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演替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431492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演替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演替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演替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和群落 种群的演替 教学设计.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种群的演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能力目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1 .教学难点: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K引入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K提示:1.见P78P79。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 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好原来的群落结构。K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

2、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K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R板书1 一、演替的类型K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K提示21.因为苔解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 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葬的生长提 供了条件。而苔辞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 是逐渐取代了地衣。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 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

3、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 的植物都是存在的。R板书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己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K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 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英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 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 段;78年

4、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 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 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K板书1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R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K提示.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 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 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杆较高的植物,逐 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

5、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R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K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 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 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 3. 58X 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 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 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己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 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

6、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 退耕还林3. 18X 106 h/,荒山造林3. 25X 10tt hmJ,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 年前退耕还林1.47X10; hnA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X10, hnM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 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 67X 107 hm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 03X 10s hm2o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 “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 建镇”的方针。5年

7、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一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 “长” 到了 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 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1 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L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 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 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义1。1这是历史上自唐 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 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 67X10, hn约占西部地 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机“退牧还草

8、”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 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 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 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K旁栏思考题H学生思考讨论回答。K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 洪灾频繁发生。R小结。略。K作业?练习一二。七、板书设计:第4节群落的演替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一、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 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