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与染色体病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402533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2.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染色体与染色体病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染色体与染色体病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染色体与染色体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染色体与染色体病课件.ppt(10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染色体病第二节第二节 人类正常染色体(人类正常染色体(P34)一、人类染色体的结构、形态和数目一、人类染色体的结构、形态和数目(一)人类染色体的结构、形态(一)人类染色体的结构、形态1.着丝粒着丝粒(centromere):):2.主缢痕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3.动粒动粒(kinetochore)4.次缢痕:次缢痕:是指除主缢痕外,染色体臂上的其他是指除主缢痕外,染色体臂上的其他凹陷部位。凹陷部位。5.随体随体(satellite):是指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是指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的球状结构体短臂末端的球状结构。6.端粒端粒(telomere):是染色体短臂

2、和长臂末是染色体短臂和长臂末端存在的特化部位端存在的特化部位。(二)人类染色体的数目和分类(二)人类染色体的数目和分类o人类人类体细胞:为二倍体,含体细胞:为二倍体,含体细胞:为二倍体,含体细胞:为二倍体,含4646条染色体;性染色条染色体;性染色条染色体;性染色条染色体;性染色体的组成:女性:体的组成:女性:体的组成:女性:体的组成:女性:XXXX,男性:,男性:,男性:,男性:XYXY。o配子:为单倍体,含配子:为单倍体,含配子:为单倍体,含配子:为单倍体,含2323条染色体。条染色体。条染色体。条染色体。o一个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成一个一个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n););o

3、每个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每个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2n)。)。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的类型染色体的类型(三)人类染色体的核型(三)人类染色体的核型1.核型(核型(Karyotype):一种生物体细胞:一种生物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所构成的图像。中的全部染色体所构成的图像。2.核型分析(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e):将: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数目、形态特征的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数目、形态特征的分析,确定其与正常核型是否完全一致的分析,确定其与正常核型是否完全一致的过程过程。Denver体

4、制体制o1960年在年在Denver召开第一次国际细胞遗召开第一次国际细胞遗传学会议指定的人类染色体命名的国际体制,传学会议指定的人类染色体命名的国际体制,称为称为Denver体制。体制。3.染色体分组:分染色体分组:分AG七组七组 A组:组:13号,号,最大最大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中央着丝粒染色体(1、3)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2)B组:组:4 5号,号,次大次大 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C组:组:612号号.X,中等中等 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D组:组:1315号,号,中等中等 近端着丝粒染色休近端着丝粒染色休 E组:组:1618号,号,小小

5、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中央着丝粒染色体(16)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17、18)F组:组:19、20号,号,次小次小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G组:组:2122号,号,Y,最小最小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人类染色体核型模式图人类染色体核型模式图 4.4.正常核型的书写方式:正常核型的书写方式:o核型的书写方式是:先写染色体总数,再核型的书写方式是:先写染色体总数,再写性染色体的组成,两者之间用逗号隔开。写性染色体的组成,两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正常女性核型正常女性核型4646,XX XX 正常男性核型正常男性核型4646,XY XY 1.1.常用的染色体显带技术

6、常用的染色体显带技术(1 1)Q Q显带显带:19681968年瑞典学者年瑞典学者CasperssonCaspersson等等 氮芥喹吖因,明氮芥喹吖因,明暗相间暗相间的荧光带纹的荧光带纹(2 2)G G显带显带:碱、热、胰酶或蛋白酶处理:碱、热、胰酶或蛋白酶处理,Giemsa Giemsa染液染色,染液染色,深浅相间深浅相间的带纹的带纹(3 3)R R带带:reverse bandreverse band,磷酸盐溶液加热处理,磷酸盐溶液加热处理,GiemsaGiemsa染色,染色,深浅相间深浅相间的带纹的带纹,与与G G带带 相反相反三、染色体检测三、染色体检测(二)染色体显带技术(二)染色

7、体显带技术(4 4)C C显带显带:显示染色体着丝粒和副缢痕的结构:显示染色体着丝粒和副缢痕的结构异染色质部分和异染色质部分和Y Y染色体长臂远端区段;染色体长臂远端区段;(5 5)T T显带显带:特异性显示染色体末端区段;:特异性显示染色体末端区段;(6 6)N N显带显带:用硝酸银染色显示近端着丝粒染色:用硝酸银染色显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的核仁组织区(体短臂的核仁组织区(NORNOR),特别是该技术只),特别是该技术只染有转录活性的染有转录活性的rRNArRNA位点。位点。(三)人类染色体命名的国际体制(三)人类染色体命名的国际体制 o19711971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人类遗传学会议制年

8、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人类遗传学会议制定了定了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 NomenclatureCytogenetic Nomenclature,ISCNISCN),提出),提出了命名每一条显带染色体上各区和带的标准。了命名每一条显带染色体上各区和带的标准。o界标(界标(landmarklandmark):):指染色体上有重要意义的、指染色体上有重要意义的、稳定的、有显著形态学特征的指标。包括着丝稳定的、有显著

9、形态学特征的指标。包括着丝粒、端粒和某些着色强而稳定的带。粒、端粒和某些着色强而稳定的带。o区(区(regionregion):):是指两个相邻界标之间的区域。是指两个相邻界标之间的区域。o带(带(bandband):):是指沿染色体纵轴排列的宽窄、是指沿染色体纵轴排列的宽窄、明暗、深浅不同的条纹。明暗、深浅不同的条纹。o短臂短臂(p p)和长臂和长臂(q q)。)。1.染色体的界标、区和带的定义染色体的界标、区和带的定义o命名一特定的带时,需写明四个内容:命名一特定的带时,需写明四个内容:染色体序号染色体序号 臂的符号臂的符号 区的序号区的序号 带的序号带的序号 这四部分连续写出,其间不使用

10、标点符号这四部分连续写出,其间不使用标点符号隔开,如隔开,如1p211p21表示表示1 1号染色体短臂号染色体短臂2 2区区1 1带。带。2.显带核型的表示方法显带核型的表示方法3.核型分析中常用的术语和符号核型分析中常用的术语和符号o1977年和年和1981年的国际细胞遗传学会议年的国际细胞遗传学会议制定了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提制定了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提出了统一的命名符号和术语。出了统一的命名符号和术语。o见见P39 表表3-3。第四章第四章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Chromosome aberration and chromosomal diseas

11、e第一节第一节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染色体发生数目和结构上的异常改变统称染色体发生数目和结构上的异常改变统称为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为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畸变两大类。构畸变两大类。一、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一、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o物理因素:电离辐射、紫外线等物理因素:电离辐射、紫外线等o化学因素:化学品、激素类、重金属等化学因素:化学品、激素类、重金属等o生物因素:病毒、支原体感染生物因素:病毒、支原体感染o 以二倍体为标准,如果体细胞染色体数以二倍体为标准,如果体细胞染色体数 目超出或少于目超出

12、或少于4646条,称为染色体数目畸变。条,称为染色体数目畸变。o包括整倍体改变和非整倍体改变包括整倍体改变和非整倍体改变二、染色体数目畸变二、染色体数目畸变(一)整倍体改变及其产生的机制一)整倍体改变及其产生的机制1.1.三倍体(三倍体(triploidtriploid):体细胞中有三个: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共染色体组,共6969条染色体。条染色体。o 表现:多在胚胎期死亡流产或形成葡萄表现:多在胚胎期死亡流产或形成葡萄胎。胎。o 产生机制产生机制:双雄受精或双雌受精。:双雄受精或双雌受精。三倍体产生的机制三倍体产生的机制 双雄受精双雄受精(diandry)23X23Y23X69XXY23

13、X23Y23Y69XYY23X23X23X69XXX 双雌受精双雌受精(digyny)69XXY23X23X23Y69XXX23X23X23X2.四倍体(四倍体(tetraploid):体细胞中有四个:体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组,共染色体组,共92条染色体。条染色体。o表现:胚胎早期死亡流产。表现:胚胎早期死亡流产。o形成原因:形成原因:核内复制核内复制(endoreplication)核内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endomitosis)(二)非整倍体改变(二)非整倍体改变 o非整倍体改变:是指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非整倍体改变:是指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的改变。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的改

14、变。1.单体型单体型(monosomy):o体细胞中某对染色体少了一条,使细胞内染色体细胞中某对染色体少了一条,使细胞内染色体总数只有体总数只有45条。临床上最多见的是条。临床上最多见的是X染色体染色体单体型的个体,即单体型的个体,即45,X患者。患者。2.三体型三体型(trisomy)o体细胞中某号染色体增加了一条,使细胞内染体细胞中某号染色体增加了一条,使细胞内染色体总数为色体总数为47条,临床上最多见。条,临床上最多见。3.多体型(多体型(polysomy)o体细胞中某号染色体增加了两条或两条以上。体细胞中某号染色体增加了两条或两条以上。临床上只能看到性染色体多体型的个体,临床上只能看到

15、性染色体多体型的个体,如如48,XXXX。(三)(三)非整倍体的形成机制非整倍体的形成机制1.染色体不分离(染色体不分离(non-disjunction)o细胞分裂时,某些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或细胞分裂时,某些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或两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从而造成两个两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从而造成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不均等分配,形成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不均等分配,形成超二倍体或亚二倍体。超二倍体或亚二倍体。(1)减数分裂不分离:)减数分裂不分离:o减减不分离:不分离:减减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如果彼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如果彼此不分开,而是同时进入一个子细胞,此不分开,而是同时进入一个子

16、细胞,配子中一半为配子中一半为24条,一半为条,一半为22条,受条,受精后形成三体型(精后形成三体型(2n+1)或单体型)或单体型(2n-1)的类型。)的类型。减数分裂后期不分离减数分裂后期减数分裂后期不分离不分离(2 2)早期卵裂中染色体的不分离)早期卵裂中染色体的不分离o正常的受精卵在胚胎发育的卵裂初期有丝分正常的受精卵在胚胎发育的卵裂初期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号染色体两姐妹染色单体不裂过程中,某一号染色体两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即称为有丝分裂不分离,其结果是导分离,即称为有丝分裂不分离,其结果是导致产生致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核型的细胞组成的个两种或两种以上核型的细胞组成的个体体嵌合体。嵌合体。

17、o早期卵裂过程中染色体不分离发生越晚,正早期卵裂过程中染色体不分离发生越晚,正常细胞所占比例越大,患者症状越轻。常细胞所占比例越大,患者症状越轻。o第一次卵裂不分离:第一次卵裂不分离:45/4745/47,各占,各占50%50%464547o第二次卵裂不分离:第二次卵裂不分离:45/46/47,45不能发育消失不能发育消失 46/47嵌合体嵌合体2.染色体后期迟延(染色体丢失)染色体后期迟延(染色体丢失)o在有丝分裂后期,某一条染色体因着丝粒未在有丝分裂后期,某一条染色体因着丝粒未与纺锤丝相连而不能被牵引至细胞的某一极,与纺锤丝相连而不能被牵引至细胞的某一极,或移动时行动缓慢,滞留在胞质中,最

18、终被或移动时行动缓慢,滞留在胞质中,最终被分解而丢失。分解而丢失。o临床所见的临床所见的:45,X/46,XX无三体系的无三体系的病例,一般可用染色体丢失来解释。病例,一般可用染色体丢失来解释。染色体丢失染色体丢失 临床所见的临床所见的:45,X/46,XX无三体系的病例,无三体系的病例,一般可用染色体一般可用染色体丢失来解释。丢失来解释。3.染色体数目畸变的描述染色体数目畸变的描述 整倍性改变整倍性改变 如:如:69,XXX 92,XXYY 非整倍性改变非整倍性改变 如:如:47,XY,+18 45,X 47,XXY嵌合体的描述嵌合体的描述o个体中不同细胞系的核型按染色体的数目依个体中不同细

19、胞系的核型按染色体的数目依次写出。次写出。o45,X/46,XXo46,XX/46,XYo46,XX(XY)/47,XX(XY),),+21三、染色体结构畸变三、染色体结构畸变o指染色体部分片段的缺失、重复或重排指染色体部分片段的缺失、重复或重排o染色体断裂和断裂后的变位重接是染色体结构染色体断裂和断裂后的变位重接是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基础畸变产生的基础(一)染色体结构畸变的描述(一)染色体结构畸变的描述o由由1960年以来年以来ISCN所确定。所确定。o常用的术语和符号见常用的术语和符号见p39表表3-3。o染色体总数和性染色体的构成染色体总数和性染色体的构成o结构畸变的符号结构畸变的符号o

20、括号中染色体重排方式括号中染色体重排方式o涉及到两条染色体涉及到两条染色体,名称之间用名称之间用“;”隔开隔开(二)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二)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1)缺失()缺失(deletion,del)末端缺失末端缺失简式:简式:46,XY,del(1)()(q21)中间缺失中间缺失简式:简式:46,XY,del(3)()(q21q31)123456712345672.2.重复(重复(duplication,dupduplication,dup)1234567123456712345675123467 3.倒倒 位(位(inversion,inv)4倒位的描述倒位的描述o简式简式:4

21、6,XX,inv(4)()(q12q23)q23q12q12q23der(4)臂间倒位臂间倒位色体色体1 2 3 4 5 6 7 81 7 6 5 4 3 2 11 7 6 5 4 3 2 88 2 3 4 5 6 7 8正常配子正常配子重复重复8,缺,缺1配子配子重复重复1,缺,缺8配子配子倒位配子倒位配子后果:倒位携带者配子生成过程中,减后果:倒位携带者配子生成过程中,减后果:倒位携带者配子生成过程中,减后果:倒位携带者配子生成过程中,减时会形时会形时会形时会形成倒位环,产生不平衡配子,导致婚后不育、成倒位环,产生不平衡配子,导致婚后不育、成倒位环,产生不平衡配子,导致婚后不育、成倒位环,

22、产生不平衡配子,导致婚后不育、流产、出生倒位携带者。流产、出生倒位携带者。流产、出生倒位携带者。流产、出生倒位携带者。(1 1)插入易位()插入易位(insertion,insinsertion,ins)一条染色体一条染色体的片段插入到另一条染色体的断裂处。的片段插入到另一条染色体的断裂处。RAB1234567RAB1234567B5674.易位(易位(translocation,t)(2)相互相互易位易位q21q31易位的描述易位的描述o简式简式46,XY,t(2;5)()(q21;q31)Der(2)Der(5)(四射体照片)(四射体照片)相互易位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将形成四射体。相互易位染

23、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将形成四射体。易位易位后果:后果:o相互易位携带者在减数分裂时形成四射体,相互易位携带者在减数分裂时形成四射体,从而可能产生不平衡的配子(表从而可能产生不平衡的配子(表4-1)。)。o这些配子受精后,会产生单体、部分单体、这些配子受精后,会产生单体、部分单体、三体和部分三体等异常合子,从而造成流三体和部分三体等异常合子,从而造成流产、死胎和出生染色体病患者、易位携带产、死胎和出生染色体病患者、易位携带者等后果。者等后果。(3)罗伯逊易位)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translocation)45,XX,-14,-2

24、1,+t(14;21)()(p11;q11)5.环状染色体(环状染色体(ring chromosome,r)6.双着丝粒染色体双着丝粒染色体(dicentric chromosome,dic)7.等臂染色体(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i)第二节第二节 染色体病染色体病 (chromosomal disease)o染色体病是由于体内、外因素导致的先天染色体病是由于体内、外因素导致的先天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而引起的疾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而引起的疾病。病。o临床上多表现为一组综合征。临床上多表现为一组综合征。o又称为常染色体异常综合征,指又称为常染色体异常综合征,指1 12

25、222号染号染色体发生数目和色体发生数目和/或结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或结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o共同临床特征共同临床特征: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并伴有多发畸形及特殊的皮肤纹理改变等。并伴有多发畸形及特殊的皮肤纹理改变等。一、常染色体病一、常染色体病 (一)(一)Down综合征综合征o18661866年由英国医生年由英国医生Langdon DownLangdon Down首先描首先描述,述,19591959年法国遗传学家年法国遗传学家LejeuneLejeune首先发首先发现本病病因是多了一条现本病病因是多了一条2121号染色体,又号染色体,又称为称为2121三体综合征三体综合

26、征,是人类最早确认也,是人类最早确认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染色体病。是最常见的一种染色体病。o发病率约为发病率约为1/8001/800,为最常见的染色体,为最常见的染色体病,我国大约有病,我国大约有6060万以上的患儿。万以上的患儿。1.Down 综合征的发病率综合征的发病率2.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o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o生长发育迟缓生长发育迟缓o患儿特殊面部畸形患儿特殊面部畸形o50%50%伴先天性心脏病伴先天性心脏病o特殊皮纹特殊皮纹 3、细胞遗传学特征:、细胞遗传学特征:(1 1)2121三体型三体型:约占:约占92.5%92.5%核型为核型为4747,XXXX(XYXY)

27、,),+21+21。形成原因: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减形成原因: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时数分裂时2121号染色体发生不分离。号染色体发生不分离。95%95%的病例来源于母亲。其中的病例来源于母亲。其中80%80%是减是减不分离。不分离。21三体型核型三体型核型生育年龄与生育年龄与21-21-三体发病率的关系三体发病率的关系Y15-19 Y20-24 Y25-29 Y30 Y32 Y35 Y38 Y40 0.0120.010.0080.0060.0040.002(2 2)易位型易位型:约占:约占5%5%o形成原因:形成原因:50%50%来源于父亲或母亲生殖细来源于父亲或母亲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

28、之前新发生的罗伯逊易位。胞在减数分裂之前新发生的罗伯逊易位。50%50%来源于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亲代传递。来源于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亲代传递。o核型:如核型:如14/2114/21易位,核型为:易位,核型为:46 46,XXXX(XYXY),),-14-14,+t+t(14q21q14q21q)o如如14/21易位,易位,患者核型为:患者核型为:46,XX(XY),),-14,+t(14q21q)o父亲或者母亲的核型(携带者)为:父亲或者母亲的核型(携带者)为:45,XY(XX),),-14,-21,+t(14q21q)()(p11;q11)o如如21/21易位,患者核型为:易位,患者核型为:4

29、6,XX(XY),),-21,+t(21q21q)46,XY,-14,+t(14q21q)人类的人类的14/21染色体罗伯逊易位型染色体罗伯逊易位型21三体三体2114q/21q(3 3)嵌合型嵌合型:约占:约占2.5%2.5%o核型为核型为4646,XXXX(XYXY)/47/47,XXXX(XYXY),),+21+21o形成原因:受精卵在胚胎发育早期卵裂过形成原因:受精卵在胚胎发育早期卵裂过程中第程中第2121号染色体发生不分离。多发生在号染色体发生不分离。多发生在第二次卵裂以后的不分离。第二次卵裂以后的不分离。o综上所述,单纯综上所述,单纯2121三体型先天愚型发病三体型先天愚型发病率随

30、母亲年龄增大而增高,而易位型先率随母亲年龄增大而增高,而易位型先天愚型则一般常见于年龄较轻的父母所天愚型则一般常见于年龄较轻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生的子女。o易位型携带者子女中,易位型携带者子女中,1/21/2为为2121单体流产,单体流产,1/21/2为易位型先天愚型。为易位型先天愚型。o研究发现,只要研究发现,只要21q22.321q22.3多出一个拷贝就多出一个拷贝就可以导致先天愚型。可以导致先天愚型。(二)(二)Edwards综合征综合征 o19601960年由年由EdwardsEdwards首先描述,首先描述,19611961年确定为年确定为1818三体。三体。1、临床特征、临床特征o发

31、病率:发病率:1/80001/80001/35001/3500,男女比例为,男女比例为1:41:4o生命力严重低下,生长、运动和智力发育生命力严重低下,生长、运动和智力发育迟缓。迟缓。o特殊的握拳姿势,多发畸形,达特殊的握拳姿势,多发畸形,达115115种以种以上,其中上,其中95%95%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主要死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主要死亡原因。亡原因。2、细胞遗传学及核型、细胞遗传学及核型(1)1818三体型三体型 占占80%80%,核型为:,核型为:47,XX(XY),),+18 形成原因:多由母亲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时形成原因:多由母亲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时1818号染色体不分离所致,高龄母亲容易

32、生号染色体不分离所致,高龄母亲容易生出患儿。出患儿。18三体核型三体核型(2 2)嵌合型嵌合型 占占10%10%,核型为:,核型为:46,XX(XY)/47,XX(XY),),+18o形成原因:与母亲年龄无关,症状相对较形成原因:与母亲年龄无关,症状相对较轻。轻。(三)(三)Patau综合征综合征o19601960年由年由PatauPatau首先描述的一种染色体病。首先描述的一种染色体病。o19661966年年YunisYunis证实该病是由于证实该病是由于1313三体所致。三体所致。1、临床特征、临床特征o发病率发病率1/25,0001/25,000o存活率极低,存活率极低,99%99%流产

33、,流产,出生儿有出生儿有45%45%在一个月内在一个月内死亡,死亡,90%90%在在6 6个月内死个月内死亡,不到亡,不到5%5%活到活到3 3岁岁o严重智力低下,生长发严重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多发畸形,肌育迟缓,多发畸形,肌张力异常。张力异常。2、细胞遗传学及核型、细胞遗传学及核型(1)单纯单纯13三体型三体型 47,XX(XY),),+13 占占80%,与母亲年龄有关与母亲年龄有关(2)嵌合型嵌合型 占占5%46,XX(XY)/47,XX(XY),),+13(3)易位型易位型 占占1015%,多为,多为13/14的罗伯逊易位,多为年轻母亲所生的罗伯逊易位,多为年轻母亲所生 46,XX(

34、XY),),-14,+t(13q14q)(四)(四)5p-综合征综合征(猫叫综合征)(猫叫综合征)1 1、临床特征、临床特征o发病率发病率1/50 0001/50 000,女孩多于男孩,女孩多于男孩o患儿哭声尖细,似猫的叫声患儿哭声尖细,似猫的叫声o不同程度智力低下不同程度智力低下o生长发育迟缓生长发育迟缓o特殊面部畸形特殊面部畸形:小头,满月形脸,眼距宽,耳位底小头,满月形脸,眼距宽,耳位底o50%50%有先天性心脏病有先天性心脏病5p-综合征的核型及临床表现综合征的核型及临床表现2、细胞遗传学特征、细胞遗传学特征o核型为:核型为:4646,XXXX(XYXY),),del(5)(p15)d

35、el(5)(p15)o为为5P5P15.115.1的缺失。的缺失。o少数为嵌合型少数为嵌合型o产生原因:多数为父母生殖细胞中新发产生原因:多数为父母生殖细胞中新发生的结构畸变引起。生的结构畸变引起。10%-15%10%-15%是平衡易位是平衡易位携带者产生不平衡配子所引起。携带者产生不平衡配子所引起。二、性染色体病二、性染色体病o性染色体(性染色体(X X或或Y Y)在数目或结构上发生异)在数目或结构上发生异常导致的疾病。常导致的疾病。o主要特征:主要特征:性发育不全或两性畸形,性发育不全或两性畸形,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和行为异常等。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和行为异常等。(一)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

36、合征(一)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 Klinefelter syndromeo19421942年美国的年美国的Klinefelter Klinefelter 等首先描述等首先描述o19591959年年JacobJacob和和StrongStrong证实患者核型为证实患者核型为 4747,XXYXXY1.发病率发病率o发病率:发病率:1/1200-1/10001/1200-1/1000,男性不育,男性不育病人中占病人中占1/101/10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o第二性征发育不良,不育。第二性征发育不良,不育。o身材高大,四肢细长,体力差身材高大,四肢细长,体力差o部分患者有轻到中度智力障碍,一些部分

37、患者有轻到中度智力障碍,一些有精神分裂症倾向。有精神分裂症倾向。Klinefelter 综合征核型综合征核型3.核型核型o80%80%为为4747,XXYXXYo嵌合体型:嵌合体型:4646,XY/47XY/47,XXYXXYo其他:其他:4848,XXXYXXXY X X染色体越多,症状越重染色体越多,症状越重3 3、发生原因、发生原因:配子:配子形成过程中形成过程中X X染色体不分离。染色体不分离。4 4、治疗、治疗:应用睾丸酮治疗可促进男性第二性征的发应用睾丸酮治疗可促进男性第二性征的发育。育。(二)(二)Turner综合征综合征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o193

38、8年由年由Turner首次报道首次报道o1959年年Ford等证实患者的核型为:等证实患者的核型为:45,X1.发病率发病率o发病率:发病率:1/5000 1/5000,流产,流产胎儿多见胎儿多见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o表型女性,出生体重低,表型女性,出生体重低,身材矮小,成人身材矮小,成人120 120 140cm140cm之间,后发际低,之间,后发际低,蹼颈,肘外翻等。蹼颈,肘外翻等。o第二性征发育差,原发闭第二性征发育差,原发闭经,不能生育经,不能生育o多发畸形,皮纹异常多发畸形,皮纹异常3.核型核型(1 1)X X单体型:单体型:4545,X X 占占55%55%发生原因:减数分裂发生原

39、因:减数分裂X X染色体不分离,染色体不分离,80%80%源于父亲减数分裂不分离源于父亲减数分裂不分离(2 2)嵌合型:)嵌合型:45,X/46,XX(X染色体丢失)染色体丢失)45,X/47,XXX(第一次卵裂不分(第一次卵裂不分离)离)(3)X染色体等臂:染色体等臂:46,X,i(Xq)Turner 综合征核型综合征核型45,X3、治疗、治疗o对症治疗:青春期后给予性激素进行人工对症治疗:青春期后给予性激素进行人工月经周期,可促进第二性征和生殖器官发月经周期,可促进第二性征和生殖器官发育或改善,增加身高。育或改善,增加身高。(三)(三)XYY综合征综合征o发生率发生率1/9001/900o

40、临床表现:身材高大,临床表现:身材高大,180cm180cm以上,智力以上,智力正常或轻度低下,多数有性格行为异常正常或轻度低下,多数有性格行为异常o病因:患者父亲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病因:患者父亲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减了减不分离,形成了含有两条不分离,形成了含有两条Y Y染色体染色体的精子。的精子。(四)(四)X三体综合征三体综合征o新生儿发生率为新生儿发生率为1/10001/1000o大多可生育大多可生育o轻度智力低下,有精神病倾向轻度智力低下,有精神病倾向o多数核型为:多数核型为:4747,XXXXXX;少数为:少数为:4646,XX/47XX/47,XXXXXX嵌合型嵌合型(五)

41、脆性(五)脆性X综合征综合征 (Fra-X Syndrome)o是一种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的染色体病是一种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的染色体病o在缺乏叶酸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在缺乏叶酸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X X染色染色体上的体上的q27.3q27.3位置有明显的裂隙(位置有明显的裂隙(gapgap),),称为脆性部位称为脆性部位o带有这一脆性部位的染色体称为脆性带有这一脆性部位的染色体称为脆性X X染色染色体体1.发病率发病率o男性发病率:男性发病率:1/12501/1250,女性为,女性为1/12001/1200。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o中到重度智力低下,性情孤僻,有语言障中到重度智力低下,性情孤僻

42、,有语言障碍,有精神病倾向。碍,有精神病倾向。o常伴有大头、方额、大耳、下颌大且前突。常伴有大头、方额、大耳、下颌大且前突。3.核型核型o4646,fraXfraX(q27q27)Y Yo在缺乏叶酸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患在缺乏叶酸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核型分析,可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核型分析,可见患者见患者X X染色体上的染色体上的q27.3q27.3位置有明显的裂位置有明显的裂隙(隙(gapgap),即脆性部位),即脆性部位,称为脆性称为脆性X X染色染色体。体。脆性脆性X染色体染色体在在Xq27.3具有脆性部位具有脆性部位4.发病机制发病机制oFra-X

43、Fra-X综合征是综合征是Xq27Xq27位点位点脆性脆性X智力低下智力低下基因基因-1 (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1,FMR-1)基因转录基因转录的缺乏造成。的缺乏造成。oFMR-1FMR-1基因的基因的5 5端有一个端有一个CGGCGG的三核苷酸的三核苷酸重复序列重复序列 正常人重复正常人重复6 6 5050次,平均次,平均3030次次 携带者重复携带者重复60 60 200200次次 患者重复患者重复230230次以上次以上o当重复次数达到当重复次数达到230230次以后,次以后,FMR-1FMR-1基因基因的的5 5端相邻区域发生异常的甲基化,导端相邻

44、区域发生异常的甲基化,导致基因转录失活而发病。致基因转录失活而发病。o该病在连续遗传中该病在连续遗传中CGG重复次数不断增重复次数不断增多,这种突变形式称为多,这种突变形式称为动态突变。动态突变。本章要求本章要求o了解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及分类,掌握核型、了解人类染色体的形态及分类,掌握核型、核型分析和常见的染色体显带技术等。核型分析和常见的染色体显带技术等。o掌握染色体畸变的概念、类型、形成原因、掌握染色体畸变的概念、类型、形成原因、了解畸变核型的描述方法。了解畸变核型的描述方法。o掌握常见的染色体病(先天愚型、掌握常见的染色体病(先天愚型、1818三体三体综合征、综合征、1313三体综合征、三体综合征、KlinefelterKlinefelter综合综合征、征、TurnerTurner综合征、脆性综合征、脆性X X综合征)的核型、综合征)的核型、形成原因和临床表现。形成原因和临床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