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75145371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77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5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备课人:王小婧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二、教学目标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4

2、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千米=1000 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 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 吨=1000 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 分=60 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3、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主要教学措施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

4、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四、教学进度表1、乘除法-7课时2、观察物体-2课时3、千克、克、吨-5 课时4、乘法-8课时5、周长-6课时6、除法-6课时7、年、月、日-6课时8、可能性-3课时9、总复习-5 课时五、全册知识树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实践活动第一单元:乘除法第三单元:千克、克、吨第 四 单元:乘法第 六 单元:除法第七单元:年、月、日第 八 单元:可能性第五单元:周长

5、第 二 单元:观察物体搭 配 中 的 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二)时间与数学(一)单元备课第一单元:乘除法总课时7 单元目标及重难点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汇总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和一位数整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4、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重点:整十、整

6、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 以内)的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口算。一、乘除法小树有多少棵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

7、什么呢?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 3=4、讨论算法 20+20+20=602 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1、每箱草莓 40 个,8 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2708 306 600 9 460 207 3800 90 5 8 50 700 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 根,小象每天吃60 根。大象每天要吃 90 根。3 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 天吃吗?1 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四、小结:在这节课中

8、,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板书设计:小树有多少棵有 3 捆树苗,每捆 20 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203=60 棵答:一共有小树 60 棵。需要多少钱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难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星期天,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认真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

9、说给同桌听一听。生: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引出:买 3 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3=(2)全班交流算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解决问题:买3 个球需要多少钱?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1、13370524 2163 31 3342244135 2、出示饼干图一共有多少块饼干?每个小朋友 15 块,分给 6 个小朋友,够分吗?出示小明和小玲买的胶卷

10、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谁买的胶卷更便宜?(学生尝试解决,集体订正。)四、全课小结,完成作业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完成课本第页的第题。板书设计需要多少钱一个泳圈 12 元,买 3 个泳圈需要多少钱?123=36 元12+12+12=36 30+6=36 103=30 23=6 共 36 元。答:需要 36 元。参观科技馆教学目标新课标第一网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11、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0 2 3 30 6 学校组织“学科学爱科学活动”三()班共有人乘辆大轿车去参观科技馆,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与同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学生列出“60 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对比选择,适时引导三、学习应用,拓展迁移1、6032005240 8120 4 560 7900 31806270 9 2、一包糖共 80 块,平均分给 2 人,每人分到几块?分给个人呢?分给个人呢?3、这本书共 170 页,我已经看

12、了 90 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剩下的书,要在4 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玩游戏“夺红旗”板书设计参观科技馆60 人坐 2 辆大客车去参观科技馆,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602=30 人230=60 60 2=30 6 2=3 602=30 答:平均每辆车坐30 人。植 树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

13、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植树”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解决“每组 3 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学生列出“36 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比较、选择。二、巩固新知,拓展应用1、46 2844630 9963 6631005720 8482 2、一双鞋子的价钱是元,一双手套的价钱是元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钱?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三、全课总结,完成作业今天我们学了什

14、么知识?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设计ww w.x kb1.co m植树36 人参加植树活动,每组3 人,可以分多少组?363=12 组12 3=36 363=12 303=10 63=2 10+2=12 答:可以分 12 组。二观察物体搭一搭教学目标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重点: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

15、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用具:小正方体、小黑板、幻灯。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这里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1、教师通过幻灯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3、学生同桌间游戏。4、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

16、图形。1、用正方体学具示范书中第二个搭建活动,即先搭好一个立体图形,再通过提问搭出同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讲解。2让学生分组进行搭建,并提示:看哪组同学能通过尽量少的问题快速搭出正确的图形。3引导学生如何在搭建过程中学会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4在刚刚的搭建过程中,同学们是怎样进行提问的?都提了哪些问题?在听清回答之后又是怎样根据回答来搭建立体图形的呢?请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5讲解如何用上 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6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描述方法,再练几次搭建活动,可以试着搭建出不同的立体图形。三、学习应用,拓展延伸1课本第 16 页第一题。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

17、面画“”,上面画“”,右面画“”)2课本第 16 页第二题。四、全课总结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板书设计搭一搭一用正方体搭建立体图形。二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三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第三单元千克克吨【教学要求】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单位间的换算。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3、结合生

18、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难点】:1、建立 1 克、1 千克,1 吨的质量概念;掌握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2、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推算,初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引导学生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和换算的思考方法。【课时划分】共 3 课时1、千克、克、吨2 课时2、搭配中的学问1 课时1、千克、克、吨第一课时: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第 1819 页例题,第 20 页“练一练“第 1、2 题,”“实践活动”和“想一想”。【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

19、质量观念。2、掌握“1 千克 1000 克”并能地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教学重、难点】1、建立 1 千克、1 克的概念;估算出一些物品有多重。2、建立 1 千克、1 克的概念。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初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教具准备】1、电脑课件,体重称,若干袋绿豆(每袋200 克),若干台天平。(按小组定袋数和台数)。2、每个学生准备两袋盐,一些硬币,纽扣,一个弹簧秤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游戏导入。(学生台前做“背一背”游戏)2、实践体验。(让学生掂一掂桌上的物体,感受轻重并互相说一说。)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1、认识秤。提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可以

20、怎么办?(指名答)让学生说一说看到哪些秤,(老师粗机出示各种秤的实物和图片)。(也可电脑显示),如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用的台秤和天平。2、认识千克(1)称一称(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 千克)。(2)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 千克有多重)(3)估一估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袋装苹果,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说说1 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4)猜一猜。出示 1 千克棉花和 1 千克铁。让学生猜出哪个重?然后称一称验证。学生再次感知 1 千克。并知道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5)拎一拎 2 千克一袋的米,感受2 千克的质量。小结: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

21、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教师指出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1、认识克。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参照认识千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称,找、掂、说等活动感受建立克的质量观念。教师可以用天平帮助学生称,主要让学生感受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如:一枝铅笔约 10 克,1 个鸡蛋约 50 克。2、单位换算:(1)理解 1 千克=1000 克。提问:千克与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1000 克=1 千克(2)教师指出:国际上通用字母Kg 表示千克,g 表示克。三、巩固练习。四、小结。说一说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吨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第 21 页例题和“练

22、一练”第1 3 题及“数学故事”。【教学目标】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2、掌握 1 吨=1000 千克并能进行简单单位间的换算。【教学重、难点】1、“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 吨=1000 千克。2、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一、复习。1、我们学过计量物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 克,1 千克。3、8 千克=()克4000g=()Kg 200 克=()千克3Kg=()g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课件出示 1 头大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然后引出质量单位“吨”。大象说:“你

23、知道我有多重吗?”板书:吨的认识三、探索新知(1)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 吨呢?(出示课件或图片)出示 1 头水牛 350Kg 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看推算3 头水牛的质量。350 3=1050Kg 3 头水牛大约重 1 吨。出示一桶油 100Kg 的情境,让学生推算10 桶油的质量。(方法同上)。出示我们每人大约重25 千克的情境,让学生推算40 人的体重。(2)合作探究课件出示:一箱苹果质量是10 千克;一付哑玲质量是5 千克,一袋大米质量是 100 千克,1 头牛的质量是 350 千克。小组讨论:()个()的质量是 1 吨。学生回答:100 箱苹果是 1 吨;200 付哑玲是 1 吨;10 袋大

24、米是一吨;3 头水牛是 1 吨;(1)千克、克和吨之间有什么关系?(2)探索进率:(小组把合作把学过的质量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吨、千克、克(从大到小)克、千克、吨(从小到大)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板书:1 吨=1000 千克(指名回答)同时指出“吨”可用字母“t”表示,所以 1t=1000Kg(板书)(1)练习。4 吨=()千克6000 千克=()t 8000Kg=()t(3)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作计量单位?请学生举例说明。出示课本第21 页说一说情境图。(第一幅图和意思是:一座桥最多能承受 5 吨的质量。)四、巩固练习。(学生完成第 22 页“练一练”的第1、2、3 题)。五、布置作业。六、小结

25、。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内容】搭配中的学问题“配菜”课本第 26 页“配菜”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搭配活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我创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2、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渗透排列、组合数学思想。【教学重、难点】1、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2、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3、通过让学生借助“学具”,“画搭配的路线图”、画表格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教具准备】1、电脑课件(搭配中的学问“有关情境图片”)2、用几张硬纸片分别写上排骨、鱼、豆腐、油菜等词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6、。1、引入课题。提问:从情境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认识平时吃的菜中哪些属于浑菜?(鸡、鸭、鱼、肉等。)哪些属于素菜?(白菜、冬瓜、丝瓜、青菜等)2、控索方法:(1)获取信息引导学生发现星期三菜谱中荤菜有两种:排骨、鱼、素菜两种:豆腐、油菜。(2)提出问题要满足“一荤一素”,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3)小组讨论,展示不同的配菜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搭配方法。有四种不同配法:牛排配豆腐、牛排配油菜、鱼配油菜、鱼配油菜。有四种不同配法:豆腐配牛排、豆腐配鱼、油菜配牛排、油菜配鱼3、指导看书(课本第26 页中的搭配图)。学生知道:画路线搭配法。画表格搭配法。三、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

27、第26 页“星期五的配菜问题。)四、小结:要求学生在搭配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进行,要有序地思考问题,这样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现象。五、布置作业。四乘法第一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教学内容】课本第 28 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29 页”练一练 14 题。【教学目标】1、探索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立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主题。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检阅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2、理解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每间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或课本第 28 页“购物”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

28、300 2=20 5=233=4200=23 3=4 15=242=124=2、引入课题。前面我们学过了口算乘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这节课我们学习(不进位)的乘法。(板书)二、探索新知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第 28 页“购物”情境“图)213 元42 元12 元一个书柜一张桌子一把椅子2、理解图意。(提出: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提出问题:买 4 把椅子需要多少元钱?买两个书柜需要多少元?3、列出算式探索算法。以上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4 的方法,指出这是用竖式计算乘法,这是今后学

29、习笔算乘法的基础,同时掌握用竖式计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如下:12 强调: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号书写4 要适当,先用 4 乘 12 中个位的 2 得 8,积的个位上写 8;再用 4 乘 12 中十位的 1 得 4。积的十位上写 4。(1)买 2 个书柜需要多少钱?(看书自学)三、巩固、应用。让学生完成课本第29 页“练一练“第 14 题。四、小结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48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教学内容】课本第 30 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每31 页”练一练第 1-4题。【教学目标】1、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重、

30、难点】1、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2、理解进位乘法的算理。(哪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教具准备】1、课本第 30 页“去游乐场”的情境挂图。2、每个学生准备小棒4 捆(每捆 10 根)24 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53+7=29+5=2 3+4=68+3=4 7+5=65+8=2、用竖式计算:(板演)23 3 42 2 123 3 二、探索新知1、去游乐场。(1)理解图意(2)提出问题教师提出:16 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操作感知学生列出:164 这个算式后,师指出:现在用 1 根小棒代表 1 个人,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先进行摆 1 捆(每捆 10

31、 根),另摆 6 根,再摆同样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 16 根。提问:每行有多少根小棒?有几行?要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订算。学生发现:要算 4 个 16 根?可先算 4 个 6 根是 24 根。把其中的 20 根捆成 2 捆(每捆 10 根)方在 4 行小棒下面,另外4根放在这两捆小棒的右边,再算4 捆是 4 捆,一共是 6 捆又 4 根,所以 16 4=64。(2)直观演示(3)竖式计算:强调书写格式: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16 号的书写位置要正确。4 4 乘 16 个位上的 6 得 24,向十位上进 2,在积的个位上写 4,4 乘 16 十位上的 1 64 加上进上来的 2,得 6(即

32、60)。3、练习课本第 30 页试一试中的第1、2 题。三、巩固、应用。四、布置作业。五、小结。第三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教学内容】课本第 32 页例题及试一试和练一练14 题。【教学目标】1、掌握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难、重点】1、掌握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2、理解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教具准备】课本第 32 页乘火车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指名回答)48+5=69+7=54+9=64+6=97+8=4 4+9=2、竖式计算(板演)163 156 143 3 二、探索新知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33、(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5 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7 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2)选择问题。1、选择问题 5 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学生出现以下两种算法:生:705=350 生:722 5=10 5 350+10=360 360(2)比较归纳,选择喜欢的算法。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三、巩固应用。完成课本第 33 页练一练 1 4 题。四、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的乘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 34 页例题及试一试第1、2 题。【

34、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的规律。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3、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的规律。2、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的乘法的算理。【教具准备】5 个盘子、115 个苹果【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指名口答)143=422=25+0=0+28=32-0=28-28=17 5=21 5=2、竖式计算(指名板演)113 314 224 346 3 5 3 2 二、探索新知1、05=?(情境引入)。教师摆出 5 个盘子。每盘放3 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几个?要求一共有几个

35、苹果?用加法怎么算?用乘法怎么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3+3+3+3=15 3 5=15 35 表示几个向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个盘中拿去1 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要求5 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或乘法怎么算?板书:2+2+2+2+2=10 2 5=10 25 表赤,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个盘中拿出1 个苹果,问:现在每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要求5 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或乘法怎样列式?学生答后,教师板书:1+1+1+1+1=5 1 5=5 15 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 个苹果,问现在每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0 个或 1 个也没

36、有)要求 5 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或乘法怎样列式?(2)列式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0+0+0+0+0与 0 5 两个算式,提问5 个 0相加得多少?(即 0+0+0+0+0=0)0 5 表示什么意思?(5 个零相加是什么?)应等于几?(等于0)(3)推理归纳根据 05=0,想一想:06 07 08 学生回答后,完成课本第34 页,算一算 3 道小题,然后让学生回答口算结果。提问: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0 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3)小结,深化。引导学生认识:0 乘以几和几乘以0 都是 0,0 乘 0 也得 0,所以 0乘任何数都江堰市得0。1、指导学生

37、完成课本第34 页试一试第 1、2 题。三、巩固练习。1、竖式补充题,计算。240 3 1504 320 4 105 8 603 2 3305 807 9 505 4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406 5 350 6 520 8 5554 四、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连乘【教学内容】课本第 36 页例题及试一试第1、2 页。【教学目标】1、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2、培养学生的估算过程,探索连乘式题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二、探索新知课件出示课本第36 页,“买矿泉水“教学情境图,及数学问题,运

38、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 箱矿泉水,共花了多少钱?1、理解图意。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大约花了多少钱?“2、引导估算(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2)展示估算方法多样化,全班交流。以下几种方法:生:把 24 瓶看成 25 瓶,2523=150元,所以 150 元够花了。生:把 24 瓶看成 20 瓶,2032=120 元,所以要比 120 元多。生:一箱矿泉水大约70 元,两箱矿泉水大约140 元。生:一箱矿泉水超过60 元,两箱矿泉水超过100 元,但不到200元。(1)引导精算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学生独阐思考)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验法方法多样

39、化。出现以下几种解法:生:243=72 元72 2=144元生:242=48 元48 3=144元生:2432 生:3(2 24)生:3(24 2)=72 2=3 48=3 48=144(元)=144(元)=144(元)三、巩固练习学生完成讲本第 36 页试一试第 1、2 题。四、小结。五、布置作业。五 周长游园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3、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4、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教学重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

40、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

41、的周长吗?试试看。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我们班有六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六个图形,每个组可以拿几个?但老师想请每个小组算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教学反思:花 边 有 多 长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42、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级要开班会,让我们来一起布置班级吧!现在我们先来布置黑板,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出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二、探索新知: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2、学生独立解决“花边至少有多少分米?”3、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4、汇报各自的算法:(1)我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3

43、4+12+34+12=92(分米)(2)我把 2 个长和 2 个宽加起来。34 2+12 2=92(分米)(3)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34+12)2=92(分米)三、拓展应用1、做一做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2、讨论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四、小结: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用计算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那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课后反思:地 砖 的 周 长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27cm 15cm 44m 22m 2、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采用身边的实

44、物来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4、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教学难点: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一些精美的图案,如:装饰图案,装饰后的地板等。2、在这些图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正方形吗?3、我们教室的地面就是由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地砖的周长。提示课题:地砖的周长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测量地砖的边长。教室里有很多的地砖,我们可以随便选取一块。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长,怎样才能算出来呢?必须先测量它的边长。要测量几条边呢?请

45、你用测量工具测量出你需要的数据。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注意如果学生手中的尺子不够长,可以多测量几次。2、计算地砖的周长。我们已经测量出我们需要的数据。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方法 1: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0+60+60+60=240(厘米)方法 2:用边长乘以 4。方法 3:先把两条边长加起来,再乘以2。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独立完成教材第48 页做一做。要求独立完成,再与同伴交流方法。2、讨论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有几种?哪一种最简单?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吗?3、用你刚才选择的最简单方法完成教材第48 页做一做。第

46、 2 题求篱笆的长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1、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上你学会的知识?举例说一说。五、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教学反思:交 通 与 数 学教学目标: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教学重点: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

47、交通工具?你们知道吗,在实际生活中,交通与数学是紧密相连的,在交通问题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二、探索新知:(一)1、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小东从家里走道学校的两幅图片。如可以问:“这两幅图有什么变化”以发现小东每分走65 米,他从家里到学校用了 10 分。2、学生独立解答第(1)(3)个问题,并组织小组交流。3、第(4)个问题,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法理解题意后再解答。(二)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观察票价表理解题意,知道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是固定不变的,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后组织交流,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三)先让学生独

48、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然后组织交流。其中的第(2)个问题可将计算各条路的长短与观察路的长短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得出最近的路大约有“280+150+190=620(米)”。三、实践应用:请同学们看书 53 页第 4 题,互相交流一下,你知道了哪些路标?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作为课下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调查,搜集。教师做好安全教育。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课后反思:分桃子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

49、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开学初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二、探索新知:(一)1、利用“分桃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出发算式。3、重点解决“有 48 个桃子,平均分给2 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个4、学生独立计算“48 2”。5、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6、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1)10 个10 个10 个10 个每

50、只猴子可以分2 篮零 4 个,一共 24 个。(2)40 2=20,8 2=4,20+4=24。答:每只猴子分24 个。7、解决“有 48 个桃子,平均分给3 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1)、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边实践操作,边思考“把48平均分成 3 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办”这两个问题。(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组织交流。三、拓展应用:1、小猴回家。先估算再计算。36368444486726我 4 天大约吃 60 只害虫。我 5 天大约吃 70 只害虫。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3、用竖式计算。84 4 81 3 90 6 98 7 84 6 96 4 这是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