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市政规范大全》CJJ193-2023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88.pdf

上传人:周** 文档编号:7406433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PDF 页数:119 大小: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建市政规范大全》CJJ193-2023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88.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城建市政规范大全》CJJ193-2023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88.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建市政规范大全》CJJ193-2023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8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建市政规范大全》CJJ193-2023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88.pdf(1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pCJJ 193-2012 备案号 J 1470-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alignment2012-10-29 发布 2013-03-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 o d e f o r d e s i g n o f u r b a n r o a d a l i g n me n tCJJ 193-2012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1 3年3月1日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2 0 1 2北 京中

2、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 gn of urban road ali gnment QJ 193-20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 行(北京西郊百万庄)各地新华书店、i筑书店经销 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 北京同文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开本:850X 1168毫 米1/3 2印张:3 K字数:99千字 2013年2月第一版 2013年2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19.00元 统一书号:15112 _ 23628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邮政编码100037)本社网址:http:/www.c abp.c om.c n 网上书店:htt

3、p:/www.c hi na-bui ldi ng,c om.c n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 告第1506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 J J 193-2012,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6.6.1、10.2.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10月2 9日前 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 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 标 2008 102 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

4、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有关科研成果,参考国外现行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编制了本规范。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 规定;4.总体设计;5.横断面设计;6.平面设计;7.纵断面设 计;8.线形组合设计;9.道路与道路交叉;10.道路与轨道交 通线路交叉。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 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 释,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 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上海市政工 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 901号,邮

5、政编码:200092)。本 规 范 主 编 单 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本 规 范 参 编 单 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王士林赵建新和坤玲王晓华方守恩孔庆伟赵广福张慧敏朱兆芳秦 健张兰芳崔新书邢 锦陈雨人 欧阳全裕 汪凌志4张 琦 张 欣 红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崔 健 球 徐 波 袁 韬 吴 瑞 麟 徐一峰裴玉龙张 汎 杨 斌 魏立新马国纲5目 次1总 则.12术语和符号.22.1私吾.22.2 33 基本规定.54总体设计.94.1 一般规定.94.2总体设计要点.95横断面设计.115.1 一般规定.115

6、.2横断面布置.115.3横断面组成宽度.165.4路拱与横坡.195.5缘 石.206领 设 计.216.1 般规定.216.2 餓.216.3平曲线.216.4圆曲线超高.246.5 圆曲线加宽.256.6 视 距.266.7分隔带及缘石开口.277纵断面设计.287.1 一般规定.287.2纵 坡.2867.3 账.297.4合成坡度.307.5竖曲线.318线形组合设计.328.1 一般规定.328.2平、纵、横的线形组合.328.3线形与桥、隧的配合.338.4线形与沿线设施的配合.348.5线形与环境的协调.349道路与道路交叉.369.1 一般规定.369.2 平面交叉.369.

7、3 立体交叉.381 0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交叉.4010.1 一般规定.401 0.2立体交叉.4010.3 平面交叉.41本规范用词说明.44引用标准名录.45附:条文说明.477Contents1 G e n e r a l P r o v i s i o n s .12 T e r ms a n d S y mb o l s .22.1 Te r m s .22.2 S y mb o ls .33 B a s i c R e q u i r e me n t s .54 G e n e r a l D e s i g n .94.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8、me n t s .94.2 K e y P o in t s o f G e n e r a l D e s ig n .95 C r o s s S e c t i o n .115.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e n t s .1 15.2 C r o s s S e c t io n T y p e.1 15.3 C r o s s S e c t io n E le me n t a n d Wid t h .1 65.4 C r o w n a n d C r o s s S lo p e .1 95.5 C u r b s .2 06 H o r

9、i z o n t a l A l i g n me n t .216.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e n t s .2 16.2 S t r a ig h t L in e .2 16.3 H o r iz o n t a l C u r v e .2 16.4 C u r v e S u p e r e le v a t io n .2 46.5 C u r v e Wid e n in g .2 56.6 St o p p i n g Si gh t D i s t a n c e .2 66.7 O p e n in g o n S e p a r a

10、t o r o r C u r b S id e .2 77 Ve rti c al Ali gnme nt.287.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e n t s .2 87.2 L o n g it u d in a l Gr a d ie n t .2 887.3 G r a d e L e n g t h .2 97.4 R e s u lt a n t G r a d ie n t .3 07.5 V e r t ic a l C u r v e .3 18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R o a d A l i g n me n t

11、 .328.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e n t s .3 28.2 C o mb in a t io n o f Ho r iz o n t a l V e r t ic a l a n d C r o s sS e c t io n Alig n me n t .3 28.3 Co o r d i n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Al i gn m e n t a n dB r id g e o r T u n n e l.3 38.4 C o o r d in a t io n b e t w e e n Alig n me n t

12、a n d An c i l l a r y F a c ilit ie s .3 48.5 Co o r d i n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Al i gn m e n t a n d Sur r o un d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3 49 R o a d-R o a d I n t e r s e c t i o n .369.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e n t s .3 69.2 At-g r a d e I n t e r s e c t io n .3 69.3 G r a d e S e

13、 p a r a t io n a n d I n t e r s e c t io n .3 810 Road-Rai lway Inte rse c ti on.401 0.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e n t s .4 01 0.2 R o a d-r a ilw a y G r a d e S e p a r a t io n .4 01 0.3 R o a d-r a ilw a y C r o s s in g .4 1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 Wo r d i n g i n T h i s Co d e.44Li st

14、 of Quote d Standards.45Addi ti on:Explanati on of Provi si ons.4791.0.1为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合理确定路线设计技术指标,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制定 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城市道路的路线设计。1.0.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 规划、市政专项规划,合理确定道路等级、平纵线形、横断面布置、交叉口形式等。1.0.4城市道路路线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术 语2.1.1 快速路 e xpre ssway采用中间

15、分隔、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形式,实 现连续交通流,具有单向双车道或以上的多车道,并设有配套的 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的城市道路。2.1.2 主干路 arte ri al road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性 干路。2.1.3 次干路 se c ondary trunk road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集散交通功能,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干路网 的区域性干路。2.1.4 支路 branc h road连接次干路与居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解决 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的道路。2.1.5 道路建筑限界 boundary li ne of road c onstruc

16、ti on为保证车辆和行人正常通行,规定在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 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设施及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2.1.6 设计交通量 de si gn traffi c volume为确定道路车道数而预测的交通量,即预期到设计年限末时 道路的交通量,分为日交通量和高峰小时交通量。2.1.7 总体设计 ge ne ral de si gn为系统、全面地协调道路工程项目外部和内部各专业间的关 系,确定本项目及其各分项的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 标和设计方案,完成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各阶段的总体目标而进行 的设计。2.1.8 集散车道 c o l l e c t i o n-d i s t r i

17、 b u t e d l a n e为减少互通式立体交叉主线上进出口的数量和交通流的交 织,在主线一侧或两侧设置的与主线平行且横向分离、并在两端 与主线相连、供进出主线车辆通行的附加车道。2.1.9 辅助车道 a u x i l i a r y l a n e在互通式立体交叉分流段上游、合流段下游,为使匝道与主 线车道数平衡且保持主线的基本车道数而在主线外侧增设的附加 车道。2.1.10 停车视距 s t o p p i n g s i g h t d i s t a n c e汽车行驶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达到障碍 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2.1.11 平面交叉 a

18、 t-g r a d e i n t e r s e c t i o n道路与道路,或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在同一平面内的交叉。2.1.12 立体交叉 g r a d e-s e p a r a t e d j u n c t i o n道路与道路,或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在不同高程上的交叉。2.2符 号A一一缓和曲线参数;b超高旋转轴至路面边缘的宽度;E一 一建筑限界顶角宽度;h缘石外露高度;Hh非机动车道最小净高;Hc一一机动车道最小净高;Hp 人行道最小净高;i路拱设计坡度;L e 超高缓和段长度;R-圆曲线半径;Sc一 一铁路平交道口机动车驾驶员侧向最小瞭望视距;S s 铁路平交道口机动车距道

19、口停车线的距离;Wa一 一路侧带宽度;wb 非机动车道宽度;wc 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宽度;wd b 两侧分隔带宽度;中间分隔带宽度;wf 设施带宽度;wg 绿化带宽度;wg b 分离式髙架路机动车道的路面宽度;wg c 整体式高架路机动车道的路面宽度;检修道宽度;侧向净宽度;wm b非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Wm c 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Wp 人行道宽度;Wp b 非机动车道的路面宽度;Wp.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的路面宽度;wr 红线宽度;Ws b 两侧分车带宽度;安全带宽度;中间分车带宽度;超高渐变率,超高旋转轴与路面边缘之间相对升降 的比率;A f 超高横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43基

20、本 规 定3.0.1城市道路根据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和服务功 能等,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各级道 路的设计速度应符合表3.0.1的规定。表3.0.1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设计速度(km/h)10080606050405040304030203.0.2路线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并应结合地形、地物,对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气候、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等进行调 查,合理确定路线线位和平纵线形技术指标,平面应顺适、纵断 面应均衡、横断面应合理。3.0.3路线设计应贯彻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国策,降低道路工程对沿线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影响,并应符

21、合以人为 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原则。3.0.4当道路采用分期修建时,应在综合分析、论证的基 础上进行总体设计和制定分期实施方案,并应协调近期工 程与远期工程的关系,控制道路用地,为远期工程实施留 有余地。3.0.5改建道路应遵循利用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既应满足相 应道路等级的技术指标,又应能最大程度利用原有工程。3.0.6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应符合表3.0.6的规定。5表3.0.6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车辆类型总长(m)总宽(m)总高(m)前悬(m)轴距(m)后悬(m)小客车6.01.82.00.83.81.4大型车12.02.54.01.56.54.0铰接车18.02.54

22、.01.75.8+6.73.8注:1总长:车辆前保险杠至后保险杠的距离。2总宽:车厢宽度(不包括后视镜)。3总高:车厢顶或装载顶至地面的高度。4前悬:车辆前保险杠至前轴轴中线的距离。5轴距:双轴车时,为从前轴轴中线到后轴轴中线的距离;铰接车时分别为 前轴轴中线至中轴轴中线、中轴轴中线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6后悬:车辆后保险杠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3.0.7非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应符合表3.0.7的规定。表3.0.7非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车辆类型总长(m)总宽(m)总 高(m)自行车1.930.602.25三轮车3.401.252.25注:1总长:自行车为前轮前缘至后轮后缘的距离;三轮车

23、为前轮前缘至车厢后缘的距离。2总宽:自行车为车把宽度;三轮车为车厢宽度。3总高:自行车为骑车人骑在车上时,头顶至地面的高度;三轮车为载物顶 至地面的高度。3.0.8道路建筑限界几何形状应为上净高线和两侧侧向净宽边 线组成的空间界线(图3.0.8),顶角宽度(:)不应大于机动车 道或非机动车道的侧向净宽度(W,)。道路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 何物体侵入。ial h p cTW4人行道设施带或 绿化带机非混行车道或机动车道z S L J Ku设施带或人行道 分隔带动车道绿化带(a)无中间分隔带中间路缘带 分隔带主路机动车道 路缘带两侧辅路或机设施带或人行道 分隔带非混行车道绿化带(b)有中间分隔带或%

24、或检修道或人行道 车行道 检修道或人行道(c)隧道内图3.0.8 道路建筑限界(单位:m)道路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道路的最小净高应符合表3.0.9的规定。表3.0.9 道路的最小净高部 位行驶车辆类型最小净高(m).机动车道各种机动车4.5小客车3.5非机动车道自行车、三轮车2.5人行道行人2.572同一等级道路应采用相同的净高。3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及不同净高要求的道路之间应衔接过 渡,并应设置必要的指示、诱导标志及防撞等设施。4对加铺罩面、冬季积雪的道路,净高宜适当预留。5对通行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双层客车等其他特种车辆 的道路,最小净高应满足车辆通行的要求。3.0.1 0各级道路设计交通量的

25、预测年限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级道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年限:快速路、主干路应为 20年;次干路应为15年;支路宜为10年15年。2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中的计划通车年。3.0.1 1道路路线应避开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塌 陷、地震断裂活动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当不能避开时,必须采取 保证道路安全运行的有效措施。4总 体 设 计4.1 一 般 规 定4.1.1快速路、主干路、大桥和特大桥、隧道、交通枢纽应进行 总体设计,其他道路可根据相关因素、重要程度进行总体设计。4.1.2总体设计应贯穿于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系统、全面 地协调道路工程项目外部与内部各专业间的关系

26、,确定本项目及 其各分项的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和设计方案,并 应符合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4.1.3总体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制定设计原则;2明确道路性质、功能定位、服务对象;3确定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4确定工程范围、总体方案和道路用地,并协调与相邻工 程的衔接;5提出交通组织设计方案;6落实节能环保、风险控制措施。4.2总体设计要点4.2.1路线走向应符合城市路网总体规划。确定工程起终点位 置时,应有利于相邻工程及后续项目的衔接,或拟定具体实施设计方案。4.2.2设计速度应根据道路等级、功能定位和交通特性,并结 合沿线地形、地质与自然条件等因素,经论

27、证确定。当不同设计 速度衔接时,路段前后的线形技术指标应协调与配合。4.2.3快速路、主干路应根据预测交通量进行通行能力和服务 水平评价,并结合定性分析,确定机动车车道数规模。非机动车9车道数、人行道宽度也可根据预测交通量和使用要求,按通行能 力论证确定。4.2.4横断面布置应根据道路等级、红线宽度、交通组织和建 设条件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 带、绿化带等宽度,并应满足地下管线综合布置要求;特殊断面 还应包括停车带、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路肩和排水沟的宽度。4.2.5高架路或隧道的设置应根据道路等级、相交道路或铁路的 间距、交通组织以及道路用地、地形地质、沿线环境等实施

28、条件,经多方案比选和技术经济论证,确定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布设长度、横断面布置、匣道和出入口布置、结构形式、衔接段设计等。4.2.6交叉口节点设置应根据相交道路等级、使用要求、交通 流量流向、车流运行特征、控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环境等 因素,合理确定交叉口的位置、间距、分类、选型、交通组织和 交叉口用地范围等;并应在交叉口范围内提出行人、非机动车系 统和公交站点的布置方案。4.2.7跨江、跨河桥梁应结合航道或水利部门提出的通航、排 洪等控制要求,进行总体布置以及环境景观、附属设施的配套 设计。4.2.8人行过街设施应根据道路等级、横断面形式、车流量、行人过街流量和流线确定,可分别采用人行横道、

29、人行天桥或人 行地道的形式,并应提出设置行人过街设施的规模及配套要求。4.2.9公共交通设施应结合公交线网规划设计,提出公交专用 道、公交站点的布置形式。4.2.1 0道路设计应分别对路段、交叉口、出人口提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以及客车、公交车、货车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4.2.1 1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应按主体工程的技术标准、建设规 模及项目交通特性,确定其相应的技术标准、设施等级、设置内 容和设计方案,并应协调各设施间的衔接与配合。4.2.1 2分期修建的道路工程,应按远期规划的技术标准进行总 体设计,并应制定分期修建的设计方案,应近远期工程相结合。105横断面设计5.1 一 般 规 定5.

30、1.1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并 应根据道路等级、控制要素和总体设计要点等合理布设。5.1.2横断面形式应根据设计速度、交通量、交通组成、交通 组织方式等条件选择,并应满足设计年限内的交通需求。5.1.3横断面设计应与轨道交通线路、环保设施、地上杆线及 地下管线布设等协调。5.1.4横断面设计应结合沿线地形、两侧建筑物及用地性质进 行布置,并应分别满足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 等宽度的规定。5.2横断面布置5.2.1道路横断面可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四 种布置形式(图5.2.1),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喊 fy p W L W t+/W K-1=_L_

31、U(a)单 幅路图 5.2.1 道 路 横 断 面 布 置 形 式(一)11W d 1 h.iW(1或 W 或-1-p T|_ ,|,或 t W c f *c fV-jy J f 1 0 W r 或狀n bws 喊 或 1 W,1 I p cwt .十 f K *(b)双幅路/.c|.b ,|W.u W%c-_tJ W v gb w4 b m e yr rrmcIVdbWp 或tv.w+r|+w.+r uWr(c)三幅路图5.2.1 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二)121单幅路适用于交通量不大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区道路。2双幅路适用于专供机动车行驶的快速路、非机动车较少 的主干路

32、或次干路;对横向高差较大的特殊地形路段,宜采用上 下分行的双幅路。双幅路单向机动车车道数不应少于2条。3三幅路适用于机动车流量较大、车速较高、非机动车较 多的主干路或次干路。4四幅路适用于机动车流量大、车速高、非机动车多的快 速路或主干路。四幅路主路单向机动车车道数不应少于2条。5当路侧有路边停车时,应增加设置停车带的宽度。5.2.2高架路横断面可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布置形式(图 5.2.2),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整体式高架路%|hl|私|w k m(b)分离式高架路 图 5.2.2 高架路横断面131整体式高架路中,主路上下行车道间应设置中间防撞设 施;辅路宜布置在高架路下的桥墩两侧。

33、2分离式高架路中,地面辅路的布置宜与高架路或周围地 形相适应,上下行两幅桥梁桥墩分开,辅路宜设在桥下两幅桥 中间。5.2.3路堑式和隧道式横断面布置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路堑式横断面(图5.2.3-1)中的地面以下路堑部分应 为主路,地面两侧或一侧宜设置辅路。ML或 或cH-Mi T%或图5.2.3-1路堑式横断面2隧道式横断面(图5.2.3-2)中的地面以下隧道部分应 为主路,地面道路宜设置辅路。/tvm c或或Ll b 或 或4H MM H-/A./Ak/A T /yK H .喊 或 6或 K,或、1.-r%或叫 m 或 u -J.w,图5.2.3-2隧道式横断面145.2.4设置主、辅路

34、的道路横断面中,主路上下行车道间应设 置中间带;主路与辅路之间应设置两侧带。5.2.5同一条道路宜采用相同形式的横断面布置。当道路横断面 局部有变化时,应设置宽度过渡段;宜以交叉口或结构物为起终点。5.2.6道路横断面布置中,当单向机动车道为3车道及以上时,宜单辟1条公交专用车道或限时公交专用车道。当不设公交专用 道时,主干路横断面布置应设置港湾式停靠站;当次干路单向少 于2条车道时,宜设置港湾式停靠站;停靠站设置应符合本规范 第5.3.1条第5款的规定。5.2.7桥梁横断面布置中车行道及路缘带宽度应与道路路段相 同,特大桥、大桥、中桥的分隔带宽度可适当缩窄,其最小宽度 应满足侧向净宽度及设置

35、桥梁防护设施的要求。5.2.8隧道横断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隧道的车行道及路缘带宽度应与道路路段相同。2当隧道两侧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可不设安全带宽度;当不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应设置不小于0.25m的安全带宽度。3中、长及特长隧道应设检修道,其最小宽度不应小 于 0.75m 04当长、特长隧道单向车道数少于3条时,应在行车方向 的右侧设置连续应急车道。当条件限制时,可采用港湾式应急停 车道。每侧港湾式应急停车道间距不宜大于500m,其宽度及长 度宜按图5.2.8布设。图 5.2.8 港 湾 式 应 急 停 车 道 的 宽 度 及 长 度(单 位:c m)侧向净宽度;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15

36、5不设检修道、人行道的隧道,应按500m间距交错设置 人行横通道。5.3横断面组成宽度5.3.1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1的规定。表5.3.1 一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车型及车道类型设 计 速 度(k m/h)60 60大型车或混行车道(m)3.753.50小客车专用车道(m)3.503.252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应为机动车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 之和。3单幅路及三幅路采用中间分隔物或交通标线分隔对向交 通时,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还应包括分隔物或交通标线的宽度。4快速公交专用道、常规公交专用道的单车道宽度均不应 小于3.50m。5公交港湾式停靠站可分为直接式和分

37、离式两种。直接式 公交停靠站的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00m;分离式公交停靠站的车 道总宽度应包括路缘带宽度,不应小于3.50m。5.3.2非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条非机动车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2的规定。表5.3.2 条非机动车道最小宽度车辆种类自行车三轮车非机动车道宽度(m)1.02.02非机动车道数宜根据自行车设计交通量与每条自行车道 设计通行能力计算确定,车道数单向不宜小于2条。3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应为非机动车道宽度及两侧各160.25m路缘带宽度之和。4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单向车道宽不宜小于3.5m,双向车 道宽不宜小于4.5m。沿道路两侧设置的单向非机动车道宽度不 宜小于

38、2.5m。5.3.3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路侧带设 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行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3的规定。表5.3.3人行道最小宽度项 目人行道最小宽度(m)一般值最小值各级道路3.02.0商业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5.04.0火车站、码头附近路段5.04.0长途汽车站4.03.02绿化带宽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 设计规范C J J 75的相关要求。车行道两侧的绿化应满足侧向 净宽度的要求,并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和影响视距。3设施带宽度应满足设置护栏、照明灯柱、标志牌、信号 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的要求。设施带内各种设施应综合布 置,可与绿化带结合,但不应

39、相互干扰。5.3.4分车带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与功能,可分为中间 分车带(简称中间带)及两侧分车带(简称两侧带分车带应 由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图5.3.4)。*hKn或(a)中间带(b)两侧带图5.3.4 分车带172分车带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4的规定。表 5.3.4分车带最小宽度类 另 IJ中间带两侧带设 计 速 度(k m/h)60 60 60路缘带宽度或 Wm b (m)机动车道0.500.250.500.25非机动车道0.250.25安全带宽度W s c (m)机动车道0.250.250.250.25非机动车道0.250.25侧向净宽度(m)机动

40、车道0.750.500.750.50非机动车道0.500.50分隔带最小宽度(m)1.501.501.501.50分车带最小宽度(m)2.502.002.50(2.25)2.00注:1侧向净宽度为路缘带宽度与安全带宽度之和。2括号内为一侧是机动车道,另一侧是非机动车道时的取值。3分隔带最小宽度值系按设施带宽度l m 计的,具体设计应根据设施带实际 宽度确定。3分隔带宜采用立缘石围砌,立缘石高度和形式应满足本 规范第5.5.2条的规定。5.3.5变速车道应符合下列规定:1车辆驶出或驶入主路、立交匝道及集散车道出入口处均 应设置变速车道。2变速车道的宽度应与主路车道宽度相同。5.3.6集散车道可为

41、单车道和双车道,每条集散车道的宽度宜 为3.5m。与主路间设有分隔设施的集散车道,其车道数不应少 于2条。5.3.7辅助车道的宽度应与主路车道宽度相同。5.3.8路肩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边沟排水的道路应在路面外侧设路肩。182路肩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8的规定。表5.3.8 路肩最小宽度设 计 速 度(k m/h)100806050.40保护性路肩最小宽度(m)0.750.75 0.75(0.50)0.500.50有少量行人时的路肩最小宽度(m)1.50注:括号内为主干路保护性路肩最小宽度的取值。3路肩宽度应满足设置护栏、地上杆柱、交通标志基础的要求。4路肩可采用土质或简易铺装。5.3.9

42、非机动车与行人共板的道路横断面形式可用于行人和非 机动车较少、道路红线受限的路段,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宜 采用分隔措施。5.4路拱与横坡5.4.1路拱设计坡度应根据路面宽度、路面类型、设计速度、纵坡及气候条件等确定,并应符合表5.4.1的规定。机动车道宜选用直线形路拱。表5.4.1路拱设计坡度路面类型路拱设计坡度;(%)水泥混凝土1.0 2.0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沥青贯入式碎(砾)石1.5 2.0沥青表面处治砌块路面混凝土预制块2.0天然石材注:1快速路、降雨量大的地区路拱设计坡度宜取高值,可选 1.5%2.0%。2纵坡度大时宜取低值,纵坡度小时宜取高值。3积雪冰冻地区、透水路面的路拱设计坡度

43、宜采用低值。195.4.2非机动车路拱形式宜采用直线单面坡,横坡度宜按本规 范表5.4.1的规定取值。5.4.3人行道横坡度宜采用单面坡,横坡度宜为1.0%2.0%。5.4.4保护性路肩应向道路外侧倾斜,横坡度可比路面横坡度 加大1.0%,宜为3.0%。5.5缘 石5.5.1缘石可采用立缘石和平缘石。5.5.2立缘石宜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当设置在中间分隔带及两侧分隔带时,外露高度宜为15c m 20c m;当设置在路侧带两侧时,外露高度宜为10c m15c m。5.5.3桥梁、隧道等构筑物的立缘石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城 市桥梁设计规范C J J 11及相关隧道设计规范的规

44、定。5.5.4在分隔带端头或交叉口小半径处,宜采用曲线立缘石。5.5.5设置缘石坡道范围内的立缘石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无 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相关规定。5.5.6人行道外侧设置的边缘石宜采用小型平缘石,缘石顶面 高度宜与人行道高度相同。206平 面 设 计6.1 般 规 定6.1.1平面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网规划、道路红线、道路功能,并应综合技术经济、土地利用、征地拆迁、文物保护、环境景观 以及航道、水利、轨道等因素。6.1.2平面设计应与地形地物、水文地质、地域气候、地下管 线、排水等结合,与周围环境协调,并应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 标,满足线形连续、均衡的要求。6.1.3平面设计应协

45、调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设置圆曲线、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6.1.4平面设计应结合交通组织设计,合理布置交叉口、出入 口、分隔带开口、公交停靠站、人行设施等。6.2直 线6.2.1两相邻平曲线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缓和曲 线最小长度。6.2.2两圆曲线间以直线径向连接时,直线的长度宜符合下列 规定:1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 m/h时,同向圆曲线间最小 直线长度(以m计)不宜小于设计速度(以k m/h计)数值的6 倍;反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不宜小于设计速度(以k m/h计)数值的2倍。2当设计速度小于60k m/h时,可不受上述限制。6.3平 曲 线6.3.1路线转角

46、处应设置平曲线。当受现状道路红线或建筑物21控制,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 m/h的路线转角位于交叉口范围 内时,可不设置平曲线,但应保证交叉口范围直行车道的连续、顺直。6.3.2圆曲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6.3.2的规定。当地形条件受 限制时,可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当地形条件特 别困难时,可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表6.3.2圆曲线最小半径设 计 速 度(k m/h)100806050403020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m)1600100060040030015070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m)一般值6504003002001508540极限值4

47、002501501007040202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40k m/h时,采用本规范表7.2.1机动车最大纵坡的下坡段尽头,其圆曲线半径应大于或等 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当受条件限制而采用设超高最小半径 时,应采取防护措施。6.3.3缓和曲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缓和曲线应采用回旋线。2直线与圆曲线或大半径圆曲线与小半径圆曲线之间应设 置缓和曲线。当圆曲线半径大于表6.3.3-1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 圆曲线半径时,直线与圆曲线可直接连接。表6.3.3-1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设 计 速 度(k m/h)10080605040不设缓和曲线的 最小圆曲线半径(m)300020001000700

48、5003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40k m/h时,半径不同的同向圆 曲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当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时,%采用复曲线 _1)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222)小圆半径小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但大 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小于或等于0.l m;3)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值小于或等于1.5。4当设计速度小于40k m/h时,缓和曲线可采用直线代替,直线长度应满足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5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6.3.3-2的规定。当圆曲线 按规定需设置超髙时,缓和曲线长度还应大于超高缓和段长度。表6.3.3-2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设 计 速 度(k

49、m/h)10080605040302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857050453525206缓和曲线参数A宜根据线形要求和地形条件确定,并应 与圆曲线半径相协调,宜满足尺/3 A只的要求。当圆曲线半 径小于100m时,A宜接近尺;当圆曲线半径大于3000m时,A 宜接近尺/3。6.3.4平曲线由圆曲线和两端缓和曲线组成,平曲线设置应符 合下列规定:1平曲线与圆曲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6.3.4-1的规定。表6.3.4-1平曲线与圆曲线最小长度设 计 速 度(k m/h)100806050403020平曲线最小长度(m)一般值2602101501301108060极限值1701401008570504

50、0圆曲线最小长度:(m)857050403525注:“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采用值;“极限值”为条件受限时采用值。2道路中心线转角 小于或等于7时,设计速度大于或等 于60k m/h的平曲线最小长度还应符合表6.3.4-2的规定。表6.3.4-2小转角平曲线最小长度设 计 速 度(k m/h)1008060平曲线最小长度(m)1200/a1000/a700/a注:表中的 为路线转角值(),当 小 于 2 时,按 2 计。236.4圆曲线超高6.4.1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本规范表6.3.2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最大超高横坡度应符合表6.4.1 的规定。当由直线段的正常路拱断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国家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