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解析版.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3559958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丽水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省丽水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解析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丽水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丽水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解析版.pdf(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省丽水市浙江省丽水市 20222022 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一、山水诗源一、山水诗源(16(16 分分)“诗话丽水”学习小组邀请你加入“瓯江山水诗路”主题短片制作团队,请参加下面的活动。1活动一:搜集资料。下面是小组成员搜集纪录片时听记下的文字,阅读并按要求回答问题。瓯江,一条始于百山祖的 yun源之河,贯穿整个浙南山区,沿途气候景象变 出奇。孕大含深,从古至今引发无数文人墨客jng相吟诵,为承载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提供了广阔语境。(摘自求索纪录频道山水诗话丽水人)听记的同学遇到两个不会写的字,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yun源jng相两位同学对“变 出奇”一词的写法产生分歧,

2、请为处选出恰当的汉字。A 换B 幻听记的同学没听清楚“”这一处的短语,请根据语境选出恰当的短语。A 秀山丽水B 山清水秀2活动二:撰写文案。学习相关纪录片后,小组成员拟写了一段文案,请将其中引用的诗文补充完整。八百里瓯江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可谓“奇山异水,”(吴均与朱元思书)。登临处州烟雨楼,会遥想“,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风雅;翘望景宁敕木山,能心生“,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豪兴;穿渡云和浮云溪,可意会“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的绵邈。瓯江山水,隐藏着文人墨客的心灵密码。3活动三:学习取景。小组用右边这幅摄影作品学习如何选取有情韵的景致。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

3、一首诗,默写与这幅作品相匹配的一联诗句,并简要分析这幅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A 王湾次北固山下B 李白渡荆门送别C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活动四:学习取名。小组用下列名著学习如何巧妙地设计短片的名称。请选择其中一部,结合名著的内容与主题分析其书名的妙处。A朝花夕拾B海底两万里C红星照耀中国【答案】1渊;竞;B;A2天下独绝;杏花疏影里;会当凌绝顶;落日故人情3示例一:我选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幅作品借游子的行舟与清丽的江水,表达淡淡的羁旅之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幅作品借广阔的江面和高悬的船帆,表达开阔的心境与雄放的激情。示例二:我选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幅作

4、品借苍茫的江面与远行的扁舟,表达思乡怀人的诗情。示例三:我选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幅作品借苍劲的枝条与争流的百舸,表达乐观进取的诗情。4示例一:我选 A.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与心路历程。书名运用比喻的修辞,“朝花夕拾”比喻旧事重提将纯真美好的童年比作“朝花”,“夕拾”蕴含着作者对过往生活的珍藏与难寻少年心的怅惘。书名表达了作者对往普岁月的温情怀恋含蓄而富有诗意。示例二:我选 B。海底两万里创造了神秘船长驾驶潜艇、探索海域的科幻传奇。书名设置悬念,“海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两万里”既与情节相关联,又给读者留下无限退想的空间,激发阅读兴趣。书名暗含着

5、鼓励探索世界、歌颂冒险精神的主题,深刻而引人入胜。示例三:我选 C。红星照耀中国报道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共产党、红军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书名运用象征的手法,用“红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照耀”是中国共产党勇敢拼搏光辉品质的外现,也意味着红色革命必将取得全面胜利。书名折射出作者对中国革命前景的准确预判,形象而富有内涵。【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语义轻重辨析;一般型默写;把握诗歌内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做这样的题必须做到:能正确拼读拼写,牢固掌握字音

6、字形,修改错别字,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等;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汉字;要求书写正确,还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达到工整、规范的要求。(2)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根据上下句的提示默写出所缺的诗句即可。注意“疏影”“凌、绝”等易错字。(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观察这幅摄影作品,可看出这是一幅江河之景。江面上有点点帆船。选取诗歌中的切合这幅景色的诗句来分析这幅作品所蕴含的诗情画意。(4)本题考查名著取名的妙处。实际上考查名著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结合名著的内容与主题分析其书名的描述。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和成语运用。yun 源 渊源;jng 相竞相;变出奇变幻出奇;故答案为:渊;竞B

7、A2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根据上下句的提示默写出所缺的诗句即可。故答案为:第 1 空、天下独绝第 2 空、杏花疏影里第 3 空、会当凌绝顶第 4 空、落日故人情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观察这幅摄影作品,可看出这是一幅江河之景。江面上有点点帆船。选取诗歌中的切合这幅景色的诗句来分析这幅作品所蕴含的诗情画意。故答案为:示例一:我选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幅作品借游子的行舟与清丽的江水,表达淡淡的羁旅之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幅作品借广阔的江面和高悬的船帆,表达开阔的心境与雄放的激情。示例二:我选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幅作品借苍茫的江面与远行的扁舟,表达思乡怀人的诗情。示

8、例三:我选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幅作品借苍劲的枝条与争流的百舸,表达乐观进取的诗情。4本题考查取名的妙处。任选其一分析即可。朝花夕拾:“朝”表示早上的时候,“夕”表示晚上的时候朝花夕拾名字的含义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深层含义是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忆。海底两万里:尼摩船长带着主角们从太平洋出发一路飙船途经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一共走了大概两万里(应该是海里),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红星照耀中国:中国共产党极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照耀着全中国,生动形象。故答案为:示例一:我选 A.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

9、期的生活道路与心路历程。书名运用比喻的修辞,“朝花夕拾”比喻旧事重提将纯真美好的童年比作“朝花”,“夕拾”蕴含着作者对过往生活的珍藏与难寻少年心的怅惘。书名表达了作者对往普岁月的温情怀恋含蓄而富有诗意。示例二:我选 B。海底两万里创造了神秘船长驾驶潜艇、探索海域的科幻传奇。书名设置悬念,“海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两万里”既与情节相关联,又给读者留下无限退想的空间,激发阅读兴趣。书名暗含着鼓励探索世界、歌颂冒险精神的主题,深刻而引人人胜。示例三:我选 C。红星照耀中国报道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共产党、红军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书名运用象征的手法,用“红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照耀”是

10、中国共产党勇敢拼搏光辉品质的外现,也意味着红色革命必将取得全面胜利。书名折射出作者对中国革命前景的准确预判,形象而富有内涵。二、人文诗脉二、人文诗脉(9(9 分分)“诗话丽水”学习小组来到龙泉溪流城开展“文学创作研讨”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莫言:我一直牵挂着龙泉的父老乡亲!莫言:我一直牵挂着龙泉的父老乡亲!专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龙泉管氏后裔莫言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 年生于山东高密,著名作家,201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据高密管氏宗谱记载,高密管氏是从龙泉迁过去的。2010 年,莫言到龙泉寻根问祖时表示,自己是高密管氏的第二十四代子孙、龙泉管氏的第三十六代子孙,祖上是北宋名臣、龙泉人

11、管师仁。莫言曾题诗表达对龙泉之行的感想:“龙泉祖居地,山水呈瑞祥。诗成白云岩,根系石马岗。宝剑生紫气,青瓷吐幽光。惭愧我来晚,千里献心香。”首届世界丽水人大会龙泉分会场和第十届龙泉青瓷宝剑节举办在即,记者专程赴北京采访了莫言。(一)龙泉之行印象深刻记者:莫言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够在北京采访您。2010 年您曾赴龙泉寻根问祖,一晃七年过去了,龙泉在您的记忆当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莫言:回头一想七年了,但是感觉没那么长时间,好像也就两三年前的事情。上次龙泉之行,整个过程历历在目,去的一些地方,比如说石马村,石马村也是我的家谱里面所记载的我们的祖先最早在龙泉落脚的地方,后来他们都迁出来了,迁到我去

12、过的后甸村(龙渊街道一村),也就是管师仁故居、管氏祠堂那里,当然还参观过大窑古窑址,去过下樟村、白云岩,管师复隐居的地方,还深入到铸剑铺里去,跟陈阿金师傅现场体验铸剑的过程,总之这一行是很丰富的,印象也很深刻,所以我才感觉到仿佛没那么长时间。(二)龙泉是江南很美的风景记者:您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刚刚您也提到了石马村、后甸村、下樟村,有没有跟您儿时的记忆有重叠,或者勾起你似曾相识的印象?莫言:龙泉和高密完全不一样,你们那边都是名山大川,绿树蓊郁,清泉淙淙,是江南山清水秀很美的风景。我的故乡高密就是一马平川,完全是平原,高密最高的制高点,所谓的南山,海拔只不过五六十米的样子。最近这几年北方

13、连续干旱,水也很缺。我印象中的高密是很平坦的,到了冬天,北方万物萧杀以后,也很难看到一点绿色,所以和龙泉对比非常的强烈,因此印象也是非常的鲜明。(三)龙泉之行在为创造做准备记者:2012 年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龙泉老乡都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大家都很喜欢您的作品,也很期待和关注您的新作,更想在您的作品当中能看到龙泉的故事,您有这方面的打算么?莫言:这可能要慢慢地来吧,因为不可能说我到了一个地方立刻就变成我小说里的素材,但是写散文也许会更快一些。我来到龙泉看了两天,写一个龙泉游,去了温州,就有个温州之游,爬上哪座山也可以写一篇散文,这样记录记载性的文章当然随时可以写,但真的要把一个地方风土人情、

14、历史写到小说里去,可能还是,第一要长期积累,第二要等待时机,也许某一天我写到某一篇小说的时候,突然会记忆起在龙泉行当中的细节,改头换面变成了小说素材。总而言之,一个作家的生活都是在为创作做准备,我 2010 年龙泉之行也是在为我的创作做准备,这一切都不会浪费的,总有一天会转化成我文学作品里的东西。(选自今日龙泉2017 年 8 月 7 日,有删节)小组准备邀请莫言参加本次研讨活动,请结合专访为他量身定制一封请柬。5小组准备给请柬配上莫言的题诗,但成员们对“惭愧我来晚,千里献心香”这两句是否合适产生了分歧,请发表你的意见。6请给请柬设计一幅关于莫言龙泉印象的插图,用文字对画面加以描述。7小组准备

15、邀请莫言在研讨活动中发表演讲,请结合专访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拟一个适合莫言演讲的话题,并说明理由。【答案】5示例一:不合适。因为“惭愧我来晚,千里献心香”是莫言自谦的话,作为邀请方不能说莫言“惭愧”。示例二:合适。这首诗表达的是莫言龙泉之行的感想,请柬配上他的诗,会让他感受到邀请方的用心和温暖。6示例一:以石马村为主体,四周是连绵的群山,村中有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业河水清澈,整个画面山明水秀,风景优美。示例二:以龙泉的艺术瑰宝为主体,左边是宝剑铸造铺,悬着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右边是青瓷古窑址,放着一个圆润温婉的青瓷花瓶。7示例一:我拟的话题是“积累素材与等待时机”。第三部分

16、写的是莫言回答记者“有没有写龙泉故事的打算”这个问题,莫言告诉记者“要慢慢地来”,因为创作小说“第一要长期积累,第二要等待时机”。莫言认为小说创作要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写进去,而这需要长期积累,用长期积累的素材进行创作,需要等待时机。这个话题是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创作之道,所以拟写这个话题。示例二:我拟的话题是“散文创作与小说创作的区别”。第三部分写的是莫言回答记者“有没有写龙泉故事的打算”这个问题,莫言告诉记者如果写散文是很快的,但写小说就需要积累和等待。莫言认为小说创作要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写进去,而这需要长期积累和等待时机。这是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也是关于文学创作的经验之谈

17、,所以拟写这个话题。【知识点】创新题型;见解表述;语言生动;语言简明;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观点。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注意:开门见山,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说服力强;有条有理,主次分明;用词恰当,言简意赅。做此题要联系学习实际情况,作出深刻分析,得出结论。(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阅读材料,找出龙泉的特色,然后设计插图,并运用语言加以描述。注意语言要优美通顺。(3)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阅读材料,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提炼概括。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联系莫言的话语来分析并加以概括。5本题考查观点。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诗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示例1:不合

18、适。因为这两句诗是莫言表达对龙泉之行的感想,是他的自谦之语,作为邀请方就不宜说莫言“惭愧”。示例 2:合适。这两句诗是莫言表达对龙泉之行的感想,邀请柬上写上莫言自己的诗,可以体现邀请方的真诚,也让莫言感到温暖。故答案为:示例一:不合适。因为“惭愧我来晚,千里献心香”是莫言自谦的话,作为邀请方不能说莫言“惭愧”。示例二:合适。这首诗表达的是莫言龙泉之行的感想,请柬配上他的诗,会让他感受到邀请方的用心和温暖。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阅读材料,可知莫言龙泉之行去过石马村、后甸村、下樟村,龙泉那里都是名川大山,绿树蓊郁,清泉淙淙,山清水秀。莫言曾题诗表达对龙泉之行的感想:“龙泉祖居地,山水呈瑞祥。诗成白云

19、岩,根系石马岗。宝剑生紫气,青瓷吐幽光。惭愧我来晚,千里献心香。”可知龙泉这里有宝剑、青瓷。以此设计莫言龙泉印象的插图,并运用语言对画面进行描述。示例一:以石马村为主体,四周是连绵的群山,村中有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业河水清澈,整个画面山明水秀,风景优美。示例二:以龙泉的艺术瑰宝为主体,左边是宝剑铸造铺,悬着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剑,右边是青瓷古窑址,放着一个圆润温婉的青瓷花瓶。故答案为:示例一:以石马村为主体,四周是连绵的群山,村中有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业河水清澈,整个画面山明水秀,风景优美。示例二:以龙泉的艺术瑰宝为主体,左边是宝剑铸造铺,悬着一把金

20、光闪闪的宝剑,右边是青瓷古窑址,放着一个圆润温婉的青瓷花瓶。7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阅读材料三,“因为不可能说我到了一个地方立刻就变成我小说里的素材,但是写散文也许会更快一些。”可提炼出:散文创作与小说创作的区别。“第一要长期积累,第二要等待时机,也许某一天我写到某一篇小说的时候,突然会记忆起在龙泉行当中的细节,改头换面变成了小说素材。”可提炼出:积累素材与等待时机。故答案为:示例一:我拟的话题是“积累素材与等待时机”。第三部分写的是莫言回答记者“有没有写龙泉故事的打算”这个问题,莫言告诉记者“要慢慢地来”,因为创作小说“第一要长期积累,第二要等待时机”。莫言认为小说创作要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21、、历史写进去,而这需要长期积累,用长期积累的素材进行创作,需要等待时机。这个话题是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创作之道,所以拟写这个话题。示例二:我拟的话题是“散文创作与小说创作的区别”。第三部分写的是莫言回答记者“有没有写龙泉故事的打算”这个问题,莫言告诉记者如果写散文是很快的,但写小说就需要积累和等待。莫言认为小说创作要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写进去,而这需要长期积累和等待时机。这是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也是关于文学创作的经验之谈,所以拟写这个话题。三、天地诗心三、天地诗心(19(19 分分)“诗话丽水”学习小组来到松荫溪流域开展“名士诗文品赏”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山居之美月山草堂四咏(明)

22、汤显祖(一)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陶隐居。(二)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不知丛桂山中客,长听潇湘云水音。(三)君子山前放午衙,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四)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西风幕雨何辞醉,便向池亭卧亦清。注释选自汤显祖诗文集。月山,在遂昌县城西。8下列是四首诗歌的标题,请将诗歌序号分别填到对应的标题后面。松屋卧云竹院烹茶荷亭酌酒竹窗延月9你从这组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案】8(一);(三);(四);(二)9诗人在月山草堂听松赏荷、观竹品月,沉浸于清丽雅致的自然最物,追求高洁的君子之风,

23、诗人在月山草堂取水烹茶、酌酒酣卧,享受幽居生活,追求闲适的自在人生。【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给每首诗选择标题。(2)本题考查诗人的态度情感。根据诗歌的内容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可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一)“松风”“陶陶居”松屋卧云;(二)“竹林”“月窗秋影”竹窗延月;(三)“青竹”“水”“茶”竹院烹茶;(四)“酒”“花”“醉”“亭”荷亭酌酒故答案为:第 1 空

24、、(一)第 2 空、(三)第 3 空、(四)第 4 空、(二)9本题考查诗人的态度情感。阅读诗歌,可知,诗人居住的环境优美,闲暇时刻竹院烹茶、荷亭饮酒,晚上可竹窗延月,生活闲适,这是诗人所追求的自在人生。故答案为:诗人在月山草堂听松赏荷、观竹品月,沉浸于清丽雅致的自然最物,追求高洁的君子之风,诗人在月山草堂取水烹茶、酌酒酣卧,享受幽居生活,追求闲适的自在人生。尺牍之致与袁六休(明)汤显祖出关数日作恶念。与君家兄弟五六人,相视而笑,恍若云天。一路待君不至,知君已治吴。吴如何而治?瞿洞观相过,应与深谭。(选自玉茗堂尺牍)与汤义仍书(明)袁宏道作吴令,备诸苦趣。不知遂昌仙令趣复何如?俗语云:“鹄般白

25、,鸦般黑。”由此推之,当不免矣。人生几日耳!长林丰草,何所不适,而自苦若是。每看陶潜,非不欲官者,非不丑贫者。但欲官之心,不胜其好适之心;丑贫之心,不胜其厌劳之心。故意“归去来兮”,宁乞食而不悔耳。弟观古往今来,唯有讨便宜人,是第一种人。故漆园首以逍遥名篇。鹏唯大,故垂天之翼,人不得而笼致之;若其可笼,必鹅鸭鸡犬之类,与夫负重致远之牛马耳。何也?为人用也。然则,大人终无用哉?五石之瓢,浮游于江海;参天之树,逍遥于广漠之间。大人之用,亦若此而已矣。且易不以龙配大人乎?龙,何物也?飞则九天,潜则九地,而人岂得用之!由此观之,大人之不为人用久矣。对大人言,则小人也。弟,小人也。人之奔走驱逐我,固分,

26、又何厌焉?下笔及此,近况可知。知己教我!(选自袁中郎尺牍)注释袁六休:即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体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瞿洞观:人名。仙令:对县令的雅称。漆园:指庄周固分:本来如此。10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查阅词典法:延伸,延及。扩展扩大。同“谈”,应与深谭解释谈论。长林丰草课内迁移法又何厌焉语境推断法11袁宏道在信中称汤显祖为“知己”,汤显祖也视袁宏道为“知己”吗?请结合(与袁六休)一文加以分析。12文中画线句中的“鹏”,有的版本写成“雕”,你认为写成“雕”可以吗?请结合语境阐述理由。13尺牍渐行渐远,却弥足珍贵。小组成员阅读两则尺牍后拟写了一篇读后

27、感,请你帮他补全空缺的内容。尺牍者,代言之书也。而言为心声,对人言必发自肺腑也。汤义仍问。“”,袁中郎言“作吴令,备诸苦趣”,皆诚挚之语也。凡尺牍之道,婉曲详尽,惟以与朋友。洞为尺牍,然汤、袁大异其趣。奔腾似万丈倾泻之瀑布,而深沉如千里绵长之滑流。尺牍多而千言,约而数语,真情时时流诸字里行间,正可谓(用四字短语总结)。【答案】10同“谈”,谈论;丰茂,茂盛;讨厌11汤显祖也视袁宏道为“知已”。与袁六休一文中,汤显祖将内心深处的想法与袁宏道分享。与君家兄弟五六人,相视而笑”,可见他们之间关系亲密。“一路待君不至”,汤显祖担心袁“吴如何而治”,并给他出谋划策,建议“瞿洞观相过,应与深谭”学习管理之

28、道。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汤显祖对袁宏道关怀备至,与他无话不谈,因此也是把袁宏道视为知己的。12示例一:不可以。因为结合上句“故漆园首以逍遥名篇可知这里运用于典故。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一句,极力渲染鹏之硕大无比和志存高远,从此大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形象。作者用“鹏”这个形象来类比“大人”,表达了自己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改为“雕”显然就没有这样的意蕴。示例二:可以。“雕”是一种大型猛禽,沁园春雪中就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诗句,而且雕体形巨大,力大无比,无法驯养。袁宏道用“雕”这个形象来类比“大人”,表达了对力量的追求。”13吴如何而治;

29、与汤义仍书;与袁六休;尺牍情深/纸短情长【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根据表格中的提示解释加点词即可。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平时要多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比如一词多义,即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多中意思或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体会和分析。(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中心思想,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进行推敲和琢磨。(3)本题考查见解。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通晓全文大意,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

30、体的分析即可。(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炼概括。需要在疏通文意、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细读文段,从中筛选提取出相应的内容填空即可。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应与深潭:应该与(瞿洞观)深谈。潭,同“谈”,谈论。观沧海中“百草丰茂”的“丰”是茂盛的意思,可推知“长林丰草”的“丰”意思是茂盛。“人之奔走驱逐我,固分,又何厌焉?”袁宏道自嘲是小人之用,无奈为人事物态奔走驱逐,本来如此,又有什么讨厌呢?可知“厌”意思是“讨厌”。故答案为:第 1 空、同“谈”,谈论第 2 空、丰茂,茂盛第 3 空、讨厌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与袁六休中,汤显祖担心吴县县务繁剧,袁宏道难以治理。遂建议袁宏道

31、与瞿洞观深谈。可见汤显祖对袁宏道的关心,因此汤显祖把袁宏道也视为知己。故答案为:汤显祖也视袁宏道为“知已”。与袁六休一文中,汤显祖将内心深处的想法与袁宏道分享。与君家兄弟五六人,相视而笑”,可见他们之间关系亲密。“一路待君不至”,汤显祖担心袁“吴如何而治”,并给他出谋划策,建议“瞿洞观相过,应与深谭”学习管理之道。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汤显祖对袁宏道关怀备至,与他无话不谈,因此也是把袁宏道视为知己的。12本题考查见解。示例 1:不可以。结合上句因为结合上句“故漆园首以逍遥名篇”可知这里运用于典故。庄子名篇里描述的是大鹏的形象,故这里应是“鹏”,作者用“鹏”来类比“大人”,表达了自己追求精神自由的

32、思想。示例 2:可以。“雕”是一种大型猛禽。作者也可以用“雕”来类比“大人”,表达对力量的追求。故答案为:示例一:不可以。因为结合上句“故漆园首以逍遥名篇”可知这里运用于典故。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一句,极力渲染鹏之硕大无比和志存高远,从此大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形象。作者用“鹏”这个形象来类比“大人”,表达了自己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改为“雕”显然就没有这样的意蕴。示例二:可以。“雕”是一种大型猛禽,沁园春雪中就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诗句,而且雕体形巨大,力大无比,无法驯养。袁宏道用“雕”这个形象来类比“大人”,表达了对力量的追求。13

3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炼概括。阅读两篇尺牍,根据袁中郎言“作吴令,备诸苦趣”,皆诚挚之语也。可知汤显祖问:“吴如何而治”。与汤义仍书回答了与袁六休“吴如何而治”的问题:一是袁宏道认为坚持“以简对繁”,则“作令无甚难事”;二是袁宏道适时地称赞汤显祖之力才能,并表达出请教的意愿。可知“奔腾似万丈倾泻之瀑布”指的是与汤义仍书;“深沉如千里绵长之滑流”指的是与袁六休。在尺牍中,汤显祖和袁宏道互相视为“知己”,这就是“尺牍情深”或“纸短情长”。故答案为:第 1 空、第 2 空、与汤义仍书第 3 空、与袁六休第 4 空、尺牍情深/纸短情长四、清莹诗境四、清莹诗境(18(18 分分)“诗话丽水”学习小组来到

34、好溪流域开展“名胜古迹采风”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仰视缙云张抗抗缙,赤色之帛。缙云,彤云彩霞缭绕之地。缙云位于浙东南丽水地区,唐武周登封元年(公元696 年)建县。缙云城东著名的仙都风景区,有一株石笋,其型拔地而起,顶部有一方四时不竭天然池水,相传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炼丹所形成。石笋又名鼎湖峰,自晋代起闻名于世。缙云氏是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夏官的号名,也是黄帝族势力南扩至缙云地区的古老记忆。至唐天宝年间,曾有祥云仙乐回旋于缙云山,唐玄宗听闻惊叹:“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并亲笔写下“仙都”二字。缙云、仙都、鼎湖,皆为有出处的美地美景美名。春日去仙都,满眼皆绿,绿树碧水青草滩,被饱满的绿山谷环抱,山

35、间弥漫的雾气如翠纱飘拂。走过绿荫蔽日的水上长堤,透过山崖上红殷殷的杜鹃花,穿过金灿灿的油菜花地,轻风吹开雾气,一座摩天石塔,若隐若现地兀自耸立。它从一池波光盈盈的湖溪里升起来,远望一眼,并不觉得它何等雄奇,只是与我以往见过的石笋有些不同,它不在幽暗的山洞、不在高高的山巅,而是以略显谦逊的姿态,低低伫立于群山之谷,有如平地凸现的泰山。然而,当我渐渐走近它,一直走到它的脚下。它的体积与高度,随着我的步步靠近而逐渐壮大。我凝视它,然后仰起脸,再仰脸,仍然望不到它的峰顶。那一刻,我被它惊到了:这是一块直上直下、囫囵敦实的巨石,四壁峰岩光滑陡峭,经受了亿万年风霜雨雪的磨砺,未有太多损蚀剥落。就像一个强壮

36、伟岸的裸身巨人,灰褐色的肌肤,在酷烈的阳光和雷暴下,被锤炼得厚实坚韧。南方多雾多雨的湿润空气,使它吸储了太多的宇宙精华而拥有强大的气场。巨石半腰有一凹陷的圆洞,很像巨人的肚脐,日夜吐纳着释放着大自然的能量。再次抬头,依稀望见石柱顶端那一层层茂盛的灌木,错落有致地披挂下来,像是给石柱披了一件硕大的雨篷。尽管巨岩四壁可供攀缘,但据说只有极少人登上过巨石的绝顶,见过峰巅苍松翠柏间的神秘水池。我踮足翘望,未见缭绕缤纷的彩云,却有一群小鸟倏然惊飞,传说中,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炼丹后跨赤龙升天而去鼎湖峰,相传生成于亿万年前的一次火山喷发,融融岩浆凝固成花岗岩,其后风雨侵蚀,周围的石灰岩渐渐风化,只剩下一根巨大

37、的花岗岩石柱,直通地底深处。漫漫岁月,它稳稳矗立于此,有如一枚结实的定山神柱,上托苍穹下恤众生,淡定地低头俯瞰群山。那一刻,因它慈悲温和的俯视,我虔敬地仰望它。我仰视鼎湖峰,更像是仰望一座挺拔粗壮的巨型天然石雕。石柱高耸,柱旁依偎着一小石峰,恰似笋尖,高可平石脐,酷似慈母身下的姣儿,故又称童子峰。这座母子石笋,是缙云的镇县之宝,为千年缙云镇宅安邦。缙云地处武夷山戴云山隆起地带和寿昌丽水景宁断裂带的中段。或许由于“断裂”,震裂了散落了无数形态各异的奇石。九曲练溪两岸计有72 座奇峰,鼎湖峰、朱潭山、姑妇岩、小赤壁、倪翁洞、芙蓉峡等,构成了一座宏阔的奇岩长廊。若往深山去,山沟里怪石叠现,如城堡、如

38、礁石、如雄狮、如火炬、如飞舟、如巨蟒、如冰坂叠床架屋险象环生却是有惊无险。故而缙云素有“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的美誉。其中的倪翁洞又名初阳谷,洞中留有唐、宋、明、清等历代摩崖石刻达 60 多处。“倪翁洞”三个篆字,是时任缙云县令、李白的族叔、书法大家李阳冰所题。遥望山中的摩崖石刻及奇峰异石,我仰视缙云石砌的历史。仙都景区是一个偌大的公园,花田烂漫,草滩葱郁,牛群在林间悠悠然吃草,一派乡间野趣。我的视线常被粗壮茂密的香樟树桂花树槭树合欢树吸引过去,一路始终在扬着头看树,脖颈已酸涩。迎面忽有香气袭来,细看竟是一株高大的含笑花树,绽放的白花朵、含苞的黄花苞,在我的头顶颔首摇曳。却有一处更重要

39、的场所,等着我瞻仰。鼎湖峰下气势宏大的黄帝祠宇,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原名缙云堂,唐玄宗时改名为“黄帝祠宇”,是我国南部历代各民族祭祀、朝拜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重要场所,与西北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高阶重门肃穆,石柱宽檐庄重。心怀敬意,步步仰视而行。数千年来,缙云流传着许多黄帝的传说。黄帝夏官缙云氏一族南迁浙江缙云山一带以后,与当地先民的原始信仰结合,吸收先秦道家、汉魏南北朝神仙道教和儒学等,逐步形成了一种古老的“黄帝文化”。我仰望祠宇高处的匾额与楹联,想象民间祭拜黄帝香火兴旺的盛况。为缙云的文化坚守、为缙云的历史贡献,我礼赞缙云、仰视缙云。(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8

40、月 3 日)14作家善于将历史故事穿插于风景名胜中,请根据文意完善下面的思维导图。15那一刻,我被它惊到了:这是一块直上直下、囫囵敦实的巨(“我被它惊到了”冒号后面的内容为什么要另起一段?)16我的视线常被粗壮茂密的香樟树桂花树槭树合欢树吸引过去,一路始终在扬着头看树,脖颈已酸涩。(“香樟树桂花树槭树合欢树”为什么不写成“香樟树、桂花树、械树、合欢树”?)17作家文笔老辣,行文不凡,请赏析从“俯瞰”转到“仰望”的妙处。漫漫岁月,它稳稳矗立于此,有如一枚结实的定山神柱,上托苍穹下恤众生,淡定地低头俯瞰群山。”那一刻,因它慈悲温和的俯视,我虔敬地仰望它。18文末“礼赞缙云”“仰视缙云”的顺序能否调

41、换?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答案】14鼎湖峰;县令题字/李阳冰题字15一般来说,冒号后面的内容要紧跟其后,但文章却另起一段,异于常规的写法,既突出了作者近看鼎湖峰时被它的强壮伟岸、厚实坚韧所震撼,又提醒读者下文所写的内容非常重要,表达了作者从远望到近看鼎湖峰的情感变化。16因为这些树种类繁多,粗壮茂密,连成一片,作者应接不暇,被它们所吸引。如果加上顿号,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17作家用“俯瞰”,是为了表现鼎湖峰高大结实,淡定从容,能够护佑群山,体恤众生;用“仰望”,是为了突出作家对鼎湖峰的崇敬之情。因为鼎湖峰慈悲的胸怀、温和的态度,引发作家心灵上的感动,所以她虔敬地仰望它。一俯一仰巧妙切换,

42、从中可以看出作家行文的巧妙。18该题分层赋分。不能调换。第一层:只是联系标题和线索,理由单一。示例:“仰视缙云“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第二层:联系标题,线索,能分析情感及其差异。示例:“仰视呼应了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线索作者一直以仰视的姿态游览缙云,用“仰视缙云”结尾更符合文章的行文逻辑,“仰视”与“礼赞”都表达了作者对缙云的敬仰之情但程度不同:“礼赞”是作者对缙云带有敬意的赞美,而“仰视”则是作者对缙云真诚的敬重与仰慕。第三层:能联系标题、线索、情感,能结合文本进行拓展抽象分析。示例:“仰视”呼应了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线索,从鼎湖峰、摩崖石刻到皇帝祠宇,作者一直以仰视

43、的姿态游赏缙云,用“仰视缙云”结尾更符合文章的行文逻辑。“仰视”与“礼赞”都表达了作者对缙云的敬仰之情,但程度不同。“礼赞”是作者对缙云带有敬意的赞美,而“仰视”则是作者对缙云真诚的敬重与仰慕。形成于亿万年前的鼎湖峰,为千年缙云镇宅安邦,建造于数千年前的黄帝祠宇,以深厚文化传续香火。在作者心中,缙云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名胜之地,成为精神与信仰的寄托之所。从“礼赞缙云”到“仰视缙云”,表现了作者情感的递进,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可以调换。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明理由。示例:“仰视”与“礼赞”的意思比较接近,都表达了对缙云的敬意。第二层:理解比较深刻,能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示例:鼎湖峰的强壮伟岸

44、、厚实坚韧摩崖石刻的内蕴和奇峰异石的秀丽,黄帝祠宇的气势宏大使作者赞叹不已,而且缙云的文化坚守和历史贡献更让作者充满敬意。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缙云的崇敬之情,而“礼赞”“仰视”都可以表达出这种情感,所以“礼赞缙云”和“仰视缙云”是可以调换的。【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内容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内容。(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抓住段落中关键的词句

45、分析段落的内容,段落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解答本题要紧紧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领悟其中的内涵,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4)本题考查赏析。在赏析时,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5)本题考查主观拓展。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意。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14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第 7、8、9 段介绍鼎湖峰:“传说中,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炼丹后跨赤龙升天而去”;第 10 段“倪翁洞 三个篆字,是时任缙云县令、李白的族叔、书法大家李阳冰所题。”可知:“赤龙

46、升天”鼎湖峰县令题字/李阳冰题字倪翁洞故答案为:鼎湖峰;县令题字/李阳冰题字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冒号提示下文,冒号后面的内容一般紧随其后。本文,冒号后的内容另起一段,表示内容很重要,写出作者在近处观看鼎湖峰后所引起的震撼,突出了鼎湖峰的伟岸、厚实坚韧。故答案为:一般来说,冒号后面的内容要紧跟其后,但文章却另起一段,异于常规的写法,既突出了作者近看鼎湖峰时被它的强壮伟岸、厚实坚韧所震撼,又提醒读者下文所写的内容非常重要,表达了作者从远望到近看鼎湖峰的情感变化。1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粗壮茂密的香樟树桂花树槭树合欢树”可知这些树长得都很粗壮茂密,他们的枝叶连在一起,很难辨认;如果用顿号把它

47、们隔开,树与树之间没有枝叶混在一起的情况,所以他们之间没有加顿号。故答案为:因为这些树种类繁多,粗壮茂密,连成一片,作者应接不暇,被它们所吸引。如果加上顿号,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17本题考查赏析。“俯瞰”群山的是鼎湖峰;“仰望”鼎湖峰的是作者。“上托苍穹下恤众生,淡定地低头俯瞰群山”“俯瞰”写出了鼎湖峰的高大结实,淡定从容,能够护佑群山,体恤众生;“因它慈悲温和的俯视,我虔敬地仰望它。”应为鼎湖峰的慈悲温和,作者“仰望”鼎湖峰,突出了作者对鼎湖峰的崇敬之情。一俯一仰巧妙切换,从中可以看出作家行文的巧妙。故答案为:作家用“俯瞰”,是为了表现鼎湖峰高大结实,淡定从容,能够护佑群山,体恤众生;用“

48、仰望”,是为了突出作家对鼎湖峰的崇敬之情。因为鼎湖峰慈悲的胸怀、温和的态度,引发作家心灵上的感动,所以她虔敬地仰望它。一俯一仰巧妙切换,从中可以看出作家行文的巧妙。18本题考查主观拓展。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意。“礼赞缙云”“仰视缙云”可以联系标题、线索、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示例:不能调换。“仰视缙云”是文章的标题,又是文章线索,“仰视”表现了作者对缙云的敬重与仰慕。“礼赞”表现了作者对缙云带有敬意的赞美。“礼赞”与“仰视”都表现了作者对缙云的敬仰之情,但程度不同。“仰视”比“礼赞”的情感更进一步,点明了文章主旨。示例 2:可以调换。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意。整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缙云的崇敬赞美之

49、情。“礼赞”与“仰视”都能表达出这种情感,故可以调换。故答案为:该题分层赋分。不能调换。第一层:只是联系标题和线索,理由单一。示例:“仰视缙云“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第二层:联系标题,线索,能分析情感及其差异。示例:“仰视呼应了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线索作者一直以仰视的姿态游览缙云,用“仰视缙云”结尾更符合文章的行文逻辑,“仰视”与“礼赞”都表达了作者对缙云的敬仰之情但程度不同:“礼赞”是作者对缙云带有敬意的赞美,而“仰视”则是作者对缙云真诚的敬重与仰慕。第三层:能联系标题、线索、情感,能结合文本进行拓展抽象分析。示例:“仰视”呼应了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线索,从鼎湖峰、摩

50、崖石刻到皇帝祠宇,作者一直以仰视的姿态游赏缙云,用“仰视缙云”结尾更符合文章的行文逻辑。“仰视”与“礼赞”都表达了作者对缙云的敬仰之情,但程度不同。“礼赞”是作者对缙云带有敬意的赞美,而“仰视”则是作者对缙云真诚的敬重与仰慕。形成于亿万年前的鼎湖峰,为千年缙云镇宅安邦,建造于数千年前的黄帝祠宇,以深厚文化传续香火。在作者心中,缙云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名胜之地,成为精神与信仰的寄托之所。从“礼赞缙云”到“仰视缙云”,表现了作者情感的递进,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可以调换。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明理由。示例:“仰视”与“礼赞”的意思比较接近,都表达了对缙云的敬意。第二层:理解比较深刻,能结合文本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