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95609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师说)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优秀教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师说)优秀教案(师说)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师说)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师说)优秀教案 篇1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唐代散文,在单元说明中编者就指出,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

2、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

3、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

4、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苌(chng)聃(dn)郯(tn) 欤(y)蟠(pn)经传(zhun)贻(y) 二、本文是针对“

5、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义,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辨析。例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篇课文的价值

6、何在呢?这个问题现在还不忙作答。大家已经读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那一段话,知道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目为“狂人。请大家根据预习的印象,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是:结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说明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补充。例如:柳文中说韩愈“抗颜而为师,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韩愈在本文中是怎样表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种现象的?对此,他又是怎样评论的?韩愈对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了怎样的解

7、释?等等。 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内容。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反抗流俗的这种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以文章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同学们学过的(马说)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十六年间,比(师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0岁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

8、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三、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表示极短暂的停顿,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释词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如改用当代语表述有几种方

9、式?(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可否改为“岂?(用“孰表示无例外,虽为圣人,亦不能无惑。用“岂表示反问,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应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句话,不改为好。)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课本以为“其是指代之辞,但译为“那些则不确切。按:句中的“为,用法同“于,其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们(指“惑而不从师的人)对于那些疑难,终生也不能解决。 “生乎吾前句与“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种对举的行文方式。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学生练习背诵并划分本段层次。 划分层次的步骤是:

10、先分析文理,再归纳各层的大意,最后点明本段主旨,画示意表以助记诵。 分析文理时提出下列问题:第1、2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指出现象,后做解释)。重点是哪一句?(后一句,因为提出教师的任务,这是立论的出发点)。第3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承“解惑而来,说的是不从师则惑不得解。)第4句呢?(承“传道而来,说要以“道为师。)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点?(以年龄大小为烘托;先对举,后反问;先分说,后以“师道一语概括之。)最后一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关系?(承“师道一语,指出择师标准。) 归纳各层大意:指出教师的任务(前两句);说明解惑和“师道的必要性(中间三句)

11、;指出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内容同时,画出文理示意图如下: 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 闻道在先不从师则 即从而师之无以解惑 (释“传道“解惑) “师道 “道在即师在(择师标准) 于此可见,本段主旨是阐明择师的标准。 3.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然后讨论: (1)教师既有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对“师道这个口号,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问题,最好能从文章全局着眼。进行的步骤:先分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一组),推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总结并适当补充。 答案要点是:“受业是教师

12、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四、留作业。 1.熟练地背诵第1段。 2.准备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本段可分几层? 本段主要的论述方法是什么? 本段语言犀利,锋芒毕露,要认真体会。 本段在虚词的运用上颇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语气,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3、状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1段。 2.就虚词和语气表达的关系回答问题: 删去句中加括号的虚词后,语气是否有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意不足)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同上)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问变为陈述,平淡无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嗟乎和“呜呼都是叹词,都有领起一层新意的作用,有时区分不很严格,但在本段中却是有明显区别的。试将它们位置互换一下,作点比较,说说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嗟乎表示慨叹,而“呜呼表示悲叹,在本段中不能互换位置。) 有人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极其肯定

14、之意,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欤一句就成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这句话上。) 二、诵读第2段。 1.读读讲讲背背。 方式:分段进行,各段字数大体相等;读(包括教师领读,学生自读)而后讲,讲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是过渡作用,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要分析“师道不传的原因。)“师道的内涵是什么?(此语承接上文“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这就是它的内涵。) 从行文方式看,下面包括三组“对举-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举,对举的内容彼此相关而又有别,试作分析。(第一组说

15、的是两种不同的学风:古圣乐于“从师而问,今众则“耻学于师。第二组说的是这两种学风的不同结果。第三组是总括性的,指出结果不同,就是由于学风不同的缘故。) 这段话中有四个“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顿的,请指出来。(“不传也“无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犹且跟下文哪一个虚词相照应?(“而耻学于师的“而)哪一种句式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之所以,出于) “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 “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谁说的?(从“爱其子可以看出,这是指做父亲的人。)从行文方式看,这一整句话是否也算对举(可以算对举,但句子构造则不相同。)作者是否仅仅指出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评论:“惑矣。)删去“惑矣行不行

16、?(不行,它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下面哪句话是直接呼应“惑矣的?(“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是指什么说的?(不知句读,从师而学。)“大遗又是指什么说的?(不解惑而耻学于师。) 再来看看作者的表述方式,先齐读一遍:“句读之不知或不焉。作者把两种状况和两种态度交错起来叙述,而不写成“不知句读而从师,不解惑而耻学于师,有什么好处?(用特殊的对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长句划短,读来铿锵有力。) 教师小结:这段话先将为子择师和其身耻师两种做法加以对照,点出一个“惑字;接着说明童子之师仅“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不能“传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对照比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7、其可怪也欤! 这里也有对照的叙述,但对照方式与上述两种不相同:两相对照的事物;一个叙述简略,一个叙述详细。说说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叙述“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情况。(“师道不传关键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学风不正,本文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写的。)如果把“问之官盛则近谀这几句删去,是否会影响行文的连贯性?(不会影响。)删去好不好呢?(不好。“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两句是要害,门第观念对择师的影响于此可见。)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句话已将本段内容轻轻收住,为什么作者接着又说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这么一段话?(要加强批判的力量。)“其可怪也欤一句改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

18、:“怪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个“欤字,更有发人深思之意,还是不改为好。) 2.划分层次。 方式:先给提示,让学生在课本上划分层次,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各层大意。 提示:要注意段的起结,找出关键语句(“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两语意思相近);再看中间部分跟起结的关系(具体阐述“不传“不复的原因);中间部分有三小层意思,在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还是其他。 各层大意如下(板书其中加黑字眼):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当中存在着“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可分三小层: 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分提之

19、一(“小学而大遗) 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3.学生练习背诵。 方式:开始背时,可以参照板书;稍稍熟悉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4.自由讨论。 方式同前。讨论题如下: (1)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所有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2)本文语言犀利,试从这一段中举出几个例子。 答案要点: (1)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语气十分严厉,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

20、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这段话中的“众人(从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阶层说的)。 (2)例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叹,其实骂尽了士大夫阶层中的腐儒及不学无术之辈,他们读了几本书,自以为了不起,实则是一本湖涂帐,真要问起他们,就会瞠目结舌,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圣益圣,愚益愚,语气是斩钉截铁的,不容置辩,也是骂这个阶层中的高位置的人(还有一些例子,可参见前面的分析)。 三、留作业。 1.背诵第1、2段。 2.准备诵读第3、4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提出“圣

21、人无常师这个命题,他的意图是什么? 写作缘由可以放在最后写,也可以放在开头写。如果将第4段移至开头,再加上“其文曰三字,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安排? 3.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二、诵读第3段。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扼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1.提示如下: “圣人无常师-这是本段立论出发点。下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用事实说明这一点。 “郯子之徒,及贤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问题:不及己而师之,这是为什么?下句引孔子语

22、,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以上为一层,以下另一层: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回文辞格。此即观点,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解释。“如是而已是决断之词。 2.学生练习背诵3-4遍后进行检查。 3.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讨论方式同前。 小结要点:(1)“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诸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

23、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4.齐诵一遍。 三、诵读第4段。 此段更易成诵,无须提示,先背下来,然后讨论有关全篇宏旨的问题。 1.学生练习2-3遍后,检查背诵。 2.讨论:(1)作者用哪些话明确地表示了他的立场?(“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2)韩愈所说的“道是指什么说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统,本段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可证;上段说孔子向郯子等四人学习官职名称、礼、乐等,也包括

24、在儒家“道统之内;第二段说“彼童子之师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也很明显地表示出这个意思。至于说“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则是仅就从师风尚而言,所以下文用“术业有专攻来照应,这不过是附带论及,非全篇主旨所在。) 明确上述认识后回答上节课留下的作业题: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开头? 答案要点: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明所指,倒显得无足轻重,不如卒章显志为好。 3.连贯背诵第3、4段。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方式: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

25、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文中说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1)

26、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写作方法。 (1)从全篇看,用的是“立与“破相结合的写法-先“立后“破,“破后再“立。 进行步骤:先列出第1、2、3段的论述方式,然后归纳出上述写法。 第1段:由教师职责推论出择师标准。(立) 第2段:分层论述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由“圣人无常师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

27、立) 归纳后再提问:第二次的“立跟第一次的“立是怎样的关系?(发展的关系) (2)从第2段看,用的是对比论述的方法。 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诵读中已经涉及,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课文练习第二题(即填空题),要求答得扼要;对表中某些繁琐项目,也可以不填。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点: 本段主要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指出门第观念是这种坏风气的根源,这是全文分论点之一,从反面论证以“道为师、“从师而问的正确性。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正是为了提出这个分论点。“众人,主要指士大夫阶层。 为子“择师而教之与其身“耻师的对比,是用一般现象来证明上述分论点,也说明了“耻师的内涵,即不愿“闻道,不想“

28、解惑。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将内容深化一层,更有力地证明了上述分论点,因为这里指出了“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来源于门第观念。 说明学文章就要学文理。填表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不可滥用,既不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又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3.语言积累。 关于一词多义(练习三) 道:(按练习排列的顺序,例句略,下同)A.(儒家的)思想体系。B.说。C.道路。D.方法。(按:此题无相同的义项,练习题有误。) 传:A.流传。B.传授。C.(zhun)阐述儒家经义的文字。D.同A。补充:E.(zhun)古时供来往行人住宿的旅舍。例:舍相如广成传舍。 圣:A.具有极高智慧的

29、。B.同A。C.圣人。D.封建统治阶级对帝王的谀称。补充:E.旧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人,如诗圣、棋圣等。 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如动词后意义的变化: 耻:以为耻。 师:以为师;向请教(学习)。 羞:以为羞。 小:以为小。 奇:以为奇。宾客:以为宾客(把当作客人来招待)。 粪土:以为粪土(把看得一钱不值)。 补充通假字: 受:通“授。 不:通“否。 五、留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问说)(要求见该课“预习安排)。 (师说)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

30、、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

31、(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

32、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句读du谀y经传zhun 郯tn苌chng聃dn蟠pn巫w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生乎吾前。 乎,在。 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吾师道也。 师,

33、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共3页,当前第1页123 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

34、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耻学于师形意动 吾从而师之动意动 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35、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

36、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

37、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师说)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领会正反对比论

38、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激疑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

39、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四、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