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名校诗歌鉴赏练习(新高考2卷)(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鹿哥 文档编号:73636560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名校诗歌鉴赏练习(新高考2卷)(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名校诗歌鉴赏练习(新高考2卷)(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名校诗歌鉴赏练习(新高考2卷)(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名校诗歌鉴赏练习(新高考2卷)(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杨万里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注】盱眙: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盱眙境内的南山,被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王事:指受朝命接待全国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近似白话的语句起笔,却具有点题并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暗示这里的不平常。B.

2、诗中化用杜甫诗“齐鲁青未了”一句,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C.诗歌尾联颇具画面感,天色渐晚,暮霭重重,诗人浑然不觉,面对隔岸的渔火伤心断肠,让人回味。D.作者用语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诗中“不因”“小出”“那得”等词语浅近明白。2.为什么诗歌第二句写第一山“未到负平生”,而结尾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请结合全诗分析。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读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注】课:阅读。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A.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概括写了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C.辛诗三、四句写读到古人有趣的情节时,诗人常常会心微笑、流连忘返。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4.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白居易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注周天:圆者,周而复始,连绵不断之谓也。渭北:主要指陕西大部。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A.“支颐坐”以动作写孤寂,“枕臂眠”暗示诗人没有上床,而是伏案而眠。B.“再见”句指两次见到太阳运行一周,即两整年,与尾句“第三年”呼应。C.“身去国”与“浔阳来”通过地点的转换,凝练概括了自己被贬的遭遇。D.整首诗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叙述除夜的所做所思是其重点内容。6.这首诗颈联对仗工整,请指出具体是怎样对仗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洗兵马(节选)杜甫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只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蒲萄宫。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注】“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几经奔

5、波,在官军收复长安后随唐肃宗返回长安,后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至洛阳,朝廷平叛的捷报频传,杜甫认为胜利在即,写下了洗兵马。蒲萄官,汉宫名,这里指唐宣政殿。仙仗,皇帝的仪仗。崆峒,山名,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将士们的努力下,一些失地得到光复,捷报晚上传来,清晨就立即向朝廷禀报。B.虽然黄河宽广,但听说“一苇”便可渡过,官军有破竹之势,叛军覆灭是必然的。C.“独任朔方无限功”赞扬了朔方节度使的功绩,表达了复兴大业与善任将帅有关。D.“清海岱”意为清除了“山东”一带的叛军,但诗人常常想起御驾经过“崆峒”。8.杜甫的洗兵马节选部分与他的

6、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在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暮春陆游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救贫。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注】开编:打开书。曩(nng):以往,从前。曩岁:往年。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数间茅屋”可见生活清贫,而“万卷藏书不救贫”语带夸张中满含辛酸的自我解嘲。B.颔联对仗工整,将时序匆匆,浓缩在燕之来去、花之开落中,并点出暮春之意。C.全诗构思很见匠心,后半首紧承前半首,且有照应之妙,如颈联内容上与首联和额联都有照应。

7、D.体裁上,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风格上,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作;语言上,诗歌用语质朴,不事雕琢。10.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注翊戴:辅佐拥戴。“欻忆”句:欻,忽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

8、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12.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首句点出了友人的目的地;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B.韦诗前两句写扶桑远得渺茫,而

9、敬龙的家乡在扶桑“东更东”,把敬龙的家乡写得神秘而远不可及。C.王诗后两句写青山云雨相同,明月共照两乡,表达了对友人的宽慰;韦诗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D.这两首诗都是惜别之作,饱含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相比而言,王诗乐观豁达,韦诗缠绵诚挚。14.请分析这两首诗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其二)张九龄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注释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遂作感遇十二首。“感遇”为古诗题,用

10、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述了诗人的外在动作与内心感受:悠闲独卧,孤高清净。B.颔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想借高飞的鸟儿向远方君主传达真情之意。C.颈联“怀空意”表明“传远情”没有得到回应,接着又用反问句强化了此意。D.“理自隔”是“按照道理自然相隔”之意,尾联表现了诗人豁达的心态。16.有人认为“飞沈”是“飞腾与沉沦”之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宋)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彩绦朱索新整。宿

11、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注】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18.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

12、响甚大,如本词结尾句“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就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请从表达技巧和所寓情感两方面赏析二者的“同工”之妙。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耶溪书怀寄刘长卿员外(时在睦州)秦系时人多笑乐幽栖,晚起闲行独杖藜。云色卷舒前后岭,药苗新旧两三畦。偶逢野果将呼子,屡折荆钗亦为妻。拟共钓竿长往复,严陵【注】滩上胜耶溪。【注】严陵:东汉隐士。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身居耶溪时有感而作,寄给彼时正在睦州为官的好友刘长卿。B.诗人开篇介绍自己的日常生活,虽然经常被时人嘲笑,但是他却乐享其中。C.“晚起闲行独杖藜”跟陶渊明“

13、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心境相似。D.尾联中诗人希望刘长卿能跟自己一起生活,共享垂钓清溪、泛舟五湖之乐。20.本诗首联中谈到“时人多笑乐幽栖”,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之“乐”的具体内容。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尽向南。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注】郞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遍地衣冠:西晋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

14、后自然熟悉。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风景的喜爱。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差异。22.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破阵乐露花倒影(北宋)柳永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时见。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两两

15、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罄欢娱,歌鱼藻,徘徊宛转。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渐觉云海沈沈,洞天日晚。【注释】芜,青草。灵沼,指宋琼林苑中之金明池,在顺天门街北,周围约九里三十步。彩舫龙舟,供皇帝乘坐的龙舟与准备供戏游的彩船。荣光,指树木的光泽。蓬莱,指蓬莱池,在陕西长安县东蓬莱宫附近。蓬莱宫,唐宫名,原名大明宫,唐高宗时改为蓬莱宫。镐宴:即天下太平,君臣同乐共御宴。此指宋仁宗皇帝宴群僚的禊宴。鱼藻,歌曲名称。23.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差雁齿”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虹桥上的台阶高低排列十分整齐。B.“清浅”是偏义复词,只有“清”

16、“清澈”的意思;蓬莱清浅,运用联想写出了金明池的水像蓬莱池的水一般清澈。C.“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彩舟竞渡的盛况,从而渲染出了皇帝出游浓烈的节日欢乐气氛。D.该词最后两句以沉沉的云海和日晚的洞天作结,与前面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词人沉重的心情,对皇帝宴饮群臣的行为具有反讽的意味。24.有人评论柳词“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请结合此评论,对整首词作简要赏析。十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书韩幹牧马图(节选)苏轼众工舐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厩马多肉尻脽圆,肉中画骨夸尤难。金羁玉勒绣罗鞍,鞭箠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丹青引

17、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25.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诗首句“舐笔”写画工惨淡经营的情态;“先生曹霸”写韩幹的师承,写出韩幹系出名门。B.苏诗第五句,描写画中之马华美照人的配饰;接着,以“自然”赞美了韩幹笔下马的形象。C.“玉花”,玄宗所乘马名,诗中指画中之马。“庭前”指庭阶上真马,“屹”表现二者的神貌。D.玄宗看到画十分满意,故“含笑赐金”;掌管马匹的官员的反应,侧面表现了曹画的神韵。26.两首诗都写到了曹霸、韩幹,在处理上有什么不同?十

18、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骤至,霆奔龙挂可骇(节选)范成大盆倾耳双聩,斗暗目四眩。麦老枕水卧,秧稚与风战。水车竞施行,岁事敢休宴。嗟余岂能贤,与彼亦何辨?扁舟风露熟,半世江湖遍。不知忧稼穑,但解加餐饭。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注:贤,意为超过、胜过。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暴雨骤至的情景,照应了题目中的“可骇”二字,视听结合,令读者身临其境。B.本诗第三、四句描绘了老农枕水而卧、儿童风中嬉戏的场景,表现了村民在恶劣环境中的乐观心态。C.诗人以同情的口吻,描绘了农民雨中排涝的情景;而对于自己不事生产而坐享其成的行为,甚

19、感惭愧。D.“扁舟风露熟,半世江湖遍”描绘了自己羁旅漂泊的遭遇,而末句“敢厌游子倦”则点明了游子的身份。28.如何理解“敢厌游子倦”包含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注】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题目为后人添加。作者尚未可考,创作时间难以确证。翮:指鸟羽毛中间的硬管,代指鸟翼。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身处

20、秋末冬初的夜晚,仰望星空,听着虫鸣。B.诗人感慨,今夜月色皎洁无瑕,其他星星又何必如此明亮而分明可数。C.“高举振六翮”一句运用比喻,以鸟儿的展翅高飞喻同门的飞黄腾达。D.“南箕北有斗”一句同蜀道难中“扪参历井”都涉及天上的星宿。30.本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情绪,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奉寄别马巴州杜甫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独把渔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注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时客居四川的杜甫除京兆功曹,但没有到任,打算出蜀赴荆南。马巴州,杜甫友人,当时的巴州刺史。马伏波:东

21、汉开国功臣、名将马援。骊驹玉珂,代指早朝骑马之事。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首联用名将马援、汉相萧何两个典故,感叹了朋友和自己的生不逢时。B.颔联“南国”一句,描绘了南方水云相映的景色,暗示诗人南行之意。C.尾联点明朋友志向所在,以此作结,含蓄表达对朋友的赞赏勉励之情。D.全诗主宾并举,相互映衬,将“别情”写得既曲折委婉,又真诚坦荡。32.本诗颈联使用了虚写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十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韬钤深处戚继光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注】韬钤:即六韬和玉钤,皆

22、是兵书。后来称用兵的谋略为“韬钤”。牙签:即书签。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暂”字,反用“高枕无忧”之意,与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异曲同工。B.颔联写诗人置酒会友、谈论兵法的场景,“挥麈”如“羽扇纶巾”,见洒脱从容。C.“云护”句中,“牙签满”谓藏书之多,写出诗人是个勤学苦读之人,呼应诗题。D.“星含宝剑横”句中,写诗人夜观天象,见七星北斗如剑横放,写出一种兵戈气。34.汉代班超曾经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从尾联看,诗人与班超在抱负、气概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

23、面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宋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3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中猛虎闻军声吼叫,水中鱼龙因战火发怒,借想象中动物的强烈反应突出了战事之激烈。B.“一鼓困曹瞒”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C.词句生动传神,用“金缕”写出了杨柳枝条的嫩黄、细软,“摇”则赋予了枝条动态之美。D.词中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等

24、多种表达方式,使情、景、理有机统一,水乳交融。36.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请从手法与用意两个角度分析两首词中周瑜形象的不同点。十九、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石州慢贺铸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注】能改斋漫录记,贺铸眷恋一女,久别后,女寄诗曰:“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铸遂作此词。龙沙:塞外沙漠之地。37.

2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寒”字一语双关,既写出早春时节天气的漠漠轻寒,又表达出与爱人天各一方的孤寂。B.本词由不同时空串接,由写眼前春景,到追忆昔日的画楼饯别,再回到如今的两地相思,别有情致。C.“顿成轻别”,在“别”前着一“轻”字,写出了词人对当初分别的不在意,也蕴含着如今的追悔莫及。D.下阕词人以“共有几许新愁”设问,却问而不答,转写芭蕉、丁香等眼前景物,以景结情、意蕴悠长。38.据王灼碧鸡漫志载,“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原作为“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请问改句比原句好在哪里?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26、。访田公不遇石介主人何处去,门外草萋萋。独犬睡不吠,幽禽闲自啼。老猿偷果实,稚子弄锄犁。日暮园林悄,春风吹药畦。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既照应题目,点明“不遇”的原因,又含蓄曲折,暗示田公是一位品格高洁的隐士。B.二、三联描写浓睡不吠的犬,闲适自啼的幽禽,顽皮戏耍的猿猴,摆弄锄犁的稚子,细节传神。C.尾联写日落黄昏园林寂静,和煦的春风微微吹拂药菜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营造了静谧的意境。D.全诗形象、生动,充满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可以看出辞官归乡的诗人对农家生活极其熟悉。40.有人说,唐代田园诗意境空灵,宋代田园诗则趋向平易。简析这首诗“平易”体现在哪些方面。

27、附:参考答案和解析一、【答案】1.B2.第一山位于宋金分界线上,且闻名于世,而诗人不曾有机会登临,有种久闻胜地而末曾一游的遗憾,故“未到负平生”;登上此山后,诗人眺望到黄河对岸的渔火,想到被金人统治的人民的心酸和苦难,而南宋朝廷却毫无雄心壮志去恢复失地,诗人的爱国情怀难以抑制,自然伤心断肠。【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无情”错,颈联是感慨中原景象被淮水阻隔,以淮水的冷漠无情反衬诗人对中原故土的无限怀念与热爱。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闻名未到负平生”是说盱眙军东

28、南第一山鼎鼎大名已经听说很久了,一直没能游览,简直辜负生命。结合写作背景“杨万里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来看,若不是受朝命来接待金国使臣,是不会到这样一个最前线的要地的,“未到负平生”表达了作者久闻胜地而未曾一游的遗憾。尾联“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写诗人从盱眙东南第一山北眺,遥望中原,作者悲痛欲绝,看见被金人统治的淮河北岸渔火,那儿的人民该有多少辛酸和苦难。倾泻了作者对中原的无限深情,面对失陷之地,想到南宋朝廷不思收复失地,作者忧愤满怀。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表达了作者对在金人残酷统治下广大北方人民的同情和难以抑制的爱国情怀。二、【答案】3.C4.活到老学到老,要

29、勤学苦学。如陆游所说,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学会从书中寻找解决现实困境的办法。如正因为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难分难明,辛弃疾便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读书既要苦读又不要盲从,要深入思索,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如辛弃疾对古人古书可笑之处的思考与探寻。【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会心微笑、流连忘返”错,“堪笑处”是指可笑之处,“摩腹”指揉着肚子大笑,“步长廊”指在长廊上散散步,以纾解笑痛的肚子。辛诗三、四句写读到古人有趣的情节时,诗人会大笑,笑过之后,站起来揉揉

30、肚子,到长廊下散散步,回味思考。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1)陆诗第一句“归老宁无五亩园”意思是: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陆诗第三四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意思是:即使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2)陆诗第二句“读书本意在元元”的意思是: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据此可知: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3)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第二句写自己把平时无用的卷册书籍拿来仔细评读。这两句是说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

31、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由此得到启示为:当自己是非不分时,要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4)辛诗第三句“掩卷古人堪笑处”意思是:我合上书想古人可笑之处不正是今人的可笑之处。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由此得到启示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三、【答案】5.D6.“老”对“春”“年老”“春天”对举,表达时光流逝、韶华不再之感。“度”对“抛”,“渡过”“抛下”对举,表达的是煎熬与无奈心痛。“江南岁”对“渭北田”,“江南的时光”“渭北的田地”对举,表现出辗转的行迹、时间的流逝,突出羁旅之痛。【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融

32、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错误,诗歌主要是记叙、抒情相结合。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对仗工整,形成三组对仗。对仗,就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者相关的意思。“老”,年老;“春”,春天。“老”与“春”对举,意思相反,年老之人在春天漂泊流离,对照鲜明,表达时光流逝、韶华不再之感。“度”,渡过;“抛”,抛下。“度”与“抛”对举,都是动词,形象地写出诗人羁旅漂泊的经历,意思相关,表达了羁旅漂泊的煎熬与无奈心痛。“江南岁”,江南的时光;“渭北田”,渭北的田地。“江南岁”与“渭北田”对举,一南一北,是诗人辗转漂泊的行迹,表现出时间

33、的流逝,突出羁旅之痛。四、【答案】7.A8.登高是杜甫晚年独自流寓夔州时在秋天的重阳节所作,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洗兵马是杜甫在朝廷平叛的捷报频传、他认为胜利在即时写下的,抒发了诗人对官军收复失地的欢喜之情和对将士克敌制胜的赞扬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唐肃宗要居安思危的劝告。【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A.“捷报晚上传来,清晨就立即向朝廷禀报”错误,“捷书夜报清昼同”意思是捷报昼夜不停地向朝廷传送。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诗歌背景和情感的异同之处的能力。首先要比较阅读两首诗歌,了解其创作背景,读懂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两首诗歌各自

34、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整合答案,概括作答。登高是诗人在安史之乱结束四年后旅居夔州之时的作品。诗歌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描写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飞回;颔联为整体远景,描写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坠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描写万里悲秋最恨常作过客,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写其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可见,就背景而言,

35、本诗是安史之乱后所做;就情感而言,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由注释可知,洗兵马是杜甫在朝廷平叛的捷报频传、他认为胜利在即时写下的。“捷书夜报清昼同”描写当时捷报频传;“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描写官军有破竹之势,叛军覆灭是必然的;“只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描写城池即将收复;“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蒲萄宫”描写战乱结束后的胜利情景。由此可见,本诗抒发了诗人对官军收复失地的欢喜之情和对将士克敌制胜的赞扬之情,而战争的胜利也表达了诗人对唐肃宗要居安思危的劝告。五、【答案】9.D10.“万卷藏书不救贫”,诗人虽然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可读出诗人怀才不

36、遇的苦闷和愤懑;颔联和“照水”一句,感叹时光流逝,深含年华易逝的悲慨和虚度年华的惆怅心情;“开编”句说打开书卷阅读,如遇平生向慕的古人,传达出与古人神交的喜悦和满足;尾联是诗歌主旨所在,诗人当年雄心不改,欲舍身报国却又无可施展,徒留无奈的自嘲自叹。【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作”说法错误,应该是现实主义诗作。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前两句,诗人概述归家后生活的清贫。陆家世代诗书传家,藏书丰富,但生活比较清贫,“万卷藏书不救贫”既是诗人对一家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满含辛酸的自我解嘲,可读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懑。颔联“燕去

37、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诗人抓住有特征的物候变化,一鸟一花,一动一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颈联写在物候变化中读书成了诗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打开书本,古圣先贤,良师益友都在眼前,诗人的生活、诗人的感情都与书本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与古人神交的喜悦和满足。在与书为伴的过程中,岁月天天流逝,人也一天天衰老,“照水惊非曩岁人”,一个“惊”字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催人老的慨叹。末两句,诗人以自嗨的口气抒发了自己抗敌报国的豪情。尽管诗人罢官归家,退居林下,且已年逾古稀,贫病交加,但灭胡的雄心尚在,自己也曾登高远望,慷慨悲歌,希望能够舍身报国,但这只是空想而已,这“自笑”二字饱含着诗人辛酸的自嘲,意味深长

38、,既表现了诗人执着深厚的爱国感情,又流露了壮志难酬的郁闷感叹,还间接地揭露了权贵们苟安妥协的嘴脸。六、【答案】11.D12.(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5)借助对

39、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也体现出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的想法。本诗中“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意思是:您衷心辅佐先主刘备,您多次出师企图统一全国光复汉室。蜀相中“三顾频

40、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本诗中“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落日透过竹子斜向空寂的大殿。江风吹满殿中薄薄的帐幔;“虫蛇穿画壁,巫觋缀蛛丝”虫蛇穿透了庙中的壁画,沉迷的巫师满身蛛丝。落日映竹,大殿空寂,江风吹幔。虫蛇穿壁,蛛丝缠人,所见是空寂凄凉之庙。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

41、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些诗句都是对武侯祠如今荒凉的描写,含无人欣赏、倾听之意,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本诗中“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忽然想起诸葛亮好吟梁父的故事,俺现在躬耕陇亩等待明主也不迟。末联写感想,诸葛亮在遇刘备前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遇刘备后风云际会成就伟业,俺现在也躬耕夔州,是不是“也未迟”呢?见凄凉之庙忆君臣际会,忆君臣际会想武侯躬耕,由武侯躬耕及自身境遇。杜甫此时仍有“骑马发荆州”“醉别仲宣楼”到长安入朝“趋侍”的想法。尾联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以及壮志难酬的感慨。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

42、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尾联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七、【答案】13.D14.相同点:都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两首诗最后一句都借明月抒发情感,以景结情。两首诗最后两句都是通过想象来表现内容,表达情感的。【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这两首诗都饱含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错,王诗的三四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想象,出人意料,不觉有离伤之感在情理之中,表达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感。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王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

43、蔽、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人表达的意思是:你我虽然分隔两地,但有青山相连,同沐云雨,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之下,彼此心意相通,就如同身处一地,何必悲伤呢。诗人借明月之景抒情,想象自己和友人在明月的照耀下,彼此心意相通,抒发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以及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感。“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韦诗借“明月”和“帆风”等景物,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想象,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能平安抵达家乡的关心和良好的祝愿,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和留恋,以及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八、【答案】15.D16.飞腾与沉沦分别借

44、指人生起与落、浮与沉的不同境遇。诗人借此意明确揭示了“传远情”未果的原因,写出诗人被贬后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心境。【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尾联表现了诗人豁达的心态”错误。那飞鸟和沉鱼本来就情趣相隔,又怎么能慰解我的心怀情意。抒发对君王满腔忠诚却不被理解的苦闷无奈之情。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飞腾与沉沦”,结合“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分析,此处飞腾应该是指人生的兴起,沉沦应该是指人生的没落境遇,被贬之境。所以飞腾与沉沦分别指人生的不同境遇。结合颔联和颈联内容分析,“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日日夜夜我空怀着这无限情意

45、,可是又有谁能体会到我至诚的情意呢,是分析前面“传远情”无果的原因。后面“理自隔”,按照道理自然相隔,理应如此,结合注释内容“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谗毁,忠而被贬”分析,此处抒发诗人被贬后,无人理解,知己难觅的失落、无奈之情。九、【答案】17.B18.(1)表达技巧:都用了以景结情(或衬托)的手法,运用空廓沉静的月夜环境氛围,烘托出音乐余音绕梁的动人魅力,让人回味;(2)所寓情感:都写了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的默默无言,只有琵琶曲与大自然浑然独合,表达出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的赞美之情。【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暗写自己的孤寂”错。“柳径无人

46、,堕絮飞无影”微风吹拂,轻絮飘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而一点影子也不留地面。这是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铺垫,并非表现自己的孤寂。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1)从描写对象看:都描写了动人的琵琶曲(音乐)。(2)从表达技巧和情感上看,都用到了以景结情或衬托的手法。“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意思任她们演奏完一曲如泣如诉的昭君怨琵琶曲,此时,唯见江面空阔,月光皎洁。“汉妃”句用王昭君远嫁匈奴,马上弹琵琶故事。“一曲”也兼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汉妃一曲”,可以说是“今古幽思”的具体内容,其中寄托着琵琶女离乡背井、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