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43250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doc(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20192019 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4 4 月月考语文试题月月考语文试题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秋时代,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或政权,结盟聚会是为了消除冲突。冲突频繁,会盟燕享频繁,成了春秋最基本的特色。会盟要讲“礼” “赋诗” ,从而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现象“诗礼风流” 。西周人重“礼” ,是重其仪式性,如典礼仪式、揖让周旋等。而春秋则将礼认作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 230 余年间,谈礼之风盛行。一部左传 , “礼”为主要的价值标准:“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 “夫

2、礼,所以整民也。 ”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其每评一事之得失,辄曰:“礼也” 、 “非礼也” ;似乎国之兴亡,皆系于“礼”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六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乃同步而兴。事实上,会盟燕享的赋诗引诗 ,几乎也集中在春秋时期。在会盟燕享中,列国都想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赋诗言志便成最佳选择。会盟燕享中的诗礼交锋,直接影响了士君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修养。列国名卿的外交才能,多半表现在熟谙诗礼、智能达变上。鲁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在温地宴会,各国大夫皆赋

3、诗言志,而齐国的高厚歌诗与舞不配,结果惹怒晋国,高厚只好落荒而逃。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国庆封逃难到鲁,叔孙豹让乐工诵茅鸱骂他,他竟茫然不知。鲁昭公十二年,宋华定到鲁国出差,鲁人赋寥萧以示友好与祝福,他毫无反应。这些在当时都是“国际笑话” 。因而这个时代要求士君子必须熟谙诗礼,出使四方而能专对。鲁昭公七年,鲁国孟僖子陪昭公到楚国参加会盟,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临终前要儿子跟孔子学礼。熟谙诗礼,关乎文化修养与基本素质,即春秋时所谓的“文” 。鲁襄公三十一年,北宫文子评论郑国的贤臣是:子大叔“美秀而文” ,公孙挥“善为辞令” 。在礼治思潮下,整个时代的士君子,无不以诗礼为立身之本,以求自我实现。因

4、此,- 2 -春秋大国曾兴起研究诗礼的热潮;一些小国,为了交往大国,也不得不研究诗礼;连当时的戎狄也加入此列。但这时不像汉唐那样研究诗的本意或寻求圣人的微言,而是将诗认作与“礼”有诸多联系的圣典。 左传几乎是把诗作为“礼经”来用的,其所有的引诗段落似乎或多或少都与礼有些联系。 “礼”成了诗的第一生命。所有引诗赋诗者,无一不是精通礼仪者。总之,会盟燕享,促成了赋诗引诗的热潮;礼治思潮,促成了以礼为核心的诗歌解释系统的形成。在春秋会盟燕享的外交大平台上,诗与礼绾结,为狼烟四起的春秋笼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1. 下列关于“诗礼风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春秋时代,一面是战火狼烟,一面

5、是诗礼风流。诗礼是时代的风尚,也是士君子的法宝,还是列国公卿生活的组成部分。B. 会盟燕享是春秋时期的外交平台,各国利用这个平台,通过“诗礼交锋”的方式,化干戈为玉帛,用文化解决了冲突。C. 诗礼可使行为变得文雅,甚至连骂人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在用诗礼包装之后,也显得温柔雅洁,不失风流本色。D. “诗礼风流”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春秋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它的出现与频繁的会盟燕享有重要关系。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春秋时代对诗礼的研究,不是为了探寻诗的原意或从诗中寻求圣人的微言大意,而是为了应对当下的政治。B. “礼治”思潮的高涨,与会盟燕享时赋诗引诗的风气的盛

6、行,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不是偶然巧合。C. 庆封、宋华定因为在会盟燕享中不懂赋诗之意成了世人的笑谈,从侧面说明了世人对诗礼的推崇。D. 西周与春秋,虽同重一个“礼”字,但春秋人注重的是礼的仪式性,而西周人则把礼当做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左传以礼作为主要的价值判断标准,认为礼是治国治民治家的有效方式,甚至认为礼的重要性可与天地相比。B. “诗礼风流”的背后是你争我斗,列国都想在会盟燕享中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 3 -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C. 春秋时代,士君子只要对诗礼了如指掌,出使四方就能应对自如,否则就会洋相百出,孟僖

7、子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D. 春秋各国曾经掀起研究诗礼的热潮,在这场诗礼盛宴中,有的国家是主动加入的,也有不少国家是被迫卷入的。【答案】1. B 2. D 3. C【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诗礼风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考查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 项, “化干戈为玉帛,用文化解决了冲突”夸大作用,文中说“在会盟燕享中,列国都想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 ,文中说的是“想” ,并非是事实,且最后说“为狼烟四起的春秋笼上了一层温情

8、脉脉的面纱”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 项, “但春秋人注重的是礼的仪式性,而西周人则把礼当做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错误,选项把意思说反了,文章第二段说的是“西周人重礼 ,是重其仪式性,如典礼仪式、揖让周旋等。而春秋则将礼认作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 ,可见西周人注重的是礼的仪式性,而春秋人则把礼当做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 4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鸡毛汪曾祺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

9、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 。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

10、的肉。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叮叮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

11、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 ,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叮叮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 5 -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

12、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街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

13、到十八盘去收尸。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

14、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 “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彰显金

15、昌焕的不善和丑恶,以唤起读者对他更强烈的鄙视和憎恶。B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 6 -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C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再加上女婿惨死他乡,这一切使得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D本文语言轻松诙谐、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5. 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案】4. D 5. 设置悬念,引起

16、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或者答(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 6. 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突出他的自私、卑鄙、丑恶。细节描写。

17、例如写他“从不买纸” ,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 “打开坛盖” “瞅准了” “扎出” “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 项, “冷酷无情”错误,由文中“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可知,这里表现的时人情的自私, “冷酷无情”过于夸大;E 项, “语言轻松诙谐”错误。本文语言简洁自然,深刻的揭露最真实的人性。(2)试题分析:题干“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

18、分析” ,答题关键词“好处” ,这是对小说标题作用的考查,解答此题,可根据标题的常见作用,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从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本题中,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由此可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从读者的角度答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 、- 7 -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

19、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3)试题分析:题干“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如何塑造” “简要分析” 。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小说具体细节分析表达效果。答题首先筛选塑造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主要集中在文章 6、10、11 三节中。第六节中“从不买纸” “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 “每天要吃一块肉” “

20、打开坛盖” “瞅准了” “扎出” “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讽刺了人物怪癖和丑态;第十一节中“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更是将金昌焕的自私、卑鄙、丑恶与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物形象。此题答题时,重点分析“讽刺” “对比衬托” “细节描写”的手法。点睛: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

21、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此题重点分析“讽刺” “对比衬托” “细节描写”的手法。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 月 3 日晚上,两位 90 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

22、 ,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 8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 “你”读不读书才重要。(选自“红网”201

23、7 年 1 月 4 日)材料二:“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

24、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 ;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 ,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 ,但不

25、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它反馈于人的“好处” ,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当然, “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选自人民日报 ,2017 年 1 月 18 日)- 9 -材料三: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

26、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

27、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 年 3 月 1 日)7. 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B. 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C.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

28、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D.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 ,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生。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A. 材料一用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B. 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 ,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10 -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 ,没有什么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

29、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E.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9. 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答案】7. A 8. BE 9. 材料一可总结出:宣传“读书有用论” ,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材料二中可总结出: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

30、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 项名人的话意是创业要有胆量,不能唯学历是举。B 项,外国网友的回答是强调:虽然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但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滋养我们的灵魂。C 项, “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D 项,材料三指的是“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 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

31、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 项, “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错误,材料一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C 项, “没有什么可供借鉴”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说“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可见还是有丰富的经验可借鉴的;E 项, “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原因,也没有强调有用性。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解答本题首先要对全文进行阅读,掌握文本大意,把握

32、文本主旨。材料一中说:从“广义来说,读书是- 11 -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 ;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可总结出:宣传“读书有用论” ,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材料二中说:“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

33、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可总结出:帮助人们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不受外界不读书风气的影响。材料三中说:“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可总结出: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

34、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擢山阴令,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 ”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赤乌五年

35、,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忠要遮险隘,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不暇收合,乃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 ”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 12 -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 ”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

36、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选自三国志吴书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B. 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C. 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D. 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

37、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权深忿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擢”指提拔、升进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拜” “除” “迁” “谪” “转” “徙”等, “迁” “谪”都指贬官。B. “旬月”是十天至一个月之间,指较短的时日。古代一月为三旬,一旬为十天。朱然平讨山贼旬月而定,足见行动迅速。C. “节”指符节,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孙权授予朱然兵符,说明对其非常信任。D. 古人的字依据不同的身份地位有别,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38、。12.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朱然有勇有谋,指挥作战,常有奇策。第一次征讨粗中面对不利局势时,率领八百人突然袭击,第二次征讨相中时,率领军队夜间突击。B. 朱然与孙权是旧相识,情谊深厚,孙权很赏识他并委以重任,他曾擒获关羽,两次征讨祖中屡立战功,镇守江陵时,以少敌多,声名远播。C. 朱然胆识不凡,对事物的发展有预见。事先发觉马茂有负国恩、怀奸诈之心,并上表孙- 13 -权对取得胜利稳操胜券,后来果传捷报。D. 朱然深受赏识,无人能比。他先后担任山阴令、昭武将军、左大司马等官职,孙权对他恩遇有加,他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13.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弓矢

39、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攻破两屯。(2)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弓箭如下雨般射入城内,将士都大惊失色。朱然镇定自若无一丝恐惧,激励官吏士兵,趁间隙攻破了魏军两座军营。 (2)朱然身高不满七尺,气度不凡,品行高洁。每次在战场,面临危急情况能够镇定自若,更是超过一般人。【解析】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魏将李兴等听到朱然孤军深入,率领步兵、骑兵六千人截断朱然的后路,朱然在夜间出击,军队反而

40、取得了胜利。在这之前,归义人马茂怀有奸诈之心,被发现后诛杀了,孙权非常愤怒。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步骑六千” “之” “先是” 。本句中主要根据一些名词,如“魏将李兴” “然(朱然) ” “马茂怀” “权(孙权) ”等做出判断。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 项, “迁”指贬官错, “迁”指官职变动,既可指升迁,也可指贬官。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

41、做出判定。D 项, “无人能比”说法绝对,原文是说“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 ,意即功臣名将这个时候还健在的只有朱然,没有谁能够比得上朱然受到的恩宠,而且原文还说“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

42、,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4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雨” ,名词作状语,如下雨般;“晏如” ,镇定自若、安然自若的样子;“而” ,连词,表修饰;“厉” ,激励;“伺间” ,趁间隙。第二句得分点:“盈” ,满;“气候” ,气度;“急” ,形容词作名词,危急情况;“尤过绝人” ,更是超过一般人。参考译文:朱然,字义封。曾经与孙权一同学习,结下深厚的友谊。到了孙权统领事务时,孙权任用朱然担任余姚长官。

43、后来升迁为山阴令,监管五个县。孙权非常惊奇朱然的才能,把丹杨划分到临川郡,朱然担任太守。适逢山贼兴起作乱,朱然讨伐他们,十天就平定了。建安二十四年, (朱然)跟随讨伐关羽,另外和潘璋到临沮擒获了关羽,升迁为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重。孙权问:“爱卿如果一病不起,谁可代替您?”吕蒙回答说:“朱然胆识不凡,我认为可以接任。 ”吕蒙去世,孙权授予朱然节杖,镇守江陵。魏派遣张郃等将进攻江陵,张郃包围了江陵,朱然内外断绝。当时朱然城中士兵有许多得了浮肿病,能够作战的只有五千人。张郃等堆起土山,靠近城池立起楼橹,弓箭如下雨般射入城内,将士都大惊失色。朱然镇定自若无一丝恐惧,激励官吏士兵,趁隙攻破了魏军两座

44、军营。江陵令姚泰带领军队在北门防守,见敌人众多,城中人少,粮食几尽,于是和敌人勾结,谋划作为内应。将要起事时,事情被发现了,朱然治姚泰的罪,杀了姚泰。张郃等人不能攻克江陵,于是撤兵返回。从此,朱然名震敌国,改封为当阳侯。赤乌五年,征讨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带领数千人,蒲忠在险峻的地方拦截,图谋截断朱然的退路,胡质作为蒲忠的援兵。当时,朱然所统率的兵将先前已经派出去了,来不及收拢集合,于是带领帐下现有的士兵八百人突然袭击文言文阅读答案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阅读答案。蒲忠战败,胡质等都撤退了。九年,又征讨柤中。魏将李兴等听到朱然孤军深入,率领步兵、骑兵六千人截断朱然的后路,朱然在夜间

45、出击,军队反而取得了胜利。在这之前,归义人马茂怀有奸诈之心,被发现后诛杀了,孙权非常愤怒。朱然临出发时上奏折说:“马茂小子,竟敢辜负国恩。我如今承奉天威讨伐,战事定能取得胜利,所缴获的物品,能够震耀远近之人,方舟塞满江面,使战利品蔚然可观,以消解上上下下的愤怒。希望陛下记住我说的话,看我以后的行动。 ”孙权当时收起奏折没有拿出来,如今朱然献上捷报,群臣上贺,孙权才举酒作乐,拿出朱然的奏折说:“这个人先前就有奏折,我认为这一定难以办到,如今果如其言,朱然真可说是个明于见事的人啊。 ”派遣使者授予朱然为左大司马的官职。朱然身高不满七尺,气度不凡,品行高洁。每次在战场,面临危急情况能够镇定自若。孙权

46、特地让朱然担任总大都督,功臣名将这个时- 15 -候还健在的只有朱然,没有谁能够比得上朱然受到的恩宠。 (朱然)生病二年了,后来病情渐渐加重。孙权白天为朱然的病情茶饭不思,晚上为朱然的病情睡不着觉。自创业功臣病重,孙权情意所集中的,吕蒙最重,朱然其次。 (朱然)年六十八岁,赤乌十二年去世。孙权素服举哀,为之悲痛不已。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元夕【明】王守仁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注】重闱:旧时可称父母。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

47、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B. “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C. 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D. 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E. 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已率先开放的景象。15.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4. AC 15. 诗的最后一联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想到元宵佳节,诸弟齐集堂上赏灯的热闹情形,想到父母一定会牵挂孤身在外的自己,从而更加突出了对家人的思

48、念之情。【解析】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 项, “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错,此处只是在强调作者的独处境地。C 项, “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错,没有车马相邀出游对作者来说是一件乐事,作者并不为此而感到寂寞失落。15. 试题分析:题干问“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题目要求分析尾联的情感和抒情特色,则是要求从表达技巧角度分析尾联,然后根据尾联的大意考虑。诗的最后一联“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意思是: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

49、,兄弟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 16 -地方。诗人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不说自己是如何思念家人,而是从对方入手,写家人此时是如何牵挂出门在外的自己,从而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更突出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点睛: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 ;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