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区域试验技术规程与田间调查标准.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7400067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PPTX 页数:57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区域试验技术规程与田间调查标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玉米区域试验技术规程与田间调查标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玉米区域试验技术规程与田间调查标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区域试验技术规程与田间调查标准.pptx(5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一、试验田的选择与准备试验田的选择与准备1 1、土地平整、排灌条件较好。2 2、肥力水平中上等、肥力均匀、前茬一致。3 3、有代表性(土壤类型、肥力水平、积温等)4 4、大小、坡向、肥力梯度5 5、高大建筑物、树木等6 6、防人畜危害试验田的条件第1页/共57页一、一、试验田的选择与准备试验田的选择与准备1、玉米试验田最好是秋翻秋灌地;经过耕、耙后,土地应达到平整、细碎,并已起垄、镇压完毕。试验田的整地与施肥 第2页/共57页一、一、试验田的选择与准备试验田的选择与准备试验田的整地与施肥 2 2、玉米试验田最好是在耙地时将基肥一次性均匀施入,除有机肥外,一般亩施磷酸二铵2020公斤、锌肥1

2、 1公斤,钾肥5 5公斤,并深耙进土壤中。-施肥的原则是均匀一致,并且试验区保证达到中上等肥力、有代表性。建议10KG10KG二铵、3-5KG3-5KG钾第3页/共57页一、一、试验田的选择与准备试验田的选择与准备播种前试验田的准备 1 1、试验设计区域试验:随机区组,3 3次重复,小区设计;生产试验:大区对比,面积、垄数;保护行、区间步道、区间隔离道第4页/共57页一、一、试验田的选择与准备试验田的选择与准备播种前试验田的准备 2 2、田间种植图第5页/共57页20142014年垦区区生试田间设计图年垦区区生试田间设计图4 4垄垄保保护护行行保护带保护带6 6米米4 4垄垄保保护护行行区间区

3、间0.50.5米米区试区试(长长10m10m,5 5行行/区区)B BD DE EA ACKCKC C 区间步道区间步道1.51.5米米 区试区试(10m)(10m)A ACKCKD DC CB BE E 区间区间0.50.5米米 区试区试(10m)(10m)E EC CCKCKB BA AD D 区间步道区间步道1.51.5米米 生试生试(51m(51m,每区,每区1010行)行)A ACKCKB B区间区间0.50.5米米保护带保护带6 6米米第6页/共57页一、一、试验田的选择与准备试验田的选择与准备播种前试验田的准备 3 3、田间区划工具:绳子、皮尺、镐、插地牌划好基准线要求:合理用地

4、、整齐美观第7页/共57页1、进行种子发芽试验2、数种子,装包3、编号4、田间种植号二、二、播前种子准备播前种子准备第8页/共57页三、三、播种播种1、玉米播种的适宜地温应达到78,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一般应在寒尾暖头播种,原则上一天之内应将试验田播完,即使由于特殊原因不能所有试验一天播完,区试或生试也必须一天播完,严禁同一试验二天及二天以上播完。第9页/共57页2、播种前,首先应将种子排列好,与布置图核对无误后方可播种。三、三、播种播种第10页/共57页3、不是秋灌地或土壤墒情不好的地块,采取机械滤水或人工坐水,应力求水分补足并保证每小区补水量基本一致。三、三、播种播种第11页/共57页三、

5、三、播种播种4、播种深度一般要求3-5厘米,力求覆土厚度一致。整个试验田播种完毕后,除特别潮湿的地块外,应立即镇压,以防土壤水分散失。第12页/共57页三、三、播种播种5、播种过程中,应随时核对每小区品种与布置图是否一致,以防出错。第13页/共57页6、播种完毕后,按照田间布置图建立调查台帐,同时试验田插牌。三、三、播种播种第14页/共57页四、四、田间管理田间管理1 1、如采取除草剂灭草,应注意使用适合玉米田除草剂,原则上应使用播后苗前除草剂,如阿特拉津、乙草铵、2 2,4 4滴丁酯等(72%72%阿1.5kg/ha1.5kg/ha,90%90%乙2.5kg/ha2.5kg/ha)使用除草剂

6、应注意:一、严格按说明书要求用量,切勿随意增加二、最好播后3 35 5天及时喷洒三、应在土壤墒情较好时喷洒四、在无风天喷洒(早晚风小时作业)第15页/共57页四、四、田间管理田间管理2 2、尽早补苗或补种 苗后应及时检查苗情,如个别小区有少量缺苗,应在二叶一心前,选取阴天或下午3时以后移苗补栽,从出苗较多的穴中连土挖取后坐水移栽,移栽时坐水量应充足。如确因某品种出苗率等原因造成缺苗较多时,应及时电告品种科,报废该品种当年试验,重新补种其它较早熟玉米品种,杜绝空地第16页/共57页四、四、田间管理田间管理3 3、尽早间苗,留足补栽苗 在三叶一心时,对于苗数较多的穴数应及时间苗,保证每穴有2株苗。

7、如使用除草剂而不采取趟地的试验点,在三叶一心时应一次定苗完成。第17页/共57页四、四、田间管理田间管理4、间苗完毕后应及时铲趟,铲地争取一日内完成,不能一日内完成的,同一重复在一日内完成。铲趟结束后应及时定苗,确保每穴有1株正常苗。第18页/共57页5、在小喇叭口期进行第二次铲趟,结合第二次铲趟并追施氮肥,每亩地一般地力条件下追施尿素20公斤(一般10kg/亩)-所有措施在同一试验中都要求在同一天完成。四、四、田间管理田间管理第19页/共57页6、至大喇叭口期结束,根据玉米田状况,争取进行第三次铲趟。四、四、田间管理田间管理第20页/共57页五、五、收获与测产收获与测产在收获前应准备好足够数

8、量的网袋、编织袋等收获物品,同时应准备好一定数量的标签。收获前应将丝黑穗病穗用完好的塑料袋小心收集,在收集过程中要记载每小区病株数。在收获前完成所有病虫害、空秆等调查项目收获前准备第21页/共57页五、五、收获与测产收获与测产区域试验收获与测产对照品种完全成熟后3天内进行收获测产,每小区6行区只需收获中间4行果穗;小区收获行每行临近区道两头各2株果穗保留不收,以去除边际效应。第22页/共57页五、五、收获与测产收获与测产区域试验收获与测产掰下小区所有应收植株果穗后,请按以下步骤操作:1、准确记录应收植株数量、果穗数量、空秆数量(玉米丝黑穗病株纳入其中)、病株数量(如瘤黑粉病株等),用秤称量小区

9、收获所有果穗鲜重,准确登记。注意:收获株数包括空秆和无果穗的病株数第23页/共57页五、五、收获与测产收获与测产区域试验收获与测产2、选取10个代表性果穗(不能光挑大的,也不可以用小的,尽量选取果穗中间大小类型;如果品种均匀度不好,应大、中、小果穗各34个),用网袋装好,并内外挂好标签后收回挂藏室,收获当天对10个代表性果穗用电子天平称量鲜重,准确登记。通风干燥处挂晾1525天。第24页/共57页五、五、收获与测产收获与测产区域试验收获与测产3、果穗种子水份降到18%左右进行考种脱粒,记录品种特征特性,准确称量10穗干重、10穗粒重、测定籽粒水份、容重、百粒重、粒率等。第25页/共57页区域试

10、验收获与测产五、五、收获与测产收获与测产4、计算产量方法 小区果穗鲜重样品籽粒风干重(100脱粒时籽粒含水量)小区产量 样品果穗鲜重86小区收获面积小区收获行长行距小区行数 (单位:平方米,留位小数)第26页/共57页区域试验收获与测产五、五、收获与测产收获与测产4、计算产量方法 小区产量(公斤)10000(平方米)公顷产量(公斤)小区面积(平方米)出籽率(%)10穗粒重/10穗干重 第27页/共57页五、五、收获与测产收获与测产收获时期:对照品种完全成熟后3天内(或霜后未成熟)进行收获测产;收获方法:每小区选取中间4行、不缺株、有代表性的50m2;小区收获行每行临近区道两头各2株果穗保留不收

11、,以去除边际效应。生产试验收获与测产第28页/共57页五、五、收获与测产收获与测产掰下所有应收植株果穗后,请按以下步骤操作:1、准确记录应收植株数量、果穗数量、空秆数量(玉米丝黑穗病株纳入其中)、病株数量(如瘤黑粉病株等),用秤称量小区收获所有果穗鲜重,准确登记。生产试验收获与测产第29页/共57页五、五、收获与测产收获与测产2、选取10个代表性果穗用网袋装好,并内外挂好标签后收回挂藏室,收获当天对10个代表性果穗用电子天平称量鲜重,准确登记。通风干燥处挂晾1525天。生产试验收获与测产第30页/共57页五、五、收获与测产收获与测产3、果穗种子水份降到18%左右进行考种脱粒,记录品种特征特性,

12、准确称量10穗干重、10穗粒重、测定籽粒水份、容重、百粒重、粒率等。生产试验收获与测产第31页/共57页五、五、收获与测产收获与测产4、计算产量方法 小区果穗鲜重 样品籽粒风干重(100脱粒时籽粒含水量)小区产量(50M2)样品果穗鲜重86生产试验收获与测产第32页/共57页五、五、收获与测产收获与测产4、计算产量方法 小区产量(公斤)10000(平方米)公顷产量(公斤)50(平方米)出籽率(%)10穗粒重/10穗干重生产试验收获与测产第33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2、出苗期:幼苗出土3厘米左右的穴数达到全区2/3的日期。3、幼苗强弱

13、:幼苗3叶4叶时,目测幼苗长势的强弱,分强、中、弱三级记载。4、抽丝期:60%雌穗开始吐花丝的日期。第34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5、成熟期:选取典型果穗,取果穗2/31/2处,用螺丝刀将籽粒挖出,看到籽粒是否有黑色形成层,形成黑色形成层的时期即为成熟期。如调查当天未成熟,应将苞叶复原,隔日调查时,不可在前天原处取样调查。第35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6、生育日数:从出苗到成熟期的总天数。7、活动积温:出苗到成熟期10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注意初霜为终止日)。8、植株整齐度:雄穗抽齐后,目测植株生长的整齐程度,以整齐、中、不整齐3级表

14、示。第36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9、株高:乳熟期,每小区选取有代表性的5株植株,测量从雄穗顶端至植株基部的高度,平均5株株高,以厘米表示。10、穗位高度:在测量株高的同时,实测株高时同时测量5株自植株基部自穗位着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11、空秆率:收获时调查全区结实低于10粒的果穗的株数百分率。12、双穗率:收获时调查全区的双穗株数的百分率。第37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13、倒伏性:记载倒伏的日期、原因,同时目测倒伏程度、面积。倒伏程度不相同时,根据倒伏情况取中间值记载倒伏程度。倒伏日期:倒伏当天的日期。倒伏程度:分5级:

15、0级:植株不倒。1级:植株倾斜度不超过150。2级:植株倾斜度在150450之间。3级:植株倾斜度在450850之间4级:植株倾斜度超过850以上。倒伏比例:倒伏株数占小区总株数的比例。第38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14、倒折率:收获前调查穗以下茎秆折断百分率。第39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15、大斑病:在抽丝后25天目测整株的发病情况,分7级。0级:全株叶片无病斑。0.5级:全株叶片有零星病斑(占总叶片的1%左右)。1级:全株叶片由少量病斑(占总叶片的5%10%)。2级:全株叶片由少量病斑(占总叶片的11%45%)。3级:植株下

16、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占总叶片50%以上),出现大片枯死,中上部叶片有中量病斑。4级:植株下部叶片枯死,中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出现大片枯死,上部叶片有中量病斑。5级:全株叶片基本枯死。第40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大 斑 病第41页/共57页16、灰斑病:在玉米进入乳熟期后进行调查。重点调查果穗上方三片叶和下方三片叶。1级:叶片上无病斑或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片面积5%;3级: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6%10%;5级:叶片上有较多病斑,占叶面积11%30%;7级:叶片上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1%70%;9级: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六、六、田间调查项目

17、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第42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灰斑病第43页/共57页5%10%30%70%70%30%10%5%叶片病斑级别第44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17、丝黑穗病率:乳熟期后或结 合收获前准备时 调查丝黑穗病率。18、瘤黑粉病率:乳熟期后或结合收获前准备时调 查黑粉病率。19、茎基腐病率:玉米进入乳熟期后的发病时期,调查发病植株百分率。第45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丝黑穗病第46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瘤 黑 粉第47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

18、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玉 米 茎 腐 病第48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玉 米 茎 腐 病第49页/共57页其它病害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第50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穗 腐 病 粗缩病第51页/共57页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lk)Boed)第52页/共57页玉米褐斑病(PhysodermamaydisMiyabe)特征描述: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白色到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紫褐色,圆形、椭圆形到线形,隆起成疮状,有时相互结合成褐色或

19、紫褐色,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红色。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病斑描述:性质:干枯形状:不规则性质:紫褐色第53页/共57页玉米小斑病(Bipolarismaydis)特征描述: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病斑描述:病斑描述:性质:干枯形状:椭圆、圆形颜色:黄褐、红褐色第54页/共57页六、六、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锈 病 第55页/共57页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谢谢!第56页/共57页感谢您的观看!第57页/共5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