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与朱元思书定稿_与朱元思书免费.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367026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与朱元思书定稿_与朱元思书免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与朱元思书定稿_与朱元思书免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与朱元思书定稿_与朱元思书免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与朱元思书定稿_与朱元思书免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与朱元思书定稿_与朱元思书免费 与朱元思书定稿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与朱元思书免费”。 与朱元思书文末句语序质疑 1.陕西榆林定边县砖井中学南方(邮编:718600) 笔者对与朱元思书中文末“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一句的语序提出质疑,假想将“横柯”一句置于“千百成峰”之后,“泉水激石”之前组成新的语序。这样无论在文意上,内容结构上,还是音韵上皆更为合理。 对原文第三段语序的质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是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文章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第二段写“异水”,第三段叙“奇山”,属典型的总分式逻辑

2、结构,第三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峰、山谷的感叹之情,应是典型的抒怀语句。但最后一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置于文末,读来却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横柯”一句是在写树。就文章本身而言,笔者以为本文第三段存在语序颠倒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个大胆的假想:将“横柯”一句置于“千百成峰”后,“泉水激石”之前,才是更为合理的语序。通篇来看,文章先写水,再写山,然后得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抒怀语句,而在结尾却又来写树,感觉在文意上无法贯通,使得结构不够完整,音韵上也不够和谐,很有蛇足之嫌。 假想提出的可能 吴均所生活的

3、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之久,对于其文,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其“文集二十卷” 1,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 2,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中皆记载其为二十卷,但宋史艺文志中著录“吴均诗集三卷” 3,可见其文集在宋时已大部分散失;再者,与朱元思书的题目也有不同版本,与宋元思书4就是其另一种称法;同时,吴均曾作过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5皆已散失。所以“横柯”一句语序误置应是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在流传中,因某种原因缺失原版本参照,在重辑再版时,便被误置于文末。之后以讹传讹,真实地原版本却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之中。 假想在文章语义结构上合

4、理 文章第一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第二段写“异水”,第三段写“奇山”是写作中典型的总分结构,可谓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第三段写山,从“夹岸高山”至“千百成峰”刻画山峰之奇;从“泉水激石”至“猿则百叫无绝”来描绘山中声音之奇,接着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来发出对奇山的感怀。可知吴均写作思维遵循了先分写景物,后抒感怀的分总结构模式。 然而,文末以“横柯”一句作结全文,有人说是补写,有人说是随性而为,笔者以为此句虽不可说是蛇足,但大伤全文结构严谨性、完整性,使其艺术性大打折扣。 从文章语义方面来看第三段,“横柯”是横斜的树枝,人们要能够看到“上蔽”的景象,而且还要

5、达到“在昼犹昏”的程度,即在白天也像是在黄昏时一样昏暗;同时,“疏条”可以“交映”,“有时”才可“见日”,可以说明作者的视角绝不是在河上,而是置身于山中。因为富春江很宽阔,两岸的树枝不可能长到一起,互相参差,遮蔽天日。这说明本文的游踪不能仅局限于第一段中的“从流飘荡”去理解;所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则不仅指山中的可耳闻之奇声,如“泉水”“好鸟”“蝉”“猿”所发出的奇音;更在感叹指山谷中的眼见之奇景,如“高山”“寒树”“横柯”“疏条”。见有奇景,闻有奇声方能使“经纶世务者”“忘反”,而只有奇声就使那样入世之深的人“忘反”似不足以取信看客之心。 另外,将“横柯”一句置于“

6、千百成峰”之后,是因为奇峰写尽之后,自然过渡到对山中奇树的描写,才合乎思维常理;同时也符合文章结构要求。无论是奇峰,还是奇树都是可见之景,将可见之景写尽后,便自然进入耳闻奇声的写作中。所以此句后接“泉水激石”从而展开奇声的描述,最后因奇景奇声皆备,水到渠成的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慨叹才更让人信服。这样,我们会发现语序调整后的文章要比原文逻辑更严密,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充实,艺术境界也自然更上一层楼了。 假想符合骈文要求 众所周知,与朱元思书是一篇著名的骈文作品。这在许多评论家笔下都有淋漓尽致的分析。所以提出的假想必需使原文在改变语序后,不仅要增加原文章骈文色彩,而且

7、还能使原文更进一步地体现骈文的艺术特征。 全文以四字句为主,其间夹极少五字句和六字句,对偶工整,语音清脆,音律和谐,节奏明快。原文第三段前半部分若按假想将“横柯”一句置于“千百成峰”之后,“泉水激石”之前。从对偶角度分析,“横柯”一句与“泉水”一句符合对偶要求。“横柯”对“泉水”、“疏条”对“好鸟”、“上蔽”对“激石”、“交映”对“相鸣”、“犹昏”对“作响”、“见日”对“成韵”。 再从音律上理解,“争高直指”的“指”、“有时见日”的“日”、“泉水激石”的“石”皆押支韵(韵母都是“i”);“在昼犹昏”的“昏”、“嘤嘤成韵”的“韵”皆押春韵(韵母都是“un”);“疏条交映”的“映”与“好鸟相鸣”的

8、“鸣”皆押青韵(韵母都是“ing”)。语序调整后的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音韵和谐,使原文在骈文色彩方面增色很多,意境也更为深远。 假想在其它游记中得到的证据 山水游记自古以来盛行不衰,其原因之一在于游记形式灵活,易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含蓄隐晦的表达作者的情思。与朱元思书亦是其中佳作之一。而古来诸多游记未见有如与朱元思书以写景句结尾的文章。 首先我们来看吴均现存的另外两篇游记。在与施从事书一文中,吴均先点出要描写的景物地点“故障县东三十五里”,然后进入景物描写。除第一句“有青山绝壁千尺”外全运用四字句式,对偶工整,节奏明快,词藻华丽。最后以“信足荡累顾物,悟衷散赏”作结,是作者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

9、中,内心确实有良多感悟。同样,在与顾章书中作者运用以四字句为主的写景句式,最后以“仁者所乐,岂图语哉”的感悟句作结全文。而两篇文章皆没有以写景作结。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文人的作品。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河水龙门6是以“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可追也”的感慨之语结束全文;在江水三峡7中则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结;南朝梁时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同样是以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慨叹作结文章;在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虽非以感悟作结全文,但在其写景结束后仍有一句表达其复杂情感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以小结,后用一段介绍同游之人,同样也不是

10、以写景句作结全文的。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更不用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可以说,在这么多写景文章中暂未发现有与与朱元思书一样,单纯以写景句作结的的文章。难道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想在文章的结构形式上大做创新不成?可是这样做似乎只能弄巧成拙,却看不出其半点高明之处。 其实,无论游记的作者是谁,都会遵循不以写景句作结文章的规律,因为这只能给人一种文章未写完的感觉。这种规律是潜在地存在于每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作者脑中的,是人的基本思维模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笔者以为,吴均亦不会逃出这个规律,所以与朱元思书中以写景作结乃是千古误传。 这里,笔者不揣谫陋,将心中疑惑

11、大胆提出并作出假想,加以论证,同时也想将这一问题摆出,就教于海内方家,以期得到指教,进而能释疑解惑求真。 参考文献: 1唐姚思廉二十四史简体字本梁书列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84页。 2唐魏征二十四史简体字本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19页。3元脱脱二十四史简体字本宋史艺文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71页。4宋元思,原作“朱元思”,黎经诰六朝文挈笺注云:“宋,一作朱,非。案宋元思,字玉山。刘峻有与宋元思书”。关于这里的注释页码,我现在无法查到原书,这是我从网上查得,但网上很难找到,如果你方便的话,恳请你帮我查阅一下,可否? 5唐姚思廉二十四史简体字本梁书列传,中华书局1

12、999年版,第484页。67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2023年版,第461页、第463页。马军峰: 你好!十分感谢你的修改,恰当而中肯,我同意你的改动,我将原稿发去,就此暂时定稿。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二、默写三、词语解释四、课文翻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乘.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的资料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赏析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熟读.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鄞州区横街镇中学许鹏浩【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3、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4、体. 与朱元思书 风停了,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随心所欲地随船所致,欣赏景色。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其间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