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交通路桥规范大全》JTG B03-2023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8.pdf

上传人:周** 文档编号:7406349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PDF 页数:91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交通路桥规范大全》JTG B03-2023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8.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2023交通路桥规范大全》JTG B03-2023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8.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交通路桥规范大全》JTG B03-2023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交通路桥规范大全》JTG B03-2023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8.pdf(9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JTG JTG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B032006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ways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ways 2006-02-08 发布 2006-05-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Environmen

2、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ways Specif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ways JTG B032006 主编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长安大学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实施日期:2006 年 05 月 01 日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北京 修订说明 1996 年 7 月由交通部以交公路发1996660 号文发布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 00596),并于 1997 年 1 月 1 日起试行。随着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普遍开展,环境评价技术

3、的不断提高和有关技术资料的积累,为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和推动落实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交通部于 2000 年 1 月以交公路发(1999)739 号文关于下达 1999 年度公路建设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下达了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 00596)修订任务。规范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新增术语、基本规定、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水土保持、景观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和事故污染风险分析共 7 章;引入了分段、分级评价原则;对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的内容做了较大调整,以达到突出重点、兼顾一

4、般之目的。修订后的规范共 12 章,6 个附录。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或建议,请及时函告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西土城路 8 号,邮编 100088,电话:01082022466,传真:01062045671,电子邮件:)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公路工程委员会秘书处(地址:北京市西土城路 8 号,邮政编码:100088,电话:01062079195,传真:01062079195,电子邮件:SHC),以便下次修订时参考。原规范主编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原规范参加单位:交通部科技信息研究所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长沙交通学院 原规范主要起草人:宋国真 刘书套 罗友乔 曹申存 聂嘉

5、宣 本规范修订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长安大学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叶慧海 董博昶 刘书套 孟强 刘殊 魏显威 晏晓林 董小林 刘珊 黄述芳 目 录 1 总 则1 总 则.1 2 术 语2 术 语.2 3 基本规定3 基本规定.4 4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6 5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5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8 5.1 一般规定.8 5.2 社会环境现状评价.9 5.3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评价.10 5.4 公众参与.11 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3 6.1 一般规定.13 6.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4 6.3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4 6.4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6、15 6.5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6 7 水土保持7 水土保持.17 7.1 一般规定.17 7.2 水土保持的现状调查.17 7.3 水土保持章(节)的内容.17 8 声环境影响评价8 声环境影响评价.18 8.1 一般规定.18 8.2 声环境现状评价.19 8.3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述.20 8.4 运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21 9 景观影响评价9 景观影响评价.23 9.1 一般规定.23 9.2 评价内容.23 9.3 景观评价方法.23 9.4 景观影响优化、替代方案.23 10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0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24 10.1 一般规定.24 10.2 地表水环境现状

7、评价.24 10.3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25 10.4 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26 11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11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27 11.1 一般规定.27 11.2 环境空气现状评价.28 11.3 环境空气质量预测.29 11.4 污染防治对策.31 12 事故污染风险分析12 事故污染风险分析.32 附录 A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格式附录 A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格式.33 附录 B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资项目及环保投资估算指标附录 B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资项目及环保投资估算指标.37 附录 C 公路交通噪声预测附录 C 公路交通噪声预测.39 C.1 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参数

8、选择.39 C.2 高架道路和立交区交通噪声预测.44 C.3 施工机械噪声测试值汇总表.44 附录 D 公路沿线设施污水量定额及污水成分附录 D 公路沿线设施污水量定额及污水成分.46 附录附录 E 环境空气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环境空气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47 E.1 预测模式.47 E.2 参数选择.49 E.3 预测结果表示.51 附录 F 本标准用词说明附录 F 本标准用词说明.53 1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为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促进公路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统一公路建设

9、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保证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特制定本规范。1.0.2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结合公路的工程特点、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及环境功能区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并根据公路建设规模和所在地区环境敏感程度,合理确定环境评价工作的总体要求。1.0.3 本规范适用于需编制报告书的新建或改扩建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其他等级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1.0.4 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预测评价包括施工期和运营近、中期。环境敏感或环境管理有要求时,对必要的环境要素可以进行远期预测。1.0.5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

10、价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2 术 语 2 术 语 2.0.1 公路景观(highway landscape):指公路本身形成的景观以及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展现在行车者视野中的由公路线形、公路构造物和周围环境共同组成的图景。公路景观构成分为内部景观和外部景观。2.0.2 公路内部景观(highway interior-landscape):指公路路域范围内的工程构造物所构成的景观因子。主要包含:特大桥、互通立交、隧道、跨线桥、路堑边坡、附属设施建筑物、声屏障等。2.0.3 公路外部景观(highway exterior-landscape):指公路路域

11、外与公路及沿线设施关系较密切的环境景观因子。主要包括自然、人文两种景观类型,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文物古迹等。2.0.4 环境敏感区(environmental sensitive areas):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区域:1 需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2 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

12、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3 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2.0.5 环境敏感点(environmental sensitive sites):通常将被公路穿过或临近公路的环境敏感区称为环境敏感点。它是公路项目特有的对环境敏感区的一种称呼,实际上是环境敏感区相对路线很长的公路而言的一种提法。环境敏感点的性质和范围根据评价的环境要素不同而相应改变,因此,又可分为噪声敏感点、生态敏感点等。2.0.6 环境敏感路段(environmental sensitive sections)

13、: 3通常将穿过或临近环境敏感区的公路路段称为环境敏感路段,其长度一般对应于环境敏感点的大小,它也是公路项目特有的名词术语。与环境敏感点相似,环境敏感路段也可分为噪声敏感路段和生态敏感路段等。在公路环境评价中,经常把环境敏感点与环境敏感路段对应使用。2.0.7 敏感点评价(sensitive sites assessment):对具体环境敏感点或环境敏感路段进行的评价,有时也称“敏感路段评价”。其涉及的路线长度视敏感点大小而定,通常仅为数百米或数公里,评价时采用的均为“特定”或“实际”的数据。2.0.8 路段评价(sectional assessment):相对敏感点评价的一种说法,此处“路段

14、”的长度往往较长,在“路段”内可包括几个敏感路段。通常对具有某种相似类型或相似评价参数的路段进行一般性评价,以给出某种“平均”状态的评价。如在噪声评价中,经常按交通量预测划分为几个路段(高速公路一般以互通立交为节点),在路段内以路段平均路基高度、平均交通量来预测说明本路段“平均”或“一般”的噪声污染水平。 43 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应分段、分级评价,并宜采用以点为主、点段结合的方法。3.0.2 评价的环境要素主要有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地表水环境、声环境、环境空气、社会经济、景观等,具体项目评价的环境因子应经过环境影响识别与筛选后确定。3.0.3 评价应按项目工程特点、区域环境特

15、征及环境功能区划等进行路段(敏感点)划分,并确定各路段的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生态环境、声环境和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划分为三个工作等级,其他环境要素可只进行敏感路段与一般路段的划分,并确定相应的评价工作深度。各环境要素对应的路段划分原则及评价工作要求的详细规定参阅相应章节。3.0.4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1 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并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报告引用的数据须可靠、详实,评价结论应明确、可信,环境保护措施应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2 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如下内容:1)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2)环境概况 3)环境要素专题评价 4)公众参与 5)

16、事故污染风险分析 6)环境管理计划、环境监测计划与环境监理要求 7)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估算 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环境要素专题评价和事故污染风险评价可根据环境、工程的特点及评价工作要求进行选择性编制。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宜反映在相关环境要素专章(节)中。3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格式见附录 A。3.0.5 评价工作应注意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可操作性。环境保护措施应以“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实效”为原则, 5并符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必要时应有比选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可行性、费用效益比、可操作性等论证。3.0.6 污染治理措施的效果应能满足污染物排放的国家标准或地

17、方标准要求,声屏障等部分环境保护设施可视交通量增长情况一次设计、分期实施。3.0.7 对改扩建项目,应查清原有公路的环境现状,区分不同情况提出环境保护措施。3.0.8 在比选路线方案时,应结合工程量、施工难度、工程费用,对沿线地方政府、公众意见和环境影响的程度(环境敏感度、受影响人群数量以及环境影响损益量)等指标进行综合比选,采用定量和定性方式,从环保角度推荐较佳方案。3.0.9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资可划分为: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2)生态环境保护投资;3)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投资;4)环境管理及其科技投资;5)环境保护税费项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资项目及指标见附录 B。 64 工程概况与

18、工程分析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4.0.1 工程概况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1 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2 主要技术标准;3 建设规模(主要工程量清单);4 预测交通量;5 建设条件(自然条件、施工条件等);6 占地与拆迁数量;7 工期安排与总投资。4.0.2 工程分析主要分析与环境影响有关的各个建设工序和过程。4.0.3 应对施工期和运营期分别进行工程分析。对改扩建项目,还应对相关的既有公路污染源、环境现状、已有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4.0.4 施工期工程分析宜包括以下内容:1 征地拆迁数量、安置方式及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2 土石方平衡情况和取弃土场影响分析;3 主要材料来源、运输方式及主要料场可

19、选择方案的分析,施工车辆和设施噪声的影响分析;4 特大及大桥梁结构型式、施工工艺可选择方案及其关键施工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分析;5 路基、路面施工作业方式及其各种拌合场的生产工艺及影响分析,施工车辆和机械设备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分析;6 隧道施工工艺可选择方案、废渣、废水处置方式的影响分析;7 施工营地规模及选址、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置方式的影响分析;8 路基、施工场地和取弃土场的水土流失影响分析;9 特殊路段工程特点及影响分析。4.0.5 运营期工程分析宜包括以下内容:1 汽车尾气和交通噪声污染影响分析;2 事故污染风险的分析;3 路面汇水对路侧敏感地表水体的影响分析; 7 4 对景观及居民交通便利

20、性的影响分析;5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6 附属服务设施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影响分析;7 对基础设施、当地产业及生活方式、资源开发等的影响。4.0.6 工程分析深度应符合以下要求:1 给出拆迁安置方式可行性定性分析意见;2 给出取弃土场所选择要求;3 给出施工营地选择的原则要求;4 给出施工期临时水土保持防护措施要求;5 给出附属服务设施布设及生活污水、锅炉烟气处理要求。4.0.7 工程分析宜采用类比法和查阅资料分析法。 8 5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5.1 一般规定 5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5.1 一般规定 5.1.1 评价因子与评价范围 1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区域社会环境评价

21、和沿线社会环境评价。2 区域社会环境评价因子一般为矿产资源利用、工农业生产、地区发展规划、旅游资源、文化教育等,评价范围宜是线路直接经过的市、县一级行政辖区,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划定的直接影响区。3 沿线社会环境评价因子一般为社区发展、农村生计方式、居民生活质量、征迁安置、土地利用、基础设施、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等,评价范围宜是受公路直接影响的区域,评价对象为直接受影响个人、群体或单位。4 评价因子视其受项目的具体影响程度分为重大影响评价因子、中等影响评价因子和轻度影响评价因子,影响视其结果又分为正影响和负影响。5.1.2 评价内容与工作基本要求 1 应根据地区特点和工程特征,对各评价因子的重要程

22、度进行研究,并进行筛选。2 评价内容应根据评价因子筛选结果确定。对确定为重大影响的评价因子进行详评,中等影响的因子进行简评,轻度影响的因子进行简评或不评。3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下列内容:1)项目建设对直接影响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等的宏观影响;2)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和再安置影响;3)项目建设对公路沿线民众的生计方式、生活质量、健康水平、通行交往等影响;4)项目建设对沿线基础设施(含防洪)的影响;5)项目建设对沿线社区发展及土地利用的影响;6)项目建设促进项目直接影响区旅游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作用;7)项目建设对项目直接影响区交通运输体系的改善作用;8)项目建设对项目直接影响区矿产资源开发

23、和工农业生产的宏观影响;9)项目建设对沿线文物和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影响; 910)其他一些特殊或具体问题的分析,如少数民族、宗教习俗等。4 根据项目公路等级、建设规模、所处位置、所在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等具体情况,分路段对社会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如表 5.1.21),确定其重要程度。表 5.1.21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表 农民生计方式 生活质量 拆迁安置 矿产资源 土地利用 基础设施 文物古迹 地区发展规划 通行交往 工农业生产 旅游资源 社区发展 评价时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施工期 运 营 近期 运 营 中远期 注:可用以下符号表示影响程度。重

24、大影响;中等影响;轻度影响 -负影响;+正影响 5.1.3 评价方法 1 评价分路段进行。应根据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以及项目影响情况划分路段,在不同路段内选择代表性点或代表性路段进行分析评价。2 应根据已建的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环境影响的调查资料或项目后评价资料,进行类比分析与评价。5.2 社会环境现状评价 5.2 社会环境现状评价 5.2.1 现状评价内容 通过收集和分析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社会与经济环境进行评价,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 居民生活质量及生计方式;2 基础设施总体水平;3 主要工业门类及其发展状况;4 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规划;5 农林牧副渔业发展状况; 106 矿产资源及其

25、开发情况;7 重要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状况;8 重要文物资源保护及开发状况;9 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5.2.2 调查方法 1 对沿线社会环境评价宜采用实地调查。实地调查可针对代表性点或代表性路段进行详细调查,推广全线。2 对区域社会环境评价,应采用收集、查询当地资料、文献的方法,辅以代表性点的调查对比。调查数据应以统计部门确认的资料为准。5.2.3 现状评价 根据调查结果,宜列表统计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环境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现状评价应重点分析沿线社会环境评价范围内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和承受能力,并指出项目应重视的社会环境敏感因素。5.3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5.3 社会环境影

26、响分析评价 5.3.1 社区发展的影响 应从社区建设、人口结构、文化结构、社区经济发展、路线对两侧交往的阻隔及民族因素等方面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对社区发展的影响。5.3.2 农村生计方式与生活质量影响 应从农村生计方式、居民生活收入及结构、健康保健、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评价。5.3.3 征迁、安置分析与评价 1 应分析评价征地拆迁对受影响人口生活条件、生产条件等的影响;2 应根据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项目再安置提出指导性意见。3 有条件时可简要描述拆迁再安置计划并作宏观评述。5.3.4 基础设施的影响 1 应分析评价建设项目对沿线现有交通设施、电力设施及通讯设施等的影响。2 应分析评述建设项目

27、对水利排灌设施的影响,并进行必要的防洪分析。5.3.5 资源利用的影响 应从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文物古迹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分 11析项目建设对其影响。5.3.6 发展规划影响 应主要分析项目建设与直接影响区内县级以上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并分析其影响。5.3.7 针对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中叙述的不利环境影响,应提出相应的减缓或消除不利影响的措施、对策与建议。5.4 公众参与 5.4 公众参与 5.4.1 公众参与包括项目方案决策、勘察、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等过程进行的征询和协商。5.4.2 公众参与工作步骤:1 建设项目信息披露;2 公众意见调查、收集;3 公

28、众意见合理性分析、统计与评述;4 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协商;5 专家与对项目感兴趣利益团体的意见;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文件公示。5.4.3 调查对象:包括公众个人、政府部门、感兴趣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专家。5.4.4 调查内容应包括:1 项目建设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作用;2 对项目建设的一般性意见;3 项目主要环境问题,及对各单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认可程度;4 对路线走向、局部选线方案、建设规模、(互通)立交设置、服务(停车)区设置、通道设置等的具体意见和建议;5 对征地拆迁安置办法的具体意见和建议;6 对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意见和建议。5.4.5 有关工程方案应重点调查当地政府部门的意见

29、。有关环境保护措施方案的调查,应重点调查直接受影响人群的意见。 125.4.6 调查结果的统计整理 1 按项目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进行分类统计整理;2 对于选择性问题,统计各类选择的人数和比例;对于具体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整理,并统计人数和比例。5.4.7 调查结果分析 1 分析调查对象的结构情况及其代表性;2 分析推断一定区域内公众对拟建项目的态度;3 分析各种公众意见的合理性;4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做出较全面、客观的分析结论;5 对公众座谈会的集中式意见,直接归纳、分析,并与调查表的统计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分析。5.4.8 对项目公众参与的方式、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做出较全面、客观、简要的评

30、述。5.4.9 公众意见反馈 1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在整理归纳公众意见后,将其客观地反馈给项目建设单位。同时还应对直接影响区公众意见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对项目建设单位提出在后续的研究设计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和处理原则。2 宜给出项目建设单位对于公众意见的初步处理意向。 13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1 一般规定 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1 一般规定 6.1.1 按公路所经地区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分段评价,并分别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应针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工程行为及其涉及的敏感生态系统明确重点评价区域和关键生态影响因子。6.1.2 路段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1 三级评价 评价范围内无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

31、或成片原生植被,不涉及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不涉及荒漠化地区、大中型湖泊、水库或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路段。2 二级评价 评价范围内涉及荒漠化地区、大中型湖泊、水库,或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但评价范围内无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或成片原生植被,不涉及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的路段。3 一级评价 评价范围内涉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或成片原生植被,或涉及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路段。6.1.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1 三级评价范围为公路用地界外不小于 100m。二级评价范围为公路用地界外不小于 200m。一级评价范围为公路用地界外不小于 300m。当项目的建设区域外有高陡山坡、

32、峭壁、河流等形成的天然隔离地貌时,评价范围可以取这些隔离地物为界。2 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划定边界距公路中心线不足 5km 者,宜将其纳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具体评价范围。3 对于受工程建设直接影响的原生、次生林地,应以其植物群落的完整性为基准确定评价范围。 146.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6.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6.2.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可在评价范围的基础上适当扩大。6.2.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宜包括以下内容:1 走访项目直接影响区县级及以上环境保护、林业、农业、渔业、水利、矿产资源等政府部门,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并就具体问题进行咨询。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

33、调查既有的生态环境影响和存在的问题。2 收集项目直接影响区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生态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及自然资源现状分布、野生动植物分布的资料和图件。3 收集项目直接影响区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现状分布与规划图,查明保护区与项目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4 收集项目直接影响区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划分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的通告。5 根据需要收集项目直接影响区地形图、卫星照片或航测照片。6 需进行一级或二级评价的较敏感的工程影响区域,应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应包括:1)地形、地貌特征,土壤侵蚀类型、特点和程度。2

34、)植被类型及其相应的分布。3)优势植物种类及其覆盖率;受影响的古树名木的位置、树种;野生保护植物的种类及分布。4)野生保护动物的种类、分布、活动区域和迁徙路线。5)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的位置、分布、性质和保护级别。6.2.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可根据项目及区域环境特点采用样方调查、目测和摄影、摄像、收割调查、经验估算或其它简便、易操作的方法。6.3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6.3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6.3.1 宜绘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分区图、重要生态敏感点分布图和重要生态保护目标平面图,并加以文字说明。 156.3.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宜包括以下各款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1 三级评价的路段

35、:结合项目地理位置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表水系图,说明项目直接影响区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重点描述、分析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动植物区系、主要物种、植被覆盖率、项目区域生态环境宏观特征。2 二级评价的路段:本条第 1 款所列内容;阐明评价范围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并说明其与项目间的空间位置关系;通过工程平纵面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现场照片,结合生态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对评价范围内的生态结构、主要生态因子现状及其抗干扰能力进行分析,并说明其变化趋势。3 一级评价的路段:本条第 2 款所列内容;绘制野生保护植物资源分布

36、图和评价范围内的生物量图表;结合现场摄像和照片分析评价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抗干扰能力及其变化趋势;有条件时可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和分析。6.3.3 对改扩建项目,还应说明项目已存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遗留问题,并给予分析和评价。6.4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6.4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6.4.1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根据工程和评价区域的性质、特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可分别或以组合方式采用类比预测法、图形叠置法及经验分析与专家咨询法。6.4.2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宜包括以下各款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1 三级评价的路段:分析项目征用土地对项目直接影

37、响区土地资源和农林牧渔业生产、主要动植物物种、植被覆盖率的影响;分析项目直接影响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2 二级评价的路段:本条第 1 款所列内容;分析预测项目实施对评价范围内生态敏感区域的潜在影响;分析预测工程实施对项目评价范围内列入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和优势植被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预测评价范围内主要生态因子和生态系统结构可能发生的变化。 163 一级评价的路段:本条第 2 款所列内容;进行植物群落、动物栖息地、迁徙通道的影响分析,并分析评价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通过相关图表说明工程对评价范围内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抗干扰能力的影响,并可用现场摄像和照片资料进行辅助

38、说明。6.4.3 对一级和二级评价的路段,宜用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优势度等指标对评价范围内的生态特征进行工程建设前后的对比定量分析;有条件时可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分析评价。6.4.4 对改扩建项目,还应说明项目实施后既有生态环境影响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和评价。6.5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6.5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6.5.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以包括:1 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选线措施;2 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绿化措施;3 保护水土资源及其他生态环境要素的工程措施;4 野生保护动植物物种的专项保护措施;5 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优化措施;6 保

39、护、改善、恢复生态环境的管理和监督措施。 17 7 水土保持 7.1 一般规定 7 水土保持 7.1 一般规定 7.1.1 已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公路建设项目,在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水土保持章(节)可直接引用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结论意见、措施、投资估算以及效益分析等。7.1.2 未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公路建设项目,在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需设水土保持章(节)时,应针对该项目主要填挖方路段,不良地质路段、特大及大桥路段、取弃土场进行编制。7.2 水土保持现状调查 7.2 水土保持现状调查 7.2.1 调查项目主要填挖方路段、主要取弃土场所处地带的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与效果、土壤侵蚀类别、强

40、度及其相应的侵蚀面积,以及公路建设所占用不同类别水土保持防治分区的面积等。7.2.2 调查项目永久性占地、临时工程占地和取弃土场等占地类别与数量。7.3 水土保持章(节)的内容 7.3 水土保持章(节)的内容 7.3.1 依据现状调查结果,确定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分区。7.3.2 依据相关规范进行项目的水土流失预测及其危害性分析。7.3.3 分析评价主体工程设计中已采取的防护与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等的水土保持功能。7.3.4 提出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内容、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7.3.5 水土保持章(节)图件应包括水土流失现状图、工程总体布置图、防治分区及措施布局图等。7.3.6 对改扩建项目,应分

41、析评价已有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效果,并结合实际提出新增措施及其投资估算。 18 8 声环境影响评价 8.1 一般规定 8 声环境影响评价 8.1 一般规定 8.1.1 声环境影响评价包括施工期噪声影响评述和运营期交通噪声影响评价。8.1.2 运营期评价划分为路段交通噪声评价和敏感点(路段)噪声评价。敏感点(路段)噪声评价应根据噪声敏感目标的位置、功能、规模及路段交通量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路段交通噪声评价只进行一般性的预测分析。8.1.3 敏感点(路段)噪声评价可划分为三级,划分原则:1 三级评价:满足如下任一条件时 1)预测交通量:路段近期预测日交通量不超过 5000 辆标准小客车。2)噪声敏

42、感目标规模:少于 200 名学生的学校教室、少于 20 张床位的医院病房、疗养院等;少于 50 名常驻居民的居民点;3)噪声敏感目标距路中心线距离大于 150m;4)路侧区域没有建设规划时。2 二级评价:满足如下任一条件时 1)噪声敏感目标规模:有 200 名以上学生的学校、有 20 张床位以上的医院病房、疗养院、有对噪声有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噪声敏感目标,且其距路中心线距离在 100150m 范围内;2)噪声敏感目标规模:有连续分布的 50 名以上常驻居民的居民点,且其距路中心线距离在 60100m 范围。3)预测交通量及功能区划:通过县级以上城市已规划区,且运营近期预测日交通量超过 5000

43、 辆但小于 10,000 辆标准小客车 3 一级评价:满足如下任一条件时 1)噪声敏感目标规模:有 200 名以上学生的学校、有 20 张床位以上的医院病房、疗养院、有对噪声有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噪声敏感目标,且其距路中心线距离在 100m范围内;2)噪声敏感目标规模:有连续分布的 50 名以上常驻居民的居民点,且其距路中心线距离在 60m 范围内; 193)预测交通量及功能区划:通过地区级以上城市已规划区,且运营近期预测日交通量超过 10 000 辆标准小客车。4 敏感点(路段)如同时符合不同评价等级的条件时按较高评价等级执行。8.1.4 敏感点(路段)噪声评价工作基本要求 1 三级评价工作基

44、本要求 1)着重调查现有噪声源种类和数量;可全部利用当地已有的环境噪声监测资料;2)可不进行噪声预测,噪声影响分析以现有资料或类比资料为主,对噪声超标范围、超标值及受影响人口分布进行分析;3)对超标的噪声敏感目标提出噪声防治措施。2 二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 1)应选择代表性噪声敏感目标进行监测,并用于同类噪声敏感目标的环境现状评价;2)应进行噪声预测,并绘制出其平面等声级图;3)应给出公路运营近、中期的噪声超标范围、超标值及受影响人口分布;4)对超标的噪声敏感目标应提出噪声防治措施,给出降噪效果分析。3 一级评价工作基本要求 1)宜对噪声敏感目标逐点进行监测,并用于同类噪声敏感目标的环境现状评价

45、;2)应进行噪声预测,并绘制出其平面等声级图;对于高层建筑还应绘制出立面等声级图;3)应给出公路运营近、中期的噪声超标范围、超标值及受影响人口分布;4)对超标的噪声敏感目标应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给出最终降噪效果。8.1.5 评价范围:路中心线两侧各 200m 范围。8.2 声环境现状评价 8.2 声环境现状评价 8.2.1 现状调查内容:1 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与路线位置关系及相应的噪声级; 202 评价范围内的环境噪声级、噪声超标情况;3 评价范围内噪声敏感点、保护目标、人口分布等;4 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功能区划;5 现有交通噪声分布情况。8.2.2 现状监测

46、1 环境噪声监测布点 三级评价的噪声敏感点(路段)可不进行现状监测,必要时可监测 12 处代表性噪声敏感目标。二级评价的噪声敏感点(路段)应在路段范围内选择代表性噪声敏感目标进行监测,每处噪声敏感目标宜布设 12 个点位。一级评价的噪声敏感点(路段)宜对噪声环境敏感目标逐点布设监测,每处噪声敏感目标宜布设 13 个点位。2 交通噪声监测布点 对新建项目,可选择在对新建公路评价范围内环境噪声有影响的既有公路布设 12 个交通噪声监测断面。对改扩建项目,应布设交通噪声监测断面;并进行相关参数的记录。3 测量方法:按声学 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 3222)进行,并绘制现状监测布点示意图。4 测量

47、数据与评价值:环境噪声:测量数据为等效连续 A 声级以及累积百分声级 L10、L50、L90,评价值为LD和 LN;交通噪声:测量数据为等效连续 A 声级以及累积百分声级 L10、L50、L90,评价值为LAeq。8.2.3 声环境现状评价 根据监测获得的环境噪声值与相应的环境标准进行评价,分析达标情况,并说明超标的原因。8.3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述 8.3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述 8.3.1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述应针对不同工程作业时的机械噪声及工程车辆交通噪声进行评述,提出综合防治措施。8.3.2 评述范围为施工场边界 100 米范围。8.3.3 评述对象为噪声敏感目标。 218.3.4 评述

48、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8.3.5 影响评述参照附录 C.3。8.4 运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8.4 运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8.4.1 噪声预测宜采用模式预测法,有条件时可采用类比分析法。8.4.2 填方路段交通噪声预测模式参数选择见附录 C.1,高架道路和立交区交通噪声预测模式见附录 C.2。半挖半填及路堑路段交通噪声预测参见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HJ/T90)。1 环境噪声级计算+=背交环AeqAeqAeqLLL1.01.01010lg10 (8.4.2-1)式中:LAeq环预测点的环境噪声值,dB;LAeq交预测点的公路交通噪声值,dB;LAeq背预测点的

49、背景噪声值,dB;2 公路交通噪声级计算:16lg10+=障碍物地面距离LLLTVNLiLiioiAeq (8.4.2-2)11.01.01.0101010lg10LLLLLAeqAeqAeqAeq+=小中大交 (8.4.23)式中:iLAeqi 车型,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车型,车辆的小时等效声级,dB;交AeqL公路交通噪声小时等效声级,dB;oiL该车型车辆在参照点(7.5m 处)的平均辐射噪声级,dB;iN该车型车辆的小时车流量,辆/h;T计算等效声级的时间,取 T=1h;iV该车型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km/h;L距离 距噪声等效行车线距离为 r 的预测点处的距离衰减量,dB;L地面地

50、面地面吸收引起的交通噪声衰减量,dB;L障碍物障碍物噪声传播途中障碍物的障碍衰减量,dB;L1公路弯曲或有限长路段引起交通噪声修正量,dB。 228.4.3 噪声评价 根据环境噪声执行标准对预测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超标情况。改扩建项目,应对噪声影响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8.5 噪声防治措施 8.5 噪声防治措施 8.5.1 施工期对噪声超标的噪声敏感目标宜采取经济补偿或限制施工时间等管理措施。8.5.2 路中心线 50m 内有建筑物的路基施工路段,应针对振动式压路机作业提出施工监控措施或替代作业方式。8.5.3 运营期应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环境噪声监测计划或分期实施防治措施。8.5.4 应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国家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