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监测精选课件.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7490034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温监测精选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体温监测精选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温监测精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温监测精选课件.ppt(6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体温监测第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围术期监测五大生命体征:血压围术期监测五大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心率/氧饱和度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呼气末二氧化碳/体温体温 体温是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其范围为体温是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其范围为370.4370.4。第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1 1、体温的生理学基础、体温的生理学基础 1.11.1、核心温度与外周温度、核心温度与外周温度 体热的房室模型体热的房室模型 :核心室和外周室:核心室和外周室 核心室核心室 躯干躯干,头头 产热产热 温度相对一致温度相对一致 外周室外周室 四肢四肢,皮肤皮肤 散热散热 温差大温差大核心外周温度梯度(核心外周温度梯度(co

2、re-peripheral core-peripheral temperature gradienttemperature gradient):2424第三页,本课件共有63页核心温度正常在核心温度正常在36.037.536.037.5之间,之间,机体各部位的温度:机体各部位的温度:皮肤皮肤35.3-36.7 35.3-36.7 口口35.9-37.2 35.9-37.2 直肠直肠36.9-37.7 36.9-37.7 膀胱膀胱36.9-37.5 36.9-37.5 鼻咽鼻咽36.0-37.5 36.0-37.5 食管食管36.0-37.5 36.0-37.5 血液血液36.0-37.5 36

3、.0-37.5 鼓膜鼓膜36.0-37.5 36.0-37.5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63页1.21.2、体温的正常变动、体温的正常变动 昼夜波动昼夜波动 性别性别 年龄年龄 :小儿体温高且不稳定,老年人体:小儿体温高且不稳定,老年人体温低。温低。肌肉活动肌肉活动 其他:环境温度等其他:环境温度等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63页1.31.3、机体的产热与散热、机体的产热与散热1.3.1 1.3.1 产热产热(heat production)(heat production)产产热热器器官官:安安静静时时肝肝脏脏为为主主、运运动动时时骨骨骼肌为主骼肌为主-产热形式:寒颤产热和非寒颤产热产热形式:寒颤产热和

4、非寒颤产热-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63页1.3.21.3.2散热(散热(heat lossheat loss)-辐射辐射(radiation)(radiation)安静时约占总散热量的安静时约占总散热量的40%40%。影响因素:温差、有效辐射面积影响因素:温差、有效辐射面积-传导传导(conduction)(conduction):3%3%-对流对流(convection)(convection):12%12%。散热量。散热量受风速的影响极大。受风速的影响极大。第七页,本课件共有63页-蒸发(蒸发(evaporationevaporation)(1

5、 1)不感蒸发:持续进行。每天)不感蒸发:持续进行。每天1000ml1000ml,皮肤,皮肤600-800ml600-800ml,呼吸道,呼吸道200-400ml200-400ml。(2 2)发汗:是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的机)发汗:是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的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途径。体唯一有效的散热途径。第八页,本课件共有63页1.4 1.4 体温的生理调节体温的生理调节 1.4.11.4.1调节系统:调节系统:-外周和中枢的温度感受器外周和中枢的温度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外周和中枢体温调节效应器外周和中枢体温调节效应器 第九页,本课件共有63页体温调定点(体温调定点(se

6、tpointsetpoint):由下丘脑中:由下丘脑中枢温度感受器热敏和冷敏神经元的阈值枢温度感受器热敏和冷敏神经元的阈值共同决定,范围为共同决定,范围为37370.40.4。机体对核心温度的感知能力虽不如体表机体对核心温度的感知能力虽不如体表温度,却在体温调节中起主导作用温度,却在体温调节中起主导作用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63页1.4.2 1.4.2 调节反应调节反应行为性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 :皮肤的温度觉传入。:皮肤的温度觉传入。有意识的行动有意识的行动自主性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 :主要核心温度觉传入。:主要核心温度觉传入。包括体温调节性血管舒缩、非寒颤产热、包括体温调节性血管舒缩、非

7、寒颤产热、寒颤和出汗等反应。寒颤和出汗等反应。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ALL or NO传入温度感觉传入温度感觉 中枢调节中枢调节 传出反应传出反应皮肤皮肤深部组织深部组织脊髓脊髓大脑(非下丘大脑(非下丘脑部位)脑部位)下丘脑前部下丘脑前部出汗出汗血管扩张血管扩张血管收缩血管收缩非寒战性生热非寒战性生热寒战寒战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阈值间范围阈值间范围”是指体温调节血管舒张和是指体温调节血管舒张和收缩阈值间的范围,正常值为收缩阈值间的范围,正常值为0.20.2。阈值间范围的扩大提示机体体温防御能阈值间范围的扩大提示机体体温防御能力的减弱。力的减弱。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3页婴幼儿的体温

8、调节婴幼儿的体温调节 :棕色脂肪产热棕色脂肪产热 (非寒颤产热)(非寒颤产热)皮下脂肪较少,且公斤体重的体表面积皮下脂肪较少,且公斤体重的体表面积大,更易于通过辐射、传导、对流散热大,更易于通过辐射、传导、对流散热 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较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不易维持恒定体温弱,不易维持恒定体温 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3页2 2、体温变化对机体的影响体温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2.1 2.1 高热的影响高热的影响2.1.12.1.1代谢代谢 氧耗增加氧耗增加 :相对性缺氧:相对性缺氧二氧化碳产生增多:代酸及高碳酸血症二氧化碳产生增多:代酸及高碳酸血症水丢失:脱水和电解质失

9、衡水丢失: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葡萄糖代谢加速:低血糖葡萄糖代谢加速:低血糖 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3页2.1.2 2.1.2 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心率增快,心动过速心率增快,心动过速 ,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 ,血,血容量不足容量不足 ,循环衰竭,循环衰竭 2.1.3 2.1.3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 呼吸深大呼吸深大 ,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2.1.42.1.4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氧耗剧增氧耗剧增 脑缺氧、脑水肿脑缺氧、脑水肿 2.1.52.1.5其他其他 :全身性水肿。病情发展至后:全身性水肿。病情发展至后期期 ,可出现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可出现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DICDI

10、C或脑疝而死亡。或脑疝而死亡。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3页2.2 2.2 低温的影响低温的影响 2.2.12.2.1代谢代谢 酶促反应减弱酶促反应减弱 :高能物质得以储存:高能物质得以储存 氧耗量下降:和温度的变化不是呈正比氧耗量下降:和温度的变化不是呈正比关系关系 ,而是曲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28 28 的氧耗量的氧耗量为常温的一半。为常温的一半。大约体温每降低大约体温每降低1C1C,机体代谢率下降机体代谢率下降8%8%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3页寒颤:寒颤:在最大限度的血管收缩均不足以在最大限度的血管收缩均不足以维持适度的平均体温后发生。表现为不维持适度的平均体温后发生。表现为不自主地、高频

11、率、节律性地肌肉收缩自主地、高频率、节律性地肌肉收缩。常出现于清醒病人或中枢抑制不深常出现于清醒病人或中枢抑制不深者者,体表温度降至体表温度降至 3435时时。使代谢、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加使代谢、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加,氧耗氧耗不降反升,不降反升,最高可达静息时的最高可达静息时的 38 倍。倍。寒颤能短暂地使产热增加四倍,但仅能寒颤能短暂地使产热增加四倍,但仅能维持两倍的产热增加。维持两倍的产热增加。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3页非寒颤性产热非寒颤性产热 氧解离曲线左移加重组织缺氧氧解离曲线左移加重组织缺氧器官保护器官保护 2.2.22.2.2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 早期:血管遇冷收缩早期:血管遇冷收缩,

12、皮肤呈花斑状皮肤呈花斑状32 32 以下以下:血管舒缩中枢抑制血管舒缩中枢抑制,血管扩血管扩张张,心输出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压明显下降血压明显下降 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3页抑制心脏传导系统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增加心肌应激性增加心肌应激性:3030:心率减慢心率减慢,结性结性心心律律、房扑、房颤房扑、房颤等等 2828:心室纤颤的发生率大为增加。心室纤颤的发生率大为增加。成成人的易颤温度为人的易颤温度为2626左右左右,小儿为小儿为2020左左右。右。降低心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心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低血钾低血钾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63页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 :静脉氧饱和度明显增高:静脉氧饱

13、和度明显增高复温休克:复温休克:1 1、复温过速时机体耗氧迅速增加,各器官功能未、复温过速时机体耗氧迅速增加,各器官功能未恢复正常,因此形成全身代谢障碍。恢复正常,因此形成全身代谢障碍。2 2、复温时血管舒张,可出现低血压、周围循环迟、复温时血管舒张,可出现低血压、周围循环迟滞、心率增快、心输出量锐减、呼吸困难。血滞、心率增快、心输出量锐减、呼吸困难。血气分析可见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气分析可见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3 3、治疗首先应减缓复温速率,其他同一般抗休克治、治疗首先应减缓复温速率,其他同一般抗休克治疗。疗。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研究表明手术病人体温过低,心脏意外研究表明手术病人体温

14、过低,心脏意外的发生率约增加的发生率约增加55%55%。术中低温的患者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术中低温的患者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是术中体温正常者的是术中体温正常者的3 3倍。倍。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2.2.3 2.2.3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 潮气量下降潮气量下降 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 呼吸频率减慢,呼吸频率减慢,28 28 以下呼吸可逐渐停止以下呼吸可逐渐停止 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循环阻力增加 V/QV/Q比例失调比例失调 中度低温(中度低温(3131)可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可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缩反应(HPVHPV)50%50%肺泡膜的气体交换功能受影响不明显肺泡膜的气体交换功能受影响不

15、明显 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3页2.2.4 2.2.4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 脑氧耗下降脑氧耗下降,脑血流下降脑血流下降,同时脑灌注压同时脑灌注压下降下降 脑灌注压的自主调节域(脑灌注压的自主调节域(60-160mmHg60-160mmHg)的下限明显降低的下限明显降低 脑电波振振幅下降,频率减慢脑电波振振幅下降,频率减慢 3131时有麻醉镇痛作用时有麻醉镇痛作用,1818意识丧失意识丧失 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3页2.2.5 2.2.5 肾脏肾脏肾血流下降肾血流下降浓缩和再吸收能力减弱浓缩和再吸收能力减弱:尿量增多尿量增多调节糖能力破坏调节糖能力破坏:尿糖尿糖排钾受阻排钾受阻:尿钾浓度降低尿

16、钾浓度降低 对肾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肾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3页2.2.6 2.2.6 血液血液大量液体外移:血液浓缩大量液体外移: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血容量减少红细胞聚积增强红细胞聚积增强 血液在组织中氧释放减少血液在组织中氧释放减少白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白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微循环血流减慢、淤滞微循环血流减慢、淤滞,低灌注,栓塞低灌注,栓塞 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3页血小板活性降低,滞留血小板活性降低,滞留 凝血级联反应抑制凝血级联反应抑制肝功能的降低肝功能的降低,多种凝血相关酶分泌减少多种凝血相关酶分泌减少 综合作用导致凝血功能紊乱综合作用导致凝血功能紊乱 第二十七页

17、,本课件共有63页2.2.7 2.2.7 对麻醉药的影响对麻醉药的影响 挥发性麻醉药:组织溶解增加,挥发性麻醉药:组织溶解增加,MACMAC减小。减小。核心温度每降低核心温度每降低1 1C C,氟烷和异氟醚的,氟烷和异氟醚的MACMAC减小约减小约5%5%肌松药:药代学的改变,药效学无变化。肌松药:药代学的改变,药效学无变化。核心温度降低核心温度降低22维库溴胺的时效延长维库溴胺的时效延长2 2倍倍以上;核心温度下降以上;核心温度下降3 3C C,阿曲库胺作用,阿曲库胺作用时间延长时间延长60%60%。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3页对异丙酚和芬太尼的药代药效学影响与对异丙酚和芬太尼的药代药效学影

18、响与肌松药类似。肌松药类似。持续输注异丙酚时,核心温度下降持续输注异丙酚时,核心温度下降33可使血浆浓度较正常升高可使血浆浓度较正常升高30%;30%;芬太尼的芬太尼的稳态血浆浓度随体温降低的增幅约为稳态血浆浓度随体温降低的增幅约为5%5%增加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增加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3页机体代谢机体代谢肝肾功能肝肾功能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药物代谢酶药物代谢酶的活性的活性药物与血浆蛋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白的结合麻醉药与其麻醉药与其特殊的受体特殊的受体亲和力亲和力代代谢谢、分分布布排排泄泄、药药理理作作用用小剂量深麻醉小剂量深麻醉(小儿小儿)效能延长效能延长麻醉恢复时间

19、和术麻醉恢复时间和术后恢复室延长后恢复室延长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63页2.2.82.2.8其他其他 增加伤口感染率增加伤口感染率 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 高血糖:抑制胰岛素等分泌,肾上腺素、高血糖:抑制胰岛素等分泌,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分泌增加甲状腺素等分泌增加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表2-1 不同温度下循环中断的安全时间和代谢率体温(体温()37373232323228282828202020201515循循环环中中断断安安全全时时间间(minmin)3 产热产热3434小小时时被被动动平台平台体体热热含量含量稳稳定定失失热热=产热产热主主动动平台平台体体热热被限制被限制在核心室在核心室失

20、失热热 产热产热血管收血管收缩缩反反应应被触被触发发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3页2)区域阻滞麻醉区域阻滞麻醉诱导诱导后后时间时间中心温度中心温度体体热变热变化化第第1 1小小时时降低降低体体热热含量基本含量基本不不变变体体热热再分布再分布幅度低幅度低 范范围围小小2323小小时时线线性降低性降低 (速度减慢)(速度减慢)体体热热含量下降含量下降失失热热 产热产热下降起点高下降起点高,代代谢产热谢产热基本正常基本正常,低温的低温的进进展慢展慢3434小小时时无平台无平台持持续续下降下降失失热热 产热产热不能到达主不能到达主动动平台平台第三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3页特点特点:外周外周神经阻滞神经阻滞

21、抑制了外周温度冷感觉传入,误导中枢,抑制了外周温度冷感觉传入,误导中枢,行为性调节被抑制行为性调节被抑制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反应被阻滞,不能出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反应被阻滞,不能出现平台,体温持续下降现平台,体温持续下降 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63页运动神经阻滞导致寒颤反应无效,未阻运动神经阻滞导致寒颤反应无效,未阻滞区域出现代偿性血管收缩和寒颤,常滞区域出现代偿性血管收缩和寒颤,常使用药物抑制使用药物抑制 椎管内麻醉时体温与阻滞平面及年龄呈椎管内麻醉时体温与阻滞平面及年龄呈负相关。恢复正常体温所需的时间负相关。恢复正常体温所需的时间 全麻。全麻。第四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4、围术期温度监测和管理

22、、围术期温度监测和管理“Guideline”-Miller Anesthesia4.1 4.1 大部分病人施行全麻超过大部分病人施行全麻超过3030分钟时,分钟时,应当监测体核温度。应当监测体核温度。4.2 4.2 区域阻滞时,如果怀疑体温变化较多,区域阻滞时,如果怀疑体温变化较多,也应当监测体温,包括体腔手术、大的或也应当监测体温,包括体腔手术、大的或长时间的手术。长时间的手术。4.3 4.3 除非是有意识降温(如防止缺血),除非是有意识降温(如防止缺血),否则应当采取措施维持术中体核温度否则应当采取措施维持术中体核温度3636 第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5、体温监测技术、体温监测技术5.

23、1 5.1 技术技术 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热敏电阻和温差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热敏电阻和温差电偶),红外传感器,液晶温度计电偶),红外传感器,液晶温度计 5.2 5.2 测温部位测温部位 核心温度测量的金标准:肺动脉导管测核心温度测量的金标准:肺动脉导管测得的血液温度得的血液温度第四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3页第四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3页第四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3页腋窝腋窝 :腋动脉搏动处,将上臂紧贴胸壁:腋动脉搏动处,将上臂紧贴胸壁使腋窝封闭。接近核心温度。腋温使腋窝封闭。接近核心温度。腋温+0.5+0.5直肠温度。影响:血压计袖套,直肠温度。影响:血压计袖套,静脉输液静脉输液鼻咽部:接近颈内动静

24、脉,可迅速反映鼻咽部:接近颈内动静脉,可迅速反映脑温。影响:吸入气流温度脑温。影响:吸入气流温度食道温度:食道中下食道温度:食道中下1/31/3交界处。近似于交界处。近似于中心温度,体外循环期间,能迅速反映中心温度,体外循环期间,能迅速反映心脏、大血管的血温变化,能反映中心心脏、大血管的血温变化,能反映中心血流和心肌的温度。血流和心肌的温度。第四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3页直肠温度直肠温度 :超过肛门:超过肛门6cm6cm,小儿为,小儿为2 23cm3cm。腹腔脏器的温度腹腔脏器的温度 ,与中心体温相差,与中心体温相差11左右左右 耳鼓膜温度:精确反映脑温,误差很小。耳鼓膜温度:精确反映脑温,误差

25、很小。膀胱温度膀胱温度 :中心温度:中心温度 气管内温度气管内温度 :中心温度中心温度 皮肤温度皮肤温度 :恒定室温,四点法:恒定室温,四点法平均皮温平均皮温=0.3=0.3(胸部温度(胸部温度+上臂温度)上臂温度)+0.2+0.2(大腿温度(大腿温度+小腿温度);小腿温度);平均体温平均体温0.850.85中心温度中心温度+0.15+0.15皮肤体温。皮肤体温。第四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3页其他其他:体外循环时将测温头连接于血行管路或体外循环时将测温头连接于血行管路或氧合器氧合器,可监测转流过程中血温变化情况可监测转流过程中血温变化情况;用心表面热敏电阻电极或针形电极插入用心表面热敏电阻电极或

26、针形电极插入心肌测量心外膜或心肌温度心肌测量心外膜或心肌温度,对心脏手术对心脏手术中心肌保护有指导意义中心肌保护有指导意义;用针形电极插入三角肌连续监测骨髓肌用针形电极插入三角肌连续监测骨髓肌温度温度,适用于恶性高热等有特殊指征的病适用于恶性高热等有特殊指征的病人。人。第四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3页6、术中低温的调控措施、术中低温的调控措施 6.1 控制室温控制室温 皮肤散热:减少辐射和对流皮肤散热:减少辐射和对流 24242525,相对湿度,相对湿度40%-50%40%-50%为宜,为宜,新生儿及早产儿,新生儿及早产儿,27 27 29 29 。6.2 预防麻醉后体温再分布预防麻醉后体温再分布

27、 诱导前足够的保温诱导前足够的保温3030分钟可很大程度上分钟可很大程度上防止体温的再分布防止体温的再分布 第四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3页6.3 保温措施保温措施保温装置:保温装置:被动隔绝(被动隔绝(passive insulationpassive insulation):覆盖皮肤覆盖皮肤 术中当病人处于血管舒张时保温则尤为重要。术中当病人处于血管舒张时保温则尤为重要。第五十页,本课件共有63页主动加温(主动加温(active heatingactive heating):有创:体外循环和腹腔灌洗有创:体外循环和腹腔灌洗 无创:强制气流加温系统(无创:强制气流加温系统(forced-air

28、forced-air heating systemheating system)和热电阻加温毯)和热电阻加温毯(resisting heating blanketresisting heating blanket),热弧),热弧灯、循环水垫灯、循环水垫 、吸入加热加湿气体(通、吸入加热加湿气体(通过湿热交换器)等过湿热交换器)等 注意防止热损伤,保证加温治疗的安全注意防止热损伤,保证加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尽量扩大性和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尽量扩大加温面积。加温面积。第五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第五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以上是寒冷状态下,志愿者以不同方式保温以上是寒冷状态下

29、,志愿者以不同方式保温2020分钟前后的分钟前后的温谱图温谱图第五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3页6.4 输液输血加温输液输血加温大量输入未经加温的液体可明显降低体温。大量输入未经加温的液体可明显降低体温。通过输液加温装置得到改善通过输液加温装置得到改善 。期望通过对静脉输液的加温来显著提升体期望通过对静脉输液的加温来显著提升体温是不可能的。温是不可能的。6.5 其他其他吸入气体加温吸入气体加温 :小儿:小儿血管活性药物:预防或治疗分布性低温。血管活性药物:预防或治疗分布性低温。第五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3页6.6 控制性低体温控制性低体温控制性低温是一种将机体体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以控制性低温是一种将机体

30、体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以求达到降低机体代谢、保持或延缓细胞活动的方求达到降低机体代谢、保持或延缓细胞活动的方法。法。适应症:适应症:1 1、与体外循、与体外循环环配合行心内手配合行心内手术术。2 2、大血管手、大血管手术术必必须须阻断阻断动动脉主干脉主干时时保保护远护远心端的心端的脏脏器。器。3 3、神、神经经外科外科应应用低温以延用低温以延长长阻断阻断脑脑循循环环的的时时间间,降低,降低颅颅内内压压,减,减轻脑轻脑水水肿肿。4 4、用于、用于临临床其他方法床其他方法难难以控制的高以控制的高热热。5 5、脑脑复复苏苏。第五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3页常用方法(一)体表降温1、冰水浸浴法;2、冰袋法;3

31、、变温毯法;4、冷空气法。(二)体腔降温(三)血液降温1、动脉-静脉降温法2、静脉-静脉降温法3、体外循环法第五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3页注意事项1、降温中寒战(防御反应)的预防2、体温的“续降”3、采用多点测温4、并发症:室颤;冻伤、烫伤;内环境;复温休克第五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3页7、围术期高热的处理、围术期高热的处理 7.17.1原因原因麻醉机呼吸活瓣失灵麻醉机呼吸活瓣失灵 输血输液反应输血输液反应 手术冗长手术冗长,保温措施失当保温措施失当骨水泥骨水泥 病理状况病理状况 7.27.2处理处理处理原发病,采取降温措施处理原发病,采取降温措施第五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3页7.3 恶性高热(Ma

32、lignant hyperthermia,MH)为一种遗传性肌病,以高代谢为特征,病人接触到某些麻醉药物后触发。典型的MH由 琥珀胆碱 或 挥发性麻醉药物 触发发病机制是肌浆网钙离子的重摄入减少(重摄入是终止肌肉收缩必不可少的),由此引起肌肉的持续挛缩,产生高代谢症状第五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3页临床特点与诊断临床特点与诊断 初期的症状:PetCO2增高和PaO2下降,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肌僵(肌松剂不能缓解),呼吸急促(有自主呼吸者).无法解释的心动过速通常是第一个症状。合并的症状有:高热和紫绀。实验室检查:血气(代谢和呼吸性酸中毒)、高血钾、高血钙、高血磷、CPK 1000 IU,肌红蛋白尿

33、(咖啡色)。确诊:肌活检halothane-caffeine 挛缩试验(85%的特异性和100%敏感性)。第六十页,本课件共有63页特效药:Dantrolene(硝苯呋海因,丹曲林)可有效地控制钙离子依赖性的肌肉收缩和高代谢状态。2-3mg/kg,bolus,每5min一次,继以1-2mg/kg/h,全量可达10mg/kg,直到高代谢症状缓解禁用钙离子拮抗药第六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小小 结结体温的恒定是维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体温的恒定是维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证,如有较大偏差将引起代谢功基本保证,如有较大偏差将引起代谢功能的紊乱甚至死亡发生。能的紊乱甚至死亡发生。低体温在围术期十分常见,因此,除外低体温在围术期十分常见,因此,除外治疗性低体温,核心体温应维持在治疗性低体温,核心体温应维持在36C。对于围术期低体温,预防重于治疗。对于围术期低体温,预防重于治疗。对体温的有效监测和调控是保证麻醉成对体温的有效监测和调控是保证麻醉成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第六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感感谢谢大大家家观观看看第六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