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学习.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7399684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PPTX 页数:51 大小:3.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病虫害学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玉米病虫害学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玉米病虫害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病虫害学习.pptx(5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是玉米重要叶部病害。一般减产151520%20%,大发生年减产50%50%以上。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均可感染大斑病。往往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苗期很少发病,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苞叶和籽粒第1页/共51页 症状:叶片上出现灰色梭形大斑,田间湿度较大时,病部有灰黑色的霉状物大斑病第2页/共51页第3页/共51页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种子上和堆肥中尚未腐烂的病菌也能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发病规律第4页/共51页发病条件感病品种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7-8月份

2、温度偏低,多雨高湿,日照不足,均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北方各玉米产区,6-8月气温大多适于发病,降雨就成为大斑病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发病规律第5页/共51页农业防治为主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经济有效的措施。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施足基肥,适期追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利用该病存在阶段抗病性的特性,适期早播可避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清除菌源,及时处理带病秸秆防治措施第6页/共51页药剂防治可选用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发病初期喷雾,可选用10%世高或60%百泰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防治措施第7页/共51页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是温暖潮湿玉米栽培区的重

3、要叶部病害。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较轻,玉米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第8页/共51页症状:病部初为水渍状斑点,后变为黄褐色。叶片上有数量较多的黄褐色椭圆形小病斑,病部有灰黑色霉层第9页/共51页第10页/共51页初侵染来源此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因此小斑病菌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上年玉米收获后遗留在田间、地头和玉米秸垛中尚未腐熟的病残体。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以进行多次再侵染。发病规律第11页/共51页同大斑病防治措施第12页/共51页药剂防治同大斑病防治措施第13页/共51页 玉米圆斑病:该病可浸

4、染叶片、果穗、苞叶和叶鞘。叶片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绿到淡黄色小占,以后扩大为圆或卵圆形斑点,有同心轮纹,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具黄绿色晕圈,大小为12毫米310毫米。数个病斑汇合变成长条斑。苞叶上的病斑向内扩展可侵害玉米籽粒和穗轴,病部变黑陷,果穗变表弯曲,重者粒和穗轴碳人变黑,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第14页/共51页病斑放大第15页/共51页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发病率2%2%8%8%,严重地块可达60%60%70%70%,造成严重减产。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 。第16页/共51页1.症状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性侵染病害。苗期有些杂交种或自交系在67叶期开始出现症

5、状:如病苗矮化,叶片密集,叶色浓绿,节间缩短,株形弯曲,第5片叶以上开始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条斑等。第17页/共51页穗期出现典型症状:果穗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基部膨大而顶端小、不吐花丝、苞叶通常不易破裂、黑粉不外漏、不易飞散、常黏结成块,内部夹杂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因丝状物在黑粉飞散后才显露,所以称为丝黑穗病。第18页/共51页雄穗症状雄穗受害花器变形,颖片长、大而多,呈多叶状,不能形成雄蕊。仅个别小穗变成黑粉苞,多数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也有以主梗为基础膨大形成黑粉苞,外面包被白膜,当膜破裂后,才露出黑粉,黑粉也常黏结成块,不易分散。第19页/共51页诊断要点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

6、一个大黑粉苞,黑粉常粘结成块,内部夹杂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第20页/共51页第21页/共51页第22页/共51页病原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轴黑粉菌属。第23页/共51页发生规律初侵染来源:病原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中、或混入粪肥中、或沾附于种子表面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其中以土壤带菌为主。通过牲畜消化道后仍能保持活力,施用病株残体未经腐熟的粪肥可引起田间发病。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第24页/共51页感病时期玉米3叶期前是病菌的主要侵染时期。7叶期后病菌不再侵染,侵入后的病菌很快蔓延到达玉米的生长锥,造成系统性侵染。第25页/共51页防治策略以种子处理为主,采用及时消灭菌源、种植抗病品

7、种等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第26页/共51页防治措施用含戊唑醇的种衣剂包衣。不从病区调运种子;使用腐熟粪肥。及时拔除田间病株能有效地减少土壤中越冬菌源;第27页/共51页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在果穗上及植株中部发病的对产量影响大,减产15%以上。玉米黑粉病为局部侵染病害,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形成病瘤,地上部具有分生能力的幼嫩组织均可受害。第28页/共51页症状苗期:病苗小,茎叶扭曲畸形,在茎基部产生小病瘤,病苗株高在33cm左右时明显,严重时枯死。叶片或叶鞘上的病瘤。叶片:叶片上的病瘤较小,常成串密生,多如豆粒或花生米粒大小,内部很少形成黑粉。茎或气生根上:病瘤大小不

8、等,一般如拳头大小。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角状或长囊状的病瘤。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病瘤,严重发生的可在全穗。第29页/共51页诊断要点病部形成大小不等的畸形病瘤。病瘤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第30页/共51页第31页/共51页第32页/共51页第33页/共51页第34页/共51页发病规律玉米黑粉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也可沾附于种子表面或混在粪肥中越冬。在病瘤内产生大量的黑粉状冬孢子,随风雨传播后,进行再侵染。第35页/共51页防治策略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减少菌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策略第36页/共51页玉米害虫:1、苗期地老虎、蛴螬、蝼

9、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2.生长期食叶性害虫:粘虫。3.刺吸类害虫:蚜虫类、蝽象类等。4.蛀食性害虫:玉米螟第37页/共51页玉米螟1、为害特点:玉米螟为多食性害虫。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啃食叶肉,留下表皮俗称“花叶”;后钻蛀纵卷的心叶,心叶展开后,在叶片上形成整齐的横排圆孔,俗称“排孔”。4龄以后蛀食茎秆。第38页/共51页第39页/共51页2、形态识别第40页/共51页第41页/共51页3、发生规律黑龙江省1年发生1-2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第42页/共51页防治措施:在玉米心叶末期(5抽雄),用48%乐斯本乳油每亩150-200毫升拌15-20公斤细沙施于喇叭口内,

10、每株2-3克;或在成虫羽化盛期配成1000倍液向后喷雾。第43页/共51页粘虫是典型的暴食性、迁飞性、食叶性害虫。大发生年份,常将作物叶片全部吃光,造成严重减产或绝产。主要取食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心叶或叶鞘。1、形态识别成虫:第44页/共51页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部黄褐色,沿蜕裂线有棕黑色“八”字纹。背中线白色,两侧有细黑线;亚背线红褐色,其上下有灰白色细线;气门线黄色,其上下有白色带纹。第45页/共51页第46页/共51页2、发生规律在北方不越冬,成虫是从南方远距离随气流迁飞来的,一年发生2代,初龄幼虫多潜伏在寄主的心叶、叶鞘、叶腋内,有吐丝下垂习性。3龄后有假死和潜

11、入土中的习性,多在夜间取食,56龄进入暴食期,能吃光叶片。第47页/共51页防治措施:平均100株玉米有50头粘虫。1、48%乐斯本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2、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4.5%高效氯氢菊酯2000倍液喷雾。3、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2.5%功夫3000倍液喷雾。第48页/共51页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一、玉米播后苗前土壤处理乙草胺+噻吩+2、4D乙草胺+嗪草酮+2、4D第49页/共51页二、苗后茎叶喷雾处理1、烟嘧磺隆+莠去津2、耕杰(硝磺草酮和莠去津)施药时间:阔叶草2-4叶期,禾本科草1-3叶期100-150毫升/亩第50页/共51页感谢您的观看!第51页/共5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