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讲义--高三历史(通用版)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431039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讲义--高三历史(通用版)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讲义--高三历史(通用版)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讲义--高三历史(通用版)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讲义--高三历史(通用版)一轮复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演变过程?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 (商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2 .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1.(1) :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1.(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 分配劳动产品.(1.(3) :原始共产主义(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2.(1)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即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2.(2) :国

2、王土地私有制(2.(3)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为国王所有)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千耦其耘);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公田:贵族占有,村社成员集体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私田:村社成员的份地,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收获归农民,交纳10亩田租。(2.(4) 制的开展历程:始于商,盛行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2.(5) :井田制的瓦解的原因:生产力开展(铁犁牛耕出现)(根本)战争频繁、劳 动力减少王室衰微,土地转让关系变化各国税制改革(直接)(2.(6) 封建土地私有制(3.(1) :铁

3、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是根本原因;各国变法成认土地私有是直接原因;战争频繁是重要原因。(3.(2) :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在各国确立。(3.(3) (按土地占有形式分类):A.封建国有土地所有制政府组织人民开垦的荒地,或将无主土地收归国有分配给农民使用。(王莽的王田制、曹魏 的屯田制,北魏至唐中期的均田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所有:由宫廷的有关部门掌管,其收入用于皇帝的私人开支地主土地所有(主体):战国秦汉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 地主;隋唐五代庶族地主;宋元

4、明清租佃制下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关系)自耕农土地所有(3.(4) :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少地或无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是根本特点。(3.(5) :土地兼并a.土地兼并含义:土地兼并,是指土地通过抵押、买卖、赏赐、强占等方式愈来愈集史到少 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那么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没有土地。b.土地兼并实质: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c.土地兼并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买卖(根本)封建政府的政策封建经济的开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封建政府的阶级性。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所以尽管历代采取过一些抑制兼并措施,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损害地主阶 级利益。(如抑制兼并措施均

5、没有直接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住要以农民为征税和服役对象, 地主少税或免税、免役,虽然唐中后期后地主也要承当赋税和徭役,但地主可以把这些负担 转嫁到农民身上)土地兼并产生哪些影响: 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开展,促进租佃制的开展。 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开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 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3.(6) 抑制土地兼并:目的: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

6、激化;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巩固统治。中国古代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西汉末年王莽实行王田制(把土地收归国有);曹魏:屯田 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将无主土地收归国有,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一般不允 许买卖);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丁 入亩制度。历史时期土地制度的表现春秋战国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出现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汉朝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出现许多 自给自足的大庄园。曹魏曹魏时期,为解决车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屯田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国家。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7、推行均田制(485-780),国有土地比重大。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后期均田制瓦解,土地基本私有化,土地兼并严重。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制盛行,存在较严重的人身 依附关系。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地主佃农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地权分配并非过于集中,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初税亩春秋时期无论公田、私田,皆按亩收税成认土地私有编户制度两汉编户向国家缴田租、人口税等,并 服兵、徭役封建社会完整税赋正式形成租庸调制隋、唐前期受田农民除了缴纳租调外,不服役 的可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作时间两税法唐朝前期每户按资产多少缴纳户税,按田亩 多少缴纳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改变了战国以来按人丁为主

8、的征税标准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不服役交免疫钱;重新丈量土地, 按亩纳税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一十一条鞭法明朝后期田赋、徭役、杂役合并,分摊在田 亩上,统一征收银两适应了商品经济开展的需要潞我亩)清朝前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 地丁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 济的开展(彻底废除人头税)(3.7)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3.8)结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不可能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土地允许买卖或转让二、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1.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演变从2006年1月1日起国家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历时2600年的“皇粮国税”划 上了句

9、号。取消农业税表达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施政理念。2.两税法:背景:唐朝中期,经历安史之乱,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在籍户口大幅减少,均田制遭到破 坏。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钱),按田亩交纳地税(粮),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分夏秋两季纳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作用:简化税收名目,统一了税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减轻了政府对 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弊端:缴纳货币造成对百姓二次剥削,没有考虑民间疾苦。3 . 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全国推行此法。将原来的

10、田赋、 徭役、杂税合并,按户、丁征收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来分担。(1)背景:专制统治强化,官场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出现财政危机;商品经济高度兴旺等。(2)影响:简化征收手续,防止官员腐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农业生产的开展;农民对土地依附关系有所松动,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开展;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4 .摊丁入亩:(1)含义:1712年,清政府以17rL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雍正帝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2)影响:废除了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

11、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逐渐 减少,人口迅速膨胀,有利于国家的开展。三、重农抑商政策L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又称“重本弃末”,强调开展农业,限制私营商业和手工业的开展。 抑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抑制私人商业的开展,另一方面保护和开展国营商业。2重农抑商原因:(1)农业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征收赋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4)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5)农本商末经济理论指导,重义轻利观(思想文化)(6)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直接原因)(7)富商大贾操纵物价危害封建政权统治。3重农抑商目的:直接目的:保护小

12、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与地租征收。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5 .开展历程:(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措施:A、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农本商末);B、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开展;C、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作用:保护秦国农业生产,增强秦国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封建制度,为秦统一中国奠定 了基础。(2)西汉时期(确立开展):措施: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3)中唐以后(有所松动):措施:朝廷重视商税,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

13、提高。(4)明清时期(固守强化):措施: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商品的经营;严格限制商人活动,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实行海禁、严格限制民间贸易清廷的商业政策确实有恤商、利商的成分,这贯穿康、雍、乾三朝,但清朝并没放弃抑商政 策既定国策。国内商业领域,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专卖制度、榷关制度、牙行制度、行会制 度等方面,利用这些制度对从事国内贸易的商业资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垄断,从而到达既能 使用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5)晚清(近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洋务运动:“求富”,兴办民用工业维新变法:“商战”,开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田午由日战争以后清政

14、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名存实心清末新政:1903年设商部,正式废止5表现:1 .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2 .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 .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 .从多方面限制商人活动:(1)政治: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2)经济: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3)思想:崇本抑末思想,重义轻利观(4)社会生活方面:对其穿衣、乘车、日常用品等都有严格规定。6.评价:1,封建社会初期:利大于弊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开展。加强控制农民,保障国家安全,维护阶级基础(巩固统治)。打击富商,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稳

15、定封建经济)。2 .封建社会后期(明清):弊大于利阻碍了工商业的开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违背了经济开展的客观规律;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一定程度上加剧土地兼并;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 济原因。四、海禁与闭关锁国L含义:“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人民出海贸易,但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对外贸易在官 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一(主要是对内的防范(明清有别)“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即只准在“公行”(十 三行)中进行。(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3 .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对外来经济

16、有较强的抵抗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直接原因:明初,明初统治者担忧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清初,为了对付 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主观原因:统治者妄自尊大,“天朝上国”观念.目的:维护封建统治。4,表现:明朝: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2.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3.严格限制对外交 往,只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明朝中后期为什么解除海禁政策 海禁并没有到达消除倭患的目的;沿海大姓的走私活动不仅没收到抑制,反而阻碍了小民的生计;巨大的军费开支加重了政

17、府的财政负担。永乐(1403-1424)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随着明军剿灭倭 寇,隆庆初年(年67-1572),朝廷开放海禁以征收商税,增加财政收入。自主阅读:清朝的闭关锁国一海禁政策的强化清廷最初并不禁海,后来为了防止沿海民众通过海上活动接济反清抗清势力(郑氏),才实行 海禁,而且较明代更为严厉。1683年清收复台湾后,海禁政策有所松驰(康熙、雍正时), 雍正时开放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但到乾隆时由于外国商人在沿海地区不断扩张 势力,甚至引发一些流血冲突,便实行全面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 州一地通商,洋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而只能由“广州

18、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外商的交涉 事宜。为了打破封闭的中国市场,欧洲诸国如沙俄、英国等国曾屡次向中国派出使团,试图 说服清朝皇帝改变闭关锁国的国策。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1793年英国向中国派出的马戛尔 尼使团,但乾隆皇帝却表示,中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需要增强对外贸易,从而彻底关 上了中国的大门。最终在几十年后,双方不得不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史学界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闭关锁国的政策从明代洪武年间就已经有了,不过真正奉行这一政策,并开始全面实施闭关 锁国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 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1723年(雍

19、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礼仪 之争,禁止天主教,被视为清朝锁国的开始。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实行“一口通商” 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出现是从明代开始,好几代皇帝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能严格意义上 来确定为是某个皇帝提出的。从朱元璋时期,明朝就已经有了海禁政策。就算是到了清朝顺 治年间,也依然有海禁政策。此后的康熙、雍正时期,有过海禁但也有过开放贸易口岸的行 为。直到乾隆时期,才开始全面正式的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乾隆年间,彻底关闭大清与外 国交流通商的贸易口岸,只在广州一处设立十三行来作为对外窗口。自此清政府开始彻底的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奠定了清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让中国

20、落后于世 界。5影响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一定时期内起民族自卫作用。消极: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限制了对外贸 易和航海事业的开展,丧失了贸易的主动权; 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6 ,比拟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比拟项“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 整个封建社会清朝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 统治基础,开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 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开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 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 外商来华贸易影

21、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开展有 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 开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 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 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 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重农抑商政策长期运行,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 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促使统治者在外交上实行“海禁”政策,所以“海禁” 和“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外交上的表达。五、本课史论归纳:1 .古代经济政策在本质上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产物。违背了经济开展规律,突出反映了王 朝政权对经济的干预支配和操纵控制

22、。2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自古有之,如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交易时间;实行“工 商食官”和专卖制度;调控市场物价,统一衡器币制等。3 .重农抑商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衍化出轻商、贱商、鄙商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一个包括意识、 观念、思想和政策在内的有机整体,根深蒂固,一直持续到近代才开始走向破产。4,闭关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影响了世界市场的开拓,隔绝 了世界潮流,导致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面向近代化的世界。5.广州十三行(1686-1842)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 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清政府设立十三行的目的是

23、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确 保税收,具有官商、私商、外交官、税官的多重身份。六、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开展的原因根本: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政策:为维护小农经济和封建统治,实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资金: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弓I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了资本的积累,严重影响手工 业的扩大再生产(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市场:海外市场: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国内市场:农民的贫困以及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劳动力:国家重农抑商,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原料:农业产能有限;技术:传统科技趋于停滞,缺乏科技创新动力。思想:文化专制,缺乏实用性人才;以纲常名教为核心,重义轻利,崇本抑末。“天朝上国” 思想和宗法观念也阻碍资本主义开展其他:封建行会垄断本地区、本行业的业务,排斥外来竞争。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状况和原因分析欧洲中国开展状况开展迅速开展缓慢,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政治环境宽松一一宗教改革和资产阶 级革命阻碍明清时期专制制度的 强化原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开展工 商业重农抑商政策因对外政策开辟新航路,推行殖民扩张 政策闭关锁国,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思想条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 运动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重义轻利观念和文化专制主义 政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