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蒙古语族_中国蒙古语族分布.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386907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蒙古语族_中国蒙古语族分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23年蒙古语族_中国蒙古语族分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蒙古语族_中国蒙古语族分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蒙古语族_中国蒙古语族分布.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蒙古语族_中国蒙古语族分布 蒙古语族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蒙古语族分布”。 蒙古语族民族 第一节 蒙古族 一、概况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贡献卓著的民族。总人口5,813,947人(2000年),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有3,995,349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149,857人,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青海省有86,301人,主要聚居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有15,774人,主要分布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河北省有169,887人,主要聚居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有

2、141,495人,主要分布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有172,026人,主要聚居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有669,972人,主要分布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河南、贵州、四川、北京、云南、广东、湖南、安徽、江苏、天津、湖北等全国各地。在我国行政建制上蒙古族有一个自治区、三个自治州和八个自治县。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使用区域广阔: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聚居地区。严格划分为蒙古国境内的蒙古语属于喀尔喀方言,使用人口约180万;中国境内

3、的蒙古语言又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使用人口近400万。中国现代蒙古语的主要特点是:元音丰富而辅音较少。词汇方面,有汉语借词,也有一些突厥语、满语、藏语、梵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希腊语、俄语借词。 历史上蒙古族使用过好几种文字。早期蒙古文字母、读音、拼写规则、行文都跟回鹘文相似,称作回鹘式蒙古文。现存(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文献)年代最早的是也松格碑(1225)。但至今仍未发现直接记载早期回鹘式蒙古文字母表的文献资料。到17世纪,回鹘式蒙古文发展成为两支:一支是现在通行于中国的蒙古文,又称老蒙文;一支是只在卫拉特方言区使用的托忒蒙古文。(蒙古国1945年开始使用斯拉夫蒙文,又称新蒙

4、文。1992年重新恢复使用老蒙文。)蒙古文在蒙古族的文化发展上起过重要作用,通过它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用蒙古文出版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图书,其中包括蒙古文的创作和中外名著的译本,并发行了多种报刊。 蒙古族从东至西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多属于温带大陆气候,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由于分布广泛,所在地区地形及地理条件也有很大不同。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一个民族自治地方政。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建于明代,这里居住着蒙古和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民族。它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国境线

5、长达四千二百二十一公里。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西藏居全国第三位。人口2100多万,其中蒙古族占全区总人口的15.73%有250多万,占全国蒙古族人数的70%以上。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蒙古高原。阴山横亘于中部,北部是戈壁和草原,南部有黄河弯曲流过,形成著名的河套平原以及鄂尔多斯草原。兴安岭纵贯东部、以西是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草原。境内河湖众多,高原盆地相间。草原、绿洲、戈壁、沙漠并存,地形复杂,物产丰盈。人们形象地把内蒙古的富饶概括为“北牧南粮,东林西铁,遍地资源”。北牧,内蒙古草原面积8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五大牧场之首,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南粮,内蒙古耕地面积4.9万平方公里,

6、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是著名的“塞上粮川”和“谷仓”;东林,内蒙古有16万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一;西铁,是指包头钢铁公司为龙头的工业体系。遍地资源,内蒙古现已探明的矿种70多种,矿产560多处。其中硫铁矿、铌矿、铍矿、稀土矿、冰洲石、蛭石、玛瑙等矿产种类居全国之首。特别是稀土占世界储量的90%以上,成为举世瞩目的“稀土之乡”。号称“乌金”的煤储量居全国第二位。此外,淡水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水资源和水产品生产潜力巨大。还有数以千计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珍禽异兽驰名中外。内蒙古高山、大河、森林、草原、沙漠、湖泊把北国大地装点得五彩缤纷,成为旅游者赏心悦目的胜地。 二、族源与社会发展 “

7、蒙古”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即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以后又有“蒙骨”、“萌古”、“肓骨子”等许多同音译名 “蒙古”最初只是诸部落的名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据文献记载:蒙古族属于东胡系,是由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蒙古族就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今肯特山脉)和克鲁伦河一带。在唐代史籍中称为“蒙瓦”;辽史中称为“萌古”。到公元12世纪,蒙古族已经分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

8、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刺、蔑儿乞、斡变刺、克烈、乃蛮、汪古诸部。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亦将蒙古泛称为鞑靼。宋、辽、金时代,把漠北的蒙古部落通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落通称为白鞑靼,有时也用“鞑靼”泛称中国北方各民族。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为民族名称,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元朝灭亡后,蒙古分

9、裂为许多部落。按照其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1.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被称为漠南蒙古,亦即科尔沁部;2.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被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3.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被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 总之,蒙古民族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形成的人们共同体,蒙古文化实际上是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的总汇集。所以有必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蒙古族文化的起点和渊源。 三、经济生活 蒙古族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畜牧业、半农半牧和农业。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草原辽阔、草质优良、富饶的牧区盛产著名的蒙古马、牛、羊、骆驼。这种游牧经

10、济文化类型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在天然草场上大群牧放牲畜,过去是逐水草而居,现在发展到定居轮牧,有冬营地和夏营地,按季节移场放牧。在此就游牧文明而展开讨论,蒙古族不是惟一创造者。历史上已经有匈奴、鲜卑、突厥等民族成功地实践了游牧的“生存式样”。只是到蒙古人那里,他们不但继承了这些“生存式样”,从某种意义上讲,还使其发扬光大,成为了这种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现在内蒙古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有五:一是大,内蒙古草原可利用草场面积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二是属于传统畜牧业;三是畜种分布与草原地带性植被相一致;四是农区,半农半牧区占畜牧业比重很大;五是饲养牲畜以草食兽为主,已经成为国家

11、乃至世界良种牲畜的基因库,为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 四、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1、宗教信仰 蒙古族最早信奉的是萨满教,主要表现在祭天、祭地、祭敖包、祭火等方面。萨满教崇拜神灵,把世界分为三种:天堂在上,诸神居之;地为之中,人类居之;地狱在下,恶魔居之。天,是蒙古人最高的崇拜对象。以天为一切权力与力量的来源。“每事必敬天。闻雷声 1则恐惧,不敢行师,曰:天叫也。”相信天操纵着自然界和人类的命运。入关之后,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多宗教的影响,但终元一代,源于萨满信仰的各种“国俗旧礼”未尝废弃。直到16世纪70年代,藏传佛教再度传入蒙古之后,萨满教才开始衰落。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为释迦牟尼佛教

12、的别支。明代,西藏的佛教在宗喀巴大师倡导下发起改革,创立了著名的格鲁派。格鲁派为了表示革新起见,以代表功德圆满的黄色为上,其僧人头戴尖顶黄帽,通称黄帽派,史称黄教。而把未改革的其他宗教都通称为红教。宗喀巴圆寂后,他的两个大弟子主持教务。这就是后来西藏佛教的两个领袖-*与*。其经典主要用藏文记录,称“甘珠尔”和“丹珠尔”。元朝贵由汗统治时期,蒙古人开始接触喇嘛教,当时喇嘛教只是在上层蒙古贵族中传播,未能广泛普及于民间。 “蒙古敬信黄教,实始于俺答”,土默特部的俺达汗,16世纪时,势力强盛起来成为右翼蒙古的首领,并向西北发展。于1558年在俺达汗出征撤里畏兀儿途中,首次接触到喇嘛教。1571年,格

13、鲁派高僧阿兴喇嘛与俺达汗会晤,讲佛传经,劝导俺达汗信奉黄教。“因而 3俺达汗、钟金哈屯(三娘子)以下举国部署始皈佛教”。最初,佛像、佛经就设在蒙古包内。1575年,俺达汗在青海湖畔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黄教寺院。明神宗赐名“仰华寺”。从此,黄教在俺达汗的支持下,开始在蒙古地区再度广泛传播。各部首领都相继建立了寺庙,以寺庙为中心进行宗教活动。寺庙不仅成为喇嘛诵经的地方,也是信徒拜佛之地。到清朝,自顺治、康熙以来,清廷一方面鼓励各地蒙古人修建寺庙,另一方面对喇嘛实行奖励制度。凡当喇嘛者,免去一切赋役和劳役,并享有一定特权。因此,当喇嘛的人越来越多,喇嘛教便深入到了蒙古族的各个家庭,形成了“笃信喇嘛,久4

14、已惑溺,家家供养”的局面。致使蒙古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种繁衍都大大下降。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漠南(内蒙古)各地兴建寺庙有四百余座;漠北(喀尔喀外蒙古)蒙古地区有八百余座;青海、甘肃、四川、新疆等蒙古和臧族聚居地区有六百余座寺院。一般来说,在庙喇嘛人数,大庙(昭、寺)约两千人左右,小庙也有十余人。仅喀尔喀地区各寺庙就拥有喇嘛达105,577名,约占当时蒙古男性人口总数的44%。喇嘛教鼎盛时,喇嘛在庙人数高达蒙古总人口的1/3左右。进而影响到了蒙古族的整个社会生活。 2、衣食住行: 蒙古族的生产方式是以游牧为 主,其服饰特点受生产方式的制约,男女老幼都喜欢穿皮质长袍,束腰带,这种长袍俗称“蒙古袍”。蒙

15、古袍比较肥大,乘马时,可以用袍护膝御寒;夜里安歇,蒙古袍又成了被子。其袖细而长,在乘马持缰时,冬天可用袍袖御寒,夏天可用袖赶除蚊虫,一袍多用。蒙古族在服饰色彩上,崇尚白色,以此象征圣洁、长寿。每逢年节,就穿上白袍,相互问候,以示喜庆。“蒙古袍”现在有舞台服装和民间服装两种,民间服装多用红、黄、深蓝色的布料或绒线,在衣领、袖口、下摆等处绣上精美的花边。穿蒙古袍时 1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第387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圣武记 3 俺答汗传(蒙文),民族出版社,1984 4 卢明辉著,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必须系腰带,系腰带的方式极有讲究。腰带所用的质料有布、

16、绸、缎等。腰带的颜色要和蒙古袍的色彩相协调。束腰带,能使腰胁骨保持垂直稳定,能解除人们骑乘的疲劳,而且还有着极为重要的装饰作用,更是未婚女子的标志和饰物。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穿皮靴,这种靴子骑马伸镫方便,又能防止小腿受摩擦。下马在草上地徒步行走,阻力小,靴子既能防寒又防风。 蒙古族女子的特色饰物是“哈布特格”。这是挂在蒙古袍右上襟纽扣处的一种囊式小饰物,一般长为3寸,宽约2寸,其形状各式各样,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椭圆形的。这种状如荷包的“哈布特格”,是采用浆过的硬布,中间纳以棉花,外边裹以绸缎,缝成空心小夹。外面用金银线绣上蒙古族女子最喜爱的图案,如美丽的山丹、莲花或飞禽、动物

17、等。上边开口,下端缀以穗带,中抽丝带,用时可上下抽动。里边可装香料、药物、鼻烟壶、烟草及针线等物。“哈布特格”不仅是游牧生活中很有实用价值的饰物,同是又是蒙古族青年女子表达爱情的信物。 蒙古族男子有木碗、腰刀和火镰“三不离身”的佩饰。蒙古族喜用木制器皿,木碗是用原木制成,外部镶白银,花纹美观。吃饭时,即使是一家人,也是各用各的碗,客人也是用自己的碗来就餐。凡是自身不带碗者,就要被人耻笑。木碗、腰刀、火镰三不离身的习俗,可能是由于长期的游牧生活和历史上屡遭战乱所形成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它本身也随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质料、款式及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变化。传统民

18、族服饰的流行范围在逐渐缩小和变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作为一种文化,各民族的饮食受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呈现出色、香、味各种特色的菜系食谱。蒙古族长期生息在北方草原,以牧业为主,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他们的主要食品,除炒米之外,还有“白食”与“红食”之说。 “白食”是纯洁的意思,深受蒙古族人民喜欢。“白食”分为食品、饮料两种,奶制饮料有鲜奶、酸奶、奶酒、生熟酵酸奶、混合回锅酒等;奶制食品有:奶豆腐、酸奶豆腐、奶酪、奶酥、奶皮、奶油、黄油、奶渣子、黄油渣子、白奶豆腐等。因为蒙古族崇尚白色,招待尊贵的客人,首先要敬献白食。逢喜庆宴席或逢年过节,也要敬献洁白的

19、奶豆腐或奶皮子,让客人品尝,表示良好的祝愿;如有亲人出门远行,也要用白食祝福一路平安。 “红食”是肉食品,其原料主要是牛羊肉,其次是山羊肉和骆驼肉,其吃法多种多样,通常是手把肉;炖羊肉、烤羊肉,宴席则讲究摆整羊席,有蒙古烤全羊、挂炉烤羊等,特别高级的是蒙古八珍(醍醐、麋肉、野驼蹄、鹿唇、驼乳、麋肉、天鹅炙、元玉浆)。(在北京较著名的蒙古风味餐厅有滕格里塔拉、成吉思汗大酒家等)。 穹庐居是游牧民族的创造。它的优点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既能减少对暴风雪的阻力,又冬暖夏凉。非常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穹庐居历史久远,在女真人中也一度流行。近、现代蒙古族中仍在承传着,俗称“蒙古包”。其外形像一把撑开

20、的伞,在顶端的中央留有天窗,作为通气、采光和生火时,出烟的通口。下部四周有圆形的毡墙,上与“伞”檐相接,下端直立于地。蒙古包多用白毡搭盖而成,然后用绳索从四面缚定。一般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蒙古包的大小可分“六十头”、“八十头”、“九十头”不等。包内的骨架结构都是以柳木杆,编成平行四边形的带有网眼的墙壁,像网兜一样可以拉开和收缩,高约四五尺,每张拉开时宽约六七尺,由若干张连接组成圆墙。联接的张数越多,“头”数也就越多,包的大小就是由此决定的。在圆形天窗和包架之间,用柳木房杆,以天窗为中心,放射线式地向下部四周围墙头固定支撑。“蒙古包”的木门用绳索固定在两边的网壁上,外边再加上毛毡,如此构成了

21、完整的蒙古包。蒙古包方向朝东南,这不仅与崇尚太阳有关,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风雪,因为北方草原地处高寒带,冬季多刮西北风。蒙古包的建筑表现了蒙古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按照传统习惯,草原牧民的作息时间,通常是根据蒙古包天窗射进来的阳光的影子来判断确定的。据专家们研究,面向东南方向搭盖的“六十头”的蒙古包,共有六十跟椽子,两个椽子之间形成6度角,恰好与现代时钟的时间刻度相符合。这说明,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了几何学原理的蒙古族已将天文学知识应用于居住建筑艺术和实际生活之中。 蒙古族“逐水草而居”,因此马成了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生活的好“帮手”。无论游牧、狩猎、作战都离不开马。所以,蒙古族牧民对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22、但在沙漠地带,骆驼是其重要交通工具,故有“沙漠之舟”之称。现在牧民仍然骑马、赛马、爱马。但是,拥有摩托车、吉普车和其它车的家庭愈来愈多。随着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交通工具变化很大。 3、婚姻丧葬 蒙古族实行族外婚,娶妻必须到外氏族去物色,嫁入本氏族的女子,是夫家的一个成员,因为有的是用全氏族的力量合伙抢来的,有的是全氏族资助彩礼聘来的,来之不易,必须把她们约束在本氏族之内。夫死后妻若改嫁,必须嫁给夫系家族成员。蒙古秘史载:“海都的大儿子伯升豁儿多黑申死后,其遗孀被其亲弟察刺海领忽收嫂为妻”。也有妻后母的情况,一般是在贵族中,父亲拥有三妻四妾,其后妻的年龄与嫡子相等,这样父死

23、后子继承王位,先父的妃、妾也当作财产一样继承过来。成吉思汗死后,其子发生兄弟争艳。直至元代还保留“兄弟死则收其妻”的风俗。明代的俺答汗死后,他的宠妾三娘子先后下嫁给他的长子及长孙。在平民阶层,更多的是未婚的幼弟“娶寡嫂”,这样既省彩礼又合人情。蒙古族历史上还流行过抢亲,又称“掠夺婚”。满族之前崛起的北方诸族,也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抢掠女人和抢掠财物一样,是这些部落从事战争的目的。而且占有女人的多少,是与一个男人的显贵程度成正比的。成吉思汗说:“男子最大乐事,在于压服敌众和战胜敌 人,将其根绝骑其骏马,纳其美貌之妻妾以侍寝席。”充分地表现了这一时期男人的精神风貌。史载:成吉思汗的母亲是在迎亲的路上

24、,被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抢来为妻的,成吉思汗的妻子也曾一度被蔑儿乞人抢去。当时,蒙古各部之间混战,抢婚之风盛行。著名史诗江格尔中的洪古尔的婚姻一章说:洪古尔为寻找美人为妻,到处奔波跋涉,曾计划去抢扎木巴拉可汗的女儿山丹格日勒,途中得知山丹格日勒已结婚,十分矛盾犹豫,后来终于鼓起勇气:“你已度过十八个春秋,为娶亲远离家乡长途奔波;如今新娘还没有照面,你就畏惧退缩,难道不怕侮辱了英雄的美名?” 史诗描述出在当时,抢已婚的娇妻认为是合情合理的英雄行为,而被抢的新娘及其父母,也为有一个英雄作为女婿而骄傲。现在蒙古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女恋爱自由。 在游牧时期蒙古人没有固定的墓地,在丧葬习俗中实行的是“

25、野葬”和“原地葬”。“野葬”的仪式是人死以后,把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载着尸体在草原上周游,什么时候尸体遗 落在草地上,什么时候就算落葬。然后驱车返回蒙古包,葬仪即告结束。“原地葬”即亲人死后,便把尸体存放原处,祭悼后,举家迁往别处。这种葬仪其实也是野葬。 后来蒙古族受到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也开始有了固定的墓地。正常死亡者实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火葬。葬具用木棺,棺木的样式有两种,一种为卧棺,一般人死后用卧棺;另一种是坐棺,坐棺的样式很特别,外形样式像座小庙,分为三层,上部是檐式的庙顶,中层为长方形,底座为扁方形,入殓时让死者盘腿坐在坐棺里,臀部以下在底层,身腰部在中层,头部在顶层。只有

26、*、葛根、喇嘛、尼姑以及对佛特别虔诚的人,死后才能用坐棺。 蒙古人实行土葬以后,亲人死后有的在家停灵,祭三天、五天、七天才送葬。送葬的方式是老年人死后灵柩用人抬,中年人和青少年死后灵柩是用车送到墓地。 4、节日体育 蒙古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那达慕大会”,牧草繁茂、牲畜肥壮的每年农历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大会,意为“娱乐”、“游玩”,会期三、五天或六、七天不等,要根据大会的规模而定。那达慕大会历史悠久,史籍记载:成吉思汗为了庆贺征服花剌子模的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以后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射箭、摔跤和赛马成为男子三项那达慕大会比赛的固定形式,其中摔跤

27、和赛马最引人注目,夺冠的摔跤手被誉为雄鹰;最先到达终点的骑手,成为草原上最受崇敬的健儿。到了清代,那达慕大会逐步变成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 现在那达慕大会,在蒙古族人民心目中既古老又神圣。除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项目外,又增加射击、拨河、歌舞表演及物资交流、草原旅游、草原文化节等内容。蒙古族还有两个属于全民性的重要节日:大年(春节)和小年。蒙古族以春节为上节。大年三十,草原牧民,全家团圆吃“手扒肉”。晚上守岁,下蒙古棋、听艺人演奏马头琴,妇女、儿童玩“嘎拉卡”(羊骨拐子)、唱歌等;黎明将至时,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全家围着火炉吃饺子。大年初一人们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烧香放鞭炮

28、,骑着马玩乐或去亲友家拜年。农区的蒙古族在春节期间则组织灯会、打秋千、踩高脚、摔跤、表演民族歌舞等多种文娱体育活动。 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正好是送“灶神爷”上天的日子,故又称作“祭灶”或“祭火”。各户要在灶前烧香上供,供品有“白食”和“红食”。祭祀时,全家人向火神爷爷跪拜、磕头,长者还要念祷词,祈求庇护。 蒙古族有春节、灯节(正月十五)、寒食、清明、浴佛、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腊日、祭敖包、祭天、那达慕大会、小年等传统节日。以上所列节日,有的是全族同庆,有的是地方性节日。 蒙古族的摔跤:摔跤作为体育项目,在北方的许多民族中都有。如达斡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撒拉族等,但蒙

29、古族的摔跤别具一格。蒙古族有句俗话说:“草原上的男子有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摔跤是“三艺”中的头一艺。摔跤是蒙古族人民勇敢机智性格的象征,充满生机活力,民族特色浓郁。据文献记载,早在13世纪,摔跤活动就已盛行于蒙古族地区,当时,既是一种军事体育运动,又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古时各部落之间为了增强团结和友谊,常举行摔跤比赛活动。蒙古族的摔跤比赛多在节日(如“那达慕”等)和欢庆丰收时举行。仪式隆重,场面热烈。比赛前,先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按摔跤手的体质和年龄进行编组和配对。盛大的比赛,摔跤手云集在草原上,多时达百人以上,加上众多的热情观众,比赛场面十分壮观。摔跤手们的打扮,呈现着一种威武的形象;

30、身着牛皮(或驼皮)紧身半袖背心,边沿镶有花色图案的黑色库,脚蹬黑色皮靴。有的摔跤手在脖子上套着许多彩带,那是历次比赛获胜的标志,也是个人实力的一种显示。 比赛是有一定程序的。比赛开始时,摔跤手在长老的带领下雄赳赳地跳跃入场。长老们唱着“啊”字歌为摔跤手们祝福,这时四周的观众唱起模仿马头琴声的“朝日歌”。在摔跤手们互相鞠躬敬礼后,比赛才正式开始。场上歌声中止,观众的视线都集中摔跤手身上,一对摔跤手比赛完毕,观众的歌声又起,往返循环,直到全场比赛结束。 五、文学艺术与科技 1、文学、史学 蒙古民族文学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如神话传说、萨满教祭词、民歌、英雄史诗、叙事诗、民间故事和歌谣、祝词、赞词等,

31、内容丰富,形式独特,真实地记录了蒙古族人民的历史足迹,充分地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世界。 史传文学名著蒙古秘史(旧译元朝秘史),优秀民间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孤儿传,抒情歌谣母子歌(即金宫桦皮书)、阿莱钦柏之歌等的出现,标志着作家文学的兴起和各类民间文学的持续繁荣。在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乌巴会洪吉台和带有浓厚文学色彩的史书黄金史以及传记式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格斯尔传也经过长期口头流传而形成书面作品。 清代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用蒙文著有一层楼、泣江亭等名作,还继承父志续完了章回历史小说青史演义。这些都为我国文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蒙古族的史学历史久远,且颇有成就。前面提到的蒙古秘史,除了它的

32、文学价值外,可称是13世纪用蒙古文字撰写的第一部历史巨著。作者按编年体,以生动的笔调,叙述了当时北方草原上诸部落如何走向统一,蒙古社会的生活状况、阶级关系,成吉思汗的政治、军事举措,窝阔台继位后的各种事迹等历史内容,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后世蒙古史学的发展颇具影响。而金册(今佚),则纯粹是编年体史书,与蒙古秘史的内容颇有类似之处。13世纪后半叶还产生了蒙古文写的圣武亲征录(原稿已佚,但有汉译本传世),记述元太祖、元太宗事迹,虽不如蒙古秘史完善,但补充了它的史料遗漏。又有汉文写的十三朝实录,它虽未刊行,但为明代篡修元史提供了基本史料。元代由脱脱主持编修的宋史、辽史、金史以及大元一统志等,都有蒙古

33、人参加。明清时期,蒙古族仍有史学著作问世。比较重要的,如黄金史纲、蒙古源流,都是蒙古编年史的代表作,对于研究14-17世纪蒙古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史料,一直为后人称道。 2、音乐舞蹈 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河套地区流传这样一句话:“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只牛耳朵”。反映了内蒙古民歌之多。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特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草原牧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辽阔自由、舒展悠长为特色的长调民歌,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如呼伦贝尔盟为明快、开朗;锡林郭勒盟则婉转

34、、悠扬;而伊克昭盟却跳跃、豪放。与长调相对而言,短调民歌,曲式短小,结构严整,音调简洁,旋律平和。 蒙古族民间舞久负盛名,传统的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牧马舞等等。安代舞是一种群体的自娱舞蹈,其特点是手甩彩巾,踏步跳,通常以歌伴奏。盅碗舞多由女性单人表演,其特点是上半身、特别是肩部的舞姿最丰富,在乐器伴奏下,整个舞蹈动作显出典雅质朴、刚柔相济的风格。筷子舞由男艺人在婚礼、喜庆节日、筵宴之际单人表演,各种动作基本上保持着半蹲的舞姿,手、肩的动作突出,绕圆动律感强,具有欢快、热烈、矫健的特点。牧马舞是模拟马的各种姿态和动作,或舒缓轻行,或纵马飞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牧马生活的场景。蒙古族的乐器主要

35、有胡笳、火不思、四胡、四弦琴、马头琴、碰盅、太平鼓、三弦、蒙古筝、蒙古琵琶、笛子、扬琴等。其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拉弦乐器是马头琴,因琴头雕饰有马头而得名。琴身和弓杆用硬木制作,音箱扁平而多呈梯形、长方形,两面蒙以绘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用两缕马尾为弦。音色圆润、浑厚,高音区清脆悦耳。除了独奏,也用于说书和民歌伴奏。 3、书画、雕刻 蒙古族的书画,早在元代就有了很高的造诣,至清代又有很大的发展。元代小薛太子(元泰定帝第三子)善画鹿,玉出于父子善画墨竹,和礼霍孙善画肖像,也先贴木儿善画山水,伯颜守仁喜写竹。忽必烈嫡子真金善书法,尤以篆、隶著称; 的书法为时人称道,其“单牍片纸,人争宝之”;诺怀尤以大字见

36、长,字径数尺,皆端劲有体。明代,宫廷太监陈喜,工人物鸟兽;而俺答汗致明朝皇帝的表文附图也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艺术品,图中描绘精致、细节入微,如七孔桥洞、城楼和城墙、宫廷建筑等都十分逼真,绘画笔法有独到之处。清代,蒙古族法式善,既善书画,又是篆刻家,其画蛮山同绎秋图现存日本;布颜图是著名山水画家,所著画学心法问答一书阐述了画论中诸多问题,其画繁而不乱,简而能厚;璧昌能诗善画,以画虎为绝技。清代时,蒙古族书法成就颇显者亦不少,如锡缜,能为四体之书,尤长于篆,亦工小楷;音德布,善草书;荣 因,“工书”,无所规摹,或腴或瘦,莫不神采奕然,细楷少似赵孟 ;景惠,“工楷书,逼真后军乐毅论”。在雕刻方面,蒙古族

37、的民间雕刻分石、木、骨雕三类。建于清雍正年间的五塔寺雕刻,其纯熟的技艺不仅表现在新颖独特的造型上,而且体现在其每一部分的细部,综合采用了圆雕、浮雕和线刻等表现手法,堪称石雕艺术的佳作。木雕、骨雕或单一或合并用于蒙古族的刀具、酒器、茶具、鞍鞒、乐器、号角、首饰匣、盘碗等方面,其中有的还利用了镶嵌手法。蒙古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包括马鞍,金银器皿制作和擀毡制毯、制革等。马鞍具的制作精美细致、款式多样,以金银装饰的为上品。用桦树根旋控成型,再用银片镶成的银碗,闪光锃亮,小巧玲珑。锡林郭勒盟织造的绣花毡,构图丰富,色彩以蓝为主,既是蒙古族的实用之物,又是时尚流行的民间工艺品。 蒙古族早期教育的特点是在实践

38、中接受教育,即口传身教。忽必烈建立元朝,在京师设立国子学,这是元朝的最高学府,主要以通鉴节要译成蒙古语文教之,以后增授帝范、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蒙文本或节要本和四书、五经。学习成绩优秀者可以升为高等生员。明清两代到民国时期,蒙古地方私塾教育盛行。在北京最早成立的是满、蒙文高等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蒙古各地招收学生,学习期限分预科二年,正科三年。这是一所专门培养满、蒙文通才的学校,学习满、蒙语文、地理、历史,分普通、法政、测绘各科。此外还有旗学,即清代蒙古八旗的学校。辛亥革命后,蒙古地区的新式学校逐步取代了私塾,30年代后中小学、师范学校已普及到各盟旗。特别是19

39、13年在北京开办的蒙藏学校,有千余名蒙古族学生,培养出不少优秀知识分子和革命家。 回顾我国的科学技术史,古代曾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其中包含蒙古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如在天文历法、农牧业、医药学、数理化、兵器制造等方面,都涌现出了不少杰出人才和科研成果。 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很重视。1271年,在元世祖忽必烈主持下,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兴建了一座天文台,1276年还批准兴建了登封(今河南省登封县)天文台、大都(今北京)天文台。这些天文台建筑规模宏大,设备仪器完善,为天文观测研究提供了比较理想的物质条件。除了上述3个天文台外,还建了24处观测所。当时元大都天文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

40、最完善、管理最科学的天文台之一。由于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使元朝天文观测在测定黄赤大距和恒星观察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如今在呼和浩特五塔寺墙壁上,保存有一幅石刻蒙文天文图,署“钦天监绘制”,这幅内容全面的“盖天图”是目前发现的惟一的一幅石刻蒙文天文图。内蒙古图书馆藏有几种蒙文天文书抄本,其中之一名为天文学,共2册,书中附有全天星图,是该书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星图由黄道分开,南北天图各一幅。每幅图上除有黄极外,还有赤极。这种天文图在我国历史上很少见。 在历法方面,蒙古族早期使用的是自然历,即以草木纪年。草青为一年,新月初升为一月。随着游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蒙古民族形成了自己的历法“蒙古皇历”,即1

41、2生肖年法,此纪年法以12年为一轮回,周而复始,并以鼠年为首。建元后曾采用干支纪年。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决定立太史局改修历法。改修后的新历,定名为授时历,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开始使用,这是我国古代计算精确的一部历法。 在医药学,尤其是外科学方面,蒙古族结合本民族的生活特点,把自己善于治疗跌打损伤的外科医疗技术带进中原,在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正骨科。当时在接合股骨的手术中,已经采用了冰冻麻醉法。著名蒙医绰尔济墨尔根治疗骨伤和外伤的疗法有独到之处。到了明清两代,蒙古族医学体系渐趋完善,蒙医著作有乌珠穆沁人 布扎布编著的蒙文药方和益希班觉编著的甘露之泉,对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

42、作了系统阐述,并收录380多种药,对每种药都作了解释。同时,还用蒙文翻译了藏医名著四部医典。蒙古族医学在诊断方面采取望、问、切、消、解、温、补、和、汗、吐、下、静、养等方法,治病多用成药,并总结出食疗、炙疗、罨疗、瑟博素疗、皮疗、温泉疗、针刺放血疗、按摩疗等疗法,当时,蒙古骨科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蒙古族在数学研究方面成就突出。最先研究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是蒙哥汗。著名数学家明安图则用30年时间进行研究,证明求圆周率公式,题名为割圆密率捷法留传至今,这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数学著作。蒙古族数学家都伦著有贻笑大方算草(又名少广章初编)一书,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也起了积极作用。兵器制造方面,由于征

43、战的需要,元代成立了军器监,并研制出了我国兵器史上第一个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元代火铳、火药制造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另外,弓箭、刀枪、盔甲等制造也颇多可赞之处,数量、种类繁多,质量精良,总体反映出元代兵器制造业的突出成就。 主要参考书目: 1.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勘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2.(伊朗)志费尼著、何交济译世界征服者史(上、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3.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编写组编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1年 4.郑广智、林蔚然合编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5.内蒙古改革开放二十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

44、9年。 6.因始噶居巴洛桑译培著蒙古佛教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7.(清)耶喜巴勒登著 苏鲁格译注 蒙古政教史民族出版社,1988年。8.罗布桑却丹著、赵景阳翻译蒙古风俗鉴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札奇斯钦著蒙古文化概论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6年。10.乌云巴图、葛根高娃合著蒙古族传统文化论远方出版社2023年。11.荣苏赫等主编蒙古族文学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年。12.李汶忠编著中国蒙古族科学技术史简编科学出版社,1990年。 思考题: 1.游牧文化.2.成吉思汗3.喇嘛教 名词: 1.蒙古秘史 2.江格尔 3.明安图4.马头琴5.那达慕大会 第二节 东乡族 一、概况 东乡族

45、是我国甘肃省南部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这一山麓地带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据2000年统计,东乡族有人口513,805人。其中将近一半以上人口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和临近的广河县、和政县、康乐县及临夏县、积石山自治县等。此外在兰州及宁夏、新疆地区也有部分东干族人口。 东乡族之族名,以其居住河州东乡而得名。河州系临夏,明代初年被称为河州卫,管辖范围包括今临夏回族自治州的7个县及和临近的青海循化、贵德,夏河、临潭等地。按当时行政区划,河州卫分为东南西北四乡。南乡相当于现今的和政、康乐两县;西乡相当于现在临夏县以西地区;北乡相当于现在的永靖县;东乡就是现在的东乡族自治县。以前东

46、乡族被称为“东乡回”、“东乡蒙古”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东乡族人民的意愿以“东乡族”为其族名。1950年10月,在东乡族主要聚居的东乡地区成立了县一级的东乡族自治区,1954年改为自治县。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北部。总面积约一千四百多平方公里。境内除东乡族而外,还有回族、汉族等,东乡族占全县人口的67左右。自治县三面临河,黄河沿着县的西北边境流经三十公里,目前我国发电能力最大的刘家峡水利发电站就建造于这段黄河上;洮河由南至北流经自治县东部和东北部边沿地区七十多公里;大夏河流经县西南二十多公里。东乡族地区虽然三面临河,但由于境内地势高,过去和现在都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河流来发展生产。从

47、地貌上看,全县象一把撑开的伞,以锁南坝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由六条大山梁和六条大沟组成。梁高沟深,所以人们说:东乡地区是“山高无尖子,沟深无底子,摔死麻雀,滚死蛇”。但是东乡族人民与各族人民一道,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在高山深沟中开辟了大约三十八万亩土地,使自己得以生存和发展。 东乡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无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语中有4050的词汇与蒙古语相同或相似。东乡族还能同青海同仁县的土族、积石山大河家地区的保安族以及操恩格语的裕固族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突厥语借词,语言也受到突厥语的影响。另外,汉语的借词也占相当比重。大多数东乡人都兼通汉语,汉文也成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 二、族源与形成东乡族是13世纪初到14世纪初叶由定居在东乡这一地区的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关于东乡族族源问题,由于东乡族没有文字,汉文又缺乏记载,所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东乡族来源于蒙古人;有人则认为来自蒙古西征时期从中亚迁入东乡的中亚各族人和阿拉伯人、波斯人等;还有第三种说法,即认为东乡族是以当地的回回人为主并吸收了蒙古人、汉族人的成分而形成的。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据蒙古秘史和一些史书记载,“撒尔塔”的含义泛指中亚一带的穆斯林。根据东乡族自称及近些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大体上认为东乡族的形成与13世纪蒙古军西征有关。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