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7510175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157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15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1.总论11.1项目背景11.1.1项目名称11.1.2承办单位11.1.3项目建设性质和项目法人1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21.2项目概况91.2.1拟建地点91.2.2建设规模与目标91.2.3项目建设条件101.2.4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131.2.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131.3建设的必要性141.3.1该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141.3.2该项目的建设是发展兰州市城乡旅游的需要171.3.3该项目的建设是安宁区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

2、经济的需要201.3.4该项目的建设是落实兰州市委、市政府发展区域经济战略部署的需要241.4研究结论与建议251.4.1研究结论251.4.2建议262.市场分析与预测262.1兰州市城乡统筹现状262.2兰州市城乡一体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342.3兰州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现状352.4国内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392.5国内外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分析和预测452.6仁寿山景区旅游市场分析和预测492.6兰州旅游发展SWOT分析563.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643.1建设规模643.2建设内容654.建设条件654.1建设地址现状654.4.1地点与地理位置654.4.2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3、664.4.3土地利用现状664.2场址建设条件664.2.1地形、地貌、地震情况664.2.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675、建设方案765.1规划设计指导思想765.2项目总体建设方案775.2.1建设目标775.2.2建设原则775.2.3功能定位775.3设计依据785.3.1依据规范标准785.3.2自然条件805.3.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805.4项目建设方案845.4.1农家乐居住区845.4.2温泉会所875.4.3明清街905.4.4养生四合院925.4.5沿街商铺安置房955.4.6桃花源955.4.7仁寿山广场改造955.5景区供水系统965.5.1水源及用水量965.5.

4、2管网布置及水压要求965.5.3管材选用975.5.4工程量975.6景区排污排洪系统975.6.1排水量975.6.2管网布置985.6.3管材选用985.6.4排水方案995.7景区供热1005.7.1供热热源1005.7.2供热外管设计1005.8景区供电系统1015.8.1供电负荷及电源1015.8.2供、配电系统1015.8.3配电线路设计1015.8.4主要设备及材料的选择1015.8.5照明设计1025.8.6供电外线1035.8.7通信工程1035.8.8景区亮化工程1035.8.9景区停车场1045.8.10景区垃圾回收站1045.8.11景区游客安全防护措施1055.8.

5、12景区住户搬迁安置1055.8.13景区三星级公厕1056.环境影响评价1066.1 环境保护标准1066.2主要环境影响1066.2.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076.2.2对声环境的影响1076.2.3对水环境的影响1076.2.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086.3环境保护措施1086.3.1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措施1086.3.2对声环境的保护措施1096.3.3对水环境的保护措施1106.3.4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1116.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127.消防及无障碍设计1127.1消防设计1127.1.1设计依据1127.1.2消防设计1137.2无障碍设计1158.安全卫生与节能、节水和节地1168

6、.1安全卫生1168.1.1设计依据1168.1.3主要防护措施1168.2节能和节水1178.2.1设计依据1188.2.2.设计采用的节能标准1188.2.3节能措施1198.2.4节水措施1208.2.5雨水措施1228.3节地和节土1229.组织机构1239.1设立组织机构的作用1239.2组织机构1239.3人力资源配置1249.3.1配置原则1249.3.2人力资源配置1249.3.3管理制度及措施1259.3.4人员培训计划12510.项目实施进度12610.1建设工期12610.2实施进度安排12610.3项目实施进度表12611.工程招投标12711.1依据的法规12711.

7、2招标范围12711.3项目招标的组织形式12811.4项目采用的招标方式12912.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2912.1工程概况12912.2估算依据12912.3估算说明13012.4资金筹措13013.融资方案13013.1资本金筹措13013.2债务资金筹措13113.3融资方案分析13114.财务评价13114.1编制依据13114.2财务评价基础数据13114.2.1经营用房销售价格13114.2.2销售进度及付款计划13214.2.3税费率13214.3盈利能力分析13314.3清偿能力分析13314.4敏感性分析13315.社会评价13415.1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13415.1.

8、1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134151.2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13515.1.3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竞争力13515.1.4提高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13515.1.5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13515.1.6提供休闲娱乐场所13615.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13615.2.1不同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13615.2.2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13715.2.3地区文化状况对项目的适应程度13815.3社会风险分析13915.4社会评价结论14016.风险分析14016.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14016.1.1管理风险14016.1.2政策风险14116.1.3工程风险1

9、4116.1.4资金风险14116.1.5外部协作条件风险14116.2风险程度分析14216.2.1确定各指标权重14216.2.2确定评分标准14216.2.3确定指标分值14316.3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14316.3.1管理风险的降低14316.3.2政策风险的规避14416.3.3工程风险的规避14416.3.4资金风险的防范14416.3.5外部协作条件风险的防范14517.研究结论与建议14517.1研究结论14517.2建议146附件7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1.总论1.1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1.1.2承办单位安宁区仁寿山旅游风景

10、区管委会1.1.3项目建设性质和项目法人1.项目建设性质新 建2.项目法人邢 磊 安宁区仁寿山旅游风景区管委会 主任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2. 国务院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2003年3月27日)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3年12月31日)、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5.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9日)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

11、版社2009年版7.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的通知8、甘肃省发改委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9、甘肃省旅游局甘肃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思路1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甘肃省旅游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年)11、兰州市发改委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12、兰州市新城区规划(2006年)13、兰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2008年)14、兰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意见(2009年)15、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农业园概念规划(2006年)16、兰州仁寿山文化风景区项目规划方案(2008年)1

12、7、安宁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18、兰州市安宁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旅游服务产业园建设项目立项批复19、兰州市安宁城乡统筹旅游服务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建设单位提供其他资料1.1.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这是由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其一,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其二,我国人口大多数居住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目前尚未达到小康或者刚刚进入小康、收入还不稳定的人口也主要在农村,特别是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很大。其三,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着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四,农村

13、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因此,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也主要在农村。而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看,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科学发展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应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巩固相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

14、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我国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

15、1/3。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改变我国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

16、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和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只有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才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进道路上,只有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才是推进新农

17、村建设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途径。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一是要破除城乡分割旧观念,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理念。要破除把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对立起来的思想,树立城区和郊区都是辖区、市民和农民都是国民的新观念;要跳出就新农村建设抓新农村建设的思维定式,把新农村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谋划,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一环加以重视和支持;要大力倡导和鼓励城市居民树立新型择业观、创业观,以知识、技能、资本、股权、产权等形式积极从事农村生产和管理;要打破城乡规划、投入、建设分割对立的局面,通盘考虑,整合优化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推进经济社会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

18、性转变,实现社会结构由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性跨越。二是要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要遵循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理念,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置于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体系当中,按照产业集中、城镇聚居、用地集约的要求,科学规划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生产力布局、人口布局和要素布局以及产业类别、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布局等内容。要加强以环境、生态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设计,有序进行旧城改造,加快新城建设。要按照“生产现代化、居住集中化、生活城市化”的总体思路,构筑以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推动“三个集中

19、”: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三化”:工业集群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三是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所在。要遵循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理念,坚持既统筹规划市域、县域的产业布局,又突出城乡各自的产业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农业,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大力调整、优化和重组现有城乡分割、关联性不强和结构趋同的产业体系,顺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的要求,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下,因

20、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村一品”,整体推进。对条件相对富裕的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上重点壮大已有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档次,扩大产业规模;对中等富裕村,重点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对中下等村,根据各自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生态种植、林果业或养殖业;对贫困村,以结对帮建和劳务输出为主,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脱贫致富。同时,要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分层推进示范村、达标村和移民搬迁村建设。四是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缔造新农村建设均等平台。要按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一体化的理念,财政建设资金的增量部分

21、要向农村重点倾斜,加大农村交通、饮水、电网、新能源、信息化、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是农村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要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的理念,扩大公共事业在农村的覆盖面,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真正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当前,要集中搞好“四改四化”和“五个一”工程,整合捆绑使用支农资金,加大社会帮建力度,打一场农村基础设施大改善的“漂亮仗”。五是要统筹城乡社会政策,创新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

22、。造成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是横亘于城乡之间的体制壁垒和制度“藩篱”,要按照城乡体制机制协调配套的理念,从制度创新入手,深化改革,推倒体制之墙,拆除制度“藩篱”,着力建立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部门职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机构,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立足我市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实际,加快建立“以煤补农”的长效投入机制,稳定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要全面推进以税费、金融、土地、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努力消除城乡有别的制度分割。大力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对农民进入城镇的户籍

23、限制,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建立城乡统一的一元化的新型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促进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加快建立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使农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根据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的通知,就兰州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通知明确,今后市级财政每年用于农村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度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其中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投入每年不低于5000万元。在未来发展中,兰州将园区和开发区建设作为城乡产业对接平台,推进20个重点小

24、城镇建设,以兰州市区为中心,形成半小时和一小时为生活半径的卫星城和城市群。并实现全市8县区农民在省、市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享受现场直报,实行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到2012年,兰州市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2%,达到5500元以上,比2008年增长57%。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安宁、城关两区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西固、红古两区和三县县城所在区域及七里河前山地区基本实现一体化。到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兰州市区为中心,以半小时和一小时为生活半径的卫星城和城市群基本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高

25、,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比2008年翻一番。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西固、红古、七里河三区整体基本实现一体化,榆中、皋兰、永登三县河谷川台盆地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小城镇体系全面建立。兰州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城市,工作刚刚起步,城乡二元矛盾一直比较突出,任务十分艰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加快新一轮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市将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26、任务,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方略,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各领域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目前,兰州市已基本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70%的村庄建设规划,组织实施了12个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启动农民新居工程10个,完成农民转市民3万人以上。兰州市确定了今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包括安宁区仁寿山下建“明清一条街”建设项目在内的12个示范点和26个

27、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6.98亿元。该项目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建设的。1.2项目概况1.2.1拟建地点 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兰州市安宁区安宁堡,刘沙公路以北,仁寿山南大门左侧。安宁区地处兰州市西北部黄河之滨,位于东经10334至10347,北纬3604至3610之间。东起九州台与城关区接壤,西至虎头崖、大坪山与西固区毗邻,南濒黄河与七里河、西固区隔河相望,北靠群山与皋兰县相接。全区总面积86KM2距市中心5KM拟建物沿仁寿山公园内道路呈“U”型布置,均为3层仿古建筑群,砖木结构。安宁堡街道是安宁区六个涉农街道之一,地处兰州市西部,北靠皋兰、南临黄河,西至咸水沟口,东接兰州植物园。安宁堡街道管辖桃林

28、路1个社区居委会,桃林、河涝坡、东街、西街、南门、黄家滩、东门、红艺8个村民委员会。1.2.2建设规模与目标1.建设目标(1)在兰州市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安宁区被确定为全市两个市级一体化示范县区之一。根据安宁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安宁区确定了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融合,推进全区由人口转移型城乡一体化向结构转换型新型城市化的转变,最终实现全区城市化。到2012年,安宁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40元,实现两位数增长,提前8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从今年开始,安宁区将开始重点探索建立城乡基本统

29、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农民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民生保障与居民共享。为了确保城乡一体化取得实质成效,安宁区将重点实施都市休闲旅游业优化提升工程等8大工程。该项目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实现项目区的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2)仁寿山风景区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文化体验和运动休闲为主要的内容,集“生态、文化、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为一体的规模大、功能全、品质高、环境优、服务好的综合性生态园区,将项目区建设成为兰州的城市旅游的重要基地之一。2.建设规模项目区占地586亩,总建筑面积44480m2,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家乐居住区9450m2,温泉会

30、所3700m2,明清街21000m2,沿街商铺安置房7400m2,养生四合院2930m2,桃花源道路3000m2,桃花源景观绿化108400 m2,仁寿山广场牌坊移位,广场铺装32800m2,停车场20000m2,园林灯、草坪灯、地灯、射灯等32000盏,垃圾回收设施总回收站1处,回收点6处,垃圾收集箱160个,景区警示牌300个,景区三星级公厕(四处)200m2。1.2.3项目建设条件1.区位条件安宁堡街道是安宁区六个涉农街道之一,地处兰州市西部,北靠皋兰、南临黄河,西至咸水沟口,东接兰州植物园。安宁堡是一个具有500年文明史的古堡,古丝绸之路贯穿全境,百年古树随处可见,环境优美、山清水秀,

31、有仁寿山、天斧沙宫等自然景观;安宁堡是全国四大鲜桃原产地之一,种植桃树近6000亩,年产量530万kg,现有桃子品种240个,其中:早熟品种52个,中熟品种92个,晚熟品种63个,通过重点筛选对35个品种进行了推广,如:筑波88号,白凤、京红、雨花露、岗山白、绿化九号等,其中白凤桃以其个大、汁多、味甜而文明省内外。安宁堡土地总面积13.4km2,耕地面积8500亩,总人口9575人,其中4350人从事农林牧业,1100人从事工业,1234人从事第三产业,人均耕地0.73亩。现辖桃林、黄家滩、红艺、南门、河涝坡、东门、东街、西街八个行政村和一个城市社区(桃林路社区)及1个农业事业单位。街道已被纳

32、入“兰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兰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农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土地面积2180亩、生态农业园规划总面积6078亩。辖区内有兰州师范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68117部队等多家单位。刘沙公路和即将修通的北滨河路横贯东西,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极为优越。2.仁寿山景区条件仁寿山公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安宁区刘家堡北部的桃园之中,距市中心15km。公园内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山上亭台楼阁,掩映于绿树红花之间。山坡上塑一长27m的青龙,似腾空跃起,怒目奋爪。山中建有玄武庙、凌云阁、祖师殿、仁寿亭等仿古建筑。仁寿山周围有十里桃海,每逢桃花盛开之际,这里隆重举办桃花会,观者如

33、潮。3.项目区旅游现状条件 都市休闲游,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政府扶贫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成为成熟的旅游产品。安宁堡街道是全国四大鲜桃原产地之一,素有“十里桃乡”的美誉,特别是“白凤桃”有贡桃之称。绿地面积6000多亩,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新城区的“后花园”。其中保留百年以上枣树3万余棵,并拥有人文气息浓厚的仁寿山风景区及气势宏伟的丹霞地貌“天斧沙宫”旅游资源。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近年来,在安宁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引导扶持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34、”为主要内容的都市休闲游得到了快捷的发展。现已建成运营的农家乐有104户,精品园8个,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改造后的明清民俗文化街开发中的明御街以其仿古的特色以及作为旅游景点的定位逐渐显露出巨大的商机村民们开办农家乐,游人在村民家中饮茶赏景,更有可口的农村家常风味餐,真正的绿色食品,别有一番情趣。曾有时人叹曰“我忆农家好,当春果足夸。灯繁三市火,彩散一城花。碧树催歌板,香尘逐锦车。青青芳草路,到处酒帘斜。” 农家乐发展起来后,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农家乐成为农民了解市场的“窗口”,成为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各地游客为农村带

35、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使农民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开办农家乐的农民经常到旅客中间调查市场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有的建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有的则做起农产品深加工的生意。安宁堡利用小番台已造1000亩土地,充分利用万亩桃园和3万余棵百年枣树等优美自然环境,建设了2400m2的植物“寿”字。全国最大72000m2的植物八卦图以及以福寿山为底座高19.5m的寿星像,打造了寻福祈寿的圣地福寿文化园。仁寿山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植被相对茂盛,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条件。应丰富游览内容,增加服务设施,改善园区内道路交通条件提高区内道路交通条件和景观条件,提高园区容量,完善环保设施和必要

36、的管线基础设施,保持其特有的生态旅游氛围,形成有别于周边旅游项目,同时具有森林公园特色的旅游场所和自然环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促进。1.2.4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项目在计算期内销售收入30894万元,可获利润总额5970.33万元,应缴所得税1492.58万元,经营税金及附加为1699.17万元,土地增值税为2306.85万元,合计缴纳税金5498.6万元。项目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为12.49%,财务净现值(i=6%)1164万元,投资回收期为3.48年,投资利润率为25.73%,资本金利润率126.31%,投资利税率49.43%。1.2

37、.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表1.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建设项目名称单位指标一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1农家乐居住区m294502温泉会所m23700 3明清街m2210004.沿街商铺安置房m274005养生四合院m229306桃花源道路m230007桃花源景观绿化m21084008仁寿山广场牌坊移位9广场铺装m23280010停车场m220000 11园林灯、草坪灯、地灯、射灯盏32000 12垃圾回收设施个总回收站1处,回收点6处,垃圾收集箱160个13景区警示牌个300 14景区三星级公厕(共四处)m2200二总投资万元23204.51.工程费用万元8080.282工

38、程基他费用万元13314.53预备费万元1069.744.铺底流动资金万元262.085建设期利息万元477.9三资金来源万元23204.51银行贷款万元18477.92自有资金万元4726.6四主要财务评价指标1项目总收入万元308942项目总成本万元23254.53营业税金及附加万元1699.174利润总额万元5970.335上缴所得税万元1492.586税后利润万元2170.97动态投资回收期年3.488所得税后财务净现值万元11649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2.4910投资利润率%25.7311投资利税率%49.4312资本金利润率%126.3113贷款偿还期年31.3建设的必要性1

39、.3.1该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兰州市目前总人口330万人,地域总面积1.31万km2,农村面积近90%,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兰州市农业生产总值虽然不到全市经济总量的4%,但农村人口将近占全市总人口的40%,农村的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兰州市被确定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因此,兰州经验将对全省其他市州的城乡一体化工作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因此,一定要在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

40、,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市将把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方略,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各领域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城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三个层次推进”概括了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思路,即:主城区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以城带乡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城郊和小城镇实行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

41、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增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村腹地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和对接城市带动的能力。“分三步走”确定了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时间表。第一步到2012年,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体系基本健全,安宁、城关两区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第二步到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西固、红古、七里河三区整体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第三步到2020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农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加快五个一体化”为城乡一体化工作确定了工作重

42、点,为兰州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形成了有力支撑。城乡发展规划布局一体化:运用“中心带动、全域兰州”的规划理念,注重凸现兰州在全省中心带动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编制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兰白都市经济圈”和“兰北新区”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产业和经济发展一体化:突出城市农业的发展方向,继续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和“出城入园”,调整优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加快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大力扶持发展特色旅游业,用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一手抓扶贫开发,集中实施榆中北山等“四大贫困片”扶贫开发,力争2014年稳定解决144个村、2

43、0万人的温饱问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优先规划实施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卫星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农村交通设施和各项民生工程,不断拉近兰州与周边区域的空间距离,用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把工作重点和财力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保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资源均衡配置,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一体化:有针对性地推进各项制度创新,当前重点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财政体制、金融体系、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管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八项制度建设,用健全的制度体制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根据甘肃省政府办

44、公厅下发的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到2012年,兰州市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2%,达到5500元以上,比2008年增长57%。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城乡居民收入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安宁、城关两区整体实现城乡一体化,西固、红古两区和三县县城所在区域及七里河前山地区基本实现一体化。到2014年,提前6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兰州市区为中心,以半小时和一小时为生活半径的卫星城和城市群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比2008年翻一番。榆中、皋兰、永登三县河谷川台盆地以乡镇政府所在

45、地为中心的小城镇体系全面建立。为此,兰州市确定了今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包括安宁区仁寿山下建“明清一条街”建设项目在内的12个示范点和26个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6.98亿元。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1.3.2该项目的建设是发展兰州市城乡旅游的需要世界旅游热点正向亚太地区转移。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占世界第一位的旅游目的地,年入境游客总量逾1.3亿。与此同时,国内旅游随着人民收入增长,生活闲暇化,也日益发展,近3年来,假日旅游高潮迭起,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国家、各省、县(州)、县均已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支

46、柱产业来抓。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县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值得庆幸的是,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众多的旅游资源。如何用好这些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经济为杠杆,带动第三产业,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一篇值得大做特做的大文章。2010年4月23日上海召开的2010上海国际旅游博览论坛上,兰州市获得 “国际最佳观光旅游城市”的称号,但兰州的旅游业发展仍存在着规划滞后、缺少精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缺少旅游人才等突出问题,因此急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科学规划,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子。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发展城乡旅游的基本依据。要把城乡旅游规划放到兰州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框架中去思考定位,和政府的建设规划相衔接。建议市政府尽快编制完善兰州市旅游总体规划和黄河兰州段梯级旅游开发规划,并根据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