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目光》阅读练习及答案.pdf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73556153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目光》阅读练习及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散文目光》阅读练习及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目光》阅读练习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目光》阅读练习及答案.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散文目光 余秋雨 我原本的专业,是世界戏剧学,兼及国际人文美学。直到我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还没有写过一篇散文。写散文的起点,那篇因爱而勇里约略提到。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文化蒙受了巨大委屈。居然有那么多自称知识分子的人到处撰文、演讲,滔滔论述“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即便在所谓“寻根热”中,不少热点也是以此为主旨。只要是中国人做的,什么都错,而且错得愚蠢、可笑、荒唐。对比的坐标,全在西方。表面上,他们没有彻底否定中国文化,实际上已经否定。因为我对文化的终极理解是“集体人格”。所谓“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就是在终极意义上否定了

2、“集体人格”,因此也否定了中国文化。我曾经仔细观察过那些诅咒中国人的中国人,想在他们表情间找到一丝把自己也包括进去的愧疚。但是没有,他们的口气始终居高临下,睥睨方圆,以为自己刚刚从天上下凡。对此我不能不生气。我长期研究西方的最高哲思和顶级艺术,也熟知他们的远征血火、掳掠罪恶,怎么能容忍一帮既不了解西方也不了解东方的中国文人胡言乱语,天天毒害大量民众?就在这时,我读到了英国哲学家罗素对中国的论述。罗素一九二一年到中国来考察,当时的中国备受欺凌,一片破败,让人看不到希望,但是这位哲学家却说:进步和效率使我们富强,却被中国人忽视了。但是,在我们骚扰他们之前,他们还国泰民安。白种人有强烈的支配别人的欲

3、望,中国人却有不想统治他国的美德。正是这一美德,使中国在国际上显得虚弱。其实,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自豪得不屑于打仗。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如果中国愿意,它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说实话,读到“在我们骚扰他们之前,他们还国泰民安”时,我哽咽了。罗素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多,却显现出如此公平的见识。这种公平具有巨大大的诱惑力,催促我必须为中国文化做一点事。于是,我辞职二十三次终于成功,单身来到甘肃高原。当时宣布的目的是“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而我内心的目标却更为学术:让中国人找到集体身份。若有可能,我还想用点点滴滴的理由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罗素说“如果中国愿意,它能成

4、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要说服自己和别人,理由必须是感性的、具体的,因此,我不在图书馆里查阅汉唐,而要独自在沙漠中行走。我们以往,在受屈、愤怒、反驳、辩论时,用的大多是大话和结论,听起来慷慨激昂、气势不小,实际上却无法平静地向外界说明自己,因此并没有什么力量。更重要的是,我们举起的标帜,大多是历史逻辑、国际政治、经济数字,而不是文化。大家经常把文化放在口上,而不是放在心上,不相信文化真有那么大的力量。但是,罗素说了,“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于是,我决定,既然要为中国文化说话,就必须用最纯粹的文化方式,让一切向往文化的陌生人都能倾心。这样,我的主要行为就成了这样两项 第一,实地考察古文

5、化的遗迹和废墟,必须亲自到达;第二,第二,边考察边写散文,而且是美文。因为只有美文才称得上“纯粹”的文化。这就是我开始在荒原小客栈里写作一篇篇文化苦旅的由头。第三,说起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队伍已经不小,但是,这支队伍基本上由学者组成,他们都以学者的目光,做着学者的事。第四,我也是学者,但我打开了散文的目光。第五,不错,散文不仅仅是文笔,首先应该是目光。以散文的目光看中国历史,也就引进了广大读者最饥渴又最动心的眼光。这种目光的特点是:厌倦陈腐,厌倦狭窄,厌倦枯燥,厌倦重复,厌倦概念;着意诗情,着意人伦,着意发现,着意惊奇,着意细节。我就顺着这种目光,取舍沿途所见所闻,结果,选择出来的一切与我原

6、先的学术目光差别极大。但学术目光也有作用,那就是在散文目光中加了一层“重大意义”的网筛。这样一来,我写敦煌,就会凭想象写出自己与斯坦因的车队对峙在沙漠里,然后自己大哭一场的情景。然后,我系统阐释了废墟文化、非攻文化、魏晋文化、乱世文化、两难文化、拜水文化、藏书文化、书院文化、晋商文化、清宫文化、流放文化、科举文化、君子文化、小人文化 这些文化,在我之前,大多没有人以专题方式完整写过。这就是说,散文目光帮助我开启了这些重大课题在当代立身的起点。由此可知,散文目光,能够超越疲庸的历史流行话语,诗化地思索天下。挖掘出这些文化还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是让广大不熟悉历史的朋友乐于接受。于是,散文的语感、

7、节奏、文字起了关键作用。这就使文化苦旅)等作品拥有了大量急于在文化上认祖归宗的读者,而且,在海内外保持了几十年的热度而不减。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将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否定中国文化,令人愤怒。B作者认为人格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对中国文化的否定就是对中国集体人格的否定。C读到罗素对中国的评价时,“我哽咽了”,哽咽主要是因为作者对罗素充满感激之情。D作者不选学术目光,但学术目光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有着散文目光所没有的厚重感。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比喻修辞将那些诅咒中国人的中国人比作天上下凡的神仙,语气中充满了不屑

8、和嘲笑,嘲笑他们的浅陋无知、自以为是、高高在上。B罗素的话将白种人和中国人进行了比较,白种人好战而中国人有喜欢和平的美德,指出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称强,而是不愿意控制他人。C本文在恰当的地方运用了一些整句,比如“厌倦陈腐,厌倦狭窄,厌倦枯燥,厌倦重复,厌倦概念”,表现了作者极强的锤炼语言的能力。D本文思路清晰,作者从自己写散文的起点谈起,深入阐述了文化对中国的重要性,最后又指出运用散文表现中国文化的好处,结构严谨。3文章提到罗素对中国的看法,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阅读全文,分析余秋雨为什么要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文化和表现中国文化。答案:1A 2A 3内容上,作者借用罗素对中国肯定的看法,有

9、力地驳斥了那些否定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无耻之徒,并借罗素的评价肯定了中国文化。结构上,罗素对中国的中肯评价也促使作者更想为中国文化的正名做些事情,从而引起下文。4余秋雨想要用最纯粹的文化方式表现中国文化,而美的散文称得上是“纯粹”的文化,所以他选择了散文。余秋雨运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历史,可以着意诗情、人伦、发现、惊奇、细节,吸引读者的眼光。散文目光帮助余秋雨开启了废墟文化等重大课题在当代立身的起点,能够超越疲庸的历史流行话语,诗化地思索天下。余秋雨运用散文模式去写中国历史,其语感、节奏、文字使不熟悉历史的读者更乐于接受。【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对中国文化的否定就是对

10、中国集体人格的否定”理解错误,根据文章第三段中的“因为我对文化的终极理解是集体人格。所谓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就是在终极意义上否定了集体人格,因此也否定了中国文化”可知,文中“对中国集体人格的否定”与“对中国文化的否定”为因果关系,而选项中“就是”一词表述为等同关系,且二者顺序倒置。C.“哽咽主要是因为作者对罗素充满感激之情”理解错误,哽咽主要是因为罗素的话引起了作者的悲痛。D.“它有着散文目光所没有的厚重感”理解错误,文章中只是说“但学术目光也有作用,那就是在散文目光中加了一层“重大意义的网筛”,并没有说散文目光没有厚重感。故选 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

11、“文章运用比喻修辞将那些诅咒中国人的中国人比作天上下凡的神仙”表述错误,“以为自己刚刚从天上下凡”并不是比喻修辞,而是以一种讽刺的语气暗示他们高高在上,不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的集体人格。故选 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原文“中国人却有不想统治他国的美德其实,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自豪得不屑于打仗。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如果中国愿意,它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说明罗素对中国的评价是十分肯定的,同时,他也是肯定中国文化的,而文中又写道“居然有那么多自称知识分子的人到处撰文、演讲,滔滔论述民族的劣根性 丑陋的中国人。即便在所谓寻根热中,

12、不少热点也是以此为主旨”“表面上,他们没有彻底否定中国文化,实际上已经否定”,可见这些人是否定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而罗素的评价对这些无耻之徒进行了有力地驳斥。从结构上看,文中写道“罗素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多,却显现出如此公平的见识。这种公平具有巨大大的诱惑力,催促我必须为中国文化做一点事”,由此可见,罗素对中国的中肯评价促使作者更想为中国文化的正名做些事情,他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肯定为下文作者为中国文化的证明做了铺垫。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创作意图及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由“于是,我决定,既然要为中国文化说话,就必须用最纯粹的文化方式,让一切向往文化的陌生人都能倾心边考察边写散文,而且是美文

13、。因为只有美文才称得上纯粹的文化”可以看出:余秋雨想要用最纯粹的文化方式表现中国文化,而美的散文称得上是“纯粹”的文化,所以他选择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文化和表现中国文化。由“以散文的目光看中国历史,也就引进了广大读者最饥渴又最动心的眼光。这种目光的特点是着意诗情,着意人伦,着意发现,着意惊奇,着意细节”可以看出:余秋雨运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历史,可以着意诗情、人伦、发现、惊奇、细节,吸引读者的眼光,所以他选择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文化和表现中国文化。由“这就是说,散文目光帮助我开启了这些重大课题在当代立身的起点。由此可知,散文目光,能够超越疲庸的历史流行话语,诗化地思索天下”可以看出:散文目光帮助余秋雨开启了废墟文化等重大课题在当代立身的起点,能够超越疲庸的历史流行话语,诗化地思索天下。所以他选择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文化和表现中国文化。由“挖掘出这些文化还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是让广大不熟悉历史的朋友乐于接受。于是,散文的语感、节奏、文字起了关键作用。这就使文化苦旅)等作品拥有了大量急于在文化上认祖归宗的读者,而且,在海内外保持了几十年的热度而不减”可以看出:余秋雨运用散文模式去写中国历史,其语感、节奏、文字使不熟悉历史的读者更乐于接受。所以他选择用“散文的目光”去看待中国文化和表现中国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