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070511最终.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74610858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9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070511最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070511最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070511最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070511最终.doc(5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五月目录1 总则11.1 目的11.2 适用范围11.3 基本原则11.3.1 因地制宜原则11.3.2 科学性原则11.3.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1.3.4 集中成片、综合整治原则11.4 引用标准11.5 术语22 建设目标32.1 总体建设目标32.2 具体建设目标32.3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级32.4耕地质量目标等别33 建设条件33.1 项目合法性33.2 现有基础设施43.3 水土资源43.4 其它44 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44.1 工程类型区和工程模式44.1.1 一级工程类型区44.1.2 二级工程类型区44.1.3 工

2、程模式44.2 项目总体布局54.2.1 工程布局原则54.2.2 工程布局内容和要点54.3 单项工程布局54.3.1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布局54.3.2 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布局54.3.3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布局54.3.4 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工程规划布局54.3.5 农村居民点工程规划布局65 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65.1 一般规定65.1.1 平整耕地类型65.1.2 田块布置原则65.1.3 田面坡度65.1.4 土地平整单元划分65.2 耕作田块修筑工程65.2.1 条田65.2.2 梯田75.3 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85.3.1 土层85.3.2 耕作层85.3.3 土壤质地85.3.

3、4 耕作层表土剥离及移土培肥95.3.5 改良土壤96 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标准106.1 一般规定106.1.1 工程建筑物等级划分106.1.2 灌溉标准106.1.3 排水标准126.1.4 防洪标准126.1.5 供水标准136.1.6 水质标准136.1.7 抗冻胀标准136.1.8 地震烈度标准146.2 水源工程146.2.1 塘堰工程146.2.2 引水工程146.2.3 机井工程156.2.4 雨水集蓄工程166.3 输水工程176.3.1 灌溉渠道工程176.3.2 管道输水工程186.4 喷、微灌工程196.4.1 喷灌工程196.4.2 微灌工程206.5 排水工程206

4、.5.1 排水沟工程206.5.2 暗管(沟)排水工程216.6 渠系建筑物226.6.1 一般规定226.6.2 水闸226.6.3 渡槽236.6.4 倒虹吸236.6.5 农桥246.6.6 涵洞246.6.7 跌水与陡坡256.6.8 斗门及农门(制口)256.6.9 量水设施256.6.10 隧洞256.7 泵站与农村输配电工程266.7.1 泵站266.7.2 输电线路276.7.3 变压器选择286.7.4 配电装置287 田间道路工程建设标准297.1 一般规定297.1.1 田间道路分级与功能297.1.2 田间道路建设类型297.1.3 田间道路工程级别标准297.2 田间

5、道297.2.1 田间道工程布置297.2.2 主要技术要求307.3 生产路317.3.1 生产路布置317.3.2 主要技术要求318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标准328.1 农田防洪一般规定328.2 农田林网工程328.3 岸坡防护工程348.4 坡面防护工程358.5 沟道治理工程369 农村居民点工程建设标准379.1 农村居民点规模分级379.1.1 规模分级379.1.2 不同工程类型区农村居民点规模级别标准389.2 农村居民点工程建设规划389.2.1 规划的原则389.2.2 规划的内容389.2.3 功能分区与布置389.3 农村居民点人口规模预测和搬迁标准389

6、.3.1 人口规模预测389.3.2 人口搬迁标准389.4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399.4.1 用地内容399.4.2 用地规模预测399.4.3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399.4.4 建设用地构成比例399.6 公共设施工程409.7 农业生产、仓储设施工程409.8 道路工程及竖向规划409.8.1 道路工程409.8.2 竖向规划409.9 公用工程409.10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标准409.10.1 容积率标准409.10.2 建筑密度419.10.3 绿地率419.10.4 停车场4110 附录41附录A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41附录B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组合表4327四川省

7、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1 总则1.1 目的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科学决策水平,合理确定项目的工程建设标准、项目投资水平,提高项目效益,特制定本标准。1.2 适用范围1.2.1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开展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2.2 本标准包括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的引用方法、要点、注意事项。为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提供技术依据。1.2.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局部地区或单项工程已达到本标准要求的,不宜新增相应的工程措施,应保持现状或局部优化改进,项目区其余地区或单项工程按本标准执行。1.3 基本原则1.3.1 因地制宜原

8、则以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工程建设实践经验为基础,合理划定工程类型区,考虑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根据各区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向和限制性因素,结合土地开发整理的建设目标,确定不同区域内的工程模式、体系和建设等级。1.3.2 科学性原则尊重科学,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础,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做到技术先进、规划设计合理、安全适用。1.3.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为前提,节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1.3.4 集中成片、综合整治原则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增

9、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1.4 引用标准下列规范、规程、标准所包含的相关条文,构成引用标准。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灌溉设计保证率进行了修订。当下列规范、规程、标准出现新版本时,应按新版本执行。1.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3.防洪标准(GB 50201-94);4.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 50296-99);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6.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7.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95);8.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 50060

10、-92);9.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10.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J 85-85);11.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97);1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GB/T 16453.1-1996);1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GB/T 16453.3-1996);1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技术(GB/T 16453.4-1996);15.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20203-2006);16.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 10111013-2000);17.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

11、准(SL 252-2000);18.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 63-94);19.地下水质量标准(B/T 14848-93);20.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 4-1999);2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 18-2004);2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 267-2001);23.机井技术规范(SL 256-2000);24.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 236-1999);2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 103-95);26.水闸设计规范(SL 265-2001);27.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 279-2002);28.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SL 20-92);29.公路工程技

12、术标准(JTG B01-2003);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3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3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3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014-97);34.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技术规范(CJJ/T 80-98);35.水土保持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 289-2003);3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L204-98);37.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DL/T 499-2001);3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TD/T1007-2003)。1.5 术语1.5.1 工程类型区

13、engineering type area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的单元。在同一工程类型区,其建设条件基本一致,对应工程建设内容基本一致。1.5.2 工程模式 engineering pattern为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而确立的各项工程的组合方案。1.5.3 工程关键指标 engineering key indices表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主要参数。1.5.4 冬水田、囤水田 Paddy for water storage in winter我省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农田,由于缺少灌溉水源,每年大春收割前后进行蓄水保水,以备第二年大春作物用水。这种利用秋冬季节降水进行囤蓄大

14、春灌溉水源而不种小春作物的农田,叫冬水田或囤水田。部分秋冬季囤蓄灌溉水源较深、水量较多的农田,不仅能解决本田的栽插水源,还可以解决其他稻田的栽插水源,叫囤水田。1.5.5 中低产田地 Middle-and-Low-Yielding Fields由于土壤、地下水等的限制而造成的单产低于一般农田的耕地,如丘陵区的石骨子地、死黄泥田地、平坝区低槽的下湿田和烂泥田等。1.5.6 石骨子地 rock chip发源于紫色砂页岩母质的耕地,母质较易风化,多为幼龄土,表现为土层浅薄、质地粗,耕地中含有大量岩石碎屑的坡耕地,多分布于山丘地区的中、高台位。1.5.7 坡改梯 Changing Slope Fiel

15、ds into Terrace通过对坡耕地实施修筑土(石)埂、增厚土层、平整土地、整治坡面水系等工程措施,变坡耕地为水平梯地或缓坡梯地,达到土壤保水、保肥、保土、高产稳产的目的。1.5.8 田块 cultivation plot田坎(埂)所围成的田块,是田间作业的基本单元,包括田面、田坎(埂)、背沟。1.5.9 植物护埂 Borders Protected by Plants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值,增加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稳定性,将适宜的、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或灌木、矮乔木配置在梯田埂坎上形成的一种植物护埂生态田土坎。1.5.10 挹灌 use spoon small

16、 amount to irrigate一种传统的雨水集蓄型灌溉模式,它是采用水肥混合,人工窝、行浇灌,灌关键水和救命水的一种局部灌溉和非充分灌溉模式,在四川缺水地区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中普遍采用。1.5.11 山平塘 石河堰 pond山平塘:拦截和贮存地表径流,蓄水量不足10万立方米的蓄水设施;石河堰:拦截溪河,抬高溪河水位,修建在溪河岩石地基上的石坝(浆砌条石、砼重力坝或拱坝)。2 建设目标2.1 总体建设目标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

17、可持续发展利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2 具体建设目标2.2.1 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田块规则成形、田面平整、耕作土壤深厚、埂坎稳固,耕作方便,经土地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等级要有提高,符合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的标准要求。2.2.2 水:农田灌溉水源充足,灌溉保证率达标,灌排设施及坡面水系布局合理、配套完善。采用节水型输配水和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工程设计经济、安全。2.2.3 路:路网与项目区外主干公路衔接,路面平整,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满足机耕、农业生产运输和农民生活的需要。2.2.4 林:满足农田防护需要和环境景观协调要求,起到保持水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作用。2.2.5 村:实施农

18、民新村建设,有条件地开展村庄整治,尽可能让居民住宅相对集中,节约住宅用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2.3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级2.3.1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别根据项目建设规模,按表2.3.1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别。表2.3.1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别 单位:hm2工程等别IIIIIIIVV建设规模20002000160016008008004004002.3.2工程建筑物控制级别土地开发整理单项工程以配套工程和小、微型工程为主,工程建筑物级别一般为5级。2.4耕地质量目标等别根据四川省农用地分等定级和补充耕地质量数量按等级折算研究成果,分析各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限制性因素,结合土地开发整理的建设目标和限制

19、性因素,分区域拟定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的等级范围。3 建设条件3.1 项目合法性3.1.1 项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符合水利、农业、林业、交通、村镇建设、环保等方面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相关部门规划相衔接。3.1.2 不得在禁止土地开发整理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湿地保护区、天然草场、退耕还林区实施项目,不得毁林毁草和占用行洪河道、围湖造地等。3.2 现有基础设施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应基本具备下列基础设施,确保项目实施后达到建设目标:3.2.1 农田水利灌溉设施:项目区农田灌溉水源有保障,骨干输水设施基本完善。3.2.2 河堤:为保护河流两岸的农田、村镇等,应具备达到相应

20、标准的河堤。3.2.3 滞洪区及其排水设施:项目区有防洪、排涝、排渍要求时,应具备滞洪区及其排水设施。3.2.4 道路:具备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项目区路网基本形成,村道以上级别的道路基本建成。3.2.5 电力设施状况:项目区完成农网改造,有动力电源,具备项目施工用电及项目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用电条件。3.2.6 防护林:具备为项目区提供生态保护的防护林网。3.3 水土资源项目区能做到水土资源平衡。土壤的土质和肥力满足农业耕作和农产品质量的要求。3.4 其它3.4.1 土地权属明晰,界限清楚,没有土地权属纠纷,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民主制定,合理可行,项目实施中涉及的工程建设占地能妥善解决。3.4.2

21、 当地各级政府、公众支持和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整理。4 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4.1 工程类型区和工程模式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耕地分布的主要地貌类型及灌排条件作为分区的主导因素,结合气候和土壤母质类型,将四川省划分为5个一级工程类型区和5个二级工程类型区。4.1.1 一级工程类型区根据地形地貌、气候和耕作制度、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空间布局、农业区划等条件,采取归类和叠加的办法,全省划分为5个一级工程类型区。包括:盆西平原工程类型区、盆地丘陵工程类型区、盆周山地工程类型区、川西南山地工程类型区、川西北高山高原工程类型区,一级工程类型区的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农业生产特征以及区域特

22、点等详见附录A。4.1.2 二级工程类型区在一级工程类型区的基础上,根据灌排方式、土地利用存在的限制性因素和工程内容,全省划分为5个二级工程类型区,包括:自流引水工程类型区、紫色土治理工程类型区、坡面蓄水保土工程类型区、山地蓄保水工程类型区、沟谷治理工程类型区,二级工程类型区的区域范围、土壤类型、地貌特征以及主要工程模式组合等详见附录A、B。4.1.3 工程模式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共分5种工程模式,其组合特征见表4.1.2。工程模式对应的基础条件及工程特征详见附录C。表4.1.2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及工程组合特征工程模式工程组合特征田块形式水源类型输水方式路面材质农田林网主要类型自流引

23、水工程模式条田塘坝/水库/河道明渠/低压管 砼/沥青砼/砂石/土质护路护渠林紫色土治理工程模式梯田/条田塘坝/河道/农用井/蓄水池明渠/低压管道砼/沥青砼/泥结石/砂石/土质梯田护坎林/护路护渠林坡面蓄水保土工程模式梯田/条田水库/塘坝/河道/蓄水池明渠/低压管道砼/沥青砼/泥结石/砂石/土质梯田护坎林/护路护渠林山地蓄保水工程模式梯田/条田水库/塘坝/水窖/蓄水池明渠/管道砼/沥青砼/泥结石/砂石/土质梯田护坎林/护路护渠林沟谷治理工程模式梯田/条田河道/水库/塘坝/蓄水池明渠/管道砼/沥青砼/泥结石/砂石/土质护岸护坎林说明:以上各种工程模式取水方式均为自流/提水,排水均为自流。4.2 项

24、目总体布局4.2.1 工程布局原则1.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2.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社会进步的需求。3.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4.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4.2.2 工程布局内容和要点项目布局应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所在工程类型区、工程模式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突出重点,合理科学规划各单项工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主要由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工程、农村居民点工程组成。本省各工程类型区工程布局要点:1.盆西平原工程类型区以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和农村居民点为主要目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科学合理规划耕地、田间道路、灌排渠系、农村居民点、防护林网,提高机械化

25、耕作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土地权属调整,实现土地节约集约经营。2.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地工程类型区以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因地制宜修筑梯田,治理沟壑,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兴建坡面蓄排水工程,增加有效灌溉水源,发展节水灌溉,改善道路条件,科学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3.川西南山地工程类型区围绕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梯田修筑和沟壑治理,在确保能灌、能蓄、能排的基础上,布置灌溉蓄水、输配水和农田防护与水土保持工程,发展节水灌溉。4.川西北高山高原工程类型区围绕保水、保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

26、境的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在确保生态环境改善的前提下,规划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排灌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4.3 单项工程布局4.3.1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布局根据项目建设类型、地形条件及土壤状况等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现代化农业建设要求和农业耕作习惯,因地制宜确定土地平整区域位置、平整田块布局、规格、土地平整形式和耕地质量建设要求。通过土地平整工程规划将零碎的、不规整的、坡度大的、土层薄的、未利用的地块,通过整理,达到地块规整,土层增厚,方便耕作,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土地平整工程由田块规划布置、田块修筑、耕作层表土剥离及移土培肥工程等内容组成,应与灌

27、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工程布局相衔接、协调。4.3.2 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布局根据水源及排水特点、地形条件、基础设施现状、田块形态,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灌溉与排水措施,进行系统配置。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的内容主要由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泵站及农村输配电工程组成。4.3.3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布局开发整理区域内道路网络应根据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结合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渠系布置,开展以田间道、生产路为主要内容的田间道路系统配置。4.3.4 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工程规划布局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工程包括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包括岸坡防护工程、坡面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等

28、;生物措施指能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农田防护林工程。4.3.5 农村居民点工程规划布局根据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居民中心村、基层村,积极鼓励新建住房的农民向规划的中心村、基层村集中,引导农民集约节约用地、改善居住条件。5 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5.1 一般规定5.1.1 平整耕地类型1.按平整后的田块类型划分为条田和梯田。平原区宜修建条田,山丘区宜修建梯田。2.根据地形、地貌、地类等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平整工程的类型。5.1.2 田块布置原则耕地平整应满足以下要求:1.尽可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合理分配土方,就近平衡挖填土方量,尽量减少客土、弃土。3.田面平整、埂坎稳

29、定,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田间灌排水。4.方便农业机械化作业和田间耕作。5.做好耕作层保护工作,平整后耕地质量要求提高一个等级或保持平整前的农用地等级。5.1.3 田面坡度田面坡度是指一个灌水单元的地面坡度。根据整理区田面坡度选择平整耕地类型,如表5.1.3。表5.1.3 耕地平整类型田面坡度耕地平整分类05条田515梯田水平梯田、坡式梯田1525坡式梯田5.1.4 土地平整单元划分以相邻农渠控制的田块为土地平整单元。5.2 耕作田块修筑工程5.2.1 条田条田是以水平方田为建设对象的耕作田块,适用于地面坡度小于5的平原区、河滩地区。条田田块规模、长度和宽度的规定,应符合当地自然环境、农田灌溉与排

30、水等条件,满足农业机械化耕作需要,方便管理。1.条田方向条田方向指条田长边方向。为保证条田长边光照时间最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条田宜南北向布置。有风害的地区,条田方向应与主害风垂直或与主害风向的交角大于4560。2.条田形状条田形状力求外形规整,长边与短边的交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宜,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避免三角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整的形状,以方便土地平整和田间耕作。3.条田规模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耕作方式、农业种植习惯及社会经济状况等确定田块规模。水田应根据末级固定渠(沟)控制面积确定田块规模,井灌区以单井灌溉面积确定田块规模。格田规模以毛渠控制面积为主。田块规模:平原区旱

31、田田块规模1020hm2;山区丘陵区田块规模0.21.0hm2。格田规模:平原区格田规模为0.20.6hm2;山区丘陵区格田规模为0.10.2hm2。格田长度60120m,宽度2040m。4.条田田块长度、宽度条田田块长度一般为50200m。机耕区、平原区、旱作物区可以长些,非机耕区、山丘区、水稻田区可以短些。田块宽度根据田块面积、种植制度、机械作业要求、灌排水要求、地形、地貌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耕作田块宽度为520m。条田田块长度、宽度参照表5.2.1。表5.2.1 条田技术指标工程类型区田块长度(m)田块宽度(m)水田旱地水田旱地盆西平原工程类型区10030050200201001080盆

32、地丘陵工程类型区5015010801080540盆周山地工程类型区2010010501060320川西南山地工程类型区208010401050320川西北高山高原工程类型区501002050205010405.田面高程田面高程应满足灌溉、排水等要求,土地平整的挖填土方量应就近平衡。地下水位较高时,田面高程应高于地下水位0.60.8m以上。6.田面平整度条田平整后一般种植水稻,实行淹灌,水稻格田内相对高差不应超过3cm。旱作条田田面局部起伏高差应在1015cm内,田面纵向比降应为1/3001/500。7.田埂修筑田块田埂高度3050cm,埂顶宽度3040cm。格田田埂间距2040m;田埂高204

33、0cm,埂顶宽1530cm。田埂应用土或石料建筑,田埂材料就近采集,尽量不采用砼材料砌筑,以避免危害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5.2.2 梯田梯田(地)是坡地上沿等高线修成田面平整、地边有埂的台阶式地块。梯田(地)可以改变台面坡度,拦蓄雨水,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本省要求对25以下的坡耕地应进行坡改梯,修筑成梯田。1.梯田分类按修筑梯田的断面形式可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按田坎建筑材料分有土坎梯田、石坎梯田、植物护坎梯田;按用途种植旱作物的叫梯地,种植水稻的叫梯田;按秋冬季是否蓄水分为水旱轮作田、冬水田、囤水田等。2.梯田布局梯田布局结合山丘区地形,以沟渠、道路为骨架,按大弯就势,小

34、弯取直,沿等高线布置,形状呈长条形、环形或扇形。梯田内部设边沟、背沟和排水口。梯田外的排水沟与蓄水池、沿山沟、排洪沟等设施相连,因地制宜地采取蓄、引、排措施,使坡面径流变害为利。3.田面长度为方便耕作,梯田长度一般为100200m。4.田面宽度田面宽度根据地形、土质决定。地面坡度越大,则田面宽度越窄,埂坎高度越低,则田面宽度越窄。一般梯田田面宽510m。5.田面平整度梯田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梯田田面上局部起伏高差应在1015cm内,田面长方向保留1/3001/500的比降,以利于排水。6.梯田田坎梯田(地)建设要求埂坎安全稳定,占地少,用工省,埂坎材料就地取材。田坎高度宜根据地形地貌、土壤质

35、地、土埂稳定性、田面宽度的要求而定。田坎材料主要有土坎、石坎,其次有生物护坎。梯田土坎高度以1.5m为宜,石坎高度以2.0m为宜。田坎外侧边坡5580;田坎内侧边坡可取5060;田坎顶宽一般为0.300.40m。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和川西南山地区有发展田坎经济习惯的,田坎顶宽可适当加宽。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田埂一般宽0.150.30m,高0.200.40m。水平梯田断面参数见表5.2.2;梯田断面设计要素见图5.2.2。表5.2.2 水平梯田断面参数地形坡度()田面净宽(m)田坎高(m)田坎外侧边坡()54.910.90.51.08075103.57.90.81.57570152.46.61

36、.01.87065202.24.41.42.06560251.52.91.62.06055图5.2.2 梯田断面设计要素示意图原地面坡度;梯田田坎内侧边坡,();梯田田坎外侧边坡,();H梯田田坎高度,m;Bx原坡面斜宽,m;Bm梯田田面毛宽,m;B梯田田面净宽,m;a梯田田坎占地宽,m;b梯田田坎埂高,m。5.3 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为了确保耕地质量,要保持作物生长必需的土层和耕作层厚度及其它理化指标。当耕地土层较薄时,需通过就地深耕松土、下层松动爆破或客土,增厚土层;土地平整施工中,必须通过剥离、还原耕作层来保护耕作土,确保耕作层不破坏、不流失、不填埋。平整后的耕地要求达到以下标准:5.3.

37、1 土层土层厚度不低于40cm,土壤无污染。5.3.2 耕作层耕作层厚度不低于25cm,基本无砾石,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0g/kg或保持耕地原有有机质含量,pH值在5.08.5之间或保持耕地原有pH值。5.3.3 土壤质地耕作层土壤质地较好,以砂壤至壤土为佳,表土疏松,土壤通气性好,心土紧实,保水保肥。5.3.4 耕作层表土剥离及移土培肥开展土地平整时,为保持原有土地肥力,必须通过剥离、还原耕作层,来保护原有耕作层表土。主要方法是:1.表土剥离。对需平整的土地,首先剥离耕作层土壤2030cm,将耕作层表土堆积、贮藏在平整区域适当地方。2.田块基层处理。用机械推平、压实,使田块的形状、大小、犁

38、底层高程达到规划设计要求,形成防渗、防漏,厚20cm左右的犁底层。水田犁底层呈水平面;旱地犁底层呈12%坡度的斜面。3.耕作层土壤回填。将堆积、贮藏的耕作层表土回填到犁底层上,耕作层厚度、平整度达到要求。5.3.5 改良土壤新开发整理出的耕地应实施改良土壤措施,如施用秸秆、农家肥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水、通气、保水性能;耕作层浅薄的田块应逐年深翻,以改良土壤。6 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标准6.1 一般规定6.1.1 工程建筑物等级划分1.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的灌溉和排水工程以灌区配套工程和小、微型工程为主,工程等别一般划分为等级以下工程,其分等指标如表6.1.1-1。表6

39、.1.1-1 灌溉工程分等指标工程等别蓄水工程(104.m3)引水工程(m3/s)提水工程单站装机流(m3/s)单站装机容量(万kw)10100220.010.12.枢纽建筑物级别应按5级要求。次要和临时性建筑物级别参见表6.1.1-2。表6.1.1-2 水工建筑物级别工程等别主要建筑物次要建筑物临时性建筑物553.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的灌溉渠道、排水沟、灌排建筑物属于5级及以下工程,其分级指标如表6.1.1-3。表6.1.1-3 灌溉渠道、排水沟、灌排建筑物分级指标工程级别灌溉渠道排水沟道灌排建筑灌溉流量(m3/s)排水流量(m3/s)过水流量(m3/s)521024.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项

40、目原则上不修建水库和等以上水利工程。6.1.2 灌溉标准1.灌溉设计保证率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灌溉设计保证率应符合表6.1.2-1。表6.1.2-1 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水方法分区作物种类灌溉设计保证率(%)地面灌溉季节性干旱较严重地区以水稻为主7080以旱作为主6575水资源较丰富地区以水稻为主7585以旱作为主7080水资源丰富地区以水稻为主8095以旱作为主7585低压管道灌溉季节性干旱较严重地区以水稻为主8090以旱作为主7585水资源较丰富地区以水稻为主8595以旱作为主8090喷灌、微灌各类地区各 类 作 物8595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季节性干旱较严重地区旱作6070注: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种

41、植地区,宜选表中较大值;作物经济价值不高的种植地区,可选表中较小值。2.灌溉定额参照四川省农业用水定额表(种植业部份)6.1.2-2执行。表6.1.2-2 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 单位:m3/亩行业名称产品名称定额值备注谷物及其他作物水稻泡田100120盆西平原区90120盆地丘陵区80100盆周山地区110130川西南山地区水稻本田280340盆西平原区220250盆地丘陵区190240盆周山地区360450川西南山地区玉米5575红苕5065小麦4060棉花6080油菜5575花生5570烟草85105蔬菜蔬菜150200水果、茶茶叶85110苹果5065梨5570柑橘7590葡萄6075西瓜5070甘蔗90110牧草6080注:(1)灌溉定额按中等干旱年(P=75%)制定,定额值为净灌溉定额。水稻采用浅灌、中蓄、晒田灌溉模式,达到蓄雨和节水的目的。旱作物采用常规浇灌。(2)水稻灌溉定额一般情况下当地土质为粘土时取小值,为粘壤、中壤土时取中值,为轻壤、沙壤土时取大值。3.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灌溉定额在没有条件修建骨干水利工程的缺水地区,可采用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旱地作物进行挹灌,其灌溉定额见表6.1.2-3。表6.1.2-3 旱地作物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灌溉定额 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材料 > 机械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