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2-7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理.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40079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2-7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2-7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2-7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2-7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理.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12【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精选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 2-72-7 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理距离教学案理立体几何中的“角”与“距离”是定量分析空间几何元素(点、线、面)间位置关系的两个重要的几何量,在研究这些“角”和“距离”时,常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处理,这是化归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具体应用. 空间角是考查学生对立体几何中的视图、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的一个综合知识点;空间距离既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转化思想及运算能力,空间距离的计算也是学生感觉较难的部分.在求解空间的角与距

2、离的问题时,一般应包括三个部分:求作、论证和计算,这三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求空间中的角或距离的常用方法注意根据定义找出或作出所求的角或距离,给出证明,一般情况下,力求明确所求角或距离的位置.求角与距离的关键是将空间的角与距离灵活地转化为平面上的角与距离,然后将所求量置于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最终求得所需的角与距离. 空间向量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新增加的内容 .借助于空间向量工具,可以对一些传统解法中较为繁琐的问题加以定量化 ,从而降低了思维难度 ,增强了可操作性 ,使学生对立体几何更容易产生兴趣 .空间向量在角和距离的处理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它最大限度地避开了思维的高强度转换 ,避开了各

3、种辅助线添加的难处 ,代之以空间向量的计算 ,有利于我们较好地解决问题 .1 1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是由空间一点分别引它们的平行线所成的锐角(或直2 / 12角)来定义的.因此,通常我们要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会要求学生通过平移直线,形成角,然后在某个三角形中求出角的方法来得到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在这一方法中,平移直线是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关键,而如何平移直线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空间观和作图能力.新教材对立体几何的处理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淡化了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要求,引进了空间向量的方法(实际上是把空间问题代数化) ,避开了一些繁杂的作图,其中在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中运用

4、空间向量的方法有很大的优点.另外,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求法我们还可以借用一些固定的模型,引用一些已知的公式来求出角的大小. 例在直三棱柱中,底面是直角三角形,例在直三棱柱中,底面是直角三角形, ,为侧棱的中点,为侧棱的中点. .111ABCABCABC12ACBCAAD1AA(1)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1DC1BC(2)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11BDCC思路分析: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题意写出相关点的坐标;(思路分析: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题意写出相关点的坐标;(1 1)求出异面直)求出异面直线所在的方向向量,直接计算即可;(线所在的方向向量,直接计算即可;(2 2)求出平面与平面的

5、法向量,计算即可)求出平面与平面的法向量,计算即可. .11,DC BC11,DC BC 1B DC1DCC(2)因为, , ,所以, ,所以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因为,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由得令,则,.(0,2,0)CB (2,0,0)CA 1(0,0,2)CC 0CB CA 10CB CC CB 11ACC A1(0, 2, 2)BC (2,0,1)CD 1B DCn, ,nx y z10,0,n BCn CD 220, 20.yz xz 1x 2,2yz 1,2, 2n 所以所以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42cos( ,).323|n CBn CBn CB 11BDCC.32点评:本题考

6、查空间向量的应用,属中档题;在空间求线线角、线面角、二面3 / 12角,是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正确写出各点的坐标,则通直线所在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通过向量的夹角间接求解,准确运算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2 2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是空间三大角之一,它既是教与学的难点,又是高考的热点,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常用方法.一、直接法直接法就是根据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直接作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则斜线与射影所成角就是斜线与平面所成角,这是解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方法,直接法的关键是确定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下列结论常作为找斜线在平面内射影的依据.(1)(两平面垂直

7、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2)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3)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设它和已知角的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则这条斜线在平面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4)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相等,则其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二、借助于空间向量工具,利用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来转化,当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为锐角时,通过直角三角形可以知道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互余,因此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

8、正弦就等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的余弦,当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为钝角时,其补角跟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互余,因此因此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就等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的余弦的相反数.例例 2【2【西南名校联盟高三西南名校联盟高三 20182018 年元月年元月】如图,在等腰梯形中,如图,在等腰梯形中, ,上底,下底,上底,下底,4 / 12点为下底的中点,现将该梯形中的三角形沿线段折起,形成四棱锥点为下底的中点,现将该梯形中的三角形沿线段折起,形成四棱锥. .ABCD060ABC2CD 4AB EABBECECBAECD(1)在四棱锥中,求证: ;BAECDADB

9、D(2)若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为,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BECAECD0120AEABD思路分析:(思路分析:(1 1)由,)由, , ,点为的中点,得三角形沿线段折起后可得四边形为,点为的中点,得三角形沿线段折起后可得四边形为菱形,边长为,菱形,边长为, ,取的中点,连接,取的中点,连接, , ,可证,可证, ,即可证平面,从而平面,即可证平面,从而平面,即可得证;(即可得证;(2 2)以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以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1 1)可证为平面与)可证为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从而求出,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从而求出, , , ,再

10、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即,再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即可求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可求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60ABC2CD 4AB EABBECECAECD260DAEECFDFBFDEECBFECDFEC BFDAD BFDFBFDBECAECDDE A BABDAEABD, 而,且,120BFD3BFDF3BD 30BFz5 / 12得点的横坐标为,点的竖坐标为, B3 2B3 2则, , , ,3 0 0D,0 1 0E,3 2 0A,33022B,故, , ,31 0AE ,3 33022BD ,02 0AD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ABDnx y z,得 3 330022

11、 02 0 0BD nx y zAD nx y z ,3 330 22 20xzy,点评: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解题的一般思路为:首先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并正确写出各点的空间坐标,并求出平面的法向量,最后运用公式即可得出结果. 利用法向量求解空间线面角的关键在于“四破”:第一,破“建系关” ,构建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二,破“求坐标关” ,准确求解相关点的坐标;第三,破“求法向量关” ,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第四,破“应用公式关”.3 3 二面角二面角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是立体几何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历年高考中几乎都要涉及.尤其是在数学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求对二面角求法的掌握变得更加灵活,二面

12、角的概念发展、完善了空间角的概念;而二面角的平面角不但定量描述了两相交平面的相对位置,同时它也是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一个汇集点.研究二面角的求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在求解二面角的问题中,通常首先要定位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而这也是学生在解题中感到最为陌生和棘手的问题.特别是若二面角的棱隐而不露其解题的难度又会增大.求6 / 12解二面角是立体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题型,也是各地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虽然对此可说是“千锤百炼”,但我们必须面对新的情境、新的变化,如何以基本方法的“不变”去应对题目中的“万变

13、”就是我们研究的中心话题.总的来说,求解二面角的大体步骤为:“作、证、求”.其中“作、证”是关键也是难点,“求”依靠的计算,也决不能忽视,否则因小失大,功亏一篑,也是十分遗憾之事. 例例 3【3【市市区区 20182018 届期末届期末】如图,在三棱柱中,如图,在三棱柱中, , 是线段的中点,且是线段的中点,且 平面平面111ABCABC90ACBDAC1AD ABC()求证:平面平面;1ABC 11AAC C()求证: 平面;1/ /BC1ABD()若, ,求二面角的余弦值.11ABAC2ACBC1AABC思路分析:(思路分析:()由,可得,由)由,可得,由 平面可得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

14、得平面,平面可得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平面,再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结论;(再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结论;()连接,设,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连接,设,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从而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平面;(理可得,从而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平面;()取的中点,则,因为,)取的中点,则,因为,所以,又因为平面,所以两两垂直以为原点,分别以为轴建立空间坐标系,所以,又因为平面,所以两两垂直以为原点,分别以为轴建立空间坐标系,利用向量垂直数量积为零列方程组,分别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与平面的一个利用向量垂直数量积为零列方程组,分别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与平面的一个法向量,根据空间

15、向量夹角余弦公式,可得结果法向量,根据空间向量夹角余弦公式,可得结果. .90ACBBCAC1AD ABC1ADBCBC 11AAC C1AB11ABABE1/ /DEBC1/ /BC1ABDABF/ /DFBCBCACDFAC1AD ABC1,DF DC DAD1,DF DC DA, ,x y z1A AB1ABC7 / 12,所以,即设,则故由图知,二面角的平面角为锐角,所以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2,0,0CB 10, 0,m CAm CB 11130, 20.yzx11z 0, 3,1m 3 17cos,772m nm nmn 1AABC1AABC7 7点评:本题考查了线面平行性质定理及判定

16、定理、二面角的求解、空间向量的运算等知识点的应用,其中对于垂直、平行关系证明中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常见类型.(1)证明线面、面面平行,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2)证明线面8 / 12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3)证明线线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 利用空间向量求二面角,首先利用垂直关系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立各点坐标,利用方程组解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利用向量数量积求夹角,最后根据向量夹角与二面角之间关系得结果.其解题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以下错误:其一是对于第一问不能熟练运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而不能正确处理线面平行的问题;其二是对于第二问不能正确运用空间向

17、量求二面角的大小,其关键是正确地求出各面的法向量.4 4 空间距离空间距离空间中距离的求法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以点与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为基础,求其他几种距离一般化归为这三种距离. 空间中的距离主要指以下七种: (1)两点之间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 (3)点到平面的距离. (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5)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6)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 (7)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七种距离都是指它们所在的两个点集之间所含两点的距离中最小的距离.七种距离之间有密切联系,有些可以相互转化,如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面间的距离或平行平面

18、间的距离都可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 在七种距离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重点,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难点.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2)转移法:转化成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3)体积法. 求异面直线的距离:(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2)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3)函数极值法:依据是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中最小的.例例 4.4.是的直径,点是上的动点,过动点的直线垂直于所在的平面,分别是的中是的直径,点是上的动点,过动点的直线垂直于所在的平面,分别是的中9 / 12点点ABOACOACVCOA,D E,VA VC(

19、1)试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DEVBC(2)若已知当三棱锥体积最大时,求点到面的距离2,ABVCVABCCVBA思路分析:(思路分析:(1 1)要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注意到分别是的中点,可知,)要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注意到分别是的中点,可知,只需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由已知是的直径,点是上的动点,得,又直只需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由已知是的直径,点是上的动点,得,又直线垂直于所在的平面,可得面,从而可得面线垂直于所在的平面,可得面,从而可得面 (2 2)求点到面的距离,首先确定)求点到面的距离,首先确定点的位置,有已知当三棱锥体积最大,需写出三棱锥的体积表达

20、式,故设,则,点的位置,有已知当三棱锥体积最大,需写出三棱锥的体积表达式,故设,则,从而可得,由基本不等式可得点为的中点,最后利用公式即可得出点到面的距从而可得,由基本不等式可得点为的中点,最后利用公式即可得出点到面的距离离DEVBC,D E,VA VC/ /DEACACVBCABOACOAACBCVCOAAC VBCDE VBCCVBAC2,ABVCVABCVABC,ACbBCb224ab1 1123 23VababCAABVABCC VABVVCVBA点评:本题考查是空间的直线与平面的垂直问题和点与平面的距离的计算问题.解答时第一问充分借助已知条件与判定定理,探寻直线与平行,再推证与平面垂

21、直即可.关于第二问中的最值问题,解答时巧妙运用基本不等式,探求出三棱锥的体积取得最大值时成立的条件,然后运用等积法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 DEACDEVBCABCV CVAB10 / 12综合以上四类问题,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问题都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在高考试题的新颖性越来越明显,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也越来越广泛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过作平行线,转化为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具体地,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在其中一条上的适当位置选一点,过该点作另一条的平行线;二是在空间适当位置选一点,过该点作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点的选取很重要.运用空间向量坐标运算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一般步骤:

22、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相关点的坐标;写出向量坐标;结合公式进行论证、计算;转化为几何结论注意: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不一定是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就是直线与其在该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求线面角的关键是找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一般在斜线上的某个特殊的位置找一点,过该点平面的垂线,从而作出射影;运用空间向量坐标运算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一般步骤: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相关点的坐标;写出向量坐标;结合公式进行论证、计算;转化为几何结论注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等于直线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的余弦的绝对值. 求二面角的方法:直接法.直接法求二面角大小的步骤是:一作(找

23、) 、二证、三计算.即先作(找)出表示二面角大小的平面角,并证明这个角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然后再计算这个角的大小. 用直接法求二面角的大小,其关键是确定表示二面角大小的平面角.而确定其平面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利用三垂线定理(或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确定平面角,自二面角的一个面上一点向另一面引垂线,再由垂足向棱作垂线得到棱上的点(即垂足) ,斜足与面上一点连线和斜足与垂足连线所夹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利用与二面角的棱垂直的平面确定平11 / 12面角, 自空间一点作与棱垂直的平面,截二面角得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利用定义确定平面角, 在棱上任取一点,过这点在

24、两个平面内分别引棱的垂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射影面积法.利用射影面积公式 ;此方法常用于无棱二面角大小的计算;对于无棱二面角问题还有一条途径是设法作出它的棱,作法有“平移法” “延伸平面法”等.空间向量法:法一: 是二面角的两个面内与棱 l 垂直的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 法二:设,是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其方向一个指向内侧,另一个指向外侧(同等异补) ,则二面角的平面角或.求距离的关键是化归.即空间距离向平面距离化归,具体方法如下:cosS S,AB CDl ,AB CD 1n2n l l 12coscos,u u 12coscos,u u (1)求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

25、,一般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或斜三角形.(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和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或利用三棱锥的底面与顶点的轮换性转化为三棱锥的高,即用体积法.(3)求距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应用各种距离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平行移动”的思想方法,把所求的距离转化为点点距、点线距或点面距求之,其一般步骤是:找出或作出表示有关距离的线段;证明它符合定义;归到解某个三角形若表示距离的线段不容易找出或作出,可用体积等积法计算求之. 2.用法向量球距离:(1)用法向量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如右图所示,a、b 是两异面直线,是 a 和 b 的法向量,点 Ea,Fb,则异面直线 a 与 b 之间的距离

26、是 ;(2)用法向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已知 AB 是平面 的 一条斜线,为平面 的法向量,则 A 到平面 的距离为;(3)用法向量求直线到平面间的距离:首先必须确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然后将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转化成直12 / 12线上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4)用法向量求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首先必须确定两个平面是否平行,这时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任取一点,将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解答这些问题,需要主观的意志力,不要见到此类问题先发怵,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要通过一些必要的练习,加强解题信心的培养,确定解题的一般规律,积极的深入分析问题的特征,进而实现顺利解答nnnEF d n nnAB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