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1.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37498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99.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1.doc(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35【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 3 3 课从汉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 1 1一、选择题一、选择题20162016 年题组年题组1 (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 ,并不是崇尚儒家,故

2、 A 项错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 B 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 C 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 D 项错误。【答案】B2 (2016海南单科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2 / 35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考点】汉到元政治

3、制度的演变西汉初年刘邦推行分封制【解析】汉初实行分封诸王的办法,固然有利于地方发展,但却让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与加强地方控制不符,故 A项错误;西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西周政治体制不符,故 B 项错误;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子弟为王,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突出了对刘氏皇位的拥护,故 C 项正确;西汉初年,汉承秦制,与否定秦朝政治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C3 (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

4、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解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 A 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 B 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3 / 35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 C 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

5、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 D 项正确。【答案】D4 (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唐朝节度使【解析】汉承秦制,当时中央没有中书省,晋朝以后始设,故 A 项错误;隋唐时期中央行政体系是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较大,后来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题干中发生的事件与唐朝历史环境相似,故 B 项正确;宋朝立国之初,大力加强中央

6、集权,尤其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之祸,剥夺将领兵权,强调文人治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现象,故 C 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同样不可能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 D 项错误。【答案】B5 (2016江苏单科4)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4 / 35【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宋代科举制)【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 A 项正确;

7、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 B 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 D 项错误。【答案】A6 (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

8、君主专制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 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 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 C 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 D 项错误。5 / 35【答案】A7 (2016浙江文综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

9、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强化【解析】东周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元朝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二者地位和职权区别较大,故 A 项错误;唐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宰相,宋朝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行政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故 B 项正确;西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明朝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不相当,故 C 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明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不相当,故 D

10、 项错误。【答案】B8 (2016海南单科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 ,官员亦以“为民父母” “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6 / 35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解析】由材料“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无法判定官员与皇族的关系,故 A 项错误;在宗法制,国为大家,官吏受命管理百姓,相当于小家中的家长,因而对官称呼为父母,故 B项正确;以民为本是古代儒家的执政理念,把百姓作为治理的根本,“

11、民贵君轻” ,与“为民父母”不相符,故 C 项错误;官员之间的共同政治诉求是维护封建统治, “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种表现,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故 D 项错误。【答案】B20152015 年题组年题组1 (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朝议制度【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

12、臣决定,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7 / 35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 B 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 C 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 D 项正确。【答案】D2 (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解析】 “河南尹田歆” “ 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

13、是有选官权的,故 A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与材料中的“孝廉”不符,故 B 项错误;“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相命”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 C 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C3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8 / 35C

14、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外戚干政【解析】 “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 B 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 C 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C4 (2015四川文综2)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15、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解析】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尚书令,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 B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顷甚远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9 / 35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

16、曲折的经历,故 D 项错误。【答案】C5 (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解析】根据材料,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时有“宰相”一职,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 A 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权,与材料无关,故 B 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当时不可能有“宰相”一职,故 C 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而无权否决皇帝的诏书,军机处之下也未设

17、置下属机构,故 D项错误。【答案】A6 (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 A 项错误;10 / 35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 ,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

18、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 ,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 C 项正确;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 D 项错误。【答案】C7 (2015上海单科33) 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御史大夫C三省六部的长官D谏臣【考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解析】 “宰臣”是政事堂议事的宰相,他们参与国家重大事务,如更立皇后的决策,最为准确,故 A 项是最佳选项;御史大夫是秦朝负责监察的官员,故 B 项错误;三省六部的长官并非都能参与决策,故 C 项是

19、可选非最佳选项;谏臣是指直言规劝的大臣,宰臣是谏臣的一部分,故 D 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答案】A 项 3 分,C、D 项 1 分,B 项 0 分8(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11 / 35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解析】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避亲” ,可知, “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

20、构的设置问题,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 D 项错误。【答案】B9 (2015重庆文综4) 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这表明金章宗(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考点】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金代典章制度【解析】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可看出金章宗从礼乐、刑法、官制等方面着手,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治国理政思路,故 A 项

21、正确;明朝实行内阁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可看出史家对金章宗不惜溢美之词进行赞赏,故 C 项错误;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可看出金章宗在世宗的基础之上进行制度建设,并不是照搬,故 D 项错误。 12 / 35【答案】A10 (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

22、实时禀报皇帝【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一省制【解析】由“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可知,中书省所奏之事中包括军国急事,而非其专门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A 项错误;由“定时由首领官禀奏皇帝”可知,中书省在决议时需要经由多个大臣商议,若有分歧需要皇帝最后定夺,这体现了集体决议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大臣专权,故 B 项正确;分割权力是为了削弱相权,C 项错误;由“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可知,并非所有决策之事都要禀报皇帝,D 项错误。【答案】B11 (2015上海单科9)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

23、朝【考点】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解析】 “都省”即行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隋朝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故 A 项错误;唐朝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故 B 项错误;北宋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为路、13 / 35州、县,故 C 项错误;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故 D 项正确。【答案】D12 (2015浙江文综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区划【解析】汉武帝发巴蜀兵临“滇” ,以其地置益州郡;唐代扬州在蜀冈下筑起了南北十五里、东西七里的“罗城” ;北宋初年,扬州成了隔江而治的边防;

24、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很明显,唐代扬州和宋代扬州地位高于汉代益州郡,顺宁府低于州郡,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答案】D13 (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中书门下、三司使、 武经总要 、草市A B C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14 / 35【解析】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政事堂

25、、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中书门下、三司使、 武经总要 、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 B 项符合题意。【答案】B20142014 年题组年题组1 (2014天津文综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君权至上)【解析】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式,君

26、权转移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手中,君主专制没有被颠覆,故 A 项错误;宦官的专权与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无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皇帝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表面上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但两千多年中无法杜绝,根源在于君权至上,君权缺乏监督控制,故C 项正确,D 项错误。【答案】C2 (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中国古代, “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15 / 35而“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考点】汉

27、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强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 A 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 ,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 B 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 C 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 D 项错误。【答案】B3 (2014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

28、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解析】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属于中央权力机构,与题干地方制度演变无关,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16 / 35到省道府县四级制”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 B 项正确;“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C 项错误;“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属于经济信息与题干没有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B4 (2014四川文综4)读表 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 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

29、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行政区划演变【解析】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均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故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有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

30、性,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各朝代均为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 / 35【答案】C5 (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 “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魏晋门阀制度【解析】材料主要论及是择婿选定标准,不能说明女子地位低下,故A 项错误;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 遍观子弟 ,以图被选”说

31、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 B 项正确;中国古代权势官宦家族选择女婿都是以选择男方为主,这里没有体现其独特的一面,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故 D 项错误。【答案】B6 (2014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解析】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途径,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 A 项错误;科举制是扩大官吏来源,对君主集权效果不明显,故 B 项错误;材料中

32、“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18 / 35注重才学,故 C 项正确;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 D 项错误。【答案】C7 (2014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的集权措施(设知州)【解析】 “为扭转这一局面”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宋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宋初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君主专制加强,故 B 项错误;设枢密院,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君主专制加强,故 C

33、项错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施行将兵法,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答案】A20132013 年题组年题组1 (2013北京文综13)读图 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迁都到C和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废除了丞相制度 19 / 35图 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作【考点】古代都城的变迁【解析】本题是图片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根据选项提到的四个朝代。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地图判断图中四个地名分别是长安(西汉都城) 、开封(北宋都城) 、平城(北魏初都城) ,杭州(南宋都城) 。西汉的都城在长安,A 项说法错误;孝文帝迁都是从平

34、成迁至洛阳,B 项错误;明朝建国之初都城在南京,D 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 C。【答案】C2 (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材料是对有的学子一直坚持科考的原因的分析。D 选项表述错误;A 选项“功名利禄”在材料中是作者否定原因,并没有对其

35、批判;20 / 35B 选项把学子的坚持等于愚昧无知错误,因此选 C。【答案】C3 (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题目考查对历史趋势的的总体理解,从汉到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排除 B,元朝宰相位高权重,直到明朝末年宰相才被废除,排除 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 D,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

36、有效管理,汉朝时期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对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 A正确。【答案】A4 (2013天津文综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21 / 35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 岛夷志略 ,原作岛夷志 ,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所著记述海外诸国见闻的著作。共一卷,一百余篇纪略,涉及东西两洋周边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研究古代亚非等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同时依据图片中的“万里石塘”这个说法出现在唐宋年间,据此应选C。【答案】C5 (2013江苏单科3)

37、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考点】唐朝三省六部制【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由此可知 BC 表述错误。D 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选 A.。【答案】A22 / 356 (201

38、3上海单科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考点】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解析】解答本题注意题目的时间“宋代” 。宋代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从“钱、权、兵”等方面削弱地方与中央官制,所以甲、乙的说法符合题目要求。丙说的“中书省” “行省”是元代的;丁说的“军机房”是清朝

39、的。故选 A。【答案】A20122012 年题组年题组1 (2012广东文综13)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解析】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其依据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正事。因此,C 项正确;A BD 项说法错误,排除。【答案】C23 / 352 (2012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

40、之争【解析】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答案】B3 (2012北京文综13)图 6 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图 6A唐长安 B宋开封C元大都 D明北京【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图片的观察和解读能力。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在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唐代实行三省制,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明代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故选 C 项。【答案】C4 (2012安徽

41、文综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24 / 35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言词刀笔”的含义,此处的“言”指言辞辨正,也就是语言流利,能言善辩,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这是唐代选官的标准之一;“刀笔”借指文章。 “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就是说仅凭语言表达和文章选拔官吏,不注重德行。这样必然会有很大弊端,带来负面影响。因此 D 项正确。【答案】D5 (2012海南单科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

42、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 项题干无从反映, D 项不符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 项排除。25 / 35【答案】C6 (2012上海单科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

43、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A 项为元朝中书省。【答案】C7 (2012上海单科10)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 )A西周B秦朝C西汉D唐朝【解析】此王朝的疆域中通过河西走廊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宣帝神爵二年(前 60 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管理西域。【答案】C8 (2012四川文综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44、。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解析】世袭制是的标准是血缘关系,排除 A 项;BD 项是古代中国的26 / 35地方行政制度,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科举制是用考试来选拨人才的一种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公平,C 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 (2015江苏单科21) (节选) (6 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 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

45、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6 分)【考点】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解析】 (1)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得出充分保留传

46、统,据材料一“按才干选27 / 35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得出合理选官,据材料一“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得出实行德政,据材料一“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第二小问制度,据材料一“4 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 ,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答案】 (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4 分)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2 分)2 (2014福建文综38) (节选) (26 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 多年,至 1905 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