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75110936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7.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列宁主义形成。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反攻,为了稳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稳定,苏俄(联 )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苏联强大国家的基础,但这种发展模式后来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一、梳理教材主干知识知识梳理(一)列宁主义的形成1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

2、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经济、政治)(2)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阶级)(3)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3意义:列宁主义是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在20世纪俄国和世界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知识梳理(二)十月革命的胜利1过程(1)二月革命后的局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2)革命战略与策略: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

3、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3)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4)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2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1)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3)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

4、要内容。知识梳理(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形势: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2)最重要措施:余粮收集制。(3)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内容: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2)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经济政策:“社会主义

5、工业化”“农业集体化”。(2)作用: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4评价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2)苏联的发展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二、深度分析史料主题一社会主义运动从理想变为现实十月革命析史料实证材料一俄国现代化进程的结构失衡造成的系统性危机,是导致俄国革命的客观前提。第一次革命迫使沙皇政权进行改革

6、,但斯托雷平体制(在不改变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失败造成了危机加剧的形势,从而酝酿了新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既有矛盾,与此有关的一系列事件把俄国引向1917年革命这正是导致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特殊性之所在。摘编自姚海1917年俄国革命的根源探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特殊性的原因。提示原因:俄国现代化结构失衡;资本主义发展并不充分;一战加剧了各种矛盾。材料二4月16日,列宁及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列宁

7、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摘编自全球通史探究根据材料二,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被认为“似乎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为什么“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提示(1)因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刚刚完成;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新政权面临着一战中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在这种内政不统一、外部战争在继续的形势下,列宁的主张看起来是荒谬和不负责任的。(2)半年的时间证明了临时政府不能解决人民渴望的“和

8、平、土地和面包”问题,只有“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才能解决。材料三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摘自列宁选集第三卷探究材料三反映了列宁的革命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提示变化:由主张和平夺取政权到通过革命斗争武装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主要原因:临时政府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对内残酷镇压革命群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许

9、多城市苏维埃的领导权;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材料四俄国革命已经过去100年。从导致沙皇俄国崩溃的二月革命发展到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掌握权力的十月革命,应如何评价这一系列动摇全球的大事件呢?在迎来100周年节点之际,全球掀起了讨论热潮。俄罗斯独立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的舆论调查显示,52%的受访者认为尼古拉二世给俄罗斯带来好影响,而列宁为46%,两人基本不相上下。由于舆论分成两派,俄罗斯政府难以对革命100周年明确表达立场。2017年6月环球时报探究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十月革命是“动摇全球的大事件”?提示理解: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关系格局和

10、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明历史解释十月革命的特点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实现的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理论角度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过程的特殊性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成功的原因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较强,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和巩固的工农联盟,并能够根据形势及时调整策略革命的影响十月革命实现了俄国社会的转型,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开创了两种社会

11、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练经典小题1十月革命前,面对一战,列宁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1915年8月列宁又提出社会主义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也可能取得胜利。这说明()A列宁预见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B列宁认为单独一国也可建立社会主义C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D理论创新推动了俄国革命实践的发展解析:选D材料信息表明,列宁主义推动了俄国革命实践的发展,故选D项。2俄国的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较,其主要的不同点是()A布尔什维克党起了领导作用 B工人阶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C革命性质不同 D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解析:选C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

12、是社会主义性质革命,二者革命性质不同,故C项正确。3十月革命与以往革命的首要不同点是()A新的历史时期开始的标志 B推翻了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C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 D建立全新社会政治制度的革命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是取得最终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D项正确。主题二曲折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在实践析史料实证材料一在当时严峻的经济困境和战争压力面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既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为了克服当时的经济困境和内战威胁的应急措施,也有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教条化理解,即将它作为“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

13、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施路径的考虑。由于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建立贫农委员会等一系列战时共产主义的激进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顽强抵抗,导致农民与城市工人的关系紧张。摘编自刘诚论十月革命后苏俄多党合作实践的终结基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视角探究根据材料一,概述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由,并分析“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顽强抵抗”的原因。提示理由:有利于集中全国物力、财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符合共产主义原则。原因:实行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农民将粮食无偿交付国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

14、物分配制,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整理探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提示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材料三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

15、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探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现快速工业化战略。提示原因: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明历史解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政策特点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与“共产主义”特色,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战胜国内外敌人;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利用商

16、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练经典小题1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A迅速实现工业化B建立国家资本主义C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D恢复国民经济解析:选C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17、为了保障军事斗争的胜利,故C项正确。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本质是()A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刺激生产力 B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系C利用国家力量扩大社会需求 D以高度公有化直接过渡共产主义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该领导人把出售粮食和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的做法予以否定,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内容,强调允许出售粮食,本质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刺激生产力,故A项正确。3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苏联()A重视军工企业 B农轻重

18、发展并举C倡导市场经济 D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的新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项正确。三、广度开拓视野一、学术界关于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的研究观点(一)学者普遍认为失败原因的主观方面是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不成熟和分歧。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直接而来的任务是进行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革命前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并为民主革命作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后来形势发展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俄共(布)的理论准备是不充分的。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俄共(布)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远不成熟,不能适

19、应新经济政策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观点(二)学者高继文认为新经济政策执行几年后不仅克服了最初的社会经济危机,而且立即恢复了苏联经济,这说明它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包括粮食收购危机,是由于背离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造成的,通过政策调整、完善是可以解决的,不能否定它的改革方向。研究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原因要看到国际国内的客观条件外,还应分析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认识水平、党内生活状况等主观因素,以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二、关于斯大林体制形成原因的研究观点(一)斯大林体制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一种倾向而产生了斯大林模式。该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20、下,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观点(二)斯大林体制的产生没有必然性,是斯大林违背了列宁主义,继承和发扬了列宁不正确的、放弃了的或者正在探索的一些东西,加上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产生的。观点(三)不同意斯大林体制的模式是因为“苏联当时面临战争的危险,没有别的选择”的说法,指出:事实上在斯大林同布哈林争论速度问题的19281929年间并不存在战争危险战争危险无非是为高速度、高集中辩解的一种借口而已。用20世纪30年代的战争威胁来解释20世纪20年代放弃新经济政策,这是把史学顺序,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课时双测过关 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如图为某学者所绘的一战期间俄国国内

21、时局示意图,对该图解读全面的是()A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短暂的 B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C俄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D沙皇改革催生俄国民主革命解析:选C据材料中的示意图不难看出,一战期间俄国国内以沙皇为首的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彼此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故选C项。2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上述事件()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解析:选D1917年3月,俄国沙皇

22、退位,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选D项。3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 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项正确。4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

23、“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的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解析:选D由材料“1919年”可知,这是苏俄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苏俄兴起了“背口袋”活动。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2/3是这些人解决的,根本上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D项。5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A十

24、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市场体制的建立 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解析:选B由材料“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可知,国家资本主义和工商业发展很快,只有新经济政策时期才有此现象,故选B项。6瞿秋白曾作为记者于1920年8月访问苏俄,其后他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A改收粮食税 B农业集体化C余粮收集制 D大规模垦荒解析:选A1920年“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5、的余粮收集制,遭到农民的激烈反对,1921年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故选A项。7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农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A加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解析:选B据材料“给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故选B项。8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

26、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 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苏联在落后的东部地区建立重工业,到1940年其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其原因在于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14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正是彼得格勒的工人又一次使危机突然爆发。俄国同所有的交战国一样食品奇缺。由于沙皇政府的无能和贪污腐化,以致不能实行诸如限制最高价格和定量供应等控制措施。

27、最深受食品匮乏之苦的是最贫穷的人。1917年3月8日,食品骚动爆发了。无疑是由于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骚动迅速发展为政治起义,聚集的人群高呼:“打倒沙皇!”城市里的部队拒绝向起义者开枪。几天内,一个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在彼得格勒建立起来了。摘编自美帕尔默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材料二1921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其目的在于把

28、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摘编自世界简史材料三斯大林一再强调,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他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据估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1/3以上。随着工业化的推行,在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工业形成了以加强国家集中计划管理为目的的部门管理体制。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工人武装起义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结果。(4分)(2)根

29、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和发展。(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4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从国内外相关背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原因;结合俄国国内革命实际分析其结果。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可归纳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三中“他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可归纳为用剥夺农民的办法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材料三

30、中“在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工业形成了以加强国家集中计划管理为目的的部门管理体制”,可归纳为实行计划管理体制。答案:(1)原因:俄国参加一战,造成国内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贫困,阶级矛盾激化;沙皇专制统治的腐败。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并立的局面。(2)不同: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资本家租借和租让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发展:借助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3)优先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的办法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实行计划管理体制。B级选考能力提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1917年3月2日,彼得格勒工兵

31、代表苏维埃以“第一号命令”的形式发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全体军人在政治言行上服从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的要求,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只有在不违背苏维埃决议的情况下才准予执行。这反映出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A行使中央政府权力 B属于社会主义政权C已与临时政府决裂 D已经控制俄国军队解析:选A从材料时间“1917年3月2日”可以看出这是俄国二月革命胜利以后的情况。当时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可以发布行政命令对国家事务进行安排,从而可以看出当时的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能够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故A项正确;当时只是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故B项错误;临时政府当时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是并

32、存的,并没有决裂,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兵代表苏维埃在当时没有控制俄国军队,故D项错误。21918年,苏俄大批工人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搞粮食投机的“背口袋的人”,仅该年的6、7月份,苏俄政府就从这些人那里没收了200万普特的面粉。这说明()A国家支持合法的自由贸易 B经济政策不符合时局需要C苏俄政府维护农民的利益 D粮食垄断影响了民众生活解析:选D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掌握粮食分配,实行粮食垄断,工人纷纷去搞粮食投机,说明当时粮食紧缺,影响了民众生活,故D项正确;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政府禁止自由贸易,排除A项;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

33、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打击工人的粮食投机不等于维护农民利益,因为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政府强制征收农民的粮食,排除C项。3苏俄(联)时期一项政策的推行使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它偏重于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置重工业发展于次要地位。该政策对苏俄(联)的影响是()A动摇了公有经济统治地位 B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C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解析:选B材料“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指的是新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

34、以公有制为基础,故A项错误;此时斯大林模式尚未形成,排除C项;D项是斯大林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4“公益捐”是俄国村社为满足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而自主募集的资金。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这一政策()A加强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管控 B开辟了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C扫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 D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踊跃支持解析:选A根据材料“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爆发后,苏联政府采取将村社公益捐收归国有的政策,并借此迫使农民向国家售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政府为解决粮食收购问题,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

35、尽管这一政策遭到广大农民的激烈抵抗,但在国家机器强力干预下,“公益捐”被迫变成地方税,最终导致村社财权丧失,其结果是动摇了村社自治的经济基础,削弱了村社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了村苏维埃的行政管理能力,加强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的管控,故选A项;材料体现苏联实行集体化措施,没有开辟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扫除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排除C项;苏联的做法,打击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14分)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

36、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

3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材料三对斯大林体制,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的提高有巨大作用;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其必要性。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卷、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的相似之处,并指出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中民国日报的评论的不同。(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退却年代”和“剥夺年代”的内涵。(4分)(3)对材料三中关于“斯大林体制”的三种看

38、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民国日报“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大公报“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判断得出都认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第二小问,民国日报此前称俄国革命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第(2)问,从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退却年代”主要是指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内外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中小企业,承认货币和市场的作用,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而“剥夺年代”应该是指斯大林模

39、式中,使农民牺牲了更多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第(3)问,对于材料三中斯大林体制的三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要结合斯大林体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来进行具体的说明。答案:(1)相似之处:都认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不同:此前称俄国革命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主友邦”。(2)“退却年代”: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国内外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中小企业,承认货币和市场的作用,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剥夺年代”:斯大林模式中,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3)赞成观点。理由:这一体制使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赞成观点。理由:这一体制使苏联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赞成观点。理由:苏联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实行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