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练案岳麓版必修1.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38089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练案岳麓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练案岳麓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练案岳麓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练案岳麓版必修1.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0182018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第 2 2 讲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练案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复习练案 岳麓版必修岳麓版必修 1 1一、选择题1(2017皖南八校)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 ,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 D )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2、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切入点是汉代强干弱枝的政策。汉朝统治者通过迁徙郡国豪富,使之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故选项 D 符合题意。2(2017武汉)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制度( C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解析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 A 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

3、提高无关,故 B 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 D 项错误。3(2016深圳)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C )导学号 42442017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材料中“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说明了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的发展与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与“皇权

4、强化” 、 “刺史权力膨胀”无关,据此分析可知 C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排2除 D 项。故选 C。4(2017郑州一中)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 C )A王安石的刚愎自用导致被谏官弹劾B御史台的设立有效地限制了相权C御史台设立的目的是加强君权统治D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根据材料中“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说

5、明设置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宰相的制约,加强皇权,故 C 项正确。5(2016永州)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 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 ”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 B )导学号 42442018A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解析 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不一定就维护公平正义,故 A 项错误;从唐律斗讼规定看,讼师参入司法,但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处于边缘地位,故B 项正确;讼师不是政府

6、部门的官吏,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也无法推断讼师来自科举落魄者,故 D 项错误。6(2016聊城)汉唐时期,上朝时皇帝要向宰相“赐座” 、 “奉茶” ,所谓坐而论道;但宋太祖时为了尊崇君上,取消了宰相的这种待遇,自此以后,反倒成为一种制度延续到清末。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D )A宰相权力的下降B礼仪制度的变迁C官员更加尊敬皇帝D皇权不断地加强解析 汉唐时期,皇帝与宰相“坐而论道” ;宋代开始,取消了宰相的这种待遇,原因是为了尊崇君。据此分析可知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7(2016淄博)汉武帝时重用酷吏,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

7、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猾” “不诛而害除”的目的。汉武帝的这一措施旨在( C )导学号 42442019A为地方百姓除害B削弱封国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地方秩序3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的主要目的是推行政令,不是为地方百姓除害,故 A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豪强的打击,并不是仅仅是针对封国问题,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打击敌方豪强,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猾”说明通过加强对地方势力的打击,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稳定地方秩序不是材料强调的根本,故 D 项错误。8(2016南平)古代经筵官对君主负有“辅导劝诫”的职责。元代“

8、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 ”表明元代经筵官( C )A比台谏和宰相的权力更大B是君臣沟通的主渠道C有利于避免帝王决策失误D与宰相台谏相互牵制解析 经筵官比台谏和宰相的权力更大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经筵官主要是对君主劝诫,不是君臣沟通的主渠道,故 B 项错误;“天下事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体现了经筵官对君主“辅导劝诫” ,可以有效避免帝王决策失误,故 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筵官与宰相台谏相互牵制,故 D 项错误。9(2017河北正定中学)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

9、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 ”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 A )A避免吏治腐败B削弱宰相权力C完善明朝法制D抬高皇帝权威解析 题干中律条严禁官吏言宰执美政才德,意在防止下层官吏以言谄媚获取特殊利益,故 A 项正确;题干条文是针对“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 ,而且明朝废除了宰相,故 B项错误;材料只是提供了单一的法律条款,没有其他法律内容参照,无法判定是否完善,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权威被抬高的信息,故 D 项错误。10(2016深圳)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C )导学号 424420

10、20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圆署或圆坐署事是蒙古贵族内部比较民主的集体决策方式,体现了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C 项符合题意;中书省是元代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与材料“元代地方政务”无关,排除 A 项;元代地方政务(行省内部)实行的是圆署或圆坐署事,即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4署押,保留了元代蒙古贵族集体决策的民族色彩,排除 B 项;元代地方政务实行圆署或圆坐署事,使每个地方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这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排除 D 项。故选

11、 C。11(2017皖南八校)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 ”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C )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判断的能力,切入点是明代内阁制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内阁权力上升与票拟权的取得密切相关。票旨专出内阁,六部要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就不得不仰内阁鼻息。据此选项 C 符合题意。12(2016永州)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

12、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B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解析 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 A 项错误;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 ,故 C 项错误;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故 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6临

13、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42442021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 1893 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 年)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

14、,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 1905 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5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 ,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2005 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2

15、)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 (1)利处:削弱贵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通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际;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2)影响: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新型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和社会变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举制的评价和近代科举制废除的影响。第(1)问,依据材料一“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 1893 年始改用此种试验,

16、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 、 “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和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 1905 年后出现了疏离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 ,结合古代科举制发展和影响分析迁移、概括总结科举制的利弊。第(2)问,一方面,由材料二“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 1905 年后出现了疏离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

17、控制全国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 ,概括总结近代科举制废除产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依据材料“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 ,何来(19)11?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 、 “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认识和理解废除科举制的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的积极意义,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科举制废除的积极影响。14(2016泰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秦始皇二

18、十六年36不详6西汉平帝(15 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 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 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15 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 年)26 路2881234元朝12 省183 路971425摘编自历代地理志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材料二和所学

19、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答案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解析 第一小问共同目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出发点是统治者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材料一所体现的是地方制度的调整,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0、。第二小问具体表现, “变动”根据材料一:秦始皇二十六年设置的是郡(府、国)数与县(侯国)数到汉代出现:州数、郡(府、国)数与县(侯国)得出;隋朝是:郡(府、国)数与县(县(侯国)侯国);唐朝是:道、路数、郡(府、国)数与县(侯国)得出:宋是道、路数和州数;元朝是省数、道、路数、郡(府、国)数与县(侯国)得出: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根据材料一中元朝是省数、道、路数、郡(府、国)数与县(侯国)得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根据材料一中“州与道路的设置”得出: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等。“不变”:秦至元都设置县级行政单位,可以得出: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从目的出发:加强中央集权不变;根据材料中:“州与道路的设置” ,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得出: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