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8.doc

上传人:邓** 文档编号:7433404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242 大小:3.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2页
新(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8.doc(24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论8第一节 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宏观概括8(一)产业现状与特点8(二)重点国家和地区发展概要9第二节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宏观概括12(一)产业现状与特点12(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5第三节 中国信息产业重点省市发展分析16第四节 中国重点区域信息产业发展分析19第二章 计算机产业23第一节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现状概括231中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23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以独到的优势初步确立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33产业聚集已经显现,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信息产业基地244产业出现了剧烈的企业结

2、构变化和地区结构变化25第二节 中国计算机产业重点产品分析251 PC的262服务器26第三节 中国计算机产业企业竞争分析361 PC的362服务器44第三章 通信设备产业47第一节 中国通信设备产业发展现状概括471、运营业:电信业务收入与用户增长不同步472、通信设备市场:运营商发展思路主导作用增强483、电信行业逐步走向薄利484、行业发展动力来自运营业的高速增长495、外资企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496、一批国内企业迅速崛起507、网络演进务实进行528、产业链竞争将成为行业竞争的新模式539、国际市场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动力5410、中国政府明确支持TDSCDMA技术标准55第二节 中国通

3、信设备产业重点产品分析561程控交换机562GSM移动通信系统设备563CDMA移动通信系统设备57第三节 中国通信设备产业企业竞争分析581竞争格局分析582主力厂商分析62第四章 集成电路产业73第一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概括73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产品分析751计算机类集成电路752工业控制类集成电路793消费类集成电路844通信类集成电路89第三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企业竞争分析921竞争格局分析922主力厂商分析96(1)Intel97(2)TI98(3)东芝99(4)三星99(5)Infineon100(6)飞利浦100(7)ST101(8)Hynix102(9)Mot

4、orola102(10)联发科技103第五章 消费电子产业105第一节 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现状概括1051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1062低价竞争成为市场争夺焦点1083数字电视成为市场投入的热点1094产品结构升级趋势明显109第二节 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重点产品分析1121数码相机1122数码摄像机1183彩色电视机1204端电视机1245DVD影碟机129第三节 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企业竞争分析1331竞争格局分析1332主力厂商分析134(1)东芝134(2)联发科技134(3)飞利浦135(4)三星136(5)意法半导体137(6)瑞萨137(7)松下139(8)Infineon139(9)N

5、EC141(10)TI141第六章 软件产业143第一节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概括143(一)产业现状与特点143(二)重点省市发展概要149第二节 中国软件产业重点产品分析155(一) 总体概况155(二) 系统软件发展状况157(三) 支撑软件发展状况160(四) 应用软件发展状况162第三节 中国软件产业企业竞争分析164(一)竞争格局分析164(二) 主力厂商竞争力评价169第七章 IT服务产业178第一节 中国IT服务产业发展现状概括178第二节 中国IT服务产业重点产品分析1801维护支持1802 IT咨询1813系统集成1814 IT运营管理1815 IT培训182第三节 中国I

6、T服务产业企业竞争分析182(一)竞争格局分析182(二)主力厂商分析189第八章 互联网产业193第一节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概括1931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环境1932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特征194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产业重点产品分析1951接入服务1952内容服务196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产业企业竞争分析2031接入服务2032内容服务211第九章 结束语222第一节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222(一)计算机产业2221环保型显示器、大容量磁盘走向普及2222笔记本显示器走向两极化2223内存技术换代,软驱退出市场2224无线应用成为主流2235IA服务器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2236服务器低端

7、市场细分化加剧223(二)通信设备产业2251通信行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2252行业发展动力来自运营业的平稳健康增长2283外资企业仍然占据半壁江山2284一批国内企业快速做强230(三)集成电路产业2311集成电路之设计业发展趋势2312集成电路之芯片制造业发展趋势2343集成电路之封装测试业发展趋势234(四)消费电子产业2351未来三年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352新型产品比例将会保持加速上涨趋势2363品牌竞争和反倾销成为竞争主要手段2394国际消费电子产业向中国深层次转移2405众高科技企业纷纷涉足消费电子产业240(五)软件产业2411信息服务成为企业竞争的制高点2412行业应用软

8、件成为软件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嵌入式软件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软硬结合的着力点,Linux软件成为市场的热点2423新一轮重组将打造新的软件骨干企业2424软件人才结构将逐渐趋于合理2435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2446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是增强软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45(六)IT服务产业2461用户需求日趋理性,高端服务持续增长2462大型服务商主导市场,服务商走向分工竞合2463用户关注的重点由价格转向投资回报率2464应用外包服务在中小企业及非商用市场日渐普及2475融合IT技术与行业知识是IT服务商能力发展的方向247(七)互联网产业2481网络环境的改善和网民的增长将促使互联

9、网内容产业快速发展2482市场需求引导产品和技术发展,宽带接入市场将有较大增长2483文化产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将进行不断的融合2494构建合理的产业价值链,将成为互联网业务市场发展的关键2505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将影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250第二节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分析251(一)有利因素2511、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2512、巨大的市场潜力2523、集群不断形成,集群竞争被越来越多的地区所认识和采用2524、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产业的跨国转移,将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253(二)不利因素2531、产品与技术标准制订宽松且不及时,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2532、加

10、入世贸组织及文化背景差异引起合资企业“拆火”和单干风盛行2533、知识产权意识不强,针对中国企业的倾销调查案例频出2534、进口压力加大,产业面临较大冲击254第三节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254(一) 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2541、加强规划,实施电子产业振兴政策2542、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255(二) 建立健全产业预警及贸易磨擦应对机制2551、成立消费电子产业预警机构,加强部际沟通与协调2552、建立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制定统一的应对战略2553、建立企业的预警机制是重中之重2564、加强外贸、内贸市场产品信息收集与发布2565、尽早确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性质256(三) 加大产业重组力度2

11、561、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2572、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差异化和品牌国际化发展道路2573、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和管理2574、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58(四)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拓展国内市场空间258(五)广泛吸收外资,促进产业升级258(六)加强出口协调,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发展258第一章 总论1 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宏观概括(一)产业现状与特点近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信息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信息产业的国际转移和重新分工趋势愈益明显。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均面临信息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和挑战。在过去20多年的改

12、革开放过程中,我国信息产业抓住了机遇,发展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大国,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2003年,我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增长34%;利税总额1000亿元,增长16%,其中利润700亿元,增长17%。面对全球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冷静观察,审时度势,积极研究对策,制定可行措施,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由信息产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1、产业发展走出低谷,开始恢复性增长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凭借其惊人的增长速度,一举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

13、。它在激烈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中高速发展,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8%10%之间,为全球经济增速的1.5倍左右。但是,2000年下半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尤其是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导致了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整体下滑。根据2002年世界电子数据年鉴的不完全统计,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不包括中国内地)2001年信息产品的产值为10518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3.7%,销售额为1046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2.3%。目前全球信息产业已经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软件、消费电子等领域的一系列数据反映出这一趋势:2003年,全球软件行业规模达到7950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4%;2003年,全球消费电子行

14、业实现销售收入2350亿美元,较2002年的2150亿美元增长9.3%;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142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15.8%;全球电信业在2003年也开始逐步走向复苏,市场规模开始恢复平稳增长,增幅达到8.5%。2、产品技术更新快,研发成本高且风险大高创新性和高更新率已经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产业。信息产品的研发往往属于跨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需要较高的投资,一般的信息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额比重都在5%以上,处于发展前沿的信息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甚至高达15%到20%。一旦投入巨资的新技术新产品不能被市场接受并得到

15、回报的话,投资失败的风险很大。因此,投资信息产品和技术开发既能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同时也呈现较高风险。3、产业界限模糊化,技术创新一体化信息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轻纺、建筑、冶金等技术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广阔的产品门类;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交叉经营、资源共享;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产品的共享,个人计算机、传真机、手机等大量进入家庭,使投资类和消费类产品的边界趋于模糊,3C(Computer,Consumer,Communication)技术的融合,使传统家用电器、计算机、通信终端逐步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现。4、以计算机和通信产品为代表

16、的投资类产品比重上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信息产品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类信息产品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规模逐渐减小,元器件生产保持稳定的比例。1996年世界电子产品的市场结构是:投资类占62.7%、消费类占9.1%、元器件类占28.2%;2000年投资类比例上升到63.9%、消费类则下降为7.9%、元器件类仍占28.2%。世界计算机和通信产品生产已经从1996年的5058.6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6139.6亿美元。从世界信息产品销售市场来看,计算机的市场规模最大。2000年世界计算机市场占世界信息产品市场的29.5%,而通信产品(包括无线通信和电信产品)占21.1%

17、。2002年,全球移动电话市场销售量已达到4.23亿部,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6%。5、市场分布向亚太地区(除美日以外)扩散目前,全球信息产品的市场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美国、日本、西欧和亚太地区。近几年来,全球信息产品市场分布向亚洲地区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亚洲和拉丁美洲信息产品的产值和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2000年亚太地区(除美、日以外)信息产品市场占全球的比重为17.7%,而2001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为18.2%,预计2003年将超过20%。6、信息产业转移出现四大趋势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全球信息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四个主要的特征:从转移的动机来看,由成本单一导向型转变为成本与市场双

18、重导向型;从转移的模式来看,由单个企业的分散转移转变为企业群落的集群转移;从转移的要素来看,由加工制造的单一环节转移转变为包括研发、制造、销售在内的产业链的多环节转移;从转移的形式来看,由以直接投资设厂为主的单一投资转变为以投资设厂和整合并购相结合的多元投资。(二)重点国家和地区发展概要1、美国:掌握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第一强国信息产业是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全球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的领导者。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大规模的国家基础研究与实验,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致力于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产品,始终保持信息产业的世界领先和霸主地位。(1)产业规模与市场规模大美国

19、既是全球最大的信息产品制造国,又是全球最大的信息产品市场。2002年,美国信息产品产值增长到3190亿美元,信息产品市场规模降为3800亿美元,但仍均列世界第一位。可以预计,在未来510年内,美国无论是信息产业的供给能力,还是市场需求规模,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2)部分行业的发展情况集成电路与软件分别被誉为信息产业的“心脏”和“大脑”。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软件行业每年以12.5%的速度增长,2003年规模达到3100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市场三分之一以上,从业人员超过百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计算机业的推动下,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地区集成电路业首先兴起,特别是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集成

20、电路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并主导了全球半导体与电子产品的发展。2003年,美国消费电子产品基本保持了持续稳健增长态势。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2004年1月公布的数据,2003年美国消费电子产品的销售额为963亿美元。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通信市场,2002年信息产品市场规模为4864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5% 。其中通信及通信设备的市场规模为73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4%,占美国信息市场总规模的15%。2、西欧:在重点领域占据优势的经济区西欧各国经济高度市场化,法律法规体系完备,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先进,具有全球化的营销和信息网络,拥有一大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并根据各国

21、的要素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制定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不断增强竞争优势。2001年,西欧信息产品产值为2276亿美元,占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21.6%;同年,该地区信息产品市场规模为3179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6.4%。尽管西欧各国中,并没有哪一个独立拥有信息产业中所有领域的竞争优势,。但作为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欧盟的优势产业几乎涵盖了半导体、计算机、消费电子、通信及软件等所有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西欧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领域:在高性能及智能化计算机产品领域,西欧占据较大优势。在二十世界90年代世界已投入商业运行的前500台超级计算机中西欧占23.8%,仅次于美国居世界

22、第二位。在移动通信领域处于全球第一位,西欧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二代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先优势、市场规模(全球应用范围最广)及获得性优势(第三代移动通信采用同类标准的倾向)等。在软件行业方面,西欧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2000年至2003年,西欧连续四年保持了30%以上的份额。2003年规模达到2420亿美元,并在行业应用软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通信和数字化医疗设备等领域具有优势。3、日本:开发特色产品的信息强国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信息产业在总体规模和水平上超过了原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信息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强国,处于全球信息产业的核心圈内和产业链的高端,拥有大量专利技术,劳

23、动生产率高、经营管理先进、全球营销体系完善,在许多特色产品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全球信息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日本的信息产业产值在2002年降至1583亿美元的谷底后开始回升。2003年,日本的信息总产值达到16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日本软件技术非常先进,2003年底,日本软件从业人员超过60万,软件行业规模达770亿美元。日本国内的物流、交通、制造、通信和半导体相关的企业级软件市场庞大,如东芝、日立、索尼、富士通等都拥有大规模的软件企业。在全球十大软件商中日本有2家(任天堂和富士通),在全球十大企业中日本有3家(富士通、东芝和索尼)。然而由于保守的经营观念和三大软件制造企业的垄断

24、经营,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应用,使得目前日本的绝大多数产品只能在日本国内销售,出口所占比重不高。20世纪80年代,由于加强质量控制(QC)并主攻存储器生产,日本掌握了全球53%的集成电路市场,一举成为全球集成电路强国,并连续7年维持全球第一的地位。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日本由于信息产业不景气,发生了泡沫经济,集成电路市场需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进入2002年,日本集成电路市场需求再度趋旺,并再度占据26%的全球集成电路市场。但是,日本集成电路产业的地位仍无明显起色,日本各集成电路厂商被迫相继紧缩部分集成电路事业。日本是全球通信制造行业的三大中心之一。由于日本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采

25、用了技术标准封闭的发展思路,日本通信厂商在欧美标准(GSM、CDMA)方面投入很少,因此日本厂商虽然牢固控制了日本市场,但也丧失了争夺全球市场的机会。日本的消费电子产业凭借其卓越的质量、精巧的外型和先进的技术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第一大强国,成为日本信息产业整体回升的“发动机”。而消费电子产品总产值由2002年的165.0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91.4亿美元,增长16%,其中,DVD播放机的产值增长了67%,而带有录放功能的机种更是剧增了210%。4、韩国:极具竞争力的后起之秀韩国是全球信息产业第二梯队的代表,通过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实现经济起飞。其市场经济相对发达、法规体系相对完善、生产要素

26、全球化程度较高、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市场方面联系紧密。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韩国产业结构升级在两个方面同时展开,一方面主动参与全球信息产业的水平分工体系,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关键元器件研发、生产等中附加值业务;另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加工组装和主机的附件生产,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2002年韩国软件行业增长率达到70%,在全球所占比重较2001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韩国2003年软件产业规模为252亿美元,软件行业的增长率也达到了50%,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进一步提高。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软件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人力资源基础,同时发达的制造业为软件行业

27、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应用市场。此外,在企业管理软件、电子政务、游戏软件、CDMA增值服务等方面,韩国软件行业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较高的性价比。韩国软件行业的目标是2005年国内生产规模达到37.12兆韩元(约合314.6亿美元),出口达到33亿美元进入全球前七位。韩国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已迅速跃迁到产业链的上游。如在平板显示这一战略产业中,韩国三星、现代、LG等大公司均已成为全球技术的新领导者之一。忠清南道是韩国的著名历史古城,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平板显示行业研发制造中心。2002年10月,三星电子已在这里建造耗资120亿美元的工厂,生产电视机和计算机

28、用的液晶显示器,到2010年,预计该厂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厂。韩国是全球通信制造行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韩国在家用电子领域的生产开始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另外,韩国在通信技术研发与制造、游戏软件、嵌入式软件等方面也有竞争优势。韩国因国内市场狭小,外向型主导,产品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市场风险较高。SK通过业务创新在全球移动通信领域快速成长,并CDMA运营上具有领先优势。2002年,韩国通信设备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7.2万亿韩元,比2001年增长16%。其中,三星在移动电话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名,其基础器件、工艺精美和款式时尚等优势使其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5、中

29、国台湾:从代工基地转向制造、营销基地中国台湾是一个典型的岛屿经济,通过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实现了经济起飞。中国台湾的信息产业从1980年开始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用不到20年的时间,使其硬件工业发展成为在全球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提供者,计算机硬件产品中有多项在全球排名第一。中国台湾的许多中小企业具备强有力的产业创新能力,大量“缝隙型企业”高度专注于信息产业的某些细分市场(如电脑的某些配件、键盘等),在竞争激烈的信息产业中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例如,近年来中国台湾集成电路技术能力逐渐增强,其中集成电路专利技术被引用情况超过美国,显示中国台湾在这一领域已经超越美国

30、。特别是在最近5年,不仅逐步建立了基础,对外的扩散也开始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中国台湾拥有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生产要素基本靠进口,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出口。经营管理与生产效率较高,国际信息网络畅通。在信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由早期的主要参与垂直分工体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过渡到现在的主要参与水平分工体系,处于产业链中段,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现在的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由过去的简单加工过渡到现在的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强大,在半导体、计算机等领域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代工生产管理经验丰富。另外,中国台湾在计算机外围设备、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子、中文软件等方面有竞争优势。第二节 中国信息产业

31、发展现状宏观概括(一)产业现状与特点2003年,是全球信息产业走出低谷、实现复苏的转折年,在这一年中,中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一枝独秀的发展势头,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同时,2003年也是中国信息产业加快实施战略调整的关键一年,尤其是电信改革与重组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已体现得越来越充分。综观2003年中国信息产业的经济运行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1、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2003年,中国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继续朝良好方向发展,产业规模发展不断扩大,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增长34%,比2000年翻了一番。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增长34%。产业链中企业数量

32、进一步增加,到2003年底,全行业拥有企业个数17506个,比2002年增长27%。其中:电子制造业为10506家,比上年增长了16.5%,增幅超过全国工业9.3个百分点。特别是元器件行业增长最快,增幅超过全行业2.1个百分点。集成电路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国内集成电路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亿块,达到134.1亿块,比2002年增长39.3%,共实现销售收入351.4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30.9%。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达1600亿元,增长45%。特别是软件业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产业发展更加迅猛,企业个数大幅度增长,2003年全行业拥有软件企业7000家,比上年增长了40%,高出全行

33、业增幅13个百分点。中国消费电子工业总产值309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50亿元,工业增加值为430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8%、19.5%和7.0%,对中国信息产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17%、18%、13.5%。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中国GDP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3年,全行业发展速度高出全国工业发展速度10个百分点,完成产品销售收入继续领先全国工业各行业之首;全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上升到4%,提高了1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中的贡献由2002年的0.39%上升到0.64%,提高了

34、0.25个百分点。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2、产品技术研发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年,我国各信息生产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一些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如:一些国内品牌手机企业已掌握了第二代移动手机的结构外观设计、应用层软件开发、射频模块的设计技术和大批量生产技术,在核心芯片和协议层软件的开发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在手机的外观设计、外型功能等方面,设计出许多符合国内消费者习惯和爱好的新型手机产品,2003年新上市的80种新机型中有80%以上是国内手机企业所设计。还有一些通信设备的系统研发,已

35、取得了群体性的突破,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达到了0.25-0.18水平,使我国研发能力快速进入国际主流技术水平。3、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重组步伐加快2003年,中国信息产业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拉动下,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电子专用设备和计算机类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增速分别超过全行业发展速度11.6和30.9个百分点。特别是计算机类产品的产销规模占全行业比重迅速攀升,由2002年27.3%上升到2003年的33.6%,提高了6.3个百分点,名列全行业之首。通信类产品产销规模占全行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由2002年21.6%下降到2003年的19.5%,下降了2.1个百分点。但从经济效益增

36、长状况看,虽然通信类产品产销规模占全行业比重小于计算机类产品12个百分点,对全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仍然最大,是拉动全行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软件产业在2002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对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2003年软件企业认定达8582家,软件产品登记1.8万个,完成软件与系统集成收入1600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各类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成为中国软件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3年,应用软件在中国软件产品中占70%,增长率超过65%;管理软件、消费娱乐软件以及各类行业应用软件等开始形成一定规模。信息服务的比重也迅速扩大,如图1所示。图1 2002年

37、与2003年中国软件行业结构2002年中国软件行业结构2003年中国软件行业结构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 2004,02元器件类、家用视听类产品产销规模占全行业比重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分别由2002年24.5%和16.8%下降到2003年的22.9%和15%,分别下降了1.6和1.8个百分点。此外,一些智能卡、工交卡、一卡通等产品随着我国智能技术水平和产品智能化应用的提高,产销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全年增幅高达80%以上。信息产业重组步伐也明显加快,国有资本在信息行业的比例在减少,外资的独资倾向在增强,民营资本的扩张在加剧。从竞争行为上看,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合作在增加。随着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加快,

38、2003年一些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00.4亿元,较2002年增长41.5%;医疗电子产品国内市场规模为270亿元,较2002年增长35.0%;娱乐电子产品国内市场规模为70亿元,较2002年增长75.0%;数字内容服务国内市场规模为310亿元,较2002年增长113.8%;数字电视用户规模达到16.8万户,较2002年增长150.7%。4、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随着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不断推进,经济规模继续向优势企业集中,资源、人才、市场份额继续向优秀企业流动,形成了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信息产业的大公司,企业规模结构得以改善,竞争力增强,对行业

39、的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支撑作用。如电子百强企业2003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5933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利税444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实现利润240亿元,同比增长20%,分别占全行业的31.5%、44%和34%(见下表)。再如海尔、华为、创维、TCL、联想等大企业在国外均设有生产企业或研发中心,在国际市场上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实力。表1 2003年百强企业占全行业比例情况 (单位:亿元)销售收入增长%利税总额增长%利润增长%全行业188002410001670017百强企业5933214441624020百强占全行业比重31.5%44%34%数据来源:CCID,2004,02随着企业改革、重

40、组及企业与政府脱钩进程的加快,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产业正在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大公司,并将继续壮大,最终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国际大公司。5、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中西部地区在家电、元器件、军工电子等领域形成特色。这些产业聚集带有:以深圳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上海、杭州、无锡、苏州、昆山);以厦门为龙头的东南基地(厦门、漳州、福州、泉州),以北京为龙头的环渤海湾基地(北京、天津及周边工业区、高科技园区)。这些基地企业集中,产业链完整,具有相当的

41、规模和配套能力。同时,中西部地区也正在形成一批信息产业中心,包括:以武汉为中心的光通信产业中心,以长沙、西安、成都等城市为中心的软件产业中心。一批西部企业,如成都托普软件、陕西长岭、西安大唐电信等也在迅速崛起,促进了西部信息产业的发展。东部11省市(辽、吉、黑、京、津、粤、沪、江、浙、闽、鲁)的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收入共完成1300亿元,占全国的81%。其中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和山东省六个省(直辖市)软件产品与信息服务收入占全国的比例依次为:21%、18%、11%、10%、8%、7%,合计75%。此外,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5省市的京津环渤海湾地区也是国内重要的集成电

42、路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该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具备了相互支撑、协作发展的条件。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国内重要的电子整机生产基地和主要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分立器件市场,该地区依托发达的电子整机制造业,近年来其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较快。(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品与技术的追随者地位仍未改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目前,虽然中国信息技术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有些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仍有一部分信息产品关键性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落后,许多重点产品的核心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主要依赖进口,大部分高新技术产品

43、只停留在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组装生产上。如中国本土企业中还没有一家真正掌握等离子屏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基本由日、韩等六家企业垄断。也就是说,中国产品与技术的追随者地位仍未改变,一个显著表现是产品与技术突破方向不确定,也表现在中国企业尽管研制出了不少技术甚至专利,但这些技术难以成为主流技术,技术潜能难以转化为市场效能。研发投入偏低、科研与生产脱节,这种情况几乎出现在信息产业的各领域,如尽管中国PDP屏的研发取得了很大突破,但这项技术成果难以产业化,难以转化为商品和效益,技术研发能力与产业化能力脱节,即强大的科研和人才队伍不是在企业,而是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而企业具有产业化能力,但研发能力不足。企业的

44、产业化能力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缺少联系纽带,导致成果的转化率低。如南京东南大学目前已自主研发成功等离子显示屏技术,能改善日、韩企业生产中存在的良品率低的瓶颈,并使等离子屏周边电路简化,等离子屏的生产成本也因此可下降三分之一左右。但这种在实验室研发出来的技术因配套材料、专业技术人员的供给困难而被束之高阁。2、结构性矛盾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结构性矛盾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仍制约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尽管中国信息产业的总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三,但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化跨国集团;行业结构失衡,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的比例失调,软件、芯片等高技术产品的瓶颈依然制约

45、产业发展。在产品结构方面,高端产品少,基础类产品(如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等)能力弱。国内电子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也依然较为严重,地区发展仍不平衡。3、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价格进一步下滑价格仍是主要的竞争手段,无论是日、韩企业启动中国的高端产品市场,还是国内企业在中低端产品的搏杀,价格无疑是最常用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或夺取由外商控制的国内市场时,也常用价格手段。2003年,中国国内信息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国外产品对国内市场的挤压日益明显,进一步对产品价格形成巨大的下调压力,特别是电子消费类产品价格继续下滑,据了解,有些企业的彩电销售几乎接近零利润,大部分彩电企业生产下

46、降,特别是康佳、创维、高路华生产大幅度下降。受彩电影响,一些彩管价格也随之下调,如29英寸彩管去年是1256元/只,今年已降到970元/只,彩管行业库存增多,全行业被迫停产。国内部分重要生产资料价格还大幅度上涨(石油制品、化工、钢材价格分别上涨29.5%,8.4%和10.8%),对生产企业形成了巨大压力,特别是电子元器件企业更是困难重重,既要面对材料成本的提高,又要承受国内整机生产企业的压价,利润空间进一步紧缩。4、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信息企业在技术创新、持续盈利能力、信息化水平、员工素质、管理体制、质量保障、交货期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与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国内信息产业企业面临国外知名企业强大的竞争,国有品牌市场占有率较低,尤其是移动通信产业和计算机及配件产业。而多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仍热衷于对高新产品(如手机、高档彩电等)的快速跟进,或者单纯依赖于降价竞销、贴牌生产来维持或增加市场份额,缺少得力措施。5、外资企业独资化现象日益突出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对三资企业的限制政策逐步放开,一些外资企业抓住时机,调整内部经营策略,快速进行战略转移,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独资倾向日益突出,表现为将新技术与增值业务转向独资企业、以提供新技术为条件换取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