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基本概念.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7402440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17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若干基本概念.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若干基本概念.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若干基本概念.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若干基本概念.pptx(4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个不要忘记的事实虽然飞速发展的技术使人们开掘出许多过去不能使用的资源,但是改变的是资源稀缺性的结构,却不能改变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基本事实。认知能力的稀缺性。正是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是稀缺的,所以当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时,也就难免犯错误,也就有决策优劣的区别,也会常常征求他人的意见。有限理性概念。第2页/共40页第1页/共40页 22 行为假定 效用最大化行为假定 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效用假定 有限社会化假定 第3页/共40页第2页/共40页2.2.1效用最大化行为假定 效用被定义为个人获得的满足。所谓效用最大化,是指人们在进行选择时在各个备选方案中倾向于选择给他带来的满足感最大的。这个假定的内涵,在经

2、济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乃至同一时期的不同研究者中并不都是一样的。以当代的研究作为根据,我们有必要做以下进一步说明。第4页/共40页第3页/共40页对效用最大化的进一步说明(1)各种具体的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2)信息的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3)对各备选方案的效用评价具有完备性(4)对各备选方案的效用评价具有可传递性(5)对各类决策主体做统一行为假定 第5页/共40页第4页/共40页(1)各种具体的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 效用最大化假定是一个概括程度很高的假定,在这个假定下,抽掉了人们的行为目标的具体形态。在理解这个假定的时候,需要注意:第一,在这个假定下,不存在所谓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

3、、货币目标和非货币目标的根本差异。第二,不论是利己主义行为还是利他主义行为,都在这个统一假定之下。第6页/共40页第5页/共40页(2)信息的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 我们这里讲的效用最大化假定,刻画的是人在特定时点上,以有限的认知能力,掌握着有限信息的条件下进行一次选择时的行为。人在进行任何一次选择的时候,他所能掌握的对其选择有意义的信息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一些重要信息也是缺失的。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某人在进行决策之后才发现了一些当初不掌握的信息,因而当初认为是最好的决策后来看来是很糟糕的。这种情况并不能否定他当初是在力求做出最好的决策,因而和我们这里所说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假定并不矛盾。第7页/

4、共40页第6页/共40页(3)对各备选方案的效用评价具有完备性 所谓完备性是指,个人在他的备选方案集合中,对任意两个备选方案x,y,或者认为x至少和y一样好(记作xy,可读作“x弱优于y”),或者认为y至少和x一样好(记作yx,可读作“y弱优于x”),或者认为二者兼有,即x和y无差异(可记作xy)。第8页/共40页第7页/共40页(4)对各备选方案的效用评价具有可传递性 所谓传递性是指,个人在他的备选方案集合中,对于任意的备选方案x,y,z,如果xy,且yz,则有xz。如果一个人在他的备选方案中,有xy,且 y z,但是同时又有zx,这时,就发生了循环,他也不能够做出效用最大化选择。第9页/共

5、40页第8页/共40页(5)对各类决策主体做统一的行为假定 社会科学研究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候,效用最大化假定仅仅被用于那些不直接关注公众利益的俗人,而对于那些关注着公众利益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知识分子,则不适用。这就像中国的儒家学者把人分成言“义”君子和言“利”的小人一样。不过,这样的假定已经逐渐被放弃了。这倒不是因为当代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知识分子们的道德水准下降了,对公众利益的关注少了,而是因为研究者们已经澄清了效用最大化是一个和决策者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公众利益无关的概念。第10页/共40页第9页/共40页继承了韦伯研究传统的社会学者强调,每个人有其自身的意义体系,这和效用最大化追求

6、并不矛盾。只是效用最大化这个抽象的概念还不能告诉人们,特定的群体、特定的个人的“效用”究竟具有怎样的内涵,其具体意义体系究竟是什么。这是另一个分析层次上的问题。现在,消费者、厂商、家庭成员、政府官员、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等各类人物都被统一地假定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当然,他们各自追求的具体目标可能不同,他们各自具有的意义体系也可能不同。这些都需要在更为具体的研究中来加以明确。第11页/共40页第10页/共40页2.2.2 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效用假定 在传统经济学中,通常简单地假定个人的效用仅受到他个人支配的物品和服务的影响。而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则非常关注来自他人的影响,虽然通常并没有将这种影

7、响纳入到效用分析框架里面来。第12页/共40页第11页/共40页事实上,一些古典理论家们对于人们之间的互动直接影响他们的满足感问题曾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一些重要的见解。边沁曾列举和分析了十五种基本的快乐与痛苦,其中的一些涉及人际间的直接互动,诸如:与他人存在良好交往的快乐、声誉的快乐、当被施与善举的对象享有快乐时的快乐等。韦伯曾指出社会行动的特征。第13页/共40页第12页/共40页效用函数 通常简略地把个人效用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这种关系称为效用函数。假定个体i的效用直接受到其他人状况的影响,其效用函数可以表述为 Ui=Ui(Xi,R)(2.1)式中,Ui 表示个体i的效用函数,Xi表示i个人消

8、费,R是其他人的特征,它作为自变量直接进入i的效用函数。第14页/共40页第13页/共40页关于“嵌入性”概念当代一些经济社会学家常常使用“嵌入性”概念,并将个人经济行动是“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的作为一个基本假定。“嵌入性”是一个有着多种涵义的概念。其中一个涵义便是个人效用直接受网络中的他人状况影响。因此,它可以表述为效用函数 Ui=Ui(Xi,Si)(2.2)式中,Si表示社会网络中的他人的状况。注: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这一说法,至少包含以下涵义:(1)个人效用函数直接受社会网络中其他人状况的影响;(2)人们可利用社会网络资源获取直接给其带来效用的资源;(3)社会网络构成行动选择集

9、的约束条件。关于后两种涵义我们将在其他场合讨论。第15页/共40页第14页/共40页需要注意,公式(2.1)中变量R包含的范围比公式(2.2)中的Si要大。这意味着,个人的效用不仅受到其社会网络中的人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受到网络之外的一些人的直接影响,比如人们可能受与自己并无网络关系的公众人物的影响,可能受时尚中的陌生人的影响。第16页/共40页第15页/共40页2.2.3 有限社会化假定 社会学研究揭示出,人从出生到世在或大或小的群体中开始生活起,社会化过程就开始了。社会化过程甚至贯穿人的一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社会准则的内化,其结果是改变人们的心智结构,使人们不加思考地、不权衡利弊得失地

10、遵循社会准则。例:古斯、斯特密特博格和施瓦茨的“最后通牒”行为博弈实验。例:独裁者博弈实验。第17页/共40页第16页/共40页有限社会化假定但社会化是有限的,在个人利益和社会规范之间常常存在张力。此间个体选择仍有意义。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准则无法覆盖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作为有独立的利益趋向、且接受能力有限的生物体,对社会准则的接受是有限的。有限社会化假定下的个人在程度不同地遵循社会准则的同时,保持着进行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他们甚至在对某些社会准则究竟是服从抑或是违背问题上,还保持着收益与成本的权衡。第18页/共40页第17页/共40页理论史资料:格拉诺维特对过度社会化和不

11、充分社会化的分析 美国经济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在1985年,发表了一篇名为“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分析并批评了在传统的社会学和经济学中“关于人类行动的过度社会化和不充分社会化的概念”。第19页/共40页第18页/共40页理论史资料:格拉诺维特对过度社会化和不充分社会化的分析在传统社会学中的过度社会化假定下,人们对于他人的意见极为敏感,在内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系统的支配下,服从并不被视为一种负担。在过度社会化假定下,对个体行为的推测是十分机械的:既然个体已经被十分完好地社会化了,所以只要知道他属于怎样的社会地位和扮演什么社会角色,便可以自动推测出他的行为中的任

12、何其他事情。这是一个极端化的概念。而在另一个极端,即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不充分社会化的隐含假定下,则否认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于人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行为的任何已经内化的影响。第20页/共40页第19页/共40页理论史资料:格拉诺维特对过度社会化和不充分社会化的分析格拉诺维特认为,尽管过度社会化和不充分社会化似乎截然不同,但是却具有讽刺意味的相通:二者都同样具有通过原子化的行动者实现行动和决策的概念。在过度社会化观点中,原子化是因为行为模式已经完全内化,从而正在进行的社会关系对行动者的决策已经无关紧要;在不充分社会化观点中,原子化是由对自我利益的狭隘功利性追求产生的。他主张用一种嵌入性观点,

13、即人的有目的的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在进行的社会关系体系中这样一种观点来进行分析,以避免以上两种观念的缺陷。第21页/共40页第20页/共40页嵌入性和不完全社会化格兰诺维特主张的嵌入性和我们所说的“不完全社会化”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并不完全相同。在我们看来,不完全社会化是一个更抽象也更基础的概念,嵌入性假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完全社会化假定的一种特殊形态。第22页/共40页第21页/共40页23 制度制度是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制度是决定人们的选择集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的经济活动除了受到资源约束、人们需求约束之外,还受到制度约束。制度包

14、括禁止人们从事某些活动和允许人们从事某些活动,以及在一定条件下要求人们必须怎样做的规定。第23页/共40页第22页/共40页制度对行为的约束 利润任期BA图2.1 制度对选择的约束时间第24页/共40页第23页/共40页制度总能得到实施吗?制度是不是一经制定,就可以保证得到实施?答案是令人遗憾的:不一定。制度只要还没有完全内化到人们的心智结构中,只要还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人们在是否遵从的问题上,就会加以权衡或选择。当人们认为从违规活动中获得的净效用大于遵守规则获得的净效用时,他们便会选择违规而不是遵从。(贝克尔,1976/1993,第69-74页)第25页/共40页第24页/共40页可能被违

15、反的制度作用何在?既然制度制定出来仍然可能被违反,那么它的作用何在?或者说,它是怎样发生作用的?概括地说,制度是通过提高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成本,或者提高从事某种活动的收益来发挥作用的。第26页/共40页第25页/共40页制度的激励作用 制度不应仅仅从对行为的消极作用方面来理解,即不准人们做什么,而且也应当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即引导人们做什么。人们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制度并不改变这一点,但却可以改变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方式,改变人们采取行动的方向。上面已经讲到,它是通过改变诸选择方案之间的相对成本-收益来实现这一点的。这就是说,制度内含着引导人们行动的激励结构。第27页/共40页第26页/共40页制

16、度对知识发展方向的激励在谈到制度的激励作用时,今天人们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制度对知识发展方向的激励。诺斯提出的一个基本命题是,制度框架所建立的激励结构规范着知识和技能发展的速率和方向。运用这样的理论框架,他对经济史中知识和技能发展的不同路径及绩效差异做出解释。他认为,十八世纪后半叶以来在西方世界出现的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保障创新收益和竞争性市场扩展的产权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而在许多国家中存在的使收入再分配更有利于经济机会实现的制度框架,则激励不同于提高生产率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第28页/共40页第27页/共40页一个问题设计、制定一套“最有效率”的制度要求人们实施,是否就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对企业

17、来说,是否可以找到一个统一的制度,比如,“现代企业制度”,按之实行,就可以取得良好绩效呢?事情并不这样简单。这里涉及到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涉及到具有外在约束力的制度和当事人的内化的行为准则之间的关系。第29页/共40页第28页/共40页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或正式规则)是指一个社会中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的组织来加以保障和实施的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它们通常是和国家政权力量直接有关的。非正式制度(或非正式规则)包括禁忌、习俗、行为规范等。它的变化不像正式制度那样,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建构行动,它是通过一代代人对知识、价值、信仰的教诲和模仿而积淀和演化着的。第30页/共40页第29页/

18、共40页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关系。有时,某一社会中正式制度和该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是协调一致、相互补充的。这时候制度的实施将比较顺利。但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正式制度和该制度实施于其中的社会群体遵循的非正式制度不一致,那么,就会产生摩擦,其实施也会遇到障碍,甚至无法操作。第31页/共40页第30页/共40页制度约束和内化的行为准则制度实施效果,不仅取决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而且取决于具有外在约束力的制度和已经内化的行为准则之间的关系。外在的制度约束和内化的准则之间可能构成一些不同的关系,这些关系影响着制度实施的效果。第32页/共4

19、0页第31页/共40页一个思想实验 我们把制度或准则对于某种行为的要求或态度分成三类:(1)必须做;(2)不准做;(3)可做可不做。不论是有外在约束力的制度或内化的准则,对特定行为的要求或态度都分别可归为这三类。这样,针对某种特定行为,外在制度的规定和内在行为准则的要求之间可以组合成九种关系。下面我们抽出三种来进行比较(为了表述简便和标准化起见,我们将每一组合放在括号内,并将外在制度的规定放在前面,将内化的行为准则的要求放在后面)。第33页/共40页第32页/共40页一个思想实验(续)第一种:(必须做,必须做)。这时,外在的制度规则和内化的行为准则一致。第二种:(必须做,不准做)。这时,外在的

20、制度规则和内化的行为准则相悖,制度要实施就必须强制。如果强制力达不到一定的程度,制度便无法实施。第三种:(必须做,可做可不做)。这时,外在制度规则和内化行为准则虽不直接冲突,但却压缩了内化行为准则赋予人们的选择空间。在特定的条件下,如果当事人倾向于做,则和外在制度要求不矛盾;如果当事人倾向于不做,制度实施就需要说服、强制。第34页/共40页第33页/共40页24 组织制度使人们的社会活动得以有序地进行。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制度和组织密不可分,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如同制度具有多样性一样,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经济资源配置机制的角度来看,被给予了较多研究的组织主要有三类:市场

21、组织(交换机制)、等级组织(命令机制)、慈善组织(馈赠机制)。在经济社会学中很受一些研究者重视的人际关系网络事实上也是一种组织。第35页/共40页第34页/共40页 25 社会均衡 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当所有的个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时,便达到了社会均衡。需要注意,当我们这里说个人“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的时候,是指“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包括资源约束、制度约束、他人行动的约束等等),而不是指个人不受约束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第36页/共40页第35页/共40页社会均衡和社会最优在实现社会均衡的条件下,

22、每个个人都实现了效用最大化选择,也可以说是实现了他们各自的最优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系统没有进一步改进从而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效用)的可能性。从通过改进能够增进社会成员利益的角度来看,社会均衡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第37页/共40页第36页/共40页社会均衡和社会最优差别举例:囚犯困境 囚犯B囚犯A坦白沉默坦白10,100,15沉默15,05,5第38页/共40页第37页/共40页社会均衡非唯一举例:雇主和雇员间的协调博弈 矩阵2.2 雇主和雇员间的协调博弈雇员雇主分配方案一分配方案二分配方案一7,30,0分配方案二0,05,5第39页/共40页第38页/共40页社会均衡对制度和秩序的意义社会均衡概念对于分析社会制度、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社会制度、社会秩序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人们所希望出现的制度、秩序不在社会均衡点上,那么,这种制度、秩序仅仅是愿望,而不可实施。因为当事人存在离开这种状态的激励。但是,社会均衡并不是社会制度和秩序形成的充分条件,即在存在社会均衡的地方,不一定能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想一想囚犯困境的例子就可以明白,存在社会均衡的地方不一定就是制度建立的地方。第40页/共40页第39页/共40页感谢您的观看!第40页/共4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