9554 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共计约 6.4 亿平方米。第二步,当年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中装配式建筑面积:根据相关政策,已明确装配式建筑在保障性租赁住房中的主要应用地位,我们假设装配式建筑在保障性租赁住房中的渗透率逐年增加,2021 至 2025 年渗透率分别为 75%、89%、85%、90%、95%,则当年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中装配式建筑面积为 7165、12738、13534、11464、9076 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共计约 5.4 亿平方米。第三步,当年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根据各省市给出的到 2025 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的平均目

17、标约 37%,我们假设当年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分别为 23%、26%、29%、32%、35%;假设未来每年新建建筑面积与 2020 年持平。经测算,2021 至 2025 年每年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约为 7、8、9、10、11 亿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共计约 44.6 亿平方米。第四步,拉动比例测算结果:2021 至 2025 年保障性租赁住房拉动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总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分别为 10%、16%、15%、12%、8%,“十四五”期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对装配式建筑面积的拉动约为 12%。市场规模上,“十四五”期间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中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有望达 1.2 万亿元,新

18、建装配式建筑总市场规模可达 9.7 万亿元。根据 2020 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中,混凝土结构(PC)和钢结构(PS)占比约 7:3,我们假设未来钢结构占比会逐步提高;根据住建部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平均单位成本为2053 元,装配式钢结构平均成本为 2360 元。成本端:差距逐步缩小,未来 8-15 年有望持平 人口红利消退,成本逐渐拉平 劳动力减少,用工成本上升,或将倒逼传统建筑行业谋求转型升级。传统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人数量多,工期长,对人工依赖性较高。在中国工业化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化率快速提升、人口红利消退等因素的背景下,中国农民工人数几乎不见增长,而建筑业农

19、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人数比例却在逐年下降。同时,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不断攀升,2021 年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已达 4341.5 元,同比上升 12.5%,2013 年至今平均年增速为 7.8%。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虽高于传统建筑,但随着用工成本不断上升,不考虑其他成本变化,我们预测未来 8-15 年内,有望达到传统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平衡点。测算过程如下:建安费用情况概要:根据住建部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平均单位建安费用为 2053 元,单位人工费用 302 元,占比约 15%,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平均单位建安费用为 2360 元,单位人工费用为 193 元,占比约 8%。

20、根据上海建工的成本构成,传统建筑平均单位建安费用为 1800 元,单位人工费用为 396 元,占比约 22%。单平建安费用 vs 单平人工费用:从单平造价来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安成本较传统建筑高 253 元,而人工费用低 94 元;装配式钢结构建安成本较传统建筑高 560 元,而人工费用低 203 元。考虑政府对装配式建筑的资金奖补、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因素以及装配式建筑的规模效应,我们认为,当传统建筑人工费用比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出 220 元,比装配式钢结构高出 500 元时,其单位整体建安费用可基本持平。农民工收入涨幅设定:根据 2013 年至今农民工月收入的平均年增速 7.78%。假设

21、未来农民工收入涨幅可能为 6%、8%、10%。测算结果:当农民工收入涨幅分别为 6%、8%、10%时,传统建筑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单平人力成本差距将分别在 2036、2032、2030 年达到 225 元左右,与装配式钢结构的单平人力成本差距将分别在 2037、2033、2031 达到 500 元左右。因此,我们认为 8-15 年内,从人工费用角度,传统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建安费用可基本持平。高可回收率降低材料成本,增量成本待行业规范后下降 当前装配式建筑材料成本高于传统建筑,但装配式建筑材料可回收率更高,长远来看更具优势。根据住建部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装配式建筑的建安费用包括了人工费、材

22、料费、机械费、组织措施费、企业管理费、规费、利润和税金。其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单位材料费 1481 元,占比 72%,装配式钢结构的单位材料费 1700 元,占比72%。传统建筑中,单位材料费 1089 元,占比 60%。然而,装配式建筑主体钢结构及配套材料可回收再利用,材料平均回收利用率比传统建筑高出了约 33%,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以装配式钢结构为例,假设传统建筑回收利用率为 R,那么装配式钢结构回收利率用率为 R+33%,除去可回收部分,传统建筑实际每平材料费为 1089(1-R),装配式钢结构实际每平材料费为 1700(1-(R+33%),约等于 1139(1-R),可基本与传统建筑

23、每平材料费持平。规范标准逐渐统一,增量成本有望进一步减少。装配式的增量成本指为建设某一项目运用装配式建筑较传统建筑所需的额外成本投入。对比分析装配式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各个阶段,主要在设计阶段、预制构件生产和运输阶段、预制构件安装阶段产生增量成本。因此,我们认为,不论是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还是增量成本,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成本差距会逐步达到平衡。并且装配式建筑目前还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政策驱动和市场引领下,产业配套渐渐完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行业规模逐渐形成,边际成本会逐步递减,各项成本都还存在着较大的下降空间。重点公司分析 华阳国际 近 30 年潜心耕耘,建筑全产业链设计科技龙头。华阳国际创始于

24、1993 年,早期主营居住建筑设计,客户多为中小地产商,市场集中在深圳及周边地区;2003-2006 年逐步合作大中型地产商,业务由住宅向公共建筑、城市综合体等业态开拓,自 2004 年携手万科共同规划东莞松山湖万科产业化研究基地等项目后,公司开启了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的研究与布局;2008 年启动 BIM 专项研究,并于 2014 年成立 BIM 研究院,带头开展国内建筑业的技术革新;2015-2016 年通过完成对华阳造价 37%股权的收购与对施工企业华泰盛的全资收购,增强了公司于造价、施工领域的优势,丰富其产业链布局。公司于 2015 年完成股份制改革,2016 年 4 月于新三板上市,2

25、017 年 7 月引资退市,2019 年 2 月13 日完成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经过近 30 年潜心耕耘,华阳国际已发展成一家拥有设计技术先发优势,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设计科技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建筑设计、建筑科技及其延伸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公司业务范围已覆盖建筑设计与咨询、建筑科技、工程造价咨询、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PC 构件生产等产业链延伸业务;产品类型包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商业综合体等多种业态。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8.8 亿元,其中,设计业务营收 15.4 亿元,占总营收比约 54%,毛利占比达 81%;工程总承包营收 10.9 亿元,占总营收比约 38%。以设

26、计和研发为龙头,以装配式建筑和 BIM 为核心技术。装配式建筑设计水平业内领先,使命推动公司成为国家建筑工业化的引领者。公司 04 年启动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之路,成为设计行业首家“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并入选国家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企业。截至 2021 年,华阳已累计完成总建筑面积超 2000 万平米的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其中一体化定制产品(“十全十美”系列)的应用面积接近 500 万平米。公司累计获得专利 60 项,其中发明专利 8 项,实用新型专利 47 项,外观设计专利 5 项,并获得软件著作权 59 项;参与编制评价标准 25项,标准设计图集 12 项,省部级、市级和企业级等专项课题研究

27、 8 项。鸿路钢构 专注精品钢构近 20 年,行业龙头地位稳固。公司前身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有限成立于 2002 年,2007 年改制为股份制,2011 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钢结构及相关围护产品生产、销售,近几年逐步固化为以钢结构制造、销售为主,以建材生产、销售和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总承包为辅的总体业务格局。公司于 2006 年、2012年、2014 年先后获批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对外承包工程资质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2005 年建设安徽省第一栋全钢结构高层建筑,承接安徽省第一个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小区。2020 年参与雷神山、小汤山医院钢结构制作与安装。钢结构与装

28、配式建筑业务为公司基本盘。公司钢结构产品主要分为建筑重钢结构、建筑轻钢结构、桥梁钢结构、空间钢结构、设备钢结构、智能车库及装配式建筑 6 种类型。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95亿元,其中,建筑重钢结构营收 79 亿元,占总营收比约 40%;建筑轻钢结构营收 45 亿元,占总营收比约 23%;装配式建筑营收 34 亿元,占总营收比约 17%。装配式建筑潜在的市场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回款有保障、利润相对稳定,成为公司大力发展的新兴业务。公司利用领先技术优势抢占市场,成为国内第一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承建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安徽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公司

29、现将发展重心放在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及钢结构等绿色建材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与大型总包企业协作推进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业务。2018 年至 2021 年,公司装配式建筑营收占比在逐年增加。精工钢构 精工钢构是国内钢结构行业龙头。公司成立于 1999 年,于 2003 年实现 A 股上市。在全国钢结构行业排名中连续六年蝉联第一。公司主业为钢结构建筑提供设计、采购、制造、施工、运营维护等服务,制造产品体系包括钢结构构件和装配式建筑产品,在深耕原有钢构主业同时,积极发展信息化产业寻找新利润增长点,并向 EPC 工程总承包商转型获取更高盈利空间。已获得一项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五项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为业内

30、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最多的公司,也是业内唯一一家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的公司。EPC 转型持续推进,重大项目陆续实施落地。公司 EPC 及装配式业务持续推进。1)装配式建筑技术加盟业务继续在全国各省、市、区开展。2021 年,公司新签装配式建筑技术加盟业务 5 项,累计合同金额2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00%。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已在国内东北、华东、华北等六大区域累计发展了 13 家加盟合作伙伴,为公司的钢结构建筑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打下扎实的基础。2)2021 年,公司共新签 EPC 合同 43 项,实现营业收入 41.68 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 27.89%。

31、EPC 的工作重点是确保一批重大项目取得阶段性施工进展:绍兴国际会展中心一期 B 区工程 EPC 项目顺利竣工已投入使用,该项目通过“绿色建筑三星级”评定,并荣获国家钢结构金奖;杭州亚运会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项目,肩负着承办 2022 年第 19 届杭州亚运会棒垒球比赛的重任,也是全国首个装配率超 50%的大型公建项目,总体施工进度已进入尾声;绍兴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荣获“绍兴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优良工地”称号;此外,绍兴市妇幼保健院(绍兴市儿童医院)建设项目通过主体验收,新绍兴市体校建设项目工程进入后半段,绍兴市公用事业集团镜湖总部工程、丽水市水阁卫生院迁建工程、省六安技师学院综合型产教融合市级示范实训基地(第二校区)项目等项目均持续稳步推进并陆续迎来阶段性节点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