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文史通义概述.ppt

上传人:得****1 文档编号:7491753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文史通义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12文史通义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文史通义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文史通义概述.ppt(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史通义文史通义书教(下)书教(下)【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本文主旨在于阐发尚书的遗教:“因事命篇,不为常例所拘因事命篇,不为常例所拘”。文中把史籍概括为撰述撰述和记注记注两大类,详论了它们的分别,系统评述了编年、纪传、纪事本编年、纪传、纪事本末末三种史体的源流、演变及得失。对前人创立的史体,则主张师其意而不固守其类例,提倡修史要有“别识新裁”。章氏的见解,无疑对今天的史学研究仍有启迪、参考作用,值得认真阅读,领会其精神实质。【重点重点】章学诚史学思想的特点。【难点难点】章学诚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解题解题】文史通义文史通义九卷,清章学诚撰。它是我国封九卷,清章学诚撰。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后

2、期,继建社会后期,继刘知几刘知几史通史通以后又一部史以后又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它与学理论专著。它与史通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代史学理论史学理论的双璧。的双璧。章学诚章学诚生活在生活在考据学考据学和和理学理学(宋学)仍被统治者尊仍被统治者尊为学术正宗的为学术正宗的乾嘉时代乾嘉时代。这两种学风都是非常脱离。这两种学风都是非常脱离现实的。为了矫正这两种学风,他从乾隆三十七年现实的。为了矫正这两种学风,他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撰写开始撰写文史通义文史通义;历时;历时2424年,到嘉年,到嘉庆元年庆元年(1796)方才部分刊行。方才部分刊行。文史通义文史通义分内、外篇两部分。分内、

3、外篇两部分。内篇内篇六卷,六卷,五十篇五十篇,有若干篇有若干篇(如易教、书教等)又又分上、中、下三篇或上、下二篇,少数篇又附录一、分上、中、下三篇或上、下二篇,少数篇又附录一、二篇。多数是论史学,兼及经学、文学的理论探讨。二篇。多数是论史学,兼及经学、文学的理论探讨。外篇外篇三卷,七十篇,其中三卷,七十篇,其中史学例议史学例议篇分上、篇分上、下,下,杂说杂说分上、中、下三篇。主要是书序、跋分上、中、下三篇。主要是书序、跋文及与师友子弟论文史书等杂著。议论广泛,作者文及与师友子弟论文史书等杂著。议论广泛,作者关于史学的许多重要理论,都包括在内。因为全书关于史学的许多重要理论,都包括在内。因为全书

4、内容包罗广泛,不专谈史,所以命名为内容包罗广泛,不专谈史,所以命名为文史通义文史通义。文史通义文史通义所阐述的史学理论的核心,是所阐述的史学理论的核心,是它开宗明义所提出的它开宗明义所提出的“六经皆史六经皆史”说说(内篇一易教上)。关于经、史关系问题,唐宋明清不少学者都关于经、史关系问题,唐宋明清不少学者都曾讨论过,但将这类见解体系化,并试图进曾讨论过,但将这类见解体系化,并试图进行全面论证的,则是章学诚。行全面论证的,则是章学诚。同时,他所说的同时,他所说的“史史”专指专指“史学史学”,而,而“史学史学”的特点在于具有的特点在于具有“史意史意”,即,即春秋春秋笔削之笔削之“义义”,而,而“史

5、意史意”的特点在于的特点在于“切人事切人事”,因此必有,因此必有“经世经世”之用,之用,“史学史学所已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所已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内篇五浙东学术)。从从“六经皆史六经皆史”、史学是史学是“经世经世”之学之学的立的立论出发,论出发,文史通义文史通义探讨了古今学术源流探讨了古今学术源流的流变,并提出对史学一整套的看法。的流变,并提出对史学一整套的看法。首先,首先,章学诚认为历史是进化的,史学也是不断发章学诚认为历史是进化的,史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由此,他特别展的。由此,他特别赞美通史赞美通史而贬抑断代史。而贬抑断代史。其次其次,在史学领域中,章学诚又特别强调,在史学领域中,章

6、学诚又特别强调“撰述撰述”和和“记注记注”的分别,并由此引申出的分别,并由此引申出“著述著述”和和“比类比类”的分别。由此,他对的分别。由此,他对纪事纪事本末体备加赞扬本末体备加赞扬。第三第三,章学诚发挥了刘知,章学诚发挥了刘知几的几的“史才三长史才三长”理论,认为三者都很重要,理论,认为三者都很重要,而三者之中史识尤重,但而三者之中史识尤重,但“能具史识者,必能具史识者,必知知史德史德”。第四,第四,在史学实践上,章学诚致在史学实践上,章学诚致力于力于地方志地方志的倡导和纂修,对我国方志学的的倡导和纂修,对我国方志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发展,做出了贡献。文史通义文史通义在章学诚生前仅刊行了一

7、部分。他临在章学诚生前仅刊行了一部分。他临终前,曾以全部著作请终前,曾以全部著作请王宗炎王宗炎编定。王宗炎编定目编定。王宗炎编定目录一份,未付刊而卒。到道光十二年录一份,未付刊而卒。到道光十二年(1832),才才由他的次子由他的次子毕绂毕绂刊行刊行文史通义文史通义内篇五卷、外篇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及三卷及校雠通义校雠通义三卷。以后有三卷。以后有文史通义补编文史通义补编、章实斋文集抄章实斋文集抄等,散见于粤雅堂、灵鹣阁等,散见于粤雅堂、灵鹣阁等丛书中。等丛书中。1921年,浙江图书馆将所藏抄本年,浙江图书馆将所藏抄本章氏遗书章氏遗书十八十八册编为二十四卷排印出版。同年,刘承幹多方搜集册编为二十四卷

8、排印出版。同年,刘承幹多方搜集章氏遗稿,依王宗炎所编旧目,斟酌变通,编次为章氏遗稿,依王宗炎所编旧目,斟酌变通,编次为章氏遗书章氏遗书五十一卷,汇刻为嘉业堂本行世。其五十一卷,汇刻为嘉业堂本行世。其中的中的文史通义文史通义,被重编为九卷。所以现在通行,被重编为九卷。所以现在通行的有章氏家刻的八卷本和嘉业堂刻的九卷本两种,的有章氏家刻的八卷本和嘉业堂刻的九卷本两种,篇目也有出入。篇目也有出入。1922年,四川省图书馆年,四川省图书馆图书集刊图书集刊又发表又发表章氏遗书逸篇章氏遗书逸篇五篇。五篇。1956年,年,古籍出古籍出版社版社将上述将上述逸篇逸篇作为作为补遗续补遗续,附入刘刻本,附入刘刻本,

9、重新排印出版标点本重新排印出版标点本文史通义文史通义。章学诚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我国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人,是我国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文文史史通通义义不仅批判了过去的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文学和和史学史学,也提,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他对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他对编纂编纂史书的具体史书的具体做法,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做法,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章学诚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做史贵知其意”和和“史德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

10、体系;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志属信史”、“三书三书”、“四体四体”、“方志方志辨体辨体”和建议州县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特立志科”等重要等重要观点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方志学,从而,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由于章一生贫穷,为了生计常常要四处奔波,由于章一生贫穷,为了生计常常要四处奔波,使他不可能安稳坐下来从事使他不可能安稳坐下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所以,所以文文史通史通义义一书的写作时断时续,进展十一书的

11、写作时断时续,进展十分艰难和缓慢。学诚逝世前一年,因为分艰难和缓慢。学诚逝世前一年,因为积劳积劳成疾成疾,已经,已经双目失明双目失明,即使这样,仍,即使这样,仍笔耕不笔耕不辍辍。但。但天不假年天不假年,他早已列入计划的,他早已列入计划的圆通圆通、春秋春秋等篇还未及动笔,便遗憾地死等篇还未及动笔,便遗憾地死去。去。可见,可见,文文史通史通义义一书的写作,自一书的写作,自章学诚章学诚3535岁起,至他岁起,至他6464岁逝世时止,共历时岁逝世时止,共历时2929年。年。但严格说来,仍没有写完。但严格说来,仍没有写完。书教书教下下,选自,选自文史通义文史通义卷一卷一内篇内篇一。一。“书教书教”即即尚

12、书尚书的遗教的遗教。在这个题目下,作者共写了三篇论文,成文在这个题目下,作者共写了三篇论文,成文时间约在清乾隆五十七年(时间约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1792),代表作),代表作者比较成熟的史学见解。自有纪传、编年二者比较成熟的史学见解。自有纪传、编年二体以来,应该怎样写历史,似乎早已不成问体以来,应该怎样写历史,似乎早已不成问题。但本篇却以为,纪传代替编年,本是史题。但本篇却以为,纪传代替编年,本是史学体裁的进步,但从学体裁的进步,但从汉书汉书变成变成“正史正史”的楷模后,这种体裁就越来越僵化,成为束的楷模后,这种体裁就越来越僵化,成为束缚史学的八股,因此缚史学的八股,因此必须改革,恢复必

13、须改革,恢复尚书尚书“因事名篇,不为常例所拘因事名篇,不为常例所拘”的遗意。的遗意。【选文选文】1、串讲、串讲2、重点词句、重点词句:支裔、六艺、曲备、不祧、芜滥、支支裔、六艺、曲备、不祧、芜滥、支子、旁庶、经纶、纂录、隐括、适如、悬绝、稽检、子、旁庶、经纶、纂录、隐括、适如、悬绝、稽检、圆而神、方以智、神奇化臭腐。圆而神、方以智、神奇化臭腐。3、基本词汇:、基本词汇:间訾舛溺盍济豁间訾舛溺盍济豁 方方 翼该翼该4、翻译、翻译思考题:思考题:1、阅读罗炳良十八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2、比较章学诚与刘知几思想的不同。3、章学诚“史德说”与当代提倡学术道德有何关系。参考书:参考书:1、吴天任章实

14、斋的史学,香港东南书局1958年版。2、仓修良章学诚与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4年版。3、仓修良、叶建华章学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5、罗炳良十八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易易曰:曰:“筮筮(sh蓍草)之德之德(性质,品性)圆圆而神而神(蓍的品性圆活,善于运转,变化莫测;卦的品性有方位,有定体,是智慧的象征),卦之德方卦之德方以智以智。”(“方”,是说作者必须讲究一定的体例,使其可以具备各方面的记载,作到“赅备无遗”;“智”,是说作者上的远见卓识,作到“神以知来”。“方以智”和“圆而神”,是对史书的

15、编和著的很高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是很不容易的)閒閒(有时,近来)尝窃尝窃(私自)取其义,以概古今取其义,以概古今之载籍之载籍(典籍,文献。书用来记载事情的,故称载籍),撰述欲其圆而神撰述欲其圆而神(撰述类著作要贯通未来,要富有创造性),记注欲其方以智也记注欲其方以智也(记注类史书要直书往事,给人们知识。总的来说撰述不要墨守成规,要有创建,记注要给人以知识和智慧)。夫智以藏往夫智以藏往(过去),神以知来神以知来(未来)(总的来说记注是记载以往的事情,可以让人从中获取知识;撰述一类史籍要不拘泥于常例,富有创建,读后让人预测未来。撰述和记注的区别,犹如蓍与卦的不同运用),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

16、来者之兴起,故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故记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来拟记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来拟(比拟,相似)神也。藏往欲其赅神也。藏往欲其赅(gi完备)备无遗,故体备无遗,故体有一定,而其德为方;知来欲其决择去取,有一定,而其德为方;知来欲其决择去取,故例不拘常故例不拘常(常例),而其德为圆。而其德为圆。周官周官三百六十三百六十(六官,每官属六十,故三百六十),天人官曲天人官曲(细事,小事。各类官职)之故可谓无不备矣。之故可谓无不备矣。然然诸史诸史(记载国史的各史官)皆掌记注,而皆掌记注,而未尝有撰述之官未尝有撰述之官(未设立专门编撰历史著作的史官);(祝史命告,未尝非撰述,然无(祝

17、史命告,未尝非撰述,然无撰史之人。如撰史之人。如尚书尚书誓诰,自出史职,至誓诰,自出史职,至於帝典诸篇,并无应撰之官。)於帝典诸篇,并无应撰之官。)则传世则传世行远行远(流行久远)之业,不可拘之业,不可拘(拘泥)於於职司职司(执掌,职务),必待其人而后行;非必待其人而后行;非圣哲圣哲(智能极高的人)神明,深知二帝神明,深知二帝(尧、舜)三王三王(夏商周三代之王)精微精微(精细隐微)之之极致极致(最高的造诣),不足以与不足以与(参与,参加)此。此此。此尚书尚书之所以无定法也。之所以无定法也。明末清初思想家、科学家明末清初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方以智,其名源自,其名源自易经易经系辞上系辞上:“蓍之德

18、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意思是:意思是:用蓍草占卜变化无常,是神灵的象用蓍草占卜变化无常,是神灵的象征;用卦列爻各有定体是智慧的体现。征;用卦列爻各有定体是智慧的体现。方以智的父亲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方孔炤为他取名时说:为他取名时说:“蓍圆蓍圆而神,卦方以智,藏密同患,变易不易。而神,卦方以智,藏密同患,变易不易。”“方以智方以智”这个名字的文化意义确实很深邃,这个名字的文化意义确实很深邃,从字面义上分析:从字面义上分析:“道德方正不阿,为人聪道德方正不阿,为人聪颖多智,二者相辅相成颖多智,二者相辅相成。”尚书尚书、春秋春秋,皆圣人之典也。,皆圣人之典也。尚书尚书无无定

19、法定法(章学诚认为尚书详略自取,无一定的成法,属于撰述类著作),而而春秋春秋有有成例成例(章学诚认为春秋属于记注类史书,有一定的体例)。故故书书之之支裔支裔(子孙后裔,指尚书类史书)折入折入(转变归入)春秋春秋(后继者将春秋体例发展),而而书书无嗣音无嗣音(尚书撰述宗旨和编簒方法,没有被后代继承)。有成例者易循,而有成例者易循,而无定法者难继,此人之所知也。然圆神方智,自有无定法者难继,此人之所知也。然圆神方智,自有载籍载籍以还以还(以来),二者不偏废也。不能究六艺二者不偏废也。不能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深耳,未有不得其之深耳,未有不得其遗意遗意(遗留下来的著述宗旨)者也。者也。史氏史氏(历

20、史学家)继继春春秋秋而有作,莫如马、班,马则近於圆而神,班则而有作,莫如马、班,马则近於圆而神,班则近於方以智也。近於方以智也。尚书尚书一变而为左氏之一变而为左氏之春秋春秋,尚书尚书无成法而左氏有定例,以无成法而左氏有定例,以纬经纬经(左传的作用是解释补充春秋的。纬:织物的横线,与经相对。此指解释补充)也。左氏也。左氏一变而为史迁之纪传,左氏依年月而迁书分一变而为史迁之纪传,左氏依年月而迁书分类例,以类例,以搜逸搜逸(搜集散逸的资料库)也。迁也。迁书一变而为班氏之断代,迁书通变化,而班书一变而为班氏之断代,迁书通变化,而班氏氏守绳墨守绳墨(遵循一定的编写原则和体例。绳墨:木匠用以划直线的工具墨

21、线和墨斗),以示包括也。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以示包括也。就形貌而言,迁书远异左氏,而班史近同迁书,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而班史近同迁书,盖左氏体直,自为编年之祖,而马、班祖,而马、班曲备曲备(完备),皆为纪传之祖皆为纪传之祖也。也。推精微而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推精微而言,则迁书之去左氏也近(司马迁初变编年之传为分篇之传,多因事附见,体例未严,故为“去左氏也近”。史记之传,无一定写法,变化多;汉书之传,写法比较相近,变化少,故云“班史之去迁书也远”),而班史之去迁书也远;盖迁书而班史之去迁书也远;盖迁书体圆用神,多得体圆用神,多得尚书尚书之遗;班氏体方用之遗;班氏体方用智智(章学诚认为“

22、官礼制密而后记注有成法”,而班氏“守绳墨”,“示包括”,故谓得官礼之意),多得多得官官、礼礼之意也。之意也。迁书纪、表、书、传,本左氏而略示区分,不甚迁书纪、表、书、传,本左氏而略示区分,不甚拘拘拘拘(拘泥)於题目也。於题目也。伯夷列传伯夷列传,乃七十篇之序例,乃七十篇之序例,非专为伯夷传也非专为伯夷传也(载于史级记卷六十一。章学诚认为这篇列传议论多,而事实少,不是单单为伯夷列传,而是为所有列传之序列)。屈贾列传屈贾列传(即屈原贾生列传)所以恶绛所以恶绛(绛侯周勃)、灌灌(灌婴)之谗,其叙屈之文,非为屈氏表忠,乃吊贾之赋之谗,其叙屈之文,非为屈氏表忠,乃吊贾之赋也。也。仓公仓公(即仓公列传,汉

23、初医学家,姓淳于,名意。任齐国太仓令,故名仓公。列传记载仓公医治病人地25个医案,是我国最早的病史记录)录其录其医案,医案,货殖货殖兼书物产兼书物产(货殖列传,载史记卷一二九),龟策龟策(龟策列传,载史记卷一二八)但言卜筮但言卜筮(记载用龟甲和蓍草占卜求卦和预测吉凶的方法。用龟甲占卜曰卜,用蓍草占卜曰筮),亦有因事命篇之意,初不沾沾亦有因事命篇之意,初不沾沾(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为一人具始末也。为一人具始末也。张耳陈馀张耳陈馀(张耳陈馀列传,载史记),因此可以见彼耳。因此可以见彼耳。孟子孟子荀卿荀卿(孟子荀卿列传,载史记),总括总括游游士士(游说四方的学者)著书耳。著书耳。名姓标题,往往不拘义

24、例,仅取名篇,譬如名姓标题,往往不拘义例,仅取名篇,譬如关雎关雎、鹿鸣鹿鸣,所指乃在嘉宾淑女,所指乃在嘉宾淑女,而或且讥其位置而或且讥其位置不伦不伦(不同类。有人指责史记把阴阳家邹忌、邹衍、邹奭列在孟子荀卿列传),(如孟子与三邹子。)(如孟子与三邹子。)或又摘或又摘(指责)其其重复重复(有人批评史记列传内容有重复)失检失检,(如子贡已在,(如子贡已在弟弟子传子传,又见於,又见於货殖货殖。)。)不知古人著书不知古人著书之旨,而转以后世拘守之之旨,而转以后世拘守之成法成法(惯例,已定的原则),反訾反訾(z诋毁)古人之变通,亦古人之变通,亦知迁书体圆而用神,犹有知迁书体圆而用神,犹有尚书尚书之遗者乎

25、!之遗者乎!迁迁史史不可为定法,固不可为定法,固书书因因(沿袭,沿用)迁之体,而为迁之体,而为一成一成(固定)之之义例义例(著书的宗旨和体例),遂为后世不祧之宗遂为后世不祧之宗(tio远祖,不迁徙,永远祭祀的宗庙。比喻后来史学家长期遵守汉书的义例,不加以变通)焉。三代以下,史才不世焉。三代以下,史才不世出,而谨守绳墨,待其人而后行,势之不得不然也。出,而谨守绳墨,待其人而后行,势之不得不然也。然而固然而固书书本撰述而非记注,则於近方近智之中,本撰述而非记注,则於近方近智之中,仍有圆且神者,以为之仍有圆且神者,以为之裁制裁制(节制),是以能是以能成家成家(成为一种独立的体例和学术流派),而可以传

26、世而可以传世行远也。后史失班史之意,而以纪表志传,同於科行远也。后史失班史之意,而以纪表志传,同於科举之举之程式程式(规程,法式),官府之官府之簿书簿书(官府文书),则於记注撰述,两无所似,而古人著书之宗旨,不则於记注撰述,两无所似,而古人著书之宗旨,不可复言矣。史不成家,而可复言矣。史不成家,而事文事文(史实和文采)皆晦皆晦(昏暗不明),而犹拘守成法,而犹拘守成法,以谓以谓(以为)其书其书固固(本来)祖祖(效法)马而宗班也,而史学之失传马而宗班也,而史学之失传也久矣!也久矣!历法久则必差历法久则必差(历法用得久,就会产生误差),推推步后而愈密步后而愈密(而推算历法,到后来越来越精密。推步:推

27、算历法。言日月运转,如同人的行步,可以推算而知。),前人所以论前人所以论司天司天(主管天文历法之事)也。而史学亦复类此。也。而史学亦复类此。尚书尚书变而为变而为春秋春秋,则因事命篇,不为常例者,得从,则因事命篇,不为常例者,得从比事属辞比事属辞(排比事实和联缀文辞。“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也。”此言春秋体例特点。)为稍密为稍密矣矣(谓尚书发展而为春秋,在体例上变得更加致密)。左左、国国变而为纪传,则变而为纪传,则年经年经事纬事纬(以年为纲,按照年代先后次序编排事件),不能旁通者,得从类别区分为益密矣不能旁通者,得从类别区分为益密矣(左、国变而为纪传后,纪、表、书、传,类别区分,在体例上变得

28、更加周密)。纪传行之千有馀年,学者相承,殆纪传行之千有馀年,学者相承,殆(几乎,大概)如夏葛如夏葛(布料,可以制作夏天衣服)冬裘冬裘(皮衣),渴饮饥食,无渴饮饥食,无更易更易(更改变化)矣。然无别识矣。然无别识心裁心裁(出自内心的创造和裁断),可以传世行远之具可以传世行远之具(器具,工具。此指著书的体例和方法);而而斤斤斤斤(拘谨)如守科举之程式,不敢稍变;如治如守科举之程式,不敢稍变;如治胥吏胥吏(在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之簿书,繁不可删。之簿书,繁不可删。以云方智,则以云方智,则冗复疏舛冗复疏舛(chun繁冗重复,疏漏错乱),难为典据;以云圆神,则难为典据;以云圆神,则芜滥浩瀚芜滥浩瀚(又

29、乱又多),不可不可诵识诵识(述说,认识)。盖盖族史族史(众多史书)但知求全於纪表志传之成规,而书为体例所拘,但知求全於纪表志传之成规,而书为体例所拘,但欲方圆求备,不知纪传原本但欲方圆求备,不知纪传原本春秋春秋,春秋春秋原合原合尚书尚书之初意也。之初意也。易易曰: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遇到困境就要变革,变革过后才能行得通,行得通就可以久远大)纪传实为三代纪传实为三代(三代的史书体例和宗旨)以以后之良法,而演习既久,先王之大经大法,后之良法,而演习既久,先王之大经大法,转为末世拘守之纪传所蒙转为末世拘守之纪传所蒙(蒙蔽和遮盖),曷可不思所以变通之道欤

30、曷可不思所以变通之道欤(怎么不考虑变通的方法呢)?左氏编年,不能曲分类例,左氏编年,不能曲分类例,史史、汉汉纪表传志,所以济纪表传志,所以济(救济,救助)类例之穷类例之穷也。族史转为类例所拘,以致书繁而事晦;也。族史转为类例所拘,以致书繁而事晦;亦犹训诂注疏,所以释经,俗师反溺训诂注亦犹训诂注疏,所以释经,俗师反溺训诂注疏而晦经旨也。夫经为解疏而晦经旨也。夫经为解(注释)晦,当求晦,当求无解之初;史为例无解之初;史为例(体例)拘,当求无例之拘,当求无例之始。例自始。例自春秋春秋左氏始也,盍左氏始也,盍(何不)求求尚书尚书未入未入春秋春秋之初意欤?之初意欤?神奇化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化臭腐,

31、臭腐复化为神奇(庄子知北游。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解解庄庄书者,以谓天地自有变书者,以谓天地自有变化,人则从而奇腐云耳。事屡变而复初,文化,人则从而奇腐云耳。事屡变而复初,文饰穷而反饰穷而反(返,返回)质质(质朴,朴实),天下自然之理也。天下自然之理也。尚书尚书圆而神,其於史圆而神,其於史也,可谓也,可谓天之至天之至(自然无为的极点)矣。非矣。非其人不行,故折入左氏,而又合流於马、班,其人不行,故折入左氏,而又合流於马、班,盖自刘知几以还,莫不以谓书教盖自刘知几以还,莫不以谓书教中绝中绝(中断。史通六家:自宗周既殒(死,灭亡),书书体遂废,乞乎汉、魏,无能继者),体遂废,乞乎

32、汉、魏,无能继者),史官不得衍史官不得衍(延长)其绪其绪(未竞的事业)矣。矣。又自又自隋隋经籍志经籍志著录,以纪传为正史,编年为著录,以纪传为正史,编年为古史,历代依之,遂分正附,莫不甲纪传而乙编年古史,历代依之,遂分正附,莫不甲纪传而乙编年(以纪传体史书为甲类,以编年体史书为乙类)(隋书经籍志: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自史官废绝久矣,汉氏颇循其旧,班、马因之。自史官放绝,作者相承,皆以班、马为准)。则马、班之史,以支子则马、班之史,以支子(按古代宗法制度,嫡长子及继承先祖的儿子为宗子,其他儿子为支子、庶子。这里用来表示史记汉书与春秋的关系)而嗣而嗣春秋春秋,荀,荀悦、袁

33、宏,且以左氏大宗,而降为旁庶矣。司马悦、袁宏,且以左氏大宗,而降为旁庶矣。司马通鉴通鉴病纪传之分,而合之以编年。袁枢病纪传之分,而合之以编年。袁枢纪事纪事本末本末又病又病通鉴通鉴之合,而分之以事类。之合,而分之以事类。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非深知古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非深知古今今大体大体(重要的义理,根本性纲领),天下天下经纶经纶(有关治理天下的学问),不能网罗不能网罗隐括隐括(矫正弯曲竹木的工具。指历代素材的剪裁和改正工作),无遗无滥。无遗无滥。文省於纪传,事豁文省於纪传,事豁(通达,明白)於编於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斯真,斯真尚书尚书

34、之遗也。之遗也。在袁氏初无其意,且其学亦未足与此,书亦不尽合在袁氏初无其意,且其学亦未足与此,书亦不尽合於所称。故历代於所称。故历代著录诸家著录诸家(历代的目录学家),次次其书於杂史。自属纂录之家,便观览耳。但即其成其书於杂史。自属纂录之家,便观览耳。但即其成法,法,沉思冥索沉思冥索(深思探索隐晦的道理。再三思考,探寻高深的道理),加以神明变化,则古史之原,加以神明变化,则古史之原,隐然可见。书有作者甚浅隐然可见。书有作者甚浅(见章学诚与邵二氏论修宋史书:纪事本末本无深意,而因事命篇,不为成法,则引而申之,扩而充之,遂觉体圆而神),而观者甚深,此类是也。故曰:神奇化臭腐,而臭而观者甚深,此类是

35、也。故曰:神奇化臭腐,而臭腐复化为神奇,本一理耳。腐复化为神奇,本一理耳。夫史为记事之书。事万变而不齐,史文屈曲而适夫史为记事之书。事万变而不齐,史文屈曲而适(恰好,正好)如其事,则必因事命篇,不为常例如其事,则必因事命篇,不为常例所拘,而后能起讫自如,无一言之或遗而或溢所拘,而后能起讫自如,无一言之或遗而或溢(多出)也。此也。此尚书尚书之所以神明变化,不可之所以神明变化,不可方物方物(状)。降而左氏之传,已不免於以文徇降而左氏之传,已不免於以文徇(曲从)例,例,理势理势(著史义例的发展趋势)不得不然也。以不得不然也。以上古神圣之制作,而责上古神圣之制作,而责(要求)於晚近之史官,岂於晚近之史

36、官,岂不不悬绝悬绝(悬殊,差距太远)欤!不知经不可学而能,欤!不知经不可学而能,意固可师意固可师(效法)而仿而仿(模仿)也。且也。且尚书尚书固固有不可尽学者也,即有不可尽学者也,即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不过纂录小书,不过纂录小书,亦不尽取以为史法,而特亦不尽取以为史法,而特(独)以义有所近,不得以义有所近,不得以辞害意也。斟酌古今之史,而以辞害意也。斟酌古今之史,而定文质之中定文质之中(规定文质适中的原则,既要注意文采,又要注意实际内容),则师则师尚书尚书之意之意(学习尚书在体例上的长处),而以迁而以迁史史义例义例(以史记纪传体为基础),通左氏之裁制通左氏之裁制(编纂制度)焉焉(适当吸收左传编年体

37、的长处),所以救纪传之极弊,所以救纪传之极弊,非好为非好为更张更张(更改,改变)也。也。纪传虽创於史迁,然亦有所受纪传虽创於史迁,然亦有所受(继承)也。也。观於观於太古年纪太古年纪、夏殷春秋夏殷春秋、竹书竹书纪年纪年(皆是古代的历史著作,太古年纪、夏殷春秋早已失传。竹书纪年:为我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因原本写于竹简而得名。历述夏商周三代、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至魏襄王二十年:-299。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则本纪编年之则本纪编年之例,自文字以来,即有之矣。例,自文字以来,即有之矣。尚书尚书为史为史文之别具,如用左氏之例,而合於编年,即文之别具,如用左氏之例,而合於编年,即传也。以传也。

38、以尚书尚书之义,为之义,为春秋春秋之传,之传,则左氏不致以文徇则左氏不致以文徇(曲从)例,而例,而浮文浮文(虚文)之刊落者多矣。之刊落者多矣。以以尚书尚书之义,为迁之义,为迁史史之传,则八书、三十之传,则八书、三十世家,不必分类,皆可仿左氏而统名曰传。或考典世家,不必分类,皆可仿左氏而统名曰传。或考典章制作,或叙人事终始,或究一人之行章制作,或叙人事终始,或究一人之行,(即列传,(即列传本体。)本体。)或合同类之事,或录一时之言或合同类之事,或录一时之言,(训诂之,(训诂之类。)类。)或著一代之文,因事命篇,以纬本纪或著一代之文,因事命篇,以纬本纪(谓史记为纪传体之基础,学习尚书体例之优点,将

39、八书、三十世家合并到列传,统一曰传。各传的写作因事命篇,有的传是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有的传是记载典章制度,有得传是记载一人之事迹,有的是按类而记,有的是记载一时的重要言论,有的是记载一个朝代的重要文章,不同的内容,写成不同的传,以与本纪配合,互为经纬。纬本纪:与本纪配合,互为经纬)。则较之左氏翼则较之左氏翼(补充,阐释)经,可无局於年月后先之累;较之经,可无局於年月后先之累;较之迁迁史史之分列,可无歧出互见之烦。之分列,可无歧出互见之烦。文省而事益加明,例简而义益加精,岂非文文省而事益加明,例简而义益加精,岂非文质之适宜,古今之质之适宜,古今之中道中道(中正之道,正确的修史方法)欤?至於人

40、名事类,合於本末之欤?至於人名事类,合於本末之中,难於中,难於稽检稽检(考核,检查),则别编为表,则别编为表,以经纬之;天象地形,以经纬之;天象地形,舆服舆服(车马。衣冠)仪器,非可本末该仪器,非可本末该(赅。包括)之,且亦难之,且亦难以文字著者,别绘为图,以表明之。盖通以文字著者,别绘为图,以表明之。盖通尚书尚书、春秋春秋之本原,而拯马之本原,而拯马史史、班班书书之之流弊流弊(相沿而成的弊端),其道其道莫过於此。至於创立新裁,疏别条目,较古莫过於此。至於创立新裁,疏别条目,较古今之今之述作述作(著述和创作。著作),定一书之定一书之规模,别具规模,别具圆通圆通(章学诚拟就的篇名,最终未完成)之篇,此不具言。之篇,此不具言。邵邵氏氏晋涵晋涵云:云:“纪传史裁,参仿袁枢,是貌同心异。纪传史裁,参仿袁枢,是貌同心异。以之上接以之上接尚书尚书家言,是貌异心同。是家言,是貌异心同。是篇所推,於六艺为支子,於史学为大宗;篇所推,於六艺为支子,於史学为大宗;於前史为中流砥柱,於后学为蚕丛开山。於前史为中流砥柱,於后学为蚕丛开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