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7516155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篇一 一、说教材: 小车、弹簧片、细线;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磁铁、弹簧秤等 二、说教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 2、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促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会物理定律的简捷,准确,严密 3、渗透物理学史 4、引申,重视人际交往 三、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

2、的理解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 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

3、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

4、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结论: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

5、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提问:学生举例说明。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前面学习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六、课堂训练 提问: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答: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

6、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七、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同值,同性,同变化;异物,反向,又共线。 4、平衡力性质不一定相同,作用于同一个物体。 八、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在力学分析中起到一个转换研究对象的作用,即通过求反作用力来得到作用力。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节教材总体设计思路:由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探究,再到

7、对相互作用力的性质的深入探究,最后再引导学生理解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刻认识。 基于这一点,本节课采用引导式的分层探究教学。即通过实验、演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最后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层探索。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由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出结论和规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一种对科学知识探究的良好习惯。从教学手段上看是传统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组合。本节课设计的大量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重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然后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动员学生的

8、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小车、弹簧片、细线;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磁铁、弹簧秤等 二、说教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 2、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促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会物理定律的简捷,准确,严密 3、渗透物理学史 4、引申,重视人际交往 三、教学重

9、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 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

10、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

11、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结论: 2、牛顿第三

12、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提问:学生举例说明。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前面学习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六、课堂训练 提问: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答: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

13、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七、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同值,同性,同变化;异物,反向,又共线。 4、平衡力性质不一定相同,作用于同一个物体。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三 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更具有智力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14、。 教学对象 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为高一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 学生的接受能力 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较强。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情况 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功能及新课标的要求,并联系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

15、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确定的重、难疑点如下: 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为此我打算采取以下解决方法 1、改演示为学生实验,让他们从实验中归纳出规律 2、例题练习,突出重点,突

16、破难点并释疑 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本质就是活动的原则,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采用的教法为实验法、探索法。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把教学引导到心理层面。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索,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从而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快乐。 二、学法指导 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节课主要教会学生“三会”:会观察、会实验探索、会分析总结规律。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我对师生间的互动是这样设计的。 三、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设问提出研究问题,

17、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3、应用讨论,练习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巩固练习。 教学程序 为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氛围中学习,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程序,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程序设计 逆向质疑,诱发探索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实验探索,寻找规律 分析归纳,总结规律 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四 本课程选用的是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物理课程教学要求编写的规划教材,该教材兼顾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内容,真正达到了必须为、够用为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较强,有循序渐进浅显易懂的特点,是学生和教师可用之

18、书。 一、学生方面 教学对象是初中毕业的中差生,学习基础、课堂纪律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标不明,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针对这帮学生教师必须有和蔼耐心的教学态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三、教学难点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应用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二平衡力的区别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边教边实验、引导、讨论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提高学习兴趣。每两个学生发两个相同的弹簧秤,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做实验,一起分析实验结果,推理总结实验结论。 五、教学过程 1、 复习牛顿第一和第二运动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研究物体惯性问题,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研究物体加速度问题)

19、;2、 引入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物体间相互作用问题用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来研究);3、 以实例引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人提水桶时,人对水桶有作用力,使水桶提起来了;同时水桶也对人有反作用力,使人感觉累);4、 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实验,把两个弹簧挂起来对拉,观察读数、讨论分析结果,推理总结结论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5、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必须讲清和强调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实验验证和理论论证,它们的关系是: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

20、条直线上。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产生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成对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5)、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而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 (6)、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例如:用板擦擦黑板时,板擦给黑板一个作用力,黑板给板擦一个反作用力(可任意命名)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板擦给黑板的作用力产生于板擦,作用于黑板,而黑板给板擦的反作用产生于黑板,作用于板擦;板擦给黑板的作用力把黑板上的字迹擦掉了,而黑板对板擦的反作用力使板擦磨损而变形,它们各有各的作用效果是无法抵消

21、的;它们性质相同都是摩擦力。 (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二平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平衡力从现象上看,它们似乎相同,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论和实验均以证明它们的区别是: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而二平衡力则是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产生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而二力平衡则产生于,与其相互作用的另外两个物体。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效果不能相互抵消,也不能彼此平衡;而二力平衡的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彼此平衡。 (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是相同性质的力,而二平衡力则不一定是相

22、同性质的力。 (5)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一个力消失或变化,另一个力也就同时消失或变化,而二平衡力则其中一个力消失或变化,并不影响其另一个力的存在。只是物体的平衡被破坏了。 例如,悬挂在天花板上电灯,受到电线对它的拉力T,同时它对电线有反作用力 T,它们分别作用在电灯和电线上;它们分别产生与于电线和电灯;它们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电线对电灯作用力T,使电灯被吊起来,而电灯对电线的反作用力T,使电线形变(拉长);它们的作用力T和反作用力T都是弹性力;电线吊起电灯,这两个力同时出现,一旦电线断了,这两个力就同时消失。那么电灯受到电线对它拉力T和地球给它的重力G这对平衡力,都同时作用在灯上

23、;拉力T产生于电线,重力生于地球;它们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电灯保持静止状态;它们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力,拉力T是弹力,重力G是引力;它们是成对出现,拉力T大小变化,重力G不变,当电线断了拉力T为零(即消失),而重力仍不变,但电灯不能保持静止状态,而是向地面落去。 (三)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牛顿第三定律反映了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实际和理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中也常常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正确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必须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把一个力的平衡力误认为是该力的反作用力。例如,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桌面给它的支持力是物体重力的平衡力而不是重力的反作用力

24、。重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吸引地球的力,支持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2)压力不是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压力是垂直作用在支持物表面上的作用力。有时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或重力的一部分。有时压力的大小与重量毫无关系。例如: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刚好等于木箱的重力。( )停放在斜坡上的汽车对斜坡的压力只是汽车重力在垂直于斜坡方向上的一部分。手向墙上按图钉时,手对图钉的压力,图钉对墙的压力都等于手对图钉的作用力,跟重力毫无关系。故压力不是重力。 (3)当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虽然只有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但也不能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25、相等产生怀疑。相互作用力即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是不容质疑的。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有时只有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说明:一是,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较大,运动状态不易改变,所以它就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而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它在力的作用下,就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例如,熟透了的果子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向下落入地球。而地球由于质量很大,虽在果子引力作用下但运动状态仍保持不变,所以地球岿然不动。二是,由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所受到外力的合力所决定。当其中一个物体所受的动力和阻力的合力为零时,它就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而另一个物体所受的合力大于零(F0)时,

26、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六、课堂小结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二平衡力的比较相同点和不相同点七、作业 1、思考拔河时决定胜负的因素是他们拉力的大小吗? 2、P42 T3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篇五 (一)说课题目: 高中物理必修I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5节 牛顿第三定律 (二)课时分配: “牛顿第三定律”是必修1力学模块部分二级主题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属于一节规律探究课。根据学习任务及教学实际,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本节内容。 (三)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属于“理解”知识层次。 牛顿第三定律是在学完牛顿第一

27、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学习的。而对第三定律所揭示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它与第一、第二定律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二定律揭示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三定律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上揭示了两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在生产与生活中使物体运动获得动力的源泉。牛顿第三定律比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更广泛,它不仅在惯性参考系中成立,非惯性系下也能够使用;在宏观领域内能够使用,在微观领域内也能够使用。只是该定律在建立的过程中,牛顿是在绝对时空观下,力的超距作用不需要任何介质传递时得出的。在十九世纪物理学建立了场的理论后,人们才发现电磁相互作用中力的推迟作用效果,至此认识到相互作用在高速下牛顿第三定律有局限性。但对学

28、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第三定律的适应范围更广泛就可以了,至于高速运动条件下的力的推迟效应,学生知道就可以。 2。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重点应该放在,体会力作用的相互性,从相互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同生同灭同变化,无先后主次之分)、同种作用性质、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决定作用效果来认识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如何认识牛顿第三定律中所描述的力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总是”特征,体会“运动状态”、作用物体间“物质状态”的不影响性,应是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对力的作用的是相互的,学生在初中力的概念学习中就已经形成了初步正确的。认识,而对作用力和反

29、作用力的界定不很清楚,同时生活中常常出现对力的认识存在所谓的“主动力”和“被动力”。只是学生认为定义“作用力”、“反作用力”不能随意,应该将“主动力”叫作用力,“被动力”叫做反作用力。基于这种认识,教学设计中设计了“拔河比赛”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中不存在“主动力和被动力”之说。并在比赛中改变比赛条件,使学生认识相互作用力并不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力的作用效果),对牛顿第三定律静态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得出;但对动态条件下,特别是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条件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仍然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对气态和液态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还成立吗?学生是不能确

30、定的,设计学生实验来验证显然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过程采用数据传感器用计算机显示动态下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对液体、气体中的牛顿第三定律采用演示实验使学生体会这种作用。 2、教法及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对比方法;观察实例分析法; 3、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互助; (五)说教学过程 包括体例设计、策略、内容及时间分配等,突出教学特色。 1。本节教学结构: 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探寻其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应用; 2。教学策略: 引入:为什么要学?(3分钟) 拔河比赛实验(5分钟):认识里没有主动与被动、相互作用力不决定作用效果; 规律探究(20分钟):自主探究,等大反向;引导探究总是吗?

31、规律辨析与应用(10分钟):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请你来当法官;视频1、2动力的获得; (六)说教学总结 知识:学科内容“总是”指什么? 情感升华:学识、做人、科学。 (七)说板书 一版三分,突出中心; (八)说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精巧引入;(2)拔河比赛设计,意义深刻;(3)自主探究学生主体;(4)演示实验知识拓展;(5)应用辨析:课堂延伸;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课堂教学前松后紧,个别教学设计体现不足。 3、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共同学习者的角度,尊重学生,学习氛围民主,互动; 4、对学生课堂反馈的反思 (1)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规律总结需要勇气和胆量

32、; (2)我们不仅学到知识,更体味到科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从实际生活中的拍手这一物理现象出发,从大量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出发,重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前面有关章节中已学了不少,所以这节课以多提问、多讨论、多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唤起学生的记忆,用恰到好处的问题去纠正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同时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缺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独立自主解释许多物理现象及知识。但在分析,如:“马拉车的过程中,马与车之间拉力谁大谁小?在拉力一样大时

33、,为什么车还能向前运动”等一系列问题时,部分学生还不能分清物体间之间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的区别,虽然这一部分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但是部分学生基本功太差,又对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产生了混淆,在课上做题和训练时体现出来了。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这两个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而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相互作用物体之间力的关系。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常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其部分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

34、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在一定范围内,它与物体系的动量守恒定律也是密切相联系的。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部分学生学完牛顿第三定律后,仍然处在记忆的层次。当实际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忽视牛顿第三定律。因此我确定本节的的难点为对定律中“总是”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但对其认识又是片面的,也学习过二力平衡;并且在课本的第三章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个具体的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35、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对的; (2)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值、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质”的关系; (3)掌握牛顿第三定律,能用定律分析说明相关具体实例; (4)通过运用定律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设计实验,经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并且尝试运用所学定律解释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领略到物理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与同学讨论、合作中,表达自己见解的同时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法和学法 演示实验法、讲授教学法、

36、练习法、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一个小磁铁掉进装满水的塑料盆里,用什么办法可以不碰到水而把小磁铁捞起来?学生积极思考,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学生举出相互作用的例子。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提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可能具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勤于猜想,善于猜想。 2、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性关系。演示三个实验:皮鞋刷与皮鞋刷摩擦、磁铁与铁块相互吸引、带同种电荷的小球相互排斥。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

37、物体上,是性质相同的一对力。接着学生设计实验,得出“两个力的作用线始终在同一直线上”的结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设计实验,学生是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3、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学生分组,操作弹簧测力计互拉实验。学生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的结论;接着参照课本演示力传感器实验;再设疑问:如果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固体,一个是液体,它们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会相等吗?演示浮力和浮力的反作用力实验。最后引入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设计意图:弹簧互拉实验是学生必做实验;力传感器又能显示任意时刻两力大小关系;浮力与浮力反作用力的实验把学生易忽视的力展示出来,给学生留下深

38、刻印象。加深学生对定律中“总是”的理解。 4、例题分析,讲练结合。 (1)人在行走过程中,人与地球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哪几对?人受到的力是这些力中的哪几个?地球受到的力又是哪几个? (2)一个铁环静止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测力计示数是4N,求铁环所受的重力;写出求解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应用知识。 5、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a、小风扇变轻实验。在电风扇不工作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当电风扇工作时,观察示数有何变化。并解释这一现象。 思考:1、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一实验,还会出现上述现象吗?为什么? 2、直升飞机升空的原理。 b、小童车“吹飞”粉笔灰实验。将小童车驱动轮架空,使后轮漫漫接触铺有

39、粉笔灰平台上,在后轮接触粉笔灰的瞬间,粉笔灰向后飞出。 思考:1、如果小童车接触的是地面,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 2、汽车前进原理。 设计意图:实验简单易做,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小结与作业 以问答的形式来完成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哪些性质? 2、正确表述牛顿第三定律。解决新课引入时遗留的问题。 作业:课本中“问题与练习”的第4题。 六、板书设计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0、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等值、反向、共线、异物、同时、同性质。 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数学表达式: 七、设计自我评价 本节课的三个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五个实验,通过这五个实验,来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积极探索,进而达到知识的建构。为了直观展示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我再设计了两个实验。整个设计中实验较多却不重复,且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七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

41、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 二、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正确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教学过程 从力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那么两物体相互作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我们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所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使玩具汽车的后轮(驱动轮)上紧发条,使它做逆时针转动,然后抓住汽车顶部,把它按在垫着试管的薄木板上。在起点处,转动的后轮给木板向右的作用力f,于是木板向右运动,这时木板对后轮有没有作用力?再把汽车拿起,使木板制动,然后使后轮再转动,把玩具

42、汽车放在木板上,可以看到木板向右运动的同时,玩具汽车向在运动,说明后轮对木板施加向右的作用力的同时,木板对后轮施加向左的反作用力。这两个均为摩擦力,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1、 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

43、(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 1、 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 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F=-F(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时间相同,力的性质相同,总是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等性质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必须具有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可肯

44、定其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 (2)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这两个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即;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例如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大物体与小物体间,还是任何形状的物位之间其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例如静止的物体之间,运动的物体之间或静止物体与静止的物体之间,其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产生和消失是同时的。因为两者中若有一个产生和消失,则另一个必须同时产生或消失。否则其间的相等关系就不成立了。可见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产生有先后的说法是不对的。 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虽有相似之处

45、(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作用物体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只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力的性质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是同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以是性质不同的一对力。 力的作用时间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一对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另一个可以存在 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效果可以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不存在平衡问题。而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外同处于平衡状态。 可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异体(相互作用的两物体)、共线(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等值(大小相等)、反向(方向相反)、同性(性质相同)、同存(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平衡力是同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共线、等值、反向。 【例1】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A. 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B. 大人拉小孩的力不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