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建市政规范大全》CJJT73-2023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88.pdf

上传人:邓** 文档编号:7406053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PDF 页数:134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城建市政规范大全》CJJT73-2023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88.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新《城建市政规范大全》CJJT73-2023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88.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城建市政规范大全》CJJT73-2023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8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城建市政规范大全》CJJT73-2023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88.pdf(13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T 73-2010P 备 案 号 J990-2010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urban surveying using satellite positioning system2010-03-15 发布 2010-10-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urban surveying using satellite positioning systemCJ J/T 73-2010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

2、期:2 0 1 0年1 0月1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1 0北 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urban surveying using satellite positioning system UJ/T 73-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 行(北京西郊百万庄)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 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 北京同文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开本:8 5 0 X 1168逯米 1/32 印张:4%字数:122千字 2 0 1 0 年 6 月第一版 2 0 1 4 年 4 月笫二次印刷 定价:22.00元 统一书号:15112 1

3、7845 版权所 有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邮政编码1 0 0 0 3 7)本社网址:http:/w w 网上书店:http:/w w w.china-building,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 告第512号关于发布行业标准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的公告现批准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为行业标准,编号为 C J J/T 7 3-2 0 1 0,自2 0 1 0 年 1 0 月 1日起实施。原行业标准 全 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Q J J 7 3 -9 7 同时废止。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

4、 0 1 0 年 3 月 1 5 日根据原建设部 关于印发 2 0 0 7 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 标 2 0 0 7 1 2 5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际经验,参考有关国外 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行业标准 全球定 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 U 7 3-9 7 进行了修订。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坐 标系统和时间;4.城市C O R S 系统建设;5.城市G N S S 控制网 建设;6.城市G N S S R T K 测量;7.城市G N S S 高程测量。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5、将标准的名称修订为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2.将原第2 章术语修订为术语 和符号;3.增加了 2 0 0 0 国家坐标系;4.将原第4 1 0 章进行了 修改并合并为目前的第5章;5.增加了城市C O R S 系统建设、城市G N S S RTK测量、城 市 G N S S 高程测量和附录A、B、C、D、E、J 的内容。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北京市测绘设计研 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 寄送至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 1 5 号,邮政编码:1 0 0 0 3 8)。本 规 范 主 编 单 位: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本 规 范

6、 参 编 单 位:清华大学 武汉大学 天津市测绘院 重庆市勘测院 上海市测绘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福州市勘测院 深圳市地籍测绘大队 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 昆明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陈品祥洪立波过静裙刘 晖张凤录朱照荣张志全谢征海余美义林 鸿吕松华陈瑞霖罗和平严小平侯至群戴连君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陈俊勇宁津生陶本藻程鹏飞王 丹张 鹏白征东王双龙胡亚明黄北新次1 細.12 术语和符号.22.1相吾.22.2.33 坐标系统和时间.63.1坐标系统.63.2 日 寸|司.74 城市C O R S 系统建设.84.1 一般规定.84.

7、2 C O R S网布设.94.3 C O R S 站建设.1 04.4通信网络建设.1 34.5管理中心建设.1 34.6服务中心建设.1 54.7坐标联测及数据处理.1 64.8 C O R S系统测试.1 74.9成果提交.1 94.10系统维护.2 05 城市G N S S 控制 网 建 设.2 25.1 般规定.2 25.2选点及埋石.2 35.3 G N S S 测量.2 55.4数据处理.2 95.5质量检查与技术总结.3 26 城市G N S S RTK测 量.3 466.1 一般规定.346.2仪器设备.356.3单基站R T K测 量.3 56.4城市网络R T K测量.3

8、 96.5数据处理与检验.3 96.6成果提交.4 07城市GNSS高 程 测 量.4 17.1 一般规定.4 17.2 技术要求.4 17.3数据处理与检验.4 37.4成果提交.4 5附录A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4 6附录B CORS站点之记.4 7附录C CORS站观测墩埋设及规格.4 8附录D通信设备登记表.52附录E系统维护日志表.53附录F GNSS控制点的标志、标石和造埋规格.54附录G GNSS控制点点之记.59附录H GNSS外业观测手簿.60附录J GNSS RTK基准站外业观测手簿.61本规范用词说明.6 2引用标准名录.63附:条文说明.6 57Conten

9、tsG e n e ra l P rov i s i on s .1T e rm s a n d S y m b ols .22.1 Terms.22.2 Symbols.3C oord i n a t e s a n d T i m e S y s t e m .63.1 Coordinates System.63.2 Time System.7U rb a n C O R S S y s t e m C on s t ru c t i on .84.1 General Requirement.84.2 CORS Network Construction.94.3 CORS Station

10、Construction.104.4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134.5 Control System Construction.134.6 Service Center Construction.154.7 Coordinates Survey and Data Processing.164.8 CORS System Testing.174.9 Results Submission.194.10 System Sustention.20U rb a n G N S S C on t rol N e t w ork C on s t ru c t

11、 i on .2 25.1 General Requirement.225.2 Reconnaissance and Monumentation.235.3 GNSS Survey.255.4 Data Processing.295.5 Quanlity Control and Technical Conclusion.32U rb a n G N S S R T K S u rv e y .3 486.1 General Requirement.346.2 Survey Equipment.356.3 Single Station RTK Survey.356.4 Urban Network

12、 RTK Survey.396.5 Data Processing and Verification.396.6 Results Submission.407 U rb a n G N S S E le v a t i on S u rv e y .4 17.1 General Requirement.417.2 Technic Specifications.417.3 Data Processing and Verification.437.4 Results Submission.45A ppe n d i x A E a rt h?s E lli ps oi d a n d R e f

13、e re n c e E lli ps oi dP a ra m e t e rs .4 6A ppe n d i x B C O R S S t a t i on N ot e s .4 7A ppe n d i x C C O R S M on u m e n t a t i on a n d S pe c i f i c a t i on .4 8A ppe n d i x D C om m u n i c a t i on E q u i pm e n t R e gi s t ra t i onf orm.5 2A ppe n d i x E S y s t e m S u s t

14、e n t i on log.5 3A ppe n d i x F G N S S M on u m e n t a t i on S pe c i f i c a t i on .5 4A ppe n d i x G G N S S C on t rol s t a t i on N ot e s .5 9Appendix H GNSS Field Book.60A ppe n d i x J F i e ld B ook of G N S S R T K R e f e re n c eS t a t i on .6 1E x pla n a t i on of W ord i n g i

15、 n T h i s c od e .6 2L i s t of Q u ot e d S t a n d a rd s .6 3A d d i t i on:E x pla n a t i on f or P rov i s i on s.6 591.0.1 为了统一卫星定位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为城市规 划、建设与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提供准确、适时、可靠的空间信 息,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各等级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变形测 量和地形测量等。1.0.3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内容,宜包括城市C O R S 系统建 设、城市G N S S 网建设、城市G N S S R T K 测

16、量和城市G N S S 高 程测量等。1.0.4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进行城市测量时,应以中误差作为衡 量测量精度的标准,并应以两倍中误差作为测量极限误差。1.0.5本规范规定了卫星定位城市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当本 规范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律、行 政法规的规定执行。1.0.6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术 语2.1.1 观测时段 ob s e rv a t i on s e s s i on测站上开始记录卫星观测数据到记录停止的时间间隔。2.1.2 同步观测 s i m u lt a n e ou s ob s

17、e rv a t i on两台及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共同卫星进行观测。2.1.3 同步观测环 s i m u lt a n e ou s ob s e rv a t i on loop三台及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简称同步环。2.1.4 异步观测环 u n s i m u lt a n e ou s ob s e rv a t i on loop由不同时段的观测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简称异步环。2.1.5 独立基线 i n d e pe n d e n t b a s e li n e 线性无关的一组观测基线。2.1.6 星历 e ph e m e ri s表示不同时刻卫星

18、在轨道位置的一组参数。2.1.7 广播星历 b roa d c a s t e ph e m e ri s 卫星实时发播的卫星轨道参数。2.1.8 精密星历 pre c i s e e ph e m e ri s利用全球或区域导航卫星跟踪站网的观测数据,经后处理确定的导航卫星精密轨道参数。2.1.9 单基线 s i n gle b a s e li n e由两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数据解算得到的基线向量。2.1.1 0 多基线 m u lt i ple b a s e li n e由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数据解算得到的所有独立基线向量。2.1.1 1 数据副除率 pe rc e n t a ge o

19、f d a t a re j e c t i on同一时段中未采用的观测值个数与获取的同类观测值总数的 比值。2.1.1 2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网 glob a l n a v i ga t i on s a t e lli t e s y s t e m n e t w ork使用卫星定位技术建设的测量控制网,简称G N S S 控制网 或 G N S S 网。2.1.13 高程异常 h e i gh t a n om a ly从地面点沿正常重力线量取正常高所得端点构成的封闭曲面(似大地水准面)相对于参考椭球面的高度。2.1.1 4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高程测量G N S S h e i gh t

20、s u rv e y 利用G N S S 技术测得的大地高,结合测量点的高程异常值,获得的该点的正常髙,简称G N S S 高程测量。2.1.15 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 c on t i n u ou s ly ope ra t i n g re f e re n c e s t a t i on s y s t e m由多个连续运行的G N S S 基准站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 等组成,用于提供不同精度、多种方式定位服务的信息系统,简 称 C O R S 系统。2.2符 号2.2.1 代号a-固定误差;b比例误差系数;d 相邻点间的距离;d H 拟合点水准高程与模型计算高程的差值;检测点水准高

21、程与G N S S 测量的高程的差 值;检测点两次测量的高程的差值;d P 测试点的已知平面点位与观测的平面点位 平均值的差值;检核点两次测量平面点位 的差值;d S 测试点点位平均值和每次观测点位的差值;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 X、d Y、d Z 测试点坐标分量平均值和观测值分量的 差值;d v x.d v .d y 同一基线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无 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的较差;K 测试点的观测次数;L 水准检测线路长度;m H 高程异常模型内符合中误差;Mh外符合高程中误差;检测高程中误差;MP 测试点的平面点位外符合中误差;检核点 的平面点位中误差;Ms 点位内符合中误差;Mx、

22、My、Mz-坐标分量内符合中误差;n闭合环边数;参与拟合的点数;i V 检测点个数;测试点个数;S三角高程边长;Vm、h V z 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Ws 环闭合差;Wx、WY、Wz 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基线长度中误差;2.2.2 缩略语B S TB e i j i n g s t a n d a rd t i m e 北京标准时C D M A c od e-d i v i s i on m u lt i ple a c c e s s 码分多址C O R Sc on t i n u ou s ly ope ra t i n g re f e re n c e s t a t i on 连

23、续运行基准站f t pf i le t ra n s f e r prot oc ol 文件传输协议G N S Sglob a l n a v i ga t i on s a t e lli t e s y s t e m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 P R Sge n e ra l pa c k e t ra d i o s e rv i c e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I G Si n t e rn a t i on a l G N S S s e rv i c e 国际 G N S S 服务I T R F i n t e rn a t i on a l t e rre s t ri a l re f e

24、 re c c e f ra m e 国际地球参 考框架L A N loc a l a re a n e t w ork 局域网 P D O P pos i t i on d i lu t i on of pre c i s i on 空间位置精度因子 R i n e x t h e re c e i v e r i n d e pe n d e n t e x c h a n ge f orm a t 与接收机 无关的数据交换格式 R T C M ra d i o t e c h n i c a l c om m i t t e e f or m a ri t i m e s e rv i

25、c e s 海 事服务无线电技术委员会 R T D re a l-t i m e d i f f e re n t i a l利用伪距差分的实时动态定位 R T K re a l-t i m e k i n e m a t i c 利用载波相位差分的实时动态 定位T C P/I P t ra n s m i s s i on c on t rol prot oc ol/i n t e rn e t prot oc ol 传 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U P S u n i n t e rru pt i b le pow e r s u pply 不间断电源 U T C c oord i n a

26、t e u n i v e rs a l t i m e 协调世界时 UTM u n i v e rs a l t ra n s v e rs e m e rc a t or proj e c t i on 通用横轴 墨卡托投影3坐标系统和时间3.1坐 标 系 统3.1.1 G N S S 测量应优先采用2 0 0 0国家大地坐标系(C G C S 2000)。当 G N S S 测量要求采用1 9 5 4年北京坐标系或1 9 8 0西安 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基 本几何参数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3.1.2当 G N S S 测量要求采用城市坐标系时,应进行

27、投影变 换,并应具备下列技术参数:1 参考椭球基本几何参数;2 中央子午线经度,底点纬度;3纵、横坐标的加常数;4投影面正常高;5测区平均高程异常;6 起算点坐标及起算方位角。3.1.3当G N S S 网的大地坐标系统变换为城市坐标系统时,应 满足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 c m/k m 的要求。城市坐标系统 可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按下列次序选定:1 采用高斯正形投影统一 3 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2当无法采用高斯正形投影统一 3 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时,可采用下列方法选定城市平面坐标系统:1)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统一 3 带的平 面直角坐标系统;2)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

28、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面 可采用黄海平均海水面或城市平均高程面。3.1.4当G N S S 测量的大地高转换成正常高时,高程系统应采 用 1 9 8 5 国家高程基准,也可沿用1 9 5 6 年黄海高程系统或城市原高程系统。3.2时 间3.2.1 G N S S 测量原始观测值应采用相应导航卫星系统的系统 时间记录。3.2.2 G N S S 测量外业记录应采用协调世界时(U T C)或北京 标 准 时(B S T)。4城市CORS系统建设4.1 一 般 规 定4.1.1城市C O R S 系统建设应统一规划、设计。一个城市只应 建设一个C O R S 系统。C O R S 系统建设可一次建

29、设完成,亦可分 期、分批建设。4.1.2城市C O R S 系统建设内容应包括C O R S 网、通信网络、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建设等。4.1.3 C O R S 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应按下式计算:cj=/a2-i bd)2 (4.1.3)式中:t r基线长度中误差(m m);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m m/k m);d 相邻点间的距离(km)。4.1.4 C O R S 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 的规定。表4.1.4 COR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平均边长(k m)固定误差a (m m)比例误差b(m m/k 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4 0 5 11/8 0 0 0 0 04

30、.1.5应定期对C O R S 网进行坐标解算,解算周期不应超过一 年。C O R S 站坐标的变化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平面位置变化不应超过1.5 c m。2 高程变化不应超过3 c m。3 当C O R S 站坐标的变化量不符合规定时,应分析原因,并应及时更新C O R S 站坐标或另选新站。对于地面沉降严重的 区域,可另行制定高程变化的变化量限值。4.1.6城市C O R S 系统的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 C O R S 站应能实时进行卫星定位数据的采集、记录以及 设备完好性监测等;2 通信网络应能将C O R S 站观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中 心、将管理中心的RTK或 RTD差分数据实时

31、发送给用户,并 将定制的数据发送给特许用户;3管理中心应进行系统运行、系统维护、数据管理等,实 现对各C O R S 站进行远程监控,并对定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存储,完成系统建模、差分数据生成、传输、记录,数据 维护和分发等;4服务中心应对用户的注册、登记、查询和注销进行管理,还应对用户的管理权限进行设置。4.1.7城市C O R S 系统的防雷及防电涌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 B 5 0 0 5 7 和 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 法G B/T 3 4 8 2 的规定。4.1.8城市C O R S 系统建设完成后应进行系统测试,测试精度 应符合下列规定:1 坐标分量内符

32、合中误差不应超过2 c m;2 平面位置外符合中误差不应超过5 c m。4.2 C O R S网布设4.2.1 C O R S 网建设前应收集下列资料,并应进行现场踏勘:1 已有的城市C O R S 站建设的资料、控制网成果资料、1 :1 0 0 0 0 和 1 :5 0 0 0 0 现势性好的地形图资料;2 区域内及周边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和交通资源与需 求等资料;3区域内的无线电发射源、微波站及传输通道分布等资料;4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开发资料。4.2.2 C O R S 网的设计应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踏勘情况进行,并 应对下列内容进行调查、综合分析:1 已有C O R S 站运行情况和地

33、面控制点的可用性分析;2 区域内可利用的供电、通信和交通等情况分析;3共建共享单位资源和需求状况分析。4.2.3 个 C O R S 网宜建设1 2 个基岩或深埋的土层C O R S站点。4.2.4 C O R S 网的布设应利用满足条件的已有C O R S 站。4.3 C O R S站建设4.3.1 C O R S 站建设应包括选址、观测墩标建设和设备室建设。4.3.2 C O R S 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1 站址应选在基础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 全作业的地方;2 站址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方便作业,视野应开阔;视场内高度角不宜大于1 0 ,困难地区视场内高度角大于1 0 的

34、 障碍物遮挡角累计不应超过3 0 ;3站址与周围电视台、电台、微波站、通信基站、变电所 等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的距离应大于2 0 0 m,与高压输电线、微 波通道的距离应大于1 0 0 m;4站址附近不应有大型建筑物、玻璃幕墙及大面积水域等 强烈干扰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5站址应避开断层破碎带、易于发生滑坡或沉陷等地质构 造不稳定区域和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地点;6 站址应有利于方便架设市电线路或具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并应便于接入公共通信网络或专用通信网络;7屋顶观测墩应选在坚固稳定的建筑物上,建筑物高度不 宜超过3 0 m;8 站址选定时,宜用场强仪进行实地场强测试,在卫星导 航信号中心频点上的

35、噪声场强宜低于_ 1 0 0 d B/m V。G N S S 建站 条件的测试应连续进行2 4 h,并应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数 据有效率应高于8 5%,多路径影响宜小于0.4 5 m;109站址选定时,应测设C O R S 站环视图,并应在实地绘制 C O R S 站点之记,C O R S 站点之记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10建站所占用的土地,应征得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同意 或依据土地管理法办理征地或用地手续。4.3.3 C O R S 站观测墩标可分为基岩观测墩、土层观测墩和屋 顶观测墩。墩标建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基岩观测墩基础应与基岩紧密浇筑,埋置在基岩内的深 度不得少于0.5 m

36、,四角钢筋锚入基岩内的长度不得少于0.3 m;土层观测墩应建在坚实的土层上,墩底埋置深度不应少于冻土线 以下2 m;深埋点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另行设计;屋顶观测墩应 建在建筑物主承重柱上,观测墩的内部钢筋应与建筑物主承重结 构连接。观测墩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要求。2 观测墩顶面应水平,应垂直安装强制对中装置,并应加 装或预埋保护线缆进出的硬质管道。3观测墩与地层接合四周应有不少于10cm宽的隔振槽,隔振槽内应填粗砂;屋顶观测墩与屋顶面接合处应作防水处理。4基岩上埋设的观测墩应至少经过一个月的稳定期方可用 于观测;对于土层内埋设的观测墩,非冻土地区的应经过一个雨 季方可用于观测,冻土地区应经过一个

37、雨季和一个冻解期方可用 于观测。5观测墩应埋设水准标志并应进行三等以上水准联测,水 准标志与观测墩顶面的高差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3 m m。6 观测墩必须设置避雷装置。4.3.4设备室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备室应在观测墩周围建造或租用,也可在观测墩中底 部预制容纳仪器设备的空间作为设备室;2 设备室中仪器设备应整合安装在集成柜中,并应保证各 设备具有适宜的工作条件;3观测墩至设备室的电缆长度不宜超过天线电缆标称距离,当超过标称距离时,应加装信号放大器;114 设备室应配置通风、通电、安全、防雷等设施;5 设备室地基应牢固,并应敷设防水层,周围应有排水设 施;结构中应分别预埋电力和通信管线通道

38、;应具有防止动物损 坏设备的防护装置。4.3.5 G N S S 天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能在温度一4 0 C 6 0 C 的环境中长期正常工作,并应 安装天线保护罩;2 应配备扼流圈或抑径板;3 天线相位中心应稳定,变化量不应超过1 m m;4 天线线缆应加装有源射频线防雷装置;5 对于有定向标志的天线,天线的定向误差不应超过5 。4.3.6 G N S S 接收机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能在温度一4 0 C 6 0 C 的环境中长期正常工作;2 标称固定误差不应超过5 m m、比例误差系数不应超过 1 m m/k m;3 应能在交流电、直流电间自动切换;4 应采用双频G N S S 接收机

39、,并应能同时接收至少1 2 颗 G N S S 卫星信号;5 G N S S 原始观测数据的采样间隔可在I s 6 0 s 内设置;6 应实时输出原始观测数据;7 应能存储I s 采样间隔、2 4 h 连续观测的数据;8 应至少有2 个 R S-2 3 2 标准接口;9 宜有支持T C P/I P 的LAN的接口或能通过T C P/I P 进行 数据发送。4.3.7 G N S S 天线应安置在观测墩强制对中装置上。4.3.8 由观测墩顶面量取天线高时,应从不同方向量测三次,互差不应超过2 m m,并应取平均值加上观测墩顶面高程作为天线高程。4.3.9 C O R S 站应配置在线式U P S

40、 装置,并应保证至少2 4 h 连 续稳定独立供电。电力线接入U P S 前,应配置电涌防护设备。124.4通信网络建设4.4.1 通信网络建设应包括C O R S 站与管理中心、管理中心与 服务中心以及服务中心与用户间信息交换和发布网络的建设。4.4.2 通信网络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长期、连续、稳定、可靠、安全地工作;2 数据传输速率应大于6 4 k b i t/s;3 通信误码率应小于1 0 _ 8,通信延时应小于5 0 0 m s,可用 性应大于9 5%。4.4.3 C O R S 站和管理中心宜采用专网进行数据通信,有条件 时,可采用两条相互独立的数字通信链路。4.4.4 城市C

41、 O R S 系统实时信息的发布可采用G P R S、C D M A 等无线通信方式,其他信息发布可采用f t p、W e b 等方式。4.4.5 通信网络宜采用T C P/I P 协议。4.4.6通信线路上应加装信号线或射频线避雷设备。通信线接 入通信终端前,应加装通信线电涌防护设备。4.4.7 服务中心应通过路由器接入公共网络,并应安装硬件防火墙。4.4.8 通信网络建设完成后,应进行网络连通测试和时延测试。建设或更新完成后应填写 通信设备登记表,记录应符合本规 范附录D的规定。4.5管理中心建设4.5.1 管理中心建设应包括环境建设和硬件、软件及网络配置等内容。4.5.2 环境建设应符合

42、下列规定:1 机房建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 规范G B 5 0 1 7 4 的要求;2 后备电源应具有不少于8 h 的连续稳定独立供电能力3 应配备雷电防护设备,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物13防雷设计规范G B 5 0 0 5 7 和 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G B/T 3 4 8 2 的规定。4.5.3硬件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至少配置一台服务器,并应配置磁盘阵列或刻录机等 数据备份设备;2服务器的内存储器容量应不低于2 G B,外存储器容量应 满足1 年以上、I s 采样间隔的连续观测数据的存储;3用于提供实时差分数据服务的服务器可采用双机热冗余 备份;宜按系统管理、

43、数据处理、存储和服务等功能配置服 务器。4.5.4管理中心应选用运行稳定、安全性能强的软件。软件应 满足下列要求:1 应能自动监控系统内各C O R S站的工作状态,发生故障 时,应冋时报警;2 应能自动进行数据下载、处理,并形成服务需要的至少 一种标准格式的数据文件;3应能按预先设定的数据格式和文件类型,自动存储原始 数据、过程数据及运行记录;4应具有容错能力,在无法提供有效数据服务时,应有示 警功能;5应支持不同型号的C O R S站和流动站接收机。4.5.5管理中心建设应满足下列要求:1 应能对C O R S站 G N S S 接收机及其他配套设备的工作状 态进行监控,并进行远程管理、故

44、障分析;2应能自动分析并记录系统数据的完整性、C O R S站点的 稳定性和多路径影响;3应能自动分析电离层和对流层的影响,并生成报告;4应能实时对获取的C O R S站原始观测数据及星历数据进 行分析、处理,并形成R i n e x 格式数据文件;5应实时生成差分数据,并发送给服务中心;146 宜每隔3 个月处理、分析C O R S 站 G N S S 数据,并应能 监测C O R S 站稳定情况;7 应能对G N S S 数据、管理数据和管理日志进行统一管 理,宜每隔6 个月进行一次备份,保存期限不应少于5 年。4.5.6管理中心建设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供电、环境、服务器及软件运行、内

45、部网络和通信网络等调试。4.6服务中心建设4.6.1 服务中心建设应包括环境建设和硬件、软件及网络配置等。4.6.2服务中心的环境建设、硬件配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5 节 的规定。4.6.3服务中心的软件应满足下列要求:1 应能接收并处理管理中心发送的不同类型的服务数据;2 应能及时处理用户的服务请求;3 应能提供网络R T K、R T D 和单基准站R T K、R T D 实时 差分定位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4 后处理数据服务应能提供用户定制的不同采样间隔的 C O R S 站原始观测数据;5 应能对用户进行授权、认证、登陆和使用过程的监控,并应能对用户的使用时间、流量大小等进行统计管理。4.6

46、.4服务中心建设应满足下列要求:1 应能提供厘米级、亚米级精度的实时差分数据,不同采 样间隔的C O R S 站原始观测数据及后处理数据;2 应能对用户进行管理;3 应能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4.6.5服务信息发布应满足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4.6.6 服务中心建设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供电、环境、服务器及软件运行、内部网络和通信网络等调试。4.6.7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可单独建设,也可共同建设。154.7.1城市C O R S 网应与国家C O R S 站、高等级国家大地控制 点和城市控制点等进行坐标联测。4.7.2确定城市C O R S 站的地心坐标系坐标时,应至少联测3 个国家C O R

47、 S 站。4.7.3确定城市C O R S 网的参心坐标系坐标时,应至少联测4 个已有的高等级国家大地控制点或城市控制点。联测的控制网点 位应满足本规范第5.2.2 条中G N S S 控制点的选点要求。4.7.4坐标联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C O R S 网地心坐标系坐标联测时,使用的国家C O R S 站 连续观测数据不应少于1 2 0 h,采样间隔应为3 0 s,截止高度角应 为 1 0。;2 C O R S 网参心坐标系坐标联测时,控制点观测使用的设 备应满足本规范第5.3.2 条中二等G N S S 接收机的要求;每个点 应与C O R S 站同时连续观测2 4 h,采样间隔应为1

48、0 s 3 0 s。联测 布设的G N S S 网及G N S S 测量应符合本规范第5.1 节及第5.3 节 的规定。4.7.5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线处理时应采用I G S 精密星历;2 城市C O R S 网宜采用I T R F 作为参考框架,框架与历元 应与所联测的国家C O R S 点的框架与历元一致;3 C O R S 网的基线解算应采用国家C O R S 点的地心坐标系 坐标作为起算依据;4 C O R S 网的参心坐标联测的基线解算应采用C O R S 网点 的地心坐标作为起算依据;5数据质量、重复基线、同步环闭合差和异步环闭合差的 检验,应符合本规范第5.4.3 条的

49、规定;6 C O R S 网坐标联测的平差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5.4.5 条 的规定;4.7坐标联测及数据处理167 应确定地心坐标系与参心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参数。4.8 C O R S 系统测试4.8.1 城市C O R S 系统测试应包括功能测试和性能指标测试。4.8.2 功能测试应包括下列内容:1 自动运行能力测试。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系统应按设置 好的服务内容2 4h自动不间断地向用户提供数据服务。2 通信网络测试。网络数据的传输率、误码率、时延等应 符合本规范第4.4.2条的规定。3 流动站用户并发性测试。测试应按系统设计的最大用户 数,通过软件模拟进行。4 远程控制测试。管理中心应对所

50、有C O R S 站的接收机和 U P S 电源等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应能对相关参数进行调 整,并应确认调整有效。5 系统容错性测试。当模拟C O R S 站、通信网络发生故障 时,系统应自动报警,并应重新构网计算,继续提供数据服务。6 用户设备兼容性测试。应至少选用三个品牌的G N S S RTK设备,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测试,记录首次获得固定解的时 间,并进行测试点位的精度统计分析。4.8.3 C O R S 系统性能指标测试应包括静态精度测试、动态精 度及覆盖范围的测试和RTK可用性测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静态精度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在网络设计覆盖范围内均匀选择测试点,点的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国家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