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736660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北京卷)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绝密启封前一本部分共 20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A、由 T 淋巴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C、可裂解乙肝病毒 D、可被蛋白酶水解【答案】D【解析】当外界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在体液免疫中,由效应体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A 错) ;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 错) ;使抗原失去增殖能力并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在特异性免疫中,机体不会直接裂解抗原(C 错) ,只是通过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

2、合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而使靶细胞裂解;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可以被蛋白酶水解,所以选 D。2、下列对各种生物大分子合成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在高尔基体中合成膜蛋白 B、肌细胞在细胞核中合成 mRNAC、T2噬菌体在细菌细胞核内合成 DNA D、叶肉细胞在叶绿体外膜上合成淀粉【答案】B3、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 DNA 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研究者用某抗癌物处理体外培养的癌细胞。24 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如图。对检测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b 峰中细胞的 DNA 含量是 a 峰中的 2 倍 B、a 峰和 b 峰之间的细胞正进行 DNA 复制C、处于分裂期的细

3、胞均被计数在 a 峰中D、此抗癌药物抑制了癌细胞 DNA 的复制【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在 b 峰中细胞的 DNA 含量为 80,而 a 峰中细胞的 DNA 含量为 40;在 a峰与 b 峰之间细胞内的 DNA 在逐渐加倍,所以正进行着 DNA 分子的复制;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中,b 峰细胞的数量可以看出,实验组中进行 DNA 复制的癌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则说明该药物对癌细胞 DNA 复制有抑制作用;在细胞分裂期中前、中、后三个时期的细胞应位于 b 峰,而末期的细胞应位于 a 峰处,所以 C 错误。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 4 种处

4、理区。各处理区均设 7 个 10m10m 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 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 1 天和第 85 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驱走大蚂蚁增加 35定时灌溉驱走大蚂蚁增加 70不驱走大蚂蚁减少 10不灌溉驱走大蚂蚁减少 2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A【解析】通过题干表述可以知道,对小蚂蚁出现率的研究方法为样方法,B 正确;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定

5、时灌溉会导致小蚂蚁出现率增加,说明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小蚂蚁的出现,即 D 正确;而驱走了大蚂蚁,在相同条件下小蚂蚁出现率则增加,说明大蚂蚁的存在对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有一定的影响,即大蚂蚁的存在会抑制小蚂蚁的出现率,所以 C 正确,A 错。5、在应用农杆菌侵染植物叶片获得转基因植株的常规实验步骤中,不需要的是( )A、用携带目的基因的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B、用选择培养基筛法导入目的基因的细胞C、用聚乙二醇诱导转基因细胞的原生物质融合D、用适当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愈伤组织生芽【答案】C29.(17 分)为探索治疗机体对于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1

6、)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直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 ,传至末梢,释放 作用于突触 上的受体,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和给药之间建立联系,当给药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以下将这种大鼠称为鼠。()研究发现,鼠相关脑群内酶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鼠相关脑区注射酶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鼠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鼠 ,则表

7、明抑制酶的活性可以降低鼠对药物的依赖。()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的互相结合的,含个核苷酸的,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的降解,将这种小 RNA 用溶剂 M 溶解后,注射到 D 鼠相关脑区,引起酶 A 含量明显下降,D 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段小 RNA 用 【填写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 M】溶解,注射到 D 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 RNA 的最佳设计为:与试验组使用的小 RNA 相比,其核苷酸的( )【多选,只填序号】种类相同 种类不同 数目相同数目不同 序列完全相同 序列完全不同若此对照组鼠相关脑区内酶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 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

8、响。【答案】 (1)兴奋 神经递质 后膜 (2) 按压给药杆的次数 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明显少 (3)溶剂 M a、c、f 溶剂 M、不能和编码酶 A 的 mRNA 形成互补结合的小 RNA【解析】(1)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兴奋,在细胞内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传导,当达到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连接处(突触小体) ,会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或者抑制。(2)通过对题干材料的分析可以知道:小鼠对药物的依赖指标是给药的次数或用量,而对其给药又是通过其按压给药杆的次数来决定的,所以其对药物越是依赖则小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则越多。若抑制剂组的

9、D 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小于对照组 D 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则说明抑制酶 A 的活性可以降低 D 鼠对该药物的依赖。(3)实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在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单一变量,所以给实验鼠注射“小 RNA 用溶剂 M 溶解后” ,则其对照组应只注射“溶剂 M” ;若探讨对小 RNA 的设计,则其对照组应是所含的“核苷酸的种类和数目”都应该相同,唯一不同的应该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30.(17 分)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而一只突变果蝇 S 的腹部却生出长刚毛,研究者对果蝇 S 的突变进行了系列研究。用这两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见图。(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果蝇腹部的短刚毛和长刚毛

10、是一对 性状,其中长刚毛是 性性状。图中、基因型(相关基因用 A 和 a 表示)依次为 。(2)实验 2 结果显示: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有 种。基因型为 ,在实验 2 后代中该基因型的比例是 。(3)根据果蝇和果蝇 S 基因型的差异,解释导致前者胸部无刚毛、后者胸部有刚毛的原因: 。(4)检测发现突变基因转录的 mRNA 相对分子质量比野生型的小,推测相关基因发生的变化为 。(5)实验 2 中出现的胸部无刚毛的性状不是由 F1新发生突变的基因控制的。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虽然胸部无刚毛是一个新出现的性状,但 ,说明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不是一个新突变的基因。【答案】 (1)相对 显 Aa aa (

11、2)两 AA 1/4 (3)两个 A 基因抑制实验 1:P: 果蝇 S 野生型个体腹部有长刚毛 腹部有短刚毛( ) ( )F1: 1/2 腹部有长刚毛 :1/2 腹部有短刚毛实验 2: F1 中腹部有长刚毛的个体 F1 中腹部有长钢毛的个体后代: 1/4 腹部有短刚毛:3/4 腹部有长钢毛(其中 1/3 胸部无刚毛)( )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 A 基因时无此效应(4)核苷酸数量减少缺失 (5)新的突变基因经过个体繁殖后传递到下一代中不可能出现比例 25的该基因纯合子。31.(16 分)研究者用仪器检测拟南芥叶片在光-暗转换条件下 CO2吸收量的变化,每 2s 记录一个实验数据并在图中以点的形

12、式呈现。(1)在开始检测后的 200s 内,拟南芥叶肉细胞利用光能分解 ,同化 CO2。而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叶片可通过 将储藏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 和热能。(2)图中显示,拟南芥叶片在照光条件下,CO2吸收量在 mol.m-2s-1范围内,在300s 时 CO2 达到 2.2mol.m-2s-1。由此得出,叶片的总(真实)光合速率大约是 mol CO2.m-2s-1。 (本小题所填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3)从图中还可看出,在转入黑暗条件下 100s 以后,叶片的 CO2释放 ,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提示在光下叶片可能存在一个与在黑暗中不同的呼吸过程。(4)为证明叶片在光下呼

13、吸产生的 CO2中的碳元素一部分来自叶绿体中的五碳化合物,可利用 技术进行探究。【答案】 (1)水 细胞呼吸 ATP 中的化学能 (2)0.20.6 释放量 2.42.8 (3)逐渐减少 (4)14C 同位素示踪以看到“点”的重心逐渐上升,也就是说明叶片释放的 CO2量在逐步减少。 (4)探究化学元素的去向,往往采用的是14C 同位素示踪技术。6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 火药使用B 粮食酿酒C 转轮排字D 铁的冶炼【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化学反应的根本标志是有新物质的生成,此题中 A、B、D 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而转轮排字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

14、考点:化学反应的定义、常见生产生活中的原理 7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酸性:H2SO4H3PO4 B非金属性:ClBr C碱性:NaOHMg(OH)2 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答案】D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应用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右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但元素均被氧化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答案】 考点:非金属元素氮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 X 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 CO 与 O 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O

15、 和 O 生成 CO2是吸热反应B在该过程中,CO 断键形成 C 和 OCCO 和 O 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 CO2D状态 状态表示 CO 与 O2反应的过程【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能量-反应过程的图像知,状态 I 的能量高于状态 III 的能量,故该过程是放热反应,A 错误;根据状态 I、II、III 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 CO 中的 C 和 O 形成的化学键没有断裂,故B 错误;由图 III可知,生成物是 CO2,具有极性共价键,故 C 正确;状态 状态表示 CO 与 O 反应的过程,故 D 错误。考点: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0合成导电高分子材料 PPV 的反应:下列说法

16、中正确的是A合成 PPV 的反应为加聚反应BPPV 与聚苯乙烯具有相同的重复结构单元C和苯乙烯互为同系物D通过质谱法测定 PPV 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得其聚合度【答案】D 考点:考查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知识 11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 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 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 NaClO 溶液的 pH 约为 11)A该消毒液可用 NaOH 溶液吸收 Cl2制备:Cl2 +2OH= Cl+ ClO+ H2OB该消毒液的 pH 约为 12:ClO+ H2OHClO+ OH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 HCl)混用,产生 Cl2:2H+ Cl+ ClO=

17、 Cl2 + H2O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 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CH3COOH+ ClO= HClO+ CH3COO【答案】B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2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步骤现象Fe 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Fe 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Fe、Cu 接触后,其表面产生红棕色气泡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种气体有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B中的现象说明 Fe 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 Fe 进一步反应C对比、中现象,说明稀 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 HNO3D针对中现象,在 Fe、Cu 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

18、Fe 是否被氧化【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I 是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 NO,NO 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故 A正确;II 的现象是因为铁发生了钝化,Fe 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 Fe 进一步反应,故B 正确;实验 II停止是因为发生了钝化,不能用来比较稀硝酸和浓硝酸的氧化性强弱,物质氧化性强弱只能通过比较物质得电子能力大小来分析,故 C 错误;III 中 Fe、Cu 都能与硝酸反应,二者接触,符合原电池构成条件,要想验证铁是否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可以连接电流计,故 D 正确。考点:Fe 与硝酸的反应25 (17 分) “张-烯炔环异构反应”被Name Re

19、actions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化合物:(R、R、R“表示氢、烷基或芳基)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 J 的路线如下:已知:(1)A 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 。(2)B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 30。B 的结构简式是 (3)C、D 含有与 B 相同的官能团,C 是芳香族化合物,E 中含有的官能团是 (4)F 与试剂 a 反应生成 G 的化学方程式是 ;试剂 b 是 。(5)M 和 N 均为不饱和醇。M 的结构简式是 (6)N 为顺式结构,写出 N 和 H 生成 I(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 CHCCH3(2)HCHO (3)碳碳双键、醛基 (4) ;N

20、aOH 醇溶液 (5) CH3-CC-CH2OH(6) 考点:本题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的基本知识,如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官能团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 26 (12 分)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反应得到的产物用 I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 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 I2的 H2SO4层和高浓度的 I2的 HI 层。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 。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b加 I2前,H2SO4溶液和 HI 溶液不互溶cI2在 HI 溶液

21、中比在 H2SO4溶液中易溶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 。经检测,H2SO4层中 c(H+):c(SO42-)=2.06:1。其比值大于 2 的原因是 。(3)反应:2H2SO4(l)=2SO2(g)+O2(g)+2H2O(g) H=+550kJ/mol它由两步反应组成:iH2SO4(l)=SO3(g) +H2O(g) H=+177kJ/moliiSO3(g)分解。L(L1、L2) ,X 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下图表示 L 一定时,ii 中 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 X 的变化关系。X 代表的物理量是 。判断 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 。【答案】 (1)SO2 + 2H2O + I2 =

22、 H2SO4 + 2HI (2)a、c 观察颜色,颜色深的是 HI 层,颜色浅的是硫酸层硫酸层中含有少量 HI(3)压强 L2L1 2SO3(g)= 2SO2(g)+O2(g)H=+196kJ/mol,压强一定时,温度升高,平衡转化率增大考点:方程式配平;离子检验;平衡图像分析;化学平衡影响因素27 (14 分)研究 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溶于海水的 CO2主要以 4 种无机碳形式存在,其中 HCO3-占 95%,写出 CO2溶于水产生 HCO3-的方程式: 。(2)在海洋循环中,通过右图所示的途径固碳。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 。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

23、合作用释放出的 O2只来自于 H2O,用18O 标记物质的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 + =(CH2O)x+x18O2+xH2O(3)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 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气提、吸收 CO2,用 N2从酸化后的还说中吹出 CO2并用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 ,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滴定。将吸收液洗后的无机碳转化为 NaHCO3,再用 xmol/LHCl 溶液滴定,消耗ymlHCl 溶液,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浓度= mol/L。(4)利用右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 CO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

24、量。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 CO2的原理: 。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 b 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 。【答案】 (1)CO2+H2OH2CO3,H2CO3HCO3+H+ (2)Ca2+ 2HCO3= CaCO3CO2+H2O xCO2 2x H218O (3) xy/z (4)a 室:2H2O-4e= O2+4H+,H+通过阳离子膜进入 b 室,发生反应:HCO3+H+= CO2+H2O。 c 室的反应:2H2O+2e-=2OH-+H2,用 c 室排出的碱液将从 b 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节至接近装置入口海水的 pH 考点:盐类水解、方程式书写、化学实验、化学平衡移动、电解、化

25、学计算等。28 (15 分)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 Fe3+和 Fe2+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1)待实验 I 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 II,目的是使实验 I 的反应达到 。(2)iii 是 ii 的对比试验,目的是排除有 ii 中 造成的影响。(3)i 和 ii 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 Fe3+转化。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 i 中 Fe2+向 Fe3+转化的原因:外加 Ag+使c(I-)降低,导致 I-的还原性弱于 Fe2+,用右图

26、装置(a、b 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K 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 作 极。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 U 型管左管滴加 0.01 mol/L 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该现象是 。(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 ii 中 Fe2+向 Fe3+转化的原因,转化原因是 。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 。(6)实验 I 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 II 中,还原性:Fe2+I-,将(3)和(4) 、(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1)化学平衡状态(2)溶液稀释对颜色变化(3)加入 Ag+发生反应:Ag+I-=AgI,c(I-)降低;或增大 c(Fe2+)平衡均逆向移动(4)正 左管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 (5)Fe2+随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 ,使 Fe2+还原性强于 I-向 U 型管右管中滴加 1mol/L FeSO4溶液。 (6)该反应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解析】试题分析:(1)待实验 I 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 II,目的是使实验 I 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考点:化学平衡移动、电化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