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7400067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24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pptx(4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一、犯罪心理产生的机制 (一)犯罪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大脑的反射活动,犯罪心理也不例外。1、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客观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性反应。2、反射弧的构成:反射弧由感受器官、传人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官五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功能,各部分的有机配合共同完成了反射活动。任何反射都不是神经信息的一次性“单向”传导,而是其在传人和传出过程及高低级中枢神经间都有来回往返的“双向”传导。第1页/共41页 刺激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 刺 传入信息 枢激 传出信息 神物 反

2、应 效应器 传出神经 经第2页/共41页(二)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犯罪心理是个体在主观因素的基础上,接受了不良刺激的影响,并通过不良行为实践的尝试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不同形式,但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即渐变模式和突变模式。第3页/共41页 1渐变模式 (1)概念: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由好变坏的逐渐变化的过程。(2)分类: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犯罪心理形成较为常见的模式,它又包括两种类型,即原发型和继发型。第4页/共41页v 原发型渐变模式:是指个体从少年时起就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逐渐演变以致发展成为犯罪心理。v 继发型渐变模式:个

3、体早年并无劣迹,已经能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有的甚至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生活的某个阶段开始,经不住不良刺激的诱惑,动摇了自己的心理防线,从思想观念、生活作风的蜕变开始,逐渐腐化堕落而走上犯罪道路。这种人初犯年龄一般较晚,但有较理智的思想基础。第5页/共41页v 其特点是: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被害人与犯罪行为的相关性较小;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经过较为清晰的几个心理阶段(心理冲突和思想斗争一确立犯罪动机,明确犯罪目的一制定作案计划一进行作案准备一实施犯罪)。v 但意志选择行为,并非都是个体积极、主动地加以选择的,根据个体积极性的差异,可以把意志选择行为分为主动选择行为和被动选

4、择行为。意志 主动选择行为 选择 行为 被动选择行为第6页/共41页 2突变模式 (1)概念:犯罪心理形成的突变模式是指个体犯罪心理因一些特定的刺激、环境而突发性地产生、形成,缺乏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2)特点:突发性;无预谋性;情境性;情绪性。(3)突变模式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人际关系冲突而引起-例如,因恶语伤人而发生口角进而升级为暴力行为,因婚恋挫折而产生报复犯罪,等等.第7页/共41页 2突变模式 二是由特定环境的气氛而引起。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会使一些是非观念和自制力差的当事人情绪失控,由此可引发犯罪行为。三是由情境的诱惑而引起:一定的情境激发了行为人某种内在的不良需要,潜在的不良心

5、理品质使其为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犯罪动机。四是由回避危险而引起。行为人在突然遇到危险情况时,因认知发生困难,出于自我保护需要而出现举止失措行为。第8页/共41页2突变模式(4)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反应性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其特点是:事先无预谋,犯罪行为表现为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自动化的、带有反射性质的应答性反应;刺激情境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心理过程短暂或没有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如应激反应)。第9页/共41页 2突变模式 反应性行为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A.防卫反应和避险反应 这种行为常常

6、是由被害人引起和挑动的,犯罪人事先并无准备和预谋。B.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 在应激情境中,个体由于愤怒、恐怖、嫉妒及怨恨等情绪达到极点,极易造成攻击性的犯罪行为。C.习惯性行为 习惯是一个人后天习得,并经过反复刺激与反应之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动力定型。D.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是犯罪人在变态心理支配下出现的行为反应。第10页/共41页二、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首先,犯罪心理的形成表现为不良客观因素转化为犯罪主体不良意识的内化过程。其次,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也是犯罪主体的主观意识不断转化为不良行为的外化过程。第11页/共41页 (二)犯罪心理的

7、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因素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1、主观能动性使得不同个体对刺激有不同的选择。2、主观能动性还使得人们对同一刺激有不同的反映。3、主观能动性还使得同一个体对同一刺激在不同时间、场合有不同的反映。第12页/共41页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犯罪心理有别于一般性的过错心理或一般性的越轨心理,它的形成标志着个体在个性品质方面的质变,因而同样遵循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有一个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事实证明,大多数犯罪人的个性不是骤然变坏的,犯罪人大都经历了在个性方面逐步演变和越变越坏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才演变为犯罪心理。第13页/共41页 (四

8、)不良的实践活动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 1、通过不良实践,也只有通过不良实践,个体才能接受不良客观因素的影响。2、通过不良实践,不良主体意识外化为不良行为,逐渐形成犯罪心理。第14页/共41页第二节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犯罪心理的形成特征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v不良个性的形成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不良个性的形成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v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具有抽象性。v不良个性只提供了犯罪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v不良个性的形成因人而异。v不良个性是犯罪心理的本质特征,除此之外,犯罪人心理还具有一些非本质特征。第15页/共41页二、不良个性及特征 (一)个性概述: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内在的生理素

9、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与陶冶,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个性 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 特征 个性倾向性(兴趣、需要、信念、世界观等)个性是一个人心理的最深层、核心的部分,决定着个体心理活动(认识、情感、意志)的特点和方向。正是由于各不相同的个性,人们才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第16页/共41页(二)不良个性及特征 1、不良个性的含义:不良个性是犯罪人在其内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不良客观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良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反社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2、不良个性的特征:(1)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犯罪人为满足个人需

10、要,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置他人、国家利益于不顾,把个人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是极端的利己主义。第17页/共41页(2)反社会的倾向性 犯罪人的信仰和世界观与我们所提倡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因而他们对我们倡导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文明极为反感,表现出情感上的抵触和对立。(3)畸形的知识、能力结构 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坏人的教唆,或者不良行为的尝试,犯罪人懂得了许多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犯罪知识、经验,掌握了一些犯罪的技能和本领,为他们从事犯罪活动打下了基础。(4)盲目、冲动的性格特征 犯罪人的性格多属冲动型,他们理智性差,思维狭窄,偏激固执,嫉妒心、虚荣心、报复心极强,自制力差,

11、冒险、侥幸心理强。第18页/共41页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动机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最终通过犯罪行为得以表现,而推动个体犯罪的直接原因是犯罪动机。一、犯罪动机的概述(一)犯罪动机的概念 “动”即行为、行动,“机”即原因,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犯罪动机,是指促使行为人决定犯罪的内心起因和动力因素,它通常表现为犯罪意向、犯罪决意。第19页/共41页(二)犯罪动机的分类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犯罪动机,有必要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标准对犯罪动机作一些分类:1根据犯罪动机满足需要的种类不同,分为物欲型动机、性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和信仰型动机 2根据犯罪动机产生的时间长短,分为已久动机和突发动机。

12、3根据动机的结合程度,分为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4根据动机的地位与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5根据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又可称为长远动机和短近动机第20页/共41页物欲型犯罪动机统计表 直接犯罪动机 人数百分比()(1)吃喝玩乐需要用钱 14823(2)穿好、戴好需要用钱7411(3)买高档用品需要用钱152(4)为筹办婚礼355(5)本人失业、不愿吃家里325(6)家里生活有困难13921(7)跟着别人做的15023(8)其他6410 合计657100第21页/共41页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要素1犯罪人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个人需要和

13、欲望无止境地发展,脱离现实条件 个人不合理的生理需要常居优势地位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态犯罪人的需要结构第22页/共41页 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良个性品质对于不正当需要的产生及向犯罪动机的转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错误或反动的世界观和信念、顽固的反社会态度、畸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是不正当需要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薄弱的道德、法制观念,不良的情绪、情感、冲动,不理智的意志品质等构成的不良的自我控制系统,不仅不能限制不正当欲望,反而为其向犯罪动机的转化提供支持。第23页/共41页 3犯罪目标是犯罪动机激发的客观因素 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产生的主

14、观条件,它只表明了个体的欲望和要求,并不具有推动个体行动的驱动力。只有和客观条件结合,寻找到合适的作案目标之后,个体才会产生为猎取目标而行动的动力(这里的目标是指能满足犯罪人不正当需要的客观对象)。第24页/共41页报复义愤图财嫉妒毁坏设备致人伤残剥夺生命损害名誉犯罪目的犯罪动机诽谤破坏伤害杀人杀人杀人杀人杀人犯罪动机、目的、行为关系示意图犯 罪 行 为第25页/共41页(二)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 1萌发阶段 犯罪动机还处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前意识层,具有模糊性和初始性。2过渡阶段 犯罪动机已上升到意识层,能够被主体所意识,形成清楚、明晰的犯罪动机。3定型阶段 犯罪人似乎进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5、”的犯罪预备状态,伺机犯罪。4消失阶段 一般情况下,通过犯罪行为的实施,犯罪目的已经达到,犯罪动机因抵达归宿点而消失。第26页/共41页(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1双趋冲突 所谓双趋冲突,就是个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目标并存,这两个目标对他具有同样的吸引力。2双避冲突 有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对个人具有威胁性,在这种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自然是两者都想躲避。但迫于当时的形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目标,才能避开另一个目标,这种在抉择时产生的难作选择的心理冲突叫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 个人对某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既爱之又恨之、欲趋之又避之的矛盾心理。这种患得患失、进退两难的心理冲突就

16、叫趋避冲突。在初犯身上,趋避冲突表现最为明显。第27页/共41页三、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一)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趋势 1良性转化 所谓良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遇到了意外情况,经过内心的动机斗争,导致犯罪动机的消失,中止了犯罪行为。良性转化是由于客观外界影响与内部心理的交互作用,动机斗争中的积极性因素占优势的结果。发生这种转化,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又要有一定的主观作用(自动终止、被迫放弃)。2恶性转化 所谓恶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到了意外情况,产生了动机斗争,形成新的犯罪动机;或者强化了原有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第28页/共41页(二)犯罪动机转化的

17、表现 其一,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的犯罪动机,顺利地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意外的情况,犯罪目的按原计划实现。这是犯罪动机实施最通常的一种模式。其二,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刺激和情境,从而形成新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这是犯罪动机恶性转化的典型表现。第29页/共41页(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 其三,实施犯罪时,由于遇到阻力和困难,犯罪人意识到自己无法克服这些阻力和困难,难以达到犯罪目的,而被迫停止犯罪。其四,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良心发现,恻隐之心的产生,或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的恢复,自动放弃犯罪而停止犯罪。这是犯罪动

18、机良性转化的典型模式。其五,实施犯罪时,犯罪人突然被抓获,犯罪动机未能得逞,犯罪目的无法达到。与上述情况不同的是,犯罪人虽然也停止了犯罪行为,但主观上并非放弃犯罪企图,仍然属于恶性转化的范畴。第30页/共41页第四节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形成以后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犯罪人实践的变化,犯罪心理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种形式是犯罪心理的强化,另一种形式是犯罪心理的消退。犯罪心理的强化,是指犯罪心理的巩固、加强并向恶性发展的过程。犯罪心理的消退,是指犯罪心理的减弱和消失过程。第31页/共41页一、影响犯罪心理强化的因素 (一)犯罪心理强化

19、的外在因素 1对犯罪打击不力,惩罚处理不及时 2不良交往的感染,使犯罪恶习不断加深 3犯罪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二)犯罪心理强化的内在因素 1犯罪得逞的内心体验 2不断增长的非法欲求 3反社会情绪的加深第32页/共41页二、犯罪心理强化的表现(一)犯罪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 (二)犯罪动机的转化简单并逐渐增强 (三)不良个性结构体系更加系统完善第33页/共41页三、犯罪心理强化的阶段(一)定型化阶段 经过反复的犯罪实践,犯罪心理不断得到强化,犯罪活动已不再是偶尔进行的情境性活动,而是相对稳定、自觉的行为,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阶段,犯罪人的犯罪意识、犯罪方向明确,犯

20、罪行为定型化。第34页/共41页(二)个性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不仅犯罪心理各要素继续得到强化,而且各种消极心理因素支配犯罪行为更为协调,阻碍犯罪的心理冲突越来越少,犯罪心理逐渐成为其个性心理的主导方面,形成鲜明的犯罪人格。其显著特征表现为顽固的反社会意识畸形的需要结构,犯罪行为的习惯性、连续性、狡诈性、残忍性,等等。第35页/共41页(三)职业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犯罪行为已经职业化,犯罪人已经将犯罪收入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犯罪成为其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生活意义。多数犯罪人成为犯罪组织的正式成员,组织犯罪集团,专门从事职业化的犯罪活动。第36页/共41页四、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 所谓犯罪心理良性转化,是

21、指犯罪心理形成后,在主体内外各种积极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减弱或消除,或者处于暂时性抑制状态。这种良性转化,可能发生在犯罪行为实施前,也可能发生于犯罪行为的准备、实施过程中,或犯罪活动结束后。第37页/共41页(一)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 要实现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是十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因素形成一种合力。其基本条件包括:1、要产生内部心理矛盾需要各方面的积极2、要有促进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动因3、要遵循转化规律第38页/共41页(二)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类型1、渐进型 通过强有力的教育措施、积极的环境影响和本人的主观努力,行为人逐渐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罪责感萌发,并有一定的悔改决心和表现,犯罪心理得

22、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这种良性变化只是初步的、不彻底的,犯罪人改恶从善的态度迩会动摇,甚至还会再实施一些轻微的违法违纪行为,但总的趋势是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大多数犯罪人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都属于这种类型。第39页/共41页(二)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类型 2、顿悟型 通过某一事件的震撼和启发,使犯罪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性质及危害猛然醒悟,并以很强的意志力克服自己的不良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终止犯罪,改恶从善,重新做人。这种类型在恶习不深的初犯和偶犯中时有发生。3、反复型 一些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有改好的愿望和表现,但由于恶习深,意志薄弱,以致在良性转化进程中经常出现反复,时好时坏,但经过教育均有所悔悟,能继续努力改正错误和恶习,经过时间的推移和几次反复后,终于改好。许多有一定犯罪经历的犯罪人大都属于这种类型。第40页/共41页感谢观看!感谢观看!第41页/共4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