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试题答案库完整本.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418251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化学试题答案库完整本.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答案库完整本.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化学试题答案库完整本.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化学试题答案库完整本.pdf(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1.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5.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6.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

2、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7.生物活性成分:与机体作用后能起各种效应的物质 二、填空:1.中药来自 植物、动物 和矿物;2.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效成分的 化学结构 理化性质 提取、分离 检识和鉴定等知识;三、单选题 1.不易溶于水的成分是 B A 生物碱盐 B 苷元 C 鞣质 D 蛋白质 E 树胶 2.不易溶于醇的成分是 E A 生物碱 B 生物碱盐 C 苷 D 鞣质 E 多糖 3.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醇的成分是 A A 树胶 B 苷 C 鞣质 D 生物碱盐 E 多糖 4.与水不相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 C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 5.与水混溶的有机溶

3、剂是 A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 6.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B A 乙醇 B 乙醚 C 氯仿 D 丙酮/甲醇 1:1E 甲醇 7.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C A 苯 B 乙醚 C 氯仿 D 石油醚 E 正丁醇 8.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D A 苯 B 乙醚 C 氯仿 D 丙酮 E 正丁醇 9.极性最弱的溶剂是 A A 乙酸乙酯 B 乙醇 C 水 D 甲醇 E 丙酮 10.亲脂性最弱的溶剂是 C A 乙酸乙酯 B 乙醇 C 水 D 甲醇 E 丙酮 四、多选 1.用水可提取出的成分有 ACDE A 苷 B 苷元 C 生物碱盐 D 鞣质 E 皂甙 2.采用乙醇沉淀

4、法除去的是中药水提取液中的 BCD A 树脂 B 蛋白质 C 淀粉 D 树胶 E 鞣质 3.属于水溶性成分又是醇溶性成分的是 ABC A 苷类 B 生物碱盐 C 鞣质 D 蛋白质 E 挥发油 4.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脂性成分,常用的溶剂是 ABE A 苯 B 氯仿 C 正丁醇 D 丙酮 E 乙醚 5.毒性较大的溶剂是 ABE A 氯仿 B 甲醇 C 水 D 乙醇 E 苯 五、简述 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另一

5、方面,某些过去被认为是有效成分的化合物,经研究证明是无效的;如麝香的抗炎有效成分,近年来的实验证实是其所含的多肽而不是过去认为的麝香酮等;另外,根据临床用途,有效成分也会就成无效成分,如大黄中的蒽醌苷具致泻作用,鞣质具收敛作用;2.简述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1 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 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3 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4 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3简述中药化学在中医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1 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2 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3 研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六、论述 列表说明中药化学成分的溶解性能 水溶性成

6、分 水、醇共溶成分 醇、脂共溶成分 脂溶性成分 单糖及低聚糖 生物碱盐 游离生物碱 油脂 粘液质 苷 苷元、树脂 蜡 氨基酸 水溶性色素 脂溶性色素 蛋白质、淀粉 水溶性有机酸 挥发油 无机成分 鞣质 非水溶性有机酸 第二章 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与技术 一、概念:1.提取:指用选择的溶剂或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成分尽可能完全地从天然药物中提出而杂质尽可能少的被提出的过程;2.分离:选用适当的方法将其中各种成分逐一分开,并把所得单体加以精制纯化的过程;3.亲脂性有机溶剂:与水不能相互混溶,如石油醚、苯、氯仿等;4.亲水性有机溶剂:极性较大且能与水相互混溶的有机溶剂;5.超临界流体SF:指处于临界温度

7、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以流动形式存在的物质;6.超临界状态:是指当一种物质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状态下,形成既非液体又非气体的单一状态,称为“SF”;7.pH 度萃取法:是分离酸性或碱性成分的常用方法;以 pH 成梯度的酸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碱性成梯度的混合生物碱,或者以 pH 成梯度的碱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酸性成梯度的混合酚、酸类成分,使后者分离的方法;8.连续萃取法:采用连续萃取器萃取;利用两溶液比重不同自然分层和分散相液滴穿过连续相溶剂时发生传质;9.沉淀法:指于中药提取液中加入某些试剂或溶剂,使某些成分沉淀而使所要成分与杂质

8、分离的方法;10.铅盐沉淀法:利用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能与许多物质生成难溶的铅盐或络盐沉淀而分离的方法;11.结晶是指由非结晶状态到形成结晶的操作过程;12.分配系数:某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在两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当达到动态平衡时,根据分配定律,该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称;二、填空 1采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要注意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可分为三类,即水,亲脂性有机溶剂和亲水性有机溶剂;2超临界萃取法是一种集提取和分离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有机溶剂的新技术;3中药化学成分中常见基团极性最大的是羧基,极性最小的是烷基;4利用中药成分混合物中各组成分在两相溶

9、剂中分配系数的不同,可采用两相溶剂萃取法而达到分离;5利用中药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生成沉淀,或加入某些试剂后可降低某些成分在溶液中的溶解度而自溶液中析出的特点,可采用沉淀法进行分离;6凝胶过滤色谱又称排阻色谱、分子筛色谱,其原理主要是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7离子交换色谱主要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离子交换剂有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素和离子交换凝胶三种;8大孔树脂是一类没有可解离基团,具有多孔结构,不溶于水的固体高分子物质,它可以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9吸附色谱常用的吸附剂包括硅胶、氧化铝、活性碳 和聚酰胺

10、等;10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 不同而达到分离;11分配色谱有正相分配色谱和反相分配色谱之分;12在正相分配色谱法中,流动相的极性小于 固定相;三、单项选择题 1.属于二次代谢产物的是 C A 叶绿素 B 蛋白质 C 黄酮类 D 脂类 E 核酸 2.用石油醚用为溶剂,主要提取出的中药化学成分是D;A 糖类 B氨基酸 C苷类 D油脂 E蛋白质 3.中药成分最节省的提取方法是 C A.回流法 B.渗漉法 C.连续回流法 D.浸渍法 4.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主要提取出的化学成分类型是 B;A 蜡 B 挥发油 C 氨基酸 D 苷类 E生物碱盐 5.有效成分是指 D A 需

11、要提纯的成分 B 含量高的成分 C 一种单体化合物 D 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E 具有生物活性的提取物 6.从中药材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成分应采取的溶剂极性顺序是 B A 水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石油醚 B 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乙醇水 C 石油醚水乙醇乙酸乙酯乙醚 D 水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醚 E 石油醚乙醇乙酸乙酯乙醚水 7.全部为亲水性溶剂的是A A 甲醇、丙酮、乙醇 B 正丁醇、乙醚、乙醇 C 正丁醇、甲醇、乙醚 D乙酸乙酯、甲醇、乙醇 E 氯仿、乙酸乙酯、乙醚 8.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水提取液中多糖等杂质,应使乙醇浓度达到 D A 50%以上 B 60%以上 C 70%以上 D 80%以上 E 90

12、%以上 9.在醇提取浓缩液中加入水,可沉淀 C A 树胶 B 蛋白质 C 树脂 D 鞣质 E 黏液质 10.从中药中提取化学成分最常用的方法是 A A 溶剂法 B 蒸馏法 C 升华法 D 分馏法 E 超临界萃取法 11.从中药中提取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宜用 B A 回流法 B 渗漉法 C 蒸馏法 D 煎煮法 E 浸渍法 12.从中药中提取挥发性成分宜用 C A 回流法 B 渗漉法 C 水蒸气蒸馏法 D 煎煮法 E 浸渍法 13.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提取 E A 强心苷 B 黄酮苷 C 生物碱 D 糖 E 挥发油 14.对含挥发性成分药材用水提取时宜采用 E A 回流法 B 渗漉法 C 水蒸气蒸馏法

13、 D 煎煮法 E浸渍法 15.煎煮法不易采用的容器是 B A 不锈钢器 B 铁器 C 瓷器 D 陶器 E 砂器 16.连续回流提取法与回流提取法相比,其优越性是 B A 节省时间且效率高 B 节省溶剂且效率高 C 受热时间短 D 提取装置简单 E 提取量较大 17.连续回流提取法所用的仪器是 D A 水蒸气蒸馏器 B 旋转薄膜蒸发器 C 液滴逆流分配器 D 索式提取器 E 水蒸气发生器 18.溶剂分配法的原理为 A A 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 B 根据物质的溶点不同 C 根据物质的溶点不同 D 根据物质的沸点不同 E 根据物质的颜色不同 19.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水性成分宜选用的溶

14、剂是 D A 乙醚 B 乙醇 C 甲醇 D 正丁醇 E 丙酮 20利用分子筛作用进行化合物分离的色谱是C ;A 硅胶柱色谱 B 离子交换色谱 C 凝胶过滤色谱 D 大孔树脂色谱 E 纸色谱 四、多项选择题 1常用溶剂中不能与水完全混溶的溶剂是 B、C、D、E A.乙醇 B.丙酮 C.乙醚 D.正丁醇 E.氯仿 2.下列中药化学成分属于一次代谢产物的有 B、C、E A 生物碱 B 叶绿素 C 蛋白质 D 黄酮 E 核酸 3.下列中药化学成分属于二次代谢产物的有 B、D、E A 叶绿素 B 生物碱 C 蛋白质 D 黄酮 E 皂苷 4.煎煮法适宜使用的器皿是A、B、C、E A 不锈钢器 B 陶器 C

15、 瓷器 D 铁器 E 砂器 5.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药化学成分,要求此类成分 C、D A 能与水反应 B 易溶于水 C 具挥发性 D 热稳定性好 E 极性较大 6分配色谱 ABE;A 有正相与反相色谱法之分 B 反相色谱法可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的的各类分了型化合物 C 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 D 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 E 反相分配色谱法常用的固定相有十八烷基硅烷 五、简述 1.溶剂分配法的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单体组分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 K 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2中药提取方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3.浸渍法提取方法

16、 也叫冷浸法;将药材粗粉以适当溶剂在常温下浸泡;多以水类或稀醇为溶剂;适于成分遇热易破坏或含多糖较多的中药的提取;缺点为浸出效果较差,水提取液易发霉,提取液体积大,浸出时间长;4.渗漉法提取方法 将中药粗粉装于渗泸筒中,不断添加溶剂渗过药粉,从渗泸筒下端不断流出渗泸液;各类溶剂均可;此法由于溶 液浓度差大,浸出效果好,且不破坏成分;但缺点为溶液体积大,时间长;5.煎煮法 为中药水提取最常用的方法;将中药粗粉用水加热煮沸,保持一定时间,成分即可浸出;煎煮法必须以水为溶剂;此法提取效率高,但遇热破坏成分要注意;且含多糖多的成分过滤困难;6.连续回流提取提取方法 以索氏提取器亦称脂肪抽出器回流提取;

17、克服了回流法溶剂需要量大、需几次提取的缺点;缺点为提取时间长,受热破坏成分不能用此法;7.超声提取法提取方法 将药材粉末置适宜容器,加入定量溶剂,密闭后置超声提取器内,选择适当超声频率提取一段时间;8.回流提取提取方法 用于以有机溶剂加热提取成分;优点为提取效率高,但受热易破坏成分不宜用此法;缺点为溶剂消耗量大,需回流设备,需几次提取方可提取完全;9.常见基团极性大小的顺序 酸酚醇胺醛酮酯醚烯烷;10.用结晶法分离天然药物成分时,理想的溶剂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1 不与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 对结晶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不同有显着差异,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3 对可能存在的杂质溶解度非常大或非

18、常小;4 沸点适中;5 能给出很好的结晶;六 论述 试述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1.制板 2.点样 3.展开 4.显色 5.测定比移值 第三章 苷类 一.名词解释 1.苷: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类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2.-构型:C1 羟基与六碳糖 C5 上取代基在环的同一侧为-构型;3.碳苷:糖基不通过苷键原子,直接以碳原子与苷元的碳原子相连接的苷类;4.-构型:C1 羟基与六碳糖 C5 上取代基在环的异侧为-构型;5.原生苷:原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苷;6.苷键:苷中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7.苷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8.次生苷:水解后失去一部分糖的苷;9.酯苷:

19、苷元的羧基和糖缩合而成的苷;10.硫苷:糖端基羟基与苷元上的巯基缩合而成的苷;11.氮苷:糖上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相连的苷;二、填空 1糖的绝对构型,在哈沃斯Haworth式中,只要看六碳吡喃糖的C5五碳呋喃糖的C4上取代基的取向,向上的为 D 型,向下的为 L 型;2苷类是糖与另一类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中的非糖部分称为苷元;3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称为苷键,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称为苷原子 ;4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 O 苷,根据形成苷键的苷元羟基类型不同,又分为醇苷、酚苷、氰苷和酯苷等;5苷类的溶解性与苷元和糖的结构均有关系;一般而言

20、,苷元是亲脂性物质而糖是亲水性 物质,所以,苷类分子的极性、亲水性随糖基数目的增加而 增大;6由于一般的苷键属缩醛结构,对稀碱较稳定,不易被碱催化水解;但酚、酸 、有羟基共轭的烯醇类 和位有吸电子基的苷类易为碱催化水解;7麦芽糖酶只能使-葡萄糖苷水解;苦杏仁酶主要水解-葡萄糖苷;8能使-葡萄糖苷水解的酶称-糖苷酶如麦芽糖酶;苦杏仁酶是-糖苷酶能水解-苷键苷;9.能被苦杏仁酶水解的苷,其苷键是 构型;10.大多数苷为左旋,苷水解生成的糖多为右旋性;11.根据形成苷键的苷键原子不同,又分为氧苷、硫苷、氮苷 和碳苷等;12碱催化水解一般不能使苷类水解,但酯、酚、烯醇和 吸电子基团 取代的苷可发生碱水

21、解;13由于吸电基的诱导效应,可使苷键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降低而不利于苷键原子的 质子化,也就不利于水解,因此氨基糖较难水解,羟基糖次之,去氧糖最易水解;14苷类均为固体,其中含糖基少的苷能形成完好结晶,含糖基多的苷多为无定形粉末;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最容易水解的是 B A.2-氨基糖苷 B.2-去氧糖苷 C.2-羟基糖苷 D.6-去氧糖苷 2.提取原生苷类成分,为抑制酶常用方法之一是加入适量 C A.H2SO4 B.NaOH C.CaCO3 D.Na2CO3 3.下列化合物属于碳苷的是 B A.芦丁 B.芦荟苷 C.芥子苷 D.天麻苷 4.研究苷中糖的种类宜采用哪种水解方法 A A.强烈酸水

22、解 B.Smith 降解法 C.乙酸解 D.全甲基化甲醇解 5.不同苷原子的苷水解速度由快到慢顺序是 C A.S-苷N-苷C-苷O-苷 B.C-苷S-苷O-苷N-苷 C.N-苷O-苷S-苷C-苷 D.O-苷N-苷C-苷S-苷 6.下列物质中水解产生糖与非糖两部分的是 B A.二萜 B.黄酮苷 C.双糖 D.二蒽酮 7根据苷原子分类,属于 C-苷的是 D A山慈菇苷 A B.黑芥子苷 C.巴豆苷 D.芦荟苷 E.毛茛苷 8根据苷原子分类,属于醇-苷的是 E A山慈菇苷 A B.黑芥子苷 C.巴豆苷 D.芦荟苷 E.毛茛苷 9根据苷原子分类,属于 N-苷的是 A A巴豆苷 B.黑芥子苷 C.山慈菇

23、苷 A D.芦荟苷 E.毛茛苷 10根据苷原子分类,属于 S-苷的是 B A山慈菇苷 A B.黑芥子苷 C.巴豆苷 D.芦荟苷 E.毛茛苷 11根据苷原子分类,属于酯苷的是 A 山慈菇苷 A A山慈菇苷 A B.黑芥子苷 C.巴豆苷 D.芦荟苷 E.毛茛苷 12.提取原生苷时,首先要设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为保持原生苷的完整性,常用的提取溶剂是 A A 乙醇 B 酸性乙醇 C 水 D 酸水 E 碱水 13.与 Molisch 反应呈阴的化合物为 C A 氮苷 B 硫苷 C 碳苷 D 氰苷 E 酚苷 14.Molisch 反应的阳性特征是 C A 上层显红色,下层有绿色荧光 B 上层绿色荧光,下

24、层显红色 C 两液层交界面呈紫色环 D 有红色沉淀产生 15.有关苷类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C A 有一定亲水性 B 多呈左旋光性 C 多具还原性 D 可被酶酸水解 E 除酯苷、酚苷外,一般苷键对碱液是稳定的;16.芦荟苷按苷的结构应属于 A A 碳苷 B 氮苷 C 酚苷 D 硫苷 E 氧苷 17.黑芥子苷按苷的结构应属于 D A 碳苷 B 氮苷 C 酚苷 D 硫苷 E 氧苷 18.根据苷原子分类,属于氰苷的是 A A 苦杏仁苷 B 红景天苷 C 巴豆苷 D 天麻苷 E 芦荟苷 19.最常见的苷是 E A 碳苷 B 氮苷 C 酯苷 D 硫苷 E 氧苷 20.苷原子是指 E A 苷中的原子 B 苷元

25、中的原子 C 单糖中的原子 D 低聚糖中的原子 E 苷元与糖之间连接的原子 四、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均有两个以上答案 1.A 苷类结构中的非糖部分称为 AB A 配糖体 B 苷元 C 糖 D 苷键 E 端基面原子 2.碱水解可水解 BCDE A 氧苷 B 酚苷 C 酯苷 D 烯醇苷 E 位有吸电子基的苷 3.苷催化水解的机制是 ABCD A 苷键原子质子化 B 苷键裂解 C 生成阳碳离子 D 溶剂化后失去质子 E 失去糖分子 4.酶水解 ABD A 确定苷键构型 B 可保持苷元结构不变 C 获知糖的组成 D 具有较高的专属性 E 不受 PH 的影响 5.有关苷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E A Ml

26、isch 反应阳性 B 溶于醇类溶剂 C 有、两种苷键 D 结构是都含有糖 E 有端基碳原子 五、简答 1.写出 D-葡萄糖氧苷类 Smith 降解法反应的产物 CH2OH CHOH +CHO +ROH CH2OH CH2OH 2.简述 Molisch 反应的 于糖或苷的水解溶液中加入-萘酚乙醇溶液混合后,沿器壁滴加浓硫酸,使酸层集于下层;苷类、糖类在此条件下水解产生单糖,则于两液层交界处呈现紫色环;六、论述 1试述苦杏仁苷的鉴别方法 1 取样品少许,加水共研,则产生苯甲醛的特殊香味 2 取样品少许,捣碎,称取约 0.1 克置试管中,加水数滴使湿润,试管中悬挂一条三硝基苯酚试纸,用软木塞塞紧,

27、置温水浴中,10 分钟后,试纸显砖红色;2完成下列反应式 1 OH-/H20 +ROH 2 苦杏仁酶 +glc-O-rha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一、概念 1醌类化合物:是具有共轭体系的环己二烯二酮类化合物;2.大黄素型蒽醌:羟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 3.茜草素型蒽醌:羟基分布在一侧的苯环上 4.二蒽酮类:两分子的蒽酮在 C10C10上位或其它位脱去一分子氢而形成的化合物 5.Feigl 反应:醌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能迅速被醛类还原,再与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二、填空 1醌类化合物在中药中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蒽醌四种类型;2中药中苯醌类化合物主要分为对苯醌 和 邻苯醌 两大类

28、;3萘醌类化合物分为萘醌、萘醌 T 2,6-萘醌三种类型;4中药中具抗菌、抗癌及中枢神经镇静作用的胡桃醌属于萘醌 结构类型;5中药紫草中的紫草素属于萘醌 结构类型;6中药丹参中得到的 30 多种醌类成分均属于 菲醌类 化合物;7维生素 K1、K2属于醌类成分;8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主要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NCH3OCOCHCH2OHOOOOHOHOOHHOglcOrha9新鲜大黄含有蒽酚和蒽酮较多,这些成分对粘膜有刺激作用,存放二年以上,使其氧化成为蒽醌就可入药;10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上位置不同,羟基蒽醌可分为大黄素型 和茜草素型 两种;11Borntr ger

29、反应主要用于检查中药中是否含羟基蒽醌 及其 苷类 化合物;12.天然药物中的苯醌主要是对苯醌 ;13.天然醌类化合物集中分布于蓼科、茜草科豆科等植物中;14.天然药物大黄、何首乌、丹参、芦荟等中的中药成分都是醌 类化合物;15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常用于检查植物中是否含蒽酮 的专属性反应;16游离蒽醌的分离常用 PH 梯度萃取法 和液相色谱法 两种方法;17用色谱法分离游离羟基蒽醌衍生物时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 ;18.醌类结构中羰基上的氧原子有微弱的碱性,可与强酸形成 氧盐 ;19.游离醌类化合物一般具有升华性 ;20.小分子的苯醌和萘醌具有挥发性;三、单选 1.胡桃醌结构类型属于 C A对苯醌

30、 B 邻苯醌 C 萘醌 D 萘醌 E 蒽醌 2.番泻苷 A 中的 2 蒽醌母核的连接位置为 D AC1C1 B C4C4 C C6C6 D C10C10 3.大黄素型蒽醌母核上的羟基分布情况是 D A 在一个苯环的位 B 在两个苯环的位 C 在一个苯环的位或位 D 在两个苯环的位或位 4.下列蒽醌类化合物中,酸性强弱顺序是 A A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 B 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 C 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 D 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 E 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 5.下列化合物属于萘醌的是 A A 紫草素 B 大黄素 C 番泻苷 D 茜草素 E 单参新醌甲 6

31、-OH 蒽醌酸性强于-OH,其原因是 A A -OH 与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 B -OH 空间效应大于-OH C -OH 间效应大于-OH D -OH 与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 7.下列化合物均具有升华性,除了 A A 番泻苷 B 大黄素 C 茜草素 D 大黄酚 E 1,8 二羟基蒽醌 8.番泻苷属于 C A 大黄素型蒽醌衍生物 B 茜草素型蒽醌衍生物 C 二蒽酮衍生物 D 二蒽醌衍生物 E 蒽酮衍生物 9.下列反应中用于鉴别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是 B A 无色亚甲蓝反应 B 碱液呈色反应 C 活性次甲基试剂反应 D Molish 反应 E 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 10.下列反应中用于鉴别蒽酮类化合物的

32、是 E A 无色亚甲蓝反应 B 碱液呈色反应 C 活性次甲基试剂反应 D Molish 反应 E 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 11.无色亚甲蓝反应用于检识 D A 蒽醌 B 香豆素 C 黄酮类 D 萘醌 E 生物碱 12.下列化合物不溶于水和乙醇的是 B A 红景天苷 B 芦荟苷 C 苦杏仁苷 D 天麻苷 E 茜草素 13.属于二蒽酮苷的是 B A 芦荟苷 B 番泻苷 C 紫草素 D 二氢丹参醌 E 丹参素 四、多选 1.下列化合物中含醌类化合物较多的科有 ABDE A 茜草科 B 蓼科 C 禾本科 D 百合科 E 豆科 2.属于蒽醌类化合物的是 CDE A 紫草素 B 单参新醌甲 C 大黄素 D

33、芦荟大黄素 E 茜草素 3.可以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成分是 AC A 紫草素 B 单参新醌甲 C 异紫草素 D 番泻苷 E 茜草素 4.下列化合物遇碱显黄色,需经氧化后才显红色的是 BCD A 羟基蒽醌 B 蒽酚 C 蒽酮 D 二蒽酮 E 羟基蒽醌 5.若用 5%碳酸钠从含游离蒽醌的乙醚溶液中萃取,萃取液中可能含有下列成分 ABD A 含两个以上-OH 蒽醌 B 含一个-OH 蒽醌 C 含两个以上-OH 蒽醌 D 含羧基蒽醌 E 含一个-OH 蒽醌 6.无色亚甲蓝反应用于检识 D、E A 蒽醌 B 香豆素 C 黄酮类 D 萘醌 E 苯醌 7.番泻苷 A 的结构特点是 BCDE A 为二蒽醌类化

34、合物 B 为二蒽酮类化合物 C 有二个COOH D 有二个 glc E 二蒽酮核为中位连接,即 1010位连接 8.醌类化合物理化性质为 BCDE A 无色结晶 B 多为有色结晶 C 游离醌类多有升华性 D 小分子苯醌和萘醌具有挥发性 E 游离蒽醌能溶于醇、苯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9.醌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有 ACDE A 苯醌 B 查尔酮 C 萘醌 D 菲醌 E 蒽醌 10.属于蒽醌类化合物的是 CDE A 紫草素 B 丹参新醌甲 C 大黄素 D 芦荟大黄素 E 茜草素 五、简述 1.简述蒽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 泻下作用 2 抗菌作用 3 抗癌作用 2.比较化合物 3,6-二羟基蒽醌、3-

35、羟基蒽醌和 1,2-二羟基蒽醌的酸性大小 3,6-二羟基蒽醌3-羟基蒽醌1,2-二羟基蒽醌的酸性大小 3.比较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大小:大黄酚 R1=H R2=CH3 大黄素 R1=OH R2=CH3 芦荟大黄素 R1=H R2=CH2OH 大黄酸 R1=H R2=COOH 大黄素甲醚 R1=OCH3 R2=CH3 A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 4.比较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大小:A B C CAB 5.简述醌类化合物的酸性顺序;-COOH2 个以上-OH一个-OH两个-OH一个-OH 六、论述 1.试述大黄中大黄酸和大黄素的提取分离工艺 大黄粉 20%H2SO4和苯 1:5 回流 苯溶液

36、 水层 适当浓缩以 25%NaHCO3萃取 NaHCO3溶液层 苯层 酸化 5%NaHCO3萃取 黄色沉淀 吡啶重结晶 Na2CO3溶液 苯层 大黄酸 酸化 黄色沉淀 吡啶重结晶 大黄素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一、名词解释:261、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262、交叉共轭体系:两个双键互不共轭;但分别与第三个双键共轭所形成的体系;263、查耳酮:开环的黄酮 264、花色素:是一类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色原烯的衍生物;265、异黄酮:3 位苯基黄酮 266、二氢黄酮:还原型黄酮 267、黄酮醇类:B 环与色原酮环 C2位相连接,C 环为吡喃酮环;268、黄酮苷类

37、:与糖结合的黄酮;269 橙酮类:五元环酮 270、盐酸镁粉反应:鉴定黄酮类化合物,将试样溶于甲醇或乙醇中,加入少许镁粉振摇,再加几滴浓盐酸呈色;271、锆盐枸椽酸反应:鉴定 3 或 5-OH 黄酮,黄色;272、SbCl5反应:鉴定查耳酮 273、氨性氯化锶反应:鉴定 34邻二 OH 黄酮 274、Gibbs 反应:鉴定 5 OH 对位活泼 H 黄酮 二、填空题:275、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 C3 链相连,具有 2苯基色原酮基本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276、因这一类化合物大都呈黄色色,且具有羰基基团,故称黄酮;277、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主要以苷 的形式存在,少数以苷元 的形

38、式存在;278、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如降压 和消炎 作用;279、游离的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 性固体;280、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结构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有关;281、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在 2位上引入苯 基后就有颜色;282、黄酮类化合物在 7位引入-OH 基团,使颜色加深;283、黄酮类化合物在 4位引入-OH 基团,使颜色加深;284、如果双健氢化,则 交叉共轭体系中断,故二氢黄酮醇无 色;286、异黄酮的共轭体系被破坏 ,故呈微黄 色;287、查耳酮分子中存在交叉共轭体系结构,故呈黄 色;288、花色素的颜色随 pH 改变;一般小与 7 时显红色,大与 8.5 时显

39、蓝色,等于 8.5 时显紫色;289、橙酮分子中存在共轭体系 结构,故呈黄色;290、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中,可溶于乙醇 、正丁醇及氯仿 中;291、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分子呈平面型,它在水中溶解的程度小与与非平面型分子;例如 二氢黄酮 在水中溶解大与黄酮;292、花色素因以离子型形式存在,具有离子的通性,故水溶性强;294、黄酮苷元分子中引入甲基后,水溶性减小 ,引入甲基越多,其水溶性越 小 ;295、黄酮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后,水溶性增大 ,引入羟基越多,其水溶性越 强 ;而羟基甲基化后,其水溶性 减弱 ;296、黄酮苷一般溶于水、丙酮及正丁醇等中,而难溶或不溶于氯仿、乙醚 等

40、有机溶剂中;297、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而显酸性;298、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羰基 而显弱碱性;299、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 而显酸性;其酸性强弱顺序为:7-OH 大与 3-OH、5 OH ;300、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7-位羟基黄酮酸性 5-位羟基黄酮酸性;301、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3-位羟基黄酮酸性 6-位羟基黄酮酸性;302、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5-位羟基黄酮酸性 6-位羟基黄酮酸性;303、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7-位羟基黄酮酸性 3-位羟基黄酮酸性;304、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7、4-位羟基黄酮酸性 7-位羟基

41、黄酮酸性;305、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4-位羟基黄酮酸性 6-位羟基黄酮酸性;306、7-、4-二 OH 黄酮可溶于 5%NaHCO3水溶液中;307、7-4-二OH 黄酮可溶于5%NaHCO3水溶液中;4-二OH 黄酮可溶于5%Na2CO3水溶液中;308、7-、4-二 OH 黄酮可溶于 5%NaHCO3水溶液中;4-一 OH 黄酮可溶于 5%Na2CO3水溶液中;3-OH 黄酮可溶于 5%NaOH 水溶液中;309、7-、4-二OH 黄酮可溶于5%NaHCO3水溶液中;4-一OH黄酮可溶于5%Na2CO3水溶液中;6-OH 黄酮可溶于 0.2%NaOH 水溶液中;仅有 5-OH

42、黄酮酸性最弱,可溶于 4%NaOH 水溶液中;310、黄酮醇类与 HClMg 粉反应呈红 色;311、二氢黄酮类与 HClMg 粉反应呈红色;312、二氢黄酮醇类与 HClMg 粉反应呈 红色;313、异黄酮类与 HClMg 粉反应呈 红 色;314、查耳酮类与 HClMg 粉反应呈 黄色;315、噢弄类与 HClMg 粉反应呈黄 色;316、黄酮类与 HClMg 粉反应呈红 色;317、具有 3-OH、5 OH 邻二酚 OH 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金属盐发生络合反应;318、具有 3-OH、5 OH 邻二酚 OH 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金属盐发生络合反应;常用的铝盐是三氯化铝;319、具

43、有 3-OH、5 OH 邻二酚 OH 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金属盐发生络合反应;常用的铅盐是醋酸铅;320、具有 3-OH、5 OH 邻二酚 OH 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金属盐发生络合反应;常用的镁盐是乙酸镁;321、二氯氧锆枸椽酸反应黄色不褪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3-OH,黄色褪去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5 OH;因 3-OH 形成的络合物较 5 OH 形成的络合物稳定;322、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如果有 3、4-二 OH 的结构,则可与氨性氯化锶试剂反应;323、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如果有 3、4-二 OH 的结构,则可与氨性氯化锶试剂反应,生成黑色色沉淀;324、3、4二羟基黄酮可与氨性氯化锶试剂

44、反应,生成黑色 色沉淀;325、黄酮苷类以及极性较大的苷元,一般可用热水、乙醇和正丁醇进行提取;326、多数黄酮苷元宜用极性较大的溶剂,如乙醇 、乙酸乙酯 等来提取;327、多数黄酮苷元宜用极性较大、水、乙醇的溶剂,如水 、乙醇等来提取;328、多甲基黄酮苷元,可用苯 提取;329、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酚羟基 ,可被聚酰胺吸附;330、在中药的醇提液中,加入饱和的中性醋酸铅水溶液,可使具有邻二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沉淀析出;331、具有 3-OH、5 OH、邻二酚 OH、5 OH 和邻二酚 OH 的黄酮类化合物不能用氧化铝进行吸附层析;332、用葡聚糖凝胶分离黄酮苷时,主要靠分子筛作用,洗脱时一般

45、是按分子量的大小的顺序流出柱体;333、用葡聚糖凝胶分离黄酮苷时,主要靠分子筛作用,洗脱时一般是按分子量的大小的顺序流出柱体;而分离苷元时,主要靠吸附作用;游离酚羟基的数目愈多,则吸附愈强,愈难 洗脱;335、芦丁是黄酮 类化合物;在中草药槐米中含量最高,常用碱溶酸沉法提取;336、黄酮类化合物用层析法分离时,用聚酰胺 为吸附剂效果最好;337、用聚酰胺层析分离黄酮类成分,用醇由稀到浓洗脱时,查耳酮往往比相应的二氢黄酮难 被洗脱;338、用聚酰胺层析分离黄酮类成分,用醇由稀到浓洗脱时,苷元往往比相应的苷难被洗脱;339、用聚酰胺层析分离黄酮类成分,用醇由稀到浓洗脱时,单糖苷往往比相应的三糖苷难

46、被洗脱;340、某黄酮类化合物加氯化氧锆试剂显黄色,滴加枸椽酸后黄色消褪,表明该化合物具有 5 OH 基团;341、异黄酮主要存在于豆 科植物中;342、黄酮类化合物在紫外灯下一般显 褐 色荧光;343、30%乙醇、95%乙醇、氢氧化钠水溶液、尿素水溶液、水,五种溶剂在聚酰胺柱层析上对黄酮类化合物洗脱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尿素、氢氧气钠、95%乙醇、30%乙醇、水;344、氨性氯化锶用来检查黄酮类化合物中是否有 3、4-二 OH 存在;345、与五氯化锑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显红色或紫红色沉淀者为查耳酮 类化合物;346、聚酰胺与不同类型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醇、异黄酮黄酮类化合物产生氢键吸附的强弱

47、顺序为:黄酮醇大与黄酮大与二氢黄酮醇 大与异黄酮;347、用纸层析来检识黄酮类化合物中苷元时,通常用氯仿、乙酸乙酯展开剂,而检识苷时用乙酸乙酯展开剂;348、影响聚酰胺吸附力强弱因素与黄酮化合物分子中形成氢键基团数目有关,形成氢键 数目越多 ,则吸附力越强;349、芹菜苷属黄酮类化合物,其苷元是槲皮素;350、黄芩苷、汉黄芩苷是中药 黄芩 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属黄酮 化合物;351、黄酮醇类化合物以叶 和果 最为常见;352、葛根素属异黄酮、双黄酮 化合物,银杏素属双黄酮 化合物;三、选择题 353、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C ;A C6 C6 C3 B C6 C6 C6 C C6 C3C6

48、D C6 C3 E C3 C6 C3 354、与 2 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 A ;A 二氢黄酮 B 花色素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355、黄酮类化合物呈黄色时结构的特点是 C ;A 具有助色团 B 具有色原酮 C 具有 2 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 D 具有黄烷醇和助色团 E 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 356、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B ;A 黄酮 B 花色素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异黄酮 357、不属于平面型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E ;A 黄酮醇 B 黄酮 C 花色素 D 查耳酮 E 二氢黄酮 358、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B ;A 5 羟基黄酮 B 4 羟基黄酮 C 3

49、 羟基黄酮 D 3 羟基黄酮 E 4 羟基二氢黄酮 359、酸性最弱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 ;A 5 羟基黄酮 B 7 羟基黄酮 C 4 羟基黄酮 D 3 羟基黄酮 E 6 羟基黄酮 360、一般不发生盐酸 镁粉反应的是 E ;A 二氢黄酮 B 二氢黄酮醇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361、如某样品液不加镁粉而仅加盐酸显红色,则该样品中含有 B ;A 二氢黄酮醇 B 花色素 C 二氢黄酮 D 黄酮 E 异黄酮 362、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 E ;A 盐酸 镁粉试剂 B FeCl3试剂 C Gibbs 试剂 D 2%NaBH4甲醇溶液 E 1%AlCl3甲醇溶液 363、在碱

50、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B ;A 二氢黄酮 B 查耳黄酮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364、与硼酸反应生成亮黄色的黄酮是 C ;A 4 羟基黄酮 B 3 羟基黄酮 C 5 羟基黄酮 D 3 羟基黄酮 E 7 羟基黄酮 365、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 5%NaHCO3萃取可得到 E ;A 5,7 二羟基黄酮 B 5 羟基黄酮 C 3,4 二羟基黄酮 D 5,8 二羟基黄酮 E 7,4 二羟基黄酮 366、能使游离黄酮和黄酮苷分离的溶剂是 D ;A 乙醇 B 甲醇 C 碱水 D 乙醚 E 丙酮 367、当药材中含有较多粘液质、果胶时,如用碱液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宜选用 D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