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37981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7【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 特点试题特点试题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7.(2010 浙江文综,15,4 分)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 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答案 B 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 项 正确,不符合题意;“卖新丝”“粜新谷”反映了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 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新丝”是

2、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了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 密结合,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 11.【加试题】(2015 课标,26,4 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 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 C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 南方地区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 C 项。A、D 两项 与题意无关。B 项不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12.(2013 江苏单科,1,3

3、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 B 由所学可知成套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 B 项正确。 A、C、D 三项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故均可排除。 13.(2013 海南单科,8,2 分)右图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

4、”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答案 B 本题为图片材料型选择题。仔细观察图片:图上方为一位古代男子正驭使 一头牛耕田,图下方为一位古代女子在织机前织布,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典型的男耕女 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形式。A、C、D 三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14.【加试题】(2017 课标,26,4 分) 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 20 以下2417.3% 2013010374.1% 131300107.2% 300 以上21.4% 小计139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2 / 7D

5、.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地占有 130 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总数的 90%以上,反 映了当时自耕农户占主体,这说明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选 A 项。B 项与表格信息 不符;C、D 两项表格信息无法体现。 15.【加试题】(2014 广东文综,13,4 分)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 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答案 C 唐代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根据材料中“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 违法卖买”可知均田制受到破坏,故 C 项正确。A 项发

6、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B、D 两项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排除。 16.【加试题】(2013 课标,25,4 分)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答案 D 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 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 集中,故 C 项不正确。B 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D 项正确。 17.【加试题】(2013 重庆文综,2,4 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 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 下( ) A.土地

7、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 提下,由国家将掌握的部分土地和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故 A、B 两项错误,D 项正确。受田农民除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 役,C 项错误。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5.(2013 浙江文综,38,10 分)(节选)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 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 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

8、习机业。计日受值” ;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 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 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 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 分) 答案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1)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既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又考查对材料的阅读 理解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抓住时代背景对

9、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总体的概 括。3 / 74.(2016 课标,27,4 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 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 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 A 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与百年前勤 劳顺从的雇工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 雇工需求量加大,故应选 A 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政策无关, 排除 B 项;材料并没有

10、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 附关系的弱化,排除 D 项。 评析 本题以明末江南农村雇工地位的变化入题,旨在考查明末商品经济发展这一 知识点,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能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5.(2013 天津文综,2,4 分)“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 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 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自宋代至明代,棉花作为纺织原料,其地位日益重要。这 得益于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故选 B 项。A、C 两

11、项不属于“前提条件”;棉花成为经 济作物是棉纺织技术改进的结果,故排除 D 项。 6.(2013 四川文综,2,4 分)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 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衤单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商代”,可用排除 法解答。A 项中“马王堆汉墓”是汉代古墓;B 项中“纺织家黄道婆”是元朝人;D 项中“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著作。故 A、B、D 三项均可排除。商代的甲骨 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占卜祭祀,故 C

12、项正确。 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6.(2011 浙江文综,15,4 分)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 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答案 B 会馆出现于我国明清时期,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 所,因此 B 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15.(2017 课标,26,4 分)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

13、南方人的喝茶习 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 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C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 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 C 项 正确。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 项错误;材料4 / 7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 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

14、,D 项错误。解题思路 主题定位法:紧扣材料主题进行思考分析,确定正确选项。具体到本题,南方的饮茶习俗由遭到北方人嘲笑到被北方人普遍接受,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的反映。16.(2015 课标,26,4 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 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 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 A 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可,实质上也是 该地区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

15、从材料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 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 选 A 项。B、C 两项与史实不符;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 可仅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 D 项。 17.(2015 课标,27,4 分)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 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B 明成祖将都城从地处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地区的南京迁到当时相对落后的 北京,需将大量物资由

16、南方输送到北方,客观上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为区域性 商帮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 B 项符合题意,C 项错误。迁都是在国家政治统一 的情况下进行的,A 项错误;迁都并没有改变南方作为经济文化重心的地位,D 项错误。评析 本题以明朝迁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适中。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迁都北京的重大影响。 18.(2014 课标,26,4 分)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

17、的南移 答案 A 材料中“券”“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表明交子是一种兑换券,在“富 者”不能兑付时可作为诉讼依据,体现出其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故 A 项符合题意。 “蜀民”造交子是为了方便贸易而非解决民间的商业纠纷,B 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富 商联合发行交子,后因不能兑付而官司缠身,不能说明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C 项错 误;材料缺乏对当时不同地区经济状况的比较,故不能得出 D 项的结论。 19.(2014 大纲全国,15,4 分)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 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

18、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A 题干材料显示松江和芜湖分别成为当时的织造业中心和浆染业中心,这说 明当时的商品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分工,故 A 项正确。 20.(2013 课标,26,4 分)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 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5 / 7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

19、铁粗重 之类”,可知广东大庾岭南北物产存在差异,但无法说明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排 除 A。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岭南地区有商人活动,无法说明该地区是商人活动的主要 地区,排除 B。C 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21.(2013 江苏单科,4,3 分)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 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答案 B 题干唱词反映出在扬州做官的外乡人经商致富后,不愿再返回家乡,这说 明商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风气,故 B 项正确。A 项错

20、在“完全”二字,C 项错在“均由”二字,均犯了以点概面的错误。清政府一直未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故 D 项错误。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4.【加试题】(2013 浙江文综,16,4 分)唐文宗太和六年(832 年),宰相王涯上奏: “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 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答案 C 材料中商人“装饰焕烂,从以童骑”说明其经济地位优越;从题干信息 “僭越”,宰相“伏请切令禁断”可知商人政治地位低

21、下,也说明商人没有自由民的 平等地位。C 项中“全社会”的说法太绝对,错误,符合题意。 5.(2010 浙江文综,18,4 分)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 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 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 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答案 C 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 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

22、事贸易的,A 项错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 抑商政策,B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无法体现明政府废除“海禁”政策,D 项错误。中 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 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故正确答案为 C 项。 6.【加试题】(2013 浙江文综,39,6 分)(节选)17501850 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 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在 1750 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 1850 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 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 19 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 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2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关键是西方腾飞了;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 分。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3)赞成“主要是中国落后了”。理由:时代潮流变了,但中国占主导地位 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大国”的保守观念。6 / 7赞成“关键是西方腾飞了”。理由: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 展。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 赞成“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理由: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 西

24、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中国基本上依然故我。 解析 第(3)问是开放型试题,三种观点均可选,关键是要摆出印证的理由,进一步贯 彻“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9.【加试题】(2014 天津文综,12,19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 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 ,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 何具体背景?(6 分)材料二 随着西汉

25、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 收入。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 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 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 措?(6 分)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 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 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26、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 代年商税额指 数 995998 年400 万贯100 10041008 年450 万贯113 1058 年700 万贯175 10641068 年846 万贯212 1077 年879 万贯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 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 分) 答案 (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抑制商人势力、

27、增加财政收入。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 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解析 (1)据材料一中“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得出孟子认为农商平等;“有此 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体现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认为“农为本富,商 为末富”。分析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应结合当时社会状况考虑,如农 业经济的重要地位及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状况。 (2)材料二中“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说明汉武帝的措施是向工商 业者、

28、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同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回答“目 的”,应注意汉武帝这样做的背景,即“商人势力迅速膨胀”,得出汉武帝是为了限 制、打击工商业,增加财政收入。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归纳出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 度、物价管理、货币官铸等措施。7 / 7(3)据材料三中“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可以看出宋代对商业的限制放松,对商 业的征税有适当减免;通过对北宋商税情况简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北宋的“年商税额” 呈上升趋势,体现出宋代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商税成为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 此归纳出北宋商业繁荣、商业地位重要。 (4)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应综合三则材料,既要看到重农抑商这一基 本经济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又要认识到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为了统治 的需要,也会放松对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